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中國成立後為什麼要進行工業化
為了促進國民的經濟增長,改變我國工業落後的局面,促進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
㈡ 如何認識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必要性
當時中國之所以要著力進行和可能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因為:
1、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力量相對來說比較強大,它是實現國家工業化的基礎。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當然要求和必要條件。
2、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弱小,發展困難,不可能成為中國工業起飛的基礎。
3、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保證工業發展、實現國家工業化的必要條件。
4、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促使中國選擇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以後,長期受到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上、外交上和軍事上的嚴密封鎖和遏制,只有社會主義蘇聯援助中國。
(2)為什麼要實施國家的工業化擴展閱讀:
人人都會懂得,只有在我國人民現時生活已經有所改善的條件下,盡力增產節約,去建設我國的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才能大規模地發展農業,才能從根本上改善工人、農民和全體人民的生活,這是長遠的利益所在;只有把我們眼前生活中的局部的利益,服從於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長遠的利益,這才是全體人民最高的根本的利益。
㈢ 舉實例說明社會主義改造為什麼要實現工業化
改造的目的,還是要實現全社會的技術進步,進而實現國家的富強,而生產力低下、商品供不應求是當時制約社會進步的最主要因素,要想徹底扭轉商品供不應求的狀況,首先就要提高生產力水平、大幅度增加商品的生產能力,而這就要依賴實現工業化的改造。
㈣ 為什麼我們國家一定要建設工業化
工業化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志。走什麼樣的工業化道路,是決定工業化快慢和成功的關鍵。
為把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長期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強國,建國6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的工業化道路進行了不懈的探索。
20世紀50年代,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從中國的國情出發,選擇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使我國這樣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建立起一個初具規模、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為中國的工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正確總結中國工業化建設實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對我國的工業化道路進行了全面改革,逐步打破了計劃經濟對工業發展的束縛,使中國工業獲得了持續高速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新技術革命在全球的展開,世界經濟正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與時俱進勇於創新,在黨的十六大上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工業化道路,從而為中國的工業化在新世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4)為什麼要實施國家的工業化擴展閱讀:
工業化與城市化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動力,也是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的重要載體。中國已經基本實現了「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前兩個目標,正處於變傳統農業社會為現代工業社會、變傳統農村社會為現代城市社會,實現工業化和工業現代化與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的過程中。
實踐的發展迫切需要理論界探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內在發展規律及其相互之間內在互動關系,並據此來設計未來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思路與政策舉措,保持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協調發展,避免工業化脫離城市化;
或者城市化脫離工業化的不良傾向,使中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能夠少走彎路,甚至不走彎路,通過最短的路徑實現經濟社會的現代化和城鄉發展的一體化。
㈤ 一個國家為何要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實現工業化對一個國家意味著什麼。
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就是讓自己的經濟更上一層樓,讓國家的稅收更能有較多的收獲,而且,可以擠上世界發展的快車道,如果你不發展工業化,那麼你就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你就在整個世界上,沒有好的立錐之地
㈥ 政治經濟學簡要說明我國為什麼要走新型的工業化道路
中國要走新型的工業化道路的原因在於:第一由於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以知識化、信息化為主要特徵的現代化已經提上日程,中 國必須將工業化與現代化結合起來,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同時推進現代化,走與現代化相 適應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第二中國國情要求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是人口和資源大國,但同時又是人均資源的 窮國,這就要求我們克服傳統工業化的弊端,不能再以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 換取工業和其他事業的發展。
拓展資料
什麼是新型工業化道路?
十六大報告中曾作了概括的描述。這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路子。這條新路與傳統工業化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後推進信息化的。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信息化發展很快。我們完全可以在工業化進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第二,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特別是在快速發展時期,大多數是以消耗能源、犧牲環境為代價,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因此,我們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特別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
第三,在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機械化和自動化是主要著力點,從而導致失業問題的出現。我國的國情是人口多,勞動力成本比較低。這就要求我們在工業化進程中,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有意識地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擴大就業。很明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總結世界各國工業化經驗教訓基礎上,從我國國情出發,根據信息化時代實現工業化的要求和有利條件提出的,對於加快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必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㈦ 我國為什麼必須實現工業化
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存在著一般的規律性;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根據十六大報告的精神,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不是只講工業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並實現這幾方面的兼顧和統一。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志和落腳點。
(2)新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但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必然選擇。要把信息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高新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技術手段和重要標志。
(3)新的處理各種關系的思路。要從我國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平衡、城鄉簡單勞動力大量富餘、虛擬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且風險較大的國情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這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特點和必須注意的問題。
(4)新的工業化戰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術基礎,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傳統工業化道路雖然使我國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卻付出了超常的代價。在新的歷史時期,傳統工業化道路很難再培養出新的競爭優勢。如果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們原有的競爭優勢可能會逐步喪失,所以必須走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
㈧ 新中國成立後,為什麼要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
是指變落後的農業國家為社會主義工業國家。 根據列寧主義原理。中國共產黨在1953年制定的過渡時期總路線中,把逐步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規定為全黨和全國人民必須實現的首要任務。中國在新的歷史時期中要實現的工業現代化,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繼續和發展。
㈨ 1、為什麼要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國家工業化的實現對當時的中國有什麼樣的作用
建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中國實行計劃經濟,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按不變價格計算,1978年的工業增加值比1952年增長15.9倍,年均增長11.5%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2019)。
在這一階段,中國政府主要推行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農村人口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並為工業化發展提供積累,但很少直接參與工業化進程。因此,工業化的直接減貧效應並不明顯。
改革開放後,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工業蓬勃發展。工業化進程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兩個階段。1978-2002年,中國工業化全面興起,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輕重工業均衡發展。
2002年至今,中國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快速發展,重工業重新加速發展,推進增長方式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9)為什麼要實施國家的工業化擴展閱讀:
工業化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化通過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創造大量低門檻就業機會等方式推動減貧。中國工業不斷升級,產業的全球競爭力不斷提高,「水漲船高」的作用為參與工業化發展的貧困人口創造了可持續的增收機會。
中國長期堅持工業立國戰略,將工業發展作為經濟建設的重心,帶動了改革開放後經濟的高速增長,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1978-2018年,作為第二產業支柱的工業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基本保持在40%以上(國家統計局,2019)。
可以說,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能夠實現高達9.4%的年均增長率(國家統計局綜合司,2019),工業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和拉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