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地方如何抓工業發展

地方如何抓工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2-05-18 18:18:16

A. 廣西加快發展工業支柱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的措施有哪些

2010年1月27日,自治區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在南寧開幕。自治區主席馬飈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0年,自治區政府將從廣西實際出發,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力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做優工業。從廣西實際出發,要把做大做強做優工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核心戰略和主攻方向,全力貫徹實施做大做強做優工業的決定及40個配套文件,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
打造14個千億元產業 培育和發展4個新興產業。2010年,自治區政府將加快「14+4」產業體系建設,堅持產業優先發展。為此,將全力打造食品、汽車、石化、電力、有色金屬、冶金、機械、建材、造紙與木材加工、電子信息、醫葯製造、紡織服裝與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裝備等14個千億元產業,培育和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節能與環保、海洋等4個新興產業。
多舉措推動技術改造工程。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0年,自治區政府將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力度,突出抓好總投資4290億元的2093個新建、續建工業項目建設。比如,組織實施150萬輛汽車、200萬台發動機、1600萬噸煉油、100萬噸燒鹼、1萬台挖掘機、「兩化融合」示範等18個技術改造工程。
此外,自治區層面將重點抓好上汽通用五菱中型轎車、東風柳汽景逸轎車、柳工工程機械液壓元件研發製造基地、中化橡膠桂林公司高級子午胎產業化、玉柴鑄造中心等一批投資額10億元以上的項目,促進企業改造升級。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振興柳州、桂林、南寧、梧州、玉林等老工業基地。
推進廣西優勢產業集群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一)深化思想認識,轉變觀念
各級各地區要形成以下共識:各產業集群不僅構成當今世界經濟的基本空間構架,還常常是一國或一地競爭力之所在。培育和發展產業集群是提高國家和地區競爭力以應對全球化挑戰的重要政策措施。從發達地區發展產業集群的成功實踐來看,各級政府及部門應把為經濟建設服務的程序倒過來,即從支持「企業一產業」,變為支持「集群一產業一企業」。實際經驗也反復證明,產業不興旺,單個企業也不會有什麼像樣的發展前途。廣西產業集群的建設與發展問題已引起自治區黨委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但有的地方重視程度不夠,亟待統一思想認識,明確工作要求。
1.充分認識到發展優勢產業集群是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廣西的重大舉措。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提出,今後五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我區的奮斗目標是加快富民興桂新跨越步伐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廣西。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必須加快振興產業,大力發展優勢產業集群,壯大經濟綜合實力,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廣西提供強大的經濟基礎。
2.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容。工業化城鎮化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經階段和必由之路,是我區加快發展的主導方向和核心戰略。必須堅持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以城鎮化促動工業化,相互支撐,聯動推進,走適合廣西區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和新型城鎮化道路,加快由工業化初級階段向中期階段邁進。大力發展優勢產業集群,壯大優勢產業,是實施工業化城鎮化核心戰略的應有之義。
3.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落實科學發展觀、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重大戰略舉措。大力發展優勢產業集群,唯有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培育出具有核心競爭能力、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才能延長產業鏈,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培育形成優勢產業集群。
4.是擴大開放與合作的重要平台。擴大開放與合作的基礎在於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不斷提升經濟實力,擴張市場規模,才能進一步促進開放與合作。當前,廣西正面臨國內外多區域合作新興機遇,抓住機遇,獲取資源,發展自我,既是發展優勢產業群的客觀需要,也是進一步擴大開放與合作的內在要求,只有發展壯大優勢產業集群,壯大經濟實力,才能進一步夯實開放與合作的基礎。
5.是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載體。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已成為新時期我國的基本國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據棄過去自我發展、自成一體的粗放型發展模式,按照比較優勢原則發展優勢產業集群,形成產業整體優勢,降低產業發展的經濟成本和環境成本,構建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局面。
6.是加快建設北部灣經濟區的重要支撐。加快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是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站在歷史的新起點.立足廣西,放眼泛北部灣,把廣西置於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這一大背景下做出的戰略性決策。加快北部灣經濟區開發,走出一條不同於我國一些地區以往的發展路子,最重要的就是要高起點、高標准、高水平地發展現代產業,發展優勢產業集群,以支撐北部灣經濟區打造成為我國沿海發展新一極的宏偉目標。
7.是實現和提高我區經濟綜合競爭力的有效途徑。當前,廣西經濟基礎薄弱,發展實力不強,一個重要原因是產業不大,優勢產業不強,產業集群遠沒有形成。壯大廣西經濟實力,必須著力發展優勢產業集群,大力培育各行業的龍頭企業,積極發展圍繞龍頭企業配套的中小企業,加快形成各類優勢產業集群,以增強優勢產業的國內外競爭力,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廣西提供強大的產業基礎。
8.有利於縣域經濟及農村城鎮化建設。中小企業集群是農村城鎮化的基礎,在中小企業集中發展的區域,由於企業問的互動及資源的共享,形成區域經濟增長極,增長極的極化效應,源源不斷吸引周邊區域的各種要素,從而使這一區域形成一個人口密集區。有利於加快農民身份的市民化,生活方式的現代化和就業方式的非農化。
9.有利於解決「三農」問題。一是中小企業集群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有效載體。二是產業集群的發展促進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從總體上看,農村中小企業集群發展較好的縣域,有著較高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一般都要高出當地的平均水平。
(二)加強組織協調,強化公共服務
1.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在自治區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建立由自治區發改委、經委、農業、科技、財政、國土資源、國資、金融、稅收、工商、商務、環保、統計等相關部門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主席由自治區政府主要領導或常務副主席擔任。研究制定培育發展優勢產業集群的長遠規劃和政策措施,協調、解決產業集群發展中的困難、問題和政策,並加強督查。
2.編制發展規劃。由自治區發改委牽頭,會同自治區經委等相關部門編制全區的產業集群發展規劃,規劃的內容主要包括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目標、重點、措施和重點項目等。要強化規劃的指導作用,使產業集群規劃與當地建設規劃相銜接,並服從區域建設總體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以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為切人點,指導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及區域產業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引導相關聯行業企業向專業園區聚集,在全區形成較為合理的產業布局。
3.強化責任制。自治區發改委、經委等有關部門要嚴格落實相關責任,包括具體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的實施、政策的制定,財稅優惠政策的落實、投資項目的落實、土地、工商登記等。減少行政審批程序,實行政務一站式服務,嚴格執行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同時加強有關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咨詢、信息發布、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等,切實做好各項服務工作,提高行政效能。
4.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產業集群發展的體制和機制,減少集群發展的束縛,激發產業集群發展的活力。如創新財稅體制,激勵優勢產業集群發展,發展「飛地」經濟、促進優勢產業集群,實行稅收分享,市場一體化,土地管理,投融資體制等。
5.構建公共服務平台。建立健全中介服務體系,積極發展信息、技術、金融、法律、設計、策劃、研發、咨詢、審計、會計、價格認證、專利認證,為企業提供社會化、專業化和規范化的服務。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統籌規劃,圍繞優勢產業集群建立區域性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結合優勢產業集群發展,推進專業市場的建設和升級,培育形成一批國際性、全國性的產品市場中心。推進質量監管、誠信監督、知識產權保護、公平競爭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加強價格協調,構建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
(三)積極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拉延產業鏈和拉近產業群
1.實施龍頭企業和名牌帶動戰略。支持龍頭企業重組、兼並、引進、收購,建立龍頭企業的激勵機制,對有突出貢獻的龍頭企業以及優秀企業家給予獎勵。制定龍頭企業的認定標准,重點支持一批產值高,帶動作用突出的龍頭企業發展,在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給予傾斜,使之成為優勢產業集群的核心主體,發揮其在培育發展優勢產業集群中的龍頭作用,充分發揮集聚帶動效應,使之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相關企業集聚。不斷通過創新立群、質量立群、信用立群和整體傳播,主動培育、優化和提升優勢產業集群整體形象,塑造區域品牌。企業品牌與地區品牌相互輝映、互相促進。據分析,創出一個具有全國乃至世界影響力的地區品牌,是一個現代產業集群成功的重要標志。一個知名的地區品牌能創造出驚人的綜合價值,可以進一步促進行業企業的集聚,促進地方的招商引資,促進國內外采購者的進入。各級政府應利用業已形成的集群發展優勢和較高的知名度,通過加強區域經濟形象推廣,組織企業參加各種重要會展,為企業拓展商機的同時,打造自己的區域品牌。在產業集群發育較好的地方,要通過原產業集群中產業鏈的延伸,在上下游的一些環節上培育新的產業集群,增大產業集群之間的關聯性,逐步形成產業集群網路。各優勢產業也需要行業范圍內、產業集群范圍內的這種產業鏈的延伸和整合。
2.整合龍頭企業,強化產業鏈建設。加速龍頭企業強強聯合與重組,打造產業集群的內核,充分發揮其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鼓勵龍頭企業將配套件及特定的生產工藝分離出來,在集群內培育一批專業化配套企業,進而提高省內配套率。充分發揮中小企業的作用,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國企改革與重組,為產業集群的發展培育健康而富有活力的微觀主體。依靠市場的力量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大力開展產業鏈招商,通過產業鏈直接為投資者提供市場,提供原材料和中間產品;降低企業交易成本,降低投資風險,提高資金回報率,吸引企業聚集形成產業集群。發育較好的產業集群,要通過原產業集群中產業鏈的延伸,在上下游的一些環節上培育出新的產業集群,增大產業集群之間的關聯性,逐步形成產業集群網路。貸款在產業鏈內循環可有效降低金融風險,因此打造產業鏈,會有效促進金融機構與產業集群的對接,使鏈上企業優先獲得信貸支持,有助於推動集群內中小企業的發展。
3.建立優勢產業下游產業發展鼓勵和補貼機制。廣西應積極爭取試行鋁土礦、水電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補償機制,政府對高額利潤的優勢產業資源初級加工徵收水資源費,按不少於30%的比例安排用於優勢產業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對高額利潤的優勢產業資源初級加工企業規定一定比例的利潤必須用於投資下游產業。承接優勢產業轉移項目所繳納的土地使用權出讓金,自治區內各級所留成部分返還園區用於土地開發整治。對符合國家相關減免政策的可按規定辦理。
4.促進產業集群專業化分工。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自願的原則,引導集群企業加強產業鏈上下游整合和同行業分工發展。在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內設立園中園(配套中心)。凡優勢產業集群配套中心年配套產值達到5億元以上,自治區財政可給予一次性獎勵50萬元,年配套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自治區財政可給予一次性獎勵100萬元;鼓勵產業集群核心企業將核心業務以外的業務剝離,衍生一批配套企業。凡我區重點發展的優勢產業集群中配套企業(由核心企業業務剝離形成的配套企業)連續三年在國內同行業中綜合實力進入前十位或單個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進入前三位的,自治區財政可給予一次性獎勵50萬元。
(四)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提升重點園區
1.改善優勢產業集群集聚區的基礎設施條件。加快交通、通信、倉儲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降低產業集群的物流成本;提高優勢產業集群集聚區的能源保障程度,完善優勢產業集群集聚區的供水條件和環保、排水、排污、垃圾處理、綠化、生活設施配套等;優化綜合運輸網路布局,提高公路、鐵路、水路、民航等交通設施的通行速度和運能,創造更優的投資硬環境,從而提高優勢產業集群聚集區承接產業的承載力和吸引力,把優勢產業集群打造成為我區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載體和平台。
2.發展提升重點園區。按照布局集中、產業集聚、土地集約、生態環保的原則,整合、優化、提升現有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使園區發展規劃與優勢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相銜接,合理確定園區主導產業定位,大力培育優勢產業集群企業知名產品品牌和區域品牌,發展提升一批產業集聚發展的重點園區和產業帶。
3.加強優勢產業集群項目建設。支持產業集群集聚區的項目前期工作,建立項目庫;加快產業集群集聚區的重大項目建設,把集群的項目納入自治區統籌推進的重大項目范圍;大力支持承接產業轉移的項目,支持產業集群的協作配套類項目。對投資超過3000萬元以上的優勢產業集群發展項目,經自治區政府批准後統一納入自治區重點建設項目管理,簡化審批手續並享受有關項目建設費用減免優惠待遇,保證優勢產業集群發展項目用地需要。優先保證產業集群重點企業煤、電、油、運等重要生產要素的供給。
4.建設專業市場。專業市場與產業發展有著內在的共生關系,專業市場的興旺能夠帶動產業的發展。各地要創造條件,圍繞特色產業辦市場,強化專業市場與特色產業的配套,通過市場建設加速產業集中,為產業發展提供穩定的市場空間。市場的建設與發展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進手段,不斷完善市場功能,擴大市場交易規模和輻射半徑,建立虛擬信息市場,發揮信息傳播作用,進一步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
(五)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1.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是壯大我區優勢產業集群的有效途徑。當前,國際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的速度不斷加快,特別是我國東部地區受勞動力、土地、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等因素制約,部分產業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轉移趨勢,這為我區加快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必須站在全局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意義,順應趨勢,搶抓機遇,以更積極的姿態和更有力的措施,加快推進承接產業轉移的各項工作,促進我區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緊緊圍繞推進我區新型工業化,以工業園區為載體,以承接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符合我區經濟發展需要的產業為目標,以承接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為重點,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政務環境、政策環境建設為保障,創造良好投資環境,積極主動承接產業轉移,擴大就業,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
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緊緊圍繞優勢產業集群發展目標,以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為目標,注重產業鏈配套,有針對性地開展對國內外知名企業的招商引資活動,重視技術、資金密集型重大項目的引進,引導集群企業加強產業鏈上下游整合和同行業分工發展,促進新興產業集群的形成。一是努力拉長優勢產業的產業鏈,積極引進優勢產業上下游產品相關聯企業和項目,做大做強優勢產業。二是拉近與優勢產業相配套的相關產業鏈,支持產業集群的協作配套類項目,大力延伸和拉長產業鏈。促使集群內各產品實現互補,資源實現綜合利用,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物流速度,實現優秀人才的合理流動。三是提高招商引資的廣度和深度。要發揮已引進集群企業的帶動作用,組建引進企業協會、同鄉會,與發達省市城市結為友好城市,拉動對發達省市的招商引資;要重點引進有實力的大企業集團、知名品牌和成長性好的企業;把產業集群發展規劃與招商引資結合起來,利用本地的優勢條件有選擇性吸引關鍵性企業在本地落戶;要緊盯國內知名企業、院校和科研院所,採取風險投資、財政補貼等方式,引進技術、產品、項目和人才,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努力形成一批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3.積極開拓以東盟市場為重點的國際化經營。優勢產業集群發展應適應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需要,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著眼於泛北部灣區域國際經濟合作和全球范圍內的經濟結構調整,樹立以東盟市場為重點的國際化經營總體思路。積極引導優勢產業集群內企業積極融入跨國公司全球產業鏈,大企業發展產品互補,中小企業發展配套加工,構築優勢產業集群內企業與全球生產體系的有機聯系。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集聚能力
1.產業政策支持。一是將重點產業集群列為優先發展目錄,明確布局。切實做到優勢產業集群項目前期工作支持優先、投資項目審批優先、政府資金扶持優先、基礎設施配套優先、土地使用指標優先安排。二是規劃建設一批優勢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作用,按區域協調發展和提升產業競爭力的要求,推動現有產業集群向創新型產業集群轉化。主要扶持建設包括支柱產業在內的若干個產業升級示範區.打造區域品牌,使產業升級示範區成為支柱產業的基地、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大發展的舞台、縣域經濟的主體、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主力,從而帶動產業集群更快更好地發展。
2.財稅政策支持。設立自治區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專項資金,自治區時政每年安排一定資金,採取貸款貼息、無償資助、資本金投入等方式,支持優勢產業集群重點技術改造、技術創新項目建設及公共服務平台建設。自治區財政安排的基本建設資金、技術改造資金和科技資金,要重點支持優勢產業集群的項目前期工作、技術改造和技術研發。各市、縣政府也要結合實際,安排資金支持培育發展優勢產業集群的項目建設。對優勢產業集群項目,地方可以將已收取的土地使用費等部分或全部返回,對產業集群項目徵收經營性收費適當減免。切實落實有關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優勢產業集群企業加快發展。
3.金融政策支持。建立銀企合作機制。積極運用授信、上市、發債、基金、融資租賃等多渠道籌措資金,支持優勢產業集群項目建設和企業生「經營。積極推進中小企業信用與擔保體系建設,做好對產業集群內企業的融資擔保服務工作,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積極協調各金融機構和商業銀行,對國家和自治區立項的產業集群發展項目,積極給予信貸支持。對有效益、有還貸能力的企業所需的流動資金貸款要優先安排、重點支持,對資信好的企業可核定一定的授信額度,及時提供多種金融服務。加強對企業上市工作的協調服務,推進優勢產業集群內重點企業的培育、自導、推薦等上市工作。
4.土地政策支持。國土部門對優勢產業集群發展項目,在項目土地使用指標上給予優先安排和保證,並優先辦理相關審批手續。
5.其他政策支持。對於優勢產業集群項目,在項目的工商登記程序、通關包括檢驗檢疫邊檢等程序上提供便利。
(七)強化人才支撐,提高集群自主創新能力
1.加快人才隊伍培養和人力資源開發。人才是高新技術產業的關鍵。企業要發展壯大,必須要有一大批有膽識、有才華的人才,這既包括管理團隊,又包括技術研發團隊,還包括營銷團隊,同時要有一支熟練的技師技工隊伍。根據產業集群發展的規劃和目標,充分利用我區的教育資源,培養適應優勢產業集群發展所需要的管理、科研、財經、技工等各類人員,為產業集群的發展創造條件。
2.建設優勢產業集群人才小高地。通過建設優勢產業集群人才小高地,加快產業集群集聚區人才引進、培育和開發利用工作力度,創新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的市場機制,創造人盡其才和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環境。要大力加強基礎性人才的培養和培訓工作,為優勢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豐富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3.加快產學研相結合,鼓勵企業與院校合作共同培養人才和進行技術、產品創新。加強政府引導,緊緊依靠區內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積極走產學研結合的路子。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才、科技成果和科研設備,共同攻關,加強企業創新和攻關能力,加強科研成果的轉化力度,為產業集群內企業的產品開發和技術提升提供有效智力支持。
4.促進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產業集群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支持龍頭企業培育和發展技術研發中心,扶持集群企業技術改造和新產品產業化,提升產業集群整體創新能力。加強對企業具有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的支持,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支持和鼓勵企業創建國際、國家以及自治區級知名產品品牌。
5.設立產業集群技術交流平台建設專項資金。支持和鼓勵龍頭企業牽頭,建立集群內企業聯合建設集群技術交流平台,避免各自為戰的浪費與集群內的同業內耗,形成良好健康的集群創新環境。企業問通過技術交流平台合作開發的關鍵性生產技術,經自治區科技部門鑒定後,可享受自治區級獎勵政策。
(八)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優勢產業集群
1.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立一批循環經濟示範園區。根據國家和自治區產業政策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降低物質消耗水平和污染排放,實現資源利用的再循環,從而實現資源合理高效利用。支持和建設一批循環經濟示範園區,降低經濟發展帶給環境的危害。
2.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科技攻關力度,推進節能減排技術產業化,將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支持和引導財政、信貸資金投向節能減排、技術進步等有利於增長方式轉變的領域,大力實施一批節能減排工程。
3.促進產業集群內三廢的綜合利用。把安全生產、文明生產和環境保護作為集群企業發展的先決條件,堅持「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依靠科技進步,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實現產業集群內「三廢」綜合利用,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少的廢物排放,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九)改善軟硬環境,降低創業門檻
1.構築服務體系。2.拓寬信息通道。3.降低創業門檻。 4.轉變作風加強行政效能建設。
註:因為容量有限,最後一部分有刪減。希望對君有幫助!!!另外,廣西政府網站上還可以查到最原始的資料。

