⑴ 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怎麼調整、產業怎麼升級
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應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擴大內需消費,有利於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自主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支撐,也是提高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支撐;製造業占第二產業的80%以上,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因而製造業的優化升級——信息化,就成為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環節;新能源的發展可以改善和優化能源結構,保護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09年的經濟發展方式是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把結構調整和加快發展方式作為保增長的主攻方向,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和地區結構,努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競爭優勢。
具體措施:一、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發展高耗能。二、擺脫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化、多元化模式發展。 三、擴大內需消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製造業優化升級,由傳統能源向新能源轉換。
⑵ 中國的基礎工業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1,「一五」計劃時期,我國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基本完成。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2,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基本確定。在整個國民收入中,國營經濟、合作經濟和公私合營經濟所佔比重都有所提高.3,主要圍繞重工業進行建設,建立鞍山鋼鐵公司有一個三大工程: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七號煉鐵爐;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機床廠。這是在在全國范圍還有寶成、鷹廈鐵路的建成,武漢長江大橋的通車,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原因有:一是針對朝鮮戰爭爆發後的國際形勢和中國國防工業極端薄弱的情況,將國家安全放在緊迫的地位加以考慮;二是舊中國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已經成為工業化中的瓶頸部門;三是既考慮到利用原來的工業基礎,又考慮到備戰和改善過去地區布局不平衡。
⑶ 一般在什麼情況下必須進行現場改善(基礎工業工程的角度) 基礎工業工程主要通過哪些技術來提高效率
現場只有精益求精,不分情況。
減少動作、時間上的浪費,物料的搬運、人員的配置、產線平衡。
80-20法則、ECRS、PDCA、甘特圖等等
⑷ 中國工業基礎薄弱,那該怎麼發展
你問的很泛泛 我也就不針對性的回答了
中國現在基礎不是薄弱 經過這30年的發展。。工業基礎已經很完善了
不過和西方國家比還是有差距 畢竟中國比較大。。改造起來不容易
最後
我總結以下幾點
首先要立足實踐 要善於在實踐中總結經驗
再者要繼承傳統 推陳出新 不斷創新
最後要面向世界 博採眾長 堅持以我為主 為我所用的原則
求採納。
⑸ 如何提升企業基礎管理工作
一、基礎管理薄弱形成的因素是長期的。
因此,解決問題也要立足點滴積累,持之以恆、從長計議。
業務報表不準、上報不及時等問題,表面上看都是小問題,似乎都是稍加註意就能夠容易糾正的小錯誤。但細究其形成原因卻是復雜多樣,基本上包括了領導關注不夠,監督檢查不到位,職工業務技能不過關等多方面因素。筆者曾經參與過對55件特快專遞郵件刪除結果進行的調查,耗時半個月幾乎沒有查出任何能夠作為判斷問題的依據。其主要原因就是:特快收寄人員業務處理不規范,與刪除有關的記錄、憑據不完整。最終通過調閱郵區中心局封發檔案,並結合營業人員口述,疑團才得以解開。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強化基礎管理工作絕不是孤立地解決領導還是職工的問題,絕不是片面的強調監督檢查還是員工自律的問題。問題的關鍵在於樹立起一種理念或建立起這樣一個路徑:從簡單的、基本的做起,從肉眼能夠看到的做起,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台階,統籌兼顧各方面因素,用三年乃至更長的時間,來實現企業管理不斷走向標准化、規范化。
二、基礎管理的內容是比較寬泛的。
因此,抓基礎管理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一個局、一個時期要有一個重點,並且要抓住不放,這樣就能夠取得突破性效果。
從不同角度看,基礎管理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均呈現不同的特點。我們應當充分結合本局、本單位在一段時期的實際情況,對基礎管理工作任務進行有重點的安排,分清哪個更重要,哪個更突出。對於看準的問題、普遍存在的問題,必須全心全力、抓牢抓緊。如黑龍江省郵政局在整治工作開展過程中,牢牢把握集郵、速遞兩個重點,建立了自查旬報制度,要求重點問題隨時上報。對各局上報的問題進行逐條逐項歸類、匯總、分析,對已經查實的問題,省局均按照有關政策規定進行了處理。同時,對典型問題進行認真剖析,研究制定相應的對策和辦法。可以說,以重點專業為突破口,狠抓問題產生的關鍵環節,以重點區域帶動全省,努力把握違規經營行為的規律性,結合各局自查與省局復查緊密配合的方法,推動了專項整治工作高質、高效進行,實現了整治工作扎實具體、持續深入、橫向到邊,縱向到底。
三、基礎管理是企業競爭能力的保障。
