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韓國如何工業化的

韓國如何工業化的

發布時間:2022-05-24 16:27:49

⑴ 為什麼韓國在短時間內,工業有如此大的發展

首先韓國的發展得利於政府有力的措施。政府在二戰後依靠軍政府形勢大力在國內發展壟斷的國有企業,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韓國政府成功地推行以增長為主的經濟政策,70年代之後正式走上發展經濟的軌道,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漢江奇跡」。
經濟起步之後,韓國能夠及時調整相關經濟政策。鋼鐵、汽車、造船、電子、紡織等已成為韓國的支柱產業,其中造船和汽車製造等行業更是享譽世界。韓國的電子工業發展迅速,為世界十大電子工業國之一。近年來,韓國重視IT產業,不斷加大投入,IT技術水平和產量均居世界前列。

其次,韓國人的行為准則強調忠誠、自律和愛國。傳統的倫理價值觀與效率、競爭、民主等現代理念交融,成為韓國實現經濟起步和邁向未來的重要精神資源。在韓國人心中,本國產品質量是世界一流的而且最適合本國人使用。因此,韓國人日常使用的物品從手機、電視機到汽車等大都是本國的產品。正是民眾的這種愛國精神,不斷支持著韓國民族企業從一個高峰邁向另一個高峰。

再次,二戰後美國為了讓韓國壓制朝鮮,抵制蘇聯的東方戰線,給予了韓國大量的幫助和支持。

而日本的發展首先得利於恢復期日本處於美國佔領下,他們完全不用理會政治和軍事支出,可以全心發展經濟。由於日本戰略位置重要,以及冷戰的原因,美國和歐洲給日本的支持更多,後來為了遏制蘇聯和中國,更大力扶植日本。

⑵ 韓國靠什麼發展起來的

韓國奇跡

無論從人口還是面積來說,韓國都只是小國。然而韓國近半個世紀來經濟增長的成績,使我們不得不對這個東鄰小國刮目相看。

1961年,軍事強人朴正熙上台,為了爭取國內民眾及國際社會對其威權政府合法性的認可,從1962年起,實行了多個經濟增長企劃。當時的韓國經濟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國民生產總值僅23億美元,人均GDP只有87美元,基本上是落後的農業國,現代工業基礎極為薄弱。

但在朴正熙執政的近20年裡,韓國經濟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1970年代初提出的經濟口號,「人均GDP上千美元,我家有轎車了」,在他被刺的1979年就基本實現了。與新加坡、我國的香港、台灣一起跨入了新興工業化經濟體之列,被稱作「東亞四小龍」。以同樣方式上台的全斗煥,也是將發展經濟作為其政績的「第一考量」。「漢江奇跡」主要就是指上世紀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那段時期韓國的經濟增長率接近兩位數。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之前,韓國人均GDP就已經超過10000美元。但金融危機使韓國經濟遭受重創。1998年韓國經濟竟破天荒地出現了負增長,是年GDP下降了6.7%。在國難面前,韓國人表現出了高度的民族凝聚力,韓國各地的獻金運動,各界民眾包括海外韓僑紛紛踴躍捐出美元、金銀首飾來充實外匯儲備,共紓國難,場面令人感動。

韓國是受危機波及最深的國家,但也恢復得最快。進入2005年後,韓國經濟景氣正全面恢復。韓國經濟界將金融危機後的重振及今後韓國經濟的前途歸功於:「IT」和「中國市場」。韓國分外重視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他們認為,韓國惟一的資源、最重要的生產力就是他們的大腦,即「人力資源」。

2004年,韓國的信息化程度在世界綜合排名第7,居民使用互聯網寬頻的比重居世界第1。他們的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上納稅等電子商務活動的普及率是我們難以想像的。

今天的韓國是IT產業強國,三星電子公司已經是世界超一流IT企業。2004年,員工總數不過10萬的三星電子銷售額為505億美元,佔全國GDP的近8%!2004年韓國在IT研發方面的總投資額為138億美元,佔GDP的2.5%。其他行業如現代汽車、LG家電、SK通訊、韓進流通等韓國著名企業也都是靠重視研發才實現快速擴張的。

另外,中國市場對韓國經濟貢獻巨大。1992年中韓兩國建交以來,經貿關系飛速發展,兩國經濟關系十分密切,韓國經濟學家說,「兩國市場的邊界日益模糊」,韓國媒體還發明了一個新詞:KOINA=KO-REA+CHINA,來說明「中國市場攸關韓國經濟的生死,怎麼估計都不過分」,有人還形象地說,「中國市場打個噴嚏,韓國經濟就得感冒」。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謝謝~~

⑶ 為什麼韓國能夠完成工業化

韓國日本都是東亞地緣政治的收益者。一是美國提供安全保護傘,無需大量軍事開支。許多資源直接用於民用發展。二是在冷戰對峙背景下,朝鮮的工業化成就迫使美國加速扶植韓國工業,轉移技術。三是工業化初始階段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剛剛開放的中國市場巨大,而且好壞全收。另外韓國小國工業化其實是少數幾個企業巨頭的成長過程,比較類似中共的國企,方便集中全國資源攻關。

