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為什麼中亞的輕工業產品需進口

為什麼中亞的輕工業產品需進口

發布時間:2022-05-21 22:22:49

① 中亞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其中對我國具有重大意義的資源有哪些簡述我國從中亞進口該類資源的意義。

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土庫曼、塔吉克等中亞國家

經濟互補性強

中國與中亞五國有著非常明確的互補關系。從資源稟賦看,中亞五國能源貯量豐富,哈薩克石化能源貯量達269億噸油當量;土庫曼和烏茲別克石化能源貯量分別達3.3億噸油當量和44.1億噸油當量;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石化能源貯量分別為5.9億和5.1億噸油當量。其水電潛力也十分巨大,年發電量相當於1400萬噸和2730萬噸油當量。中國煤炭貯量豐富,高達4500億噸油當量,但石油貯量極為有限,只有17.2億噸。2003年,中國原油進口高達9500萬噸,僅次於美國。由於汽車工業的高速擴張,中國需要大量的液體燃料,以保障交通運輸業的正常發展。據國際能源署牗IEA牘分析,2010年中國石油需求將有一半依賴進口,2020年將有80%依賴進口。中國和中亞五國在能源資源上的差異,展示了兩者經濟合作的巨大潛力。

從市場上看,中亞五國計劃經濟時代的經濟鏈條依附於前蘇聯,蘇聯解體後其經濟全面衰退。這一方面使中亞五國的豐富能源和農產品失去市場,另一方面,中亞五國所需的資本和消費品出現嚴重短缺。1992年哈薩克的能源生產達8000萬噸油當量,在2001年只有4030萬噸,減少了一半;塔吉克從1992年的910萬噸減少到2001年的300萬噸,生產量減少了2/3。1992年,中國還是凈石油出口國,自1993年以來,已成為石油凈進口國。由於地緣上的優勢,中國顯然需要中亞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中國的家電和日用消費品,也是中亞五國所要的產品,中亞五國在蘇聯解體後的市場鏈條,可以有機地同中國連接起來。

從經濟發展水平看,中國目前與哈薩克和土庫曼較為接近。按照世界銀行的標准,其他中亞三國均屬於最不發達國家,人均GDP不及中國的一半甚至只及1/5。動態地看,中亞五國在獨立後,經濟多處於衰退狀態。最大的經濟體哈薩克的經濟總量從1990年的325億美元(1995年不變價,下同),下降到2001年的255億美元,縮減了21.4%,塔吉克的經濟總量同期更是下降了58%。從總量上看,中國的GDP增長速度舉世矚目。從總量和發展態勢看,中國可以在資金與技術上作為中亞各國的輸出國。中亞國家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為發展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雙方互惠互利的經貿合作關系奠定了有利的經濟基礎。

被稱為「世紀合同」的中哈石油管道於2004年8月份正式開工,將於2005年年底建成。2004年6月4日,哈政府專門討論了在哈中邊界霍爾果斯口岸建立國際邊貿合作中心的構想。目前中哈間的鐵路和公路承載著中國與中亞各國的大部分貿易往來。2003年,中哈兩國貿易額已達到了33億美元,其中70%以上是中國新疆與哈薩克之間的貿易往來。烏茲別克駐中國大使尤蘇波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2003年烏中兩國貿易額達到了3.47億美元,同比增長了一倍多。吉爾吉斯斯坦駐中國大使阿勃德爾達耶夫也表示,中國在吉對外貿易中佔有重要位置,有數字為證:2001年兩國貿易額為1.18億美元,2002年為2.04億美元,2003年為3.14億美元,而今年第一季度就達到1.24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20%。為了加大兩國的經貿關系,兩國將修建喀什-吐爾尕特-奧什的鐵路。

中亞還是一個沒被充分開發的消費市場。中亞五國總面積達399萬平方公里,最小為塔吉克,面積為14萬平方公里;最大為哈薩克,面積達27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相當於我國一個中等省份,烏茲別克人口2500多萬,哈薩克1550萬,其他三個國家各有500萬左右。中國新疆作為歐亞大陸中心的商品集散地和民族特色市場,為中亞國家提供了不斷吸納其產品的巨大潛力。

地緣優勢和經濟強勢的互補關系,使中亞國家的經濟合作對中國新疆有很強的依賴性,他們也強烈地感受到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雙方經貿合作的潛力遠未開發出來,也迫切希望雙方的區域經濟合作能邁上一個新台階。

