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日本工業如何發展起來

日本工業如何發展起來

發布時間:2022-01-29 04:10:28

① 日本森林工業是怎樣發展的

日本森林面積為252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7%,林木總蓄積量28.6億立方米(闊葉林佔2/3,針葉林佔1/3)。

1987年日本共消費木材10313.6萬立方米(按原木折算),其中國產材為3098.4萬立方米,木材自給率為30%。1987年原木總進口量達3434.5萬立方米,佔世界總進口量的27.6%;林產品進口額為99.13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在1973~1987年間,日本的木材消費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鋸材用材比重已由57.4%下降到46.5%,膠合板用材由14.6%減少到13.1%,但制漿造紙用材卻由25.9%上升到33.6%,其他用材也由2.2%增加到6.9%。

木材採伐和運輸

日本是典型的山地國家,木材生產以小面積採伐為主,因此主要採用輕、小型設備。伐木作業以油鋸為主,1986年底全國油鋸保存量為35.69萬台。集材的主要設備是各種類型的絞盤機(大、小型各為1萬台左右)和拖拉機(包括履帶式和輪式兩種,合計為5435台)。運材則以輕型汽車為主(約有2萬台)。日本民有林的林道總長度為70274公里,林道密度為4米/公頃,國有林的林道總長度為40102公里,林道密度為5.1米/公頃。

制材工業

1987年日本共有大小制材廠17886家,從業人員133248人,生產鋸材2983.6萬立方米。制材企業多為中小型廠,平均每個廠只有7.4名職工和72.9千瓦的動力設備;設備動力在37.5千瓦以下的工廠(約佔40%),平均每個廠只有3.5人。自1975年以來,每年大約有300個工廠關閉,主要是設備動力在22.5千瓦以下的小廠。制材原料中半數以上(2458萬立方米)為進口材。制材產品主要用於建築業,約佔78.2%,其次為包裝材(9.3%)和傢具用材(5.5%)。

膠合板工業

日本是世界上生產膠合板最多的國家之一,僅次於美國。1987年共有膠合板廠545家(單板廠49家,普通膠合板廠115家,特殊膠合板廠349家,兼生產兩種板的32家),擁有職工約3.2萬人,生產普通膠合板11.46億平方米,各種二次加工膠合板3.39億平方米。日本的膠合板企業多為小廠,職工在49人以下的佔69.7%。80年代初以來,由於建築業不景氣,進口材受限制,膠合板工業日趨衰落,無論是產量還是廠數都出現逐年減少的趨勢(1987年產量略有回升)。二次加工膠合板以直接印刷產品為主(36%),其次為木單板飾面板(19%),此外尚有油飾板、聚酯浸漬紙飾面板、聚氯乙烯薄膜飾面板和磷苯二甲酸二丙烯浸漬紙飾面板等。1985年全行業共有單板旋切機637台,單板乾燥機497台,熱壓機961台,橫拼機971台。膠合板的主要用戶是建築業(55.4%),其次為傢具業(30.2%)。

纖維板和刨花板工業

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日本這兩個行業發展緩慢。1987年全國僅有纖維板廠16家,生產纖維板1.11億平方米(硬質板佔42.9%,軟質板38.7%)。在硬質板中,厚度為2.5和3.5毫米的產量最大,各佔46%和34%。刨花板廠16家,分別從屬於15個公司,總產量為8051萬平方米,其中厚度為15和12毫米的分別佔35.2%和22.3%。纖維板主要用於汽車的內部裝修,佔44.2%,其次為包裝、建築、傢具和機電行業,分別佔15.6%、14.2%、14.1%和4.9%。刨花板的消費途徑以傢具和門、窗及室內裝修為主,約佔58.5%,用做建築材料和機電產品外殼分別為21.9%和14.9%。

制漿造紙工業

日本的制漿造紙工業相當發達,1987年紙和紙板產量已達2253.8萬噸,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紙漿產量為972.6萬噸,位居第四。現有412個公司的499家工廠從事制漿和造紙生產,其中制漿廠為64家,分別從屬於42個公司。為首的10家大公司的紙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71%,紙板佔54%。在1987年生產的紙和紙板中,紙的產量為1280.8萬噸,佔56.8%,紙板佔43.2%。紙漿以造紙用漿為主,佔98.2%,溶解漿僅佔1.8%。1987年的紙漿進口量為275萬噸,出口僅1.6萬噸;紙的進口量為59.9萬噸,出口38.3萬噸;紙板的出口量為40.2萬噸,進口25.5萬噸。這種情況表明,日本制漿造紙業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是在國內。

