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工業基地和工業區是怎樣發展來的
工業地域類型之一,指存在於一定地域的、大量生產某種或某幾種工業產品,能全部或部分地滿足全國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的,並能在物力、財力、生產技術力量和生產建設經驗方面支援其他地區的工業生產集中地。它一般是在具有較豐富的資源、優越的建設條件、較強的技術力量和雄厚的經濟基礎,並經較長的發展過程逐步形成的。工業基地按其性質劃分,有專業化工業基地和綜合性工業基地兩種類型。前者指以某一部門為主的工業基地,如山西為我國煤炭工業基地,鞍山為我國鋼鐵工業基地,內蒙古的白雲鄂博為稀土工業基地,甘肅白銀、金昌為有色金屬基地。後者指各工業部門均有一定比例的工業基地,如德國的魯爾重工業區,我國以上海為中心的滬寧杭綜合性工業基地,京津唐工業基地,遼中南重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輕工業基地等大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工業區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工業分布相對較為集中的地區。本區范圍內的一些工業部門,一般聯系緊密,內部結構比較協調,並有一定的共同利用市政工程設施的基礎。在工業區內,主要包括生產廠房,倉庫運輸設施,動力設施,生活福利,管理設施以及空間綠地等。工業區按性質可分為綜合性工業區和專業性工業區兩種。我國在上海浦東新建立的新技術產業開發工業區,主要依靠上海的科技力量基礎雄厚,發展了以技術為專業的工業區;汕頭特區的龍湖出口工業區,深圳蛇口工業區,珠海特區內的以建材工業為主的廈灣工業區等專業性工業區。廈門特區則是發展出口加工工業,以電子、儀表、輕工、食品、飲料、紡織服裝、五金機械、傢具工藝為主,是綜合性較強的工業區。
⑵ 中國四大工業基地的特點和優勢【表格】
四大工業基地:
1、珠三角
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位於廣東省中南部,具有平原廣闊、氣候溫和、河流縱橫等優越的自然條件,是我國人口、城鎮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緣地帶。本區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同香港、澳門毗鄰,靠近東南亞,同時是著名的僑鄉有利於吸引海外華人投資。地理位置相當優越。
2、長三角
是我國第一大綜合性工業基地,輕重工業都很發達;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最高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位於亞熱帶地區;瀕臨長江、東海,地理位置優越。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降水豐富,雨熱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密布,水源充足。工業基礎雄厚;科技力量強;水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素質高;市場廣闊;經濟腹地寬廣;工業聯系好;政策扶持;浦東開發提供新的發展機遇;豐富的農副產品等。
3、京津唐
地理區位優越。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帶的北部,我國北方地區海上門戶,與日本、朝鮮和韓國等聯系便捷,擁有「亞歐大陸橋」東端的天津港、大連港,是我國華北、東北的經濟核心區,腹地范圍廣大,幾乎包括半個中國。 交通便利,緊靠山西能源基地,並由輸油管道連接東北、華北的油田。
自然資源豐富。擁有探明儲量佔全國40%的鐵礦石和石油資源,以及大面積的沿海灘塗,自然條件優越。
農業生產穩固發達,基礎工業實力強大,工業體系門類齊全,特別是石油工業、煤化工業、冶金工業、海洋化工、機械電子工業等都很發達,是我國北方最大工業密集區。全國第二大綜合性工業基地。
文化科技發達,人力資源素質較高,研究開發潛力巨大。全國1/4的高等院校、1/4的研究與開發機構及情報文件機構、17%的國有企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都集中在本區,尤其是京津地區是全國知識最密集的區域,能夠提供經濟發展所需的各類高級人才。
本區經濟發展所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水資源和能源緊缺,此外,國有大中型企業活力不足,產業結構轉換艱難也是區域經濟開發中出現的主要問題。今後要加強農業建設,發展節水型生態農業;發揮交通發達、科技人才集中和鋼鐵石油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發展汽車、電子和高新技術產業,提高鋼鐵、石油化工、重型機械等優勢產業的技術水平和開發創新能力,加快產業結構向知識密集型產業方向發展;同時要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信息、金融、商貿、旅遊等第三產業。
4、遼中南
遼中南工業基地位於渤海灣北環和黃海的西北岸,海岸線長2100公里。它包括了除朝陽市、阜新市區及阜新縣以外的遼寧省域,面積118501公里,人口約3500萬。
每一個工業基地都是以幾個主要工業中心(城市)發展起來的。沈陽——機械工業,鞍山——鋼鐵工業,撫順——石化、裝備製造工業,本溪——鋼鐵工業,遼陽——化學工業,大連——造船工業。
遼中南工業基地是我國著名的重工業基地。區內豐富的煤、鐵、石油資源、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工業基礎為發展重工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其中鞍山——本溪的鋼鐵工業、沈陽、撫順的機械工業、大連的造船工業和撫順石油加工工業等一批工業企業,都是國家重工業的骨幹。
遼中南工業基地重工業較全面,但結構老化,管理落後,大企業一般歷史長,負擔重,不適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該地區資源豐富,但天氣因素是巨大的制約因素。 存在的問題是能源與水資源的不足。
其區位優勢有鐵礦,有煤礦,有遼河油;交通便利;市場廣闊
解決辦法:優化產業機構,引進先進技術,運用南水北調工程,發展節水型農業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科技,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積極引進外資;治理環境污染。