② 中亞市場缺乏什麼

一是重工業產品和原料的利用率很低,大都面向國外市場。1999年以後,由於國際市場金屬價格回升,中亞國家的相關行業緩慢復甦。如哈薩克的黑色金屬冶煉工業,其生產完全依靠本國原料,產值在哈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為12%,生產的黑色金屬主要銷往國外市場,國內市場的需求量很小,產品內銷率只有5%。幾乎全部的軋材和鐵合金以及相當一部分鉻礦石都以出口為主。中亞的烏茲別克、土庫曼等國是棉花等原料的重要生產國,加工能力不足,大多出口國外。
二是機電、汽車市場缺口很大,需求較旺盛。中亞國家的機電產品嚴重落後,需要更新換代。由於多數中亞國家機械製造、電子產品基本上是空白,價廉物美的機電產品在此供不應求。隨著經濟的發展,中亞國家對輕型貨車和客車有較大需求。每年中亞國家都要從其他國家進口大量輕型貨車及其配件,價格較高,對中國的輕型貨車尤其青睞。中亞國家的電腦普及率不高,機型落後,但發展速度較快。當地的電腦設備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三是重視輕工業生產,但本國產品無法滿足需要。中亞五國獨立後,都強調利用本國原料增加消費品生產。經過多年努力,已收到了一定成效,市場上出現了一些本國生產的輕工業產品,但總體來說佔有率很低。棉紡工業在中亞發展較快,由於國內市場容量十分有限,其紡織原料及合資企業的紡織成品主要面向國際市場。目前,中亞國家發展紡織工業的當務之急是吸引外資建立合資企業,擴大紡紗、棉布、針織品生產。方向是由出口原料和半成品為主逐步過渡到以出口成品和生產進口替代產品為主,逐步減少進口國外紡織產品。
總體來說,中亞國家的經濟改革並不十分成功,缺乏秩序,出現了許多問題,市場狀況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特點:
第一,中亞國家的市場發育很不成熟,行政干預多。無論是生產資料市場、消費品市場,還是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都很不完善,具體體現為法律法規不健全、操作不規范、信息不暢通、基礎設施落後。
第二,市場交易和非市場交易並存。突出表現在消費品市場,非正規商品交易價格很低,中亞國家多數居民生活貧困,樂於接受這種方式,但卻給管理、稅收造成了許多漏洞。
第三,各種市場特別是生產資料市場和消費品市場對外依賴比較嚴重。獨立之初,中亞國家的市場短缺現象十分嚴重,特別是消費品供應不足。近年來,國外的商品大量湧入,改善了供應狀況,但也造成了對國外消費品市場的依賴。
第四,市場佔有競爭激烈,開發潛力比較大。許多國家的產品紛紛進入中亞市場,有實力的外國公司不斷向中亞的市場和銷售領域滲透。
當前我國已經成為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新疆又是對這兩個中亞國家貿易、投資活動的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中國與塔吉克、烏茲別克的貿易額增長很快,隨著中吉烏公路和中塔公路的開通,雙方的貿易有望得到進一步發展。