② 日本的戰後經濟是怎麼發展起來動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對峙的國際形勢是顯而易見的原因,日本企業因而獲得源源不斷的軍需訂單,從而為戰後日本經濟的恢復提供了強有力的刺激。

二、出於抑制日本並與蘇聯對抗的考慮,美國一直以其核力量和海軍、陸軍保護日本本土和海上航道。這意味著,日本得以將大量經費從高額國防開支中轉移出來,為其工業和技術發展提供更多資源。

三、晚至經濟早已「起飛」的20世紀80年代,日本年均國防開支僅116億美元,而同一時期法國、英國、西德為210至240億美元,美國更高達2390億美元。按人均計算,1983年每個日本居民只需為防務支付98美元,而英國人為439美元,美國人為1023美元。

(2)日本工業如何發展起來擴展閱讀:

日本戰後70年的經濟增長主要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後半期到70年代前半期的高速成長,70年代前半期到90年代前半期的穩定成長,以及90年代之後股票等泡沫崩潰的「失去的20年」,日本陷入被稱為通貨緊縮的低速增長。

而日本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的起點是1956年。當時已超過了戰前的經濟規模,日本政府的經濟白皮書中也記錄到「已經不是戰後」。冰箱、洗衣機和黑白電視這「三件神器」銷量驚人,豐富的勞動力對生產和流通構成支撐。

在經濟迅猛增長的背後,扭曲也出現擴大。大氣和水污染日益嚴重,由於增發國債,日本政府的債務出現膨脹。20世紀90年代之後,日本經濟經常陷入負增長。經濟刺激的資金和債務不斷增長,遠遠超過稅收收入,加劇了財政的惡化。

③ 明治維新後日本的工業是怎樣得到迅速發展的

因為在當時日本得到了西方先進的技術,並且他們全國都支持韋星,所以說可以得到迅速的發展。

④ 日本工業發展的主要途徑是什麼

日本經濟高度成長的原因,除了政府領導型的「所得倍增計劃」帶來的成效之外,另有要因如下:第一、日本經濟的二重構造是主要原因,在經濟政策上採用「對內促進競爭」和「對外限制競爭」的二重構造。第二、高度的教育水平和高品質的勞動力,加強了企業能力。第三、高投資率和儲蓄率。第四、急速引進外國的技術。第五、保持安定的匯率,一美金固定為兌360日元。第六、出口主導型和投資主導型相互配合。第七、扶助幼稚產業的保護政策和促進企業間的競爭。第八、低位數的軍事費用支出。
合理化投資,也是日本經濟高度成長的主要因素。從產業類別的設備投資動向來看,1950年以投資纖維、化學(肥料)、海運、金屬為主,其中纖維業佔全投資額的18.4%。1951年以降,重點放在電力、海運、鋼鐵、煤炭等四種基本產業,其中電力佔27%。1952年以降煤炭產業的夕陽化及世界船舶的過剩化,重點改為重化學工業和機械工業。1953年以降,電氣瓦斯和運輸業便佔了首位。此外,近代化投資也不能忽視,例如合成纖維、家庭電機、石油化學、電子工業、冷凍工業等新製品生產部門,新產業便逐漸形成。這樣,合理化投資與近代化投資,便被稱為日本經濟高度成長的「二化投資政策」。
日本經濟的高度成長,經過「美金沖擊」(1971年)和第一次(1973年)、第二次(1979年)石油危機後,1980年貿易的經常收支,便從一百零七億美元的赤字,轉為黑字基礎,1985年貿易超出激增為491億美金,對外純資產達到 1298億美元,成為世界最大的資產國。1987年,國民平均所得從17年前的第十七位,躍居為世界第一位。外匯存底也在同年名列世界第一位。從此,日本不但是世界最大的債權國,也是世界最強的「技術大國」。
你還想知道什麼呢,關於日本……