⑶ 如何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東北地區是1949年後我國建成的第一個重工業基地。這個基地起初是以鋼鐵工業為基礎的,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石油資源的開發,東北區則以鋼鐵、石油工業為基礎了。目前,東北區已基本形成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學工業為主導,包括煤炭、電力、建材、森工和紡織、造紙、製糖等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其中重工業各項產品在全國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東北鋼鐵佔全國鋼鐵總產量的1/4,冶金設備和汽車均佔全國的1/2左右,礦山和發電設備佔1/3,石油佔一半以上,木材占將近一半,紙、鹽等產品也佔有很大的比重。
長期以來,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國有經濟製造業為主。改革開放以後遲遲徘徊於國有企業的改革和技術改造,民營經濟和外資利用一直落後,很多城市面臨著資源枯竭所帶來的各種問題。我國政府出於經濟發展的大局考慮,做出振興東北的決策。2003年8月,溫家寶總理將振興東北作為國策正式提出,和西部大開發相提並論,並將其與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個經濟發達地區等量齊觀,以期成為發展的「第四極」。這個被稱為「共和國長子」的區域再次被推到歷史的前台。
東北地區擁有比較健全的重工業體系,極強的上下游工業配套能力,足夠的技術、知識和人才儲備,這是振興的基礎,只要啟動市場機制和轉變政府職能成功,實現世界裝備製造業和重要原材料工業基地的目標並不遙遠。
⑷ 四大工業基地的各工業區的發展優勢與劣勢
珠江三角洲由於改革開放初期的優厚政策,大量電子電器加工組裝企業發展起來,由於交通上的便利,特別是據港澳台及東南亞較近,多僑鄉,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企業發展特別迅速,但是該地區的工業綜合實力不是很強。
滬寧杭即是長江三角洲地區,該地歷史上就是人口稠密,生產生活高度發展的地區,蘇南與浙北依託上海,這個中國的經濟首都,有著廣闊的市場與經濟腹地,交通也十分便利,較珠三角更接近北方地區,市場潛力很大。由於綜合實力較強,該地區的發展將是四地區中最快的。不足:能源、資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緊張;污染嚴重。
京津唐工業基地在很大程度上依託的是北京的眾多高校,這是在技術上的獨特優勢,而且礦產豐富,有利於經濟發展。但是環境問題,特別是沙塵暴和缺水問題一直制約著發展。而人民收入普遍較低,則更是大的阻礙。
遼中南重工業基地,重工業較全面,但結構老化,產品結構單一,管理落後,大企業一般歷史長,負擔重,不適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該地區資源豐富,但天氣因素是巨大的制約因素。該地區有稠密的鐵路,公路交通運輸網
⑸ 遼中南工業基地發展的區位條件是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區位條件:煤炭、鐵礦、石油資源豐富;市場廣闊;海陸交通便利;工業基礎好。
問題:生產結構單一;重工業為主,污染嚴重;生產技術、設備落後;資源枯竭,發展後勁不足。
措施: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污染污染,美化環境;發展科技,更新設備。
⑹ 如何振興老東北工業基地
http://iask.sina.com.cn/b/702921.html?from=related
http://www.runsky.com/homepage/rich/city/dljingji/userobject1ai364456.html
http://www..com/s?cl=3&wd=%C8%E7%BA%CE%D5%F1%D0%CB%C0%CF%B6%AB%B1%B1%B9%A4%D2%B5%BB%F9%B5%D8
⑺ 如何抓好縣域工業經濟
當前,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說明中國已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但中國原有的自然經濟,落後的生產力以及受其他國家壓迫的國情在我國經濟發展中遺留留了不少的問題。盡管中國經濟發展快速,但在發展中也出現了不少負面影響,比如環境污染和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等,因此,我們一直在探尋符合國情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那麼,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存在什麼問題呢?中國乃是一個製造業大國,在製造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亦被譽為「世界工廠」。中國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於生產密集型的製造業,依賴於便宜的勞動力和便宜的資源環境這一優勢。但這對中國卻不一定是好事。因為中國一直以低廉的價格為外國人提供商品,提供服務,同樣的付出,中國的勞動人民卻只能得到很少的回報,未免也太不公平了。同時,我們還受「貿易保護」的壓制,「反傾銷」等矛頭直指中國,致使中國處於為人家提供廉價商品還要遭受人家打擊這一尷尬境地。另一方面,隨經濟發展,中國勞動力低廉這一優勢也將越來越不明顯,發達國家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往我國的轉移也對我國的環境和資源造成極大的污染和消耗,這種發展模式是無法持續的。此外,加工製造是產業鏈的底端,發達國家掌握了創意·營銷等高利潤環節,我國就如受資本家剝削的工人,一直在為他人創造財富。長此以往,我們就會失去與別人競爭的資本。促使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分別是消費,投資和出口。在中國,由於過去我國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和醫療服務體系,國民儲蓄較高,消費需求不旺,所以我國經濟依靠消費拉動並不明顯。加上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實行出口創匯,引進外資的戰略,當前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為60%以上,經濟增長依靠外貿的比重很大,導致我們放棄了中國這個最有潛力的市場,同時,我國基於戰略的考慮,大力進行政府導向型投資,創造市場需求,拉動國家經濟增長,使國家經濟形成了出口依賴型與投資拉動型並存的模式。