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蘇維埃工業指的是什麼

蘇維埃工業指的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15 14:34:35

㈠ 蘇維埃的政治經濟工業教育文化生活是怎樣的

蘇維埃的政治經濟工業教育文化是豐富多彩,具有深遠意義的。
1.政治上是代議制政府結構。鄉、縣、省、中央蘇維埃一級一級推選。鄉蘇維埃下設各個委員會開展各項工作,還有共青團、貧民會、抗日協會、哥老會、農衛隊、游擊隊等各個組織機構均由中央蘇維埃、共產黨、紅軍領導。
2.經濟上西北蘇區經濟是私人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原始社會主義的奇怪混合,當前主要是合作社運動。計劃經濟體制____ 蘇聯時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收入分配模式與現在不同。在當時,工廠里的工人,其收入可以比工程師甚至廠長更多。而外交官、軍人和航天員這類人群更是收入不菲。公職人員中,外交官待遇不菲。在蘇聯是不存在、也不能存在真的百萬富翁的,金錢也不是什麼「資產階級殘余」,畢竟在社會生活里,工資還是要用貨幣來衡量的。在蘇聯,人們處於一個財政潛力平等的社會,比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這里貧富差距是不太大的。____蘇區一律流通蘇區紙幣,除邊界可用白幣,之前的銀圓、銀幣、銅幣已回收。南方用「鈔票紙」,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西北粗糙,有的用布印,鈔票上有口號,如「停止內戰」、「聯合抗日」、「中國革命萬歲」等。
3.蘇維埃工業發展的支柱是以農業為主的輕工業和個人小作坊。蘇聯工業化模式是優先發展重工業,是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這一方針的確定,不僅對蘇聯,而且對一些東歐以及亞洲的社會主義國家也產生較深遠的影響。
4.蘇維埃文化教育的總方針:「在於以共產主義的精神來教育廣大的勞苦民眾,在於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與階級斗爭服務,在於使教育與勞動聯系起來,在於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四個在於」,指引著蘇區文化教育實踐。為使黨員幹部和廣大軍民系統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中共蘇區中央局創辦了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列寧小學等一批學校。