因此,競爭環境變化了、競爭需要變化了,基礎管理如何跟上就成為突出的問題。
以下這個圖形曾給了我很大觸動,它的最基本啟示是:企業要想獲得穩定、持久的競爭優勢,需要在其底部有豐厚的基礎管理來做保障。
翻開強勢企業的成長歷史,也不難找到基礎管理能夠成為企業有力的競爭資源的佐證。豐田汽車的管理者曾說:「豐田汽車最為艱巨的工作不是汽車的研發與技術創新,而是生產流程中技術工人對一根繩索不高不矮、不偏不倚、不粗不細、沒有任何偏差的擺放和操作。」肯德基這幾年在中國大行其道,其經營管理的所有環節包括配送系統的效率和質量、每種作料搭配的精確分量、切青菜與肉菜的先後順序與刀刃粗細、烹炸時間的分秒限定、清潔衛生具體打掃流程與質量、每日各環節差錯檢查與評估等等上百道工序,都有嚴格規定。幾百道工序中的一絲一毫,都必須在有序與標准化中運轉。總之,這些強勢企業管理存在的共同點就是:時時有遵循,處處有規范。
反觀郵政企業自身,幾年來,郵政的網路資源、網點資源已成為市場中搶手的「熱點」和企業發展的優勢,但企業基礎性管理雖然是一種競爭資源,卻往往被我們忽視了,以至於不斷暴露出來一些基礎性管理問題。種種現實要求我們,一定要從基礎管理的角度,來盡快解決不夠「嚴」、不夠「細」、不夠「精」、不夠「實」等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網路、網點真正表現出優勢,已經得到的優勢得到強化而不是弱化。
四、基礎管理的效果如何,最終要通過企業中的人來體現。
因此,在打造管理者隊伍、一線職工隊伍問題上決不能含糊,一定要有明確的規則。
(一)管理層。
企業管理者在企業基礎性管理中所發揮的作用是決定性的。當前,應以黨中央提出的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號召為契機,促進各級管理者積極轉變思想觀念,牢固樹立全局觀念;明確各管理崗位、各部門的工作職責,以及各關聯崗位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的關系;管理幹部應加強政策、法規和企業各項規章制度的學習,要通過用法維護企業合法權益、保持健康的經營秩序,並通過言傳身教,帶好身邊的隊伍;切實加強管理者的考核、監督,堅決遏制幹部隊伍中的短期行為、投機行為。
(二)一線員工。
郵政企業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絕大多數是生產、經營一線員工。通過有效的一線員工管理,實現從基層支局、班組到個人組織嚴密、遵章守紀、服從命令,是基礎管理工作好壞的最直接的環節。為此,要強化基層班組、支局所的管理,努力創造條件,有針對性地加強對生產經營一線員工的業務知識培訓和規章制度學習,把開拓市場、發展業務的新政策及時傳達到一線員工,把好的制度和政策真正落到實處,切實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政策水平,提高執行規章制度和政策的自覺性,使他們真正認識到依法規范經營、優質文明服務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在全行業形成人人遵守制度、維護全網秩序的良好氛圍。
⑹ 如何利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關鍵是必須用微電子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發展機電一體化設備和計算機輔助設計、輔助製造系統;用智能化、柔性化的設備來武裝各個產業,通過大量使用機電一體化設備改造傳統產業;
特別要在圍繞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與新葯、新材料和新能源、精細化工、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應用軟體產品、石油深加工產品、生物制葯及系列產品、環保工程技術設備等高新技術產品,把改造傳統產業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相結合,加快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推進傳統工業現代化。
1、高新技術產業以高新技術為基礎,從事一種或多種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和技術服務的企業集合,這種產業所擁有的關鍵技術往往開發難度很大,但一旦開發成功,卻具有高於一般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高新技術產業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產品的主導技術必須屬於所確定的高技術領域,而且必須包括高技術領域中處於技術前沿的工藝或技術突破。根據這一標准,目前高新技術產業主要包括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三大領域。
3、高新技術產業化所形成的新型產業,被稱為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就是由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推廣、應用等所形成的企業群或企業集團的總稱,它是把生產過程和最終產品建立在堅實的高新技術基礎之上的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
⑺ 如何從食品工業監管和產業水平的提升推動工業經濟的發展
21世紀我國將進入一個新的經濟發展階段,能否正確選擇這一階級的主導產業,將成為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和優化產業結構的關鍵。最有可能成為我國主導產業的將是以食品工業、汽車工業、建築業和電子工業為核心的產業群,這些產業不僅符合選擇標准,而且組成了一個技術水平由低到高的多層次立體結構,適合我國產業技術狀況的特殊要求。【關鍵詞】產業主導產業主導部門產業結構產業政策根據人們目前對主導產業的認識,一般認為主導產業或主導部門是指在一國經濟發展的某個階段,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較強的技術進步能力,對經濟發展起導向性和帶動性作用,代表了產業結構的演變方向或趨勢的產業(或部門)。這類產業在經濟發展中起著特殊作用。