③ 中亞木材短缺和它機械製品、輕工業產品需要進口有什麽關系

好像關系不大。她們受蘇聯影響大,重工業應該比較發達,而輕工業不行。比例失調

④ 中東國家最缺的產品是什麼,需要依靠進口

中東國家最緊缺的是糧食、副食、酒類、輕工業。

⑤ 俄羅斯輕工業什麼產品依靠進口

要追訴到蘇聯歷史

優先發展重工業,是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這一方針的確定,不僅對蘇聯,而且對其它一些國家也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產生背景
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國情,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歷史發展條件。如果離開了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開始時的國情,離開蘇聯當時的特定歷史條件來談這個問題,就不容易把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弄清楚。
十月革命前,俄國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工業產品只佔國家全部產品的l/3,農業產品則占國家全部產品的2/3。1914年沙俄的工業產品只佔世界工業產量的2.46%。如果按人口平均計算,當時俄國的工業產品產量和落後的西班牙不相上下。俄國不僅在經濟技術上要依賴於工業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且還要從國外輸入大量的機械設備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接踵而來的外國武裝干涉及國內反革命叛亂,使已屬落後的國民經濟,瀕於崩潰的邊緣。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給蘇維埃國民經濟帶來的損失,總數達390億金盧布,超過戰前整個國家財富的1/4。1920年,工業產品只有戰前的14%,農業狀況更加嚴重,其產量只及戰前的60%。
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工廠停產和糧食奇缺,引起了失業和飢荒。1920—1921年,全國就約有3300萬人面臨飢餓和死亡。
顯而易見,在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被粉碎後,蘇維埃俄國黨和政府所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恢復被破壞了的國民經濟。
然而恢復國民經濟,只意味著要達到1913年的水平,達到一個仍然是落後國家的水平。要使新生的蘇維埃俄國徹底「擺脫資本桎梏的整個解放事業的成功和社會主義的勝利」就必須「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實現工業化和農業機械化。
列寧曾指出:「要挽救俄國,單靠農民經濟收成豐盛還不夠,而且單靠供給農民消費品的輕工業情況興旺也還不夠,——我們還要有重工業……不挽救重工業,不恢復重工業,我們就不能建成任何工業,而沒有工業,我們就根本不能維持我們成為獨立國家的地位……」。6「要挽救俄國」就要「挽救」和「恢復」重工業,這是列寧從分析蘇俄的國情,分析蘇俄所處的歷史條件所得出的結論。
皇俄國是一個資本主義未能發展起來的落後的農業國,工業特別是重工業非常落後。直到1928年輕重工業之間的比重,重工業只及輕工業的一半,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仍然大於工業。按照列寧的「要挽救俄國」就要「挽救重工業」否則「就根本不能維持我們成為獨立國家的地位」的思想,重工業的發展顯然是不適應要求的。況且,恢復起來的工業,基礎薄弱,經濟技術落後,它阻礙著輕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當然更談不到能使小生產占優勢的農業得到改造和進一步發展。只有迅速地在國民經濟中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才能使蘇維埃國家從落後的狀態中,走上工業現代化的軌道。而重工業,就是這種基礎的實質。沒有它,要想對整個國民經濟包括農業在內,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不可能的,沒有它,要想把落後的俄國國民經濟部門裝備起來也是不可能的。同時,只有把重工業優先發展起來,在經濟上才不至於依賴外國,才能夠保持蘇維埃國家政治上的獨立性,捍衛住蘇維埃制度。否則就會帶來相反的後果,因為經濟上的依賴必然導致政治上的依賴。「資本主義國家既供給了我們裝備和機器,那它們就能向我們提出放棄蘇維埃制度基本柱石」的要求。蘇聯在社會主義工業化中,堅持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還是和它所處的國際環境有密切關系的。
當時的蘇維埃國家是處於敵對的資本主義包圍之中。在粉碎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後,資本主義世界在對待蘇維埃國家的態度上出現了兩種傾向:一種主張繼續實行公開的武裝干涉政策,「不認承」蘇維埃國家;另一種主張同蘇維埃國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和經濟關系。但是,不論前者或後者,它們的目的都是一個,那就是顛覆蘇維埃政權。
事實上,帝國主義大國首腦和壟斷巨頭們,每時每刻都在打蘇維埃國家的算盤。在用外交和經濟手段向蘇維埃國家進攻的同時,隨時都准備著用戰爭的手段來搞垮它。只要他們認為有了這種機會和可能,就會不顧一切地撲向與其勢不兩立的蘇維埃國家。只有迅速地建立起強大的重工業,只有蘇聯自己擁有極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才能夠擊敗帝國主義外交和經濟上的進攻,才能夠隨時擊敗帝國主義的武裝進攻,才能夠在敵對的資本主義包圍之中,保持自己的獨立和自主的發展,才能把國防力量增強到足以捍衛偉大革命成果的水平。正如列寧所說的:「……或是滅亡,或是在經濟方面也趕上並且超過先進國家」。「或是滅亡,或是開足馬力奮勇向前,歷史就是這樣提出問題的」。
那麼,我們在討論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方針問題時,如果避而不談或者不充分地注意到蘇聯黨和政府當時的這一主要出發點,就不會得出符合歷史真實的正確結論。
理論支持
列寧在《論糧食稅》這一著作和他的合作社計劃中,在闡明建設社會主義的計劃時,都強調要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
1921年6月,列寧在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上談到社會主義物質基礎和俄羅斯電氣化計劃時,一開頭就指出,「社會主義的唯一物質基礎,就是同時也能改造農業的大機器工業」,1並要求「必須把這一原理具體化」應用到蘇維埃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去。
但是,國內戰爭結束後,蘇聯國民經濟的恢復並不是從工業化開始的,而是從農業開始的。因為在當時,蘇聯尚不具備實現國家工業化的必備條件,即在已被戰爭破壞的百孔千瘡的俄國,還沒有廣大的國內市場;在農業上還沒有較為發達的原料生產;在農村尚不能分出必要數量的農產品來供給工業和工人。
為了發展工業,必須創造這些條件。而要辦到這一點只有先從農業著手。斯大林在談到這個問題時指出:「……要建立我國經濟的社會主義基礎,要擴展工業,就必須從農業開始」。「因為整個國民經濟底發展是依靠農業的」。3基於此,蘇聯是到了國民經濟恢復的末期,到了農業已經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創造出了一定的條件後,才開始把重心轉移到了工業方面。可見,蘇維埃俄國是在農業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把工業化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方針確立
1925年12月,在蘇聯共產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斯大林代表黨中央提出了必須把國家變為經濟上不依賴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國的迫切任務。他強調指出:「把我國從農業國變成能自力生產必需的裝備的工業國,——這就是我們總路線的實質和基礎」。第十四次黨的代表大會,批准了黨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方針。
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的確立,是由它的國際和國內條件所決定的,是由要在蘇聯建成社會主義這一根本戰略任務所決定的。列寧關於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系列論述,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提供了充分的理論根據。列寧曾一再強調在蘇維埃俄國,有可能而且應當建成「我國經濟的社會主義基礎」。
但是,社會主義工業化首先應從哪裡開始?蘇聯黨和政府明確規定;從重工業開始,從發展重工業的核心,即機器製造業開始。斯大林指出:「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就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等),歸根到底,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製造業」。
蘇聯黨和政府的這一決定,是從當時蘇聯的國情,從當時蘇聯所處的歷史條件出發的。我們在研究和探討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方針問題時,必須充分地把握住這一點。
政策實施