⑷ 韓國為什麼能夠成為發達國家

先從地理看,韓國兩面臨海,而且國土偏北這就意味著國家氣候宜人而且不會過於炎熱還不受到熱帶風暴、颶風之類的煩惱相對來說天災較少,雖然國土面積小但是瀕海啊,海里的資源遠比陸上的豐富的多。經濟上韓國的經濟起飛主要源於全球供應鏈的產業轉移,從二戰後,世界工廠從美國到歐洲到日本到韓國再到中國台灣然後才是到中國大陸的沿海地區現在往東南亞和中國中西部轉移。日本一開始替歐美代工然後通過開奧運會擴大國際影響國家主導創立自主品牌如SONY佳能等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實現經濟起飛,而經濟發展的同時就意味著勞動力不在便宜一些低附加的零部件就向外部轉移,其主要方向就是韓國和中國台灣,台灣姑且不論韓國真正的經濟騰飛也是一樣從開奧運會然後大公司比如三星啊、LG啊什麼的打出牌子,其發展道路是比較類似的,然後有些發展以後也開始向中國進行產業轉移長三角、珠三角不也發展起來了?國家越小其實有時候越好發展,全球人均GDP第三的冰島靠什麼起來的?就是靠給英國人弄金融服務業,英國人口是他們的20多倍不出幾年就把冰島從小漁村弄成金融奇跡了。回來說韓國,中國的山東、廣東、浙江、上海僅僅從經濟總量上看基本已經跟韓國差距不大,北京、上海、深圳的人均GDP也是跟人家處於同一個數量級,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由於北京、上海舉辦奧運會和世博會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現代化程度不比紐約、東京、巴黎這種國際性大都市差多少甚至由於我們的設施比較新可能還要更加先進,如果中國的沿海地區單拿出來屬於低等或者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但是我們的廣大中西部地區還是貧窮落後的,這一方面和國家政策有關,也跟地理環境密不可分,為什麼沿海發展快?交通方便,一艘輪船裝個上萬噸沒有問題,可要是用火車裝要多少節車皮啊,運輸成本太高削弱競爭力,這又能看出兩邊都臨海國家的優勢了。如果單純計算像韓國那麼大面積的地區發展成較發達地區中國的速度明顯比韓國日本快的,現在國家整體產業在向中西部轉移,人力、地皮等優勢會使中西部在未來20-30年內達到目前東部的水平,到那時候我們國家在人均的統計上就會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了。

⑸ 韓國的經濟發展歷程

韓經濟發展歷程回顧

1948年韓建國後不久,朝鮮戰爭爆發,韓經歷了三年戰爭洗禮,經濟遭受沉重打擊。戰爭結束後,其經濟主要依賴美國的無償援助和優惠貸款。
60年代韓經濟開始起步,以第1個「5年經濟發展計劃」為標志,韓開始工業化進程。此時,韓政府開始實施以促進出口為特徵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為促進出口,韓將韓元貶值100%,並將多元匯率體系轉為單一匯率體系。當時勞動力成本較低,出口主要以輕工業產品為主,進口中糧食占較大比重。採取措施擴大出口同時,韓還制定了《外國資本促進法》,鼓勵外資流入。外資在當時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據統計,1962年外資在韓國內投資中所佔的比重高達83%。
70年代,韓開始著力促進重化工業的發展。1973年韓公布並開始實施「重化工業發展計劃」,大量投資向重化工行業傾斜。這一時期是韓造船、鋼鐵、汽車、電子、石化等工業的萌芽期,也是韓城市化進程開始加速的時期。重化工業的發展對經濟拉動效果十分明顯,1972-1978年韓GDP年均增長10.8%,重化工產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亦由72年的21%上升至78年的35%。同期,韓發起了著名的「新農村運動」,大大提高了農村地區的生產和生活水平。
80年代韓經濟開始自由化並開始著手進行結構調整。70年代的過度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韓政府要求大企業進行合並重組,結構調整主要集中在汽車、重機械製造、冶煉、造船和海外工程建設領域。這一措施促使韓產生了一批大財閥加深了這些大企業集團的市場壟斷。同時,韓開始銀行業私有化,降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障礙,金融服務開始逐步走向多樣和成熟。這一時期韓對外國直接投資的限制亦有所放寬,1984年修改了《吸引外資法》,取消了對外資持股比率和利潤匯出等的限制,對外資的審批亦轉向NEGATIVE系統。
90年代是韓經濟逐步融入世界化進程的時期。90年代經濟區域化蔚然成風,新的國際貿易體制逐步形成。韓積極參與烏拉圭回合談判並於1995 年成為WTO創始國之一,1995年韓人均收入首超1萬美元,1996年韓加入OECD,標志著韓正式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同期韓還先後加入了APEC、ASEM等國際組織。
1997年韓發生金融危機。80年代以來的過度經濟擴張過程中,韓積累了大量外債,外債在GDP中所佔比重快速增長,1994年已接近GDP的25%,其中,短期外債所佔比重極高,1996年曾高達58%,而韓本身外匯儲備並不充足。大企業為實現自身快速發展不惜大舉借貸進行投資,導致企業負債率居高不下,企業財務結構十分脆弱。據統計,1997年前韓企業平均負債率超過400%,30家大企業的平均負債更高達518%。此外,在金融危機發生的前一年即1996年,韓貿易收支狀況較差,韓寶鋼鐵、起亞汽車等若干大企業又相繼破產,更加重了韓整體的經濟脆弱程度。
1997年10月,東南亞金融風暴爆發,韓國股市隨之暴跌,韓元匯率急劇下跌。截至11月21日,韓外匯儲備幾乎耗之殆盡。韓政府迫不得已向IMF申請了135億美元的緊急貸款援助,暫時渡過了這場危機。
危機過後,韓政府根據與IMF達成的協議,開始對其經濟進行改革,主要著眼於提高宏觀經濟的穩定性。通過在公共領域、企業領域、金融領域、勞動力領域進行大幅度結構調整和制度改革,迅速地擺脫了金融危機的陰影,提前償還了IMF借款,外匯儲備大幅增加,1997年韓外匯儲備僅為38億美元。截至2009年1月,韓外匯儲備為已增至2017.4億美元。