如果一國能根據本國經濟發展階段的要求,正確選擇主導產業,加以重點扶植、優先發展,將會極大地促進該國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由於人均收入、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水平存在著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順序,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主導產業。所選擇的主導產業只有與該國經濟發展階段相吻合,其積極效應才能得以發揮。21世紀,我國將進入一個新的經濟發展階段,按照到本世紀末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的目標,屆時我國人均國民收入將達800~1000美元(按1980年不變價格計算),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人均收入從低水平轉向中等水平。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在這種轉變過程中,產業結構變化幅度最大,出現各種結構偏差的可能性較大,因而各國發展速度的差異也較大。因此,正確地選擇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將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產業結構合理化、高度化的關鍵。一、21世紀我國主導產業選擇的制約因素選擇主導產業部門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一國有限資源的配置效率,其前提條件是社會經濟系統的狀態是既定的。也就是說一國只能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根據本國的具體國情,現實地選擇某個階段的主導產業部門。我國選擇21世紀的主導產業部門時應當考慮以下幾個基本因素的制約:1.需求約束。需求約束主要是我國過去幾十年中長期的積累率過高形成的需求結構偏差。與其它國家相同人均收入水平時需求結構相比較,我國2008年需求結構有較大偏差,主要是居民消費中食品消費比重高出很多,非食品消費(消費性製品和消費性服務)過小。世界銀行的預測認為,到2008年中國家庭消費中食品支出所佔比重為44%~49%,我國在選擇2008年的主導產業時不應忽視這一重要差別。2。供給約束。我國供給方面的主要約束是能源基礎原材料和基礎設施嚴重短缺。我國目前正花大氣力發展基礎產業,但從可運用資源(主要是資金)與未來需求之間的巨大缺口來看,無論90年代怎樣提高投資比例,基礎產業的短缺都不可能根本緩解。到2008年,與其他國家相同發展水平人均能源佔有量相比,我國人均能源佔有量相當低,原材料產品供給不足問題也很突出。3.就業約束。我國就業約束主要在於勞動力供給量大,從而造成巨大的就業壓力。根據我國人口年齡構成狀況,到本世紀末,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將比世界所有發達國家年齡人口之和還要多2000萬。另外,農村勞動力迅速向非農業產業轉移,進一步增大了就業壓力。面對這種狀況,我們在選擇主導產業時不得不把安置勞動力就業問題擺到重要位置上。4.科技、教育水平約束。新技術革命的浪潮不斷沖擊著各國已有的產業結構,它對發達國家產業結構影響的主要方面是鋼鐵、汽車等傳統支柱產業衰落,而電子計算機、宇航、機器人等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在這種國際環境下,我國在調整產業結構時,也應當注重新興產業的發展,但同時還應看到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還缺乏全面發展新興產業應有的科技力量和教育水平。我國整體產業技術水平還很落後,而且發展不平衡,具有多層次的特點。我國科技發展又受到國民文化教育水平的制約。據統計,在我國目前全部就業人口中,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只佔1%左右,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現期水平。以上情況說明,到2008年,我國不可能發生以新興的高技術產業群及其相關產業佔主導地位的變化。當然,我國也具有開發某些高技術的能力、集中力量發展某些新興產業,是完全可能的。但如果脫離我國實際情況,直接模仿當代的美國、日本、德國等工業發達國家,單純將高技術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就勢必造成我國工業體系中新、舊結構斷層和技術斷層,破壞經濟的正常發展。總之,我國科技、教育水平的狀況決定了我國主導產業群不可能完全高技術化,而必然是一種多層次的格局。二、2008年我國主導產業選擇的標准借鑒國外主導產業選擇的經驗,同時充分考慮我國的各種制約因素,我國選擇2008年的主導產業應主要依據以下幾條標准:1.需求潛力大。主導產業的產品應在國內和國際市場具有較大量、長期、穩定的需求。當然首先是針對國內市場。市場需求是所選擇的主導產業生存、發展和壯大的必要條件。沒有足夠的市場需求拉動,主導產業很快就會衰落。2.技術進步快且適用性強。主導產業的選擇必須特別重視技術進步的作用,所選擇的主導部門應當能夠集中地體現技術進步的主要方向和發展趨勢。與此同時,我們還應注意到,我國受科技和教育水平的制約,整個產業技術水平還很低,不能過分追求高技術。我國技術與經濟發展本來就有多層次的特點,技術進步也具有不同層次的內涵,並非一定具有最高水平。所以,我國選擇主導產業,必須考慮到技術發展的多層次性和協調性,選擇具有啟動關聯作用的「適用技術」。3.部門帶動性強。主導產業的選擇必須充分考慮它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它應具有較大的前、後向聯系和影響,通過這種關聯產生對一系列部門的帶動與推進作用,並使這些部門派生出對其它部門的進一步促進作用,從而產生經濟發展中的連鎖反應和加速效應。4.就業效果好。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相對過剩,這一方面是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另一方面也造成巨大的就業壓力。因此,我們選擇的主導產業應具有強大的勞動力吸納能力,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這樣可以既緩解就業壓力,又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這一比較利益優勢。5.有進口替代或出口創匯能力。雖然我國主導產業應以國內市場作為主體市場,但在開放條件下,還必須具有國際競爭意識,重視國際貿易的作用。