⑤ 為什麼當年日本的重工業崛起那麼快

日本的重工業快速崛起的根本原因就是經濟軍事化。自犬養內閣開始,對財政政策進行大轉變,大幅度擴大軍事支出,擴大公債發行量。從1931 年到1936 年間,歲出總額約擴大50%,即從14.77 億增至22.82 億日元。政府財政開支中,軍費1930 年佔28.4%,1931 年為30.8%,1932 年增至35.2%,以後均在38~40%。這些軍事負擔,都轉嫁到日本人民身上。內債總額增長近一倍(從47 億增至93 億),貨幣發行額及物價指數均約上升40%左右。1936年,每個日本人平均負擔內債90 多日元若連同外債則超過100 日元。當年全國國民收入約146 億日元,軍事支出約占國民收入的7.4%。
軍需的擴大,使以軍事為中心的重工業、化學工業得到畸形發展,工業結構亦發生重大變化。1929年重工業及化學工業只佔工業生總產值的30.28%,1933 年其比重開始超過輕工業,至1938 年達到54.8%。同期,輕工業所佔比重從35.1%下降到22.2%。重工業及化學工業的從業人員比重也大幅增加,從1929 年的23.7%增加到1939 年的53.6%。從20 世紀30 年代起,日本資本主義開始轉入重工業階段。
經濟軍事化過程中,日本政府把民間工業納入為軍需服務的軌道,扶植了一批以軍事工業為母體的新財閥,主要有: 「日產」康采恩, 「日窒」康采恩,大型電力化學森康采恩、「日曹」康采恩、「理研」康采恩和中島飛機康采恩等。老財閥資本雄厚,在基礎工業、輕工業、國內市場和出口貿易中久居壟斷。
與之相比,新財閥一般主要靠國家資本、專業銀行的支持,採用新技術,發展與軍事密切相關的機電、化學等新興工業,以及「開發」殖民地等辦法來追逐高額利潤。他們與軍部勢力,與殖民擴張政策的聯系更密切,形成軍閥與財閥的階級同盟。
經濟軍事化過程中,老財閥三井、三菱等也緊跟軍事形勢。在「九·一八」事變以前,加大了對造船、煤炭、制銅、飛機、鋼鐵、制鋁等部門的投資,並從軍需通貨膨脹中獲得巨額利潤。「九·一八」事變以後,老財閥迅速地把重點轉入軍需工業。1937 年,三井財閥總資本17.2 億,其中軍工投資3.25 億日元,其它老財閥資本總額中軍工投資以住友最低,但也佔14%,三菱最高佔26%。新財閥的資本總額中,軍工投資日產為50.7%、日窒為53.8%、日曹為93.4%、森為83.2%、理研為95.3%。
經過經濟軍事化,日本的軍事力量和裝備水平大大提高。至「七七」事變前,日軍各種炮的數量已超過了法國而接近於英美。日本資本主義從其形成伊始,就具有濃厚的軍事色彩,其最大特點,就是以軍事為目的、靠戰爭而繁榮、從殖民地謀取利益,具有強烈的軍事侵略性質。

⑥ 日本汽車工業是怎樣崛起的

1、萌芽期

二戰以前是日本汽車工業的萌芽期。這一時期日本人開始製造汽車,政府也開始意識到汽車產業的重要性,並出台政策進行扶持。1936年,汽車製造行業法正式在日本國內開始實施,日本汽車真正國產化的序幕由此拉開。二戰前,日本汽車工業對歐美亦步亦趨,車型多為仿製。

2、基礎期

日本經濟在經歷了二戰的毀滅和戰後十年的復甦之後,在1955年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汽車產業也在這一段時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公務車比例稍有下降,計程車加快發展,私人用車開始起步。隨著經濟的強勢復甦,日本的民用車市場逐漸打開。

3、發展期

20 世紀60年代中期到20紀70年代,日本汽車工業高速發展。1960年時,日本汽車年產量僅為16萬輛,遠遠低於同時期美國和西歐各主要汽車生產國的產量。過了7年時間,日本汽車年產量就達到300萬輛,1967年日本超過德國而成為第二大汽車生產國,國內汽車銷量首次超過百萬輛。

70年代接連爆發的石油危機,則徹底幫助日系車打開了海外市場。

(6)日本工業如何發展起來擴展閱讀

日本工業

日本有京濱、中京、阪神三大工業地帶。以前日本的大工業地帶還包括北九州工業地帶,稱為四大工業地帶,但是上述三大工業地帶已遠遠超過了北九州工業地帶的規模。

京濱工業地帶機械工業發達,出版、印刷業繁榮,川崎和橫濱有很多石油精煉所。中京工業地帶主要以機械工業為主,特別是汽車工業發達。

除三大工業地帶和北九州工業地帶以外,日本還有其他一些工業區,主要包括關東內陸工業區、京葉工業區、鹿島臨海工業區、東海工業區、北陸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等。