⑹ 韓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哪些經驗

韓國近40年經濟的快速發展主要依靠的是科技創新。技術進步對韓國經濟增長的貢獻:1970至1979年為12.84%,1979至1990年為18.70%,1990至2000年為39.54%,並推動了三次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經過多年的發展,韓國已初步建立了以企業為研發主體,國家承擔基礎、先導、公益研究和戰略儲備技術開發,大學從事基礎研究,產學研結合並有健全法制保障的國家創新體系。同時,韓國政府在各個階段的重大戰略選擇和適時調整的科技發展規劃是科技創新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而由政府統籌的科技資源在全社會范圍內的合理配置,則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必要條件。正是在上述因素綜合作用下,韓國實現了經濟的飛躍。其經驗如下:

1.政府戰略重點的抉擇和適時調整的科技發展規劃是實現經濟飛躍的重要保障

「科技立國」戰略的確立是韓國經濟實現飛躍的重要轉折點。在科技立國戰略的影響和科技政策的引導下,韓國企業經過引進、吸收技術,現在已逐步過渡到自主研發階段。而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審時度勢,正確選擇重點產業領域,制定出與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科技發展戰略和規劃,則是韓國成功的關鍵。

韓國的發展經歷了「貿易立國」、「重化工業立國」向「科技立國」戰略的轉變。通過各個戰略的實施,韓國的產業結構也完成了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技術知識密集型、再向高新技術產業的過渡。韓國各個發展階段的戰略重點和政策選擇如下:

(1)「科技立國」戰略的准備階段

朝鮮戰爭後到1961年,韓國經濟處於戰後恢復期。這個時期,經濟困難,發展緩慢,國內沒有像樣的技術,也根本談不上科學技術的發展。此時,韓國推行進口替代型發展戰略,產業政策的著重點是保護和促進消費品工業的發展,以滿足內部消費需求,穩定經濟和社會。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後不久,韓國將「進口替代」型轉為「出口導向」型戰略。這時產業政策的重點是通過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快工業化步伐和資本積累。相應的科技發展重點是加強科技教育,建立技術基礎設施,引進外國的技術和人才等。1963至1969年,科技投資額占國民生產總值(GNP)的比重翻了一番,研究人員增長了2倍。產業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第一、二、三產業在GNP中所佔的比重分別由43.3%、11.1%、45.6%變為28.9%、22.8%、48.3%;GNP年均增長9.1%,人均GNP年均增長12.7%,出口額年均增長34.5%。

在這一階段,韓國科技發展過程中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是:在1966年成立了韓國第一所綜合產業研究所——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1967年,韓國政府將原隸屬於經濟企劃院中的技術局擴展為獨立的「科學技術處」(副部級),在發展相對落後的國家中較早地建立起管理科學技術事務的政府機構。韓國科學技術處自建立之日起,就擔負起了管理科技事務和協調國家研發計劃的重任。

20世紀70年代,是韓國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充實與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韓國勞動密集型輕工產業遇到挑戰。需要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加快工業現代化進程。產業政策的目標是:強化工業基礎,提高工業資本的有機構成,改善工業技術結構,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出口競爭力。與此同時,也調整了科技發展戰略,重點是進一步擴大技術教育,加強技術引進、消化和改進,資助應用導向的研究和開發。在此階段,韓國政府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積極消化、吸收和擴散引進的先進技術上,國家採取了以下措施:

