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要制定國家標准,他在工業生產中作用
推進新技術在生產和生活方式快速變革中順利和安全應用,從而不斷增進社會福祉。標准和產品合格評定影響著全球80%的投資和貿易,技術標准可以促進經濟全球化、投資便利化。同時中國參與國際標准工作的步伐正在加快。
要深化標準的供給改革,增加標準的有效供給,既加快第四次工業革命相關領域國家標準的制修訂步伐,又激發市場主體制訂標准、應用標準的活力,培育發展團體標准,扎實開展百城千業、萬企對標達標專業提升活動,做強一批領跑者企業。
(1)如何提升國產工業標准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目的性原則,統一是制定標準的基本目的,需要在標准中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當然制定標準的目的一定要正確。
可檢驗性原則,可見性原則也稱為可證實性原則,在制定的標准中應僅僅列入能被證實(檢驗)的技術要求。對於不需要證實的、不宜證實的、不便證實的技術要求一律不列入要求。列入標準的要求應可以量化,使用明確的數值(最大值、最小值或公差),或(可衡量的方式)表示。
性能原則,性能特性與描述特性有所不同,一定要區分清楚。性能特性是指產品的使用功能,當使用時才顯現出來的。如汽車的速度、穩定性。描述特性是指產品的具體特徵,是在實物上或圖紙上的特徵。
❷ 政府在實現"中國製造2025"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統籌謀劃,突出重點;必須凝聚全社會共識,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全面提高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提高國家製造業創新能力
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製造業創新體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源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
1、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推進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充分吸納企業參與國家科技計劃的決策和實施。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定期研究制定發布製造業重點領域技術創新路線圖。繼續抓緊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通過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支持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發揮行業骨幹企業的主導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礎作用,建立一批產業創新聯盟,開展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攻克一批對產業競爭力整體提升具有全局性影響、帶動性強的關鍵共性技術,加快成果轉化。
2、提高創新設計能力。在傳統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開展創新設計示範,全面推廣應用以綠色、智能、協同為特徵的先進設計技術。加強設計領域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攻克信息化設計、過程集成設計、復雜過程和系統設計等共性技術,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設計工具軟體,建設完善創新設計生態系統。建設若干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設計集群,培育一批專業化、開放型的工業設計企業,鼓勵代工企業建立研究設計中心,向代設計和出口自主品牌產品轉變。發展各類創新設計教育,設立國家工業設計獎,激發全社會創新設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運行機制,研究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指導意見,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發布和共享平台,健全以技術交易市場為核心的技術轉移和產業化服務體系。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推動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健全科技成果科學評估和市場定價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協同推進機制,引導政產學研用按照市場規律和創新規律加強合作,鼓勵企業和社會資本建立一批從事技術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試基地。加快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程,推進軍民技術雙向轉移轉化。
