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粵北地區如何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粵北地區如何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發布時間:2022-05-22 16:46:43

1. 地理問題

加快推進工業化、城市化是實現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階段;是擴大我縣經濟總量,增強綜合經濟實力的根本性措施;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的迫切要求;是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徑。大力推進工業化、城市化,事關××未來發展的全局。今年年初,××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結合縣情,不失時機地提出了進一步加快工業化、城市化「兩化」進程,實施縣城與濱博高速、龐家鎮,純化工業園與陳戶工業園,京博工業園與呂藝工業園,店子、曹王工業園與興福工業園,縣經濟開發區與周邊企業自辦工業園之間的「五大對接」,全力推動縣域經濟跨越發展的工作思路,走活了一盤全縣城鄉持續、統籌、和諧發展之棋。預計今年上半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0億元,增長20%;完成財政總收入4.1億元,增長3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2億元,增長57.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0多億元、銷售收入80多億元、利稅6億元、利潤3億元,增幅都在50%以上,再創歷史新高。
一、加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必須把握規律、認識縣情
把加快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實施「五大」對接,作為我縣「十五」、「十一五」乃至更長時期的工作重點、戰略重點,這是經濟發展規律決定的,是工業化、城市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發展要求決定的。縱觀世界各國工業化的歷程,伴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農業份額的下降,必然出現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鄉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移的城市化進程。同時,人口城市化所帶來的聚集效應和大量農業人口離開土地,又會促進工業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縣是一個擁有40萬鄉村人口的中等規模縣。從近幾年的發展情況來看,農民從農業中增加收入幾乎沒有餘地,盡管有許多農民外出打工賺錢,但勞動力異地轉移帶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加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採取就業轉換方式來吸收農村人口,才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出路。而且從發展條件看,我們面臨著極好的歷史機遇,可以說,時機已經成熟,條件基本具備。一是經過建國5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的建設,我縣經濟實力增強,工業經濟、城鎮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了一批優勢產業,以及初具規模的城鎮體系。尤其是近年來,我縣緊緊圍繞「到2007年跨入全省『第一方陣』」的奮斗目標,抓住結構調整這條主線,毫不動搖地抓招商引資、工業興縣、民營經濟,企業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民營企業整體素質明顯提高,市場競爭能力明顯增強,建成了一批在全市規模較大的工業園區,培育了京博、渤海、香馳、華潤、順天、華興、魯豐等一批大型企業集團,這為加快我縣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奠定了物質基礎。二是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開放型經濟有了新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為推進我縣工業化、城市化創造了良好的體制環境。三是我縣地處煙台、青島聯結京津的樞紐位置,緊臨半島城市群,區位優勢明顯,為我們在更廣泛的領域和更深的層次參與國際、國內競爭與合作,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的經驗,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我縣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四是我縣境內石油、天然氣和沙礫等礦產資源比較豐富,是勝利油田的原油主產區之一;水資源充裕,有6條跨流域河道、54座大中型平原水庫,日供水能力達8000方,可滿足工業生產及城區居民生活需要;盛產小麥、棉花、大豆、玉米以及林果、蔬菜等多種農副產品,是山東省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和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這為工業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可供利用的自然資源。
二、加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必須突出重點、抓住關鍵
近年來,我們在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始終堅持緊緊抓住結構調整這條主線,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科技進步與創新為支撐,發揮優勢,突出重點,用現代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全面提高質量和效益,實現產業優化升級;重點發展縣城,加快發展中心鎮,壯大城鎮規模,完善城鎮功能,推進我縣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一是以農民增收為重點,在以工促農上求突破。著力於以工促農,實現工農良性互動,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方針,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堅持以抓工業的思維抓農業。狠抓農業產業化經營,利億嘉肉業、華康食品、龍升食品等一批帶動能力強、輻射面廣的農業龍頭企業不斷壯大,省級農業龍頭企業佔到全市的一半;積極調整產業結構,農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例不斷下降,綜合效益在結構優化中得到新提升,全縣實現了「穩糧、擴經、增產、增收」的目標;進一步擴大了肉牛、奶牛、波爾山羊、冬棗、有機蔬菜、南美白對蝦等特色種養業規模,畜牧、林果、蔬菜、水產四大主導產業邁出新步伐。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勞務輸出,積極做好減少農民、轉移農民、富裕農民的文章,更多的農民轉向非農產業,多渠道、多形式增加農民收入。
二是以大項目建設為重點,在培植支柱產業上求突破。工業化是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階段,沒有大項目的支撐就沒有工業化的大推進。近年來,我們按照「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關鍵抓投入」的思路,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工業強縣步伐。全面落實培優扶強的各項政策措施,培育一批大型企業集團,努力推動企業上規模上水平,特別是抓住重點項目建設不放鬆,實行縣級領導幹部包保責任制,盯上靠上,定期檢查、督促,搞好協調、服務,幫助解決問題,建設速度進一步加快。2003年京博集團鋼板、抄紙、環能熱電、供水等四大投資過億元的項目同時開工,兩年累計投入近20億元,今年投入將達到30億元;香馳、順天公司三年發展目標並作一年走,香馳大豆分離蛋白項目生產規模亞洲第一,順天公司與上海太平洋集團合資3.8億元的紡紗項目已全面開工;京博、華興等骨幹企業都與國內外一些大企業實現了強強聯合,華興集團成為全國最大的鋸石機生產企業,進入全國機械行業500強;魯豐鋁箔生產規模居國內第五位,新上的總投資10億元的豐潤鋁業深加工項目開工建設,等等。去年全縣完成工業投入35億元,安排重點工業項目48個,其中投資過億元的21個。今年計劃完成工業投入70億元,安排重點項目48個,其中過億元的26個。下一步,對已完工的重點項目,促其開足馬力加大生產;對即將投產的重點項目,加強調度,促其年內及早竣工投產。
三是以園區建設為重點,在搭建發展平台上求突破。牢牢抓住「工業興縣,項目帶動」戰略不放鬆,進一步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優化園區綜合環境,膨脹園區規模,突出抓好縣經濟開發區、興福民營經濟園區、陳戶工業園區和京博、香馳、華興、渤海、順天、魯豐等大型企業領辦工業園建設,建成了一批在全市規模較大的工業園區。今年,我們以實施「五大對接」工程為契機,繼續舉全縣之力,以更大的氣魄、超常的措施,更快更好地推進工業園區建設。採取招商引資、向上爭取和將生活用地、商業設施、廣告權推向市場等多種辦法,廣開籌融資渠道,繼續保持園區投入高強度、建設快速度的良好勢頭,高標准配套路網、水、電、燃氣、通訊、路燈、綠化、美化等工程。賦予園區管委會更靈活的經濟管理和相關的行政管理權,進一步充實園區管理力量,對園區實行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管理。進一步開闊思路,健全完善「封閉式管理、開放式經營、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辦公」等制度,堅決把一切有礙園區發展的行為拒之門外。創新園區服務方式,對所有入園項目,實行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服務,全程代辦,創造一個優質、便捷的服務環境,增強園區的吸引力、凝聚力。
