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武威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思路是什麼
一、打造金武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打造金武區域經濟一體化,從金武經濟發展比較優勢、可持續發展角度、人居環境以及發展的歷史角度看都非常必要,是完全可行的。
(一)從金武經濟發展比較優勢看。金昌市工業經濟實力較強,主要以有色冶煉加工為主。2009年,金昌市GDP達196.0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 11.58億元,佔5.9%;第二產業155.68億元,佔79.4%;第三產業28.83億元,佔14.7%;其中工業142.93億元,佔GDP的 72.9%。武威是一座傳統的農業城市。2009年,武威市GDP達192.7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53.5億元,佔27.8%,較金昌高21.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73.77億元,佔38.3%,較金昌低41.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65.52億元,佔33.9%,較金昌高19.2個百分點;其中工業 48.65億元,佔GDP的25.2%,比金昌低47.7個百分點。兩市比較,武威一、三產業發達,又是河西的第一人口大市,勞動力資源非常豐富,與以重工業為主的金昌市相比能形成較強的產業優勢互補。加強兩地經濟要素流動,促進兩地強強聯合,推動各自產業優化升級,是一個互利共贏的良策。
(二)從金武經濟可持續發展角度看。金昌市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工礦型城市,因開采鎳而興起,在單個大型企業的基礎上擴展為城市,金川公司至今仍是金昌市最主要的經濟增長源,在城市經濟中佔有絕對優勢。2009年,金川公司實現的工業增加值占金昌市全部工業增加值的84%,但非再生資源的資源衰竭特性和結構過分單一嚴重影響金昌市的生存和發展。金川鎳礦目前的保有儲量,使整個礦山的服務年限只有40年左右,為了避免陷入"礦竭城衰",確保金昌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資源型城市轉型是必然趨勢,且刻不容緩。武威具有豐富的農耕文化和久遠的耕種歷史,是河西商品糧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農產品資源豐富,農產品加工利用的規模化發展水平較高,形成了一批區域性的主導產業。承接參與金昌市資源性城市轉型是武威發展的應有之義,金昌市金川公司也應主動融入武威經濟社會發展之中,因此,促進金武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推進金武區域經濟一體化。
(三)從居住環境看。金川公司是一個國有大型有色金屬冶煉企業,對本地環境污染嚴重,2003年、2004年金昌市因二氧化硫排放超標被列入"全國十大空氣嚴重污染城市",近年來雖然環境有所改善,但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學需氧排放量仍較高,對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造成很大危害;同時,金昌市區四面戈壁,相較武威冬天寒冷、夏天炎熱且風沙大;而武威城區處在綠洲的中心,無污染,氣候宜人,人氣旺,適宜人們居住生活。所以從人居環境看,也需要金武區域一體化。
(四)從金武發展的歷史角度看。武威和金昌地理相連、山水相依、人文相親、血脈相通,歷史上,金昌屬於武威,古往今來,在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存在著相當密切的聯系,且金昌武威同屬一個生態區,兩地人民一直以來同飲一河水,共享一方資源,經濟上天然就有著很強的關聯性。相同的人文地理和相親的歷史淵源為金武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提供了獨特的便利條件。
二、打造金武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總體思路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按照省委、省政府"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的區域發展戰略部署,進一步解放思想、變革思維,以更加寬廣的眼界、更加超前的思維、更加開放的姿態來共同謀劃金武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加強長期協作、交流、溝通和融合,推動兩市組團發展;統一規劃,優勢互補,分工協作,互通有無,互促互進,實現區域化大發展;通過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水資源規劃與利用、農產品資源、工業產業布局與規劃、人力資源和環境、旅遊市場與文化產業、產學研等七個方面的一體化,實現經濟大融合,帶動區域大發展,推進金武一體化,促進兩市共同繁榮。
三、打造金武經濟一體化的方向和建議
金昌武威應聯合盡快申請省政府將金武區域經濟一體化納入全省區域發展戰略,成立領導小組,制定金武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規劃,有序推進金武區域經濟一體化。
(一)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基礎要求。武威、金昌有過統一地區的歷史,公路、鐵路、水電煤等公共基礎設施曾有過一體化雛形,當前推進武威、金昌的基礎設施一體化就更加容易。一要努力實現公共服務規劃一體化。要充分發揮規劃的龍頭作用,借鑒美國大都市區域規劃組織(MPC)模式,將武威和金昌區域內重大基礎設施規劃進行有效對接,研究出台《金武經濟一體化發展基礎設施規劃》,指導加快推進金武經濟一體化發展。二要積極推進交通網路一體化。公路上,要以國道312線為橫軸線,以省道212線為縱軸線,力爭金武高速公路年內開工建設,使武威到金昌的距離由85KM縮短為65KM,形成半小時經濟圈。加快永民公路的施工進程,論證建設金左高速公路,建立起內連蘭州、張掖,外接新疆、青海、寧夏、內蒙,努力形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路。鐵路上,加快蘭州至張掖客運專線、金阿鐵路建設,努力形成以武威、金昌市區為中心,輻射周邊地區的鐵路交通網路。航空上,盡快申請、改造武威機場軍民兩用,並與金昌機場攜手開展金武空中通道。三是以兩市"同區號"為依託,加快推進信息一體化。按照科學規劃通訊設施建設,積極引導通訊運營商加大基礎設施投入,聯合電信、移動、聯通等運營商,推進基礎設施集約化建設,力求電子政務、行業信息化、農村信息化、城市信息化同溝同井同基站,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
(二)推進水資源規劃與利用一體化。武威、金昌水資源缺乏,並分布不均衡,污染及生態脆弱問題使水資源對經濟社會的支撐能力有限。保護和利用好水資源是兩市共同的責任。一是要嚴格執行《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的有關規定,同一政策,同一標准,上下聯動,共同治理。二是要圍繞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在國家水利部和省委的領導和協調下,編制"金武區域水資源綜合利用規劃",用於指導金武地區水資源合理開發與利用。三是要解決好重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劃分流域上游與下游責任以及水資源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保護等重大問題。
(三)推進農產品資源一體化。武威是農業大市,小麥、玉米、蔬菜等農產品和畜牧產品產量均居全省前列,是全省重要的商品糧生產、供應及畜牧養殖基地,且農產品品種多,產量高,品質優,規模農業、高效農業、特色農業發展較好。而金昌市農業人口比重只有47%,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業人口比重會更小,用43%的農業人口養活57%的城市人口,本地主要農產品供需會存在較大缺口,因此,必須從相鄰地區調用大量的農副產品來滿足本地居民的需求。打造金武經濟一體化,可充分發揮武威的農業資源比較優勢,促使武威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將優質農產品,長期融入到金昌市的綠色通道,把武威打造成金昌市的" 米袋子"和"菜籃子"。
