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魯爾工業區為什麼是盟軍渡過萊茵河後的首要作戰目標
魯爾工業區是盟軍渡過萊茵河後的首要作戰目標。盡管持續數月的空襲已使該區喪失了作為德國經濟動力基地的地位,但由於德軍B集團軍群盤踞其間,同時又是盟軍蓄謀已久的戰略目標,故艾森豪威爾對其特別重視。為了全殲德國B集團軍群,盟軍最高統帥部命令美第9集團軍和第1集團軍協同完成這一任務。
㈡ 介紹一下德國魯爾工業區
魯爾工業區是德國,也是世界重要的工業區。位於德國西部、萊茵河下游支流魯爾河與
利珀河之間的地區。魯爾工業區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境內;通常將魯爾煤管區規劃協會所管轄的地區,作為魯爾區(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積4593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的1.3%。區內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達570萬,佔全國人口的9%,核心地區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2700人;區內5萬人口以上的城市24個,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過50萬。魯爾區南部的魯爾河與埃姆舍河之間的地區,工廠、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網交織在一起,形成連片的城市帶。
魯爾區的工業是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物質基礎。戰後又在西德經濟恢復和經濟起飛中發揮過重大作用,工業產值曾佔全國的40%。現在仍在德國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魯爾工業區突出的特點是,以採煤、鋼鐵、化學、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核心,形成部門結構復雜、內部聯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區工業綜合體。魯爾區是以採煤工業起家的工業區,隨著煤炭的綜合利用,發展了煉焦、電力、煤化學等工業,進而促進了鋼鐵、化學工業的發展,並在大量鋼鐵、化學產品和充足電力供應的基礎上,建立發展了機械製造業,特別是重型機械製造、氮肥工業、建材工業等。同時,為大量產業工人服務的輕工業,如服裝、紡織、啤酒工業等也有了很大發展。50年代以後,由於石油消費量逐漸增加,魯爾區的煉油業和石油化工工業也迅速發展起來。70年代以後,電氣、電子工業有了很大發展。現在,魯爾區生產全國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國鋼鐵生產能力的2/3,電力、硫酸、合成橡膠、煉油能力、軍事工業等均在全國居重要地位。戰後在世界一些以採煤工業起家的老工業區嚴重衰退的時候,魯爾區仍具有較強的生命力,是與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調整區內的經濟結構與部門結構分不開的。
㈢ 德國的魯爾工業區,因為有豐富的煤,鐵資源,所以發展成為一個重工業區。對嗎為什麼
不完全正確。
魯爾工業區有豐富的煤碳資源,但是並不存在豐富的鐵資源。魯爾區是以採煤工業起家的工業區,隨著煤炭的綜合利用,發展了煉焦、電力、煤化學等工業,進而促進了鋼鐵、化學工業的發展,並在大量鋼鐵、化學產品和充足電力供應的基礎上,建立發展了機械製造業,特別是重型機械製造、氮肥工業、建材工業等。
二戰前由於煤炭資源豐富,鋼鐵市場需求強勁,是魯爾工業區崛起的主要原因。
㈣ 魯爾工業區是什麼樣的
魯爾工業區是德國的重要工業區。它位於德國西部、萊茵河下游支流魯爾河與利珀河之間的地區。通常將魯爾煤管區規劃協會所管轄的地區,作為魯爾區的地域界限,其面積4593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的1.3%。區內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達570萬人,佔全國人口的9%,核心地區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2700人;區內5萬人以上的城市24個。魯爾工業區不像其他工業區,它風景如畫,被人們譽為花園工業區。
㈤ 魯爾區成為德國重要工業區的原因
呵呵,高中學過。
1.
有煤炭,這在當年,是巨大的能源優勢;
2.
距離法國的鐵礦產地很近,因為工業化早期,魯爾以煉鋼為主業;
3.
交通特別便利,水陸交通都很好;
4.
以上三點促進魯爾形成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同時巨大的市場又反哺魯爾的工業發展;
5.