四是以新城區建設為重點,在提升城市競爭力上求突破。城市是一個地區競爭力水平的綜合體現,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形態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標志,是工業化的空間依託。我們緊緊抓住縣城東進、西拓、南優、北上的機遇,牢固樹立擴張城市就是擴張經濟的新觀念,把城市作為最大的產業來發展、最大的資本來經營、最大的增長點來培植。加快城市建設步伐。今年投資近3億元,重點建設濱博大道、工業西路等13項基礎設施工程,為我縣城市擴張、招商引資、工業膨脹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全長12公里的濱博大道、5.5公里的工業西路、5.5公里的博城五路東西延伸等公路已經試通車,其中濱博大道成為建設效率最高、質量最好、速度最快的工程,拉開城市化大發展的框架,加快了與濱州市南區的對接融合。科學運作城市資產。按照「道路搭骨架、土地換資金、資源換項目、存量換增量」的思路,發揮縣鑫達國有資產投資公司和土地儲備中心的作用,盤活城市有形和無形資產,聚集更多的資金用於城市開發建設。加快推進城市供水、道路建設等公用事業的市場化進程,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多主體開發的城市發展機制。高效能管理城市。大力實施綠化、亮化、美化、凈化工程,狠抓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從根本上解決縣城臟亂差問題。突出抓好小城鎮建設。以中心鎮、重點鎮和示範村建設為重點,增強城鎮的聚集、輻射和服務功能,加快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農民市民化進程。
三、加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必須對外開放、廣借外力
靠招商引資擴大投資、加快發展是我們最現實、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我們明確提出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頭號工程,每年都選派200多名機關幹部赴發達地區掛職招商,在上海、寧波設立辦事處,積極參加赴日本、韓國招商活動;轉換思路,不等不靠,努力通過盤活閑置土地、吸納民間資金、上市融資等方式破解國家宏觀調控帶來的制約;制定了一系列鼓勵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全縣進一步形成了「以招商論英雄」的氛圍,招商引資取得可喜成績。去年實際到位縣外資金64.8億元,增長1.5倍,列全市各縣區第一位。今年上半年,全縣共引進市外招商項目217個,合同利用外資90多億元,實際到位外資53億元。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推進,國際國內資本流動、產業轉移步伐不斷加快,日本、韓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產業正在加速向我國大陸轉移,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受電力、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制約,向內地產業轉移的態勢已經形成。在南方缺電、北方缺水、東部缺勞動力、西部缺配套基礎設施的情況下,我縣在這些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優勢。當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在三個方面下功夫。第一,在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尤其在利用縣外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上下功夫。利用我縣勞動力、自然資源等優勢,進一步拓寬招商引資領域,擴大利用外資規模,引導外資投向支柱產業和重點產業,以及城市基礎設施、交通、通信等重要基礎設施項目。將吸收外資同產業結構調整、企業改革緊密結合起來,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通過轉讓經營權、出讓股權、兼並重組等方式吸納外資,並通過嫁接改造促進企業的技術、產品升級。第二,在立足縣內資源與市場的同時,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注重利用縣外特別是國外資源與市場,在開拓縣外、國外市場上下功夫,把我縣的產品、品牌打出去,實現對外貿易新突破。第三,在優化軟環境上下功夫。樹立人人都是投資環境的意識,形成寬松和諧、文明進步、富有吸引力的對外開放氛圍,努力創造投資效益最好、安全系數最大、投資成本最低、政府效率最高、服務質量最優的良好投資環境,使投資者得到有吸引力的回報預期,以更好地吸引國外、縣外的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爭取更多的「大、高、新」項目落戶××,實現招商引資的大突破。
四、加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必須深化改革、和諧發展
一是堅持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定不移貫徹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支持有市場、有效益的產業和企業加快發展,堅決杜絕高污染、高能耗項目,遏制低水平重復建設;嚴格執行國家土地政策,支持重點建設項目,嚴禁違法違規佔地,積極推進節約和集約用地;大力推進生態區建設,牢固樹立節約資源的觀念,堅決反對浪費資源、破壞資源的行為,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益;切實加強環保意識,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抓好污染防治,避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子。二是深化市場體系改革,實現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的統一。在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前提下,更加註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善於運用市場手段推動經濟發展,大力推進市場體系的改革。繼續深化企業改革,積極推進社會事業、城市建設和管理方面的改革,下決心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努力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體制機制環境。三是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最根本的是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生產力水平。堅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更加註重社會事業的發展,實現經濟與社會事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進一步加快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大力實施「科教興縣」和「人才強縣」戰略,加快科技成果的引進、轉化和推廣,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努力提高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切實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大投入,創新機制,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吸引和使用,加快建立鼓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環境,使經濟建設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繼續大力發展文化、衛生、體育、廣播電視等各項社會事業,為加快工業化進程提供有力保障。四是牢固樹立執政為民思想,努力建設和諧社會。堅定不移地抓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堅持以鞏固完善社區就業為主線,以困難群體再就業為重點,完善就業政策措施,創新就業服務手段,建立促進就業再就業的長效機制,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實現就業的最大化;進一步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推進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努力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城鄉低收入困難群眾社會救助體系,確保受災群眾和特困群體的生產生活得到及時有效地救助;進一步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扎實有效地推進「平安××」建設;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切實抓好安全防範,及時消除安全隱患,堅決杜絕重大安全事故和惡性事件的發生,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進一步營造加快發展的良好環境,全力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確保「到2007年跨入全省『第一方陣』」的奮斗目標如期實現。

