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蘇聯二戰後的重工業怎麼樣

蘇聯二戰後的重工業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5-23 15:10:27

1. 蘇聯經過兩個五年的建設,到1937年工業總值躍居歐洲第幾位

1933年至1937年蘇聯人民在以斯大林為領導核心的聯共(布)的領導下進行了大規模工業化建設的歷程,1937年蘇聯的的工業總產值超過法、英、德、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直到1987年蘇聯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蘇聯從1928年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到二戰前已經完成兩個五年計劃,使蘇聯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世界第二的工業國。

第三個五年計劃尚未完成,蘇德戰爭爆發。雖然蘇聯在開戰之初,損失巨大,但最終頂住了德國的進攻,把德國打的大敗,最終德國戰敗。

展資料

蘇聯取得成功的優勢

1、實行計劃經濟,集中全國之力

五年計劃其實很簡單,就是國家集全國之力建設重工業,包括鋼鐵、發電、機械製造、水泥、采礦等工業。說白了,就是建設各種工廠,很多技術和設備是從西方國家購買。我們知道在市場經濟下,經濟發展都是先發展輕工業,獲得資本積累,然後逐步轉移到重工業。

蘇聯顯然等不及了,戰爭迫在眉睫,不盡快發展重工業後果很嚴重。所以,蘇聯實行計劃經濟,集中全國之力發展重工業,企業不需要考慮市場銷路的問題,一切由國家包辦。

2、由農業為工業化提供資金

蘇聯發展重工業需要購買設備,聘請外國技術人員,這都需要資金。資金從哪裡來,只能從農民那裡獲取資金。於是,蘇聯農民過得很苦,為國家做了貢獻。

3、蘇聯地大物博

除了資金發展重工業還需要大量的煤炭、鐵礦石、石油等礦產,蘇聯國土廣大,任何資源都不缺,只要發展采礦業把他們從地下和礦山裡挖出來即可。

4、規模優勢

蘇聯的國土面積和人口遠遠超過歐洲各國,即使工業化的水平只達到英法的七八成,蘇聯的總體工業產值就會遠超歐洲。

所以,二戰中,即使德國的工業化水平更高,武器更精良,但是蘇聯工業擁有巨大的規模優勢,造出的武器雖然不如德國的質量好,但是巨大的數量優勢彌補了質量差距,依然可以打敗德國。

5、技術成熟

鋼鐵、發電、機械製造、采礦等工業在英國法國已經發現了幾百年,技術高度成熟,蘇聯只要買(或其他方式獲得)來用就可以了,買來技術和設備,然後迅速擴大規模,形成規模優勢和數量優勢。

蘇聯發展重工業實際上是發揮了落後國家發展工業的後發優勢,不需要研發直接應用成熟技術,一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6、蘇聯的經濟基礎

近代以來,俄國經濟雖然落後於英法等國,但是俄國並非一個像中國一樣的純農業國。俄國工業、農業仍然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工業、農業水平超過廣大的落後國家,在世界上的排名依然靠前,俄國也是世界列強之一。

有了這份工業基礎和人才儲備,教育也並不落後,所以蘇聯只需要建設各種工廠即可,這位蘇聯的工業化提供了很大幫助,蘇聯的工業化其實比其他純農業國跨度要小很多。

2. 二戰後蘇聯經濟結構

到1932年時,蘇聯用4年多時間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33年開始的第二個五年計劃,也於1937年提前完成.蘇聯人民在基礎差,困難多的情況下,用10年時間走完了資本主義國家50年—100年才走完的路程,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蘇聯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有了自己的汽車,拖拉機廠,有了自己的航空工業和化學工業.其中,在"一五"期間,共新建一千五百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也由1928年的48%上升到1932年的70%,蘇聯政府宣布,蘇聯已經由一個農業國變成一個工業—農業國;到1937年"二五"計劃完成時,蘇聯已經成為一個世界工業強國,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達到77.4%,工業總產值也實現了大跨越,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第三個五年計劃因衛國戰爭爆發而中斷.蘇聯工業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蘇聯政府對重工業的高度重視和巨額投資;高積累政策;農民的貢獻;蘇聯人民的建設熱情和奉獻精神(如"勒緊褲腰帶",開展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學習新技術的斯達漢諾夫運動)等.
蘇聯工業化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和弊病,如形成了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農業落後的不合理的經濟結構.