㈡ 陝西蘇區的一個工業中心是什麼地名

陝西蘇區的一個工業中心的地名叫蘇維埃工業區

㈢ "蘇維埃"是什麼意思

蘇維埃乃新的國家機關,它給我們以(一)工農的武裝力量,這力量不象舊式軍隊一樣是脫離民眾的,而是和民眾密切聯結的;從軍事上講,這力量比以前的軍隊強大得多;就革命的意義上講,這力量是任何東西所不能代替的。(二)這個機關是和群眾及大多數人民密切無間的相聯系的,容易考驗自己的錯誤,容易恢復意外的創傷,這是從來國家機關所未曾夢見的。(三)這個機關由民意所選出,因民意而撤換,沒有官僚主義的空架子,所以比從前的國家機關不知要更民主得幾多倍。(四)它在各項職業間實現密切的聯系,所以沒有官僚主義,而能促進種種深入群眾的改良。(五)它是先鋒隊,是被壓迫的工農階級中最覺悟最努力最先進這個部分底組織形式,這個先鋒隊可以經由這個機關來教育、訓練並領導這些被壓迫階級的全體廣大群眾--直到而今還是僻處於政治生活及歷史之外的群眾。(六)它兼有議會主義及直接民主二者之長:人民選舉代表同時有立法及行政之權;和資產階級的議會政策相較,這種進步,在民主主義的發展上,實有全世界的歷史意義。蘇維埃只有取得全部國家政權以後,才能真正發展,才能充分展開自己的本能和能力。倘不如此,則蘇維埃便毫無長處,不成為嫩芽(嫩芽是不能長久存在的),便流為玩具。『二元政權』是蘇維埃底癱症」。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工人階級聯合貧苦農民、士兵在布爾什維克領導下取得了歷史性的勝利,完成了歷史了第一次成功的社會主義革命,宣告成立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列寧擔任了第一屆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的主席。
十月革命勝利後,俄羅斯各地先後成立蘇維埃自治共和國或自治省加入俄羅斯聯邦。1918年3月,俄羅斯聯邦的首都由彼得格勒遷到莫斯科。
1916-1920年,14個帝國主義國家對蘇維埃俄國進行武裝干涉,企圖把新生的無產階級政權扼殺在搖籃里。為防止經濟崩潰並贏得國內戰爭,動員和集中一切人力和物力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先後殲滅了國內殘存的白軍和外國武裝干涉軍。1921年開始,蘇聯開始全面恢復國民經濟,開展社會主義建設,轉而實行新經濟政策,鼓勵商品生產和流通,實行自由貿易。
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同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高加索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包括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和喬治亞)一起簽署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條約》,結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簡稱蘇聯(СССР)。之後,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塔吉克、吉爾吉斯相繼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並加入蘇聯。1940年,蘇聯從羅馬尼亞手中收回比薩拉比亞,成立摩爾達維亞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並加入蘇聯,同年,蘇聯進入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三國建立蘇維埃政權,也並入蘇聯。至此,蘇聯成為一個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世界第一大國,其領土有2240.3萬平方公里。
1924年1月21日,列寧逝世,斯大林繼任蘇聯領導人的職務,統治這個國家近30年,被稱為「斯大林時代」。斯大林上台之初,百廢待興。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推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完成大大地加強了蘇聯的綜合國力。同時,在國內政治斗爭中斯大林殘酷打擊和消滅不同政見者,其中肅反運動的惡劣影響尤其嚴重。
1941年6月22日,德國法西斯突襲蘇聯,迅速佔領了蘇聯的大片領土,蘇聯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衛國戰爭,1941年12月莫斯科保衛戰消滅德軍50多萬人,其勝利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成為蘇德戰爭乃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法西斯德國受到致命打擊,從此一蹶不振。蘇軍開始了戰略反攻。直到1945年4月30日,蘇軍攻佔柏林,德國投降。8月,蘇聯對日宣戰,進攻日本關東軍。9月,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戰爭中蘇聯佔領了佩琴加地區、東普魯士的一部分、南薩哈林(庫頁島)、千島群島等地區。1944年,圖瓦人民共和國加入俄羅斯聯邦。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取得的勝利徹底改變了世界的總格局。蘇聯的國際地位和威信空前提高。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結束了蘇聯在國際社會上「孤軍奮戰」的局面,形成了社會主義陣營。
戰後,蘇聯百業齊舉,經濟復甦,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1950年,蘇聯的第四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每年工業的平均增長率竟達22%-23%。1949年蘇聯成功爆炸了原子彈,打破了美國的核武器壟斷。
斯大林執政時期,蘇聯形成了一個中央高度集權的國家管理體制,被稱為「斯大林模式」,與其相適應的是社會的特權階層和官僚集團。