2. 如何堅持新型工業化道路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於運用十七大精神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黨的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對於辰溪加快富民強縣步伐,實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設區域性「雙中心」戰略,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指導作用和歷史意義。辰溪是懷化北部經濟區的一個重要板塊,工業經濟成效明顯,工業發展來勢好,潛力大,在實施建設區域性「雙中心」戰略中,必須堅持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進一步依託優勢,突出特色,全面發展,重點突破,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一、要充分發揮優勢,推進特色產業發展。辰溪發展的潛力在工業,優勢在工業,希望在工業。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既要堅持統籌兼顧,又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充分依託資源優勢,培育壯大支柱產業。辰溪境內礦產資源和水能資源豐富,推進新型工業化,必須充分依託這些資源優勢,立足現有工業骨幹企業、特色產業和名優產品,強化項目帶動,進一步發展壯大建材、能源、化工三大支柱產業,走產業集群的路子,在擴大總量的同時,實現質的提升。建材要重點扶持華中水泥300萬噸技改擴建;能源要突出抓好大洑潭20萬千瓦水電站、清水塘12.8萬千瓦水電站建成投產、煤炭資源的規范開采和綜合利用;化工要充分依託藍伯60萬噸電石擴建、德林耐火材料及華中莫來石製品擴改、鑫達及華榮工業硅等項目,傾力打造湖南「電石基地」、「莫來石生產基地」等特色品牌。要通過擴大增量,提升總量,力爭使三大支柱產業產值達50億元以上,新增稅收5億元以上,成為辰溪工業發展的頂樑柱和主支撐。要充分發揮農業優勢,抓好農副產品加工。推進新型工業化,並不意味著要拋下傳統農業優勢「另起爐灶」,就工業而抓工業。農業產業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新型工業化的要求,因此,要充分依託縣內豐富的農業資源,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施農產品精深加工。近些年來,通過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辰溪已初步形成了優質糧油、果蔬、畜禽、林木、中葯村等五大產業基地,並涌現出漢清生物、沅江米業、欽菊木業、金溪板材、老舵綠色食品等一大批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了縣內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延伸了產業鏈條,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城鎮化。要進一步強化龍頭帶動,壯大龍頭企業,並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拓展生產規模,規范生產管理,實行產業化經營。要充分利用人才優勢,做好「兩頭在外」文章。在大力發展資源加工型企業的同時,必須充分利用原國有工業企業改制重組後留下許多專業人才和先進技術的優勢,致力發展市場和原料「兩頭在外」的工業體系,做好來料加工,拓展市場份額,提高工業經濟外向度。要進一步創新思維,擴大開放,在大力實施招商引資的同時,認真做好引技、引智、引料工作,把生產的上游要素「請進來」,做好「無中生有」文章;要進一步提升市場理念,把握市場脈搏,讓加工的產品「走出去」,實現「羽化為蝶」的飛躍。

二、要注重好字當頭,強化質量效益優先。新型工業化,新在體制機制活、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注重質量效益優先,強調又好又快發展。辰溪作為一個工業老縣,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工業經濟已逐步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和主要增長級,為加快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必須著力轉變思想觀念,切實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注重好字當頭,堅持用科學發展的理念,對縣域工業進行科學規劃、科學投資、科學管理,按照建設生態文明和產業生態化的要求,發展循環經濟,轉變發展方式,促進工業經濟實現質的提升。要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創新。要繼續按照「國退民進、民有民營」的思想,創新所有制形式,做好國有和集體工業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掃尾工作,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最大限度地盤活存量資產,放手讓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活力從體制機制的弊端和束縛中解放出來,用體制機制的創新解放生產力,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拓展更為廣闊的空間。同時要進一步深化工業企業管理體制改革,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引導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強化內部管理,提升適應市場競爭的綜合實力,不斷完善以縣級領導和縣直部門聯產業、聯企業、聯項目、定目標、定責任、定時間、定獎罰的「三聯四定」責任機制,研究制定關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有關政策措施,興起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濃厚氛圍。要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科技創新是推進新型工業化、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有力武器。過來,我縣圍繞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勞動效率和節能、降耗、減排等目標,加大自主創新,先後在藍伯化工擴容、華中水泥技改、辰森綜合利用發電改造、德林及華中莫來石擴改,以及大洑潭水電站和清水塘水電站施工建設中,堅持科技創新,加強對環境資源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要進一步依託科技創新,加大對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的技術改造,全面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加強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先進適用科技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使工業經濟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優勢。要進一步提高產業准入門檻。按照「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要求,對縣內所有新建、擴建、改建和技術改造項目實施高起點、大投資准入制,大力推進節能減排,著力引進、培育生態環保型企業,採用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先進生產工藝,使環境資源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重點要抓好企業達標排放,依法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環境影響保護設施與全體工程「三同時」制度,確保達到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實現發展建設與效益的統一。

三、要著力夯實基礎,不斷優化軟硬環境。工業要發展,環境是基礎。推進新型工業化,必須牢固樹立「環境就是生產力、環境就是競爭力」的理念,堅持把創優環境作為一項重要舉措來抓。堅持基礎先行,搶抓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新農村建設和省委、省政府實施湘西地區開發等戰略機遇,加快城鄉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工業經濟發展的基礎環境。重點要進一步加快火馬沖工業園區建設步伐,在優化資源配置的前提下,按照「主業突出、特色明顯、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要求,高起點定位,高標准建園,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產業集中度,形成產業集聚效應,使之成為外有形象、內有實力、充滿活力的新型工業園區,成為辰溪對外開放的窗口、招商引資的平台、工業經濟的示範區和縣域經濟的增長極。牢固樹立「你發財、我發展」的觀念,逐步形成「人人都是投資環境,個個都是招商主體」的良好氛圍,努力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人文環境;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在法律允許的前提下,企業發展需要什麼政策就出台什麼政策,以超常規的手段營造開放的政策環境;堅持項目實施到哪裡,環境就優化到哪裡,以務實的作風營造良好的政務環境;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影響重點建設項目施工的違法犯罪行為,嚴肅查處破壞經濟發展環境的惡劣行徑,以公正嚴明的法制環境助推新型工業化發展。

怎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存在著一般的規律性;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根據十六大報告的精神,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不是只講工業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並實現這幾方面的兼顧和統一。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志和落腳點。第二,新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但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把信息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高新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技術手段和重要標志。第三,新的處理各種關系的思路。要從我國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平衡、城鄉簡單勞動力大量富餘、虛擬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且風險較大的國情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這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特點和必須注意的問題。第四,新的工業化戰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術基礎,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3. 如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你好!