(四)推進工業產業布局與規劃一體化。實現金武區域產業布局與規劃一體化,必須立足於兩市資源條件、產業發展基礎和比較優勢,從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角度,合理調整存量資產和增量資產的區域布局,協調大項目的分布,加強產業之間的分工與協作,改變產業規劃上缺乏兩市間協調和互動發展的局面。一要工業經濟布局一體化。金昌工業經濟發展勢頭強大,有色金屬、無機化工、能源加工等重工業優勢突出,2009年,工業增加值中重工業所佔比重達70%左右;武威輕工業具有發展優勢,尤其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比較發達,2009年,工業增加值中輕工業所佔比重達70%左右。金武兩市在工業經濟方面有著很強的互補性,兩市要有統一布局,發揮各自的經濟發展優勢,相互帶動,尋找發展接合點,共同向省上爭取政策,尋求更多的合作空間,避免趨同發展。二要依託金川公司和鎳都實業公司發展武威工業。近年來,武威為發展地方工業,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一大批工業企業,但卻忽視了與鄰近的"金娃娃"的合作。2009年,這兩個公司實現的增加值達123.13億元,是武威全部工業的2.5倍;實現的利稅總額達56.49億元,是武威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總額的13倍。因此武威應多做" 金娃娃"的文章,主動出讓土地,在武威建設"金川工業小區", 延伸這兩個公司的產業鏈,承接金川公司產業轉移。三要依託金昌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拓展武威工業的輻射帶動。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除省會城市外,只批准了石河子,今年3月21日,金昌市已被國務院批准為甘肅省繼蘭州之後的第二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此開發區達27平方公里,享受國家開發區政策,重點開發新材料,延伸有色金屬、冶金、硫化工、磷化工、氯鹼化工、煤化工六條產業鏈,武威應依託此開發區,根據本地條件有選擇地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高新技術產業。同時,擬將在武威建設的"金川工業小區"納入金昌市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享受國家開發區政策。四要建立區域統一的產權交易市場及市場協調委員會,簽訂一系列促進產權市場聯合的協議,進而推動產業布局與規劃一體化。五要吸引金川公司和"八冶"公司參與武威城市建設和重大項目招投標,從而促進金武區域經濟一體化。
(五)推進人力資源和居住環境一體化。從人口狀況來看,武威是人口大市,2009年,武威市常住人口達191.83萬人,是金昌市的4倍,由於人流的相對集中,可帶動物流和信息流的高度發展,具有人口大市的武威可充分發揮人口資源的輻射優勢,促進金昌武威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發展。由於金昌市環境污染嚴重,氣候條件差,四面戈壁,因此,金昌市居民選擇鄰近的武威居住是必然和現實的選擇。從金昌和武威的歷史沿革看,1981年之前,武威金昌同屬一個地區,金昌有大量的武威人,這些土生土長在武威、對武威有深厚故鄉情的人們,習慣並喜歡住在武威,生活在武威,目前已有大批金昌人在武威買了住房,加之金川公司在3年內要拆遷改造50萬平方米的職工住宅樓。因此武威應順應時勢,在金武公路入口處給金川公司和金昌市出讓兩塊土地,在武威開發建設"金川住宅小區" 和"金昌住宅小區",力爭把武威打造成為金昌的生活基地。通過創造武威"窪地"效應,積聚項目、產業以及人流、物流和信息流。
(六)推進旅遊市場與文化產業一體化。武威旅遊資源豐富,金昌有高度的工業文明,可以發展工業旅遊,兩市又具有多民族文化的傳統和靠近青海、寧夏、內蒙等的地緣優勢,應以"合作、共贏、共享"的理念形成區域統一旅遊市場。一是探索和建立兩市旅遊合作的有效運行機制。用於指導建立區域內共同旅遊市場、整合旅遊市場資源與信息、建立旅遊市場網路,形成利益共享的旅遊合作發展模式。二是在旅遊產品上塑造兩市旅遊整體形象。以兩市特有的旅遊資源共同打造"生態游"、"人文游"、"工業游"、"民族游"等旅遊品牌。三是在旅遊市場開發上,要把兩市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旅遊資源整合,打造幾條跨區域的金武一日游旅遊線路,開發反映地方特色的旅遊紀念品。四是開發體現休閑、度假性質的高端旅遊產品。開發集觀光、會展、商務、博覽、休閑等為一體的旅遊產品,實現旅遊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五是立足現有基礎重點發展傳媒、出版、文體娛樂、文博會展等產業。充分發揮兩市主要媒體的廣泛影響力和強勢地位,整合現有傳媒資源,在金武電視新聞中互播兩地經濟發展動態,武威日報和金昌日報開辟專欄,互印兩地經濟發展動態,推動廣電和報業的聯合與重組,培育更強勢的傳媒龍頭和大集團,興辦傳媒文化產業園區,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更好的配套條件、服務、政策和人文環境,在資源共享中不斷開發品位高、影響大的文化產品。
(七)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武威、金昌兩市有特色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較少,自主培養人才的能力較弱,這是制約兩市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快推進兩市產學研一體化進程。一要在突出發展自己優勢項目的基礎上,實行自主創新合作戰略,加快科研信息、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協作,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二要走產學研一體化的路子。一方面積極鼓勵大企業與國內知名院校和科研單位建立產學研一體化合作關系,通過產學研一體化合作,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另一方面金武首先要打破戶籍管理制度,在兩市的省級示範性中學相互招收兩市品學兼優的學生,促進兩市教育一體化。三要就地轉化科研成果。積極鼓勵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和科技產品的應用,探索設立專項基金,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題。四要加快建立兩市聯合的專門人才的培訓、引進、留住機制。金川公司每年需新增技術人才約1500人,而金昌市每年畢業的大中專學生雖然達3000多人,但因專業不對口,無法滿足金川公司的需求,因此武威職業學院要與金川公司主動聯合協作,把武威職業學院作為金川公司的技工培訓基地,達到互利共贏。五是實現剩餘勞動力轉移一體化,實現"金武經濟圈"內剩餘勞動力轉移優先政策,最大限度優先使用圈內勞動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⑵ 隴南市武都區發展怎麼樣
武都區地處秦巴山地結合部,素有「巴蜀咽喉、秦隴鎖鑰」之稱,是甘肅、陝西、四川三省交通要道。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素有「隴上江南」和「植物大觀園」之稱,被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譽為「寶貝的復雜地帶」。境內有水杉、紅豆杉等國家保護植物和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珍稀動物,擁有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土河保護站)、甘肅裕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武都區是「中國油橄欖之鄉」、「中國花椒之鄉」、「千年葯鄉」,先後榮獲「省級衛生城市」、「最美中國·目的地城市」、「最美中國·生態、自然旅遊城市和文化魅力、特色魅力旅遊城市」、「中國最美生態宜居旅遊名區」、「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稱號。名優特產有「武都油橄欖」、「武都花椒」、「隴南綠茶」、「武都崖蜜」、「米倉紅芪」等。風景名勝有萬象洞、姚寨溝、千壩草原等。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⑶ 如何推進工業農業旅遊城市動力五個轉型