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赫魯曉夫上台,1956年蘇共二十大上,赫魯曉夫提出了「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的理論,作為對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和蘇聯內外政策的戰略指導思想;重申優先發展重工業和開墾荒地;表示中央委員會決心為過去蒙冤受害者恢復名譽;批判 「個人崇拜」,強調恢復和加強集體領導原則。經過一系統黨內斗爭,他集黨政大權於一身,對傳統的管理模式進行了改革,取得一定的成績。1957年,蘇聯研製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1961年,第一個載人宇宙飛船升空。
赫魯曉夫執政時期,內外政策上也犯了一系統的嚴重失誤,他將蘇共分為工業黨、農業黨,造成管理上的混亂;大片開墾荒地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並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外交政策上,對美關系因古巴導彈危機一度瀕臨戰爭邊緣,中蘇關系出現裂痕並開始惡化。這一系統的錯誤導致了他1964年10月的下台。
勃列日涅夫上台後,蘇聯的綜合國力大大增強,終於成為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蘇聯在全國戰略上採用進攻態度,1968年出兵捷克斯洛伐克,製造了布拉格事件;在中國的珍寶島製造事端;1979年又出兵阿富汗。與此同時,國內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更加保守和僵化,使蘇聯陷入「停滯」時期。勃列日涅夫去世後,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先後擔任了蘇共總書記,開始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均因年歲過高,執政一年多就去世了。
1985年,54歲的少壯派戈爾巴喬夫終於入主克里姆林宮。他倡導「新思維」、「民主化」、「公開性」,提出要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其改革聲勢大,收效微,甚至愈改愈亂。1990年2月,在戈爾巴喬夫的主持下,蘇共中央全會宣布放充蘇共在國家社會的領導地位,實行「政治多元化」和多黨制。多黨制實行後,蘇共在各級政權機構中的領導大權紛紛旁落。1990年3月,第三次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刪去了憲法中關於蘇共領導地位的規定,決定設立總統制,選舉戈爾巴喬夫為第一任總統。戈爾巴喬夫任命了一個由18人組成的總統委員會,負責制定蘇聯內外政策的主要方針和保證國家安全的措施。總統委員會實際上取代了蘇共中央政治局成為蘇聯最高決策機構。蘇共在國家政治體系中的領導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根本性動搖。
蘇聯加速政治改革後,國內民族矛盾激化,民族分離運動勃起。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宣布脫離蘇聯而獨立。同年6月12日,以葉利欽為首的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發表「主權宣言」,其他9個共和國迅速仿效,宣布本國是主權國家,本國的法律高於全蘇法律,開始同聯盟中央分庭抗禮。1991年3月17日,蘇聯就「是否保留和革新聯盟」問題舉行全民公決。在投票中76.4%仍贊成保留聯盟。
同年6月,葉利欽當選改制後的俄羅斯聯邦第一任總統。他發布總統令,禁止各政黨和群眾性社會運動的組織在俄羅斯聯邦的國家機關、團體、軍隊和企業中設立基層組織和進行活動。
1991年8月19日,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等趁戈爾巴喬在克里米亞度假之機,成立緊急狀態委員會,發表《告蘇聯人民書》,宣布亞納耶夫代行總統職責,在蘇聯部分地區實行緊急狀態,企圖挽救瀕臨崩潰的蘇聯。事變歷時三天,終告失敗。「八?一九」事變加速了蘇聯社會的演變和國家的解體。
雖然蘇共和俄共沒有直接參與事件,但以葉利欽為代表的「激進民主派」勢力,乘機向蘇共發動進攻,下令中止蘇共在俄羅斯領土上的活動,沒收其財產。8月24日,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職務,並建議蘇共中央「自行解散」。各加盟共和國的分立勢力急劇增長,紛紛宣布獨立,蘇聯迅速走向解體。葉利欽頒布命令,把聯盟中央的權力、財產和機構劃歸俄羅斯所有。各國紛紛仿效,宣布接管聯盟在其境內的財產和權力。聯盟中央的權力陷於癱瘓,財產盪然一空,總統有職無權,聯盟名存實亡。
12月7日,俄聯邦總統葉利欽、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舒什克維奇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會晤,簽署了《關於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協議》。12月21日,前蘇聯11個加盟共和國(除波羅的海三國和喬治亞以外)的最高領導人在哈薩克首都阿拉木圖以創立國的身份簽署了《關於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的議定書》。會議致函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通知他蘇聯已不復存在,蘇聯總統的設置也已取消。
12月25日,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通過決議,把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正式更名為俄羅斯聯邦,簡稱俄羅斯。當天戈爾巴喬夫發表電視講話,宣布辭去蘇聯總統職務。莫斯科時間晚上19時32分,克里姆林宮上空飄揚了近70年的鐮刀和鐵錘國旗,在寒風中悄然降下,代替它的是俄羅斯聯邦的紅藍白三色旗。

