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今天的中國需要大力發展工業文化
1、工業文化可為製造強國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工業精神在工業化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為工業生產活動提供深層次動力和支持的一種社會主導取向和共同價值觀。世界上最優秀的製造業,如德國製造、日本製造、瑞士製造,背後都有著一絲不苟的工業精神的支撐。
沒有工業精神支撐的工業化,終究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我國工業取得今天的偉大成就,也要歸功於中華民族偉大的工業精神。
2、工業文化為製造強國建設提供先進價值觀。
工業文化所蘊含的先進價值觀對製造強國建設具有先導作用。很多製造強國都注重培育並推動「倡導工匠精神、崇尚創新創造」等有助於工業發展的理念,進而加速工業生產技術和產品的創新,使其在工業革命中佔得先機。
3、工業文化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中國製造行銷全球,但多是低端廉價產品,主要原因是產品的文化附加值不夠高,難以激發產品的研發創新。工業文化的培育和傳播,將促進更多的國內外消費者喜歡上中國文化,使用蘊含中國文化的產品,從而激發中國產品的創造熱情,推動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
4、工業文化在傳播過程中,體現了顯著的生產力屬性,並與工業發展呈現出作用與反作用關系。
工業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成為提升工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人類在創造工業文明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創造先進的工業文化,並逐步構建起整個社會的新的價值體系和道德規范,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前進。
5、中國工業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工業領域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推進工業化的探索實踐中,孕育了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先進工業文化典型,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愛國敬業等中國特色的精神寶藏。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工業文化的發展更是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一些行業或領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成果,「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等工業精神深入人心。
⑵ 什麼是工業文化軟實力
工業文化軟實力核心部分是如何形成企業特有的資源整合模式,實現良性規模化持續發展的自身獨特企業文化,並被員工所認同,企業組織模式、行為規范、價值理念、管理科學、創新能力、企業文化、品牌戰略、企業社會公信度、企業內外部環境和諧指數等,所構成的影響企業發展的長期性、基礎性和戰略性的諸要素。企業的導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種同化式的實力,是—個企業文化的吸引力和可持續發展導向性的能力。
⑶ 求工業文明的確切含義
工業文明
迄今為止,工業社會是唯一的一個依賴持續的經濟增長而生存的社會。財富的增長一旦停滯,工業社會就喪失了合法性。由財富的不斷增長所要求,工業社會離不開創新,創新是工業社會生死攸關的基礎。由創新所要求,工業社會中的知識增長也是無止境的。農業社會也曾有過發明和改進,有時發明和改進的數量和規模還相當大,但是,進步從來不是、也不能被期望是持續不斷的,即使是進步最快的農業社會(如唐宋時的中國),其創新的數量、水平和影響也遠遠不能和工業社會相比。農業社會的本質要求相當靜止的社會和穩定的分工,工業社會的本質要求永遠的創新和變化。
無限增長需要高生產率,高生產率需要發達的分工,還要求這種分工必須有不斷的、有時是迅速的變化,因為創新不停地帶來新的分工和新的產業。因此工業社會有著比農業社會多的多的職業,但它們存在的時間都很短暫。這個社會中的人一般不會終身呆在同一個位置上,他必須時刻准備著從一種職業轉換到另一種職業。因而這是一個沒有嚴格劃分的職業的世界,人們可以任意選擇職業。因此一個成熟的工業社會必須是其成員能夠順利地交流和流動(包括空間的和職業的)的社會。這也就是為什麼遷徙自由和擇業自由被工業社會視為基本人權的經濟根源。