•在引進先進技術同時,大力發展本國的技術力量,並不斷開發自主技術,提高國家整體的技術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技術引進方式上,嚴格禁止一攬子引進成套技術設備的做法,鼓勵企業有選擇地引進一些關鍵技術、設備。到1978年為止,韓國政府仍對技術引進實行嚴格的監督和審查制度,引進技術的主導權基本上掌握在政府手中。

•為促進科技的發展和產業結構向重化工業的轉變,1973年1月韓國內閣決定建立大德研究學園城,即大德研究中心,這是韓國最大的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它對集中國家的科學技術力量,提高技術創新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基本滿足了日益增長的產業技術需求。

•為鼓勵民間企業培養自身的研發能力及技術創新能力,政府採用了一些激勵措施,誘導企業建立自己的技術開發部門。

•1971年設立了韓國科學院。
•20世紀70年代後期,成立了很多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

(2)「科技立國」戰略的形成階段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國內外經濟技術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新的科技革命在世界興起,高技術產業迅速發展,韓國科技面臨新的挑戰;70年代由於過分突出重化工業,使得經濟結構失衡,社會再生產比例失調;工資不斷上升使以廉價勞動力成本為支柱的出口工業對外競爭力下降,需要經濟技術革新提高產品檔次,特別是需要以附加價值高的高科技產品,增加出口競爭力。為此,韓國當局將「貿易立國」、「重化工業立國」戰略向「科技立國」戰略轉變。目標是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高技術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向機械電子等技術密集型高技術產業轉變,開發技術人才以提高生產率。

此階段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對大規模的技術引進項目和高科技引進項目進行組織、管理、協調和促進。為提高國家的創新能力,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促進公共研發機構、企業與大學三者之間的技術合作,充分發揮企業的資金優勢、大學的技術優勢以及研發機構的技術裝備和人才優勢。如,1982年開始實施國際研發事業;促進企業附屬研究所的設立;加強企業的研發投資支援制度。為了克服在重化工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技術界限問題,於1978年實行了技術引進自由化的政策。

另外,自1982年開始,每年每季度都要召開一次由政府各部負責人、科技界、企業界代表參加的科技振興擴大會議,檢查全國科技發展情況。

20世紀80年代,由於貫徹「科技立國」戰略,韓國的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發展很快,大大改變了經濟結構,促進了經濟高速增長,特別是出現了第三產業加快發展的趨勢。

(3)「科技立國」戰略的深化階段

90年代末的金融危機使韓國經濟遭受重創。為此,韓國確立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十大增長產業」,預示著韓國將經歷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和經濟機制的轉型,即通過建立適應高技術的經營管理體制、增加研發投資和提高產業的科技含量,使產業創造出更高的附加值,帶動經濟的再次騰飛。

在這一時期,科技計劃的制定轉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式。1991年4月,盧泰愚總統發表了科學技術政策宣言,提出到2000年要使韓國的科學技術達到西方7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加拿大、義大利,即G7)的水平。

過去,韓國的國家科技計劃通常由政府資助的非營利研究機構具體執行。在科技計劃制定時,通常是按自下而上的途徑,由基層研究者監測本領域的技術進展,提高研究建議,然後採取同行評議的方法審查這些建設。一般而言,研究者只注意本領域的最新進展,很少關心工業應用的相關性。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獲得經費,而不是研發的戰略方向和目標。這種計劃制定方式對於提高國家整體科技實力和競爭力是不利的。因此,韓國從90年代開始把科技計劃的制定轉變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途徑,由政府確定長遠的國家發展目標,選擇技術領域,並徵求基層專家的意見,經過反復調整,制定科技計劃。

為提高科技自主開發能力,政府在持續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時,不斷改革完善科研體制,《尖端技術發展計劃》(G7計劃)、《國策研發事業》、《大型科技研發事業》等新的科技發展計劃相繼出台。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民間企業的研發活動更加活躍,研發投入規模超過政府,大企業研究所在設備、規模、人才等方面都逐漸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形成了以民間為主、政府為輔的技術開發體制。

在這個階段,韓國還實施了科技計劃管理和決策的重大變革——關鍵技術選擇和技術前瞻。韓國從80年代後期開始技術前瞻工作,把這一任務納入到研發管理范圍之內,並且完全由國家機構負責,由韓國科技研究院的研究小組主持。

另外,韓國還著手對國家科研體制和政策進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和調整。改革和調整國家科研體制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加強國家對科技工作的宏觀管理與協調。為了迎接未來的挑戰,本著「小而有效的政府」原則,政府於1998年進行了重組,科學技術處被升格為科技部,並進入內閣,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高,科技部長官的排位從各部長官的末席一舉躍升到24個部中的第8位,在經濟部門中則僅次於財政經濟部位居第二。科技部不僅地位提高,管理許可權也相應擴大,科技發展政策和計劃的制定實施,各部門研究機構的管理、協調,人才培養、信息擴散和成果轉化等業務,統一劃歸科技部實施。科技部還全面負責協調部門間科技政策和監督落實情況。1999年,在「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基礎上建立由金大中總統掛帥的「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該委員會是非常設的、與科技相關的最高政策審議、調整機構。它負責制定科技發展長遠規劃,協調各部門的科技政策,決定科技預算分配原則等,使國家科技管理更具權威性;科技部作為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的秘書處行使職責。