㈣ 蘇維埃工業概括

在整個社會主義工業化實施的過程中,蘇聯黨和政府,正是遵循這一方針,規劃著社會主義建設的藍圖。在計劃中規定的重工業增長指標都是較高的。比如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中重工業與輕工業的發展速度之比為1.85:1,即重工業增長241%,輕工業則增長130%,以後盡管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種種困難和阻力,產生各種錯誤和問題,但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方針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還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工業化開始的頭兩年,工業中的社會主義部分,從1924—1925年的81%增長到1926—1927年的86%。第一個五年計劃執行到1932年,蘇聯工業總產值同1913年相比增加近二倍,工業產量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由五年計劃初的48%增加到1932年的70%,製造生產資料的工業比重,從1928年的43%上升到·1932年的53.3%。同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就工業發展速度來講,蘇聯已佔世界第一位,就:工業產量來說,蘇聯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4)蘇維埃工業指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在研究和探討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問題時,認真地回顧一下這段歷史,認真地學習一下列寧以及斯大林的有關論述,是有助於對這一問題的理解的。如果不把這一問題放在蘇聯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中去研究,如果不把蘇聯黨和政府制定的這一方針的出發點搞清,就不能對這一問題做出正確的全面的理解。

斯大林後來在談到這一問題時曾指出:「黨知道戰爭日益逼近,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國家,所以必須趕快著手發展重工業,如果這件事做遲了,那就要失敗。黨記住了列寧的話:沒有重工業,便無法保持國家的獨立;沒有重工業,蘇維埃制度就會滅亡。因此我們共產黨也就拒絕了『通常的』工業化道路,而從發展重工業開始實行國家工業化」。

㈤ 蘇維埃經濟的兩個必須完成的任務是什麼和什麼

前篇:

漫漫西行路(一)|斯諾到延安

漫漫西行路(二)|紅都的那些人和事

漫漫西行路(三)|紅都頭號人物與紅區的文化生活

漫漫西行路(四)|那次聞名遐邇的「征程」

「一般歷史,特別是革命的歷史,總是比最優秀的政黨、最先進階級的最覺悟的先鋒隊所想像的更富有內容,更多種多樣,更生動活潑,更巧妙。這是不言而喻的,因為最優秀的先鋒隊也只能表達幾萬人的意識、意志、熱情和想像;而革命卻是在人的一切才能特別高度和集中地表現出來的時候,由千百萬被最尖銳的階級斗爭激勵的人的意識、意志、熱情和想像來實現的。」

在西北

在江西、福建、湖南的共產黨人於1927年起逐步建立起他們反對南京的根據地的時候,中國其他各地到處都出現了紅軍。其中,最大的一個地方是鄂豫皖蘇區,佔了長江中游這三個盛產大米的省份的很大一部分地區。開始時由徐海東指揮的,後來由徐向前來領導,徐向前是黃埔軍校一期生,在國名黨軍隊中當過上校,是廣州公社的老戰士。

在他們西北方向的遠遠的山區里,另外一個黃埔軍校生劉志丹當時正在為目前陝西、甘肅、寧夏的蘇區打基礎。劉志丹是個現代羅賓漢,對有錢人懷有山區人民的一貫仇恨。在窮人中間,他的名字帶來了希望,可是在地主和老財中間,他成了懲奸除惡的天鞭。

西北大災荒曾經持續約有三年,遍及四大省份,斯諾在1929年6月訪問了蒙古邊緣上的綏遠省的幾個旱災區。在那些年月里究竟有多少人餓死,他不知道確切數字,大概也永遠不會有人知道了,這件事到現在已經被人忘懷。一般都同意300萬這個保守的半官方數字,但斯諾本人並不懷疑其他高達600萬的估計數字。

這場災難在西方世界幾乎沒有人注意到,甚至在中國沿海城市也是如此,但是有少數幾個中國國際賑災委員會的勇氣可嘉的人,為了搶救一些災民,冒著生命的危險到這些傷寒流行的災區去。他們中間有許多外國人,也有一些外國人如德懷特·愛德華茲、O J·托德和一個傑出的老醫生羅伯特·英格蘭姆。斯諾有幾天同他們一起,走過許多死亡的城市,跨過一度肥沃、如今變成了荒蕪不毛之地的鄉野,所到之處無不感到觸目驚心。

在上述這種背景下,共產黨人在西北特別受人民歡迎,是不應該感到奇怪的,因為那裡的情況對於農民群眾來說同中國其他地方一樣,都沒有根本的改善。

斯坦普爾博士所提出的精彩報告指出在「公元前240年據說有一個名叫鄭國的工程師」在中華民族的搖籃、歷史上有名的陝西渭水流域「修築了一個能灌溉近100萬英畝土地的灌溉網,但是後來年久失修,水壩崩塌,雖然修築了新的工程,到清朝末年(1912年),灌溉面積只有二萬畝不到」——約三千三百英畝!他弄到的數字證明,在大災荒期間,陝西有一個縣,死的就有百分之六十二的人口;另一個縣死的有百分之七十五;如此等等。據官方估計,單在甘肅一省就餓死200萬人——約占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二十。要是官廳禁止囤積糧食,交戰的軍閥沒有干擾賑濟物資的運輸的話,這些人有許多是可以不死的。

這里,存在著早已成熟的實行變革的條件。這里,存在著人們要起來反對的東西,即使他們還沒有斗爭的目標! 因此,當紅星在西北出現時,有千千萬萬的人起來歡迎它,把它當作希望和自由的象徵。

但是紅軍究竟是不是好一些呢?