首先是推進城市空間轉型升級。促進由單中心向多中心、組團式發展的轉變,形成布局合理、規范有序、高效暢通、生態宜居、疏密有度、錯落有致的城市空間秩序。
其次是推進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產業轉型升級,實力顯著提升,構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堅持「四化」同步發展,依託科技、教育、人才和信息資源優勢,加強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重點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著力構建以現代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為主導、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進一步把握產業關聯規律和城市發展規律,樹立全域發展理念,突出規劃銜接、項目支撐,堅持以工業化為主導,提高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比重,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
⑷ 3,結合武漢城市經濟結構現狀,說明如何調整城市產業結構
建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中國的產業發展實現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較強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變化也基本符合世界產業結構演進的一般規律。在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過程中,產業結構政策績效如何,在新的開放經濟條件下產業結構政策作用的空間有多大,其未來走向是什麼,都是急待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本文在對中國過去產業結構政策績效進行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在WTO背景下未來中國產業結構政策的走向。
一、中國產業結構政策績效分析
中國產業結構政策始於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當時中國基本上遵循了蘇聯模式,選擇了重工業優先發展的產業發展戰略。政府利用嚴格的價格管制、強制命令等行政手段優先將稀缺資源配置到重工業部門,使得重工業迅速建立和發展起來。這在當時嚴酷的國際政治經濟背景下是符合歷史和邏輯的必然選擇,也為我國在短期內建立起完備的工業體系奠定了經濟技術基礎。但是,重工業的超前發展也造成了產業結構的嚴重失衡,制約了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
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時,產業結構失衡問題已經十分嚴重。為了矯正畸形的產業結構,協調各產業部分的發展,政府在進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先後出台了輕紡工業優先發展政策、促進「短線」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發展的政策和限制「長線」的加工工業發展的政策。從這些政策實施的結果看,促進農業和輕紡工業發展的政策效果顯著。到1982年,我國糧食和工業消費品長期供應緊張的狀況已有根本改變;促進「短線」產業和抑制「長線」發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個80年代,盡管國家鼓勵向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投資並在資金、物資、能源、交通等方面進行扶植,但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發展卻始終滯後於國民經濟的發展,其「瓶頸」狀況並沒有得到根本扭轉;相反,國家限制發展的生產能力過剩的加工工業卻不斷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在產業結構失衡狀況有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之後,國家在繼續堅持執行「促短限長」的結構調整政策的同時,開始重視產業結構升級問題。在第七個五年計劃中,政府明確提出了「有重點地開發知識密集和技術密集產品,努力開拓新的生產領域,有計劃地促進新興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及「運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從「七五」計劃執行的結果看,結構失衡問題依然嚴重,新興產業的建立和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的進展十分緩慢,產業政策目標基本沒有達到,以至於「八五」產業發展規劃與「七五」極為相似。90年代初期,受鄧小平南巡講話的鼓舞,全國掀起了新一輪的投資熱潮,加工工業因其經濟技術特性成為主要的投資領域,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業迅速大量涌現,「八五」產業發展規劃不僅沒有得到執行,而且加重了業已存在的產業結構失衡、產業低度化和分散化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國家被迫運用行政手段對經濟進行全面調整,以實現國民經濟「軟著陸」。
「九五」期間,我國在成功實現國家經濟「軟著陸」的同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突出表現為一般加工工業在製造業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術相對密集產業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術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術產業特徵的醫葯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的比重明顯上升。1999年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在製造業的比重已高達8%。2000年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的銷售收入比上年增長了33.7%。在國家積極財政政策的推動下,基礎設施、通訊設施和交通運輸狀況也得到了明顯改善;家用電器已經成長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取得的上述進展,主要不是政府產業結構政策推動的結果,而是經濟運行態勢的變化和市場改革取向的深化提高了市場機制的調節功能。一方面,「九五」期間我國經濟的基本態勢由需求不足轉向了需求過剩,商品的普遍過剩迫使企業調整生產結構和進行技術升級。另一方面,經濟體制市場化改革的全面系統推進,增強了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市場機制不僅能夠對產業結構進行增量調節,而且能夠通過破產、兼並、合並等方式進行存量調節,從而能夠實現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和較快調整。
盡管「九五」期間過剩經濟的運行態勢為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創造了一個有利的環境,但是,由於受到體制性和政策性因素的約束,三次產業的結構性偏差沒有得到有效調整,第三產業因受到政策性進入的限制發展仍然相對滯後;1994年國家指定的主導產業(機械電子、汽車、化工和建 築)在「九五」期間雖然得到了巨額財政資金和大量優惠政策的扶持,卻未能成長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也沒有能在國民經濟中起到應有的主導作用,其主要原因也在於政府的過度保護政策(包括關稅、進入限制和高價格)使它們處於壟斷地位,缺乏競爭的壓力和由競爭引起的提高產業集中度的動力。此外,產業發展與科技發展的體制性分離、科技開發與運用的制度性問題,也制約著產業結構的快速升級。