機械工業是日本工業的中心。1997年日本有13.5萬家機械工廠,從業人員398萬。日本機械技術水平高,汽車等運輸機械、電視等電器電子機械、照相機和手錶等精密儀器、計算機等一般機械聞名於世。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性能優良的高科技產品和有利於環保的產品不斷增加。

為控制汽車尾氣排放,防止大氣污染,日本正在加緊研製電動汽車,但電動汽車完全普及尚很遙遠。

最引人注目的是電力、內燃兩用汽車,在市內行駛用電動,在郊區行駛用內燃機,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削減一半,氮氧化合物排放可減少到1/10,這種兩用汽車從1997年末開始銷售,已普及10,000輛以上。

⑦ 日本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世界經濟史上最震憾人心的事件莫過於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在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重失敗後,卻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三十年時間內異軍突起,一躍成為當時繼美蘇之後的世界第三大工業國和經濟強國。是什麼促成了日本經濟的輝煌?要研究這個問題必須先了解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史。
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大致分成四個階段:戰後復興期、高速成長期、過渡期和穩步成長期。
1.戰後復興期
戰爭結束後的日本經濟處於極度混亂和疲乏狀態, 工礦業生產水平只相當於1941年時的七分之一,嚴重的糧食危機和通貨膨脹遍及全國。當時支配日本的聯合國軍,以經濟的民主化和非軍事化為目標,重點實施了解散財閥、分散少數企業對經濟的控制權和確立勞動權等三項政策。在經濟環境有所改善後,美國開始將重點轉向幫助日本重建經濟。朝鮮戰爭爆發後,在日美軍的「特需」大大激發了日本企業的生產和投資活動,日本工業的潛在力量得到恢復和發展。到5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已基本恢復到戰前水平。
2.高速成長期(1955~1973年)
從1955年開始,日本經濟由戰後復興期進入高速成長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約二十年的高速成長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經濟發展速度。在外部經濟環境方面, 進入60年代以後,日本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關貿總協定的要求,逐步放寬了貿易和外匯管制。1964年,日本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第八位條約國,即對貿易活動原則上不實行外匯管制。隨後,日本又開始著手資本流動的自由化,企業開始相互兼並。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消費品物價持續上漲和環境污染等問題開始困擾日本經濟和日本國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經濟的國際環境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
3.過渡期(1973~1985年)
1971年末,日元在維持了約20年的固定匯率之後第一次上調了16.8%, 從1美元兌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兌308日元。1973年2月,美元貶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兌260日元。同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原油價格爆漲了4倍, 各種初級產品的價格也隨之上揚。日元升值和國際商品價格上漲二重因素對原材料嚴重依賴進口的日本經濟是個沉重打擊。1978年秋,日本經濟出現了復甦的徵兆。雖然在1979年又發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經濟滑坡、物價上漲的情況又有所發生,但由於較好地總結了第一次石油危機時的教訓,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機帶來的不良影響,經濟沒有出現大的滑坡。80年代前半期,在經濟低速增長的前提下,日本開始建立健全財政制度、擴充社會資本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經濟政策的導向也由追求高速發展轉向追求經濟活動質量的提高。到1985年底,日本的經常項目收支達492億美元。
4.穩步成長期(1985~)
在日本經濟實力穩步增長的同時,美國和歐洲的經濟實力則在相對下降。西方其它工業國要求日本分擔其國際義務的呼聲越來越強烈。1985年9月,西方7國財長作出了協調外匯市場的決定,日元因此而急速上升;1986年4月,「前川報告」(前川為當時的日本銀行總裁,又任產業結構審議會委員長,該委員會向內閣提交的關於日本產業結構調整的報告一般稱為「前川報告」) 出台,指出:為了適應全球經濟和發展的需要,日本自身必須調整結構,以縮小貿易順差。「前川報告」的要點有:①擴大內需;②改變經濟結構,擴大對外直接投資;③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④推進日元的穩定化和國際化;⑤促進對外技術和經濟合作。「前川報告」對80年代後半期的日本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
居於對日本戰後發展史的了解,我們下一步就可以探討促成日本經濟輝煌因素了。各國諸多致力於企業經營管理研究的學者在考察研究了許多成功企業的經驗後一致認為: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企業經營的成功無不與他們建設了強有力的企業文化息息相關它推動日本企業實現了"以人為中心"的經營,使企業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旺盛的技術消化能力、局部的改善和調整生產關系的能力以及適應市場的能力,激勵著企業全體成員同心協力地為實現企業目標而努力奮斗。
另外,日本在二戰之後,由於美國首先提出了針對日本的「政治活動禁止法」,實際上就是解散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日本軍隊提供武器和補給的財團與消除日本人心中皇國神民與軍國主義思想,但是他們又以企業集團的形式重新復活起來,所以日本在戰後在經濟上得到迅速的發展,1980年,日經指數首次突破一萬點大關,但是在1989年的時候,泡沫經濟出現,裕仁天皇去世,平成天皇繼位,史稱「平成不景氣」,90年代,美國又在經濟市場上率先推出了抵制日本的政策,就是日元的貨率上升,由原來的1USD:160YEN,到現在的1USD:80YEN,就是限制了日本經濟的發展,經過亞洲金融危機與石油危機之後,日本的經濟似乎沒有受到多大的動搖,但是現在亞洲鄰國的產品已經在國際市場上追趕他了,世界已經進入了信息化,小批量生產優質產品的時代,所以現在日本的經濟受到很大的威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戰後近五年內就投資668億美元來對日本自衛隊進行武裝,日本的自衛隊現在已經逐漸成為世界第三強大的軍隊。這對於想控制亞洲主導權的日本來說,是一個極好的條件。

