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中國近代工業發展我們要怎麼做

中國近代工業發展我們要怎麼做

發布時間:2022-05-18 19:44:52

Ⅰ 近代中國工業化發展歷程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啟示

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就是工業的發展要走出去和引進來要不斷的創新

Ⅱ 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

近代中國工業化開始於19世紀60年代,在近代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中,其總是遭遇一些制約障礙,這些障礙嚴重地影響著近代中國工業化的順利進行和其水平的提高。在近代中國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其所遭遇的最主要的障礙有兩個:一是沒有足夠的資本積累,另一是沒有一個保護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強大的政府。

經濟學家認為,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其工業化開始之前,某些重大的障礙必須清除,而另一些有利的因素則必須創造出來。他們認為,任何單一的「障礙」或「先決條件」,都有辦法避開或找出替代辦法,但存在許多障礙或缺乏各種所必需的前提條件,將會給經濟發展造成重重困難,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將無法發展。
開始於19世紀60年代的近代中國工業化,從其發動之初就面臨著諸多障礙的約束。這些障礙的存在,使得近代中國工業化取得的成果十分有限。當時,幾乎與中國同時起步的日本,在20世紀交替之際基本實現了工業化,而中國則遠未實現。美國學者費維愷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幾十年中,中國尚未像日本那樣由一個農業國轉變為一個工業國,不過也有了一些工業化的成果,但規模有限,大約相當於日本發生巨變的明治維新時代。」 中國工業化發展水平落後於日本的根源就在於這些難以逾越的障礙約束與阻滯。在諸多障礙中,對中國工業化發展影響最大的障礙主要是兩個,現分別論述如下:
1、沒有足夠的資本積累,使中國近代工業化建設總是經常遭遇資本瓶頸的制約。
幾乎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經歷都證明了這樣一個規律:工業化開始前需有一個資本積累的過程,而工業化開始後則必須保持資本的持續供給。然而,中國工業化建設,不僅開始前沒有一個資本積累的過程,而且開始後也不能保證資本的持續供給。造成中國工業化建設資本瓶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則有三:
一是有限的社會剩餘通過不平等條約而被列強剝奪、侵佔,使得中國可能有的社會剩餘不是轉化為了本國工業化建設的資本而是成為了諸列強資本積累的一個來源。鴉片戰爭結束時簽定的《南京條約》開西方列強向中國政府直接索要戰爭賠款之先河,自此之後,向中國政府索要戰爭賠款的噩夢連連,綿延不絕。概略統計,西方列強索要的主要賠款大致有:《南京條約》英國索賠2100萬(銀)元;《北京條約》英法兩國各索賠800萬兩;《馬關條約》日本索賠2億兩,另加「贖遼費」3000萬兩;《辛丑條約》各列強共索賠4.5億兩,分39年付清,年息4厘,本息合計9.82億兩。當時,清政府全年財政收入(銀)僅8000餘萬兩,僅庚子賠款,就須付出12年以上的全部財政收入。為了償還庚子賠款,清政府不得不下令各省分擔以湊足款數。僅庚子賠款一項就成為中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財政的沉重負擔,更何況還有其他賠款呢?所以,通過不平等條約所強加給中國的賠款,使中國人喘不過氣來。 美國經濟學家吉爾伯特·羅茲曼等人說:「在義和團事件之後的年代裡,中國每年償還外債的數字是4200~4300萬兩白銀。此數幾乎佔到中央政府微薄收入的一半,超過了100年前清廷的全部歲入。」 為了償還因賠款而造成的外債,清政府除了動員一切社會剩餘外,還不得不借附有高額利息等條件的外債,僅1894~1901年的8項借款(匯豐銀行、匯豐鎊款、瑞記借款、克薩鎊款、俄法借款、英德借款、英德續借款、庚子賠款借款)所付本息銀數,在1899年均占歲入額的25.9%,占歲出額的22.8%,到1905年約占歲入額的41%,占歲出額的31%。 因而,面對著西方列強咄咄逼人的戰爭賠款,中國社會很難有足夠的剩餘轉化為資本積累,進而保證工業化發展的資本需要。
二是缺乏社會剩餘向資本積累轉化的意識和機制,使得中國即使在近代及近代以前的時期出現了社會剩餘,也沒有向資本積累轉化,從而使得中國在工業化開始時並沒有一個資本積累過程。雖然按照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等人的觀點,進入近代之前的中國已陷入了「鎖定」狀態,但並不是說近代之前的中國就完全不發展了,甚至沒有任何社會剩餘了,而事實則恰恰相反。有人計算過,在英國發生工業革命的18世紀中晚期,清朝財政收入大約為4500~5000萬兩白銀(不包括地方和省級政府留用的額外附加稅收)。其中,1000萬兩用以維持中央政府開支(3/4為軍費),大約2500萬兩用於省級和地方政府開支(3/5用於軍費)。中央政府積累的剩餘額正常為每年700~800萬兩。 應該說,這個剩餘額是比較大的,但是,清政府並沒有把它轉化為發展經濟所需的資本積累,而是將其中的大部分用以津貼世襲的滿族旗軍,它們根本就沒有要將社會剩餘轉化為資本的意識。