在整個社會主義工業化實施的過程中,蘇聯黨和政府,正是遵循這一方針,規劃著社會主義建設的藍圖。在計劃中規定的重工業增長指標都是較高的。比如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中重工業與輕工業的發展速度之比為1.85:1,即重工業增長241%,輕工業則增長130%,以後盡管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種種困難和阻力,產生各種錯誤和問題,但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方針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還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工業化開始的頭兩年,工業中的社會主義部分,從1924—1925年的81%增長到1926—1927年的86%。第一個五年計劃執行到1932年,蘇聯工業總產值同1913年相比增加近二倍,工業產量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由五年計劃初的48%增加到1932年的70%,製造生產資料的工業比重,從1928年的43%上升到·1932年的53.3%。同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就工業發展速度來講,蘇聯已佔世界第一位,就:工業產量來說,蘇聯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第二個五年計劃執行的結果同樣地取得了很大成績。到1937年,工業總產值比1932年增加了1.2倍,比1913年幾乎增加了五倍。重工業在全部:工業中佔57.8%。和資本主義世界相比,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產量比1913年增長44.3%,而蘇聯在同一時期則增長了7.5倍,比資本主義世界發展速度快了14.3倍。
這里要指出的是,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雖然實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但如果以此就說蘇聯一貫忽視輕工業,甚至把它說成主觀上已不顧人民死活的程度,那也是不切合實際的。
眾所周知,由於實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到二十年代末,輕工業的發展已不能適應需要,甚至影響了城鄉物資交流和農產品的收購。蘇聯黨和政府認識到了這一點,並曾不止一次地強調過加速發展輕工業,甚至提出過重工業與輕工業同時並舉的設想。1930年6月,斯大林就曾指出過:「……重工業我們已經恢復了。只是需要使它繼續發展。我們現在可以轉向輕工業並使它加速向前發展。我們工業發展中的新現象之一,就是我們現在有可能同時加速發展重工業和輕工業」。8斯大林在這篇向聯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會所做的報告中,還強調指出「拋開輕工業」是不應當的。
事實上,在制定第二個五年計劃時,蘇聯黨和政府就曾十分重視發展輕工業,調整重:正業與輕工業的比例關系。第二個五年計劃曾規定:在1933—1937年間,輕工業生產的增長率將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時期重工業生產的增長率則由40。1%降低為14.5%。如果按著這個計劃所規定的指標發展,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輕工業增長速度將比重工業的增長速度快的多。第二個五年計劃還規定了將人民群眾的消費水平提高一至二倍。盡管由於種種原因,第二個五年計劃執行的結果仍然是重工業走在了前頭(重工業完成了計劃的121.3%,輕工業完成了計劃的85.4%,農業只完成了76.9%),但由於蘇聯黨和政府的努力,由於第二個五年計劃制定時比較地重視了輕工業的發展,就使得它們之間的比例有所接近。試比較一下兩個五年計劃執行的結果:第一個五年計劃,即1928—1932年重工業增長241%,第二個五年計劃,即1933—1937年重工業增長140%,重要產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產甚至增加了兩倍。輕工業增長95%。輕工業增長100%(近一倍),某些從這兩組數字的比較不難看出,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重輕工業之間發展速度的距離,比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縮短了。同時,人民群眾的消費水平也提高了一倍左右。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1935年1月1日,蘇聯政府宣布了廢除糧食、麵粉和去殼的糧食的配給制,而由「國營的和合作社營的商店普遍廣泛地出售糧食和其它產品」的法令。至於第二個五年計劃的結果仍然是重工業遠遠突破了原有計劃指標,而輕工業,以至農業都未完成計劃的指標,是有種種原因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則是由於1933年德國希特勒上台造成的國際緊張局勢,使得蘇聯不得不修改指標加快重工業的發展速度。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和第三個五年計劃頭兩年計劃的實施,在蘇聯已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
計劃完成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考慮到戰爭威脅的增長而在蘇聯東部地區大規模地擴建基地,都保證了強大的軍事和經濟潛力的創造。1940年,蘇聯的生鐵已達到1500萬噸,鋼達到1830萬噸,煤達到1億6千萬噸,石油達到3100萬噸,商品穀物達到3830萬噸,棉花則為270萬噸。這就是偉大衛國戰爭前,蘇聯所擁有的物質基礎。
在衛國戰爭中,如果沒有工業化,如果沒有重工業,怎麼能夠設想在希特勒突然襲擊的打擊下,處於極為不利地位的蘇聯人民,能在短時間內變失利為主動終於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偉大勝利呢了須知,正是由於重視了重工業的發展,有了雄厚的經濟技術基礎,正是蘇聯黨和政府考慮到帝國主義戰爭威脅的增長,而重視和加速了對東部地區工業基地的建設(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東部地區得到國民經濟中全部投資的33%,得到重工業中全部投資的37%),蘇聯才能在衛國戰爭期間,每年製造出4萬架飛機,3萬輛坦克,12萬門大炮和15萬挺機槍。同樣的道理是,處於資本主義包圍之中的唯一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是不能用一般速度來實現工業化的。「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後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們應當在十年以內跑完這一段距離。或者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或者我們被人打倒」。9這是斯大林在《論經濟工作人員的任務》的演說中談到的。在這同一次演說中,斯大林在追述舊俄羅斯「常因落後而挨打」的歷史時,強調決不能「延緩速度」「延緩速度,就是落後。而落後者是要挨打的」。斯大林的這篇演說是發表在1931年的2月。從演說發表的時間和論點,都不難看出,蘇聯黨和政府確定高速發展工業方針的目的是明確的,是不容置疑的。
政策正確性的討論
在研究和探討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問題時,認真地回顧一下這段歷史,認真地學習一下列寧以及斯大林的有關論述,是有助於對這一問題的理解的。如果不把這一問題放在蘇聯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中去研究,如果不把蘇聯黨和政府制定的這一方針的出發點搞清,就不能對這一問題做出正確的全面的理解。斯大林後來在談到這一問題時曾指出:「黨知道戰爭日益逼近,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國家,所以必須趕快著手發展重工業,如果這件事做遲了,那就要失敗。黨記住了列寧的話:沒有重工業,便無法保持國家的獨立;沒有重工業,蘇維埃制度就會滅亡。因此我們共產黨也就拒絕了『通常的』工業化道路,而從發展重工業開始實行國家工業化」。
斯大林的話,闡明了處於資本主義包圍形勢下社會主義的蘇聯,沒有走「通常的」工業化道路的根本原因,概括了蘇聯黨和政府關於在蘇聯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的一貫指導思想。
當然,在蘇聯實行工業化的過程中,也產生過嚴重錯誤。
由於指導思想上過分強調發展重工業,在實踐中就造成了輕工業與重工業比例的嚴重失調,對於由此帶來的嚴重後果,斯大林以及蘇聯黨和政府是有所察覺的,並曾在實踐中採取過相應的措施,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收到應有的成效,以至使其長期扭轉不過來,在重工業內部,首先安排的,當然也是為重工業服務的生產資料的生產,未能注意和保證為輕工業,以至為農業服務的生產資料的生產,於是直接影響了輕工業以及農業的發展。從重工業開始的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是高速度並靠內部積累資金。靠廣大人民群眾,說到底主要是靠農民,於是農民負擔過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挫傷,農業發展一直很緩慢。在社會主義工業化過程中,蘇聯人民特別是農民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的。
至於把根據蘇聯當時的國情和所處的歷史條件制定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視為一條「普遍規律」那顯然更是錯誤的。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實行過程中所產生的嚴重錯誤,不僅對蘇聯,而且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都產生過不良的影響,都是值得認真總結教訓的。但是,無論如何不能因為有了這些錯誤就全面否定蘇聯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方針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歷史性作用。至於由此而對斯大林實行這一方針的主觀動機都產生懷疑,那就更是不能被接受的。
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一個重要課題。當時,處於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的蘇聯,在制定和實行這一方針時,是無例可循的。今天,我們回顧蘇聯所走過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歷史的、全面的研究和探討一下它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是很有意義的。

