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把工業生產納入備戰軌道什麼意思

把工業生產納入備戰軌道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5-16 04:40:49

㈠ 什麼是新型工業化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1、工業化、信息化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1)工業化一般是指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它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不同國家實現工業化的標准和道路有所不同。我國現在還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工業化的歷史任務尚未完成。)

(2)信息化是指農業、工業、服務和科學技術等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加速現代化的過程。(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的普遍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資源消耗和生產成本,減少了環境污染,已經成為促進生產力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新動力。)

(3)相互關系:

①信息化在工業化發展中產生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必須積極推進信息化,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離開了信息化的工業化,不是現代化的工業化。)

②信息化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並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工業化為信息化提供物質基礎,對信息化發展提出了應用需求。因此,必須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離開了工業化的信息化,將缺乏必要的物質基礎。)

③只有將信息化和工業化融為一體,才能推進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完成工業化的歷史性任務。(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主體。)

2、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含義及其特點(「新」在何處?)

(1)含義: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體現時代特點、符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充分運用最新科學技術和依靠科技進步的工業化,是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的工業化,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工業化,是能夠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即新型工業化道路,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

(2)特點(「新」在何處?)

與傳統工業化道路相比,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新」在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信息技術和科技進步提高經濟效益。(在完成工業化任務的過程中,推進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務推向未來。)

②「新」在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控制和資源、環境保護的關系,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實現工業化納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而不是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建設。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根本性要求,也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西方發達國家在加速工業化發展的時期,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造成嚴重的污染,以後為治理環境付出的代價太大。)

③「新」在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我國人口多,就業壓力大,絕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以犧牲就業為代價來實現工業化。我們既要注重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業,也要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使人力資源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揮。)

3、十六大報告關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論述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4、怎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1)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把工業化與信息化結合起來。

(2)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大力推進科技的進步和創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4)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還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合理處理好工業化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和具體措施

1、目標

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2、具體措施

(1)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是科技含量高,發展速度快,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滲透和帶動作用強。)

(2)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處於工業中心地位的製造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國家工業化、現代化建設的發動機。國民經濟各行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競爭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製造業提供的技術裝備的性能和水平。)

(3)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服務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徵。大力發展服務業是加快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這對於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和效率、擴大勞動就業、加快城鎮化進程、改善人民生活,都有著重大作用。)

[考點角度透視]

1、與經濟常識的結合點

(1)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重視科技創新和推廣,堅持可持續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不僅有利於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也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這與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是一致的。

(2)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我國的科技水平、經濟實力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要縮短與它們的距離,必須大力發展科技。這是科教興國戰略的要求,也是實現我國新型工業化的需要,同時,也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的有力支撐。

(3)科技進步和創新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我國工業技術裝備水平低,經濟效益不高。為此,我們必須大力發展高新科技和信息產業,努力提高企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效益;同時,也必須注意經濟活動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

(4)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的關系。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要大力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但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 。政府要加大對科技進步與創新的調控力度,給予必要的支持;政府也要制定政策,統籌規劃,合理引導,積極促進經濟與人口、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實現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要求。

(5)運用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的知識,理解「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理解「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

(6)運用第三產業的地位、作用的知識,理解「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理解「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7)運用資源優化配置的兩種方式的有關知識和經濟效益的有關知識理解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志和落腳點,即: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8)運用三大產業相互關系的理論,理解工業化任務是在三大產業的協調發展中完成的。

2、與哲學常識的結合點

(1)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實踐和認識的關系)。走新型工業化道,是在總結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和我國工業化的階段性特點基礎上提出的,它充分考慮了我國的國情,符合物質決定意識(實踐決定認識),客觀決定主觀的道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一觀點的提出,對於促進我國科技進步與創新,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完成我國工業化的歷史任務,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正體現了正確的意識、科學的理論(認識)對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2)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關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這要求人們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把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結合起來,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正是充分尊重客觀規律的表現。