B. 如何抓好產業融合,一定程度上將決定一個地區能否在新常態下搶占發展先機

從產業來說,由於技術進步、管理創新及需求拉動等原因,帶來了不同產業之間的相互滲透、彼此交叉,進而演化為產業之間產品、業務與市場的融合,從而導致一二三產業之間的邊界模糊化。比如,平陰發展玫瑰產業,本身是一產,但從事玫瑰產品加工就連著二產,發展玫瑰旅遊又接著三產。由此看,一產要「接二連三」。產業融合作為一種產業創新,給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帶來了新的動力,是提升產業競爭力乃至城市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在新常態下,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猶如汽車的兩個輪子,必須做好融合,才能實現平衡發展。一方面,傳統產業需要藉助新興產業的技術和理念實現「枯木逢春」,另一方面新興產業依賴傳統產業的技術積累、製造能力和產業組織。此外,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運用好信息技術作為經濟增長的「倍增器」、發展方式的「轉換器」和產業升級的「助推器」的作用。
從產城融合來講,城市要發展,必然要有產業做支撐。從全國來看,由於缺乏產業支撐,許多城市成了「睡城」、「空城」、「鬼城」。就老城而言,面臨著人口密集、基礎設施落後的問題,必須通過產業的引進及合理配置、基礎設施的完善、人口適度分流等措施,使之恢復生機和活力;就新城來看,要通過精明增長、緊湊發展,合理布局產業,用足城市存量空間,同時謀劃好衛星城建設,使之成為居住的城市、生活的城市、工作的城市。
由此可見,融合是篇大文章,其中的關鍵是產業。既要考慮好產業中三個層次的融合關系,又要做好產業和城市之間的結合。應當看到,這些層次並非孤立,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比如說,一二三次產業的融合,其中包含著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雙輪驅動,也有兩化融合;產業間的融合和產城融合同樣是相互關聯。因此,必須統籌考慮好融合戰略,使其中的幾個層次相互促進、相互推動。也應該看到,在經濟新常態下,一些新生事物不斷出現,像互聯網+、工業4.0等。認識、適應並引領新常態,必須加強學習,及時了解發展中出現的新現象,及時掌握國家和省里出台的宏觀政策,以創新思維運用好融合戰略。

當然,做好融合的文章,並沒有固定模式。比如說,有的地方傳統產業基礎好,如果一味地抓新興產業,到頭來可能出現新興產業沒引進、傳統產業也丟了的情況;有的地方隨著發展已經沒有一產,那在抓三次產業的融合時就應重點放在二三產業。
市場經濟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但政府的引導作用不可或缺。在一定程度上講,如何抓好產業融合、如何推進產城融合,將決定一個地區能否在新常態下搶占發展先機。因此,只有堅定不移地做好融合這篇大文章,才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跨越。