4、完善國家製造業創新體系。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建立以創新中心為核心載體、以公共服務平台和工程數據中心為重要支撐的製造業創新網路,建立市場化的創新方向選擇機制和鼓勵創新的風險分擔、利益共享機制。充分利用現有科技資源,圍繞製造業重大共性需求,採取政府與社會合作、政產學研用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等新機制新模式,形成一批製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開展關鍵共性重大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示範。建設一批促進製造業協同創新的公共服務平台,規范服務標准,開展技術研發、檢驗檢測、技術評價、技術交易、質量認證、人才培訓等專業化服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建設重點領域製造業工程數據中心,為企業提供創新知識和工程數據的開放共享服務。面向製造業關鍵共性技術,建設一批重大科學研究和實驗設施,提高核心企業系統集成能力,促進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5、加強標准體系建設。改革標准體系和標准化管理體制,組織實施製造業標准化提升計劃,在智能製造等重點領域開展綜合標准化工作。發揮企業在標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組建重點領域標准推進聯盟,建設標准創新研究基地,協同推進產品研發與標准制定。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准,建立企業產品和服務標准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鼓勵和支持企業、科研院所、行業組織等參與國際標准制定,加快我國標准國際化進程。大力推動國防裝備採用先進的民用標准,推動軍用技術標准向民用領域的轉化和應用。做好標準的宣傳貫徹,大力推動標准實施。
6、強化知識產權運用。加強製造業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儲備,構建產業化導向的專利組合和戰略布局。鼓勵和支持企業運用知識產權參與市場競爭,培育一批具備知識產權綜合實力的優勢企業,支持組建知識產權聯盟,推動市場主體開展知識產權協同運用。穩妥推進國防知識產權解密和市場化應用。建立健全知識產權評議機制,鼓勵和支持行業骨幹企業與專業機構在重點領域合作開展專利評估、收購、運營、風險預警與應對。構建知識產權綜合運用公共服務平台。鼓勵開展跨國知識產權許可。研究制定降低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申請、保護及維權成本的政策措施。
(二)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
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製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1、研究制定智能製造發展戰略。編制智能製造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布局。加快制定智能製造技術標准,建立完善智能製造和兩化融合管理標准體系。強化應用牽引,建立智能製造產業聯盟,協同推動智能裝備和產品研發、系統集成創新與產業化。促進工業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全流程和全產業鏈的綜合集成應用。加強智能製造工業控制系統網路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健全綜合保障體系。
2、加快發展智能製造裝備和產品。組織研發具有深度感知、智慧決策、自動執行功能的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增材製造裝備等智能製造裝備以及智能化生產線,突破新型感測器、智能測量儀表、工業控制系統、伺服電機及驅動器和減速器等智能核心裝置,推進工程化和產業化。加快機械、航空、船舶、汽車、輕工、紡織、食品、電子等行業生產設備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準製造、敏捷製造能力。統籌布局和推動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機械、服務機器人、智能家電、智能照明電器、可穿戴設備等產品研發和產業化。
推進製造過程智能化。在重點領域試點建設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加快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製造等技術和裝備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促進製造工藝的模擬優化、數字化控制、狀態信息實時監測和自適應控制。加快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推廣應用,促進集團管控、設計與製造、產供銷一體、業務和財務銜接等關鍵環節集成,實現智能管控。加快民用爆炸物品、危險化學品、食品、印染、稀土、農葯等重點行業智能檢測監管體系建設,提高智能化水平。
3、深化互聯網在製造領域的應用。制定互聯網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的路線圖,明確發展方向、目標和路徑。發展基於互聯網的個性化定製、眾包設計、雲製造等新型製造模式,推動形成基於消費需求動態感知的研發、製造和產業組織方式。建立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開放型產業生態體系。加快開展物聯網技術研發和應用示範,培育智能監測、遠程診斷管理、全產業鏈追溯等工業互聯網新應用。實施工業雲及工業大數據創新應用試點,建設一批高質量的工業雲服務和工業大數據平台,推動軟體與服務、設計與製造資源、關鍵技術與標準的開放共享。
4、加強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與布局,建設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加快製造業集聚區光纖網、移動通信網和無線區域網的部署和建設,實現信息網路寬頻升級,提高企業寬頻接入能力。針對信息物理系統網路研發及應用需求,組織開發智能控制系統、工業應用軟體、故障診斷軟體和相關工具、感測和通信系統協議,實現人、設備與產品的實時聯通、精確識別、有效交互與智能控制。
(三)強化工業基礎能力
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以下統稱「四基」)等工業基礎能力薄弱,是制約我國製造業創新發展和質量提升的症結所在。要堅持問題導向、產需結合、協同創新、重點突破的原則,著力破解制約重點產業發展的瓶頸。
1、統籌推進「四基」發展。制定工業強基實施方案,明確重點方向、主要目標和實施路徑。制定工業「四基」發展指導目錄,發布工業強基發展報告,組織實施工業強基工程。統籌軍民兩方面資源,開展軍民兩用技術聯合攻關,支持軍民技術相互有效利用,促進基礎領域融合發展。