但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增長,中國國民購買力明顯增強,加上金融危機的爆發,各國紛紛覬覦中國這塊市場。對於中國自己來說,更應該開拓自己的市場,通過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同時,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很多情況下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資源利用效率低這種發展是不可能長期帶來效益的,作為一個大國,我們是不甘心如此的,加上中國改革開放至現在的發展,經濟實力大大增強,我們有能力去實現一個產業的轉型,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而使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上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那麼,我們該如何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呢?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實現三個轉變,一個方針,三個轉變:一是轉變以投資、出口拉動,轉為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二是由主要以第一、第二產業拉動向依靠第一、二、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三是由主要以消耗物質資源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一個方針是堅持走新型工業傳統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首先,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勞動力優勢仍會存在,因此,中國不應放棄世界製造業大國的地位,但我們要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檔次,出賣技術而不是勞動力。只有讓我們的競爭優勢有不可替代性,才能讓保證我們的地位,從而使我們把握主動權,提高企業員工待遇。當然,企業也應加強對員工的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培養一批「有技術含量的」人才。主要有:深化改革,全面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要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努力打破地區、部門和行業的界限,通過聯合投資、聯合生產以及專業化分工協作等手段來發展規模經濟,提高規模效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長企業提高投入產出比的內在動力,使企業自覺地加強管理,在現有企業的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造,使實現集約型增長的有效手段;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加大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的貢獻。體制轉變:要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力度;建立失業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加快推進企業住房制度建設;健全規范社會中介機構,提高綜合管理水平,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供基礎條件,要充分吸收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結合國情,不斷探索,不斷改進提高。另外,我們應該在創意設計環節下功夫。一個產品的利潤多產於這個環節,因此我們要鼓勵自主創新,創造屬於自己的品牌。還有,我國應當增加第三產業的比重,加快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繁榮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作為一種新興的行業,它吸納就業的容量極大且知識含量高等優勢促使它廣為推崇。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絕對不可以放過如此好的一個機會。現代服務業急需一批有知識內涵的主力軍,因此我們要加大教育投資,把握好這個機遇。我國依然是農業大國,農業佔了人口的絕大多數。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國民收入出現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現象。其中一個重大方面就是城市和農村的差距。農村缺少工作崗位以至於大量勞動力剩餘,農村醫療,教育等也明顯比城鎮差,因此重視農業問題和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民生活也是刻不容緩的事情。要按照中央確定的「三農」工作具體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把改善農村民生作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內容,把擴大農村需求作為拉動內需的關鍵舉措,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城鎮化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按照穩糧保供給,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統籌,強基增後勁的基本思路,毫不鬆懈地抓好「三農」工作。要牢牢把握「三農」這個基本立足點,牢牢把握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這個重要著力點,牢牢把握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這個戰略著眼點,牢牢把握城鄉改革聯動這個關鍵切入點,周密部署扎實推進。要動員全黨全社會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愛農民,積極支持和參與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業往高科技效率高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從而拉動消費。