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絲綢為什麼叫工業革命

絲綢為什麼叫工業革命

發布時間:2022-05-18 04:32:02

① 絲綢的歷史

上古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 ,但現實中絲綢究竟是何時被發明尚具爭議。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養蠶、取絲、織綢了。真正能夠說明蠶繭得到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發掘到的半個蠶繭。據考古學家李濟和昆蟲學家劉祟樂的研究,斷定為桑蠶繭。繭殼長約1.36厘米,幅寬約1.04厘米,是用銳利的刀刃切去了繭的—部分。西陰村所處的時代為仰韶時期(距今約5600—6000年),為人們研究絲綢起源提供了實物。
在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已發現了紡織工具,藉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遲於良渚文化 。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的考古發現,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
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制技術在當時是一種復雜的工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因而絲織品成為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令絲綢文化不斷的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並成為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高級物品。
起初中國嚴密控制著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向外國。但朝鮮則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與前200年成功實現養蠶技術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與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實現養蠶。不過羅馬帝國則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蠶種並發展養蠶技術。 商代農業有了很大發展,蠶桑業亦形成了一定規模。考古發現的商代絲織品盡管數量有限,但已出現了提花絲織物,這說明當時的織造技術已達到相當水平。
西周時期,統治者對手工業生產已有了嚴格的組織與管理,絲綢生產技術比商代有所進步。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生產力和社會經濟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蠶桑絲綢業也受到重視,發展農桑成為各國富國強民的重要國策。
戰國時期,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的農戶成了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手工業成為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絲綢生產的專業化分工更加明顯,有些技術世代相傳,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產絲綢,絲綢的花色品種也豐富起來,主要分為絹、綺、錦三大類。錦的出現是中國絲綢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蠶絲優秀性能和美術結合起來,不僅是高貴的衣料,而且是藝術品,大大提高了絲綢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影響深遠 。此時中國絲綢也傳進了印度,印度政治家、哲學家考底利耶(Kautilya)的《政事論》(又譯《治國安邦術》) 一書中有cinapatta一字,意思就是「中國的成捆的絲」。另外,從梵文的許多字中也可看出,古代印度人民對蠶絲的認識要比希臘人和羅馬人准確得多,他們知道絲是蟲子吐的,絲是繭(舊n)抽成的。 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處於初步鞏固與發展的時期,秦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為漢代的強盛奠定了基礎。漢初實行「與民修養」政策,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規模宏大的官營絲綢業建立起來,其產品主要滿足宮廷與官府的需求;民營絲織業也有了較大發展,有的作坊形成了自己的產品特色和知名度。絲綢產區較商周時期有所發展。西漢時期絲綢的生產重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從東漢時期開始,西南地區的蜀錦成為全國聞名的絲綢產品。