(3)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科技進步和創新是經濟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要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和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關系。顯然,要實現我國的工業化,必須堅持聯系的觀點,注意處理好以上種種關系,這才符合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要求。

(4)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科技的進步和創新,必然促進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會促進我國的工業化,這體現了發展的觀點。工業化的進程,經濟的發展,必然要看到它的當前,也要考慮它的未來,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很顯然也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5)運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論要求,理解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理解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新型」表現及特點。

(6)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提出,也說明人的認識在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

(7)樹立科學的生態價值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注意保護生態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這實質上是要求人們樹立科學的生態價值觀,把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控制人口、節約資源結合起來。

3、與政治常識的結合點

(1)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這對於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充分體現了黨真正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說明了黨的性質的先進性。

(2)國家性質決定國家職能。大力發展科技,進行科技創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離不開政府的管理引導和支持。同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注意環境保護,也要求政府統籌規劃,合理引導,這正是國家實施組織和領導經濟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公共服務國家職能的具體體現。

(3)對人民負責原則和依法治國原則。我國政府帶領人民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可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這體現了對人民負責的原則的要求。而科技的進步和創新、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大,都要求政府制定相應的法律和法規予以規范,加大依法監督、依法行政的力度,這正是依法治國原則的體現和要求。

(4)當今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可以極大地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㈡ 「一五」「二五」「三五」計劃的內容分別是什麼

1、第一個五年計劃

「一五」計劃,是指我國從1953年到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它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要求,「一五」計劃所確定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

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以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2、第二個五年計劃

1956年,在周恩來總理主持下,編制出《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並於9月交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討論通過(1956年9月15-27日在北京舉行)。

《建議》提出「二五」的基本任務是:繼續進行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建設,推進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鞏固基礎;

繼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鞏固和擴大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在發展基本建設和繼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工業、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相應地發展運輸業和商業;

努力培養建設人材,加強科學研究工作;在工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增強國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5年內確定的主要指標是:1962年工農業總產值比1957年原計劃增長75%左右,工業總產值增長1倍左右,農業總產值增長35%左右,鋼產量達到1050-1200萬噸;

煤產量1.9億-2.1億噸,糧食5000億斤左右,棉花4800萬擔左右,基本建設投資總額比「一五」增長1倍左右,國民收入比1957年增加50%。

3、第三個五年計劃

「三五」計劃從1964年初開始研究和編制。1964年5月,由國家計委提出,經中央工作會議討論並原則同意了《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1970年)的初步設想》。

但之後,依據中共中央提出的「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戰略方針,1965年9月初國家計委重新草擬了《關於第三個五年計劃安排情況的匯報提綱》,明確提出:「三五」計劃必須立足於戰爭,從准備大打、早打出發,積極備戰,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

「三五」計劃的具體任務是: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逐步改變工業布局;發展農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強調國防建設,加快三線建設是「三五」計劃實施的重要特徵。

(2)把工業生產納入備戰軌道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五年規劃作為國家對經濟發展的干預形式最早並非源於中國,也非中國所獨有。20世紀30年代,蘇聯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斯大林領導蘇聯在探索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問題時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是按計劃進行的」;

其後在1929年4月舉行的聯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上制定並通過了1928-1932年國民經濟計劃,標志著五年計劃在蘇聯的誕生。

蘇聯從自己的國情出發,通過五年計劃取得了輝煌的經濟建設成就,到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已經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化,工業總產值迅速躍升至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戰後,隨著歐亞一大批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五年計劃被社會主義陣營中很大一部分國家所借鑒,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相繼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後來的歷史發展證明,五年計劃不僅深刻影響了蘇聯的經濟發展,還對戰後所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深遠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

中國從1953年開始制定並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到2015年結束已經完成總共十二個五年計劃/規劃。五年計劃與國民經濟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體現出了鮮明的階段性特徵。

從1953年開始制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從「十一五」起,「五年計劃」改為「五年規劃」。

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彭斯在中國「兩會」召開前夕接受新華社記者電郵采訪時說,堅持制定五年規劃讓中國受益匪淺,這一經驗值得西方學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一個五年計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二個五年計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三個五年計劃