C. 工業強省戰略如何促進貴州經濟發展

2010年10月26日,貴州省召開了歷史上第一次工業發展大會,果斷作出了「工業強省」這一振奮人心的戰略抉擇。

一年多來,貴州上下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工業強省戰略,把做大做強工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增強經濟實力的重大舉措。工業強省,是關系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個大戰略,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科學發展,認真分析國內外發展態勢、把握全省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徵,深思熟慮、集思廣益,從實際出發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我們一定要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強烈的憂患意識和不懈的進取精神,統一認識,抓住機遇,堅定信心,堅持「干字當頭、敢字為先、拼字求勝」,毫不動搖地走「工業強省」的道路,奮力把工業經濟更快更好地推向前進,實現貴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在全國各地競相發展、你追我趕的大格局中,貴州工業仍然落後,與發達省份相比,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都還有較大差距。從速度看,貴州工業發展速度比全國慢。即使在西部,與一些省份相比,我們也有較大差距。從總量看,全國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50%左右,貴州要低10幾個百分點。與經濟總量排前三位的廣東、山東、江蘇相比,經濟總量相差甚遠,主要是差在工業上。從效益和競爭力看,貴州工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大企業、大集團、知名品牌偏少,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增長方式還比較粗放。工業落後是貴州經濟落後的根本症結所在。工業上不去,我們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不但不能縮小,反而會越拉越大,甚至被排到我們後面的兄弟省市迅速趕超。我們要實現追趕跨越,要實現富民興黔,不實施「工業強省」戰略,一點希望也沒有。我們要有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看到這個差距。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思路、找准抓手、增添措施,舉全省之力,真抓實干,急起直追,揭開工業發展的新篇章,奮力推進貴州發展新跨越。
一、深刻認識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十一五」發展的關鍵時刻,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省委、省政府作出強力推進工業強省的重大戰略部署,主要是基於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我省的發展階段、特殊的省情以及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的認識和把握。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工業強省」的重大意義,切實增強做好工業工作、加快工業發展的緊迫感和自覺性。
首先,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是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的必然要求。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歷程,有一條清晰的脈絡,就是農業文明不斷向工業文明邁進。工業化就是社會生產活動由以農業為主轉變為以工業為主的社會演進過程。農耕社會幾千年的漫長歷史,生產力的發展是緩慢的、有限的。進入工業時代,生產力才得到迅速發展。兩百多年的工業文明創造的財富,遠遠超過幾千年農耕社會創造財富的總和。蒸汽機、電的發明,特別是計算機、互聯網等現代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推動了工業文明一次又一次的突飛猛進,也正是因為工業的大發展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全面高速發展。我國改革開放是從農村開始的,但經濟真正實現快速發展是工業推動的。現代化進程中,工業化可以加快,但不可逾越。推進工業化,是我國現代化重要而艱巨的歷史性任務。四川作為一個經濟欠發達、二元結構特徵突出的內陸省份,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徵更為明顯,集中表現在工業化進程嚴重滯後。這意味著我們推進工業化的任務更艱巨、要求更迫切,也決定了我們要加快現代化進程,必須把加快推進工業化作為根本突破口。因此,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是順勢而為的必然選擇,是擺在我們面前刻不容緩的重大歷史使命。
第二,工業是促進三次產業良性互動的核心樞紐,抓工業就抓住了「牛鼻子」。三次產業發展,關鍵是工業發展。重農必須強工,農業是基礎,工業是主導,主導不力,基礎不牢。「三農」問題的解決,根本性、主導性的力量是工業化。離開了工業化,就農業談農業,解決「三農」問題是沒有希望的。我們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雙增長、雙過半」,靠的是什麼?靠的是用抓工業理念抓農業,靠的是農業產業化的牽引,靠的是龍頭企業對千家萬戶的帶動。農業產業化實質是農業工業化,農業產業化也只有在工業化的推動下才能做強做大。工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一頭向農戶延伸,一頭向市場延伸,對於促進產品向商品、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起著決定性作用。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前提是要有強大的工業支撐。沒有工業的大發展,財力上不去,「反哺」、「支持」就難以實現。工業的發展又可為第三產業提供廣闊的空間,必然帶動第三產業的大發展。首先是帶動金融業,引進資金,用活貸款,加快資金流動。以企業為主體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流動越快,經濟就越有活力。工業經濟發展起來了,運輸、商貿、中介、餐飲、房地產等行業,就會相應發展起來。城鎮化要靠工業化來推動。
現在不少地方城市拓展得很快,但產業發展偏弱,這是一個帶普遍性的問題。沒有工業發展,產業「空心化」,城市建得再漂亮也是個「空殼」。因此,產業發展的「火車頭」,城鄉統籌的「發動機」,城鎮化的「助推器」,吸納就業的「強磁場」,應該也只能是工業。
第三,我省已進入工業化初期加速向中期推進的階段,工業大跨越是實現經濟社會大發展的關鍵所在。工業已成為全省經濟最主要的增長力量。當前我省工業面臨大好發展機遇。國際國內產業加快向西部轉移,國家對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支持加大,加強自主創新將極大提升科技對工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新型工業化道路為我省工業大跨越提供了新的路徑。特別要看到,我省擁有特色優勢資源,擁有位居全國前列的農產品及其加工生產能力,擁有眾多的科研機構、豐富的人才資源和較強的產業技術支撐,交通、能源、通信等工業發展的硬環境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有這樣好的基礎,這樣好的機遇,這樣好的條件,工業完全能夠大有作為。關鍵看我們的認識深不深,信心足不足,舉措好不好,力度大不大。如果不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實現工業的超常規、跨越式發展,我們就會犯歷史性錯誤。各級各部門一定要有堅定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心,努力走出一條具有貴州特色的工業強省之路。
二、明確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奮斗目標和工作重點
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本質上是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推進貴州工業化進程。這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舉旗幟、抓班子、帶隊伍、促發展」的思路,深入推進「三個轉變」,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大中型企業、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為重點,以產業集聚發展為方向,以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為支撐,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優化工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快工業增長方式轉變,提高工業綜合競爭力和帶動力,以工業的大發展推進全省經濟的大跨越。
通過努力,實現農業大省向工業大省跨越,進而推進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跨越,建成具有國際國內重要影響的特色資源開發基地和我國中西部最具競爭力的現代製造業強省。當前,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大的突破。
(一)做好資源轉化這篇文章,在培育優勢產業上實現大突破
貴州是資源大省。發展工業離開了資源,就丟掉了優勢。目前,我省資源開發轉化的程度和水平還不高,賣資源、賣初級產品的情況還比較突出。是賣資源還是賣產品,是簡單轉化還是深度開發,經濟效益大不一樣。所以,我們要積極爭取支持,下決心建設西部天然氣能源化工基地,搞好就地轉化。我們發展工業要重視資源開發,但更重要的是立足省內開展深度加工。要大力實施本地化發展戰略,將資源轉化為資本,以資本驅動產業發展,打造優勢產業鏈條,形成有競爭力、高附加值的產品。開發利用資源,就要引導和支持在貴州建加工企業,這要作為一個明確的思路。高新技術、優勢資源、裝備製造和農產品加工四大產業,就是立足於發揮我省的資源優勢,著眼於產業分工和市場競爭確立的。要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推動產業整合、要素整合、企業整合,提升產業綜合競爭能力。
項目是集聚生產要素的載體,抓優勢資源開發、抓工業發展,歸根到底要落實到項目上。只有一批又一批大的項目建起來,才能形成大的增長力量、促進大的要素集聚、產生大的經濟效益。對一個市縣而言,有時候一個好的項目就能造就一個大的產業,撐起一方經濟。要解放思想立項目,科學論證定項目,精心謀劃儲項目,只爭朝夕搶項目,聚精會神干項目。對於重大工業項目,黨政主要領導要親自過問,相關部門要搞好協調服務,特別是要積極妥善做好項目報批、土地徵用、環保評審、搬遷安置等工作,為項目開工建設創造良好條件。
(二)著力培育大企業和產業集群,在打造工業發展龍頭上實現大突破
工業是聚合度高、關聯性強的產業,發展工業一定要有龍頭帶動。龍頭強,帶動力才強,支撐力才強,一個地方的工業發展才有希望。我們必須著力培育大企業、大集團,發展產業集群,建好工業集中區,充分發揮其引領作用和集聚效應,不斷提升我省工業整體實力。
一要著力抓大企業。大企業、大集團是一個國家和地方經濟實力的象徵。如果美國沒有近200家世界500強企業,日本沒有90家世界500強企業,他們就不可能有今天這樣強大的經濟實力。從全省來看,工業發展好的地方,也都有大企業作支撐。要下更大力氣抓大企業、大集團的發展,通過鞏固發展一批、承接引進一批、整合擴張一批、成長壯大一批等多種方式,推動骨幹企業快速做強做大。各市州也都要培育和發展一批有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
二要著力抓產業集群。集群式發展是現代產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工業發展要大中小企業、各種所有制企業「大合唱「,形成萬馬奔騰之勢。「舞台」就是產業集群,既可依託大企業整合帶動中小企業,加強產業內上下游企業的配套協作,也可以聚集一大批中小企業實現規模發展。要把產業集群的發展放在突出位置,有意識、有規劃、有步驟地加以推動,形成一批集中度大、關聯性強、集約化水平高的產業集群。三要著力抓工業園區和工業集中發展區。園區是工業集聚的載體,目前工業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的特徵非常明顯。通過工業集中發展,就能有效避免那種分散布點、大量佔地、增大成本、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的現象,促進專業化生產、社會化協作和集約化發展。各地發展工業特別是發展縣域工業,原則上都要走集中發展的道路。推進這項工作,關鍵是要搞好利益協調。雙流的做法值得推廣,各個鄉鎮引進的企業都集中到園區,哪個鄉鎮引進的,產值、利稅就算到誰的頭上。要認真做好園區產業布局規劃,把園區發展與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結合起來,促進各類園區依託比較優勢,形成產業特色,實現規模效益。大力挖掘現有工業園區和集中發展區的潛力,提高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
四要著力抓知名品牌。品牌體現競爭力。沒有自己的品牌,產品質量再好,作貼牌生產,大部分的利潤和附加值都只能被別人拿去。要把打造名牌作為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作為增強區域要素聚集能力的重要舉措,樹品牌意識,創知名品牌,走品牌經濟之路。企業文化是品牌的重要內涵,而且是更重要的品牌。某種意義上講,企業品牌的競爭也是企業文化的競爭。缺乏企業文化的支撐,企業就沒有生命力、凝聚力、競爭力。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以文化力來促進生產力,提升競爭力。
(三)加強自主創新與技術進步,在轉變工業增長方式上實現大突破
要加強企業自主創新。企業是技術開發的主體、科技投入的主體、成果轉化的主體。創新關鍵靠企業,企業的發展關鍵又在創新。企業最重要的是研發,生產環節放在哪兒都行,特別是大企業如果不在研發上下功夫,一點前途都沒有。工業要實現大的跨越,必須以自主創新為驅動,以技術進步為支撐,這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方向。企業一定要加大研發投入,加強原始創新,注重搞好集成創新及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努力掌握自主知識產權。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要逐步達到3%以上。大企業、大集團要聚集人才、資金、裝備等精銳力量,構建堅實的技術創新平台,不僅要從事應用技術開發,還要緊扣企業發展戰略的定位,加強核心關鍵技術的超前研發。堅持以企業為核心,發揮軍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突破體制性障礙,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加快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科技創新,人才是根本。實施人才戰略,關鍵是要搞好機制創新。要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積極探索技術創新成果作為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我們只有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既懂經營又有創新能力的團隊和領軍人物,貴州的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才有希望。