3. 二戰蘇聯工業生產實力真的是德國三倍嗎,如果是,德國工業能在二戰中追上蘇聯嗎

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其實不大可能是德國的三倍,但肯定大大超過德國。因為為了在戰爭中鼓舞士氣,穩定軍心民心,蘇聯政府所做的政治宣傳向來較為誇張,說蘇聯的生產能力是德國的三倍,這也可以理解。
而蘇聯生產能力超過德國的原因主要有:1、蘇聯在斯大林上台之後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蘇聯的軍工實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在二戰之前其的工業產值已經和德國相當。2、蘇德戰場開始後,德國後方城市屢屢遭到美國,英國等盟國的空襲,工業生產受到了很大影響,導致其生產能力下降。3、蘇德戰場中後期德軍屢屢遭到打擊,人員減員嚴重,為了彌補人員上的劣勢,德軍經常從工廠里直接抓人去服役,也影響了工業生產。4、因為德國極端的民族政策,導致愛因斯坦等眾多其他民族的優秀科學家被迫逃離德國,使德國的科技實力也大幅下降。
個人認為不可能追上蘇聯,這是因為納粹本身體質的不合理。德國政府官僚機構重重疊疊,科技發展計劃雜亂無章,希姆萊的黨衛軍甚至有自己獨立的科研機構。在這種情況下,你說德國的工業水平能得到多大的發展呢?

4. 蘇德戰爭時,蘇聯工業生產能力有多強

我是「非本色」,這個問題算是問對了。

持續了四年之久的蘇德戰爭,是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和蘇聯之間爆發的一場大規模戰爭,為二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在這場巔峰對決中,蘇聯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實際上,我們了解了戰時蘇聯工業的生產能力,就會明白一切了。

其實,戰時德國人力資源動員程度不僅遠低於蘇聯,還遠低於英國。同一時期,1943年德國女性就業率是46.1%,而英國婦女就業率就達到60.5%,蘇聯婦女就業率更是達到極限。我們可以想像,當蘇聯婦女們高負荷勞作的時候,大多數德國婦女卻待在家照看孩子。

1942年,德國戰時的勞動力人數的缺口,遠超100萬,阿爾貝特·施佩爾《第三帝國內幕—阿爾貝特·施佩爾回憶錄》描寫道:(德國政府)不但沒有增加婦女就業人數來彌補缺口,反而「為了顯著減輕德國家庭主婦,尤其是多子女母親的負擔並不致危害她們的健康。」於是,德國政府專門從烏克蘭「招來」50餘萬婦女作保姆。

反觀蘇聯,據《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史》描述:蘇聯早在戰前的1938年就將孕婦產假由112天降至70天,戰時大量增加托兒所、幼兒園使婦女參加工作。而阿爾貝特·施佩爾《第三帝國內幕—阿爾貝特·施佩爾回憶錄》也描寫道:戰前1939年6月英國家庭女傭人數為120萬,德國同期家庭女傭人數為158.2萬?1943年6月,英國女傭降至40萬人,為戰前的1/3,而德國女傭仍高達144.2萬人,與戰前沒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戰時德國女性就業率一直很低呢?根據《第三帝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分析:納粹德國一直宣傳婦女應該重家庭,不讓婦女參與繁重的勞作。當然,給軍屬婦女的較高補貼也是為了補男子上前線的工資,討好民眾,於是婦女不用上班掙錢養家糊口。

最後,要提一下的是,納粹德國的這種反對增加女職工的做法,是得到戈林和希特勒支持的,誰敢說不呢?

寫了這么多,飄過的也給個苦力贊唄。

5. 蘇聯二戰後的經濟恢復措施和結果

二戰結束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顯露,特別是農業問題突出,農業長期徘徊不前,影響工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這種情況下,赫魯曉夫與勃列日涅夫先後進行改革,但都以失敗告終。而戈爾巴喬夫改革,激化了社會矛盾,最終導致了蘇聯解體。

赫魯曉夫改革的內容
(1)農業改革。農業改革是赫魯曉夫經濟改革的重點。包括三方面內容:廢除穀物的義務交售制,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允許農民發展家庭副業,擴大集體農庄的自主權;大規模墾荒,擴種玉米。
(2)工業改革。將部分企業管理權下放,1954年8月,蘇聯部長會議通過決議,開始擴大企業領導的權利,國家對企業的指令性指標減少52%;運用物質利益原則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如:改革工資制度用計件獎勵工資制度代替累進計件工資制,增加了計時工資的比重。

其積極作用在於:對蘇聯當時的經濟政策和管理體制的不合理環節進行改革和調整,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促進生產的發展,1954-1958年農業產值平均增長9.2%。到60年代初,耕地、穀物的播種和收獲均已實現全面機械化。其局限性在於:理論上沒有打破社會主義傳統觀念的束縛,對於蘇聯所處的社會主義階段缺乏科學的認識,未能從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魯曉夫本人喜歡浮誇冒進,缺乏深思熟慮,在改革開始後沒有相應的配套措施跟進,最終導致改革失敗。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內容:
勃列日涅夫上台後,對赫魯曉夫的經濟政策做了一些調整。在企業管理方面,恢復部門管理體制,加強對經濟的集體領導;擴大國營企業經營自主權;運用經濟手段,刺激企業改善經營管理。在工業方面,注重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
改革的結果 :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結果,可以從兩方面概括:一是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蘇聯的軍事實力明顯增強,達到與美國相抗衡的水平。二是與美國的軍備競賽增加蘇聯的經濟負擔,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日益嚴重,蘇聯的輕工業和新興產業明顯落後於西方國家,這些都嚴重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20世紀70年代後期,蘇聯經濟增長開始下降,國家面臨新的困境。