㈢ 如何理解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

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理解它:
1、「安全第一」是安全生產方針的基礎,當安全和生產發生矛盾的時候,必須先要解決安全問題,保證勞動者在安全生產的條件下進行生產勞動。只有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生產才能正常的進行,才能充分發揮職工的生產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和保持社會的穩定。
2、「預防為主」是安全生產方針的核心和具體體現,是實施安全生產的根本途徑。
安全工作千千萬,必須始終將「預防」作為主要任務予以統籌考慮。除了自然災害造成的事故以外,任何建築施工、工業生產事故都是可以預防的。關鍵之關鍵,必須將工作的立足點納入「預防為主」的軌道.「防患於未然」,把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所有機理或因素,消除在事故發生之前。
3、安全與生產的辯證統一關系--生產必須安全,安全促進生產。
生產必須安全。就是說,在施工作業過程中,必須盡一切所能為勞動者創造安全衛生的勞動條件,積極克服生產中的幣安全、不衛生因素,防止傷亡事故和職業性毒害的發生,使勞動者在安全、衛生的條件下順利地進行生產勞動。
安全促進生產,就是說,安全工作必須緊緊地圍繞著生產活動來進行,不僅要保障職工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而且要促進生產的發展。離開生產,安全工作就毫無實際意義。

㈣ 德、日解決經濟危機的方式是將國民經濟納入軍事化軌道。 什麼意思

感覺這句話是不是在歷史教科書上看到了 ,目前還沒有這回事吧~
比如說,1929——1931年的世界經濟危機。迫使德日帝國主義迫切需要通過軍事手段侵略別的國家獲得出路。通過戰爭手段獲得資源能源緩解本國經濟危機的影響。的確,這是個非常好而且迅速有效的手段,

㈤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側重點在重工業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一、受蘇聯工業化戰略的影響。
在 1955年以前,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一直被視為成功典範,備受廣大發展中國家關注和推崇,新中國也不例外。
二、為了改變舊中國重工業落後的狀況。
舊中國經濟結構畸形,1949 年輕工業產值占整個工業的 70 %以上,而重工業所佔比重則不到 30 %。重工業門類殘缺不全,多數是采礦業或生產初級原料的工廠 ,除了一些從事修理和裝配的工廠外 ,沒有自己獨立的機器製造業。這種畸形狀態,不僅極大地影響了國家經濟獨立和國防鞏固,也嚴重製約和妨礙著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三、受國際環境的制約和內向型發展戰略的影響。
新中國建立後,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孤立和經濟封鎖,正常的國際經濟交往被切斷。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國被迫捲入與美國的直接軍事對抗,從而面臨著巨大的軍事威脅。這種嚴峻的國際環境,迫切要求新中國優先發展軍事工業和作為軍事工業基礎的重工業。

㈥ 我國歷屆「五年計劃」的主要任務都是什麼

1: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

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原蘇聯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的、由限額以上的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並發展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以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多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軌道,以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2: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

繼續進行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建設,推進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鞏固基礎;繼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鞏固和擴大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在發展基本建設和繼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工業、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相應地發展運輸業和商業;

努力培養建設人材,加強科學研究工作;在工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增強國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3:第三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

必須立足於戰爭,從准備大打、早打出發,積極備戰,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逐步改變工業布局;發展農業生產,相應地發展輕工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充分發揮一、二線的生產能力;積極地、有目標、有重點地發展新技術,努力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技術水平。

4:第四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

狠抓戰備,集中力量建設大三線強大的戰略後方,改善布局;大力發展農業,加速農業機械化的進程;狠抓鋼鐵、軍工、基礎工業和交通運輸的建設;建立經濟協作區和各自特點、不同水平的經濟體系,做到各自為戰,大力協同;大力發展新技術,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初步建成我國獨立的、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促進國民經濟新飛躍。