從上述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政策績效的實證分析中可以看出,除了在市場機制尚在形成中的改革開放初期,產業結構政策(主要是調整農、輕、重結構的政策)效果比較顯著外,在以後的全部時期里產業結構政策推動結構調整和升級的作用十分有限。產業結構政策推行20多年來,長期困擾我國的三次產業結構失衡問題未能得到根本解決,加強「短線」產業和抑制「長線」的政策目標沒有能實現,政府重點和著力扶持的主導產業仍然沒有擺脫「幼稚」狀態,企業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技術升級慢等問題依然大量存在。相反,沒有能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強力保護、較早和較徹底地擺脫了行政計劃干預、引入市場機制的產業,卻往往能夠快速發展,穩步地提高了產業集中度和國際競爭力。家電行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事實上,產業結構政策的有效性問題,不僅在國內存在爭議,在國際上也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在以產業政策創造經濟「奇跡」著稱的日本,對產業政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問題仍然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日本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曾經在完成一項有關日本產業政策研究課題後鄭重聲明:「參加本項目的全體人員都認為,除了戰後初期有限的短時期外,高速增長基本上是通過建立在競爭基礎上的價格機制和旺盛的企業家精神的作用取得的。……,甚至也許可以說戰後主要時期產業政策的歷史,是民間企業的首創精神和活力,不斷地否定政府控制性直接干預意圖的過程。」(註:小宮隆太郎等編:《日本的產業政策》,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版,第535頁。)顯而易見,日本經濟學家這種結論與我國產業結構政策實踐的結果也是基本吻合的。
有專家對中國產業結構政策失效的原因作了具有開創性的分析,認為政府不具備推動結構調整、升級的動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制定和執行政策)和能力(政府不能判斷所選擇的產業結構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地實施產業結構政策是造成產業結構政策失效的深層原因。因此,在市場機制已經形成並比較完善的條件下,由市場機製取代政府產業結構政策配置資源,調整產業結構,是產業結構有效調整的基本途徑。
二、WTO背景下中國產業結構政策取向
盡管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經濟經歷了不斷開放的過程,但中國的產業結構政策整體上仍然是在封閉或准封閉的環境下推行的。如果說主要通過市場機制調整產業結構是中國市場化取向改革的內在要求和必然結果,那麼,「入世」作為外在的強制因素,不僅進一步強化了市場機制調整產業結構的功能,而且直接影響我國產業結構的構成和資源在不同產業間的配置。
1.入世對中國產業結構政策空間的影響。一國實施產業結構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兩種:一是管理貿易,包括採用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方式限制同類商品的進口和用財政補貼、政府出口信貸等方式鼓勵出口;二是優惠措施包括政府投資、優惠貸款、優先滿足政府扶持的產業引進技術、進口原材料對外匯的需要等。在相對封閉的經濟條件下或者在能夠得到發達國家包容的開放經濟條件下,(註:對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實施的政府主導下的產業發展戰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出於冷戰的需要,基本上採取了容忍和包容的態度。中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對西方開放,西方國家也出於同樣的考慮放縱中國。冷戰結束後,西方國家開始大肆指責這些國家和地區搞不公平競爭,並以種種借口進行經濟制裁。)一國能夠運用這兩種政策工具調整產業結構並取得一定的效果。在發達國家不再包容並轉向關注經濟競爭和要求嚴格執行世貿組織規則的今天,管理貿易和優惠措施等產業政策工具的運用都將受到極大的限制。從管理貿易看,WTO的一系列規定基本上取消了各成員國獨立的貿易政策權。在WTO的非歧視貿易原則框架下,中國已不可能用高關稅壁壘保護國內市場和主導產業、重點產業。各種非關稅保護也受到了嚴格限制。在失去管理貿易政策工具的情況下,以發展主導產業、重點產業為基本內容的產業結構政策相當程度上也就無法實行。同樣,在WTO的框架下,各種旨在扶植主導產業和重點產業的優惠措施也在相當程度上失去了施行的空間。因為WTO的國民待遇原則,要求各國政府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如果政府選定產業內的所有內外資企業為扶植對象, 不僅超出了政府財政等資源的承受能力,而且也失去了扶植的意義。如果選定部分內資企業為扶植對象,則又違反了WTO的國民待遇原則。可見,入世極大地限制了產業結構政策施行的空間,導致產業結構政策效應大大弱化,具有歧視性和傾斜性的產業結構政策將趨於無效。入世對產業結構政策作用的弱化,意味著市場機制調整產業結構功能的增強和市場配置資源主導地位的確立。政府應盡快適應這一變化,及時把政府的產業政策功能由直接培育產業轉向為產業的合理布局創造有效、公平、透明的市場競爭環境上,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和反映生產要素相對稀缺性的市場價格的作用,增強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2.入世後的中國產業結構變化趨勢。
(1)產業結構調整的速度將加快。當前發達國家已經進入後工業化社會,它們在致力於發展高科技含量的信息產業、第三產業的同時,逐漸將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相對滯後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向海外轉移。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在完成工業化之後,也開始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它們在承接發達國家轉移過來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同時,將一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向其它發展中國家轉移。當前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產業結構的大規模調整,勢必有力地促進中國的產業重組。一方面,中國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大量廉價且素質較高的勞動力和廣闊的市場,使得中國日益成為外國投資和產業轉移的理想場所;另一方面,入世後中國政府要履行對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依據世貿組織的規則和章程,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完善法律和制度環境,逐步取消對外資企業在融資、銷售市場和經營領域等方面的各種限制,使外資企業享受到國民待遇。外資企業經營環境和經營條件的改善,將有力推動外商投資規模的擴大,加速外國產業向中國的轉移,從而引起中國產業結構的大規模調整。
(2)產業結構的布局將發生重大變化。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分工模式已經由單純的國家間的產業分工轉化為產業間分工和產業內分工並存。中國加入WTO,標志著中國主動融入全球化經濟,這就使得中國不僅能夠根據本國的資源優勢,參預國際產業分工,而且能夠深入到國際(主要是跨國公司)產業內部組織生產,參預在整體上處於劣勢而在產業鏈條上仍具有比較優勢的某一產業的生產和競爭。因此,國際產業分工的這種變化必然導致我國在產業結構布局上具有明顯的層次性,不同技術水平的產業將在一個較長時期內並存。同時,參預國際較高層次產業內部的分工,也為我國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演進奠定了技術和管理基礎。