⑥ 誰能幫分析下新疆與中亞五國的進出口商品的結構

新疆是我國沿邊開放戰略對西開放的橋頭堡和樞紐站,我國與中亞、西亞、南亞和東西歐的重要通道。隨著上海合作組織在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面取得進展,新疆已形成「沿邊依橋、外引內聯、東進西出、逐步向西傾斜」的全方位開放新格局。自20世紀90年代實施對外開放戰略以來,外貿發展極為迅速。2008年新疆有望完成進出口額200億美元,2009年將達到240億美元。2007年新疆外貿總額達到137億美元,位列全國第15位,增長50.7%,增幅全國第二,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額115億美元,進口額22億美元,增長12.7%。新疆占我國與中亞貿易總額的76%,中亞佔新疆進出口總額的82%。新疆在中亞的貿易地位也不斷上升,對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俄羅斯西西伯利亞、以及外高加索地區的輻射作用也逐步增強。第二歐亞大陸橋建設和中哈輸油管道的開通,使新疆成為亞歐腹地的交通樞紐,能源和資源合作的大通道和加工區。東部地區乃至全中國是新疆參與中亞次區域經濟集團化的堅強後盾。新疆進口的能源和礦產品主為滿足內陸需求,出口的礦產品大多來自內地,2007年出口品中81.7億美元來自中東部地區,佔新疆出口額的71%。

新疆占我國與中亞五國貿易的60%。2008年1-7月,新疆與中亞貿易占我國與中亞貿易的61.3%。其中,占我國對吉爾吉斯貿易的90.4%、占對塔吉克貿易的76.9%、占對哈薩克貿易的53.9%、占對烏孜別克貿易的28.2%、占對土庫曼貿易的9.6%。

新疆與中亞及周邊國家經濟技術合作的領域十分廣闊,就其潛力來看主要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礦產資源開發。主要為能源、金屬和非金屬類礦產的勘探、開采及綜合加工。能源主要以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礦產,金屬主要指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和貴金屬,非金屬類主要包括化工原料非金屬礦、建築材料非金屬礦等。二是製造業。主要是機械電子、建材、輕紡、民用品、食品等。三是農業,主要是經濟作物、糧食作物及畜禽良種引進與選育、品種與種子審定、良種繁育與推廣、械化規模機種植、養殖等。四是服務業。主要涉及交通運輸、郵電通信、醫葯衛生、旅遊、科技教育等。五是高新技術,主要為俄語系統的軟體開發、信息自動化控制、電信服務、生物技術等領域。

新疆與中亞國家的貿易特點

2008年9月第17屆烏洽會成交合同的商品結構有明顯變化,新疆與中亞國家的貿易穩步增長。中亞國家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社會及居民購買力的增強,消費品進口需求的旺盛和市場消費的結構升級,對哈薩克、俄羅斯、塔吉克、烏茲別剋期坦的成交繼續保持健康發展,對這四個國家的成交額占」烏洽會」全部成交額的七成以上。其中,對哈薩克成交額為190821.9萬美元,增長55.8%,占本屆烏洽會對外經濟貿易成交總額的54%。俄羅斯31912萬美元,增長52.2%;塔吉克24008.2萬美元,增長46倍;烏茲別克18090萬美元,增長93.8%。

從本屆烏洽會進出口商品構成來看,各類建材、工程機械等附加值高的出口產品所佔比例很高,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比例逐步提高,進口訂貨仍以資源性商品為主,新疆傳統大宗進出口商品成交仍很活,如各式服裝、鞋靴、PVC管材、日用百貨,電產品占出口成交總額的比重依然很高,各種工程機械、各種車輛出口訂貨強勁。進口訂貨仍以資源性商品為主,其中,銅材、棉花、鐵礦砂、鉛礦砂、化肥、各類鋼材、硫磺、重油,加工機械等9類商品占本屆烏洽會進口訂貨總額的九成以上。

構建大外經貿格局。2008年年初新疆外貿確定了「構建大外經貿格局,打造開放型經濟服務平台」的戰略目標和「貿易先行,產業聯動」的發展思路。新疆與中亞五國在貿易方面有著明確的互補關系,能源、資源上的差異及需求,是開展經貿合作的動力與潛力。中亞五國有著豐富的能源和農產品,而所需的資本和消費品則嚴重短缺。獨特的地緣和資源優勢使新疆成為中亞五國的最佳貿易夥伴。新疆擁有17個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目前與周邊國家共開通雙邊出入境貨物運輸線路54條。其中,中哈間開通直達貨物運輸線路35條,未來幾年將形成以烏魯木齊為中心,以二類口岸為依託,輻射中亞的國際物流網路。