2、加強「四基」創新能力建設。強化前瞻性基礎研究,著力解決影響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產品性能和穩定性的關鍵共性技術。建立基礎工藝創新體系,利用現有資源建立關鍵共性基礎工藝研究機構,開展先進成型、加工等關鍵製造工藝聯合攻關;支持企業開展工藝創新,培養工藝專業人才。
3、推動整機企業和「四基」企業協同發展。注重需求側激勵,產用結合,協同攻關。依託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和相關工程等,在數控機床、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發電設備等重點領域,引導整機企業和「四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產需對接,建立產業聯盟,形成協同創新、產用結合、以市場促基礎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提升重大裝備自主可控水平。
(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
提升質量控制技術,完善質量管理機制,夯實質量發展基礎,優化質量發展環境,努力實現製造業質量大幅提升。鼓勵企業追求卓越品質,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製造整體形象。
1、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建設重點產品標准符合性認定平台,推動重點產品技術、安全標准全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展質量標桿和領先企業示範活動,普及卓越績效、六西格瑪、精益生產、質量診斷、質量持續改進等先進生產管理模式和方法。支持企業提高質量在線監測、在線控制和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能力。組織開展重點行業工藝優化行動,提升關鍵工藝過程式控制制水平。
2、加快提升產品質量。實施工業產品質量提升行動計劃,針對汽車、高檔數控機床、軌道交通裝備、大型成套技術裝備、工程機械、特種設備、關鍵原材料、基礎零部件、電子元器件等重點行業,組織攻克一批長期困擾產品質量提升的關鍵共性質量技術,加強可靠性設計、試驗與驗證技術開發應用,推廣採用先進成型和加工方法、在線檢測裝置、智能化生產和物流系統及檢測設備等,使重點實物產品的性能穩定性、質量可靠性、環境適應性、使用壽命等指標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
3、完善質量監管體系。健全產品質量標准體系、政策規劃體系和質量管理法律法規。加強關系民生和安全等重點領域的行業准入與市場退出管理。
4、夯實質量發展基礎。制定和實施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製造業質量、安全、衛生、環保及節能標准。加強計量科技基礎及前沿技術研究,建立一批製造業發展急需的高准確度、高穩定性計量基標准,提升與製造業相關的國家量傳溯源能力。
5、推進製造業品牌建設。引導企業制定品牌管理體系,圍繞研發創新、生產製造、質量管理和營銷服務全過程,提升內在素質,夯實品牌發展基礎。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運營專業服務機構,開展品牌管理咨詢、市場推廣等服務。
(五)全面推行綠色製造
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力度,加快製造業綠色改造升級;積極推行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提高製造業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製造體系。
1、加快製造業綠色改造升級。全面推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輕工、印染等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大力研發推廣余熱余壓回收、水循環利用、重金屬污染減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廢渣資源化、脫硫脫硝除塵等綠色工藝技術裝備,加快應用清潔高效鑄造、鍛壓、焊接、表面處理、切削等加工工藝,實現綠色生產。
2、推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支持企業強化技術創新和管理,增強綠色精益製造能力,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持續提高綠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開展工業園區和企業分布式綠色智能微電網建設,控制和削減化石能源消費量。全面推行循環生產方式,促進企業、園區、行業間鏈接共生、原料互供、資源共享。
3、積極構建綠色製造體系。支持企業開發綠色產品,推行生態設計,顯著提升產品節能環保低碳水平,引導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建設綠色工廠,實現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發展綠色園區,推進工業園區產業耦合,實現近零排放。打造綠色供應鏈,加快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及物流體系,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六)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
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葯等戰略重點,引導社會各類資源集聚,推動優勢和戰略產業快速發展。
1.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集成電路及專用裝備。著力提升集成電路設計水平,不斷豐富知識產權(IP)核和設計工具,突破關系國家信息與網路安全及電子整機產業發展的核心通用晶元,提升國產晶元的應用適配能力。掌握高密度封裝及三維(3D)微組裝技術,提升封裝產業和測試的自主發展能力。形成關鍵製造裝備供貨能力。