(3)入世將使中國產業由均衡發展轉向非均衡發展。入世後,中國在贏得更加開放的國際市場的同時,也要向世界其它國家開放市場,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將融為一體,國內競爭力也直接表現為國際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均衡發展各產業部門,構建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為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場競爭中,資源劣勢產業因缺乏競爭優勢很難具有自生能力。如果盲目發展這些產業,勢必造成資源的浪費,延緩經濟增長速度。相反,集中稀缺資源發展優勢產業,參預國際市場競爭,則可以分享到更多的國際分工利益,創造更多的社會剩餘,積累更多的資本,為產業結構升級創造條件。因此,加入世貿組織,不僅加快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而且客觀上規定了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中國各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現狀和資源優勢所在,共同決定了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一定技能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目前在產業結構中的主體地位。
有的學者在強調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主張運用關稅、配額、出口補貼等貿易政策手段和信貸、補貼、稅收優惠等產業政策手段保護和促進幼稚產業的發展。認為如果沒有國家的保護和扶持,「即使將來資本積累到一定的程度,進一步提升產業結構所要求的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面對國際寡頭壟斷市場也將很難發展起來。但這種觀點也存在以下不足之處。(1)誇大了產業結構政策施行的空間和政府執行產業政策的能力。如前所述,在相對封閉的經濟時期,政府施行產業結構政策的空間較大,但產業結構政策績效卻微乎其微。加入WTO後,在政府推行產業結構政策的能力受到了WTO規則極大的限制、獨立的產業結構政策難以在一國范圍內施行的情況下,再由政府主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更不可能取得成功。(2)對資本積累重要性的認 識存在偏差。資本積累固然不能自動導致產業結構升級,但是,不建立起能夠最有效、更快積累資本的產業結構,需要大量資本支撐的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型產業更不可能建立和發展起來。如果把稀缺的資本資源用來發展不具有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的幼稚產業,不僅幼稚產業因缺乏盈利能力影響資本的積累,而且優勢產業也會因可用資本被擠占而得不到應有的發展,進而不能提供更多的剩餘,產業結構的升級也就會因資本積累不足而受阻。(3)對比較優勢產業戰略作用的認識存在偏差。在目前我國資源狀況的約束下,突出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僅能夠為產業結構升級提供資本支持,而且能夠提供技術和管理支持。因為比較優勢既存在於產業間,也存在於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內部的產業鏈上。依據比較優勢原則布局產業結構,也能形成技術水平不同的、多層次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不會因技術斷層升級受阻。也就是說,比較優勢戰略內生的具有促進產業升級的積累和轉換機制,隨著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的不斷累積,比較優勢不斷變化,原有的競爭優勢產業或產業環節將被新的、更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或產業環節所取代,產業結構也就逐步地向高度化方向演進。
基於上述原因,我們認為,比較優勢戰略具備提高產業競爭力和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雙重功能,政府的產業政策的作用主要是根據經濟增長過程中必然出現各種資源比較優勢變遷,促進產業結構的漸進升級。今後,除了為數極少的關繫到國防安全的產業和「市場失效」的公共產品、自然壟斷產業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干預外,其它產業都應該推向市場。對於幼稚產業,國家也不宜在加入WTO的緩沖期內,再度大規模地動員稀缺的國內資本予以扶持,而是引進充分競爭的市場結構,促使幼稚產業在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中提高其自生能力。如果有些產業在關稅保護期結束之後仍未能成長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就應該進行產業轉換,由它們自己在市場中尋找和轉入具有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部門中去。
⑸ 工業城市
工業革命時期比較重要沿海城市有:倫敦(London)(第一大城及第一大港),格拉斯哥(英國第三大城市,蘇格蘭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和港口)。紐卡斯爾(英國英格蘭東北部港市)。
工業革命時期其他重要城市有曼徹斯特、伯明翰、利茲.
工業革命始於英國,因而英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近代城市化的國家。在工業革命推動下,19世紀英國的城市化進程十分迅速,一大批工業城市,如格拉斯哥、曼徹斯特、伯明翰、利茲、紐卡斯爾等迅速成長起來。從1801年到 1851年的半個世紀里,英國 5 000人以上的城鎮由106座增到265座。城鎮人口比例由26%增至45%,到1900年上升到75%,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城市化的國家。
法國最大的工業城市是里昂。 法國第三大城市,羅訥省省會,羅訥-阿爾卑斯區首府。位於索恩河與羅訥河會合處,居巴黎—巴賽的要道上。市區人口41.3萬,大市區117萬(1982)。 地處羅訥河谷走廊,城市建在阿爾卑斯冰磧丘陵上,海拔169米。氣候受南北暢通的谷地地形影響,兼有地中海型和大陸性特徵,1月平均氣溫2.1℃,7月20.7℃,年降水量813毫米。 原為索恩河與羅訥河之間的漁村。公元前 1世紀成為高盧首都,由於地處地中海通西北歐的中繼站地位,水上運輸方便,為早期發展提供了條件,公元2世紀初就有人口20萬,但此後近1000年間地位衰落。11世紀隨東方絲綢、香料、珠寶、食品經羅訥-索恩河商路,出現了商業集市。13世紀成為宗教中心。15~16世紀紡織、皮革、印刷、金屬加工等工業發展,至18世紀形成工業城市,人口10萬。19世紀成為鐵路交通和金融中心,絲織業興盛。以後又逐漸發展化工、機器製造、電機、人造纖維、染料等部門。經濟繁榮,人口大增,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人口近50萬。20世紀30年代以來,效區擴展迅速,已建立了維勒班、韋尼雪等重要衛星城鎮。效區人口從1941年的15萬左右,增加到1975年的70萬。同時,市區人口略有減少。1969年建立的里昂「城市共同體」,范圍更大,連同里昂共有56個城鎮。 法國重要工業區里昂區的核心,是一個以工業為主的現代化城市,第二產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45%,第三產業的就業比例處於次要地位,在同樣規模的法國城市中是比較特殊的。製造業部門多樣,以機械、化學、紡織為主,能源(煉油、電力)、冶金、食品工業也佔一定比重。機械工業以汽車、電機生產最重要。化學工業自19世紀下半期起發展了無機化工,近30年代來石油化工已佔主導地位。為全國化學工業中心之一,有原油加工能力達 980萬噸的費贊煉油廠。附近有皮埃爾-貝尼特水電站。里昂是全區最重要的紡織工業中心,紡織工業中以傳統的絲織業著稱,人造纖維工業有一定地位。近年第三產業也有發展,特別是銀行業、商業有較好的基礎。交通設施良好,是重要的鐵路、公路、航空和水運樞紐;高速公路和鐵路連接巴黎、馬賽和格勒諾布爾。
⑹ 武都是什麼地方啊!