蘇維埃社會

不論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在南方的情況如何,就斯諾在西北所看到的而論,如果稱之農村平均主義,較之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模範產兒而認為合適的任何名稱,也許更加確切一些。這在經濟上尤其顯著。在有組織的蘇區的社會、政治、文化生活中,雖然有一種馬克思主義的簡單指導,但物質條件的局限性到處是顯而易見的。

西北沒有任何有重要意義的機器工業,這個地區比中國東部一些地區受到的工業化影響要少得多,它主要是農業和畜牧業,好幾個世紀以來,文化趨於停滯狀態,雖然現在存在的許多經濟上的弊端無疑是半工業化城市中經濟情況變化的反映。但是紅軍本身就是「工業化」對中國的影響的顯著產物,它對這里化石般的文化所帶來的思想震盪確確實實是革命性質的。

可客觀條件不允許共產黨有可能組織大大地超過社會主義經濟初生時期的政治體制,對此他們自然只是從未來角度來加以考慮,以期有朝一日他們有可能在大城市中取得政權,那時他們可以把外國租界中的工業基地接手過來,從而為一個真正的社會主義社會奠定基礎。在此以前,他們在農村地區的活動主要集中在解決農民的當前問題——土地和租稅。

紅區的社會、政治、經濟組織一直不過是一種非常臨時性的過渡。甚至在江西,也完全是如此。由於蘇區從一開始就得為生存而戰,他們的主要任務一直是建設一個軍事政治根據地,以便在更廣泛、更深刻地規模上擴大革命,而不是「在中國試行共產主義」,而有不少人卻以為這就是共產黨在他們小小的被封鎖的地區中在嘗試的事情。

共產黨在西北之所以受到群眾擁護,其當前的基礎顯然不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而是有點像孫逸仙博士的主張:「耕者有其田」。共產黨可以自居有功的一些經濟改革措施中,對農民最有重要意義的顯然有這四項: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貸、取消苛捐雜稅、消滅特權階級。

組織工作並不是到政府機構為止。共產黨在工農、城鄉中有大量的黨員。此外,還有共青團,團之下又有兩個組織,把大部分青年都組織起來。這兩個組織是少年先鋒隊和兒童團。共產黨把婦女們也組織到共青團、抗日協會中。甚至哥老會這個古老的秘密會社,也讓它參加到蘇維埃生活中來,從事公開合法的活動。農衛隊和游擊隊也屬於組織嚴密的農村政治社會結構的一部分。

貨幣解剖

蘇維埃政府至少有兩個基本任務必須完成:供養和裝備紅軍,為貧苦農民濟燃眉之急。 這兩個任務有一項沒有完成,蘇維埃的基礎就馬上要崩潰。為了保證這兩項任務的完成,共產黨甚至在蘇區初創之日起就必須開始從事某種經濟建設。

西北蘇區的經濟是私人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原始社會主義的奇怪混合。私人企業和工業得到許可和受到鼓勵,土地和土地產品的私人交易也得到允許,但有限制。同時,國家擁有和開發像油井、鹽井、煤礦等企業,也從事牛羊、皮革、食鹽、羊毛、棉花、紙張等其他原料的貿易。但國家在這些物品方面沒有壟斷專賣,私人企業是能夠在所有這些方面進行競爭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的確進行了競爭。

第三種方式的經濟是合作社,政府和群眾合夥參加經營,不僅同私人資本主義進行競爭,而且同國家資本主義進行競爭!但這都是在一種非常小而原始的規模上進行的。因此,雖然在這樣一種安排中,基本矛盾很明顯,如果在經濟上比較發達的地區,會招致破壞性的後果,但是在紅區這里,它們卻起著互相補充的作用。