新疆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新疆地產出口商品加工水平低、量大價低。主要出口番茄醬、氫氧化鋰、鋁錠、木製傢具、特種變壓器。除傢具外,產品作為工業原料出口,附加值低,抗擊國際風險的能力弱。應利用新疆的自然資源稟賦和獨特的區位優勢,聯合東部發達省市建設出口加工區,提高國際競爭力,開發有新疆地域特色的產品。新疆的優勢產業主要是棉花、甜菜、糧食、紅色和綠色植物為主的種植業、畜牧業以及毛紡織品和皮革加工業,近年來輕工業發展較快,但對外競爭力較弱,需要大力培植龍頭企業。

針對經貿合作中存的「三低一小」(起點低、水平低、效益低、規模小)和「兩少一多」(大客戶少、拳頭產品少、短期行為多)的問題,應大力培育外向型經濟,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及時調整外貿結構:在外貿商品結構方面,初級產品外貿競爭力下降,工業製成品的競爭力有待提升;在工業製成品內部的結構里,勞動密集型產品競爭力較強,資本密集型產品競爭力較弱;在外貿市場結構方面,市場較為集中在中亞,應繼續向西亞、向南亞拓展;外貿方式結構方面,新建以邊境小額貿易為主,加工貿易和其他貿易為輔,要提高加工貿易額占外貿額的比重。要優化新疆外貿結構:調整產業結構、提高新疆招商引資的力度和質量、實現外貿市場多元化與促進和引導加工業發展。金融安全方面要推行人民幣周邊化政策。要大力加強政府與中亞國家之間的協調,推動文化交流與合作,努力贏得對方支持跨國經濟合作區中建設,推動對外投資和加工貿易,政府是企業「走出去」開拓中亞市場的主導力量。

總之,新疆是我國與中亞國家戰略合作的平台,新疆-中亞區域合作的雙贏和多贏效應,有利於我國西部的安全和穩定,對於提高新疆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⑦ 中國對哈薩克出口主要商品構成 以及對中亞國家 我國主要出口什麼商品

1,霍爾果斯口岸原來的生意還可以,現在一直都在說要做一個邊境貿易市場,但是這個項目已經很多年了,但是一直沒有落實下來,原來在霍爾果斯采購的一些小訂單的客戶已經逐步成為大客戶,走向了烏魯木齊采購,或者更多的直接在內地采購,所以現在的霍爾果斯市場不是很景氣
2,哈薩克是一個能源國家,主要是石油天然氣和煤,輕工業幾乎沒有,原來前蘇聯的時候的幾個大型的鋁廠呀,鋼廠呀都關閉了,現在僅有的就是一些酒廠,煙廠,巧克力廠,飲料廠,所以85%的輕工業產品都來源於中國,還有他們的蔬菜主要進口國還是中國,雖然在他們國家有很多種蔬菜的,但是不能滿足他們的市場需求,所以主要的蔬菜進口有中國還有烏茲別克
3,還有你說的服裝和食品,中低端的服裝市場毫無疑慮的都是中國貨,只有一些高端貨是歐洲的,食品也幾乎全是中國的,包括大米,麵粉,豬肉,雞肉等
4,還有什麼詳細的問題,你可以叫我QQ,我在哈薩克前後7年,如果有什麼問題我知道的,我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呵呵
5,不論怎麼樣,都希望你順利安康

⑧ 在俄羅斯,輕工業的哪些產業是依靠進口的

在俄羅斯,輕工業方面,所有日用品都是依靠進口的。

目前,俄羅斯輕工業發展如何?

事實上,俄羅斯一直想發展輕工業,但收效甚微。現階段,俄羅斯主要過於依賴進口。其輕工業基礎薄弱,部門單一,沒有核心製造技術,自然難以發展。事實上,與進口相比,從零開始製造的成本更高,很難趕上其他輕工業發達國家的製造水平。雖然俄羅斯的輕工業因為歷史問題和地理環境難以發展,但好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進出口貿易非常發達和便利。現在,俄羅斯的大部分玩具、服裝、日用品、家用電器等生活用品都是進口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⑨ 中亞五國在中國進口什麼產品

動力機器、機器設備、辦公設備、通信設備、電力設備、交通運輸工具等。

在中國與中亞五國外貿合作方面,中國對中亞五國出口的產品以工業品為主,隨著中國工業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中國出口產品的附加值與技術水平也不斷攀升,例如中國從中亞五國進口的產品主要為天然氣、石油、化學原料、鐵礦砂、潤滑油等初級產品。

從中國同中亞五國的貿易額情況和進出口產品情況來看,中國對中亞五國的原材料進口,主要是從哈薩克和土庫曼進口的石油、天然氣等原料。而中亞五國因為自身資本、技術受限,對中國附加值和技術含量高的產品感興趣。

貿易的互補

貿易合作可以反映產業合作國家間的競爭性與互補性,通過查閱數據得到下表,由表中數據可以看出,中國同中亞五國的貿易合作發展迅速,2012—2016年中國對中亞五國出口總額分別為213.04億美元、232.4億美元、240.52億美元、175.62億美元、179.7億美元。

在與中亞五國的外貿合作中,中國對哈薩克的年出口總額占對中亞五國年出口總額的50%以上,對吉爾吉斯斯坦的年出口總額占對中亞五國年出口總額的20%左右,對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的年出口總額分別占對中亞五國年出口總額的1%左右。