5:第五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

把各方面嚴重失調的比例關系基本上調整過來,繼續整頓好現有企業,積極、穩妥地改革工業管理和經濟管理體制,使整個國民經濟真正納入有計劃、按比例健康發展的軌道。

壓縮基本建設投資,降低重工業增長速度,努力發展農業、輕工業,逐步開展多種經營形式和開辟多種流通渠道,大力安置城鎮青年就業,改善人民生活。1980年底國民經濟主要比例關系開始逐步改善,生產和建設也取得較大發展。

6:第六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

繼續貫徹執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進一步解決過去遺留下來的阻礙經濟發展的各種問題,取得實現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的決定性勝利,並且為第七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奠定更好的基礎,創造更好的條件。

7: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

進一步為經濟體制改革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努力保持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基本平衡,使改革更加順利地展開,力爭在5年或更長一些的時間內,基本上奠定有中國特色的新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基礎;

保持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在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前提下大力加強重點建設、技術改造和智力開發,在物質技術和人才方面為90年代經濟和社會的繼續發展准備必要的後續能力;在發展生產和提高經濟效益的基礎上,繼續改善城鄉人民生活。

8:第八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

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把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按不變價格計算比1980年翻兩番,10年平均每年增長6%,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6.1%,人民生活從溫飽達到小康。

9:第九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

全面完成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部署,2000年,在中國人口將比1980年增長3億左右的情況下,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基本消除貧困現象,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0: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

經濟增長速度年均7%左右,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5萬億元左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400元。五年城鎮新增就業和轉移農業勞動力各達到40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左右。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國際競爭力增強。2005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3%、51%和36%,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分別為44%、23%和33%。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地區間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有效控制。

科技、教育發展:2005年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技術進步加快。各級各類教育加快發展,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成果進一步鞏固,初中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力爭達到60%左右和15%左右。

11: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

宏觀經濟平穩運行,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城鎮新增就業和轉移農業勞動力各4,5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12:第十二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

著力點應該轉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富裕人民群眾作為全新思路和戰略,圍繞著如何「富民」問題,制定行動路線圖。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國家五年計劃

㈦ 工業革命詳細內容

工業革命有時又稱產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後來又空擴充到其他行業。這一演變過程叫做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有時又稱產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後來又空擴充到其他行業。這一演變過程叫做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1)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種種束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2)消除農業中的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勞動力和國內市場;(表現在英國即圈地運動)(3)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過程,提供了資本主義大工業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勞動力和巨額的貨幣資本(殖民);(4)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長期的發展,為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准備了技術條件。
工業革命不僅是技術革命,也是一場社會革命,具體體現在:
1、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取代了手工工廠。
2、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3、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4、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5、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
6、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是工業革命的直接產物。
工業革命使人類跨入了機器時代,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以及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形成了近代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拉大了東西方社會進步的距離,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打開了亞、非、拉落後國家的大門,把個世界納入了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體系

㈧ 簡述手工業改造的意義和 教訓

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是改變生產資料的私有制。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過渡時期總任務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什麼對手工業要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呢?因為手工業者一方面是勞動者,另一方面又是私有者。手工業生產是分散的、落後的、保守的、盲目的,不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就不能改變它的生產關系,就不能把它的生產納入國家計劃軌道,就不能把落後的生產方式改變為近代的生產方式,並提高其生產力,也就不能把手工業者由窮困的狀況引到富裕的境地

㈨ 我國在社會主義改造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採取了什麼政策

一 用和平贖買的方法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有償地將私營企業改變為國營企業,將私有制改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新式資主義經濟是帶著很大的社會主義性質,對工人和國家有利。

二 採取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具體分為兩步: 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和高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

三 資本主義工商業者改造為自食其力的社會主義勞動者。改造資本家個人與消滅他們所屬的資產階級相結合,既避免了激烈的階級對抗,又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背景