•改組政府科研體系。
•改革科研院所管理體制。

(4)新世紀:面向未來的科技戰略與政策

2000年6月,經韓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NSTC)批准,韓國科技部公布了長期科技發展規劃——《韓國2025年構想》,規劃中提出的重點領域有:信息技術(IT)、材料科學、生命科學、機械電子學、能源與環境科學。其遠景目標是:到2005年,韓國科技競爭力排名要超過其它所有亞洲國家;到2015年,韓國要成為亞太地區的主要研究中心;到2025年,韓國的科技競爭力排名要達到世界第7位。

為了增強科技創新體系的能力,政府應該發送科技環境,並通過實施「選擇與集中」戰略,最大限度地利用科技資源。

在科技政策方向上,韓國政府認為:

•科技體系應該由政府主導的現有體系為私營部門主導的體系。
•應該將注重增加數量的投資擴大戰略轉變為注重效率的投資分配計劃。
•韓國需要學會克服本國自然資源的限制,利用全球的技術、人力資源的信息,以及發展與國際社會的合作。
•為了確保科技創新體系的自力更生,政府應該制定和系統化地實施一些限制對國外先進技術模仿和復制的政策。

韓國在繼續執行既定的中長期科研計劃的同時,採取「選擇與集中戰略」,重點培育未來將成為經濟增長動力的生物技術、納米技術、太空和平利用技術。其發展目標如下:

目標一:2010年納米技術進入世界5強。
目標二:生物技術2010年進入第7位,並佔領世界市場的5%。
目標三:2005年實現衛星及火箭全部國產化和本土發射,2015年完成實用衛星發射,使航天產業進入世界第10位。

2.企業研發主體地位的培育和良好創新環境的形成是實現經濟飛躍的關鍵

韓國的經濟表明,提高國家創新能力,關鍵在於調動企業的力量。韓國政府努力建設一個均衡發展的國家創新體系,鼓勵企業、大學和公共研究機構三方的積極參與,特別是注重企業在技術開發和創新活動中的作用。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舉措,努力培育企業的研發主體地位,為企業創新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1)積極扶持企業研究所的發展

1972年,政府制定了《技術發展促進法》,其宗旨是支持各種私營產業研究組織,如企業研究所、產業研發中心、產業技術研究協會、產業研究集群等。2002年,科技部出台了《產業研究集群支持計劃》,其目的是支持將中小企業研究所劃分為10個研究集群,以便發現共同的凈技術,並開展合作開發。

近年來,企業研究所蓬勃發展。企業研究所從而成為國家技術創新體系中的骨幹力量,大大促進了科技進步及國家經濟發展;形成了企業發展和產品競爭的技術支撐力量;密切了生產與科研的關系,加強了研究成果向實際生產力的轉化。

(2)推行國產化政策,鼓勵國內企業競爭

韓國政府在推行國產化道路上,採取的是對外保護新興民族工業、對內鼓勵國內企業之間競爭的政策。

(3)對技術開發實施稅收優惠政策

此類優惠政策主要包括了技術開發准備金制度、技術及人才開發費稅金減免制度,以及新技術推廣投資稅金減免制度等。為確保政府的稅收支援政策落到實處,通過修改國家有關規定,將技術開發組織(企業研究所等)作為法定支持對象確定下來。同時還修改有關法律,將原來僅適用本國人的研究設備投資和新技術產業化投資5%的稅率減免政策擴大至外國人,以吸引更多的國外資本投向本國高新技術產業。

(4)擴大技術開發資金支持

韓國的技術開發資金支持制度大致分為政策金融、一般金融、技術信用保證基金等形式。政策金融中包括了政府財政撥款和各種政策性貸款。1999年政府用於對企業的研發費支出達1300億韓元,比1998年增加311億韓元,增長31.4%。政策性貸款以低息向企業技術開發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此外,國家的科研經費也向企業開放,鼓勵企業參與國家的科研計劃。

(5)強化產學研合作研究

為促進技術創新,政府強調產學研的合作,並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以及優惠政策。目前產學研合作的形式有合同研究、技術指導、技術培訓、科研器材的共同使用、關鍵技術信息服務、專利使用等。通過產學研協同技術開發活動,既提高了企業技術研發投資的效率,又促進了學校和研究機構的理論研究同產業實踐的結合。

(6)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

韓國政府過去主要支持和培育大企業集團。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後,韓國政府開始意識到中小企業在維持國家競爭力和經濟持續發展方面的作用,轉而扶持中小企業和風險企業的發展,並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給予風險企業50%的稅收優惠、在科斯達克上市的中小企業5年內享受免稅待遇。