主導產業應在立足國內市場的基礎上,有外向發展潛力,能在國際市場上形成較強的競爭能力,從而既增加有效供給時間,又可為國家換取外匯。在選擇主導產業時還應注意選擇那些有一定技術基礎,但產品長期大量依賴進口的產業加以重點扶植,盡快實現產品的進口替代,並能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增強對引進技術的吸收、轉化、創新能力,闖出一條「進口依賴——進口替代——出口創匯」的道路。三、2008年我國主導產業的選擇根據以上分析,到本世紀末,下世紀初,最有可能成為我國主導產業的將是以食品工業、汽車工業、建築業和電子工業為核心的產業群。不僅因為這些產業最接近前面提出的選擇標准,而且它們組成了一個技術水平由低到高的多層次立體結構,使現代技術和傳統技術得以協調和銜接,符合我國產業技術水平多層次的特點。具體來說:(一)食品工業1.有巨大的需求潛力。從前面的分析可知,到2008年,我國居民消費結構中,食品消費比重仍占第一位。僅國內需求就可構成一個巨大、長期、穩定的市場。目前我國食品工業已是年產值超過5000億元的大行業,但仍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2.促進傳統產業技術進步。食品工業是典型傳統產業,屬低等技術水平的產業。將食品工業作為主導產業加以扶持,通過技術更新改造和吸收引進先進技術,不僅可以加速食品工業本身的技術進步,而且易於滲透擴散到其它傳統產業,因而可以推動整個傳統產業的技術進步,促進低層次技術的提高。3.可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食品工業的發展首先可以帶動為其提供原料的農業的發展。隨著食品加工深度的增加,檔次的提高,對食品製造機械、食用色素、添加劑、酶制劑、營養強化劑、保鮮、貯存設備、各種食品包裝材料等的需求不斷增加。因此可以帶動輕工機械、化工、造紙、玻璃、塑料、金屬製品等產業的發展。4.可安置大量勞動力就業。食品工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它的發展將成為今後一個時期安置新增勞動力和轉移農村勞動力的主要場所。另外,食品工業要求的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符合我國勞動力素質低的特點,可吸收大量文化層次低的勞動力。5.具有優越的出口創匯條件。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比較優越,主要農作物產量均高於世界大多數國家。尤其是我國農產品和經濟作物種類繁多而且有許多特有、稀有物產,是許多國家無可比擬的,這就為食品工業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加之我國食品生產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有許多名揚四海的傳統產品,另外我國勞動力豐富,產品成本低,這些都是食品工業參於國際競爭的有利條件。(二)汽車工業1.需求量大,供不應求。只要限制進口整車,我國國內汽車需求大大超過供給。從長遠看,無論貨車還是小轎車都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和發展潛力。著眼於商品經濟日益發達和社會運轉節奏加快,轎車的需求正在急劇增長,我國轎車市場已由潛在市場變為現實市場。我們再也不能依靠大量進口轎車來滿足這種需求,加速發展我國自己的轎車工業勢在必行。2.技術進步快且有利於整體產業技術進步的協調與穩定。雖然目前汽車工業在西方國家已淪為「夕陽產業」,但我國整體產業技術水平還很落後,不能跨越這一階段。而且它們屬中等技術水平的產業,高新技術比較容易被它們吸收利用,它們的先進技術又較容易傳遞、滲透到傳統產業,易被傳統產業消化和接受。因此它們可以成為傳統技術向高新技術過渡的中介技術,彌合高、低技術之間的斷層,確保整體產業技術進步的協調與穩定。3.對相關產業帶動作用強。汽車工業具有較高的產業關聯度,在國民經濟諸部門中,汽車工業屬於帶動面大,波及范圍廣的產業之一。可以帶動鋼鐵、石油、橡膠、玻璃、電子、油漆、人造革、塑料等行業的發展。4.可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汽車工業可提供較多的勞動就業機會。由於汽車的使用面廣、流動性大,其吸收間接就業人員的容量和能力是其他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所不能比擬的。5.有能力實現「進口依賴——進口替代——出口創匯」的目標。我國汽車一直屬於大宗進口商品之一,在過去30年中,中國花在進口汽車上的資金達260億元,相當於30年投給整個汽車工業資金的4.3倍。目前我國汽車工業已具有一定的物資技術基礎,具備了實現進口替代的能力。在擋住進口車的基礎上,我國汽車行業正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使汽車出口創匯逐年遞增,另外西方發達國家現已轉向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汽車工業正逐步走向衰落,這為我國汽車業打進國際市場提供了一個契機。我們應當抓住這個機會,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並盡可能多地佔領這一市場。(三)建築業1.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我國建築業有長期不衰的穩定的市場。我國長期形成的需求結構的偏差,造成了建築業的低收入彈性。隨著住房制度的改革,這一狀況將根本扭轉。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生產用房和公共設施不斷增加,第三產業也將發展起來,將產生對各種樓宇的旺盛需求。再加上新型鐵路、公路、機場、橋梁、碼頭和各種高級現代設施的建設任務,看來有可能使建築業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產業部門。2.推動產業向高級化技術發展。建築業也屬於中等層次的技術水平,它和汽車工業一樣是連接高、低技術的紐帶,同時對推動產業向高級化技術發展有重大作用。3.與其它產業聯系廣泛。建築業的相關產業也是極廣的,我國建築產品成本中,70%是材料消耗,建築材料共近80大類,2000個品種,3萬多個規格。它可帶動建材、冶金、化工、石油、森林、機械等50多個相關部門,而室內裝修、傢俱陳設等也是它的「前瞻」產業。4.具有強大的勞動力吸納能力。建築業屬勞動密集型和非資本密集型產業,也就是說發展這樣的部門投資少而就業量大。從而可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避開資金短缺的劣勢。