進入近代以後直至清朝末年,農業生產還是有剩餘的,而且,在經濟學家看來,農業剩餘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工業化最為重要的資本來源。 根據王業鍵的研究,即使到清末年,農業畝產為243斤,當時的耕地面積為12.1億畝,在正常的情況下應該收谷2940.3億斤的糧食。當時人口為4.1億人,假定每人1天消費1斤糧食,則一年的糧食總消費量為1496.5億斤,約為生產量之半。這是正常狀態下的情形。中國的天災人禍幾乎連年不斷,收成只能以七成計算,約為2058.21億斤,還是足夠食用而有剩餘。如果能利用此500億斤的剩餘糧食充作發展工業用的資本,顯然是一筆可觀的數字。 但是,中國的清政府並不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沒有人想到以農業補貼工業、進行資本的積累與轉化。對照日本的工業化,可以看到,其工業化資本的最重要來源便是農業。根據明治政府的財政收入決算報告,土地稅收入(主要是農業稅收)占政府全部稅收收入的比率在1873年以前並不很多,如1867年12月—1868年12月為6.1%,1869年1月—1869年9月為9.7%。而從1873年起,這一比率便急劇上升,如1872年10月—1873年9月即達到71%,以後兩年分別為80.9%和78.5%。在直接稅的總額中,農業負擔的比率在1883~1887年是87%,到1910年時仍在50%以上,而農業在國內凈生產中的比率1883~1887年只有44%,1910年時只有30%。 具體而言,農業部門為日本工業化提供的剩餘,1888~1897年間為6200萬日元,1898~1907年間為10600萬日元,1908~1917年間為16100萬日元,1918~1927年間為29900萬日元。從1888~1902年,由稅收調動的農業剩餘資源約要佔到非農業投資的近60%。 由此可見,農業剩餘對日本工業化的貢獻有多大!
三是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均以及「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使得本來數量就不是很大的社會剩餘不是轉化為了工業資本,而是變成了土地資本,沉澱在土地中。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除了勉強滿足自己的日常開支之外,小農幾乎很少有剩餘。而出租土地的地主,依靠超過50%以上的地租率,聚斂了不少錢財,形成中國社會的分配不均。據研究,1880年的全國生產毛額為27.8億元。紳士竟然佔了6.75億元,高達24%。 而紳士僅有800萬人,不過全國人口的2%。2%的人口佔有了社會財富的24%,社會的財富分配是十分不公平的。按照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的理論,社會的分配不公,應該是有利於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而中國的1/4財富集中於極少數的紳士手中,他們是絕不可能將24%的生產毛額都消耗掉的。如果以10%的數字投資生產,便是一個高投資率的國家。 但這只是一個假設,整個清朝時期中國並沒有出現這種情況。
為什麼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而未形成有利於工業化發展的資本積累呢?這是與中國傳統的「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分不開的。傳統時期的中國人,認為土地是唯一的具體財富,有了錢便購買土地。即使不買土地,也是將現金窖藏起來,而鮮有以之投資一般工商業者。這個根深蒂固的觀念阻礙了中國有限的社會剩餘向工商業資本轉化,使得工商業的發展始終無法擺脫資本瓶頸的制約。這種狀況一直到近代後期才有所改觀。
2、沒有一個保護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強大的政府,從而使得發展經濟失去了其所需要的穩定、良好的環境。
經濟學家阿瑟·劉易斯曾指出:「國家越落後,一個開拓性政府的作用范圍就越大」,「軟弱的政府不能維持自己境內的秩序。」 羅斯托也說:「在政治方面,建立一個有效的中央集權的民族國家是(起飛)前提條件階段的一個決定性的因素,而且差不多普遍是起飛的一個必要條件。」 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或發動工業化,一個強大的政府是所必須的。一般來講,一個強大政府的其功能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創造經濟增長的初始條件,推動資本積累,確定「增長極」,制定經濟計劃,維持政局穩定,創造良好環境,制定相關制度和經濟立法,解決社會沖突等。 在近代中國,軟弱無能的政府根本無法為工業化的啟動和建設提供服務和保護,中國近代的工業化在驚濤駭浪中曲折前行。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政局的相對穩定是經濟繁榮的前提條件,近代中國因沒有一個強大的政府,從而無法為工業化建設創造一個穩定、祥和的環境。
總的來說,近代中國社會是一個充滿了動盪和災難的時代。戰火綿延,不絕於天。就其大者,各類戰爭不下十餘次。僅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就有: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31年日本侵華戰爭、1937-1945年日本侵華戰爭;此外,國內還爆發了諸如太平天國戰爭、義和團運動等;為了爭權奪利,北洋軍閥以及新軍閥混戰又長達數十年。據統計,辛亥革命以後,1912~1922年10年間,全國發生的有一定規模的內戰179次,幾乎每個月一次;1912~1927年的16年間,北洋政權更換了13任總統,46屆內閣,平均15個月一位新「元首」上台,四五個月一個新政府宣誓就職。所有這些,使得近代中國工業化建設猶如風雨飄搖中的一艘隨時可能沉沒行船,密布風險。