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存在著一般的規律性;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根據十六大報告的精神,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不是只講工業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並實現這幾方面的兼顧和統一。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志和落腳點。
第二,新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但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把信息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高新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技術手段和重要標志。
第三,新的處理各種關系的思路。要從我國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平衡、城鄉簡單勞動力大量富餘、虛擬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且風險較大的國情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這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特點和必須注意的問題。
第四,新的工業化戰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術基礎,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4. 高一政治國家怎樣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

1、大力開發人力資本和教育事業。人力資本是我國實施新型工業化的基礎和前提,而促使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化的關鍵是教育。
2、切實完善市場體系。完善市場體系就是要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
代市場體系。
3、強化宏觀調控&。新型工業化是跨越式發展道路,在我國不存在市場推動新
型工業化自動實現的機制,順利推進新型工業化完全靠市場自發地進行是不可能
的。市場失靈是政府宏觀調控的客觀依據,新型工業化的後果可能是小生產破產,工業資本主義出現,城市人口集中,社會問題叢生,因此政府加強宏觀調控不論是在西方,還是在中國都必要的。

5. 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戰略

新的要求和新的技術基礎,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1.以信息化帶動的、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工業化。
2.能夠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工業化。
3.能夠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一新概念,反映了我黨工業化理論的新發展。這是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出發,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和全球競爭而提出的適時方針。按國家計委有關負責人的解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點一是可持續發展,二是注重信息化的作用。應該說,這是中國在工業化過程中發揮後發優勢的現實選擇:即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黨中央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部署,主要內容是:
大力推進產業升級
通過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為此要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並以此改造傳統產業,振興裝備製造業,繼續發展基礎設施,全面發展服務業。重點談談服務業,服務業包括四個方面:產業服務業、企業服務業、家庭服務業、個人服務業。這四種服務業在我國有巨大的潛在需要。例如產業服務業需求就很大,那些從石化產業中剝離出來而上市的生產型石化企業,需要有專門為其服務的企業,而那些在重組中分離出來的石化續存公司,恰恰是具有專門為生產型石化企業服務的功能,因而石化產業的產業服務要求,為石化服務業創造了極大的就業機會。又例如,企業有著咨詢、培訓等方面的巨大服務需求,會創造很大的就業機會。再例如,家庭需要有健康服務、日常家庭生活服務、家庭教育服務等需求,個人需要有工作性服務及生活服務需求等,這些都創造了很大的就業機會。因此,我們應該大力發展服務業,以服務業的充分發展,解決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就業問題。
在這一過程中,還要從我國從實際出發,處理好三大關系:一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系。我國有龐大的傳統工業,相當一部分具有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平。我們應當在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改組改造,使傳統產業盡快提高水平,發揮更大作用。二是處理好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既要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提升產業結構,又要發揮比較優勢,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三是處理好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發展虛擬經濟要為促進實體經濟服務,並防止脫離實體經濟過度發展虛擬經濟。
堅持實施科教興國與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
科教興國與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是我國的兩大基本國策,實施以來為我國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也是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必須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要根據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制定和完善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加強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優先發展信息技術、生命科學、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大力推進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鼓勵科技創新,在關鍵領域和若干科技發展前沿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要以體制創新推進科技創新。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建立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和科技創新規律的新型科技管理體制。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發揮大學和科研機構在知識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業成為科研開發投入和技術創新的主體。發揮風險投資的作用,形成一套促進科技創新和創業的資本運作及人才匯集機制。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必須充分發揮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質量。實施人才戰略,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大力吸引海外各類專業人才。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由於人口多、人均資源不足以及長期粗放經營,我們必須在收入水平較低、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的情況下,就要下大力氣解決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後的高收入階段才面臨的資源和生態問題。過去粗放經營,伴隨高增長的高投入、高消耗,以及不顧生態和環境的發展路子已難以為繼,今後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保持低生育率水平,控制人口增長。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特別是水資源,發展節水工業、節水農業,建設節水型社會。興建南水北調工程,抓緊解決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加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戰略資源儲備。實施海洋開發,搞好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國家和全社會都要加大投入,持之以恆地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強化城鄉環境污染治理。發展環保產業,增強全民環保意識。健全環境、氣象和防災減災監測體系。
協調城鄉關系,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當初發展鄉鎮企業,「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對於提高農村工業化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主要是由於生產力布局分散,要素集中度過低,無法實現要素效益的最大化,影響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對此,必須轉變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方式,把城鎮建設、鄉村建設、項目建設結合起來,用城鎮的人氣和基礎設施帶動鄉村的發展,通過鄉村的發展帶動項目的引進和建設,在通過項目建設促進鄉村和城鎮的發展。這樣良性互動,既有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又有助於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協調發展。(節選自《應用寫作》雜志2008年第10期《關於「工業強市」戰略的幾點認識》) 繼續推進改革開放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既不是單純的思路問題,更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無論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還是兩大戰略的實施,必須由兩大動力推動,一是內部動力—改革,改革要有新突破。最為重要的是使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同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相適應。產權「大鍋飯」走不成新型工業化道路,貧窮和愚昧同樣走不成新型工業化道路。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建立新的激勵機制,必須推進產權的人格化和經濟的自由化,必須進一步使科研院所和工業企業具有科技創新的強大動力,必須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先進生產力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必須使工業企業和相關產業具有採用信息技術的迫切慾望,必須使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消費者對信息技術和信息產品的需求能力大幅度提高。為此,必須進一步清除仍然存在的體制性障礙,確立按要素分配的分配方式,把動力建立在保護合法財產和知識產權的基礎上;必須適當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勞動者報酬和消費基金在GDP中的比重,消除絕對貧困,把需求的慾望和能力建立在有足夠支付能力的基礎上。