5.具有打入國際市場的潛力。我國建築業人力資源雄厚、工人工資低、吃苦耐勞,並有獨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打入國際市場是一個有優勢的產業。建築業打入國際市場,不僅可以為國家賺取外匯,而且可以帶動機電設備和原材料的出口,一舉數得。(四)電子工業1.具有廣闊的發展前途。電子工業是個新興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途。我國電子工業已有10多個大門類,主要品種有1500多種。電子技術和電子產品與技術裝備,日益廣泛地應用於生產、生活等各個領域,因此社會需求面廣、量大,而且符合社會長遠發展的需要。從需求上看,是不存在任何問題的。2.體現著最先進的科學技術。電子工業是高技術產業的代表,它是世界新技術革命浪潮中最活躍的新興產業,凝結著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為所有的部門提供現代的生產手段,注入新的活力,深刻地影響現代工業的發展。3.部門帶動作用強。電子工業的發展不僅需要機械工業提供各種大型、重型加工設備和進行超微、超細、超薄加工的精密設備,而且需要有關部門提供品種繁多、型號復雜的材料。因此,電子工業的迅速發展將會帶動材料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等很多部門的較大發展。4.相對就業效果好。電子工業屬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它的就業效果不如前三個產業,但它涉及面廣,在新興產業中是吸收就業人員最多的產業,可安置大量有一定專業技術知識的人員就業。而且許多行業對就業人員技術水平的要求並不高,就我國的科技教育水平來說,是不難達到的。5.有實現進口替代能力和出口創匯潛力。我國電子工業進口依賴度也很大,不僅成套設備大量進口,而且國產產品的關鍵元器件的自我配套率低,也大量依靠進口。目前我國已採取措施,有計劃地組織國產化以替代進口,通過採取有力措施,是有能力快速實現進口替代的。我國電子產品出口增長也很快而且潛力很大。雖然近幾年電子產品出口增長較快,但仍有很大發展潛力。如果加以重點扶植,出口額和出口品種都將大幅度增長。
⑻ 如何通過基礎設施提升,為生態環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的概念,其意義非同尋常、極為深遠。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基本單元,要建設美麗中國,首要任務是全面提升農村生態環境,努力把農村打造成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底蘊深厚、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並積極推動社會物質財富與生態財富共同增長、社會環境質量與農民生活質量同步提高。
一、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優化農村空間布局
規劃是龍頭、是發展的大綱。要高起點編制鎮村布局、生產力布局、水資源、土地利用、農民集中居住區等規劃,科學確定城鎮規劃區、工業生產區、農業發展區、農民居住區和生態保護區,統籌安排城鄉建設、基本農田、產業集聚、生活居住、生態保護等空間布局。
一是推進農村工業向園區集中,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要堅持與工業產業規劃、本地資源利用和產業優勢相結合的原則,高起點、高標准抓好園區規劃,加快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完善交通、供水、供電、通訊等配套設施,積極鼓勵村集體在工業園區內建造標准廠房,吸引農村工業向園區集中。以工業園區集聚建設為抓手,加快發展產業集群,帶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化水平。
二是推動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促進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步伐,推動農地連片集中,根據農業產業布局規劃,整合項目資金,結合土地復墾整理、農田水利建設、農業資源開發,加快高標准農田建設,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形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的田園化格局。
三是引導農民向社區集中,促進生活空間宜居適度。加強農民集中居住區的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吸引農民向設施配套、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的新型社區集中,促進人口集聚、要素集約,讓農民享受到一體化的基礎設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幸福指數。
二、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提升農業生態環境
要把農業產業生態化、發展清潔化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根本舉措,積極發展生態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嚴格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改善和提升農業生態環境。
一是控「源」。全面推廣測土施肥,大力擴種綠肥與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實施農化肥減量工程,著力提高化肥農利用率。推進農村面源氮磷生態攔截系統工程建設。加快建立農集中配送體系,實行農統一配送、統一標識、統一價格及統一差率,杜絕高毒高殘留和假冒偽劣農流入市場,從源頭上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二是治「污」。按照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要求,以農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為切入點,推廣種養相結合、循環利用的生態健康種養生產方式。科學合理地制定養殖業發展規劃,推進規模化養殖場建設,推廣發酵床生態養殖,建立持續、高效、生態平衡的規模化畜禽養殖生產體系。採取粉碎還田、漚肥還田、過腹還田等省工、省時、實用的秸稈還田技術和方法,大力推廣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增加土壤肥力,積極開展秸稈飼料、秸稈發電、秸稈造紙、秸稈沼氣、秸稈食用菌等多渠道綜合利用秸稈試點示範與推廣,提高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率。加快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在規劃布點村莊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