Ⅲ 中國近代工業發展

中國近代工業大致可分為洋務運動和晚清「新政」時期兩個發展階段。晚清近代工業的發展雖然已取得了很大成績,也基本把中國推進了近代社會的大門,但由於這個進程不是中國近代因素不斷積累的結果,而是在西方資本主義沖擊下一種迫不得已的選擇,因此它一開始就呈現出了有違近代工業發展一般規律的畸形特徵。

一、從工業化進程看: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發展的狀況,軍事工業超前,民用工業滯後。同時,官辦、民辦企業在工業化過程中的地位和關系失常。洋務工業從官辦工業起步並形成官僚壟斷局面;民用工業起步相對較晚,且處處受到排斥打擊,始終未能獲得獨立經營的地位。清末新政時雖然民辦企業數量有所增加,但中國近代工業始終發展緩慢。

二、從工業化布局看:中國早期近代工業以大城市為據點,這是外國資本主義經濟首先沖擊沿海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必然結果。由於中國本身資本主義因素發展極不充分,近代化的起步又帶有明顯的統治集團的目的性和意志性,這就造成城市中的近代因素不能及時擴散到農村和內地。相反,農村地區的勞動力、資本、人才被吸引到城市中來,出現一種「倒流效應」,都市經濟及生活方式越來越近代化,而廣大農村則仍然滯留於傳統農業經濟結構中。

三、從工業化范圍看:中國近代工業是以「單項突進,傾斜發展」的方式建立起來的,因此,近代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呈現一種畸形狀態,即商業性的農業發展以農村經濟的半殖民地化為代價。首先,農作物的栽培以帝國主義的需要為轉移,這說明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失去其獨立性。其次,農產品的商品化以出口為主要目標,而農產品的主要提供者卻主要是分散經營的個體農民。他們經濟力量薄弱,消息閉塞,這就使得帝國主義壟斷組織能夠通過對價格的控制加重對我國農民的剝削。再次,由於農產品的價格和收購都被帝國主義所控制,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就得不到充足的原料供應,反而要由國外進口部分補充。同時,農村市場也被帝國主義控制,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品的銷售,受到極大阻礙。結果形成這樣的局面:中國農產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主要給帝國主義提供了原料,但不能保證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原料供應;中國農村自然經濟的解體,主要給帝國主義提供了市場,並沒有給民族資本主義需要提供更多的購買力;中國農民和小手工業者的兩極分化,只不過促使勞動人民更加貧困,並沒有推動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更快發展起來;中國的近代工業長期處於低水平。因此,工業化進程根本無法推進傳統農業和小手工業的社會化改造,也始終沒有帶動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從而使中國經濟結構呈現出特有的二元特徵