二是外部動力—開放,開放要有新局面。目前中國最大的500家外資企業主要集中在電子、交通運輸設備、電氣機械和食品加工等行業,其中資金技術密集型的企業銷售額占這500家企業總銷售額的比重達83%以上,大大推動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中國面臨的現實挑戰就是即將加入WTO所帶來的外來競爭加劇。從目前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心已經從引進外資轉變為與世界經濟接軌。其中,一是要通過技術改進和要素優化重組提高重要基礎產業國際競爭力;二是完善市場競爭規則,優化企業發展環境;三是發育產權市場化和推進要素的市場化進程;四是加快與國際大資本的產權融合,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6. 如何推進新型工業化

新型工業化,是指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形成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協調發展的工業化。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

7. 如何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開放帶動和創新發展為動力,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各領域的應用、滲透和融合,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壯大支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二)基本原則。
1.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形成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建設的格局。
2.統籌兼顧,重點突破。從實際出發,立足資源優勢,科學制定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發展戰略規劃,突出抓好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的信息化建設。
3.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不同地區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發展環境和不同發展任務的要求,確定各具特色的發展思路、發展模式和發展重點,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
4.自主創新,擴大開放。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大力推進TD—SCDMA等自主創新技術,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加快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5.示範帶動,推廣普及。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環境優良、帶動效應明顯的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試驗區和示範基地,培育一批有代表性的示範項目和示範企業。
(三)發展目標。
1.近期目標(至2012年)。
(1)提升傳統產業信息技術應用水平。設計研發數字化、製造裝備智能化、生產過程自動化和經營管理網路化日益普及,電子商務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應用與管理創新的結合更加緊密,信息技術在推動產業鏈協作和優化資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信息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水平不斷提高。
(2)提高工業產品及裝備的信息化率。積極推進飛機及零部件、汽車及零部件、工程機械及零部件、數控機床及零部件、電子元器件和電子信息產品、鐵路車輛及零部件、石油機械、農業機械及零部件等產品融合現代數控、智能化、網路等信息技術,推動工業產品及裝備向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3)信息產業實現較快增長。信息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要力爭達到4%以上,規模以上企業要基本普及互聯網應用,信息化綜合指數達到53以上。
(4)較為廣泛地應用節能減排信息技術。重點耗能企業普遍應用數字化、智能化生產設備,建立生產過程信息化管理系統、環境監測和污染源監控信息系統。信息技術對減少工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和提高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的作用得到進一步體現。
(5)加快發展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在全省范圍內基本建成技術先進、結構科學、應用高效的網路傳輸體系、數據資源體系、無線電監管體系、信息安全體系和應用支撐體系。
2.中遠期目標。
加大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力度,大幅提高工業產品及裝備的信息技術含量,信息技術在工業設計中的應用不斷普及,生產控制過程中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信息技術對提高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作用明顯增強。抓住物聯網發展的契機,促進信息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進一步增大,並成為我省支柱產業之一。增強信息技術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貢獻,進一步發揮信息化在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建設方面的作用,基本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在更高水平、更深層次和更大范圍上的融合。
二、主要任務
(一)全面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自主創新為動力,以共性信息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發應用為主線,以能源、原材料、消費品工業、裝備製造業等傳統優勢產業為重點,推進信息技術應用與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和管理創新的結合,提升傳統產業的自動化、智能化、集成化水平和企業的現代化管理水平,提高產品的信息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
1.能源工業。
構建電力行業高速綜合數據傳輸網路,普及廠(站)級生產過程自動化和管理現代化系統。重點建設煤炭行業三級安全生產監督檢察信息系統、抗災救災決策指揮系統、煤炭企業井下瓦斯監測系統和生產管理信息系統,運用信息技術加快對現有煤礦、選煤廠的升級改造,推動現代化、標准化的大煤礦的建設,形成煤電化一體化產業鏈,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
2.原材料工業。
加快推動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鋁及鋁加工、鈦及鈦加工、錳及錳加工、鎂及鎂加工、金及金加工、重晶石及其加工、鋼及新特材料、建材等原材料工業研發設計、生產、流通和管理信息化。以煤電化、煤鋼電、煤電鋁、煤電磷一體化等項目為重點,推進原材料工業生產工藝流程信息技術改造,提高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鋁及鋁加工、鈦及鈦加工、鋼及新特材料等優勢原材料的精深加工能力,提升生產流程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廣實時監測、故障診斷、預警和控制技術,提升環保和安全檢測水平,實現清潔文明生產。應用企業資源計劃(ERP)和供應鏈管理系統(SCM),建立物流管理平台,使物料采購、產品銷售、庫存數據與財務數據緊密銜接,優化企業資源配置,提高企業效益。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快貴陽、遵義國家材料特色產業化基地建設。
3.消費品工業。
以品牌資源整合為主線,以產品結構不斷優化,自主創新能力、品種質量顯著增強,行業管理能力和服務能力明顯提高,發展方式進一步轉變為目標,不斷深化信息技術運用,逐步提升煙草、白酒、特色食品、醫葯、林紙一體化和旅遊商品等消費品工業的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水平。在白酒、特色食品、民族制葯和旅遊商品等行業,推廣應用計算機過程式控制制系統和網上營銷系統;鼓勵企業利用信息防偽技術進一步加強對我省馳名商標和名特優新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在煙草行業,推進現場匯流排的應用,並為系統集成運行創造條件。支持電信企業與大企業、大集團合作,推進信息通信技術的集成應用。
4.裝備製造業。
整合軍地裝備製造業優勢,以裝備製造業信息化示範工程作為深化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突破口,深化信息技術在飛機及飛機零部件、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及零部件、數控機床及零部件、鐵路車輛及零部件、石油機械、農業機械及零部件、電子產品及零部件等產品上的滲透融合。研究開發智能化工程機械和農用機械,開發適用於復雜連續過程的綜合數字控制系統和和新型智能儀表設備。加快發展環境監測設備和系統,面向循環經濟,發展廢舊裝備自動拆解處理線。加強信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現代管理技術與製造技術的融合,推動產業配套和產業集群發展。推進以貴陽、遵義、安順為重點的重大裝備製造業基地和國家級研發基地建設。
(二)加快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1.加快推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加快信息化與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引導旅遊、餐飲和社區服務等傳統消費性服務業創新發展模式,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率;重點提升現代物流、信息咨詢、金融保險、工業設計、教育培訓和管理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以現代服務業促進工業化發展。
一是大力推進信息化與物流、供應鏈的融合。利用信息技術加快培育現代流通企業,提升物流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相融合;推動無線射頻識別(RFID)、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等技術在物流、供應鏈管理各環節中的應用。
二是大力推進軟體及信息服務業的發展。立足於我省工業化發展和信息化建設的需求,大力發展我省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急需的各類應用軟體、嵌入式軟體、信息安全軟體、新一代互聯網路軟體和軟體開發工具,積極承接軟體外包業務;加快動漫、游戲、數字媒體等新興數字內容產業的發展;抓住三網融合趨勢和第三代移動通信發展機遇,進一步優化提升信息傳輸服務業,大力發展電信增值業務、互聯網增值業務和各種創新型應用業務;加快網路數據中心、信息系統運維外包服務中心、信息安全外包服務中心、服務呼叫中心建設;推動系統集成、工程監理、項目咨詢、安全評測、專業培訓、電子認證服務等行業發展。
三是大力推進信息化與營銷、消費服務的融合。加快發展第三方電子商務平台,鼓勵企業鏈接社會化電子商務平台,積極開展面向中小企業以及不同行業、區域和消費者的電子商務服務,促進企業經營方式轉變和商務模式創新。
四是大力推進信息化與金融、管理咨詢等領域的融合。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金融保險、研發設計、管理咨詢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引導其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進一步發揮其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服務的功能。
2.加速工業經濟結構戰略性升級。
把握未來國際產業發展新趨勢,發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生物醫葯、節能環保等戰略性產業,培育經濟長遠發展的技術基礎和產業基礎。以3G建設為契機,加快推進消費電子、通信、網路和內容服務等4C融合的創新產品,在通信終端、數字電視等方面實現突破。以物聯網發展為契機,利用我省已有的新型電子元器件和電子信息功能材料等產業優勢,重點發展感測器、無線射頻識別等產品。深化信息技術的運用,加快發展軍民結合的國防科技工業和先進裝備製造業。利用我省的資源優勢,深化共伴生礦的開發,尤其在稀土、稀有金屬等的利用,有重點地推進新材料、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大力提升高技術產業的總體規模、發展水平和帶動能力,促進我省工業實現由低端向高端、由原材料加工向製造、由製造向服務型製造的轉變。