要積極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我省傳統工業比重比較大,提高競爭力關鍵是要加強以節能降耗為重點的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總的來講,我省技術改造投入還不夠。高起點是財富,低起點是包袱。要把企業技術改造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企業要捨得投入,政府也要加大扶持力度。通過技術改造,以資金換新技術,以新技術換更多的資金,再以更多的資金換更高的技術,不斷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要加速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提升企業研發、生產和經營管理水平。
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萬元GDP能耗下降重點在工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既能提高工業的質量和效益,又能有效地降低能耗、減少污染。要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於「工業強省」的各個環節,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大力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和企業循環式生產,實現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集約型增長。生態和環保也是經濟效益,也是競爭力,要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節能、降耗、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絕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和浪費資源的老路。要繼續抓好工業污染綜合治理,該停產治理的必須停產治理,該關閉的必須堅決予以關閉。
(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在做強國有經濟和發展民營經濟上實現大突破
體制機制管根本、管長遠。目前,體制不暢、機制不活仍然是制約工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必須繼續在體制機制改革上攻堅破難。推進「三個轉變」,搞市場化配置資源,是我們抓經濟發展的根本手段。抓工業發展,也要堅定不移推進市場化配置資源。離開了這一條,工業經濟就不可能有活力。大市場,大作為;小市場,小作為;無市場,沒作為。抓工業,就是要到市場找項目、找資金、找人才、找技術、找管理,這個觀念一定要牢固樹立起來。從政府層面上講,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真正建設服務型政府。改革推進到今天,不單是要破除障礙、減少阻力,更重要的是要搞好服務、加強支持、增添動力。我們抓工業不是要去管企業,而是要服務企業、服務發展。
要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做強國有經濟。高度重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積極盤活存量資產,這一點我們要毫不含糊、毫不動搖。要抓住產權制度改革這個核心,積極推進股權分置改革,以股權多元化推動治理結構的合理化、科學化。國有企業改革最終要解決「老闆」到位的問題,企業搞得好,有人得利益,搞得不好,也要有人承擔責任。對企業發展有人真正負責任,這是最核心的機制。現在看來,對企業經營者發高薪、給重獎,都不如給期權、股權好。同時,必須切實加強對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搞好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防止在企業經營和改制重組過程中出現資產流失。
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壯大工業經濟新的增長力量。民營經濟是我省工業發展的薄弱環節,也是做大工業總量的現實途徑和重要抓手。各地一定要放手發展民營經濟,特別是對縣域工業而言,重點應發展民營企業。縣域經濟發展的差距,主要差在民營經濟上。要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切實降低市場准入門檻,凡是國家法律法規沒有明文禁止的,都要向民營經濟敞開大門,鼓勵他們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重組,在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領域投資發展。積極幫助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在信貸貼息、技改投入等方面,讓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享有同等待遇。當前,要注意發現一批實力較強、機制靈活、管理規范的民營企業典型,及時總結推廣他們的好經驗,充分發揮其示範作用。
(五)加快對內對外開放,在工業招商引資上實現大突破
工業是我省對內對外開放的主要領域。這幾年,我省工業發展快、經濟發展快,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有很大的關系。抓住「外資西進、內資西移」的機遇,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是推進工業強省的現實途徑。
一是思想上要更解放、更開明。觀念落後是最大的落後。抓開放,尤其要解放思想。市場、技術、資金是沒有邊界的,戰略合作夥伴也是不分地方的。戰略合作要有戰略眼光,合作成功與否,關鍵在項目,關鍵在企業。這是經濟規律,不是長官意志。要有戰略思考,看得很遠,善於算大賬、算長遠賬,不能因一時一事的利益得失而喪失發展機會,影響發展大局。引進來是發展,走出去也是發展。我們既要著力抓好招商引資工作,又要堅決打破條塊分割和地域界限,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拓展發展空間。要鼓勵和支持大企業將研發機構建在中心城市,鼓勵和支持國有企業之間、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之間進行戰略合作。
二是方式上要更靈活、更務實。沒有好的機制,就不會有這樣好的效果。要積極創新招商方式,採用專業招商、委託招商、網路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種形式,特別要大力推行產業鏈招商,增強引資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與泛珠三角、長三角等區域的經貿合作和產業對接,力爭引進一批知名品牌。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是我們必須牢牢抓住的機遇,這個機遇我們不抓住,就會被別人抓住,失去機遇,再努力就很難趕上。當然,既要「招商引資」,也要「擇商選資」,不能承接落後的、淘汰的產業。
三是工作上要更有力、更有效。領導是最大的環境,對於一些重大項目,黨政主要領導要積極關注、親自抓。精神狀態至關重要。想得到才有可能做得到,想不到就一定做不到。現在有的項目簽約的時候轟轟烈烈,但引進後就無人過問。我們不僅要下大功夫引進企業,更要注重支持企業進來後的發展。
三、切實加強對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領導
工業發展要上大台階,工業工作必須上大台階。各級各部門要切實加強對工業工作的領導,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關心、支持工業發展,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在提高工業競爭的「軟實力」上狠下功夫,努力把我省工業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一是在領導力量上要加強。抓經濟的主要精力要放在抓工業上,把工業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黨政「一把手」要親自抓工業。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和主管工業的領導同志,要學工業、懂工業、鑽工業,真正成為抓工業的行家裡手。堅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地找准本地工業發展的突破口。做任何事情都有困難,但做任何事情也都有辦法。著眼點要放在找出辦法、克服困難上。同一項工作,讓什麼人來抓,用什麼辦法來抓,效果大不一樣。要配強工業戰線的幹部,把熟悉工業工作、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優秀幹部放到抓工業的第一線。要加強和改進企業黨的建設,特別是要大力加強新經濟組織的黨建工作,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
二是在政策支持上要加強。現在國家支持西部地區工業發展的政策很多,比如在特色優勢產業、裝備製造業、企業技術創新等方面,都有許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和舉措。我們要研究政策,吃透政策,用好政策,最大限度地爭取國家支持。各級各部門要強化「保障與服務」意識,在支持工業發展上,要捨得給政策。這次會後,省上將出台實施工業強省的決定和相關配套政策,必須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有關部門要全方位、全天候、全過程地為工業發展服務,幫助解決企業生產運行中的突出問題。成都海關近年來在落實優惠政策、主動服務地方經濟上下了很大功夫,過去通關需要1天半,現在只要半小時,大大方便了省內企業出口。各個部門都有一個改進對企業服務的問題。必須明確的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主要是依法納稅、吸納就業。企業利潤主要用於擴大再生產,創造更多的財富,這就是對社會的很大貢獻。凡是對企業亂攤派、亂收費、亂檢查、亂罰沒的,發現一起,堅決查處一起。
三是在企業家隊伍建設上要加強。企業家是各種生產要素的整合者,工業強省最終要通過優秀的企業家來實現。「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沒有比爾·蓋茨就沒有微軟,沒有張瑞敏就沒有海爾,同樣,沒有王國春就沒有五糧液今天這樣的發展局面。支持一個企業家,充分發揮優秀企業家的作用,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什麼是人才?能做成事就是人才,能創造財富就是人才,能對社會做出貢獻就是人才。從根本上講,企業家是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產生的,我們要積極熱情地為企業家隊伍的成長壯大創造寬松的環境。要加強對企業家的培養、教育和引導,提高經營管理水平。要營造鼓勵改革、支持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讓企業家放手發展、盡展才華。對他們不能苛求,不要放大缺點。各地要發掘一批優秀經營人才,用全新理念激發企業家的創造活力。對於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家,要捨得給物質待遇、給政治榮譽、給社會地位。企業家要有寬廣的眼界、飽滿的激情、執著的事業心,敢冒市場風險,勇於開拓創新,克服小成即滿、安於現狀的思想,全心身地投入到創造財富、奉獻社會中去。
四是在運行保障上要加強。要加強煤電油運氣等的協調和調度,保障工業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加強銀企、銀政合作,重視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建設,積極爭取金融部門的信貸支持,逐步解決存差過大的問題,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要抓好電網、氣網、路網、信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確保電力和天然氣供應,確保運輸快捷便利,確保通信高速高效。要合理調節優化用地,盡最大努力保障工業用地需求。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提高流通效率,保證工業生產物暢其流。高度重視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同時,維護好職工的合法權益,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抓安全就是抓發展,我們不能因為強調發展工業,就忽視安全生產。要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強化責任落實,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
五是在氛圍營造上要加強。我省是傳統的農業大省,工業文化底蘊不厚、氛圍不濃。要廣泛宣傳工業在「強省、富民、興黔」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宣傳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重大意義和重大舉措。要大張旗鼓地宣傳各地抓工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表彰和樹立一批促進工業發展的先進典型。要高度重視誠信體系建設,政府要帶頭講誠信,在全社會營造講誠實、重信譽、守承諾的誠信環境。
推進工業強省,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歷史使命。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置身這樣一個大舞台,我們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滿懷憂患重工業;進一步理清思路,滿懷信心謀工業;進一步振奮精神,滿懷激情抓工業;進一步增強合力,滿懷執著興工業。要有無功即過的責任意識,要有義無反顧的使命意識,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意識,開拓進取,奮力拚搏,朝著「工業強省」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凝聚全貴州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為實現貴州發展新跨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D. 請問縣級層面的工業怎麼抓