秦漢時期,絲織業不但得到了大發展,而且隨著漢代中國對外的大規模擴展影響,絲綢的貿易和輸出達到空前繁榮的地步。漢武帝時期北擊匈奴,控制了通向西域的河西走廊。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中原內地通向西域並連貫歐亞大陸的道路。貿易的推動使得中原和邊疆、中國和東西鄰邦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這條路從長安出發,經甘肅、新疆一直西去,經過中亞、西亞,最終抵達歐洲。前126年,在漢武帝的西進政策下,中國的蠶絲與絲綢源源不斷地通過絲綢之路輸往中亞、西亞並到達歐洲,絲綢之路沿途出土的大量漢代絲綢織物就是當時貿易繁榮的物證。中國的絲綢生產技術也在這一時期傳播到中亞地區。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連綿不絕,國家長期分裂,政權頻繁更替。劇烈的社會動盪、復雜的政治格局、持續的民族交融、廣泛的國際往來,令絲綢生產雖發展艱難,但內涵豐富,面貌多樣。這一時期,北方仍然是絲織品的主要產區,四川成都地區絲綢業一向發達,江南地區由於三國時的相關政策,開發絲綢業有了新的起色,經過南朝的經營而進一步得到發展,為唐代中期以後江南絲織業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長期戰亂,造成對黃河流域經濟的嚴重破壞,到了隋代,中國蠶桑絲綢業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流域。 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總的來說國家強盛、經濟發達、商業繁榮,尤其是文化上的開放,顯示了這一時代雍容大度、兼蓄並包的風格。絲綢業也在這一社會基礎上出現了發展高潮。當時重要的絲綢產區有三個:一是黃河流域,以河北、河南兩道為主體;二是四川巴蜀地區,劍南道和山南道的西部可以劃入本區;三是長江下的東南地區,基本形成三強鼎立的局面。安史之亂後,江南地區的重要性大大增強。此外,西北地區絲綢的發展在邊遠地區中首屈一指,並表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
唐朝是絲綢生產的鼎盛時期,無論產量、質量和品種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絲綢的生產組織分為宮廷手工業、農村副業和獨立手工業三種,規模較前代大大擴充。同時,絲綢的對外貿易也得到巨大的發展,不但「絲綢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條,而且貿易的頻繁程度也空前高漲。絲綢的生產和貿易為唐代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唐代的絲綢貿易十分發達,陸上絲綢商道更多採用一條偏北迂迴的道路。海上絲綢之路也在這一時期興起,絲綢產品通過東海線和南海線,分別輸往朝鮮半島、日本和東南亞、印度乃至由阿拉伯商人傳播到歐洲。絲綢貿易的興盛導致了絲綢技術的外傳,至7世紀,東起日本,西至歐洲,西南到印度均有絲綢生產,基本奠定了日後蠶絲產區的格局。 宋元時期,隨著蠶桑技術的進步,中國絲綢有過短暫的輝煌。不但絲綢的花色品種有明顯的增加,特別是出現了宋錦、絲和飾金織物三種有特色的新品種,而且對蠶桑生產技術的總結和推廣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北宋絲綢生產以黃河流域、江南地區和四川地區為重要產區,中晚期生產重心已轉移至江南地區,但北方在高檔絲織品生產上仍保持優勢。南宋時,絲綢產區基本集中在長江流域,江南地區絲綢生產占絕對優勢,浙江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絲綢之府」。遼在奪取燕雲十六州後開始發展蠶桑絲綢生產,金代統治區域的絲綢業雖遭破壞,但也維持了一定規模。
宋朝的官營絲綢生產作坊有相當規模,在京城少府監屬下設置綾錦院、染院、文思院和文綉院,同時還在重要絲綢產區設置官營織造機構。東京的綾錦院,真宗年間有織機400多張,潤州織羅務年產量萬匹,新興絲織業中心城市婺州,號稱「衣被天下」。太湖流域「繭簿山立,繰車之聲連甍相聞」 。兩宋民間絲織業十分發達,除作為農村傳統手工業以外,城市中的絲織作坊大量涌現,民間機戶的力量不斷增長。對外貿易方面,由於陸上絲綢之路被阻斷,海上絲綢貿易有了長足的發展,中國的生絲與絲綢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輸往世界各地。
元代絲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元初絲綢生產遭遇戰爭的破壞,但產區仍有一定規模,以中書省所轄的「腹里」地區和江浙行省所在的長江下游為最盛,歷史上第一部官方編纂的農書《農桑輯要》也在全國發行。元代中期以後,產區格局有較大變化,北方地區的絲綢生產衰落,江南地區變得更為重要。其原因一方面是氣候變冷使北方不宜於蠶桑生產,另一方面是棉花的種植也使得蠶桑業趨向集中。由於蒙古貴族對貴重工藝品的特殊愛好,元代設置了大量官營作坊,集中了全國大批優秀工匠,征調蠶絲原料,進行空前規模的大生產。龐大的官營織造體系是元代絲綢生產的重要特色,對民間絲綢生產有一定抑製作用。 明清兩代,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絲綢的生產與貿易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絲綢生產的商品化趨勢日漸明顯,絲綢的海外貿易發展迅速。江南蘇湖一帶成為最重要絲綢產地,發展了一批典型的絲綢專業市鎮,官營織造也日趨成熟,此時,中國絲綢發展到了最活躍的時期。
明初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重農崇儉,蠶桑絲綢業的產區范圍有所縮減,但形成了以江南為中心的區域性密集生產,其中蘇、杭、松、嘉、湖為五大絲綢重鎮。明代中期以後,社會風氣漸趨奢靡,在商品經濟與專業分工經營條件下,江南地區的絲綢工商業獲得了極大繁榮。
明代官營織造業規模較大,除在南京與北京設立中央染織機構外,還分別在絲綢產區的蘇州、杭州及全國二十多處地方設立地方織染局,供應宮廷和政府每年所需的段匹。生產方式有「局織」和外發「領織」兩種,局織是輪班徭役制,領織為民間機戶,工匠的人身依附關系較元代有所鬆弛。明代實行海禁,對外貿易為政府控制下的朝貢貿易,絲綢產品以朝廷賜賞的形式流入周邊國家和地區。明中期以後,海禁漸開,中國生絲與絲綢大量銷往日本和經由澳門地區銷往歐洲。
清初絲綢業在戰爭中損失慘重。康熙時採用了鼓勵措施,絲綢生產獲得較快發展,在地域上進一步向環太湖地區和珠江三角洲集中,特別是江南地區在規模和水平上成為全國絲綢業的中心。
清代官營織造體系廢除了明代的匠籍制度,原料也以采買為主,總體規模比明代有所縮減,重要的有江寧織造局、蘇州織造局和杭州織造局,合稱「江南三織造」,負責供應宮廷和官府需要的各類絲織品。民間絲織業生產規模有所擴大,專業性分工和地區性分工更加明顯,涌現出一批繁榮的絲綢專業城鎮,產品種類繁多,內銷市場繁榮。在對外貿易方面,清厲行海禁,加強了對外貿易的限制,實行一口通商。盡管如此,中國對日本的生絲出口和對歐洲各國的生絲與絲織品出口仍然達到了相當規模。
晚清時中國絲綢業在苛捐雜稅和洋稠傾銷的雙重打擊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