⑧ 日本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1、海運便利。日本的工業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區(太平洋沿岸帶狀工業地帶)。主要有京濱(東京---橫濱),名古屋(名古屋為中心),阪神(大阪--神戶),瀨戶內(瀨戶內海沿岸)和北九州五大工業區。這種工業分布被稱為「臨海型」工業布局,無論是原材料的進口還是工業產品的出口都極為便利,減少運輸成本,且日本優良港灣眾多也危害雲提供了便利。
2、工業基礎雄厚。日本工業雖然在二戰中受到嚴重破壞。但是戰後日本先後從美國等工業國家引進先進技術,開發新產品,確立了本國的技術體系,工業迅速發展。無論是輕工業和重工業,還是電子星系產業都形成完善的體系。
3、科技發達。日本重視教育和科技創新,汽車,機床,機器人,計算機,金屬冶煉等高科技行業在世界有重要的地位。

4、人口密集,勞動力資源豐富。日本地形狹小,人口眾多,是世界人口密度很高的國家之一,勞動力資源豐富使使日本成為製造業大國。

⑨ 日本的工業在明治維新之後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日本在明治維新完成後工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這當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部分。

從內部原因上來說:

幕府統治早已腐化,不得民心。早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國內就出現了反對幕府統治的呼聲。日本擁有著獨特的地理條件,身為一個島國,面積狹小,因此無論是政策還是技術都比較容易普及全國,並且狹小的地理環境也使日本比較容易形成統一的市場環境。這些條件為之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推動了之後工業的發展。

從外部原因上來看:

當時世界處於自由競爭資本時期,顯然,相對於日本來說,疆域廣闊中國的吸引力更大,

所以西方列強在掠奪資源的侵略過程中將主要力量放在了中國,這為之後日本的發展營造了一個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

總結: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它為日本政治、經濟的近代化發展掃除了障礙,為日本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次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當時有利的國際環境以外,還有日本內部的歷史原因。

這場改革告訴我們在改革時不可盲目借鑒,在學習先進技術時要有選擇、有批判。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舍棄文化本身消極落後的部分。

閱讀全文

與日本工業如何發展起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霸州市工業園有哪些 瀏覽:128
崇明有多少工業園 瀏覽:683
泰國有哪些工業集中 瀏覽:219
杭州工業都集中哪個區 瀏覽:879
賓士a的鼓風機在哪裡 瀏覽:459
長沙通信工業網關要多少錢 瀏覽:709
賓士銀白色哪個好看 瀏覽:141
寶馬523車抖動是什麼原因 瀏覽:839
汽車轉矩增量變化之比是什麼 瀏覽:535
哪裡可以查汽車最新批次號 瀏覽:239
賓士v怎麼樣 瀏覽:230
本科汽車服務專業有哪些學校 瀏覽:102
買奧迪車需要首付多少錢 瀏覽:477
奧迪a610款後面鏈條怎麼拆 瀏覽:240
奧迪a4l門處拉手怎麼拆 瀏覽:91
格爾翰汽車配件怎麼樣 瀏覽:771
寶馬三系如何匹配aux接線 瀏覽:946
30w以內的寶馬5系有哪些 瀏覽:566
奧迪a6l2016款多少錢 瀏覽:157
汽車修理店如何取名較好 瀏覽: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