Ⅳ 如何振興中國的近代民族工業建議

清末,中國的工業振興是因為先進技術的傳入導致滿清政府不得不加強自己的統治力度,維護自己的統治,並由此導致放寬對漢人的限制,許多漢人成為了滿清政權督辦下的工廠的管理者,許多官辦的工廠因經營不善導致被出售給民間資本,民間資本則對其進行了改制,所以在清末出現了一次工業發展的高潮,但這是以輕工業為主的。

民國初經濟的發展則是因為結束了封建制度和異族的統治,民族主義爆發,並藉由「實業救國」的口號而出現投資辦廠高潮,同時歐洲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列強的資本無暇東顧使中國的民族資本發展出現了一次黃金時間,但戰後列強卷土重來,很快就衰落了。

20世紀20-30年代,藉由世界經濟的繁榮,中國的民族資本又得到了發展,但是在隨後的經濟危機中損失慘重,後被日本侵略和掠奪,更加衰落,在蔣介石敗走台灣時,又被蔣介石破壞,幾乎全無工業基礎可言。

建國後,中國和蘇聯在對抗美國方面有共同利益,在蘇聯的幫助和借鑒蘇聯經驗後,用五年計劃建設國家,加上廢除了許多束縛人的制度,人民的生產性空前高漲,在這一背景和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政策刺激下,許多工業建設項目上馬,民族工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直至今日成為世界上少有的工業項目比較齊全的國家之一。

Ⅳ 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的歷史與成就

1、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2、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3、甲午中日戰爭後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

4、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設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經營的天津機器製造局。

5、近代民用工業的創辦。洋務運動後期,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洋務派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

規模較大的有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設立的開平煤礦、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

6、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建國初,沒收官僚資本,使官僚資本企業較完整地轉變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

1953年,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中規定:集中主要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7、「一五」計劃工業建設成就;建成了飛機、汽車、重型機器、精密儀器等近600個重要項目。

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機床廠、飛機製造廠等建成投產;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8、十年工業建設成就:建成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和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業發展迅速,石油全部自給。

電力工業增長很快,農村用電量十年增長70倍;建成蘭新、包蘭等鐵路「文革」時期,工業生產遭受重大挫折。

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有:南京長江大橋、湖北第二汽車製造廠、成昆鐵路和湘黔鐵路等。

9、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工業方面,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革取得重大發展,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工程項目。

這批項目的代表有:寶山鋼鐵公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和京九鐵路等。

中國近代工業

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在中國設立工廠,是中國近代工業之始。這時期的外資工業主要是為外商對華貿易服務的。

從1843~1894年,外國在華一共設立了191個工業企業,其中116個屬於船舶修造業和絲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業。

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據估計到1894年止約近2000萬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兩項的便達1500萬元,占總投資額的75%。

其餘75家工廠分別屬於印刷、食品加工、水、電、煤氣、火柴、服皂、制葯、造紙、木材、玻璃、水泥等行業,共擁有資本約500萬元,大多規模狹小。

外國在華創辦工業後20餘年,清政府開始創建用機器生產的工業。從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經營了21家軍用工廠(包括一家船廠),所費資金從低估算在5000萬兩左右。

其中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製造局和湖北槍炮廠,規模較大,設備比較齊全,是中國近代工業創建時期的大型工廠。

軍用工業是非商品生產企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不甚密切,但它促進了19世紀70年代民用工業的興起。

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由中國人自辦的工業企業大抵有船舶機器修造廠27家,機器繅絲廠約113家,機器綿紡織廠8家,其他輕工業工廠47家,共約195家。其中多數規模很小,資本額不詳,有不少甚至在籌建期中或投產後不久便告歇業。

設備比較完備的企業大多為官辦、官商合辦或官督商辦企業,如上海機器織布局、武昌織布官局和蘭州織呢局等。

商辦工廠如陳啟源經營的繼昌隆絲偈為華南繅絲業的發展起了引導作用;商辦船舶修造廠大多是從原來手工作坊基礎上添置一二部車床發展起來的,而到80年代逐步發展到修理和製造繅絲車和軋花機。