在采訪過55歲的財政人民委員林祖涵後,斯諾在日記中這樣寫到「不論林祖涵的數字的確切含義如何,這完全是中國式的一個奇跡,因為我們記得,游擊隊在這一帶進進退退已經打了五年,經濟居然能夠維持下來,沒有發生飢荒,整個來說,農民似乎接受了蘇區貨幣,相信它。事實上,這不是僅僅能用財政的角度來解釋的,只有在社會和政治基礎上才能理解。」

不過,斯諾還是表現出了他的擔憂 「對一個像紅軍那樣靠小本經營來維持的組織,情況也極為嚴重。」他預測到「在蘇區經濟中,不久一定會發生以下三種變化之一:(一)為了供應市場所需的製成品,實行某種形式的機器工業化;(二)同外界某個現代化經濟基礎地建立良好關系,或者攻佔比目前的經濟基地水平高一些的某個經濟基地(例如西安或蘭州);或者(三)紅區同現在在白軍控制下的這樣一個基地實際合並。」

同紅軍在一起

許多人以為紅軍是一批頑強的亡命之徒和不滿分子。斯諾自己也有一些這樣的模糊觀念。不久,斯諾就發現自己完全錯了。紅軍的大部分是青年農民和工人,他們認為自己是為家庭、土地和國家而戰斗。

普通士兵的平均年齡是19歲。這很容易相信。雖然許多紅軍士兵已經作戰七八年甚至十年,但大量還只是十多歲的青年。甚至大多數「老布爾什維克」,那些身經百戰的老戰士,現在也只有20歲剛出頭。他們大多數是作為少年先鋒隊員參加紅軍的 ,或者是在15歲或16歲時入伍。

在一方面軍中,共有百分之三十八的士兵,不是來自農業無產階級(包括手工業者、趕驢的、學徒、長工等)就是來自工業無產階級,百分之五十八是來自農民。只有百分之四來自小資產階級——商人、知識分子、小地主等的子弟。在一方面軍包括指揮員在內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都是共產黨或共青團團員。

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的士兵是有文化的----這就是說,他們能夠寫簡單的信件、文章、標語、傳單等。這比白區中普通軍隊的平均數高得多了,比西北農民中的平均數更高。紅軍士兵從入伍的第一天起,就開始學習專門為他們編寫的紅色課本。進步快的領到獎品(廉價筆記簿、鉛筆、錦旗等,士兵們很重視這些東西),此外,還作出巨大的努力來激勵他們的上進心和競賽精神。

像他們的指揮員一樣,紅軍士兵是沒有正規糧餉的。但每一個士兵有權取得一份土地和這塊土地上的一些收入。他不在的時候,由他的家屬或當地蘇維埃耕種。然而,如果他不是蘇區本地人,則從「公田」(從大地主那裡沒收而來)的作物收益中取出一份做報酬,公田的收益也用於紅軍的給養。公田由當地蘇區的農村民耕種。公田上的無償勞動是義務的,但在土地重新分配中得到好處的農民,大多數是願意合作來保衛改善了他們生活的制度的。

紅軍中軍官的平均年齡是24歲,這包括從班長直到軍長的全部軍官,盡管這些人很年輕,平均都有八年的作戰經驗。所有的連長以上的軍官都有文化,其中斯諾遇見過幾位軍官,他們參加紅軍以前還不能認字寫字。紅軍指揮員約有三分之一以前是國民黨軍人。在紅軍指揮員中,有許多是黃埔軍校畢業生、莫斯科紅軍大學畢業生、張學良的「東北軍」的前軍官、保定軍官學校的學生、前國民軍(「基督將軍」馮玉祥的軍隊)的軍人,以及若干從法國、蘇聯和英國回來的留學生,斯諾

㈥ 紅星照耀中國第七章蘇區的工業是什麼其中的支柱是什麼

《紅星照耀中國》第七章蘇區的工業最大最重要的是制鹽和石油工業,其中的支柱是社會主義工業的精神。

《紅星照耀中國》第七章主要內容:去前線的路上本篇記述了斯諾去甘肅邊境和前線時的所見所聞,一開始文章記述了與農民的談話,探訪蘇區工業,以及他對工人生活的一些感受。接下來,斯諾記述了很多關於蘇區工業的內容,包括蘇區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如何發展工業,包括手工業、油井等等。