戈爾巴喬夫改革內容、問題及影響:

戈爾巴喬夫首先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重點是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這實際上是承認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政府還減少了指令性計劃指標,代之以指導性計劃指標,通過一系列法規,調整所有制的結構,使原來的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生了一些變化,個體勞動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發展,企業開始實行各種形式的承包。但是由於對於蘇聯長期形成的畸形經濟結構沒有進行深入研究,經濟改革措施倉促上馬,缺少宏觀決策和切實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達到預期的效果,蘇聯經濟持續下滑,戈爾巴喬夫把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問題歸結於政治阻力太大,為了掃除障礙,把改革的重點轉向政治領域,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6. 如果二戰蘇聯的重工業和輕工業都強大的話結果會怎樣

不可能的。殘酷政治現實和需要,蘇聯只有全力發展重工業,才能武裝起強大軍隊,才能維系其政權的存在,當然這樣結果,就是經濟畸形,出問題是遲早的事!

7. 二戰後.蘇聯在極度發展的重工業背後國內人民的生活情況是怎樣的

由於蘇聯zf執行要大炮不要黃油的政策,致使各級部門對輕工業的發展很忽視,雖然有技術,但是投的錢很少,相當部分的輕工業品需要進口。比如肥皂,自己就生產的很少。不過因為國力強盛,老百姓生活的還可以。

8. 蘇聯的工業戰時跟戰後有什麼不同

戰時的工業發展實行了全民參與,重點以軍工製造業為主,大量生產軍事武器,為戰爭勝利而努力。戰後,以重工業為主,相應的發展了輕工業農業等。

9. 蘇聯為什麼不在二戰後重視發展輕工業

任何領導者,特別是大國領導者,絕不可能有意無視人民的低生活水平,也不可能不知道經濟的比例性失調,誰都希望自己的人民過上好的生活。那麼,為什麼會在二戰後,對輕工業的發展不予重視呢?

因為赫魯曉夫是靠批判優先發展輕工業上台的,他上台後,當然不可能去優先發展輕工業,因為那樣做就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再到後來,因為美蘇之間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越來越激烈,而美國發現通過軍備競賽可以拖垮蘇聯,所以就不斷提出一些新的軍備競賽的目標,包括一些虛假的目標,比如里根提出的星球大戰計劃,其實就是個口號。但是,蘇聯卻當真了,不斷將資源投入軍備競賽,結果一次又一次耽誤了對輕工業的發展。

10. 二戰時蘇聯的工業水平有歐洲第一的水平嗎

沒有
二戰期間歐洲名副其實的工業最強國應該是德國,從鋼鐵生產量上看:德國鋼鐵產量3460萬噸(含被佔領地區),蘇聯為850萬噸(1943)。一般來說從這里便可略知一二。
其次是軍工,德國在其軍工生產巔峰時刻(1944)年產飛機達3.9萬架,火炮8.7萬門,坦克2.7萬輛。同年蘇聯生產飛機達4萬架,火炮12萬門,坦克2.8萬輛。看見在二戰末期兩國軍工生產並無太大差距,蘇聯略勝一籌,可當時的德國屬於黔驢技窮,而蘇聯士氣正旺,再加之蘇聯資源雄厚,這段時期的對比並無太大意義。但倘若放在世界上來講,德國的工業實力更為強大,可因為原材料等問題德國的工業收到了制約(這也是為什麼德國常常佔領蘇聯油田的原因)
總的來說來說德國在二戰期間是歐洲工業水平最為強悍的國家這一點被廣泛認可,只是其面臨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以及最偉大、最頑強的國家蘇聯。
(純手打,有錯字請見諒)

閱讀全文

與蘇聯二戰後的重工業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業用燃氣是什麼 瀏覽:569
手工業有哪些成就 瀏覽:729
松原工業閥門都有哪些 瀏覽:283
萊蕪到淄博汽車多久 瀏覽:415
上海粗鹽工業鹽哪裡有 瀏覽:747
新汽車燒機油怎麼辦 瀏覽:262
汽車的中控屏有哪些功能就行了 瀏覽:341
深圳租寶馬5系一天多少錢 瀏覽:467
大運電動汽車小電瓶在哪個位置 瀏覽:262
拉薩哪裡有汽車配件市場 瀏覽:873
賓士商務備胎怎麼卸下 瀏覽:83
k3汽車電瓶多少錢 瀏覽:517
奧迪A645內飾什麼顏色好看 瀏覽:805
文科工業設計專業是什麼 瀏覽:779
工業園歸哪裡管 瀏覽:504
工業用地使用權期滿後如何延續 瀏覽:719
賓士轉向機用多久 瀏覽:560
汽車半軸是什麼材料 瀏覽:973
寶馬三系怎麼顯示幾擋 瀏覽:654
哪裡能看到汽車的藍牙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