1996年7月,模仿美國納斯達克市場,韓國在股票市場上開設創業板科斯達克(KOSDAQ)。科斯達克設立的目的十分明確,即便利高科技企業、知識經濟背景新創業企業及中小企業進行融資。韓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斯達克市場的發展,把建設科斯達克作為振興韓國經濟的戰略措施之一,且在1999年提出《健全科斯達克市場的政策》,從而為科斯達克的迅猛發展注入活力。

科斯達克具有多元化的上市結構。上市公司涉及形形色色的行業,而不是僅局限於IT等高技術行業。另外,由於科斯達克獨特的市場定位,與韓國證券交易所相比,科斯達克市場上市門檻低,交易費用低廉,符合中小企業和風險企業的特點,從而吸引了眾多高成長、高科技含量的企業上市。

3.合理配置科技資源是實現經濟飛躍的必要條件

韓國在信息產業、汽車產業等諸多國家產業發展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國家產業發展戰略。在其成功的各種要素之中,科技管理功不可沒。韓國科技管理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涉及科技的有關部門分工不分家,同心協力地辦事。科技部、教育和人力資源發展部、商務、產業和能源部、文化觀光部等許多部門都不同程度地參與科技工作,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下,使得有限的科技資源得到合理地配置,形成合力,促進了國家總體目標的實現。具體措施如下:

(1)增加研發投資總量的同時注重研發投資的高效分配

韓國科技實力的不斷加強,首先得益於過去30年中政府研發投入的不斷增加。

韓國政府研發開支占政府總預算的份額也在逐年提高。

另外,在重視研發投資總量增長的同時,韓國政府逐步認識到高效分配研發資源的重要意義。韓國的研發體系在資源的分配和成果的利用與推廣方面比較薄弱。因此,需要改變關鍵投資分配戰略,對投資資源的高效利用給予更高的重視。為了提高研發投資的總效率,需要將資源用在最佳位置。為此,政府加強了對研發經費的管理與監督。

為加強管理,提高研究資源的利用率,政府於1999年1月頒布實施了《關於政府資助研究機構的設立、運作及育成的法律》,對政府資助研究機構的管理體制進行重大改革:按領域分設產業科技研究會、公益科技研究會、基礎科技研究會、經濟和社會研究會以及人文和社會科學研究會等5個研究會。將原屬政府各部門管理的43個政府資助研究機構從主管部門分離出來,劃歸相應的研究會,統一隸屬國務總理室。

韓國政府對研發經費實行多重管理監督,管理監督的主體主要有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務調整室、企劃預算署、5個研究會、民間機構等。為了提高政府研發經費的使用效率,自1998年起正式啟動對國家研發計劃的調查、分析和評價。根據《科學技術創新特別法》,這項工作每年由科技部長官主持實施,並將結果向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報告。科技部下屬的韓國科學技術評價院具體負責此項任務。

(2)合理設計和調整科研結構

根據韓國現行研究體制,研究所分為三大類,即民間研究所、公立研究所和大學研究所。

4.加強人力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

韓國非常重視科技教育、培訓和人力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過去30年中,研發人力資源的數量增加了93倍。

韓國的一些大中型企業財團紛紛獨資興辦企業院校,甚至研究生院,每年可保質、保量地為本企業輸送大批建設與開發人才。如三星企業集團每年用於培養人才的經費高達6000多萬美元,人均投資相當於美國、西歐等大中企業的2倍。

韓國還十分重視職業技術教育和在職技術培訓,以培養中等技術人才和熟練工作。政府認為要達到成熟的工業化水平,其科技人員中科學家應佔5%,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應佔10%,其餘的85%則是具有不同技能的技術工人。

為加強職業技術學校和企業之間的「產學合作」,韓國各地還成立了由學校、產業界、地方自治團體、民間代表參加的「產學合作教育協議會」,計劃、指導和協調該地區「產學合作」。

⑺ 為什麼說韓國和日本是「工業化」國家

這個很簡單啊,因為他們的城市人口占人口的絕大多數,工業產值也占絕對的比重。

⑻ 韓國的工業是什麼時候超過朝鮮的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朝鮮與韓國人均gdp對比表》(單位:美元) 1960年:朝鮮 253,韓國 82, 前者是後者的3倍 1970年:朝鮮 400,韓國 410, 後者追上前者; 1980年:朝鮮 700,韓國 1592, 後者超前者約1倍; 1990年:朝鮮 980,韓國 6482, 朝鮮落後6倍以上; 2000年:朝鮮 130,韓國 8840, 朝鮮落後78倍; 2004年:朝鮮 86, 韓國 12431,朝鮮落後900倍。 縱觀韓國經濟的發展,「根據霍利斯·錢納里(H.B.Chenery)的研究,韓國經濟的主要轉換增長時期為1963年~1983年。1963年隨著第一次經濟五年計劃的制定實施,工業化正式啟動。1970年韓國成為了新興工業化國家。1983年韓國經歷了1979年的第二次能源危機,1980年負增長後經濟得以恢復,並在經濟穩定基礎上促進自律化、開放化。」而經歷了1997年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發展歷史上最為慘痛的挫折之後,韓國經濟正在進行全面改革,並取得了初步成效。