在一個高度流動的社會里,不可能在任何分工之間設置深刻的障礙,不允許社會層級的劃分一成不變,那樣做會影響流動性。由此帶來職業的平等。職業平等的邏輯結果就是呆在任何職業中的人的法律、社會和政治的平等,身份基本不起作用。換言之,工業社會有職業、有階級而無等級。階級和等級都是分工的產物,差別在於,階級的成員可以流動,等級的成員不能流動。工業社會在財產佔有方面存在著眾所周知的巨大差異,與階級、階層和職業有關的其他不平等也的確存在,但一般說來,相對於農業社會中的僵化、絕對和深刻的等級劃分來說,它們具有一種彈性、相對、溫和的性質。工業社會的平等主義既不是完全的幻想,也不是純粹的現實。工業社會成員不再是貴族、臣民、賤民和愚民,而是公民。
對此,筆者還想補充指出,工業社會的消費文化也有助於平等。大眾消費是不斷的經濟增長的絕對需要,為此,就必須使所有人都成為現代工業的終端消費者;進而,一切妨礙消費的過於懸殊的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差距就不能允許長期存在。
工業社會成員的頻繁的大規模的流動和平等,意味著一個陌生人社會。工業社會的陌生人之間需要持續、經常和直接地進行交流,為此需要共享一種無條件通用的標准語言,對它的理解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文化背景。他們還需要一種為使用這種標准語所必需的、共同的和世俗的文化,這樣才能使所有的人在面對面的短暫接觸中進行密切交流。這就要求創造一種標准語言並對所有社會成員進行這種標准語言的和其他為社會流動即多變的分工所必須的基礎性、通用性和標准化的知識的教育。蓋爾納將掌握標准語及其他與他人溝通所必需的同時也是與他人共有的普通技能,即擁有讀寫算的能力、基本的表達和理解能力和關於自然和所處社會的基本常識,稱為「識字」。
工業國家的官方語言都是半自然半人為的產品,即通過對一種精心選擇的方言的改造而來。霍布斯鮑姆指出,歐洲各國語言的標准化過程,多半發生在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⑧]漢語普通話、白話文和簡化字的形成,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50年代末,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統一的官方語言的物質基礎是工業文明。「標准化的民族語言,無論是口語還是書寫文字,若不是藉助印刷術的發明,識字率的普及,還有公立教育的廣設,將不可能出現。
在工業社會里,「識字」不再是一種專長,而是所有專長的先決條件。一個人所受的教育中最重要的、賦予他公民身份的那部分知識不再是專門的技術,而是所謂的識字能力。真正職業的教育,雖然也必不可少,但和農業社會比較,重要性已經大大降低。
在這里蓋爾納對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勞動進行了獨到的比較。和工業社會相比,農業社會中的勞動有下列特徵:絕大多數勞動是體力勞動;絕大多數勞動都是直接和作為勞動對象的物體打交道,而較少和人打交道;較復雜的即包含智力因素的體力勞動的專業化程度很強,特別是在手工業中,這類勞動及其產品的復雜性和藝術性要求勞動者具有長期的訓練和嫻熟的技能。因此,農業社會勞動者所必備的知識主要是關於作為直接勞動對象的特定物和作為直接勞動過程的特定技術的特殊知識。農業社會的教育屬於私人而非公共領域,與農業勞動的這一特徵有直接關系。在工業社會中,由於技術進步,類似農業社會中勞動所具有的體力性和智力性越來越多地被機器所消解。工人操作機器,機器才直接作用於生產對象。機器越來越自動化,勞動的體力因素也越來越少,工業勞動特有的智力因素則越來越重要。就後者來說,主要不是關於機器和控制機器的知識,而是適應工作環境的能力和與人溝通的能力。原因有二,一是頻繁的職業變換;第二,由於工業經濟在生產前、生產過程中和生產後的所有環節中都具有的社會性,工業社會的大多數工作都離不開與他人的交流。總之,工業社會的勞動主要是並且越來越是交流性和語義性的,離不開與人、意義而不是與具體事物打交道,只有極少數專家才需要真正專業的知識。換言之,工業文明的較之農業文明發達的專業化,僅僅體現在專家和物化的專家即機器中,工業社會對絕大多數人的要求僅僅是識字。筆者以為,工業勞動的上述特點可以稱之為勞動的普遍性和抽象性,與之對應,農業社會中的勞動充滿了特殊性。