操作系統及工業軟體。開發安全領域操作系統等工業基礎軟體。突破智能設計與模擬及其工具、製造物聯與服務、工業大數據處理等高端工業軟體核心技術,開發自主可控的高端工業平台軟體和重點領域應用軟體,建立完善工業軟體集成標准與安全測評體系。推進自主工業軟體體系化發展和產業化應用。
2.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
高檔數控機床。開發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裝備及集成製造系統。加快高檔數控機床、增材製造等前沿技術和裝備的研發。以提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為重點,開發高檔數控系統、伺服電機、軸承、光柵等主要功能部件及關鍵應用軟體,加快實現產業化。加強用戶工藝驗證能力建設。
機器人。圍繞汽車、機械、電子、危險品製造、國防軍工、化工、輕工等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以及醫療健康、家庭服務、教育娛樂等服務機器人應用需求,積極研發新產品,促進機器人標准化、模塊化發展,擴大市場應用。
3.航空航天裝備。
航天裝備。發展新一代運載火箭、重型運載器,提升進入空間能力。加快推進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型衛星等空間平台與有效載荷、空天地寬頻互聯網系統,形成長期持續穩定的衛星遙感、通信、導航等空間信息服務能力。推動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工程,適度發展深空探測。推進航天技術轉化與空間技術應用。[3]
4.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大力發展深海探測、資源開發利用、海上作業保障裝備及其關鍵系統和專用設備。推動深海空間站、大型浮式結構物的開發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程裝備綜合試驗、檢測與鑒定能力,提高海洋開發利用水平。突破豪華郵輪設計建造技術,全面提升液化天然氣船等高技術船舶國際競爭力,掌握重點配套設備集成化、智能化、模塊化設計製造核心技術。
5.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加快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應用,重點突破體系化安全保障、節能環保、數字化智能化網路化技術,研製先進可靠適用的產品和輕量化、模塊化、譜系化產品。研發新一代綠色智能、高速重載軌道交通裝備系統,圍繞系統全壽命周期,向用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建立世界領先的現代軌道交通產業體系。
6.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繼續支持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發展,掌握汽車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術,提升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高效內燃機、先進變速器、輕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形成從關鍵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工業體系和創新體系,推動自主品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同國際先進水平接軌。
7.電力裝備。推動大型高效超凈排放煤電機組產業化和示範應用,進一步提高超大容量水電機組、核電機組、重型燃氣輪機製造水平。推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備、先進儲能裝置、智能電網用輸變電及用戶端設備發展。突破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高溫超導材料等關鍵元器件和材料的製造及應用技術,形成產業化能力。
8.農機裝備。重點發展糧、棉、油、糖等大宗糧食和戰略性經濟作物育、耕、種、管、收、運、貯等主要生產過程使用的先進農機裝備,加快發展大型拖拉機及其復式作業機具、大型高效聯合收割機等高端農業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提高農機裝備信息收集、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推進形成面向農業生產的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
9.新材料。以特種金屬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種無機非金屬材料和先進復合材料為發展重點,加快研發先進熔煉、凝固成型、氣相沉積、型材加工、高效合成等新材料制備關鍵技術和裝備,加強基礎研究和體系建設,突破產業化制備瓶頸。積極發展軍民共用特種新材料,加快技術雙向轉移轉化,促進新材料產業軍民融合發展。高度關注顛覆性新材料對傳統材料的影響,做好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戰略前沿材料提前布局和研製。加快基礎材料升級換代。
10.生物醫葯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發展針對重大疾病的化學葯、中葯、生物技術葯物新產品,重點包括新機制和新靶點化學葯、抗體葯物、抗體偶聯葯物、全新結構蛋白及多肽葯物、新型疫苗、臨床優勢突出的創新中葯及個性化治療葯物。提高醫療器械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重點發展影像設備、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醫用耗材,可穿戴、遠程診療等移動醫療產品。實現生物3D列印、誘導多能幹細胞等新技術的突破和應用。
(七)深入推進製造業結構調整