②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絲綢的

中國在新石器時期中期,開始有絲綢。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養蠶、取絲、織綢。真正能夠說明蠶繭得到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發掘到的半個蠶繭。

據考古學家李濟和昆蟲學家劉祟樂的研究,斷定為桑蠶繭。繭殼長約1.36厘米,幅寬約1.04厘米,是用銳利的刀刃切去了繭的—部分。西陰村所處的時代為仰韶時期,為人們研究絲綢起源提供了實物。

(2)絲綢為什麼叫工業革命擴展閱讀:

中國是絲綢的故鄉,絲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徵之一,與中國的禮儀制度、文化藝術、風土民俗、科學技術等有極多的聯系。帝王用絲綢彰顯其權威,百官用絲綢標識其等級。

文人寫下詠嘆絲綢的詩詞,畫家在絲綢製成的絹帛上潑墨揮灑;老百姓向各路蠶神祭祀,祈求蠶絲豐產,而朝廷則下達課勸蠶桑的政令,並以此來評價地方官的政績。

四大發明中有兩項與絲綢有著直接的關系。紙的最初含義就是制絲綿過程中的茸絲的積淀物。印刷術的發明直接與絲綢上的凸版印花術有關。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印花絲織品已是大面積的多彩套印,比正式出現的唐代雕版印刷品要早近千年。因此可以說,絲綢上的凸紋版印花是後代雕版印刷術的鼻祖。此外,海上絲綢之路的發達也直接促進了指南針的實踐和完善。

③ 絲綢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絲綢是從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開始有的。

上古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但現實中絲綢究竟是何時被發明尚具爭議。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養蠶、取絲、織綢。真正能夠說明蠶繭得到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發掘到的半個蠶繭。據考古學家李濟和昆蟲學家劉祟樂的研究,斷定為桑蠶繭。繭殼長約1.36厘米,幅寬約1.04厘米,是用銳利的刀刃切去了繭的—部分。西陰村所處的時代為仰韶時期(距今約5600—6000年),為人們研究絲綢起源提供了實物。

在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已發現了紡織工具,藉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遲於良渚文化。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的考古發現,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