摘要 「樂至是農業大縣,但農業不是我們的全部。」在文勇看來,雖然樂至是農產品主產區縣,但並不是說不能發展工業。「關鍵看有沒有條件。」他說,比如有沒有工業發展基礎,有沒有發展空間尤其是環保容量。

E. 如何優化工業發展環境

產業的發展需要良好環境。廣西是一個後發展欠發達地區,工業發展環境與發達地區相比有不小的差距,制約了工業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因此,推進新型工業化跨越發展,就要把優化工業發展環境作為基礎工程。
抑制「脫實向虛」現象,營造實業致富的認知環境。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是一對關系密切的兄弟。虛擬經濟以實體經濟為基礎,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以服務於實體經濟為最終目的。實體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有賴於以金融業為核心的虛擬經濟支持。金融市場的合理運行,可以讓閑置資金與合適的實體經濟投資領域匹配,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融資平台,提高資金配置效率;金融市場還能識別風險,預警實體經濟發展可能出現的問題。但虛擬經濟由於其復雜性和投機性,容易脫離實體經濟而自我循環、自我膨脹,助推資產泡沫的形成。當實體經濟不能夠消化這些泡沫時,過度膨脹的泡沫不可避免地產生破裂,形成經濟危機。因此,既要發展虛擬經濟,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助力;又要控制虛擬經濟,使其處於良性的可控的范圍。近年來,我國經濟出現「脫實向虛」的現象,企業和資本熱衷於炒作並從中謀劃取利益,助長了社會的浮躁和功利,形成不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社會氛圍。因此,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抑制「脫實向虛」的現象,讓虛擬經濟利潤回歸合理水平,引導社會資本更多投向以工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加大政策扶持、降低稅費負擔,營造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讓抓工業、干實業的人有搞頭、有奔頭、有甜頭。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扭轉整個社會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科學認知環境,形成重視工業發展、支持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科學考核政績,優化發展工業的行政環境。在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各級領導班子的行政行為對工業發展的影響是重要的。要通過科學的政績考核來形成各級領導班子積極、科學抓好工業發展的行為導向。工業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比如周期長,即項目建設周期較長,回收周期長等;環節多,即生產經營環節多,從生產要素的准備,到開始進行生產、生產出產成品,再到銷售產品、回收資金,經歷多個環節;好群聚,即工業產業喜歡群聚,形成產業集群,共享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降低經營成本,等等。開展政績考核並確保考核結果的科學性,就要求深入研究和遵循工業發展規律,設置相應的考核指標和內容。要改變過去只看見結果看不見過程、只看見現在看不見將來、只看見表面看不見裡面的政績考核缺陷,既要重視考核結果也要重視考核過程,既要考核當前指標也要考核預期指標,既要考核顯性指標也要考核隱性指標。科學的政績考核還要突出可持續發展的考核,激勵各級領導班子捨得花時間、投本錢、下功夫,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同時,科學的政績考核還要注意遵循主體功能區規劃定位,設置好差別化的評價指標,激勵各級領導班子積極發展與功能區相適應的工業項目。
完善制度機制,優化工業發展的服務環境。為工業企業及相關主體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職責。要完善服務制度,規范服務行為。要完善財稅制度,減輕企業負擔作為完善制度機制的一個重點。從現實看,財政收入的層層壓力使一些地方、一些部門突破財稅法律法規的限制,設置各種不合理收費,加重了企業的負擔。廣西工業整體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大多數企業市場競爭力還比較弱,不合理的負擔更使其難於輕裝上陣,提高市場競爭力;在招商引資中也難於與其他環境更優的地方競爭,削弱吸引力。完善財稅制度,就要取締不合理收費,堅持「放水養魚」而不是「竭澤而漁」,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為企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F. 如何促進工業經濟健康發展,做大做強實體經濟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