水資源豐富(此點可有可無)
本文摘自高中地理課本,10多年前學的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㈥ 德國魯爾工業區形成的優勢區位條件
魯爾區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古就為東西歐往來的"聖路"地帶,也是北歐通向中歐、南歐的捷徑,地處歐洲的交通路口。在近代資本主義發展中,又位於歐洲經濟最發達的"金三角"內,西距共同體成員國法、荷、比、盧的工業區很近,北距共同體成員國丹麥以及瑞典南部工業區不遠,東北、南面又鄰近本國下薩克森的經濟重心區漢諾威-沃爾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業區和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萊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爾多夫為中心的工業區。便於工業區間以及與歐洲共同體成員國間的貿易往來。魯爾區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煤炭地質儲量為2190億噸,佔全國總儲量的3/4,其中經濟可采儲量約220億噸,佔全國90%。魯爾區的煤炭煤質好,煤種全,品位高,為優質硬煤田,露天煤礦豐富,可煉優質焦炭的肥煤占儲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為3~18%)和硫分(為0.5%~1.5%)都低,發熱量高,其中肥煤的發熱量高達8600大卡/公斤。萊茵河縱貫全區南北,萊茵河口上的7000噸級海輪和8000噸的頂推船隊,可直抵杜伊斯堡港。從杜伊斯堡港到荷蘭邊界的萊茵河段,魯爾區年均運輸量達1億噸,還可通過河口的鹿特丹港與世界各地進行貿易往來。區內有溝通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條運河網,總長達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遊河段),魯爾區有大小河港74個,這里的河道與港口均已標准化,可通行1350噸的歐洲標准貨輪的航運。同時,魯爾區東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運河航運,經埃姆登港與海外運輸聯系。所以,雖然魯爾區地處內陸地區,但由於它有著方便的水運條件,特別是萊茵河通海航運,使得它與沿海地區樣具有廉價運費條件。鐵路運輸與河運同樣發達。區內鐵路密度非常大,營運里程達9850公里,佔全國近1/5,多東西走向,從巴黎通往北歐和東歐的鐵路,由本區穿過,哈根是德國最大的貨運編組站。公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是區內及其它工業區聯系的紐帶,從德國西部通往柏林和荷蘭的高速公路均從區內通過。魯爾區公路汽車行駛的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一倍,達每公里55輛。
㈦ 德國的魯爾區為什麼能成為鋼鐵工業聚焦地採用的是什麼理論
水資源豐富。
拓展首先,它的地理位置良好,地處歐洲十字路口,在經濟最發達的區域。(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區域內魯爾河、利珀河、萊茵河,水源充足,河運便利。再者,魯爾區城市連片,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又臨近法國,荷蘭等其他發達國家,此時工業革命對鋼鐵需求大,國內國際市場廣闊。最後,早期工業發展依靠原料和能源,魯爾區的煤炭資源十分豐富,能源充足,德國早期工業再次聚集,這是也在煤炭資源枯竭後,魯爾區最終衰落的原因。綜上,優越的地理位置、廣闊的市場、豐富的燃料資源是魯爾區能夠發展的原因。
鋼鐵工業早期是原料和能源導向型,如今是市場和能源導向性。早期魯爾區占據了能源這個優勢,又有市場的附加條件,能發展起來實屬必然。
㈧ 魯爾區為何屬於典型的「煤鐵復合體型」
「煤鐵復合體型」是工業布局上的重要形式之一。這類工業的布局在原料資源上主要是煤炭與鐵礦石。「煤鐵復合體型」或其他「復合體型」工業的布局時,是否該工業部門所需的幾種主要原料全就地取之呢?這要因地制宜,視各國家、各地區的資源、能源(動力)、交通、市場、社會與經濟等條件而決定。