⑼ 韓國電子產業如何發展的

自上個世紀80年代至今,快速增長的電子工業就像火車頭一樣, 帶領南韓成為世界第十二大貿易國家。根據World Electronics Data資料顯示,韓國在1993年已是世界第六大電子產品生產國家, 其產出金額達379億7,700萬美元。而1994年更是韓國電子工業的豐收年,產值增長高達24.6%,製造出價值達473億美元的各式電子產品,且創造出309億美元的出口實績。
事實上,韓國電子工業能進展至現在的地步,其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在90年代初期,韓國電子工業曾面臨經濟衰退、工資上升,而引起競爭力減弱的窘境,造成不少中小型電子公司的倒閉和大型投資計劃的萎縮;另外一項影響韓國電子工業發展的因素是內銷市場的開放,造成日本等工業化國家電子產品擁入韓國市場,使各大家電廠商利潤下降,經營日趨艱難。在該段期間內,韓國在國際市場的開拓上亦遭遇不少挑戰,尤其在開發發展中國家市場如東南亞、中國大陸和拉丁美洲等地,競爭情況更是十分激烈。在低價位消費性電子產品中,韓國彩色電視、收錄音機等產品已無法與中國大陸製品競爭,加上各國實施進口限制,使韓國電子產品面臨許多困難。這種形勢正如韓國電子工業協會(簡稱EIAK)所述,韓國電子工業就像三明治一樣,夾在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間難以動彈。然而韓國電子工業界並未就此放棄,反而加速進行轉移生產基地至具有比較利益國家,並投入全面性研究發展工作。1993年下半年以後,情勢即大有改善,一方面由於世界經濟景氣的緩慢復甦,另一方面由於日圓持續升值,再加上韓國企業不斷投入新產品開發,眼光正確,作法積極,能掌握時機,切入市場所需而能營造出「電子工業大國」的佳績。

2、韓國電子產業發展特點
就韓國電子工業的發展歷程來看,其具有下列的特點:
2.1 製造重點由消費性產品轉移至工業用電子產品及零件目前個人計算機、集成電路等為韓國最為熱絡的出口項目。尤其是4MB動態隨機存取內存(DRAM)的生產,韓國三星已超越日本NEC成為全球最重要的供應廠商。韓國且已開發出全世界第一顆256MB的DRAM 晶元,未來將可視市場演變隨時量產,稱霸DRAM市場,創造更驚人的出口實力。
2.2 貫徹國際化策略,尋求具比較利益的海外生產地點
韓國加強在先進國家設立研發中心,吸引傑出人才貢獻所學。在赴海外投資營運方面,根據韓國中央銀行統計指出,韓國電子業截至1993年底 累計對外投資10.26億美元,其中設立海外工廠達221處,金額為5.29億美元,設立銷售網點計158個,投資4.55億美元,設立研發中心計18個,投資4,200萬美元,且近年來則有朝亞太地區投資趨勢,中國大陸是重點投資地區。另外,最近韓國廠商國際化策略中,最引人注目的則是三星電子以3.8億美元買下美國個人電腦大廠AST40%的股權,金星以3.5億美元購入美國老牌家電廠增你智58%的股權。
2.3 研究開發經費龐大
韓國電子業為能維持強勢競爭力,莫不大力投入研發和技術創新工作,不論對主流商品開發時效的掌握,生產製程技術改良、尖端電子產品或關鍵零組件開發皆不遺餘力,運用大批人力、物力和財力以求掌握商機。另外,根據韓國科技部資料顯示,1992年韓國工業界投入研發經費占營業額比例已達1.8%。其中電子工業1992年投入研發金額達15.57億美
元,投資於研發經費占營業額比例更高達4.44%。可見韓國電子業對研發的重視。
2.4 積極分散出口市場
以往韓國電子業偏重美國、歐洲和東南亞市場的拓展,為因應貿易保護主義興起,區域經濟抬頭,目前則將大部分心力投注於中國大陸、東歐、印度和日本市場的開發,對歐美市場的鞏固則采企業購並和策略聯盟的方式,以達到深耕市場的策略目標。
2.5 大型電子集團外銷額佔全國電子產品出口比重甚大
三星、LG及大宇等電子企業集團合計外銷金額超過百億美元,占韓國電子產品出口總額的60%以上,出口已成為韓國大型企業發展的主要動力。雖然大型企業出口與日俱增,但對研發投入毫不遲疑,就如前述三大電子集團每年至少撥出營業額的6~8%致力於研發創新等開創性工作,故長期以來總能突破增長,創造利潤。
2.6 共同開發新產品降低風險已成為新趨勢
目前韓國主要出口電子產品為半導體,個人計算機、音響製品、彩色電視機、錄放機、映像管、錄像帶、微波爐、電冰箱等,未來產品開發重點則以半導體類的TFT型液晶顯示裝置、特殊應用IC(ASIC)、高記憶容量的動態隨機存取內存、消費電子類的高解析度電視、數字式錄放機和攝影機、有線電視系統、信息計算機類的多媒體產品、個人數字處理器、大型計算機交換通訊類的碼多分址存取(簡稱CDMA)式移動通訊系統、非同步傳輸模式交換設備、整體服務數字網路、傳真機、寬頻信息網路相關軟體及裝置等為主。通過韓國政府居間強力運作協調,民營企業的研究開發中心如雨後春筍般地設立。1995年各式新型產品開發結盟個案多達28種,為求降低開發風險,避免財務負擔過重。在此種民間積極參與下及政府鼓勵、資助的環境中,上述重點產品的開發成功將可陸續得到印證。
2.7 外國企業前往韓國投資電子產品生產者逐漸減少
在歷經韓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及企業的努力研發下,目前大部分的電子產品及零組件,競爭力已大為提升。原本依賴外資合作開發的產品逐漸減少,因此韓國政府已減少管制及保護,在國內市場逐漸開放的同時,外資也因投資無利可圖及競爭日趨激烈,而逐漸減少對韓投資。根據韓國財政部統計資料顯示,1993年外資赴韓投資電子業者僅8項,金額為4,500萬美元,較之1992年外資投資金額的6,700萬美元減少32%。項目數亦由1992年的17項降為1993年的8項,可見外資赴韓投資經營電子業已降溫。具地利之便的日本向為韓國電子業最重要的外資來源,而美國為保護其在東南亞的利益,亦不遺餘力策動其業者前往韓國投資,居韓國外資來源第二位。
2.8 知名大廠與中小企業攜手合作
韓國電子工業發展策略初期以國家力量和全民支持的共識,培養出數傢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採取學習仿製,改良生產和設計創新等漸進步驟,逐步取得在世界市場的知名度。目前已完成至可改善流程,大規模量化生產經驗豐富階段,而邁向設計自主、領導推出新產品時期。未來只要對世界市場走向,掌握正確,以韓國敢沖敢拼民族特性,將可在國際市場上更上一層樓。而且大型企業的茁壯,相對帶動中小企業的興盛。未來韓國電子工業的繁榮發達,非但世界級知名大廠能有貢獻,而多達7,000餘家的中小企業,也將共同扮演重要的角色。