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跨區域再配置能夠為中國經濟的下一輪增長提供新的動力,而限制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跨區域再配置則有可能在中長期導致效率和平衡兼失的局面。1、首先,讓新增的建設用地指標和農村宅基地所對應的建設用地指標成為可以跨省(區市)流動的資產,特別是應允許跨省(區市)進城的農民工在自願的前提下放棄家鄉的宅基地,將其整理復耕產生的建設用地指標有償轉讓給就業所在地使用,並相應獲得當地的戶籍、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等。2、與此同時,未來中國要適度推進地區之間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讓勞動力的地區間流動不再是基於公共服務的差異,而是基於提升勞動生產率的需求。3、相應地,應改革地方政府官員績效的考核體制,削弱地方政府對於發展經濟的職能,對不同地區的官員考核分別賦予GDP總量增長和人均增長的不同權重,對人口流出地的政府應考核人均GDP的增長,而對於人口流入地,則考核總量GDP的增長,。

G. 如何抓好新形勢下工業經濟的思考

第一,要清醒認識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從社會結構說,任何社會都是在一定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的經濟基礎、政治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統一體。其中,作為統治階級意志集中體現的意識形態是整個社會機體的靈魂,它為統治階級的統治提供理論依據、思想基礎和精神支柱。從共產黨執政地位說,正因為意識形態能為統治階級的統治提供理論依據、思想基礎和精神支柱,意識形態工作就關繫到黨和國家的全局,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順利發展,關系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這對於黨的執政地位的維護自然十分重要。從綜合國力構成說,以意識形態為核心的思想道德文化,是綜合國力構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軟實力,它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因此,我們集中精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刻也不能放鬆意識形態工作。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事業,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輔相成的事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然要求思想道德文化建設與經濟社會建設協調發展,全面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從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規律說,社會意識形態領域歷來是敵對勢力同我們激烈爭奪的重要陣地,敵對勢力要搞亂一個社會、顛覆一個政權,往往是先從意識形態領域打開突破口,先從搞亂人們的思想下手。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發生在世界社會主義陣營內的蘇聯的解體、東歐的演變就是有力證明。

第二,要科學把握當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形勢

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進行的,意識形態領域面臨世界范圍社會思潮激盪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正確認識和把握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形勢極為重要。要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這些年來的酣氦豐教薟寄奉犀斧簍總形勢有個全面判斷。從主導方面看,黨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面對信息化、經濟全球化時代意識形態領域的許多新情況、新變化,全面推進理論武裝、新聞宣傳、文藝出版、思想道德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文化體制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促進了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得到鞏固。另一方面,各種敵對勢力加緊在意識形態領域對我國進行滲透破壞活動。國內也出現了一些噪音雜音,既有否定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論,也有否定改革開放、否定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言論,對此決不能掉以輕心。再次,要清醒認識敵對勢力在意識形態領域對我國進行滲透破壞活動的特點:一是各種敵對勢力在意識形態領域對我國進行的滲透破壞活動組織越來越周密,方式越來越多樣;二是他們總是拿自由、民主、人權、民族、宗教這些議題大肆炒作,鼓吹普世價值(實際上是鼓吹美國的價值),利用一些重大事件和活動,對我們黨和國家進行造謠攻擊;三是他們的基本手法是把個別問題擴大化、把單一問題復雜化、把一般問題政治化,,最終把所有問題都說成是我國「社會制度弊端」造成的,始終把矛頭指向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四是他們利用媒體特別是互聯網等現代媒體作為滲透的重要渠道,散布大量有害信息,極力抹黑中國、醜化中國、妖魔化中國。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認識和冷靜分析。還要清醒認識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復雜形勢。高校處在意識形態斗爭和較量的前沿,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難度很大,高校的思想理論建設和意識形態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第三,要大力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本質上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與資本主義價值體系的斗爭。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表現,也是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根本任務。要按照黨的十七大要求,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四個主要方面的建設。

大力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意識形態領域的陣地無產階級、馬克思主義不去佔領,資產階級、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必然會去佔領。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必須堅決反對「意識形態趨同論」和「意識形態終結論」。許多西方學者站在各自不同立場,對意識形態進行研究,並提出相應的理論,其中比較典型的是「意識形態趨同論」與「意識形態終結論」。「意識形態趨同論」故意抹煞各種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根本區別,認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隨著發展,相似點越來越多,兩種制度和意識形態可以相互妥協、交融,直至趨同。20世紀50年代以後,「意識形態趨同論」向完善、成熟的理論形態發展,並且為資本主義國家向社會主義國家實施「和平演變」戰略提供理論說明,其實質在於把社會主義演變成資本主義。20世紀30年代,德國社會學家卡爾·曼海姆最先提出了「意識形態終結論」,他認為意識形態是「烏托邦」,應當把它「排斥」或「置於一旁」。二戰以後,一些西方學者掀起了否定意識形態的高潮,提出要把意識形態從「西方社會中排除出去」。蘇東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後,「意識形態終結論」更是甚囂塵上。「馬克思主義已經死亡」、「共產主義已經死亡」等類似的標題和口號在歐洲國家出版的一些論著和報刊中隨處可見。某些別有用心的西方政客大肆吹噓資本主義的「勝利」,宣告馬克思主義已破產」,稱「20世紀是最後埋葬共產主義的世紀」。西方的一些思想家也認為,馬克思主義作為「最後一個宏大的意識形態就要終結」,人們的思想觀念將在沒有黨派和階級性的社會共同意識中統一起來。

從馬克思主義觀點看來,「意識形態終結論」的荒謬性不言而喻。意識形態作為一種思想體系,是一定階級、國家和政黨根本利益的體現。只要階級、國家和政黨還存在,意識形態就不會「趨同」,也不會「終結」。因此,無論是「意識形態趨同論」還是「意識形態終結論」,其實質是要消除、否定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以實現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一體化。因此,我們要堅決抵制和反對「意識形態趨同論」、「意識形態終結論」等錯誤觀點,在這個關系社會主義存亡的問題上不能有任何含糊。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指導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重視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力量建設。值得重視的是,目前在我國某些高校的哲學社會科學教學中,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盛行,馬克思主義往往被邊緣化。本應作為馬克思主義堅強陣地的高校,有些成了錯誤思潮傳播的場所,這對社會和青年一代的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對這個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我國高校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大學,必須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佔領這個思想文化陣地,堅定不移地強化馬克思主義在高校的指導地位,加強校報、校刊、校內廣播電視和學校出版社的建設,嚴格社團、課堂、講座和網路的管理,堅持研究無禁區、講課有紀律,堅決反對否定、詆毀、淡化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傾向,絕不以任何理由為借口,給錯誤思想提供傳播渠道,以確保導向正確。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體育、藝術和娛樂活動,弘揚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徵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特別是要充分調動和發揮高校廣大理論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高校建設成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要組織高校理論工作者開展聯合攻關,及時總結我們黨帶領人民在實踐中創造的新鮮經驗,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努力拿出一批有價值、有分量的理論成果。要組織高校理論工作者積極參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大力促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和科研方法創新,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等理論體系。努力在高校造就強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為其提供良好的條件,以便他們充分發揮在鞏固馬克思主義陣地中的作用。