以上近代工業的創辦,也標志著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逐步確立。

(5)中國近代工業發展我們要怎麼做擴展閱讀

中國現代機械工業初步基礎

1949年以前的中國機械工業屬於修配性工業,基礎薄弱,除軍火工業和造船業製造過一些比較復雜的產品外,其他部門以修配為主,只能製造簡單的產品。

經過1950~1952年的3年經濟恢復時期,中國對原有企業進行了一系列改組、改建工作,著手籌建重大項目。

如太原的中國第一座重型機器廠於1953年8月部分建成投產。哈爾濱的中國第一個大型電機廠也是這個時期開始興建的。

這幾年,中國的機械工業對恢復國民經濟和支援抗美援朝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

機械工業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了 1000米地質鑽機、300馬力柴油機、3000千瓦水輪發電組、 3噸蒸汽錘、直徑1米和2米的立式車床等較大和精密的設備,以及許多關鍵配件。

如為小豐滿水電站兩台7.2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的修復製造了萬伏級高壓定子線圈;為吉林石硯造幣廠的大型造幣機製造了16件直徑1600×4000毫米重7~8噸的乾燥筒配件等。

3年中試制了上千種新產品。

Ⅵ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1、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時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外資企業的刺激和洋務派創辦工業的影響下,中國出現了第一批由私人投資的近代工業。著名企業有: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等。

2、近代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時期

從甲午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第一個高潮。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加強對華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客觀條件。

3、近代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時期

1912年~1922年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春天」,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一戰期間,歐洲各帝國主義國家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4、近代民族工業的顯著發展時期

1927年~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同前期,近代民族工業又出現了一個短暫發展時期,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一浪高過一浪,廣大群眾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

5、近代民族工業陷入困境時期

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末,近代民族工業陷入困境,日益萎縮。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空前野蠻的洗劫和破壞使淪陷區民族工業受到毀滅性打擊;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極大地破壞了經濟發展;國民政府的惡性通貨膨脹政策,使民族工業遭到致命的打擊。

(6)中國近代工業發展我們要怎麼做擴展閱讀:

清朝晚期中國民族工業步履維艱、發展緩慢的社會原因:

1、資本主義列強依仗在中國攫取的特權和利用他們的雄厚強大的資金、技術優勢,壓制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2、腐敗政府徵收高額厘金、各級政府敲詐勒索等因素,又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使民族工業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3、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充分和資產階級領導的社會變革的挫折,使中國的民族工業難以獲得真正的獨立發展。

Ⅶ 推動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推動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的因素:
①西方列強的侵略,不斷地沖擊著中國社會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分解著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客觀上為民族工業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某些條件和可能。
②中國政府的政策:由於時代潮流的沖擊和鞏固統治的需要,晚清政權、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都曾鼓勵興辦實業。
③中國人民反帝愛國熱情不斷高漲,使「實業救國」具有日益廣泛的社會基礎,特別是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不斷興起,有力地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④實業家們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是支撐近代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動力和力量的源泉。