(3)絲綢為什麼叫工業革命擴展閱讀

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制技術在當時是一種復雜的工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因而絲織品成為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令絲綢文化不斷的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並成為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高級物品。

起初中國嚴密控制著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向外國。但朝鮮則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與前200年成功實現養蠶技術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與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實現養蠶。不過羅馬帝國則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蠶種並發展養蠶技術。

唐代的絲綢貿易十分發達,陸上絲綢商道更多採用一條偏北迂迴的道路。海上絲綢之路也在這一時期興起,絲綢產品通過東海線和南海線,分別輸往朝鮮半島、日本和東南亞、印度乃至由阿拉伯商人傳播到歐洲。絲綢貿易的興盛導致了絲綢技術的外傳,至7世紀,東起日本,西至歐洲,西南到印度均有絲綢生產,基本奠定了日後蠶絲產區的格局。

④ 絲綢最早什麼時候分明的

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但現實中絲綢究竟是何時被發明尚具爭議。

迄今為止考古學關於絲織品的最早發現來自浙江湖州錢山漾和河南滎陽青台村,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另一種說法是在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已發現了紡織工具,

藉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遲於良渚文化 。不過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考古發現的,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

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制技術在當時是一種復雜的工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因而絲織品成為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令絲綢文化不斷的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並成為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高級物品。

起初中國嚴密控制著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向外國。但朝鮮則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與公元前200年成功實現養蠶技術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 - 前300年)與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實現養蠶。不過羅馬帝國則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蠶種並發展養蠶技術的:傳說幾位為東羅馬帝國皇帝工作的僧侶將蠶種放在中空的手杖中,私自從中國帶出,並輾轉到達君士坦丁堡。雖然這個傳說的可信度並不高,但隨後的拜占庭人確實發展了絲綢編制技術,在皇宮庭院內設立蠶室和繅絲機,為皇帝服務。當時拜占庭所有的土產絲綢大多被皇室成員享用,剩餘的材料也能以一個高昂的價格賣到市場上。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了。到了商代,絲綢生產已經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有了復雜的織機和織造手藝。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蠶和繅絲織綢的國家,中華民族的祖先不但發明了絲綢,而且利用絲綢,使其在服飾上、經濟上、藝術上及文化上均散發出燦爛光藝,進而使絲綢衣披天下。被稱為三大名錦的古代四川蜀錦、蘇州宋錦、南京雲錦是絲織品中的優秀代表,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很高聲譽。因此,絲綢在某種意義上說,代表了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

⑤ 絲綢的起源時間是什麼時候,是絲綢早還是布早,在這之前人們穿什麼

【絲綢發展簡史】

全新世大暖期(大西洋期)為中國帶來了溫暖的氣候,令桑樹和蠶的養殖可以在黃河流域廣泛的進行。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但現實中絲綢究竟是何時被發明尚具爭議。中國考古學家在1998年河南滎陽青台遺址的一次考古中,發現了距今約5500年的絲綢碎片。另一種說法是在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已發現了紡織工具,藉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遲於良渚文化(衛斯,《中國絲織技術起始時代初探》)。不過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考古發現的,距今公元前3700~前31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

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制技術在當時是一種復雜的工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因而絲織品成為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令絲綢文化不斷的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並成為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高級物品。

起初中國嚴密控制著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向外國。但韓國則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與公元前200年成功實現養蠶技術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與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實現養蠶。不過羅馬帝國則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蠶種並發展養蠶技術的:傳說幾位為東羅馬帝國皇帝工作的僧侶將蠶種放在中空的手杖中,私自從中國帶出,並輾轉到達君士坦丁堡。雖然這個傳說的可信度並不高,但隨後的拜占庭人確實發展了絲綢編制技術,在皇宮庭院內設立蠶室和繅絲機,為皇帝服務。當時拜占庭所有的土產絲綢大多被皇室成員享用,剩餘的材料也能以一個高昂的價格賣到市場上。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了。到了商代,絲綢生產已經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有了復雜的織機和織造手藝。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蠶和繅絲織綢的國家,中華民族的祖先不但發明了絲綢,而且昌明絲綢、利用絲綢,使其在服飾上、經濟上、藝術上及文化上均散發出燦爛光藝,進而使絲綢衣披天下。被稱為三大名錦的古代四川蜀錦、蘇州宋錦、南京雲錦是絲織品中的優秀代表,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很高聲譽。因此,絲綢在某種意義上說,代表了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