第四,加強黨對宣傳文化教育單位的領導

中國的一切問題,關鍵在黨。在這方面,首先要按照中央要求配備好領導班子。各級黨委重視選拔培養意識形態領域領導幹部,配備好領導班子,確保領導權牢牢掌握在忠誠於黨和人民的人手裡。並且要求各級領導班子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和屬地原則,管好自己的隊伍。要求宣傳文化教育單位領導幹部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看好自己的陣地。要明辨是非,旗幟鮮明,對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意識形態領域出現的問題,要理直氣壯、敢於負責、及時處置,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不能敷衍塞責、互相推諉、任其蔓延,決不給錯誤思想觀點提供傳播渠道,確保意識形態安全。其次,要切實把意識形態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自覺從政治上觀察和處理問題,經常分析意識形態領域的形勢,及時掌握思想理論動向和社會輿情動態,及時發現傾向性、苗頭性問題;認真總結黨做意識形態工作的成功經驗,深入研究信息化、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條件下意識形態工作的特點和規律,不斷研究和探索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有效途徑和辦法,不斷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斷提高駕馭意識形態大局的本領和能力。再次,要做好新形勢下知識分子的教育引導工作。知識分子在意識形態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意識形態工作,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知識分子工作。我們黨一貫重視對知識分子的團結、教育和引導工作,在新的形勢下,我們更要進一步落實和完善黨的知識分子政策,這方面要做的事情很多。首當其沖的是,要高度重視在知識分子中培養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努力造就政治堅定、與黨同心同德、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理論家、思想家。這是黨在知識分子中最堅定的依靠力量。應該說,這個問題目前還未引起所有宣傳文化教育單位領導的重視,有的領導做得很好,有的負領導責任的同志卻至今是見物不見人,甚至沒有想到在這方面要做些什麼。這是一些單位多年淡化意識形態的表現,應得到糾正;同時要正確把握思想理論建設中一些重大關系,即正確處理學術自由和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的關系,正確處理一元指導思想和文化多樣性的關系,正確處理先進性和廣泛性的關系,正確處理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現實問題的關系。正確處理這些關系對團結大多數知識分子關系極大;要善於適應新的形勢,鼓勵和引導廣大知識分子堅持「二為」方向;要支持我國學者加強對外學術交流,不斷增強在國際學術論壇上的話語權;要多聽知識分子的意見,特別是有重大影響的知識分子的意見,加強思想引導,主動提供服務。即使對那些有不同意見甚至發表過錯誤觀點的知識分子,也要多做教育引導工作,從政治上關心和幫助他們,最大限度地把知識分子團結和凝聚在黨的周圍,發揮他們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中的作用。

H. 從經濟開發區的發展談如何提升工業經濟發展環境

一、當前開發區工業經濟發展面臨的環境
當前,開發區的發展迎來了「黃金機遇期」。但同時,隨著政策法規的調整,大的體制環境的演變,以及形勢任務的深刻變化,更面臨來自各方面的嚴峻挑戰。
首先,政策法規環境的變化。隨著國家宏觀調控力度的加大,各項政策相繼出台,特別是所得稅政策調整、用地指標供求矛盾突出、環境保護加強以及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收緊銀根等,從多個層面制約了開發區的發展。此外,開發區財政綜合收入雖然較高,但可用財力尤其是償債能力低,融資額度受到限制,造成融資困難。目前,我區執行與市屬城區幾乎無差異的市區分稅制財政體制,財權與事權不統一,在推進大建設、優化大環境過程中,資金十分困難,壓力很大。
其次,體制環境的束縛。一是經濟管理權分散化。近年來,國家對稅務、土地、環保等機構先後實行了垂直領導,一些原來下放的職能許可權逐一上收,有些雖未上收但須逐事逐項上報「確認」、「審核」,導致辦事環節增多,協調難度增大,工作效率降低,經濟成本增高。二是管理職能行政化。開發區社會管理與服務職能日益加重,肩負著經濟開發和社會管理的雙重重擔,由此導致管理服務職能延伸,管理鏈條增長,財政負擔增大,精幹、高效的管理架構面臨膨脹的極大壓力。同時,上級部門要求開發區象其他行政區一樣,開展統一要求的各種社會活動,參加名目繁多的各類會議,承擔與工作無關的社會事務,增設相應的工作機構,接受各種檢查評比,導致工作精力分散,主動性減弱,呈現出明顯的行政化趨勢。上述問題,使開發區以往所具有的觀念新、體制優、人員精、效率高等比較優勢受到挑戰,開發區面臨向舊體制回歸或受舊體制「反向輻射」的巨大壓力。
二、對優化開發區發展環境的思考與建議
環境建設是一個常抓常新,「永不竣工」的基礎工程。優化發展環境,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努力明確定位。首先是法律定位的問題。盡管我國工業區建設已實行了20多年,但關於工業區的成立、運作、監管的法律、法規卻仍然處於缺失狀態。在國家法律法規對開發區地位沒有法定認可的情況下,地方黨委和政府更應給以相對寬松的政策法規環境,為開發區管委會「正名」。建議政府對開發區管委會進行書面正式授權,讓管委會代表政府對開發區范圍內土地的開發、使用行使權力。在進行土地徵收、管理、開發過程中雖然「無法可依」,但至少「有據可依」,而不至於說不清、道不明,做的時候是對的,檢查起來又都是錯的,造成工作的被動局面。其次是功能定位的問題。開發區作為城市戰略定位和產業發展的載體,其功能應為城市戰略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說,開發區的主要職能是吸引、發展先進製造業,同時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城市第三產業,最終目標是建設成為合肥市經濟實力最強、人居環境優良、現代化、多功能、綜合型新城區。
二是提升城市配套功能。經過14年的努力,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逐年增加,基礎設施配套水平逐步提高,但適應現代化、多功能、綜合型新城區發展的城市配套設施仍欠完善。下一步,要進一步發展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公共交通、商業等服務業體系。同時,要創造良好條件,吸引法律、會計、保險、金融等中介組織充實到開發區的城市框架中,使靜態的「城」變為動態的「市」。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城市化帶動現代化。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配套的完善上,作為合肥市建設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的重要載體,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水、電、熱、氣、以及污水處理等,還有會展中心、接待中心等市重點工程,都由開發區來投入和運營,壓力極大,建議應納入全市的統一規劃和綜合配套之中,不能僅僅依靠開發區的投入和負債來解決。
三是更加深入地解放思想。如何看待開發區,其實是一個觀念轉變的問題。從開發區來說,不能就開發區說開發區,更要認識到開發區是合肥的開發區,是安徽的開發區。從上級部門來說,急需站在全市的大局上考慮,不能把開發區簡單地等同縣區或市直部門,以同樣的標准、規范和尺度來要求,而必須當成「特區」來看,給予特別的政策、特殊的關注、特事特辦,更多地關心、幫助和支持,多設路標、少設路障。只有這樣,才能舉全市之力,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集中精力辦好開發區以及工業園區,為工業立市多做貢獻。
四是大力優化體制環境。在硬體設施、政策環境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開發區之間的競爭最終體現在體制環境上的競爭。吳儀副總理去年在視察長沙經濟開發區時指出: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必須由政策優勢向體制機制優勢轉變。當前,開發區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進一步壯大,必須實施體制創新戰略,保持其在區域經濟社會競爭中的領先優勢。但是,體制創新不能僅靠開發區的努力,更需要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第一,支持開發區在用人機制、目標管理、績效考核以及分配機制上大膽試驗,只要不違反國家的法律法規,都應放手讓開發區先行先試。第二,鼓勵開發區進一步積極創新招商引資機制,探索市場化招商、中介機構招商、代理招商等新路子,促進招商手段的市場化和專業化。引進專業咨詢公司、財務公司、律師所、評估機構、代理公司等中介機構,提升招商層次和水平。第三,切實為開發區「減負」。對開發區的機構,不能要求對口設置,盡量採取合並、綜合和代管的方式;各項工作不能按區一級政府來要求;各種會議、檢查、評比對開發區應給以特殊對待。第四,應對審批許可權上收的壓力,應學習西安、南昌等地開發區的經驗,將垂直部門設置在開發區管委會的職能部門,實施管委會統一領導,上級對口指導。開發區工委管委會可根據發展情況和形勢變化,自主對機構、幹部、編制等進行適當調整,在很多做法上,賦予開發區先行先試、試驗的權力。
合肥市工業經濟發展環境,集中體現在開發區(工業園區)的環境上。