⑽ 韓國是資源匱乏面積狹小 的國家,為何他們在科技領域上的成就卻很大

因為韓國在六七十年代以後經濟進行了騰飛發展,科技自然也就跟上來了,漢江奇跡就是韓國經濟的一個時代縮影,那個時候朴正熙上台了,他發現當時韓國非常貧窮,所以發展路線就以經濟為主,這個時候韓國計劃吸引大量的人才,外國教授以及海外留學生等等都紛紛來到韓國就業,為了推進韓國的發展,他也是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並且向日本和美國的科技進行學習,所以有了今天如此先進的科技成就。

韓國的科技也在當時得到了大力的發展,韓國的液晶顯示屏以及電子晶元等等,都要比其他國家強很多,並且吸引了世界上各國企業在韓國進行投資,韓國的娛樂產業也是非常的發達,韓流文化在亞洲有著一定的影響力,並且韓國互聯網行業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雖然現在韓國的手機,比如三星已經慢慢被華為給取代了,至少在國內市場是這樣的,但是依然有不少電子領域都掌握了一定的技術。

閱讀全文

與韓國如何工業化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松原工業閥門都有哪些 瀏覽:283
萊蕪到淄博汽車多久 瀏覽:415
上海粗鹽工業鹽哪裡有 瀏覽:747
新汽車燒機油怎麼辦 瀏覽:262
汽車的中控屏有哪些功能就行了 瀏覽:341
深圳租寶馬5系一天多少錢 瀏覽:467
大運電動汽車小電瓶在哪個位置 瀏覽:262
拉薩哪裡有汽車配件市場 瀏覽:873
賓士商務備胎怎麼卸下 瀏覽:83
k3汽車電瓶多少錢 瀏覽:517
奧迪A645內飾什麼顏色好看 瀏覽:805
文科工業設計專業是什麼 瀏覽:779
工業園歸哪裡管 瀏覽:504
工業用地使用權期滿後如何延續 瀏覽:719
賓士轉向機用多久 瀏覽:560
汽車半軸是什麼材料 瀏覽:973
寶馬三系怎麼顯示幾擋 瀏覽:654
哪裡能看到汽車的藍牙 瀏覽:409
工業峰谷電怎麼用劃算 瀏覽:496
賓士店訂金交了不給車賠償多少 瀏覽: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