隨著戰國、秦、漢時代經濟大發展,絲綢生產達到了一個高峰。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產絲綢,絲綢的花色品種也豐富起來,主要分為絹、綺、錦三大類。錦的出現是中國絲綢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蠶絲優秀性能和美術結合起來,絲綢不僅是高貴的衣料,而且是藝術品,大大提高了絲綢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影響是很深遠的。到了秦漢時期,絲織業不但得到了大發展,而且隨著漢代中國對外的大規模擴展影響,絲綢的貿易和輸出達到空前繁榮的地步。貿易的推動使得中原和邊疆、中國和東西鄰邦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這條路從古長安出發,經甘肅、新疆一直西去,經過中亞、西亞,最終抵達歐洲。公元前126年,在漢武帝的西進政策下,大量中國絲綢通過"絲綢之路"向西運輸。經過魏晉北朝發展到唐代,中國絲綢發生了很大變化,它一方面條貫、折衷傳統遺產,另一方面又兼容了外來技術、紋樣的優點。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長期戰亂,造成對黃河流域經濟的嚴重破壞,到了隋代,中國蠶桑絲綢業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流域。

唐朝是絲綢生產的鼎盛時期,無論產量、質量和品種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絲綢的生產組織分為宮廷手工業、農村副業和獨立手工業三種,規模較前代大大擴充了。同時,絲綢的對外貿易也得到巨大的發展,不但"絲綢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條,而且貿易的頻繁程度也空前高漲。絲綢的生產和貿易為唐代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宋元時期,隨著蠶桑技術的進步,中國絲綢有過短暫的輝煌。不但絲綢的花色品種有明顯的增加,特別是出現了宋錦、絲和飾金織物三種有特色的新品種,而且對蠶桑生產技術的總結和推廣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明清兩代,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絲綢的生產與貿易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絲綢生產的商品化趨勢日漸明顯,絲綢的海外貿易發展迅速。但是,封建制度對生產力的阻礙也十分突出,中國絲綢業在苛捐雜稅和洋稠傾銷的雙重打擊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絲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從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間,中國生絲產量從3.6萬噸上升到5.7萬噸,增長了1.58倍;絲織物的產量增長了2倍多;絲織品消費量也從4億米增長到了12.2億米,增長了約3倍;出口的生絲佔世界生絲貿易量的80%以上,綢緞也要佔50%上下。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又爭得了在世界絲綢市場上的主導地位,絲綢業成為國家的創匯支柱產業。我國絲綢更得到了迅速發展,建成較完整的絲綢業體系,絲綢產品已行銷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國古老的絲綢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正煥發出新的青春,走向燦爛的未來。

⑥ 絲綢對中國得發展有哪些影響

在古代,絲綢就是以桑蠶絲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蠶絲和木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現代由於紡織品原料的擴展,凡是經線採用了人造或天然長絲纖維織造的紡織品,都可以稱為廣義的絲綢。而純桑蠶絲所織造的絲綢,又特別稱為「真絲綢」。

漢族勞動人民是首先生產使用絲綢的民族,其製作的絲綢製品更是開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

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制技術在當時是一種復雜的工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因而絲織品成為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使絲綢文化不斷地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並成為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高級物品。

國家博物館藏古絲綢

⑦ 中國絲綢的歷史

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制技術在當時是一種復雜的工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因而絲織品成為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令絲綢文化不斷的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並成為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高級物品。

起初中國嚴密控制著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向外國。但朝鮮則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與前200年成功實現養蠶技術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與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實現養蠶。不過羅馬帝國則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蠶種並發展養蠶技術。

(7)絲綢為什麼叫工業革命擴展閱讀:

中國絲綢業優勢與差距並存。中國絲綢出口企業主要以量的增長來爭奪國際市場份額,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國內絲綢市場價格的混亂。由於出口價格連年下滑,而今絲類及其綢緞出口價格只相當於十年之前的50—60%。