3.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加快推進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與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設,推廣3S技術(即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遙感技術RS)以及計算機自動控制系統,農業生產管理系統、農副產品電子商務系統、農資生產流通管理系統、農業節水信息系統等應用技術和系統,推動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在農業企業生產、銷售、管理等環節中的應用,推動農業科技進步,提升農業裝備水平和科技含量,逐步建立農產品加工體系,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帶動農民增收。
(三)著力推進信息技術在節能減排中的應用,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
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環保綜合效益方面的積極作用,全面推廣清潔生產方式,利用綠色製造、綠色供應鏈管理、循環經濟體系等理論,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綠色工業化」進程。
發展面向高耗能行業的節能降耗信息技術應用,重點推進冶金、化工、有色等高耗能行業生產設備數字化和智能化,提高生產精確度、工作效率和資源利用率,推進生產過程自動化和智能化,實現實時監測和調控,減少資源浪費。發展面向高污染行業的綠色生產信息技術應用,重點針對冶金、電力、化工、建材等高污染行業開展生產工藝流程信息技術改造,減少污染物排放。利用信息化手段,逐步實現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聯網的監測。加強信息化在節能環保行業的准入、管理和行政執法監督等方面的應用。加強電子信息產品生態用能設計,發展環保型電子材料和電子元器件。建立電子電器產品回收利用和污染防控體系。
(四)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創新試驗區和示範基地建設。
進一步創新發展思路和發展模式,設立一批企業集聚度高、產業規模大、工業化和信息化領域工作有一定基礎、在全省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工作中具有典型性和示範意義的省級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創新試驗區;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定位準確、優勢突出、環境優良、效益顯著的省級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示範基地;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因地制宜地創辦一批符合市場需求、具有當地特色及發展潛力的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示範園區。
以試驗區和示範基地為依託,打造一批布局合理、技術先進、資源豐富、功能完備、運行高效、安全可靠、效益顯著的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公共服務平台;培育一批基礎條件好、創新能力強、信息化程度高、影響力大的重點示範企業;實施一批以我省優勢產業為重點,帶動能力強、技術水平高、具有推廣價值的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項目。通過試驗區和示範基地的建設,積極探索加速推進全省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新機制、新政策、新辦法和新經驗,解決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和共性問題,促進全省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深入開展。
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力爭把貴陽—遵義—安順工業帶列為國家級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創新試驗區;把安順國家級民用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貴陽小河孟關裝備製造業生態工業園區、盤縣煤(焦、化)鋼電一體化循環經濟工業基地和貴鋼特新材料循環經濟工業基地等建設成信息化水平高、自主創新能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規模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的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五)以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為契機,促進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非公有制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全面貫徹落實《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於大力推進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以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為契機,促進中小企業做大做強,推動非公有制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鼓勵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非公有制經濟積極參與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建設,發展融合衍生出的新型業務和新興產業。促進非公有制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將單項信息技術應用於研發、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不斷增強非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進一步完善並大力推廣應用面向中小企業的信息化綜合服務平台,提升中小企業的集群優勢,加快建立信息技術應用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協同電子商務和供應鏈管理信息系統,構建企業間業務聯動支撐平台,搭建區域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大力推廣電子認證應用和服務,進一步健全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支撐體系。
(六)充分發揮信息化對技術創新的支撐作用,促進自主創新體系的建設。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網路,大力推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應用,促進我省創新體系與全球創新網路的融合。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准、分步實施,適度超前的原則,建設創新體系信息基礎設施,實現全省創新體系網路化、信息化,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利用信息化對技術創新、擴散、傳播的優勢,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知識的學習、消化、吸收;利用信息網路平台開展研究與開發合作,縮短創新周期,加快技術創新步伐,降低創新成本;利用信息網路手段及時收集並向企業發布和推薦最新科技成果信息。建立完善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政金相結合的信息技術創新體系,大力推進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大力發展基於信息技術的集成創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擴大社會知識開發和應用能力,支撐面向科學理論、產業技術、商務模式、管理機制和公共服務的創新。進一步加大對信息安全領域自主創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切實增強信息安全的防護能力。
(七)鼓勵和支持通信運營企業積極參與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建設。
鼓勵通信運營企業在深化企業轉型、拓展增值服務、加快自身發展的同時,要充分利用網路、資本、技術、人才、服務、客戶資源等優勢,進一步加大技術業務、產品、管理和服務的創新力度,積極參與地方經濟發展和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建設。
支持和鼓勵通信運營企業,加快推進以3G為重點的綜合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提供自主安全、穩定、覆蓋完善的基礎通信網路,為我省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撐。大力開展基於寬頻互聯網的各種應用,推進我省製造業信息化以及生產裝備過程的自動化,普及面向傳統產業改造的信息技術。建立健全標准化的公共信息服務平台,為中小企業提供包括企業電子商務平台、企業內部管理平台、企業信息安全平台等系列產品,積極協助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創新和發展。切實將業務和服務向其他領域延伸,為重點行業和企業提供標准化與個性化兼顧、可定製、低成本的信息化綜合解決方案,全面提升我省行業信息化和企業信息化的應用水平。在行業管理上,建立重點行業、重點市場、重點企業經濟運行的監測、預警系統。在信息服務上,要促進面向行業和產業集聚地的公共技術研發和服務平台的健康發展,鼓勵平台提供「外包式」信息技術應用服務。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負責統一組織、指導、協調、督促全省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具體工作,並會同省有關部門加強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績效考核評估工作,科學設計相關的績效考核評估指標,建立激勵機制,把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納入全省新型工業化指標體系。各級各部門要把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作為加快我省新型工業化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建立健全分工合理、責任明確的工作機制,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具體工作方案,明確工作目標和重點,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各方面積極性,引導行業協會、中介組織、高校科研院所和各行業企業廣泛參與,努力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二)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
認真落實國家扶持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融資和政府采購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抓緊出台《貴州省信息化條例》和鼓勵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具體辦法,完善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投融資政策,強化投融資激勵和約束機制,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其他投入為補充的長效投融資機制。充分發揮省技術改造資金、科技創新資金、節能資金、信息化引導資金、中小企業發展資金等財政專項資金的引導作用,進一步支持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試驗區、示範基地及園區的建設,推動融合項目的發展,扶持先進適用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培育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強化人才隊伍建設。
充分發揮企業家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主體作用,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進一步健全培訓認證體系,規范人才教育培訓制度,拓寬人才培養渠道,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建立人才評估體系。積極實施國家「653」工程,大規模開展信息技術職業資格培訓、繼續教育和在職學歷教育,構建具有行業和貴州特點的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隊伍體系。