Ⅷ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徵及呈現出這種特徵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這要從我們這個時代背景談起。大家知道,在70年代末,經過文革動亂,國家的經濟已經很危險。恰好在這個時候,國家的發展機會來了,因為當時亞洲四小虎正急需把他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出去。中國看到這種情況,就讓他們進來,他們就進來了。他們進來後,可以給珠三角增加稅收,又解決了一部分中國人的就業,給中國一部分家庭增加了收入。是一件好事。
那麼反過來想,加工業離開發達國家和地區,是不是減少了當地的稅收呢?是不是損失了就業機會?其實不是的,因為那些國家和地區經過了二三十年的加工業發展,同時注重人力素質的培養,當人才素質提高後,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進行產業升級。因為他們成長起來一大批經驗豐富的設計人員、市場人員和管理人員。他們發現,搞設計、搞市場、搞管理,更賺錢,誰還願意天天坐在生產線上打鑼絲,插元件?所以,加工業很難招到工人,就是說用工成本非常高。他們不得不轉移。另一方面,當地的設計公司、貿易公司等發展起來,解決了稅收和就業問題。
所以,我們看到,因為人力素質的提升,使得他們把加工業轉移出去,同時進行產業升級。
現在有一種謬論,說珠三角的勞動力生成本上漲了,要象當初亞洲四小虎一樣進行產業升級。這其實是錯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只會使加工業轉移,但不會使產業升級,因為產業升級的條件必須是人力素質上升,而不是用工成本上升。把一個收音機工廠所有插件工人的工資加到每月1萬塊,他們就能變成CPU設計師?這個我後面還會談到。這里還是繼續說當時的背景。
當時,加工業轉移進來後,需要大量的廉價工人,那麼這些人從哪裡來呢?農民工啊。農民工為什麼要出來打工?因為種田掙不到什麼錢。為什麼種田掙不到錢?因為政策。這個不是我說的,很多文章反應過那個年代農村人和城市人的政策待遇不平等,比如說稅費方面,小學教育方面等等。反正種種原因造就了大量的貧苦農民,於是他們就出來打工了。假如當年每個農民都有低保,有多少人願意出來打工啊?有多少人願意在外資企業里一天干十幾個小時,一個月拿300多塊呢?(這是當時的情況,現在一般有900多塊)
那麼,當時有人把他們叫做農村剩餘勞動力。什麼叫剩餘勞動力啊?就是說農村活太少了,他們沒活可干!是真的嗎?真的沒活干嗎?城市裡的機關單位,上班喝茶看報,中間還出去買菜,那裡沒有剩餘勞力?還年年增編。農村人早上天不亮起來,挑水,挖地,一個人挑幾十斤菜走山路,幹活干到天黑,居然還有剩餘勞力?那就把地分給剩餘勞力干啊?每人每天干兩小時,剩下的時間喝茶看報。把幾十斤菜分給十個人挑啊,每人挑幾斤就夠了,留下些精力喝茶看報,農民也要學習文化嘛。但這行嗎?這些農活能養得起這么多人嗎?所以,根本原因不是農村人沒活干,而是農村的收入養不起這些農村人,所以,一些人就只能外出打工,剩下的人都起早貪黑地干幾個人的活,養活自己。農村不是有剩餘勞動力,農村是有被剩餘勞動力。把他們剩餘出去,給沿海解決勞動力問題。
而且是廉價勞動力。廉價到什麼程度?2000年初的時候,有個開企業的朋友說,有一群打工仔來到他們廠,說不用給工資,只要管飯就願意干,廉價到這樣的程度!
所以,廉價勞動力怎麼來?只要讓那幫打工仔,不來打工就過不下去,他們就會主動成為廉價勞動力。
大約在2000年的時候,我看到一個會議上,一個企業的人講話,第一個大標題是:「我們要保持中國的低勞動力成本優勢」。他不明說,我也明白,就是要保持那些打工仔在家過不下去的狀態。
那是2000年前後的情況,因為這些原因,沿海企業獲得了大量廉價勞動力。而且由於勞動力數量大多,使得企業可以挑挑撿撿,專挑年輕力壯的。於是形成了沿海特有的打工仔、打工妹群體。
在東莞就很明顯,一到傍晚下班時間,工業區的街道上,就涌現出一群群的年輕人,尤其是以女性居多,佔八成以上,她們三三兩兩,在擁擠的人群中散步,或買點便宜的零食吃吃,路邊的兩元店、三元店,擱著個喇叭在放錄音"兩元,兩元,一律兩元」,裡面擺滿洗發水、臉盆、席子、枕頭、棉被等等,所有打工要用的必須品。小吃攤的攤主滿頭大汗地翻動鍋鏟,「嗞嗞」地炒出一碟碟炒粉。
但是大家會說,這些打工妹,打幾年工,年紀就大了,不僅要求更高的收入,而且勞動效率也會下降,企業怎麼能保持低的用工成本呢?
這里就會說到中國的工業化與外國早期工業化的不同。有些人說中國在走外國早期的老路,其實不完全是。外國,它通過圈地運動或其它手段,把農業人口轉變成工業人口,這些人口,開始在工廠工作之後,他們不可能再回到田裡去了,田沒了,被資本家收走了。所以他們必須繼續打工,資本家不解決他們的工作和收入,政府必須解決,政府不解決,他們就會亂,就會無產階級團結起來,革命,不革命也至少會組織工會,抗議。這樣一來,外國的企業就不可能只招年輕工人,它必須也招年紀大的人,這樣用工成本就會高。但是中國不一樣的,中國那些農民工,打工仔、打工妹們,他們的家庭在家鄉還有地,企業不想用他們的時候,隨時可以趕走,讓他們回去中地,然後再招一批年輕的來。這就是中國沿海企業能保持低勞動力成本的另一個特殊方法。
外國的企業做不到這點,特別是日本,搞終身制,不能成批地把工人不到30歲就趕走,用工成本高得驚人。當然這也幫助他們造就了一批熟練技術工人,為產業升級做基礎。而中國的企業現在缺的就是熟練技術工人,車間里永遠都是剛進廠的年輕娃,搞產業升級?開玩笑!他們知道鑼絲刀力距影響哪些品質關系么?連這都不懂,怎麼改良?怎麼創新?當然這是後話。
那麼這些企業當時怎麼才能把年紀大的工人趕走呢?總不能把人直接往廠外推吧?或者發一筆錢讓她走?那不是與低成本的目標相違背嗎?其實辦法很多的,比如保持惡劣的生活條件,保持伙食沒什麼油水,年紀大了肯定受不了,宿舍擁擠,很多人一間,缺乏隱私空間,談男友准備結婚的也會走。天天加班,每天干12個小時,年紀大的或身體不好的也受不了,自動會走。缺乏尊嚴,保安動不動呵斥,動不動罰款。收入低微不足以組建家庭,就算組建也家庭也無錢支付性生活所必須的租房錢或旅館錢。這一切,讓打工仔、打工妹們幹不了多久,自動就會走掉,企業根本不用支付賠償金,反而可以扣一筆工資,反正你辭工我不批你,自己走的話領不到當月工資。勞動法?你去告誰理你?
就算受理,拖你個半年處理,你連飯錢都不夠。
這是企業換人的辦法。但是光企業這樣做是不夠的,企業把人趕到社會上,當地社會不需要啊,無業的人多了,會亂啊。怎麼辦?還是得讓他們回自己家鄉去。