概況武都區地處甘肅東南部,與四川省、陝西省、青海省接壤,屬於甘肅省隴南市,轄44個鄉鎮、689村 、12.18萬戶、 53.05萬人。幅員面積4683平方公里,摺合702萬畝,其中耕地71.53萬畝,林地和蔬林地190多萬畝。海拔600—3600米,年平均氣溫14.7℃,年日照時數1911.3小時,年降雨量400mm左右,無霜期210—240天,屬亞熱帶半濕潤氣候。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所轄城關鎮、城郊鄉、東江鎮、安化鎮、漢王鎮、兩水鎮、角弓鎮、龍鳳鄉、石門鄉、錦屏鄉、坪埡鄉、蒲池鄉、三河鄉、桔柑鄉、外納鄉、透防鄉、磨壩鄉、郭河鄉、玉皇鄉、甘泉鄉、佛崖鄉、魚龍鎮、熊池鄉、黃坪鄉、柏林鄉、馬街鎮、漢林鄉、隆興鄉、龍壩鄉、金廠鄉、馬營鄉、池壩鄉、洛塘鎮、琵琶鄉、月照鄉、楓相鄉、盤底鄉、渭河鄉、三倉鄉、草河鄉、五庫鄉、五馬鄉、裕河鄉、西支鄉。 [編輯本段]資源優勢氣候條件得天獨厚,溫暖濕潤,光熱資源比較充足,適宜於多種農作物生長。有各類動植物1300多種,各類中葯材1200多種,其中「米倉紅氏」、「武都黃連」飲譽中外。有花椒、桔柑、油橄欖等經濟林果百餘種,其中「大紅袍花椒」品質優良,暢銷國外;白龍江河谷地帶則被專家認為是全國油橄欖最佳適生地。水資源總量53.7億立方米,水能資源蘊藏量70.62萬千瓦時,可開發利用19.53萬千瓦時。境內有神奇的萬象洞天、朝陽仙洞、水濂瀑布、千壩草原、太白積雪、五鳳彩雲、六月冰泉、南宋古建築廣嚴院和紅桐河自然保護區等。 [編輯本段]國民經濟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健康發展。2003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78421萬元,比上年增長16.3%。財政收入達到5480萬元,比上年增長25.83%;糧食總產量達到10765.2萬公斤,比上年增長8.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82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379萬元,增長16.3%;商品零售物價指數為102%;居民消費物價指數為101%;計劃生育率達到81.2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15‰。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面對接連發生的自然災害,各級組織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採取行政推動、科技帶動、效益拉動、全民齊動等多種行之有效的措施,推進了農業和農村工作。農業增加值完成29313萬元,農民人均佔有糧達到224.3公斤。農田水利建設以坡改梯、水澆地建設、集雨節灌和解決人畜飲水困難為重點,全年完成坡改梯3.25萬畝,占任務的108.3%;新增有效灌溉面積6160畝,占任務的103%;發展集雨節灌面積7305畝,占任務的100.1%。生態林和經濟林建設堅持科學規劃、規模發展,完成退耕還林6萬畝,荒山造林4萬畝,新發展經濟林15.08萬畝。以百個示範村為重點的「退一興三」工程進展順利,完成整地10.53萬畝,種草1.41萬畝,投放種羊2531隻。花椒、油橄欖、茶葉、核桃、蔬菜及山野茶、畜牧業、中葯材產業開發勢頭良好,農產品的產量、質量和效益有了較大提高。12個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建設取得了新的進展。村社幹部報酬得到落實,農村稅費改革進一步深化,教育及其它收費進一步規范,為確保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城市經濟運行良好。按照年初確定的大辦工業、加快工業發展的工作思路,通過深化改革、調整結構、挖潛改造、開拓市場,城市經濟保持了平穩運行的勢頭。全縣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9370萬元,同比增長7.7%,其中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完成8674萬元,同比增長16.1%,限額以下工業企業完成10696萬元,同比增長3%。完成增加值5462萬元,其中限額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2906萬元,同比增長8.7%,限額以下工業完成增加值2556萬元,同比增長2.9%。完成銷售收入16133萬元,同比增長5%。主要產品產量:原煤完成3.9萬噸,同比增長30%;水泥完成7.01萬噸,同比持平;發電量完成13200萬度,占年任務的101.5%,同比增長20%。水電能源、農副產品加工等一批工業財政建設項目正在積極實施。國有企業改革繼續深化,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對6戶企業進行改制,商業、糧食、石油等流通企業效益回升。
非公經濟持續增長。以城區商貿中心、沿川經濟帶為重點,通過放寬政策、優化環境、加強指導、規范管理、協調服務,鄉鎮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完成總產值46177萬元,同比增長19%;實現增加值10250萬元,同比增長20.4%;實現利潤3239萬元,同比增長24.6%;上繳稅金985萬元。新發展鄉鎮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企業826戶,新增從業人員2478人,新建擴建續建項目40個,完成投資2654萬元,同比增長7%。積極組團出外招商,參加「蘭洽會」、「西交會」和「全國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經貿洽談會」,累計簽約資金43326.9萬元,其中履約資金26206.9萬元,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財政金融穩中有增。面對運轉艱難的財政形勢,狠抓增收節支和「三保一掛」責任制的落實,全面實現了財政增收目標,確保了全縣幹部職工工資的按時足額發放,兌現了政策性增資。完成財政收入6248萬元,其中,大口徑考核收入完成5480萬元,占本年5286萬元的103.7%,增收1125萬元,增長25.83%;財政支出18276萬元,占年度17973萬元的101.7%,增支303萬元。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8871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1121萬元,增長19.75%;各項貸款余額113952萬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745萬元,增長20.96%。住宅、教育、文化和旅遊消費趨旺。
扶貧開發全面推進。圍繞穩定解決溫飽、分步向小康邁進的目標,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分類指導、集中攻堅,實施項目覆蓋、幫扶到村、扶持到戶、整村推進,全年投入扶貧資金3582.1萬元,在39個鄉鎮的240個貧困村開展了小額信貸扶貧,在24個項目鄉鎮的384個村實施了世行項目,移民1267人,占任務的126.7%,輸轉勞務6.2萬人次。又有1.2萬貧困人口基本解決了溫飽,2萬低收入人口穩定解決了溫飽。