⑩ 中亞工業生產的特點

一、中亞五國的農業生產條件

農業是中亞五國的傳統主導產業。這一特徵一方面與其自然資源條件適宜農業生產有關,另一方面,在前蘇聯時期的地區分工中,中亞國家主要以農業、礦產和石油資源開采加工業為主,形成了較為簡單的產業結構。從中亞五國的農業生產條件來看,具有以下特點:

1.光熱資源豐富。中亞五國與我國新疆一樣,位於遠離海洋的內陸區域,是典型的大陸性乾旱氣候區。冬夏分明,冷熱懸殊。夏季白天氣溫一般都在27度以上,日溫差大。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時間為2000—3000小時,光熱同季,十分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和養分積累,尤其有利於優質糧棉、果品、花卉等的生長。在灌溉條件下農作物基本保收。

2.土地資源豐富。中亞五國面積合計400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241萬公頃,相當於我國耕地面積總量的1/4,草地面積2.5億公頃,相當於我國的62.54%。人口密度14.7人/平方公里,僅為我國的1/10。中亞五國有不少可耕地未被利用,如土地較多的哈薩克近年來農業用地在1500—1800萬公頃,不到其耕地面積的80% 。

3.水資源較為短缺。中亞五國的年降水量在160—700毫米,其中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的降水較多,五國的降水多集中在冬春兩季,而且多在山區。中亞五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均低於8000立方米,雖高於我國人均2200立方米的水平,但從整體上看屬於缺水國家,對種植業形成一定的制約。中亞地區地表水分布極不平衡,地處錫爾河、阿姆河上游的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兩國擁有地表水資源分別佔43.4%和25.1%,超過整個中亞地區的2/3。處於下游的烏茲別克、哈薩克和土庫曼三國農牧業在其國民收人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灌溉用水量較大,而這三國的地表水資源的總和才接近1/3。中亞五國水資源在各國間的協調問題是關系中亞五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問題。

4.農業勞動力比重較大。五國人口合計近6000萬,農村人口約佔40% ,農業人口約佔1/4。每一農業勞動力平均擁有5公頃耕地和39公頃草場,土地富餘的哈薩克每一農業勞動力平均擁有18公頃耕地和149公頃草場。

5.農業資金投入不足。雖然中亞各國重視農業的程度在逐漸提高,但受經濟轉型即農業私有化改革和各國重點發展石油天然氣工業、化學工業和礦產資源開采等重工業以及第三產業等經濟發展戰略的影響,造成了農業投入體制的不完善和農業信貸體制的不健全,中亞五國普遍存在農業投入嚴重不足。1999-2001年,中亞各國農業得到農業外部支持的資金總額相當於各國2003年的GDP比例分別為:哈薩克0.4%,吉爾吉斯斯坦8.2% ,塔吉克5.2% ,土庫曼0.004%,烏茲別克0.58%。其中,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的農業外部支持主要來源於FAO等國際組織的救濟援助。

6.農業生產技術相對落後。中亞五國的農業生產經營粗放,生產的現代化水平低。以農業的機械化程度為例,中亞五國2002年的農業不動產資產構成中,農機所佔的比重分別為:哈薩克3% ,吉爾吉斯斯坦8% ,塔吉克3% ,土庫曼3%,烏茲別克4%。

二、中亞五國農業生產及貿易現狀

(一)中亞五國農業生產現狀

農業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種植業方面,主要以糧食(小麥、玉米和水稻)、油料和棉花這三類土地密集型產品為主,其他較重要的作物是甜菜及蔬菜瓜果。中亞五國都普遍重視糧食生產,強調糧食自給。目前,哈薩克能夠大規模出口穀物,2003年出口小麥占農產品出口的71.3%;烏茲別克和土庫曼糧食基本自給;吉爾吉斯斯坦需要進口約5% 的穀物;塔吉克一直是缺糧的貧困國家,被聯合國列為救援國家。中亞五國的小麥產量佔全球的3.2% ,其中哈薩克和烏茲別克列全球小麥生產國第15位和24位。

中亞五國是世界重要的棉花產區之一,2004年棉花播種面積佔世界總播種面積的7.21% ,佔世界棉花產量的7.5% 。棉花是烏茲別克、土庫曼和塔吉克農業的支柱產業,佔大田作物面積的1/4以上,分別列世界產棉量第6、11和14位。烏茲別克的棉花種植面積自1992年至今平均保持在150萬公頃左右,播種面積占同期世界棉花播種總面積的5% ;棉花質量上乘,以中絨陸地棉和長絨棉為主;2004年皮棉出口量居世界第3位,是世界上唯一生產棉花而無現代化紡織工業的國家。塔吉克的棉花產業與鋁產業並列為國內兩大支柱產業。棉花也是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的主要農產品和出口商品。

2000-2002年,中亞各國蔬菜瓜果生產量不能滿足國內需求,依賴進口。但近幾年蔬菜瓜果產量增長較快,至2004年,除土庫曼外,其他四國的果蔬產品已由進口轉為出口。

中亞五國畜牧業歷史悠久,畜牧業以養羊、養牛、養馬為主,養蠶和養禽也佔一定的比例,是前蘇聯時期的主要畜產品生產區域。例如在前蘇聯,烏茲別克的羊羔皮產量佔2/3,生絲和蠶繭的產量均佔到1/2。土庫曼的羊毛及其地毯製造業和蠶繭產量較高,佔有重要地位。獨立以來,以前的大型專業化國營農場、集體農庄和其他農業企業基本都進行了私有化改革。近幾年,中亞各國畜牧業呈上升趨勢,主要的畜產品有雞蛋、肉類、牛奶、羊毛和蠶絲等。其中,羊毛和蠶絲是土庫曼、烏茲別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的主要出口商品。