從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進行。黨對之採取了「和平贖買」的政策,通過國家資本主義形式,逐步將其改造成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將所有制改造與人的改造相結合,使剝削者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9)把工業生產納入備戰軌道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1956年底,實行公私合營的工業企業已佔原有資本主義工業總戶數和職工人數的99%,占生產總值的99.6%。全行業公私合營後,採用定息方式,即按照公私合營企業的私股股額(共23億余元)每年發給資本家5%的股息,共發10年。

使得私股與生產資料的使用權相分離,企業的生產資料由國家統一管理和運用。定息停付後,企業就完全成為全民所有制企業。

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完成,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被消滅了。至此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㈩ 什麼是 國民經濟軍事化

國民經濟軍事化是把國民經濟納入軍備軌道的現象。主要表現是:國家大量增加軍事開支;國防工業畸形發展,成為工業的中心和主體;科學研究主要為軍事需要服務;對社會主要經濟活動實行軍事性質的管制等。國民經濟軍事化是伴隨著資本主義國家以軍事手段對外擴張而出現的。20世紀以前,資本主義國家為侵佔和掠奪殖民地,往往以國家的主要人力、物力和財力用於戰爭准備,把國民經濟納入軍事化軌道。進入20世紀後,帝國主義國家為爭奪勢力范圍和世界霸權,國民經濟軍事化程度日益加深,它不但為進行侵略戰爭提供實力基礎,而且成為資本家獲取高額利潤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國家建立了一系列軍事化經濟管理機構,大量增加軍事支出,軍事工業畸形膨脹,許多軍事工業壟斷集團就是靠巨額軍事訂貨發展起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和大戰中的法西斯德國和日本,就是典型的國民經濟軍事化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國家依然不同程度地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國民經濟軍事化的實質是擴軍備戰,是軍事工業壟斷集團榨取超額利潤的重要手段。但西方某些資產階級學者卻把國民經濟軍事化說成是促進經濟繁榮、延緩或避免經濟危機的靈丹妙葯。如英國經濟學家J.M.凱恩斯認為,擴充軍備,國家為一部分過剩生產力找到出路,起到了延緩經濟危機的作用;美國經濟學家A.H.漢森說,日益增長的軍事開支足以抵銷個人資本支出方面可能出現的下降,這確實會給我們帶來幾乎無限期的高度就業。有些信奉此種理論的資本主義國家為應付經濟危機發生,往往通過增加軍事開支,以軍工生產的繁榮來部分抵銷其他部門生產的下降和帶動經濟的回升。國民經濟軍事化,從短時期和某些部門看,對經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從長期看,龐大的軍事開支和軍工生產總是導致國民經濟的畸形發展和加深國家的財政危機,給社會經濟帶來十分嚴重的消極影響,給勞動人民加重經濟負擔。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的政策,一方面造成社會財富的浪費,另一方面刺激某些軍事大國的軍備競賽,增加爆發戰爭的危險性;因此,這一政策一直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對。

閱讀全文

與把工業生產納入備戰軌道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沙哪裡是工業發達區 瀏覽:508
126底盤賓士是什麼型號 瀏覽:509
寶馬x4產地是哪裡的 瀏覽:385
寶馬車內音響怎麼樣 瀏覽:712
工業有多少種晶元 瀏覽:190
江蘇工業設計專業怎麼樣 瀏覽:436
南京有哪些汽車學校 瀏覽:954
怎麼看汽車是國幾的 瀏覽:335
從長沙汽車南站坐客車到雙峰哪裡 瀏覽:212
寶馬x5跑了多少公里 瀏覽:863
汽車前杠有什麼功能 瀏覽:673
寶馬室外溫度多少度不能開空調 瀏覽:344
工業硅粉怎麼加工的 瀏覽:465
怎麼樣在寶馬診斷軟體上看圖 瀏覽:128
汽車中間按鈕是什麼意思 瀏覽:393
賓士什麼水箱好 瀏覽:254
賓士顯示屏鈴聲怎麼換 瀏覽:622
怎麼看汽車剎車片厚度 瀏覽:461
貴州工業製冷系統有哪些 瀏覽:400
奧迪a6和3系寶馬哪個好看 瀏覽: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