⑺ 蘭州新區的戰略定位和主導產業及形成條件分析
蘭州是一個狹長的工業型的城市,但是由於地理位置的限制,現在產業發展受到了城市空間不足的制約,設立蘭州新區在距蘭州老城不到60公里的一個有800平方公里的平原建設這個新區,對於改善蘭州的城市功能布局,提高蘭州市的城市服務能力,特別是中心城市的帶動輻射能力非常有利。二是對我們甘肅這樣一個區位優勢,具有通道的區位優勢,有利於周邊地區能夠實現合作發展,提升跨區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對西開放的平台。三是有利於甘肅的結構調整。我們利用這樣一個平台可以承接東中部地區的產業,過去由於在蘭州市地理位置和空間的限制,承接產業轉移這方面受到了一些制約,有了這樣的蘭州新區,對於東中部地區利用甘肅資源豐富,利用甘肅的區位優勢,利用甘肅的政策優勢,把一些產業轉移到甘肅來,這為我們轉型跨越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撐。四是我們自身的探索,在一個欠發達地區如何實現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走出一個欠發達地區轉型跨越發展,趕超進位發展的路子。這是在甘肅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
2010年5月,國務院下達的《關於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里就提出「要積極推進蘭州新區發展」,在8月20日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當時《若干意見》下發之後,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我們成立了蘭州新區的管委會。省委省政府下發了支持蘭州新區加快發展的意見。實施這兩年重點是抓了規劃,整個新區建設的總體規劃邀請有實力、資質水平高的一些規劃單位,經過充分的論證,制定了總體規劃、城市的建設性詳規,還有一些各方面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
二是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先行。這兩年蘭州新區中心核心區覆蓋80平方公里的一些主幹道都已經建成,包括一些其他的電力、燃氣等基礎設施,這些管網的建設已經完成,應該說為入區的企業創造良好的環境。
三是在政策上,省政府專門為蘭州新區制定了支持蘭州新區發展的意見,裡面有各個方面的政策,特別是對已經在老城區的中央和省屬企業搬遷到蘭州新區,制定了專門的政策。還在蘭州新區設立了一級財政體制,為蘭州新區加快自身發展都創造了條件。
四是在生態建設方面,蘭州新區已經圍繞著在北面建立一個生態屏障,在中心城區已經形成500畝的水面,規劃要形成近三千畝的水面,現在綠化植樹已經是4萬多畝。這兩年蘭州新區的進展是順利的。 為了落實好國務院重大的戰略決策,這一次8月20號文件下發之後,省委省政府及時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部署,我們感到這個重大的發展機遇確實是來之不易,我們應該把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化做我們強大的動力,尤其是要以創新的精神,舉全省之力,做開放的強音,來促產業的進步,要高標准、大力度、快節奏推進蘭州新區的建設,而且在整個實施過程當中要突出重點,有序不亂的向前推進。特別是要堅持在干中探索、干中來完善我們的政策,在干中實現大的突破。我們的目標就是把蘭州新區要建成一個產業實力雄厚、資源利用率集約、生態環境良好、人民生活幸福的一個新區。
下一步工作我們從十個方面進行部署,現在各個方面正在抓緊做好這十個方面的工作,具體來說:一是優化各類規劃,剛才說2010年5月份國務院的文件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就提出加快蘭州新區的發展,當時成立管委會,這兩年來的規劃雖然已經有了規劃,但是按照國務院新的四大戰略定位來重新審視我們的發展規劃,同時把總體規劃優化完善以後,把建設性的詳規和其他的子規劃都進行具體的完善。二是政策舉措要具體化,主要是把其他省市新區建設的好經驗學到手,同時對國家支持甘肅發展一系列政策進行梳理整合,落實好。三是積極探索創新蘭州新區高效運轉的管理機制。四是規劃和產業布局,蘭州新區產業布局最大特點是要把國家批准我們實施循環經濟試點省示範區在這兒體現。在產業園區要實現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五是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在招商引資當中,我們注意到這樣一個新區一定要把好產業政策關,不是說承接東中部的產業轉移,什麼產業都可以進來,一定要按照國家的產業政策導向,把好關,同時投資強度關和環境保護關。在招商引資方面採取各種有效的形式,「走出去」、「引進來」,各方面引進一些大項目、好項目。六是建立投融資體系,破解資金瓶頸。七是創新用人機制,打造人才高地。八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使新區功能非常完善。九是生態綠化工程,尤其是構築蘭州的北部生態屏障。十是加大宣傳力度,要營造凸顯搶灘效應。現在媒體幫我們前一段的報道,已經有一批有實力的企業考察投資,我們想借今天這個新聞發布會營造更好的有實力的企業、有戰略眼光的這些企業來蘭州新區考察的環境,共同打造我們國家重要的產業基地,承接東中西部的示範區。
⑻ 什麼是工業主導型經濟
就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工業產業的發展的,那就是工業主導型經濟了。
具體工業的概念:http://ke..com/view/10102.htm
現在一般先進的國家不能是工業主導型經濟發展模式,需要的是第三產業、主要是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
⑼ 甘肅隴南事件到底是怎麼回事
就是武都當地的群眾想阻止隴南行政中心的搬遷,為了個人的私利,阻礙隴南的發展。這次事件不得人心的,對隴南的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
⑽ 什麼是城市發展模式相關的信息說的越詳細越好,最好舉個城市的例
第一、城郊的衛星城鎮
承接大中城市的技術、產業、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輻射,承擔中心城市部分功能和作用。堅持充分利用近城區位優勢,三類產業同步發展的優勢和促進城鎮建設上台階、管理上水平的優勢,從而取得發展上的優勢。
第二、工業主導型
應該堅持走專業化的道路,實行一鎮一品。集群化是企業之間的深度合作與分工,能降低科技創新成本,以整體切入國內外經濟大循環的新型產業組織。村鎮企業集群是與新型工業化相對應的好路子,這在我國許多地方已經成功。
第三、商貿帶動型
加上市場技術優勢和管理,推動市場遠近吸引輻射。以專業批發市場,區域性商貿中心的繁榮,服務工業、服務農業和建設城鎮。這類城鎮要十分注意培育交通優勢,優化環境衛生和人居環境,把這三方面優化了,就可以把商貿興鎮的路子繼續延續下去。
第四、交通樞紐型
利用交通便捷、運輸量大、信息快、流動人口多的特點,積極發展二、三產業,實行交通促流通,以路興鎮,但也要防止出現沿著骨幹公路建城鎮,一條大馬路,兩排卷閘門。這種模式是很糟糕的,其結果是既造成了交通安全的惡化,又破壞了城鎮景觀,浪費了土地,所以這個問題要解決。