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逐步化解過剩產能,促進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製造業布局。
1、持續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明確支持戰略性重大項目和高端裝備實施技術改造的政策方向,穩定中央技術改造引導資金規模,通過貼息等方式,建立支持企業技術改造的長效機制。推動技術改造相關立法,強化激勵約束機制,完善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政策體系。支持重點行業、高端產品、關鍵環節進行技術改造,引導企業採用先進適用技術,優化產品結構,全面提升設計、製造、工藝、管理水平,促進鋼鐵、石化、工程機械、輕工、紡織等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
2、穩步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則,分業分類施策,有效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加強行業規范和准入管理,推動企業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優化存量產能
3、促進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強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支持企業間戰略合作和跨行業、跨區域兼並重組,提高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水平,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企業集團。激發中小企業創業創新活力,發展一批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強、成長性好、專注於細分市場的專業化「小巨人」企業。發揮中外中小企業合作園區示範作用,利用雙邊、多邊中小企業合作機制,支持中小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引導大企業與中小企業通過專業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等多種方式,建立協同創新、合作共贏的協作關系。推動建設一批高水平的中小企業集群。
4、優化製造業發展布局。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規劃,綜合考慮資源能源、環境容量、市場空間等因素,制定和實施重點行業布局規劃,調整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完善產業轉移指導目錄,建設國家產業轉移信息服務平台,創建一批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園區,引導產業合理有序轉移,推動東中西部製造業協調發展。積極推動京津冀和長江經濟帶產業協同發展。
(八)積極發展服務型製造和生產性服務業
加快製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促進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大力發展與製造業緊密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推動服務功能區和服務平台建設。
1、推動發展服務型製造。研究制定促進服務型製造發展的指導意見,實施服務型製造行動計劃。開展試點示範,引導和支持製造業企業延伸服務鏈條,從主要提供產品製造向提供產品和服務轉變。鼓勵製造業企業增加服務環節投入,發展個性化定製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網路精準營銷和在線支持服務等。
2、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大力發展面向製造業的信息技術服務,提高重點行業信息應用系統的方案設計、開發、綜合集成能力。鼓勵互聯網等企業發展移動電子商務、在線定製、線上到線下等創新模式,積極發展對產品、市場的動態監控和預測預警等業務,實現與製造業企業的無縫對接,創新業務協作流程和價值創造模式。
3、強化服務功能區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建設和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重點發展研發設計、信息、物流、商務、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增強輻射能力。
(九)提高製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統籌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行更加積極的開放戰略,將引進來與走出去更好結合,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提升國際合作的水平和層次,推動重點產業國際化布局,引導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
1、提高利用外資與國際合作水平。進一步放開一般製造業,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水平。引導外資投向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葯等高端製造領域,鼓勵境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在我國設立全球研發機構。
2、提升跨國經營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支持發展一批跨國公司,通過全球資源利用、業務流程再造、產業鏈整合、資本市場運作等方式,加快提升核心競爭力。支持企業在境外開展並購和股權投資、創業投資,建立研發中心、實驗基地和全球營銷及服務體系;依託互聯網開展網路協同設計、精準營銷、增值服務創新、媒體品牌推廣等,建立全球產業鏈體系,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和服務水平。