因此,培養廣大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即讓他們識字,使之能夠不那麼困難地和迅速地勝任不同職業,而非培養專家,成為工業社會的教育體系的主要任務。生產和再生產這種建立在人人識字基礎上的、世俗的和大眾的文化,是農業社會所完全不可想像的事業,這就需要現代國家。只有擁有社會內部最大范圍的和最高的權力及控制最多資源的政治組織即國家才有能力和意願進行這種大規模的和持續不斷的教育。工業社會的成員要想具備工作資格並成為真正的公民,就必須按照共同的要求,達到一定的識字水準,這是家族和地方單位根本不可能提供的。因此產生的對教育的要求也規定了國家這種政治單位的最小規模。這種規模歸根到底是由工業的大規模生產和無止境增長所決定的人力資源的規模及大規模流動的必要所決定的。它必須比傳統農業社會中的多數文化單位和政治單位要大。
不能過於機械地理解這里的「識字」,蓋爾納把它理解為一種與時俱進的綜合素質。在他看來,工業文明的性質要求永遠占人口多數的普通勞動者具備大致相同的能力,工業社會的技術進步決定了這種能力肯定是越來越高的,而擁有真正專業知識的專家只是極少數。因此,用「識字」這個詞只是表明其大眾性。
工業經濟決定了國家需要它的成員們在文化上具備相同的特徵,或者說,經濟增長需要一種由國家維系的普遍識字的大眾文化,蓋爾納把它理解為近似於農業文明中的高層次文化的世俗化和普及。是這種跨社群跨地方的大文化而非社群和地方文化提供了國家內部的約束力。「在農業社會里,高層次文化與低俗文化共存,需要一個教會來維持。在工業社會里,高層次文化占據主導地位,他們需要的是國家而不是教會。每一種文化都需要一個國家。」[⑩]這意味著文化邊界和政治邊界的一致。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一種普遍的和共同的、與政治單位同一的現代文化的世界對於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來說,就變成了自然的社會單位。
這種單位就是近代國家。就像他沒有具體分析農業國家的政治統治的效果一樣,蓋爾納也沒有刻意去列舉近代國家的政治和文化細節。由於了解這些細節對理解蓋爾納的思想是不可缺的一環,因此筆者以為花些筆墨對這一幾近常識的領域作些勾畫還是有必要的。近代國家的特徵是從工業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時代開始形成的。理想的近代國家都有下述特徵:國家在其領土范圍內對其人民直接統轄,不存在任何足以妨礙流動的中間統治環節;國家對人民進行普遍的讀寫文化和公民准則的教育,但幾乎都不宣揚宗教;由於普遍的教育、遷徙和就業使幾乎每一個國民都成為現代經濟的成員,由於等級和身份的廢除和經濟社會差距的縮小,使得所有人都被賦予納稅的義務和能力,現代國家的財政制度得以建立;由於人民是稅收和軍隊的主要來源,由於平等,近代國家必須時時關注其人民的意見,不得不允許人民參政議政,只有獲得人民的認可近代國家才能維持下去。這意味著,和農業時代相比,現代國家或多或少必須是民主國家, 至少是大眾動員和參與的國家。而在農業文明中,民主屬例外,專制是常規。發達的分工和健全的社會與政治網路使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雙向互動的了解和控制在技術上成為可能,從而保證了較高的行政效率。
如果只用一個詞來概括蓋爾納所指出的工業文明區別於農業文明的以上種種特徵的話,筆者首選同質性或同質化。在文化與政治的關繫上,一個工業社會是一個同質的社會,一個農業社會則是一個有著許多異質的亞文化的不同質的社會。統一市場,統一語言,普遍的社會流動和平等,無處不在的標准化等等,都是同質化的具體表現。
⑷ 互聯網工業平台是什麼啊
工業互聯網是全球工業系統與高級計算、分析、感應技術以及互聯網連接融合的結果。
它通過智能機器 間的連接並最終將人機連接,結合軟體和大數據分析,重構全球工業、激發生產力,讓世界更美好、更快速、更安全、更清潔且更經濟。
GE將在中國擴展其數字聯盟項目,幫助擴大工業互聯網的覆蓋面。從為GE服務開始,工業互聯網雲平台Predix也逐步走向了商業化。
⑸ 什麼是中國工業文化
1、什麼是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遵守、帶有本企業特色的價值觀念。經營准則、經營作風、企業精神、道德規范、發展目標的總和。
企業文化是企業中形成的文化觀念、歷史傳統、共同價值觀念、道德規范、行為准則等企業的意識形態,企業領導者把文化的變化人的功能應用於企業,以解決現代企業管理中的問題,就有了企業文化。企業管理理論和企業文化管理理論都追求效益。但前者為追求效益而把人當作客體,後者為追求效益把文化概念自覺應用於企業,把具有豐富創造性的人作為管理理論的中心。這種指導思想反映到企業管理中去,就有了人們稱之為企業文化的種種觀念。
2、什麼是社會主義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一詞來自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改革所要建立的市場經濟體制。因此中國所要建設的企業文化只能是社會主義的企業文化。正是根據這種邏輯,我們出版的許多企業文化專著,都冠以"社會主義企業"的名稱。
3、應該怎樣認識、理解企業文化?