我國還應當調整好分配結構,縮小貧富差距,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久治安的重要保證。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對於深化企業和事業單位改革,保持社會穩定,順利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大意義。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於鼓舞國人消費,提高國人的消費水平,拉動內需,減小我國產業對外需的過度依賴。中國是一個極具潛力的市場,其他國家覬覦的市場,我們自己又怎能放過?經濟制度及產業結構的調整遠不只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改革中許多問題都極其棘手,正如壟斷行業的改革等等,都面臨極大的阻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國對外經濟發展戰略的主要目標,應該從單純的追求GDP增長轉向提高國民社會福利水平。這一目標並不否認促進GDP增長的必要性,因為一國GDP的增長是提高國民社會福利水平的主要途徑。然而,我們在追求GDP增長的同時,必須考慮為此所付出的代價。否則就會陷入只有經濟增長,沒有經濟發展的怪圈。國民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最終需要反映為個人收入的增加和社會財富的增加。除了收入和財富的增加,國民社會福利水平的高低還取決於良好的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社會環境等等。所以我們要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要充分考慮人口承載力,資源支撐力,生態環境承受力,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統籌考慮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立一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它需要政策的保障也需要有明確的綱領,牢牢把握發展方向,相信我們的國家會越來越強大,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⑻ 振興遼中南工業基地的措施
就閣下的問題,本人簡單的發表下愚見 如下: 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後產能,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快技術創新轉化為生產力。遼中南工業區也是傳統工業區,其整治措施可以參考魯爾工業區的整治措施 。 一.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二.調整工業布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
三.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
四.發展科技,繁榮經濟
五.消除污染,美化環境
遼中南
工業結構差異:工業基地則以重工業為主,結構比較單一; 工業基地輕重工業並重,高科技工業佔有一定的比重。
希望能幫得上樓主的忙,建議樓主要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 快到春節了祝樓主:「新年進步,平安幸福。」
⑼ 如何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拿長春為例,工業總值全國前列,長春的工業總值相當於哈爾濱一年的地方生產總值,但第三產業薄弱。只要三產服務業上去了振興指日可待。再就是工業轉型。
沈陽工業產值於長春不分上下,三產比長春早發展3,4年。,從近5年gdp看沈陽比長春高高在了三產上,5年前東北主要城市的gdp相差不大。
大連典型的三產較發達的城市,足以證明3產對城市gdp的貢獻,中國的3產大部分是房地產業拉動的,泡沫較大,如大連的房價均價過萬,沈陽長春房價均價在5000左右。房價高也會拉動地方經濟gdp。
從09年末國家戰略來看未來振興東北的主要城市是沈陽長春。遼寧環渤海國家戰略,吉林長吉圖國家唯一開放戰略(自深圳特區以來第二個)。2010年中旬長吉圖開放區實行深圳待遇,允許冠名中國兩字,和允許經營法律非禁止的項目產業。
從近4年看,長春連續3年gdp增速15個副省級第一,09年和大連相差0.1百分點位居第二,沈陽增速也在前5。東北的長春大連沈陽增速都在15個副省級城市連續3年以上位居$前5名。哈爾濱因為工業比較薄弱(不到沈陽長春工業產值一半)城市管轄10縣市(長春沈陽大連為5縣市)中心城區gdp競爭力不足。加上申請的哈大齊國家戰略2010年被否,發展狀況堪憂。
⑽ 如何抓住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機遇
這次是中央第二次提出振興東北,這10年來東北地區一、二、三產業比重基本未變,服務業比重不升反降。和東南沿海相比,東北三省的民營經濟仍舊不夠發達,三省中民營經濟比重最高的遼寧省也不過佔到67%。
東北振興是一個過程,需要不斷根據情況變化修正航向。東北地區是我國最早實行計劃經濟的區域,存在許多體制性、結構性的深層次矛盾,在邁向市場經濟進程中遇到許多特殊困難。振興東北要依靠國家支持,但最終還要靠改革激發東北的內生動力。
東北不差硬體差的是軟體,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東北地區的產業發展落差更多地體現在當宏觀經濟基本面、原有比較優勢和外部市場需求發生長期的、不可逆轉的不利變化時,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存在著較大差距。這種差距不僅僅體現在企業家對市場走向和國家產業政策的敏感嗅覺以及先行上步的商機把握和風險承擔上,更多地體現在體制機制的靈活性、創新要素的集聚效率和管理創新的不拘一格上。當中國經濟增速下台階、外部需求不振、比較優勢削弱和產能嚴重過剩時,地區之間的內功差距就體現出來了。
東北不差硬體,差的是軟體。看得見、摸得著的硬體(如基礎設施、現代化廠房、開發區、商貿流通市場和公共實驗室等)都不難在短時間內建設起來,但是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軟環境卻無法一蹴而就。在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變得日益頻繁和便捷的今天,資本和人才都可能因對未來失去信心而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