三是活「水」。水是生態之基,貫徹落實「人水和諧」理念,建立農村河道定期輪浚機制,實施拆壩建橋,打通斷頭河浜,改造束水河段和束水建築物,暢通水系,加快河道輪浚和水系調整步伐,提高河道自然功能。理順和完善管理體制,加強河道長效管理,提升長效管理水平,實現「清水暢流」。
四是植「綠」。大力推廣應用鄉土樹種、珍貴樹種造林,因地制宜把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作為綠化重點,做到見縫插綠、應栽盡栽,加快構建「綠色通道、綠色水廊、綠色基地、綠色村莊」,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村莊綠化格局,構築綠色生態屏障。
三、創新農庄建設舉措,塑造中國美麗鄉村
環境就是資源,生態就是資本。要堅持把建設美麗鄉村與發展農村旅遊業有機結合,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在塑造美麗鄉村的過程中,要注重把保護鄉村鄉野農耕文明和自然原始純朴之美作為第一追求,創新思路和舉措,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優勢,力求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塑造出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重點要做好以下五篇文章:
一是做好「山」的文章。充分利用山區生態資源優勢,靠山生財、靠山致富,發展種植業、林業、畜牧業,開發山區休閑旅遊農業,建成一批以山村體驗、民俗風情、自然景觀為特色的山村休閑旅遊群落,推出一批精品山村旅遊點。
二是做好「水」的文章。將漁業生產與綠色生態、休閑觀光、娛樂餐飲、度假購物結合起來,發展賽龍舟民俗水上運動、休閑垂釣中心、水上餐船等休閑鄉村旅遊項目。注重開發濕地資源,走濕地生態旅遊發展之路,打造高質量濕地旅遊產品,讓遊客在觀賞到「孤鶩與落霞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原生態美景的同時,了解自然生物知識,增加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使生態旅遊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以充分發揮。
三是做好「民居」文章。要注重傳承和提升傳統民居建築特色,打造各地建築風格各異、造型絢麗多姿的特色民居,充分體現濃郁的地域特徵和民族文化。要加大古建築保護修繕力度,讓古建築融入「美麗鄉村」,並挖掘其背後的商業價值,整合歷史文化資源,開發旅遊特色線路,結合農村生態環境及生活文化,發展如介紹民風民俗、品嘗農家菜、體驗農家生活等具鄉土味的觀光特色旅遊。
四是做好「花果」文章。充分利用大自然賦予的豐富的花卉、林果資源,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在已有的基礎上,引入創意農業,對花卉、林果進行資源整合、規模培植、巧妙布置,打造「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四季花園,形成奼紫嫣紅、碩果累累的獨特鄉村美景。通過發展花卉和蔬果採摘體驗項目,讓遊人漫步其中觀花品果,享受從中的美感和樂趣。
五是做好「農耕」文章。依託豐富的農耕文化資源,著力挖掘至今稀存於世的農耕器具、戲曲、民歌(山歌)、耕作傳統、民俗風情及各類祭祀活動等資源,發展農耕文化旅遊產業,讓遊客親身體驗扶犁耕作、推磨碾米、踩水車灌農田、製作農家酒、腌制農家菜、住農家屋、吃農家菜、干農家活等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鄉村生活。
四、准確把握推進要素,加快美麗鄉村建設
建設美麗鄉村、把農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好家園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城鄉經濟社會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讓全體農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筆者認為:
科學合理的規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前提。建設美麗鄉村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要高度重視規劃的引領作用,加強統籌推進。結合地理地貌、自然資源、文化積淀、民俗習慣、產業結構、自身特色等,因村制宜開展研究策劃,做好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既要注重與周邊環境的協調配套,又要塑造村莊自身的特點、特色,還要傳承歷史民俗文化,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充分彰顯農耕文化、秀美特色,讓「農村更像農村」,避免「千村一面」。