3、深化產業國際合作,加快企業走出去。加強頂層設計,制定製造業走出去發展總體戰略,建立完善統籌協調機制。
❸ 中國製造2025年前要達到的工業標準是
法律分析:中國製造2025可以概括為「一二三四五五十」的總體結構:
「一」,就是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最終實現製造業強國的一個目標 。
「二」,就是通過兩化融合發展來實現這一目標。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用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深度融合來引領和帶動整個製造業的發展,這也是我國製造業所要佔據的一個制高點 。
「三」,就是要通過「三步走」的一個戰略,大體上每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時間來實現我國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的目標 。
「四」,就是確定了四項原則。第一項原則是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第二項原則是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第三項原則是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第四項原則是自主發展和合作共贏 。
「五五」,就是有兩個「五」。第一就是有五條方針,即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和人才為本。還有一個「五」就是實行五大工程,包括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的工程、強化基礎的工程、智能製造工程、綠色製造工程和高端裝備創新工程 [4] 。
「十」,就是十大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葯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個重點領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
❹ 怎樣才能發展好國產設備
老兄你我想法好投緣,為什麼中國製造業水平落後就是因為沒有那種積極探索精神,靜下心來幹事情的態度。就會吃別人們嚼過的饅頭!其實目前中國科研態度真的還不如我們祖國古代的先人們,要知道「四大發明」「勾股定理」地動儀,等等在當時也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的,難道我們還不如古人嗎?!唯一的辦法是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鼓勵民間科技發明創造,定期舉辦高規格的企業與發明人投資見面會使可行的實用的發明創造盡快產業化。改革目前教育體制廢除應試教育當然這不是敲敲鍵盤那麽簡單,可以先在一些先進省市搞試點,提高教師素質,更新家長的教育觀念有條件的話可分批分批組織教育部門及家長孩子們到一些先進國家實地體會。如我們的鄰居(日本)還可以大力提倡民間學術研究,在用人上不拘一格的原則公平競爭誰都有機會!鼓勵創業國家應拿出一些錢成立創業創新基金,或債券!廢了半天話最後總結一下我的觀點吧:1 改革教育,應試誤國2 對於一些飽和或將要飽和行業堅決停辦執照鼓勵一些大企業實施戰略聯盟使強者恆強! 3國家政府應率先拿一個姿態出來官員要是拉後腿以上等於「0」4對於留學人員管理應當強勢要求他們學成後必須回國。5 國家或企業大力建設高標準的「實驗室」起點一定要高 。6 對外國人不能太軟弱不能區別對待這勢必會打擊國人的自信心。6 大力發展「工業設計」和 ci設計領域畢竟如今是眼球經濟和知識經濟時代縱觀中國的企業標識或企業廣告毫無創意可言!7 提倡自由的學術研究允許存在差異!好了說這些如果中國的貪官們應該不高興了,其實中國的官員們能夠真像每天19:00新聞聯播和大會小會上慷慨激昂講話句句落實的話,那麼中國將會無往而不勝的!殺光貪官!!!
❺ 怎樣提高產品質量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之所在,員工是企業的主人,質量的提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參與。我們希望廣大員工多觀察、勤思考,主動學習操作技能,提高自身素質,以主人翁的精神切實參與到公司的生產管理中來,並積極為企業的生產和管理進言獻策。在此我們印發XXX同志對工作的一些感悟,希望大家以他為榜樣,努力鑽研業務知識,為建設銀華學習型組織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質量代表企業的形象,是企業的生命之所在,每個企業要有好的效益,就必須對產品有一定的質量標准與要求,質量一旦沒有,也將意味著企業即將走向虧損甚至破產的局面,怎樣把質量提高上去?我從個人角度,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加強管理,眾所周知,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加強管理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從構思到設計,從設計到打樣,從打樣到製版等,每一步既要滿足客戶要求,又要考慮到企業的生產能力,設計時的色彩管理,製版時的工藝技術管理都應具有一定的工藝規范,印前的控制不嚴,將給工序帶來諸多不便,影響產品質量,造成不必要的浪費,使企業蒙受經濟損失。
強化過程管理。過程管理主要*過程式控制制來完成,其中包括對產品的質量管理與操作人員的主觀能動性管理。過程管理相比其他環節復雜而多變,需要操作人員具備自檢自查的責任感與能力,又需要他們能夠嚴格執行制定好的工藝標准。目前,譬如我們廠的操作人員不能主動尋找問題,而只是被動聽從別人提出的整改要求,結果使產品質量得不到根本的保證,出現治標不治本的情況,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工藝管理細則,就顯得很重要了。例如,正式生產時必須有委託廠家提供樣張和生產主管簽字的許可印刷樣,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證產品與委託廠家的要求一致。經常性的學習培訓,爭取讓每一個操作人員都能掌握產品的操作原則和注意事項,保證產品符合委託廠家的要求。