首先,要有哲學的方法,從中國企業文化的現實出發,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把握企業文化各種現象之間的本質聯系。依據實踐經驗,從感認認識到理性認識,進行科學的概括、總結。其次,要通過實踐把所認知的企業文化的本質及一般的特徵去偽存真,從而確定企業文化的本質。第三,要認識到企業文化不是單一的因素構成的,找出企業文化最基本的決定性的因素及其與諸因素的關系。第四,要看到企業文化這個概念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一個動態過程,在發展中形成,並在社會歷史發展中豐富和變化。
4、對企業文化涵義的片面認識常有哪些?
企業文化這個名詞,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陌生。而人們對企業文化的理解也是見仁見智,有人認為,企業文化就是在企業內搞的各種文體活動,如打球、唱歌、跳舞等;有人認為,企業文化就是企業形象設計,也就是CIS戰略;也有人認為,企業文化就是企業自己辦廠刊廠報,為職工提供一個文化園地,還有人認為,企業文化就是搞思想教育……
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些說法都不夠全面。上述種種只是企業文化的表現形式,或者說是企業文化的載體,並不能等同於企業文化。應該明確的是:企業文化不是企業加文化,也不是企業與文化嫁接,更不是企業家與文化人的聯誼會。
5、企業文化的涵義是什麼?
企業文化的內涵具體包括如下一些因素:價值觀、行為准則、企業經營管理哲學、經營理念、企業精神等構成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企業為生產經營管理而形成的觀念的總和。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企業管理理論,它強調管理中的軟要素,其核心涵義是企業價值觀。
6、什麼是企業文化的結構?
企業文化結構是指企業文化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的時空順序,主次地位與結合方式,企業文化結構就是企業文化的構成、形式、層次、內容、類型等的比例關系和位置關系。它表明各個要素如何鏈接,形成企業文化的整體模式。即企業的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形態。
7、企業文化與企業精神的異同之處是什麼?
相同處是它們都屬於人的意識形態方面的范疇。不同處是企業文化除理念文化那部分內容外,還有其他的內容,如組織制度化,物質文化等。意即企業文化的內涵要大於企業精神。
8、構成企業文化的要素有哪些?
構成企業文化的要素有5個方面:企業環境、價值觀、英雄人物、典禮儀式、文化網路。
9、企業文化的三大結構要素是什麼?