第五、工礦依託型
這些小城鎮既要找到接續性的產業,又要做好原來的工礦服務,這是很重要的。
第六、旅遊服務型
利用旅遊資源的開發搞好旅遊服務,實現「山上游、山下住」,既保護自然資源,又能夠開拓發展第三產業的新路子,形成農民自我建鎮、發展旅遊產業的良好局面,可謂一舉兩得。
第七、區域中心型
特別是縣城要依託有利的政治區位、資源區位、交通區位、技術區位、產業基礎區位優勢,形成縣、市的中心鎮。
第八、邊界發展型
利用省界、國界發展邊際貿易,強化交通服務基礎設施,聚集各方面的生產要素,構築邊緣區的城鎮化基點。
第九、移民建鎮型
要注重新建鎮的規劃和建築質量。現在,有些移民鎮的房子是當地的鄉鎮工程隊承包的,建築質量遠比農民自建的要差,這就成為重大的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事關農民兄弟的生命安全,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特別有的是整體移民建鎮、建村,更要注重工程質量和安全,絕對不能搞成豆腐渣工作。
第十、歷史文化名鎮
歷史文化名鎮不能等同於一般的旅遊鎮,因為它的功能部分是重合的。所以,在這些村鎮尤其要注意地脈和文脈的延伸,注重這兩脈的保護。現在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每年都推選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以此作為城市化過程中保護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資源、文化遺產,實現可持續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手段。已評上的要十分注意保護和開發利用的關系,對那些因保護不善使風貌受到破壞的,要給予除名。
參考美國的城市發展模式:美國城市發展經歷了以單核城市集中發展為特徵的傳統城市化和以中心城市與外圍地區互動發展為特徵的大部市區化兩個互相銜接但又各有特色的階段。我們需要徵引大量較新統計數據和資料,系統梳理和分析在這兩大階段中美國城市的地域分布、空間結構、產業結構、人口結構、市政管理、城市文化和房地產開發等諸方面的變化,以深層次認識大都市區化這樣一個20世紀世界范圍內新的規律性現象,修正傳統的城市化理論,有前瞻地擬定城市與區域規劃及相關政策。
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實現城市進一步發展,對提高各國發展水平和人類文明水平至關重要。面對21世紀新的機遇和挑戰,各國、各地區和城市應採取正確的城市發展戰略,秉持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努力實現城市發展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一要理解、尊重城市發展模式的多樣性和文化的多樣性,相互借鑒城市發展的經驗,擴大亞太地區城市間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和繁榮。二要高度重視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節約利用,構建資源節約型城市經濟發展模式,共同解決面臨的資源約束問題。三要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貫穿到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各個環節,切實減少污染排放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使居民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和生活。四要秉持以人為本的城市施政理念,努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教育機會和更好的醫療衛生等條件,更加關注社會安全、公共衛生安全和食品安全,努力消除城市貧困,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
黃菊介紹了中國城市建設和發展取得的成就,全面深入地闡述了中國城市發展理念和中國政府的政策主張。他強調,中國的城市發展戰略將全面充分地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第一,堅持走以經濟社會發展增強實力的城市發展路子。繼續抓好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進一步增強城市經濟實力和競爭力,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第二,堅持走以改革促發展的城市發展路子。加快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為城市發展提供製度保障,為城市發展不斷注入強大動力。第三,堅持走科技自主創新的城市發展路子。繼續完善科技創新體制,增加科技投入,大力提高城市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第四,堅持走開放型的城市發展路子。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在支持城市全面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調整出口商品結構,提升出口商品檔次,提高利用外資水平,鼓勵更多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第五,堅持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城市發展路子。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理念,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發展城市社會事業,努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切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文化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減少資源消耗,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第六,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促進城鎮化發展路子。進一步增強大城市的綜合輻射帶動能力,注重形成中小城市的比較優勢和產業特色,引導小城鎮和農村居民點建設集約化發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格局,促進城鎮化有序推進。
充分利用鄰近大中城市的優勢,承接大中城市的技術、產業、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輻射,承擔中心城市部分功能和作用。堅持充分利用近城區位優勢,三類產業同步發展的優勢和促進城鎮建設上台階、管理上水平的優勢,從而取得發展上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