❻ 「中國製造2025」要怎麼做
中國製造2025要實現四大轉變:一是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二是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三是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製造向綠色製造轉變;四是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同時,在推進「中國製造2025」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統籌利用各方面優良資源,以「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為發展方針,提出戰略對策並配套一系列行動計劃,具體可分為八項戰略對策:
一是推行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製造,並分兩個階段推進:2020年前,廣泛推行數字化製造,在優勢行業以重點企業為主體開展智能製造應用示範;2020年後,全面推廣智能製造。高度重視發展數控系統、伺服電機、感測器、測量儀表等關鍵部件,以及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3D製造裝備等關鍵裝備;突破一批「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和智能製造裝備;推進數字化車間、數字化工廠、數字化企業的試點和應用。
二是提高產品設計能力。推廣應用先進設計技術,開發設計工具軟體,構建設計資源共享平台;由代加工向代設計、出口自創產品和品牌轉變;制定激勵創新設計的政策。
三是完善製造業技術創新體系,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加強創新人才培養。
四是強化製造基礎。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及產業技術基礎這「四基」的整體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質量的優劣,是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應高度重視,需要以產業需求和技術變革為牽引、以專業化為方向、以標准化為基礎強化工業基礎。
五是提升產品質量。嚴格質量監管,建立質量誠信體系;提高重大裝備質量一致性、穩定性;推進品牌創建。
六是推行綠色製造。促進流程製造業綠色發展,建立循環經濟鏈;開發和推廣節能、節材和環保的產品、裝備、工藝;發展再製造工程。
七是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高高端製造業比重。
八是發展現代製造服務業。促進製造業由大規模流水線的生產方式,轉向定製化的規模生產,實現產業形態從生產型製造業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型製造業的轉變。
2. 重點領域
我國正處於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中,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基礎。落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的「中國製造2025」,對於推動中國製造由大變強,使中國製造包含更多中國創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託中國品牌,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葯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10大領域,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推進智能製造、綠色製造。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發展,提升製造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
3. 強化保障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智能終端、工業互聯、移動寬頻在製造業的應用,系統集成度越來越高、系統管控難度越來越大,因此需要強化質量保障。應結合應用要求開展全面專業的系統測試評估,結合國外先進的智能產品指標,開展國內外產品對標測評,以提升應用質量。例如,中國軟體評測中心已經開展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的對比測評、工業智能電子系統的對比測評,對於保障系統質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❼ 如何提高產品質量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做
1、產品質量全員意識
2、產品設計復審
3、、供應商產品質量控制
4、原材料控制
5、綜合開展之間工作,原料質檢、前後環節崗位互檢、生產環節檢驗、驗收
6、質控工作按照產品特性,將工作流程劃分階段設置質控點,隨時調控。
7、產品質量問題落實到工作環節,落實到具體責任人。
8、產品質量問題定期落實考核並單獨列示
9、生產布局隨時調整
10、設計人員參與大業務方案技術環節
11、生產工藝審核,與作業分工、人員分布。
12、生產排程調節(避免突擊性生產)
13、有效搭配設置學徒崗
14、還有重要的是對職工的業務培訓、訓練。
15、嚴格的、穩定的質控制度與考核方案。
16、員工情緒調節
17、精確有效的作業技術標准(非常重要的應該放在前面)
18、技術重點/難點環節,集中組織生產/重點監管。
我只能想到這么多了,要做到質量零缺陷因該還有重要的因素,你再查查看,現在我可實在是向不起更多了。
上面所說的每一個都是重點,有關產品質量沒有小事,具體的執行還要靠您不斷的摸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