實際上,中國絲與綢的出口長期陷於量升價跌的怪圈。雖然中國絲綢業擁有原料生產供應方面甚佳的有利條件,但在國際上卻一直沒有知名度頗高及市場佔有率可觀的品牌,國際上對中國絲綢的客觀評價仍滯留在中國的坯綢只有經過義大利後處理或法國精加工之後,方能榮登高檔時裝服飾之列。

絲綢文化

絲綢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徵,對促進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絲綢以其卓越的品質、精美的花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聞名於世。幾千年前,絲綢從長安沿著絲綢之路傳向歐洲,所帶去的不僅僅是一件件華美的服飾、飾品,更是東方古老燦爛的文明,從那時起,絲綢幾乎就成為了東方文明的傳播者和象徵。

⑧ 絲綢的由來,

上古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但現實中絲綢究竟是何時被發明尚具爭議。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養蠶、取絲、織綢。真正能夠說明蠶繭得到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發掘到的半個蠶繭。據考古學家李濟和昆蟲學家劉祟樂的研究,斷定為桑蠶繭。

繭殼長約1.36厘米,幅寬約1.04厘米,是用銳利的刀刃切去了繭的—部分。西陰村所處的時代為仰韶時期(距今約5600—6000年),為人們研究絲綢起源提供了實物。在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已發現了紡織工具,藉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遲於良渚文化 。

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的考古發現,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制技術在當時是一種復雜的工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因而絲織品成為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

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令絲綢文化不斷的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並成為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高級物品。起初中國嚴密控制著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向外國。

但朝鮮則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與前200年成功實現養蠶技術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與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實現養蠶。不過羅馬帝國則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蠶種並發展養蠶技術。

(8)絲綢為什麼叫工業革命擴展閱讀:

絲綢的價值意義:

1、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

本土的絲綢文化反作用於本土的紡織業,使其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與改革,從而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創造出新的織物類型,進一步豐富了絲綢文化。

2、促進了漢語言文學的發展

絲綢文化在漢字的產生、發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反映到漢字中表現為與桑、蠶、帛和大量「糹」部字及與其有關的漢字的產生和應用。《說文解字》中,收錄篆文9353字,其中含「糹」部的,共有248字,約占其篆文總數的3%。

此外,還有許多與絲綢文化有關的成語和典故,如作繭自縛、錦囊妙計、衣錦夜行、衣錦還鄉等[33]。另外,大量文學作品也以描寫蠶桑絲綢來抒發情感或反映社會現實,如李白的《陌上桑》,杜甫的《白絲行》等。

3、促進了民俗文化的衍生

絲綢文化中民俗色彩濃郁,中國人的蠶神崇拜具有數千年的歷史,數千年來有關蠶神的神話傳說綿綿不絕,而且蠶神眾多,各地正宗的蠶神不下10種。眾多有關絲綢文化的歌謠、諺語、方言俗語,是歷史的活化,積淀著濃郁的民俗色彩,許多歲時習俗、社會習俗和人生禮儀習俗都與絲綢文化有關。

4、促進了工藝美術的發展

絲綢文化深入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人們的審美情趣產生了很大影響,進而影響著其它的藝術,甚至促進一些新的藝術門類的產生。

中國書畫宣紙的發明與古代絲綢「縑帛」、「絹布」有著直接的關系,實際上紙的發明還是受到絲綢的影響,紙的初意是絲在漂洗過程中積淀的絲屑,積淀成薄薄的一層,稱為紙。由此受到啟發,人們再用纖維代替絲纖維造紙,成為中國的一大發明。

另一個重大的發明印刷術也是發源於蠶絲業。經考證,中國古代絲綢的凸版印花是雕版印刷的前身,傳統的印刷工藝中,有很多部分直接來自印花技術。紙和印刷術的發明大大的促進了書法繪畫等多門藝術的發展。