Ⅸ 中華民國採取哪些措施推動民族工業的發展

(1)國民政府實行幣制改革。目的:為了防止白銀外流,國民政府於1935年實行「幣制改革」。主要內容是: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所有完糧納稅及一切公私款英的收付,概以法幣為限,不得使用白銀,違者全數沒收,其他銀行發行的鈔券逐漸由中央銀行鈔票換回;白銀國有,凡銀錢行號、商店、公私機關或個人持有的銀幣等均應交指定機構兌外匯的比價。意義:這次改革在中國貨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法幣政策的實施,對防止白銀外流,穩定金融市場,促進物價回升,刺激生產復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國民政府為鞏固統治,提出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鼓勵發展工商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
(3)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發展,廣大群眾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為民族工業的發展也創造了機遇。

Ⅹ 推動我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1、我國近現代工業產生(19世紀60、7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

推動我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的因素:
①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擴大了商品和勞動力市場
②洋務運動誘導和外商企業的刺激
③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特點:
①輕工業為主,分布於沿海地區;
②具有革命性與妥協性

2、我國近現代工業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後)(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向帝國主義過渡)
原因:
①帝國主義資本輸出
②清政府政策調整(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特點:
集中在輕工業,開始向內地擴展

3、我國近現代工業短暫的發展春天(1912——1919)(一戰期間)
原因:
社會政治條件(辛亥革命)、客觀條件(歐洲列強暫時放鬆經濟侵略)、直接推動力(群眾反帝斗爭)、思想條件(利潤刺激和愛國心驅使)

特點:
時間短暫、行業發展不平衡、地區分布不平衡、半殖半封特徵。

4、我國近現代工業日益萎縮(國民政府統治時期)
原因:
日、美的經濟掠奪;
特點四大家族的壟斷 瀕臨破產

5、我國近現代工業獲得新生(建國後)
原因:
合理調整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

特點:
恢復發展、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閱讀全文

與中國近代工業發展我們要怎麼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展廳用積木怎麼拼 瀏覽:394
美國奧迪車是什麼品牌 瀏覽:90
賓士550車架號在哪裡 瀏覽:432
汽車外帶多少錢 瀏覽:106
孝感工業氣體設備多少錢 瀏覽:510
工業地坪固化劑價格多少 瀏覽:822
賓士的轎跑車有哪些型號 瀏覽:979
汽車托底水箱漏水怎麼辦 瀏覽:624
開封工業平面是什麼 瀏覽:776
工業用電第二階梯是多少度 瀏覽:198
如何拆卸汽車靠背 瀏覽:504
奧迪tt和a4哪個好 瀏覽:696
賓士車後輪沒有油了怎麼回事 瀏覽:823
如何形容寶石藍顏色汽車 瀏覽:398
儀征工業廢氣處理多少錢 瀏覽:95
賓士s大g哪個好 瀏覽:98
濟寧到泰安汽車多少錢 瀏覽:466
賓士e級後排頭枕怎麼放下 瀏覽:874
義烏汽車飾品批發哪裡有 瀏覽:611
汽車腳墊羊剪絨如何清洗 瀏覽: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