優化提升農村生態環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點。農村生態環境好與否直接關繫到美麗鄉村的建設程度,因此要把優化提升農村生態環境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重點,抓緊抓實抓好。首先,要以推進「三個集中」為抓手,不斷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其次,要組織實施村莊環境整治工程,加大對自然村莊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再次,要積極發展規模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有機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保證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創新舉措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關鍵。只有堅持創新舉措,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增強內生動力,才能確保美麗鄉村建設順利有序推進。一是創新組織管理體系。美麗鄉村建設面廣量大、內涵豐富,涉及到各級各部門,必須要建立健全組織協調機制、分工合作機制,加強部門溝通、上下溝通,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創新建設投入機制。美麗鄉村建設資金投入量大,必須要建立健全以為主導、農民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美麗鄉村建設投入機制。三是創新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積極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加快土地規范有序流轉的步伐,實現土地連片集中。四是創新經營體制機制。通過大力發展社區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勞務合作、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特別是要創新發展合作農場,鼓勵其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建立健全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讓更多的農民分享建設成果,充分調動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合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⑼ 中國基礎工業的發展問題
美國的高科技發達,所以它可以做到把中國大馬路上的行人用衛星輕易分辨。
但你們老師說的沒錯,美國的高科技是建立在基礎科學研究上的,美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那麼多,他們都是在研究基礎科學,可想而知,在這個群體背後是多麼強大的力量。
在中國,由於體制的問題,大多數科技工作者(中國沒有幾個科學家)不願意從事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而且可能得不到任何成果的基礎研究,基礎工業研究的缺失,使得中國老是沒有原創理論,永遠是在別人研究出來以後,我們再去追趕人家,你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最明顯的就是,軍事工業!這是每個主要大國研究最好的工業。
還有一點,在電影《美麗心靈》裡面的納什,在中國根本就活不下去,但是,在美國,他卻可以在普林斯頓這樣的最優質的大學里游盪半個世紀。
這就是為什麼!!
⑽ 如何提升東北老工業基地工業企業
重振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1、用「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即循環經濟模式改造東北老工業基地
傳統經濟是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 所構成的單行物質流動的經濟.循環經濟倡導建立在物質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模式,根據資源輸入減量化、延長使用壽命、使廢物再生資源化等原則,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 的循環流動過程,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末端處理.其實質就是生態經濟,以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為基本特徵,強調最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摒棄以大量消耗資源為主要途徑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圍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施技術創新工程,開展節能技術改造,優先選用適應市場機制、效益明顯、先進成熟的節能技術,提高企業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的整體水平.
這種健康的循環經濟模式無疑是有利於老工業基地的發展的.通過對老工業基地生產模式的循環經濟改造,達到節約資源、減少污染、保護環境的目的,從而促進老工業基地堅定不移地走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那麼,如何在老工業基地該實現循環經濟呢?
首先,政府必須發揮主導作用及加大監管力度.作為資源型城市,政府要從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到循環經濟模式對資源型城市的重要現實意義,要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觀念,正確認識循環經濟模式對資源城市的價值,要注意到循環經濟的根本並不僅僅在於建立一個節約型社會,而在於它是一種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政府要把循環經濟模式的建立和推廣作為一項經營城市的主要工作,作為產業調整和培育的前提條件.而且,作為起主導地位的政府來說,必須加大監管力度.通過法律的權威,逐步實現循環經濟的發展和實現.
其次,企業應做到優化產業結構,優勝劣汰.在以資源開采為主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有很多企業存在浪費資源、效率低下、污染嚴重的現象.對於這樣的企業,要通過清潔生產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和更新,形成循環經濟佔主導地位的循環經濟型企業.