5、促進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

絲綢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發明之一,通過古老的絲綢之路對世界文明貢獻很多,同時,國外文化也通過絲綢之路進入中國,使本土的文化更加豐富多彩。日本曾多次接納中國移民進入本國生活或是派遣使者進入中國學習絲織技術。

中國移民、大批的日本留學生和學問僧隨同使團到日本後,對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隋唐時期,隋唐文化對日本的社會和文化形成一次強烈的沖擊。在日本形成了規模空前的「仿唐文化」,並持續了200多年 。

作為回饋的日本文化進入中國以後,開闊了人們的精神視野,不少文化也成為詩詞歌賦的主題,一些絲綢以異域神祈祥瑞或傳說故事為圖案,被中國工匠所吸收,豐富了中國百姓的文化情趣。另外,絲綢也作為各國的「和平使者」,曾在各國外交中起到關鍵作用。

各國以絲綢貿易或互贈絲織品為突破口,加強各國之間的聯系,維持和平穩定的國際關系,為世界文明進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⑨ 簡述我國絲綢的歷史發展過程

全新世大暖期(大西洋期)為中國帶來了溫暖的氣候,令桑樹和蠶的養殖可以在黃河流域廣泛的進行。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但現實中絲綢究竟是何時被發明尚具爭議。中國考古學家在1998年河南滎陽青台遺址的一次考古中,發現了距今約5500年的絲綢碎片。另一種說法是在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已發現了紡織工具,藉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遲於良渚文化(衛斯,《中國絲織技術起始時代初探》)。不過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考古發現的,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

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制技術在當時是一種復雜的工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因而絲織品成為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令絲綢文化不斷的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並成為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高級物品。
起初中國嚴密控制著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向外國。但朝鮮則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與公元前200年成功實現養蠶技術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與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實現養蠶。不過羅馬帝國則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蠶種並發展養蠶技術的:傳說幾位為東羅馬帝國皇帝工作的僧侶將蠶種放在中空的手杖中,私自從中國帶出,並輾轉到達君士坦丁堡。雖然這個傳說的可信度並不高,但隨後的拜占庭人確實發展了絲綢編制技術,在皇宮庭院內設立蠶室和繅絲機,為皇帝服務。當時拜占庭所有的土產絲綢大多被皇室成員享用,剩餘的材料也能以一個高昂的價格賣到市場上。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了。到了商代,絲綢生產已經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有了復雜的織機和織造手藝。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蠶和繅絲織綢的國家,中華民族的祖先不但發明了絲綢,而且昌明絲綢、利用絲綢,使其在服飾上、經濟上、藝術上及文化上均散發出燦爛光藝,進而使絲綢衣披天下。被稱為三大名錦的古代四川蜀錦、蘇州宋錦、南京雲錦是絲織品中的優秀代表,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很高聲譽。因此,絲綢在某種意義上說,代表了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