(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各級各部門要大力營造良好的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社會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服務環境和輿論環境;加強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宣傳力度,及時總結和推廣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技術成果和成功經驗;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加快建立信息技術應用和工業業務流程標准體系建設,建成一批面向行業應用的基礎性公共資料庫;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利用,建立完善工業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機制;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提高我省工業化和信息化建設水平。

8. 如何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話題緣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取得新突破,首要任務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那麼,我省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方向和突破口在哪裡?去年初國務院批准實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已明確提出,從目前到2020年,珠三角地區將建設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大西洋 」的主體產業群,形成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發展集聚化、產業競爭力高端化的現代產業體系。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必須將中央和省委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實到位,要在加快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優勢的同時,加快布局關鍵基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構建起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為核心,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擎,優勢傳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這組專家文章對如何調結構促轉變進行了認真思考,提出了有益見解。 實施六大戰略推動三次產業協同發展 廣東要推動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必須在加快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優勢的同時,加快布局關鍵基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構建起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為核心、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擎、優勢傳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要推進廣東新一輪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要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三次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引領產業轉入科學發展軌道。 廣東要推動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必須在加快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優勢的同時,加快布局關鍵基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構建起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為核心,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擎,優勢傳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繼續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的同時,加快擴大內需,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深化區域產業合作,拓展產業腹地,進一步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實現產業的協同發展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具體來說,廣東推動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主要有六大戰略任務。 1.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佔全球產業發展新的制高點。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搶占未來世界產業發展制高點的關鍵所在。廣東要努力把握全球新技術革命發展路徑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以世界眼光超前規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能源、低碳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生物技術與健康產業等,提高持續創新能力。力爭通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前沿技術創新,破解價值鏈低端循環鎖定,提升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主控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就業崗位和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引領新一輪經濟增長和騰飛。 2.率先布局關鍵基礎產業,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充分利用現有發展基礎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關鍵基礎產業,是推動產業協同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礎。廣東要以裝備製造業為先進製造業的關鍵抓手,優先發展以關鍵零部件為核心的「中場產業」;以沿海經濟帶的加快布局為契機,在港口條件好、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較大的、有腹地支撐的沿海城市形成石化、鋼鐵、船舶等沿海重化產業集群。加強空港、海港、內河港、鐵路、高速路的聯動,推動粵港澳基礎設施的「無縫」銜接,加速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加快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和國際商務會展中心,全面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 3.加快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實現產業驅動要素轉變。以技術、品牌及產業鏈整合帶動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是實現產業發展由勞動力要素驅動向自主創新驅動轉變、實現產業協同發展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所在。對於仍具有增長潛力或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的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通過技術改造、創意研發、品牌提升、渠道拓展和產業鏈整合,提升產品檔次,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同時依託高新技術、文化創意與傳統產業的高度融合,產生新的業態,培育新的增長點,如加快工業設計、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與時尚文化、商貿、旅遊等生活性服務業的融合,大力發展都市產業等。 4.堅持擴大內需,建立需求結構與供給結構良性互動機制。根據消費結構變動實現產業結構變遷與升級是實現產業協同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保障。廣東要增大有效供給,消除無效供給,形成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的互動機制,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對鋼鐵、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堅決控制總量、抑制產能過剩;對新能源(多晶硅、風電設備)等新興產業,集中有效資源,支持企業提高關鍵環節和關鍵部件自主創新能力,防止投資過熱和重復建設,引導有序發展。 5.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產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加快發展低碳經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產業協同發展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廣東要努力協調資源環境約束與產業高速增長的矛盾,大力培育綠色現代產業,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和污染治理力度,實現從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產業發展方式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約型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努力發展「自然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建立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生態產業鏈,實現產業與土地、生態、人口資源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6.繼續深化經濟國際化戰略,構建開放型、全地緣的產業合作新格局。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高水平的開放型、全地緣的產業合作格局是在開放性經濟條件下實現產業協同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抓手。廣東要繼續推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鞏固與拓展產業優化升級的內陸腹地;進一步深化粵港澳更緊密的產業合作,聯手搶占產業國際競爭戰略制高點;以加工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及產業鏈構建為切入點,提升粵台產業合作水平,重構加工製造業產業鏈國際優勢;全方位推進與東盟的區域經貿合作,致力於打造一體化發展的產業鏈條;推進與環大西洋地區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的產業高位對接,力爭獲取引領產業升級導向的前沿產業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支持。 跳出傳統「生產導向」理念加快轉方式 傳統經濟發展方式是一種「以生產為中心」的硬性發展方式,而不是基於一種價值鏈為核心的柔性發展方式,它最大的弊端是忽視對事關財富和利益主權的渠道控制權和資本控制權的掌握,而過度關注產量和規模。廣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跳出「重生產」思維,調整圍繞生產製造「打轉轉」的轉變思路。 廣東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且還要有「廣東特色」,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戰略工程,牽涉到經濟領域的各個層面、各個環節、各個領域的各種因素、政策和利益關系。