I. 如何抓好縣域工業經濟

當前,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說明中國已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但中國原有的自然經濟,落後的生產力以及受其他國家壓迫的國情在我國經濟發展中遺留留了不少的問題。盡管中國經濟發展快速,但在發展中也出現了不少負面影響,比如環境污染和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等,因此,我們一直在探尋符合國情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那麼,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存在什麼問題呢?中國乃是一個製造業大國,在製造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亦被譽為「世界工廠」。中國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於生產密集型的製造業,依賴於便宜的勞動力和便宜的資源環境這一優勢。但這對中國卻不一定是好事。因為中國一直以低廉的價格為外國人提供商品,提供服務,同樣的付出,中國的勞動人民卻只能得到很少的回報,未免也太不公平了。同時,我們還受「貿易保護」的壓制,「反傾銷」等矛頭直指中國,致使中國處於為人家提供廉價商品還要遭受人家打擊這一尷尬境地。另一方面,隨經濟發展,中國勞動力低廉這一優勢也將越來越不明顯,發達國家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往我國的轉移也對我國的環境和資源造成極大的污染和消耗,這種發展模式是無法持續的。此外,加工製造是產業鏈的底端,發達國家掌握了創意·營銷等高利潤環節,我國就如受資本家剝削的工人,一直在為他人創造財富。長此以往,我們就會失去與別人競爭的資本。促使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分別是消費,投資和出口。在中國,由於過去我國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和醫療服務體系,國民儲蓄較高,消費需求不旺,所以我國經濟依靠消費拉動並不明顯。加上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實行出口創匯,引進外資的戰略,當前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為60%以上,經濟增長依靠外貿的比重很大,導致我們放棄了中國這個最有潛力的市場,同時,我國基於戰略的考慮,大力進行政府導向型投資,創造市場需求,拉動國家經濟增長,使國家經濟形成了出口依賴型與投資拉動型並存的模式。但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增長,中國國民購買力明顯增強,加上金融危機的爆發,各國紛紛覬覦中國這塊市場。對於中國自己來說,更應該開拓自己的市場,通過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同時,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很多情況下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資源利用效率低這種發展是不可能長期帶來效益的,作為一個大國,我們是不甘心如此的,加上中國改革開放至現在的發展,經濟實力大大增強,我們有能力去實現一個產業的轉型,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而使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上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那麼,我們該如何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呢?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實現三個轉變,一個方針,三個轉變:一是轉變以投資、出口拉動,轉為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二是由主要以第一、第二產業拉動向依靠第一、二、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三是由主要以消耗物質資源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一個方針是堅持走新型工業傳統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首先,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勞動力優勢仍會存在,因此,中國不應放棄世界製造業大國的地位,但我們要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檔次,出賣技術而不是勞動力。只有讓我們的競爭優勢有不可替代性,才能讓保證我們的地位,從而使我們把握主動權,提高企業員工待遇。當然,企業也應加強對員工的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培養一批「有技術含量的」人才。主要有:深化改革,全面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要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努力打破地區、部門和行業的界限,通過聯合投資、聯合生產以及專業化分工協作等手段來發展規模經濟,提高規模效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長企業提高投入產出比的內在動力,使企業自覺地加強管理,在現有企業的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造,使實現集約型增長的有效手段;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加大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的貢獻。體制轉變:要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力度;建立失業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加快推進企業住房制度建設;健全規范社會中介機構,提高綜合管理水平,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供基礎條件,要充分吸收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結合國情,不斷探索,不斷改進提高。另外,我們應該在創意設計環節下功夫。一個產品的利潤多產於這個環節,因此我們要鼓勵自主創新,創造屬於自己的品牌。還有,我國應當增加第三產業的比重,加快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繁榮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作為一種新興的行業,它吸納就業的容量極大且知識含量高等優勢促使它廣為推崇。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絕對不可以放過如此好的一個機會。現代服務業急需一批有知識內涵的主力軍,因此我們要加大教育投資,把握好這個機遇。我國依然是農業大國,農業佔了人口的絕大多數。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國民收入出現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現象。其中一個重大方面就是城市和農村的差距。農村缺少工作崗位以至於大量勞動力剩餘,農村醫療,教育等也明顯比城鎮差,因此重視農業問題和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民生活也是刻不容緩的事情。要按照中央確定的「三農」工作具體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把改善農村民生作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內容,把擴大農村需求作為拉動內需的關鍵舉措,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城鎮化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按照穩糧保供給,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統籌,強基增後勁的基本思路,毫不鬆懈地抓好「三農」工作。要牢牢把握「三農」這個基本立足點,牢牢把握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這個重要著力點,牢牢把握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這個戰略著眼點,牢牢把握城鄉改革聯動這個關鍵切入點,周密部署扎實推進。要動員全黨全社會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愛農民,積極支持和參與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業往高科技效率高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從而拉動消費。我國還應當調整好分配結構,縮小貧富差距,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久治安的重要保證。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對於深化企業和事業單位改革,保持社會穩定,順利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大意義。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於鼓舞國人消費,提高國人的消費水平,拉動內需,減小我國產業對外需的過度依賴。中國是一個極具潛力的市場,其他國家覬覦的市場,我們自己又怎能放過?經濟制度及產業結構的調整遠不只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改革中許多問題都極其棘手,正如壟斷行業的改革等等,都面臨極大的阻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國對外經濟發展戰略的主要目標,應該從單純的追求GDP增長轉向提高國民社會福利水平。這一目標並不否認促進GDP增長的必要性,因為一國GDP的增長是提高國民社會福利水平的主要途徑。然而,我們在追求GDP增長的同時,必須考慮為此所付出的代價。否則就會陷入只有經濟增長,沒有經濟發展的怪圈。國民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最終需要反映為個人收入的增加和社會財富的增加。除了收入和財富的增加,國民社會福利水平的高低還取決於良好的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社會環境等等。所以我們要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要充分考慮人口承載力,資源支撐力,生態環境承受力,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統籌考慮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立一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它需要政策的保障也需要有明確的綱領,牢牢把握發展方向,相信我們的國家會越來越強大,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J. 各省市、各個地區應該如何發展工業互聯網,有哪些主要任務

自2017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 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之後,各地紛紛加快工業互聯網的建設與發展步伐。發展工業互聯網,網路體系是基礎,平台體系是關鍵,安全體系是保障。各省市、各地區應緊緊系統構建網路、平台、安全三大體系,打造人、機、物全面互聯的新型網路基礎設施,全力推進七大任務:

1.夯實網路基礎

夯實工業互聯網的網路基礎,應圍繞網路改造升級、提速降費、標識解析,推進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IPv6、工業無源光網路(PON)、工業無線、時間敏感網路(TSN)等技術,改造工業企業內網;

第二,以IPv6、軟體定義網路(SDN)以及新型蜂窩移動通信技術(即5G技術),實現工業企業外網的升級改造;

第三,推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圍繞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推動行業性二級接機點的建設與連接。

2.打造平台體系

第一,培育工業互聯網平台,以企業為主導,構建跨行業、跨領域平台,實現多平台互聯互通。

第二,開展工業互聯網平台試驗驗證。支持產業聯盟、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共建測試驗證平台,開展技術驗證與測試評估。

第三,推動、吸引企業上雲。鼓勵工業互聯網平台在產業集聚區落地,通過財稅支持、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中小企業的業務系統向雲端遷移。

第四,培育工業APP,支持軟體企業、工業企業、科研院所等開展合作,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業、特定場景的工業APP。

3.加強產業支撐

要加強產業支撐,必須加大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力度,提升產品與解決方案供給能力:

第一,關鍵共性技術支撐。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所合作,圍繞工業互聯網核心關鍵技術、網路技術、融合應用技術開展聯合攻關,促進邊緣計算、人工智慧、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技術在工業互聯網應用。

第二,系統解決方案支撐。圍繞智能感測器、工業軟體、工業網路設備、工業安全設備、標識解析等領域,推廣一批經濟實用的微服務化系統解決方案。

4.促進融合應用

融合創新工作應圍繞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兩大主體開展:

針對大型企業,加快工業互聯網在工業現場的應用;開展用於個性需求與產品設計,生產製造精準對接的規模化定製;

針對中小企業,實現業務系統向雲端遷移;開展供需對接、集成供應鏈、產業電商、眾包眾籌等創新型應用。

5.完善生態體系

第一,構建創新體系:有效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創新資源,圍繞重大共性需求與行業需要,面向關鍵技術與平台需求,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

第二,構建應用生態,鼓勵工業互聯網服務商面向製造業企業提供咨詢診斷、展示展覽、行業資訊、人才培訓、園企對接等增值服務。

第三,構建企業協同發展體系,以需求為導向,基於工業互聯網平台,構建中介型共享製造、眾創型共享製造、服務型需求共享製造、協同型共享製造等新型生產組織方式。

第四,構建區域協同發展體系,建設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工業互聯網產業示範基地。

6.強化安全保障

安全保障是發展工業互聯網的底線,必須切實提升安全防護能力,建立數據安全保護體系,推動安全技術手段建設。此外,各地區還應大力發展信息安全產業,推動標識解析系統安全、工業互聯網平台安全、工業控制系統安全、工業大數據安全等相關技術和產業發展,開展安全咨詢、評估和認證等服務,提升整體安全保障服務能力。

7.堅持開放合作

第一,加強地區乃至國際的企業協作,形成跨領域、全產業鏈緊密協作的關系。

第二,建立政府、產業聯盟、企業等多層次溝通對話機制。

第三,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的協同與合作,參與工業互聯網標准規范與國際規則的研討與制定。

閱讀全文

與地方如何抓工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展廳用積木怎麼拼 瀏覽:394
美國奧迪車是什麼品牌 瀏覽:90
賓士550車架號在哪裡 瀏覽:432
汽車外帶多少錢 瀏覽:106
孝感工業氣體設備多少錢 瀏覽:510
工業地坪固化劑價格多少 瀏覽:822
賓士的轎跑車有哪些型號 瀏覽:979
汽車托底水箱漏水怎麼辦 瀏覽:624
開封工業平面是什麼 瀏覽:776
工業用電第二階梯是多少度 瀏覽:198
如何拆卸汽車靠背 瀏覽:504
奧迪tt和a4哪個好 瀏覽:696
賓士車後輪沒有油了怎麼回事 瀏覽:823
如何形容寶石藍顏色汽車 瀏覽:398
儀征工業廢氣處理多少錢 瀏覽:95
賓士s大g哪個好 瀏覽:98
濟寧到泰安汽車多少錢 瀏覽:466
賓士e級後排頭枕怎麼放下 瀏覽:874
義烏汽車飾品批發哪裡有 瀏覽:611
汽車腳墊羊剪絨如何清洗 瀏覽: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