第三,要實現農業生產的生態化.東北地區的農業發展也是很有優勢的,但是其發展農業的過程卻是比較粗放的.化肥和農葯的大量使用,農村固體廢棄物的隨意堆放和畜牧業、水產養殖廢水未經任何處理地排放已經對東北地區的環境造成了嚴重危害.因此,在實現循環經濟的過程中,農業生產的生態化也是必須要實現的過程.比如農村沼氣工程的開發就是一個典型的循環經濟的例子.在農業生產的整個過程中都要貫徹這樣的生態化的思想.而且,東北農產品雖然豐富,但是其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因此,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使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為東北經濟重要的增長點也是一項重要的內容.
第四,再生資源的回收和再加工.東北地區是重工業基地,其工業廢物之多自不必說,而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廢棄物也是與日俱增的.這些廢棄物形成嚴重的污染的同時也造成了大量資源的浪費.由於市場經濟的作用,國有廢品回收公司已經失去作用,而民間自發形成的廢品撿拾收購體系是一種無序狀態,加工利用體系混亂,如果不妥善引導和管理,還有可能存在社會治安、衛生防疫、二次污染等社會問題.因此,建立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廢棄物的回收利用體系,不進有利於環境保護、有利於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經濟增長,而且有利於解決就業問題,也是推動循環經濟的核心問題.
2、 如何保護老工業基地資源及生態環境
(1)科學利用所剩無多的資源,同時大力開發新能源,以代替不可再生資源
東北地區的資源利用方式以及生產方式與東北人的性格可以說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這里是中國最北端也是最寒冷的地方,這種天寒地凍的天氣也造就了東北人直爽、豪邁的性格,在對資源的利用上也是一樣的.比如,在寒冷的冬日裡,東北家家戶戶都要生火取暖以挨過這漫漫風雪.在這個過程中,本地的居民就直接把煤炭放在爐子里燃燒,取暖或做飯.這種最直接的方式產生了最直接的效果,然而也造成了最嚴重的浪費和污染.煤炭有取暖的功效,可是取暖功能的只是煤炭功能的一小部分而已.煤炭中含有許多成分,而這樣直接的燃燒,除了那一小部分得到了利用之外,剩下的原可以被提煉以作他用的部分便成了無用的灰燼.顯而易見,這種粗放的使用能源的方式必須得以改善,以遏制能源的無度浪費.
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改變使用資源的思維.在運用資源之前首先應該把資源用科技手段提煉分離,以使其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浪費和污染的現象.同時,還應大力開發清潔能源,來代替這種粗放的使用資源的方式.
(2)旅遊與生態保護相結合
東北地區擁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及環境,但是由於不加以保護而導致環境的嚴重惡化,而通過教育和號召很難達到一步到位的效果,必須通過一定的促進機制,使保護生態環境成為一種必然.因此,大力發展生態旅遊便是解決環境保護的措施之一.因為在堅持發展生態旅遊地過程中,不僅可以通過旅遊業創造經濟上收益,同時還可以與環境保護形成良性互動.這樣,便促進了人們自覺地區保護環境,因為這是與其利益相關聯的.
(四)針對老工業基地後續替代產業的研究
1、發展替代產業,在各地區優勢產業的基礎上利用高新技術發展深加工等產業
東北老工業基地中,以資源開采為主的城市和地區較多.目前,有的產業如森工、煤炭、有色金屬等正處於衰退狀態,產業接續問題比較突出.因此,針對東北地區不同產業、不同城市的接續產業的發展應採取不同的方法:如煤炭資源性城市應把煤化工的發展作為主要的發展方向;森林資源型城市應把木材深加工、林木資源深加工作為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這樣的方式既滿足了東北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又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發展.
2、 另闢蹊徑,形成以東北特色文化為代表的無可替代的新型產業
眾所周知,東北地區擁有特殊的氣候條件,冬季降雪量較大,雪期較長,具有開展冰雪旅遊得天獨厚的條件.哈爾濱的冰燈、吉林的霧凇更是舉世無雙.黑龍江的冰雪旅遊在全國已是小有名氣,很多在南方城市生活的人根本無法想像在冰雪之中的美妙感覺.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冰雪旅遊帶動東北地區的旅遊業,讓外地遊客盡情領略北國之風光.
除此之外,作為老工業基地的東北在發展工業旅遊方面也佔有絕對優勢,東北地區一直被譽為「新中國工業的搖籃」,東北地區的工業企業擁有過無數的輝煌:這里生產了新中國第一輛卡車、第一台轎車及全國唯一的一輛東風轎車,珍藏過毛主席乘坐過的第一輛東風牌小轎車.這些都是東北無與倫比的獨特的文化.
相信具有濃郁的東北風情的藝術形式「東北二人轉」等也給很多人帶來了無窮的樂趣.東北地區可以以此為中心,大力促進具有東北特色的文化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