中亞各國居民食品消費結構中,穀物產品消費佔50% ,動物性產品消費佔20%。居民對肉、奶等畜產品加工品有特殊的消費偏好。可中亞五國食品加工業發展嚴重滯後,畜產品主要以未加工產品為主,加工產品少,畜產品加工品主要依賴進口。

(二)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現狀

中亞五國的農產品貿易佔世界市場的比重很小,2004年進口額和出口額分別僅佔0.22% 和0.32% 。農產品出口種類比較單一,紡織纖維(棉花、羊毛、蠶絲)是其主要的具有世界影響的出口農產品。

2004年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哈薩克三國的皮棉出口量分別位居世界棉花出口的第3、11、16位,這三國的皮棉出口量佔世界皮棉出口前20位國家皮棉出口總量的的9.2%。紡織纖維在土庫曼、塔吉克、烏茲別克和吉爾吉斯斯坦的農業出口額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04年分別占其農產品出口額的87% 、80% 、69%和45%。水果和蔬菜出口對4個中亞國家(土庫曼除外)具有重要意義,特別在烏茲別克,占其農產品出口額的23% ,在哈薩克、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也分別佔到12%左右。哈薩克最重要的出口農產品是穀物,2004年凈出口穀物280萬噸,占其生產量的22.7%,占其農產品出口額的62% ,也是中亞五國中唯一能大規模出口穀物的國家。吉爾吉斯斯坦是中亞五國中唯一能大規模出口食糖和蜂蜜的國家,占其農產品出口額的18% 。除上述幾種主要農產品外,中亞五國就缺乏其他重要的農產品出口了。

中亞五國的農產品進口主要是食品,2004年主要有食糖和蜂蜜(占農產品總進口額的20%)、咖啡-茶葉-可可(15%)、飲料和煙葉(12%)、肉奶蛋(12%)和穀物(12%)。畜產品已由原來的出口品轉變為進口品。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依然需要進口一些穀物。

中亞五國的主要貿易夥伴是歐洲和亞洲,其中獨聯體國家(尤其俄羅斯)是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同俄羅斯的進出口額一般都各佔中亞五國的進口和出口的30%左右。中亞五國間的貿易在其對外貿易中也佔有一定的地位且呈上升趨勢。2004年,哈薩克是烏茲別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在吉爾吉斯斯期坦的進口貿易中哈薩克佔16.4% ,烏茲別克佔7%;出口貿易中哈薩克佔13.6% 。塔吉克的出口貿易中烏茲別克佔7.2% ,進口貿易中哈薩克佔15.2% ,烏茲別克佔12.3%。中亞五國在歐洲的其他重要貿易國是瑞士、英國、德國、義大利和法國,在亞洲的主要貿易夥伴是中國、土耳其、伊朗、韓國等。

我國與中亞各國的雙邊貿易增長較快。2005年我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額為87.31億美元,是2004年的1.5倍。目前,哈薩克是我國在獨聯體內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是我國在獨聯體內的第四、第五大貿易夥伴。2005年,與我國的貿易占哈薩克貿易總額的9% ,占吉爾吉斯斯坦的13% 。

近年來,我國與中亞五國的雙邊農產品貿易額增長雖然很快,但農產品貿易規模依然很小,約占我國外貿總額的1%,佔中亞五國外貿總額的6% 。以棉花為例,中亞是世界主要棉花生產和出口地區,而我國是紡織業大國,對棉花需求較大。可2002年我國從中亞進口的棉花只佔我國棉花進口總量的12.2% 。2004年我國從烏茲別克進口皮棉19.7萬噸,占總進口量的10.3% ,核3.26億美元;從塔吉克進口1.2萬噸,0.6% ,0.2億美元。我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農產品除棉花(12%)、茶葉(1.2%)、羊毛(0.5%)外,其他農產品的貿易額占我國同類商品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均不到0.2% ,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雙邊農產品貿易的發展空間很大。

2005年我國向中亞五國出口的主要農產品是糧食、蔬菜、茶葉、紡織品和棉布。進口的主要產品是原木、棉花、羊毛、紡織品、紙製品等。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中亞的輕工業產品需進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e檔和d檔哪個好 瀏覽:6
汽車空調開哪個標志 瀏覽:122
汽車電池電量虧透了怎麼辦 瀏覽:421
一般工業伴熱帶什麼時候投入 瀏覽:172
生產工業蒸餾水需要什麼 瀏覽:617
寶馬mini有什麼好 瀏覽:321
大豐總站汽車到南通的哪個站 瀏覽:908
軒逸的汽車銘牌在什麼地方 瀏覽:612
汽車座套哪裡最便宜 瀏覽:696
阿里工業設計的網站有哪些 瀏覽:645
製冷工業在技術上有哪些新進展 瀏覽:983
青島汽車腳墊多少錢 瀏覽:361
寶馬328加什麼機油 瀏覽:51
楊浦區屬於哪個工業區 瀏覽:812
中國和日本工業哪個更全 瀏覽:129
2022款進口賓士e級多少錢 瀏覽:376
福州工業技師學院什麼時候放假 瀏覽:156
哪裡有汽車噴字的 瀏覽:18
汽車在沙漠行駛中有什麼壞處 瀏覽:375
越野電動汽車哪個牌子的好 瀏覽: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