因此,與明確總體思路和發展戰略的要求相對應,從策略和戰術上應明確發展方向和突破口。否則,各部門又會出現新一輪的「本位主義」,各自強化自身的部門地位和利益格局。「各吹各的號,各彈各的調」,主次不清,先後顛倒,甚至出現一種「新方式未建立起來,舊方式反而卷土重來」的局面。 首先從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短板」和「瓶頸」領域「加快」 首先,廣東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上要「加快」,主要在哪些方面加快呢?顯然,構成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短板」和「瓶頸」領域需要加快。例如,制約廣東擴大內需的流通渠道不暢問題,就是一塊嚴重的「短板」,需要盡快「補長」;再如,過去一度視為特色和優勢的「兩頭在外」,現在卻成為了明顯的「劣勢」,更需要「大補特補」。總之,要「快而不亂」,不能胡亂地都「快」。尤其是廣東已經進入工業化後期,過剩經濟已經是「常態」,在擴大和鼓勵生產方面,要謹慎再謹慎,不能再動不動「上項目」或「政策傾斜」。 方向:從製造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型,服務業中從流通等先導性、基礎性產業起步 其次,必須明確轉變的大方向。什麼才是正確的轉變方向?這需要從不同的層次上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比如,廣東大部分區域已處於經濟發展成熟階段、工業化後期、市場化後期和城市化中期,與之相適應,其產業結構、資本結構、市場結構、企業結構也應發生相應的變化,即朝著升級轉型的正確方向變化,而不是「逆向」而變。再如,廣東經濟正整體處於從製造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型,而服務業的發展卻是有優先順序的,必須從商貿流通等先導性、基礎性產業起步,逐步向創意設計、高端咨詢等其他現代服務業升級轉型,而不是反過來。 突破口:跳出「重生產」思維,調整圍繞生產製造「打轉轉」的轉變思路 再次,必須明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廣東經濟過去30年的最大成就和標志,就是成為了「世界工廠」,形成了世界上區域最密集的工廠群和人數最多的「工廠主」。在這種世界歷史上最浩大、最快速的「造廠運動」中,以「三來一補」、「兩頭在外」和「低成本、高消耗」為主要特徵的「廣東製造」無疑成為中國工業化進程初期和中期的一個符號和縮影,這也是廣東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描述。那麼,「新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如何選擇?是繼續單一地按照「生產至高無上」的理念從「廣東製造」向「廣東創造」的方向推進?還是針對前面所說的「短板」和「瓶頸」對經濟結構實施革命性再造? 從目前來看,上述兩種路徑的選擇一直都在進行。有些部門和學者始終熱衷於按照「抓生產」的思路來考慮各種問題,始終堅持「一切以生產為中心」的理念,以為現在只要把「生產型企業」的升級轉型完成了,就抓住了龍頭和根本;還有一些學者和實際部門則認為必須跳出傳統的「生產導向」理念,認為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就是一種「以生產為中心」的硬性發展方式,而不是基於一種價值鏈為核心的柔性發展方式,它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視對事關財富和利益主權的渠道控制權和資本控制權的掌握,而過度關注產量和規模。 我認為,廣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跳出「重生產」思維,調整圍繞生產製造「打轉轉」的轉變思路,如果仍然把過多的精力傾注在生產和製造領域,把大量的資源注入到始終受產品生命周期約束、競爭激烈且價值增值波動的生產製造領域,顯然不是廣東轉變發展方式的根本性出路。廣東在未來的經濟競爭中,應該把更多的資源和精力傾注在資本和流通領域,打造和養育一大批廣東本土的大商人、大資本家,並推動主導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工廠主」型的企業家向支撐現代經濟發展方式的「商人型」和「資本型」企業家的轉型。 進一步說,新的經濟發展方式要求廣東企業從「工廠主時代」轉型到基於市場主導權的「大商人時代」和「新資本家時代」,並站在全國和全球的高度,去整合渠道和資本資源,將「廣東製造」納入自己的供應鏈和價值鏈體系,參與國內外分銷網路的構建和控制,大力推進符合現代資本理念的工廠和企業資本化進程,使廣東贏得未來30年甚至更長期內新的競爭力。 構建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是轉方式重要切入點 要加快轉變我省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加快現代生產服務業的發展,通過構建全省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有效緩解我省資源緊缺,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產業競爭力,有效支撐我省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構建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是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 當前,國際產業發展趨勢是投入服務化和產出服務化程度不斷提高,由此帶來生產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生產服務業對產業升級的支撐作用以及作為經濟發展引擎的功能已被各國廣泛接受,許多國家都將生產服務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導乃至支柱性產業進行發展,生產服務業日漸成為全球產業競爭的焦點。進入21世紀以來,在國內地區經濟競爭日益激烈,國外經濟發展環境日趨嚴峻的背景下,生產服務業發展滯後已經成為制約我省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薄弱環節。 生產服務業是指為各產業的生產活動提供中間性服務的行業,其服務功能涉及企業生產過程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等諸多環節,目前,物流、研發、設計、信息、中介、金融、商務等行業均以提供生產服務為主。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是生產服務業發展的高端化和高級化,具有高附加值、高技術、高增長、知識密集的「三高一密」特點。加快構建全省高效生產服務體系不僅是一個戰略性問題,更是一個現實性問題,對於有效解決我省資源緊缺、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產業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都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構建全省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是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 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有效緩解我省生產資源要素緊缺、擴大產品輸出 當前,受到國際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全球經濟放緩帶來國外需求銳減的雙重壓力,加上龐大工業品生產能力與銷售市場不足之間的矛盾異常突出,迫切要求通過構建高效生產服務體系來緩解這一矛盾。 一方面,我省是「世界製造業基地」,但生產所需的資源匱乏,主要能源、原材料大部分依靠省外調入或進口,在全球性資源日益緊缺和國際能源及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的背景下,我省生產資源要素的獲得及對生產要素成本的控制變得更為艱難。通過建設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特別是建立高效的原材料采購基地、現代物流運作體系,可以更快、更多地掌握省外、國外的資源,保障我省製造業生產需要。 另一方面,我省作為「世界製造業基地」,出口和調出外省是消化我省製造業巨大產出能力的重要渠道,2008年廣東省出口產品產值佔到工業總產值的42.2%。但這種產品銷售較高對外依存度的狀況使得我省更容易受到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構建高效生產服務體系顯得更為迫切。通過建設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特別是在國外和省外建立展銷中心、品牌營銷中心、物流配送體系,可以有效支撐我省產品的調出外省及出口,保障我省製造業的持續增長。 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是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和提升我省產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的產業競爭力始終位於全國前列。隨著全國各地開放力度的加大,我省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受到嚴峻挑戰。為提高我省的產業競爭力,省政府提出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戰略,但強調的是工業內部結構的升級。然而,單純的製造過程產生的利潤僅占總利潤的10%左右,產業鏈上游的產品設計和研發,下游的品牌建立、售後服務等生產服務業,均具有較高的附加值,對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有直接的支撐意義。發展生產服務業,特別是構建高效生產服務體系可以提高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品牌塑造能力,從而改善我省製造業的層次低、創新能力弱的狀況,實現由「廣東製造」向「廣東創造」轉變,提高產業競爭力。 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有效推進產業轉移,實現我省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為解決我省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省委、省政府提出產業轉移發展戰略,然而,目前我省生產服務業主要集中於珠三角地區,東西兩翼及粵北山區的生產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導致產業轉移成本不斷上升、轉移企業存活率下降,對產業轉移戰略產生了嚴峻挑戰。 通過構建全省高效生產服務體系,一方面,有利於加速新型產業在珠三角地區的引進和誕生,防止產業空心化和產業發展不協調現象的發生,促進我省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另一方面,能加快落後地區生產服務業的發展,提高產業轉移承載地生產服務配套水平,同時還能促進珠三角發達地區先進生產服務業的跨區域供給,彌補粵東、粵西、粵北諸如研發設計、金融物流和中介服務等供給不足,降低產業轉移成本,更加有效地將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出去,推動我省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是促進我省服務業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切入點 2008年我省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5:51.6:42.9,盡管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已經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我省製造業相對發達的情況相比,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服務業的發展存在明顯的短腿問題。要解決我省工業長、服務業短的問題,必須加快發展服務業,而高效生產服務體系的建立則是我省服務業發展的關鍵。我省生產服務業還存在著巨大的增長空間,構建全省高效生產服務體系,不僅可以提高服務業增加值的總量,還可以有效支撐工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閱讀全文

與粵北地區如何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有點熱車能開多久 瀏覽:992
奧迪a6l上路下來多少錢 瀏覽:722
天津工業大學材料碩士怎麼樣 瀏覽:281
汽車大燈怎麼用 瀏覽:484
從滁州南京汽車要多久 瀏覽:662
汽車音響如何在家裡播放 瀏覽:723
工業類企業是什麼 瀏覽:784
寶馬什麼時候換工作 瀏覽:62
寶馬i3的車怎麼用鑰匙鎖車 瀏覽:59
寶馬如何匹配發動機電腦版 瀏覽:430
賓士二戰生產什麼 瀏覽:583
南陽工業學校去火車站怎麼走 瀏覽:697
嘉明工業園區屬於哪個鎮 瀏覽:621
銅山哪個鎮有工業園區 瀏覽:881
溫江哪個地方有工業園 瀏覽:704
汽車led位置燈在哪裡 瀏覽:806
半坡居民都有哪些手工業 瀏覽:974
汽車門檻條如何拆開 瀏覽:523
蘇州市工業園區哪個老小區拆遷 瀏覽:186
工業電器廠和傢具廠哪個好 瀏覽: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