德國的魯爾區由於其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優越,煤炭資源豐富,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就成為該國的重工業中心。因為,魯爾區位於萊茵河東岸支流魯爾河與利伯河之間,是德國、也是歐洲的重要工業區,在世界也享盛名。發展歷史百餘年,但至今仍在發展。因這里不僅有豐富的煤炭資源,硬煤儲量2200億噸,煤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近90%,且煤種全,質量優。而且,魯爾區有萊茵河、魯爾河、利伯河及4條運河,河港多達70餘處,又有縱橫交織的公路和輸油、輸氣管道,組成了一個綜合而又完整的運輸系統。極為便利的水、陸交通條件為本區創建「煤鐵復合體型」工業布局、「移鐵就煤」提供了極好基礎。所需鐵礦砂從瑞典、俄羅斯等臨近國家通過便利運輸系統得以解決。二次大戰後,由於新技術革命的影響,生產力不斷提高,該區重工業發展速度,在後來已超過英國,僅次於美國。
德國魯爾工業區
㈨ 法國巴黎盆地,英國倫敦地區,英格蘭中部地區,德國魯爾區為什麼會發展成世界上最著名的工業區
1、因為這些地方都是產煤區,第一次工業革命,就是由於蒸汽機的使用,而這四個地區都是產煤區。以當時的能力煤炭的運輸距離是很短的,不像今天能夠跨越萬里運煤。尤其是德國魯爾區號稱歐洲煤都,後來德國魯爾區也成為歐洲最大的工業區。即便是後來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用電力,電仍主要靠煤來發。
2、加上這些地區地處平原,在工業革命之前,經濟就已經相對較為發達,人口密集,交通便利。自然發展工業有著其他地方無法無法比擬的優勢。
㈩ 德國魯爾區衰落的根本原因
20世紀50年代以後,傳統工業區經濟開始衰落,而魯爾區衰落的根本原因如下。
1.生產結構單一。魯爾區有豐富的煤炭資源,藉助其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可從附近運入鐵礦,依據其主要的區位條件,魯爾區的工業自然就是以煤炭、鋼鐵為主,最終形成了魯爾區以煤炭工業為基礎,以鋼鐵工業為主導,並高度集中了電力、機械、化工等工業生產,即魯爾區形成了煤炭、鋼鐵、電力、機械、化工五大傳統工業部門,其中煤炭和鋼鐵工業是全區經濟的基礎。在這樣的經濟結構中,如果某一工業部門生產衰落,則將引起全區生產的衰落。
2.煤炭能源地位下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勘探技術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和天然氣開始廣泛使用。在世界能源消費構成中,煤炭所佔比重逐漸減少,石油、天然氣的比重逐漸增多。另一方面,由於科技的進步,冶煉鋼鐵所消耗的煤炭量逐漸降低,這樣,煤炭的能源地位開始下降,直接導致煤炭的市場需求量下降,隨後則影響了鋼鐵工業,最終使全區的生產產生連鎖反應,生產衰落。
3.世界性鋼鐵過剩。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產鋼和出口鋼的國家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相繼獨立後,積極發展各自的民族工業,使世界鋼鐵市場競爭激烈,市場需求量又相繼下降。隨後,70年代的經濟危機,以及鋼產品的替代產品(如鋁合金、塑鋼等)的廣泛使用,使世界鋼材消耗量急劇減少,表現為世界性鋼鐵過剩,導致魯爾區鋼鐵工業生產萎縮。�
4.新技術革命的沖擊。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科技革命的每一次革新,都會促進工業生產的飛躍發展,既產生一大批新興工業部門,也改變傳統的工業生產和組織方式。魯爾區誕生於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第二次技術革命中,在經歷了約一個世紀的繁榮之後,遭遇到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第三次技術革命的嚴峻挑戰,使魯爾區工業企業傳統的生產和組織方式不適合時代發展的要求,這也是使魯爾區衰落的根本原因。在魯爾區,20世紀50年代之前是其鼎盛時期,當時工業布局已達到一定的密度和規模,基本呈現「飽和狀態」,如再建設新的工業部門,就會出現爭地、爭水、爭動力、爭公共設施,加劇環境污染等問題。因此,在新的技術革命(第三次技術革命)中出現的那些新興工業部門(如電子工業、航天工業等),則不願意到此設置廠礦基地,它們在環境及條件適宜的地方,重新布置生產,進而形成新的工業地域,削弱老工業區的經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