隨著戰國、秦、漢時代經濟大發展,絲綢生產達到了一個高峰。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產絲綢,絲綢的花色品種也豐富起來,主要分為絹、綺、錦三大類。錦的出現是中國絲綢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蠶絲優秀性能和美術結合起來,絲綢不僅是高貴的衣料,而且是藝術品,大大提高了絲綢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影響是很深遠的。到了秦漢時期,絲織業不但得到了大發展,而且隨著漢代中國對外的大規模擴展影響,絲綢的貿易和輸出達到空前繁榮的地步。貿易的推動使得中原和邊疆、中國和東西鄰邦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這條路從古長安出發,經甘肅、新疆一直西去,經過中亞、西亞,最終抵達歐洲。公元前126年,在漢武帝的西進政策下,大量中國絲綢通過"絲綢之路"向西運輸。經過魏晉北朝發展到唐代,中國絲綢發生了很大變化,它一方面條貫、折衷傳統遺產,另一方面又兼容了外來技術、紋樣的優點。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長期戰亂,造成對黃河流域經濟的嚴重破壞,到了隋代,中國蠶桑絲綢業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流域。
唐朝是絲綢生產的鼎盛時期,無論產量、質量和品種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絲綢的生產組織分為宮廷手工業、農村副業和獨立手工業三種,規模較前代大大擴充了。同時,絲綢的對外貿易也得到巨大的發展,不但"絲綢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條,而且貿易的頻繁程度也空前高漲。絲綢的生產和貿易為唐代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宋元時期,隨著蠶桑技術的進步,中國絲綢有過短暫的輝煌。不但絲綢的花色品種有明顯的增加,特別是出現了宋錦、絲和飾金織物三種有特色的新品種,而且對蠶桑生產技術的總結和推廣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明清兩代,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絲綢的生產與貿易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絲綢生產的商品化趨勢日漸明顯,絲綢的海外貿易發展迅速。江南蘇湖一帶成為最重要絲綢產地,發展了一批典型的絲綢專業市鎮,官營織造也日趨成熟,此時,中國絲綢發展到了最活躍的時期。但是封建制度對生產力的阻礙也十分突出,晚清時中國絲綢業在苛捐雜稅和洋稠傾銷的雙重打擊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絲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從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間,中國生絲產量從3.6萬噸上升到5.7萬噸,增長了1.58倍;絲織物的產量增長了2倍多;絲織品消費量也從4億米增長到了12.2億米,增長了約3倍;出口的生絲佔世界生絲貿易量的80%以上,綢緞也要佔50%上下。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又爭得了在世界絲綢市場上的主導地位,絲綢業成為國家的創匯支柱產業。中國絲綢更得到了迅速發展,建成較完整的絲綢業體系,絲綢產品已行銷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古老的絲綢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正煥發出新的青春,走向燦爛的未來。

⑩ 絲綢最早出現在哪個時代或者朝代

絲綢最早出現在5000多年前上古黃帝時期。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養蠶、取絲、織綢。真正能夠說明蠶繭得到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發掘到的半個蠶繭。

據考古學家李濟和昆蟲學家劉祟樂的研究,斷定為桑蠶繭。繭殼長約1.36厘米,幅寬約1.04厘米,是用銳利的刀刃切去了繭的—部分。西陰村所處的時代為仰韶時期(距今約5600—6000年),為人們研究絲綢起源提供了實物。

在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已發現了紡織工具,藉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遲於良渚文化。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的考古發現,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

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制技術在當時是一種復雜的工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因而絲織品成為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

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令絲綢文化不斷的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並成為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高級物品。

起初中國嚴密控制著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向外國。但朝鮮則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與前200年成功實現養蠶技術的突破。

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與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實現養蠶。不過羅馬帝國則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蠶種並發展養蠶技術。

(10)絲綢為什麼叫工業革命擴展閱讀:

一、絲綢文化

絲綢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徵,對促進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絲綢以其卓越的品質、精美的花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聞名於世。

幾千年前,絲綢從長安沿著絲綢之路傳向歐洲,所帶去的不僅僅是一件件華美的服飾、飾品,更是東方古老燦爛的文明,從那時起,絲綢幾乎就成為了東方文明的傳播者和象徵。

二、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閱讀全文

與絲綢為什麼叫工業革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b180車門安全鎖在哪裡 瀏覽:986
桑植到永順汽車多少錢 瀏覽:163
朋克汽車是個什麼鬼 瀏覽:662
汽車進氣壓力多少 瀏覽:304
風陵渡工業園區有哪些企業 瀏覽:470
賓士車賣給4s店多久錢到賬 瀏覽:726
老比亞迪汽車是哪個廠生產的 瀏覽:706
河南省工業職業技術學校有哪些 瀏覽:484
汽車menu什麼意思 瀏覽:563
如何去除汽車線性輕微劃痕 瀏覽:928
桂林航天工業大學背景是哪個 瀏覽:588
河南節能工業風扇怎麼樣 瀏覽:274
寶馬新三系外循環通風怎麼開 瀏覽:351
寶馬740副駕頭枕怎麼調整 瀏覽:488
寶馬3系命名叫什麼 瀏覽:571
寶馬排氣管常開怎麼解決 瀏覽:143
汽車尾氣不合格怎麼解決 瀏覽:920
高密汽車內飾多少錢 瀏覽:916
汽車節流閥哪個好 瀏覽:741
上汽奧迪a6落地多少錢 瀏覽: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