其三大結構要素,即企業物質文化要素、企業制度文化要素、企業精神文化要素。
希望採納
⑹ 工業互聯網平台什麼意思舉個例子
金色搖籃塗料行業實體型共創互聯平台,是在工業4.0、5G通訊和AI人工智慧這樣的人類科技文明大飛躍、大變革的時代下應運而生的。
它致力於將創新理念、哲科思維注入中國塗料工業這一傳統產業,並藉助塗料實體企業基因及互聯網手段,打通塗料產業各個鏈端,服務塗料各級廠商,以全新的產業維度促使廣大塗料人幸福而有尊嚴的工作和生活,並為行業健康有序的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金色搖籃作為行業備受矚目的塗料行業實體型共創互聯平台,旨在塗料轉向環境友好型及水性化的過程中,解決行業現象級問題的新模式。通過全行業各鏈端的實體型企業,以互聯互通、資源共創為宗旨,挖掘行業閑置資源及潛力資源,集中行業精英,幫助項目研發、成品塗料、原材料、生產等各個鏈端形成有序且具有核心優勢的產業體系。
金色搖籃通過實現企業、平台、產品的全面互聯,構建了一個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新型生產製造的產業服務體系,有效助力塗料企業優化技術方案、提高生產效率、全面降低成本、開拓全新市場。
它的基本職能是促成塗料全產業鏈的互聯,以及共創行業的增量市場。它的終極目標是使塗料產業各鏈端:
成本最低化
技術最優化
價值最大化
⑺ 工業平台是什麼意思
是指工業化的研發製造加工生產等及相關體系。
⑻ 什麼是文化工業
文化工業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西奧多·阿多諾及馬克斯·霍克海姆等人提出的概念,用以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下大眾文化的商品化及標准化。這個概念是阿多諾的哲學理論的中心,它首次出現於阿多諾的《啟蒙辯證法》(1948年)。在這部著作中阿多諾稱文化工業是從上向下「有意識地結合其消費者」。這部著作標志著批判理論早期的結束。
後來阿多諾用文化工業這個詞來描述文化事件和產品對社會的影響。阿多諾希望以此找到下面這個問題的答案:為什麼從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的文化角度來看自相矛盾的資本主義社會是俄穩定的。他的答案是文化工業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社會膠」,它是統治和結合的工具。文化工業的結合作用在於其產品也不斷地調節著消費。這個調節作用不但是物質的,同時也是精神的。而文化工業本身就有相當高的物質性的趨勢。
⑼ 請問什麼是工業互聯網平台
1、數據採集(邊緣層)是基礎,即要構建一個精準、實時、高效的數據採集體系,把數據採集上來,通過協議轉換和邊緣計算,一部分在邊緣側進行處理並直接返回到機器設備,一部分傳到雲端進行綜合利用分析,進一步優化形成決策。
2、 工業PaaS(平台層)是核心。即要構建一個可擴展的操作系統,為工業APP應用開發提供一個基礎平台。
3、工業APP(應用層)是關鍵。即要形成滿足不同行業、不同場景的應用服務,並以工業APP的形式呈現出來。
4、 IaaS是支撐。即通過虛擬化技術將計算、存儲、網路等資源池化,向用戶提供可計量、彈性化的資源服務。
⑽ 什麼是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是指文化意義本身的創作與銷售,狹義上包括文學藝術創作、音樂創作、攝影、舞蹈、工業設計與建築設計。
文化產業基本上可以劃分為三類:
一是生產與銷售以相對獨立的物態形式呈現的文化產品的行業(如生產與銷售圖書、報刊、影視、音像製品等行業);
二是以勞務形式出現的文化服務行業(如戲劇舞蹈的演出、體育、娛樂、策劃、經紀業等);
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業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業(如裝潢、裝飾、形象設計、文化旅遊等)。
(10)平台工業文化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
其一,區域發展特徵凸顯。北京、上海為資本匯集型,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河南為制度創新型,改革為動力,以制定和政策突破為手段辦試驗區。廣西為市場拉動型,以文化旅遊為突破口,推動文化輻射。廣東當然是出口導向型。
其二,新型業態,生機勃勃。網路文學平台、網路電視、手機電視等新業態不斷涌現。
其三,產權交易發展迅速。從產品向產權發展,從生產向服務過度,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國際趨勢。上海、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掛牌落地。內容產業與金融、保險、信託一起拓展了新的合作空間。沈陽也有這種交易所了。
其四,跨界融合日漸增多。作為文化產業的主題,文化企業正越來越多的跨出自身原屬行業、地區和所有制,找到了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