最後,文章描寫了普通工人豐富多彩的生活,包括籃球賽、免費醫療、社會保險、讀書寫字、唱歌等等,並將其與中國其他地方的工人生活做了對比。最後總結為一句話:他們即使缺乏社會主義工業的物,卻有社會主義工業的精神。

(6)蘇維埃工業指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紅星照耀中國》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所作的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作者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

在《紅星照耀中國》中,斯諾探求了中國革命發生的背景、發展的原因。他判斷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宣傳和具體行動,使窮人和受壓迫者對國家、社會和個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須行動起來的新的信念。

《紅星照耀中國》全書共12篇,主要內容包括:關於紅軍長征的介紹;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主要領導人的采訪;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政策,紅軍的軍事策略;作者的整個采訪經歷和感受等。

㈦ 《紅星照耀中國》第六章蘇維埃各方面的政策,政治,經濟,文化,貨幣,教育內容分別是什麼

1、政治:

代議制政府結構。鄉、縣、省、中央蘇維埃一級一級推選。鄉蘇維埃下設各個委員會開展各項工作,還有共青團、貧民會、抗日協會、哥老會、農衛隊、游擊隊等各個組織機構均由中央蘇維埃、共產黨、紅軍領導。

2、經濟:

西北蘇區經濟是私人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原始社會主義的奇怪混合,當前主要是合作社運動。

3、貨幣:

蘇區一律流通蘇區紙幣,除邊界可用白幣,之前的銀圓、銀幣、銅幣已回收。南方用「鈔票紙」,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西北粗糙,有的用布印,鈔票上有口號,如「停止內戰」、「聯合抗日」、「中國革命萬歲」等。



4、文化及教育:

教育制度分三部分:學校(蘇維埃辦),軍隊(紅軍辦),社會(共產黨組織辦)。不管哪種,當前主要教育任務是掃除西北的百分之九十五的文盲,為政治而服務,使用漢語拉丁化拼音(28個字母)。

5、農業:

改革對農民有重要意義的措十四項: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貸,取消苛捐雜稅,消滅特權階級。把農村人口劃分為幾個階層。 為了增加產量,利用大片荒地而採取的方法,老蘇區警衛工作幾乎由農民擔任,重新分配土地的方法。

㈧ 蘇聯工業化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歷史原因是什麼 蘇聯在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其歷史特徵如何

蘇聯工業化的主要特點就是以犧牲農民利益,擴大剪刀差為代價,高投資高積累,以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為中心,快速發展。

歷史原因嘛,我個人認為主要是由外部原因導致的,蘇聯……其實更早,自從十月革命開始,蘇維埃俄國以及其他新生的蘇維埃國家都面臨著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直接威脅,它們組成蘇聯後這種威脅更大了,但是蘇聯繼承的本來就很弱沙俄工業更在一戰和內戰中被破壞的一塌糊塗,因此為了有足夠的力量應對潛在的戰爭威脅,蘇聯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盡可能強大的國防實力,而國防實力的支柱就是重工業、國防工業。

蘇聯一五計劃的特徵
我認為就是多、快、粗
投入項目多,建設速度快,但是有些粗糙

㈨ 蘇維埃工業概括

為蘇維埃工業概括什麼?蘇維埃是一個國家工業的情況,我們在本國,我們想了解蘇維,蘇維埃們必須通過國際網路才能了解到的

閱讀全文

與蘇維埃工業指的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蘋果手機如何連接起亞汽車中控屏 瀏覽:178
二手汽車過戶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79
汽車用多久後可以不去4s店保養 瀏覽:268
李光耀為什麼要選擇蘇州工業園區 瀏覽:666
工業環保證怎麼年檢 瀏覽:432
長春工業大學和長春大學考哪個好 瀏覽:393
廣東回收汽車漆哪裡有 瀏覽:25
坐汽車怎麼系安全帶 瀏覽:846
汽車機油蓋怎麼打開 瀏覽:51
賓士有哪些掛擋方式 瀏覽:224
如何投訴汽車檢測線 瀏覽:407
寶馬x6競爭對手有哪些車型 瀏覽:205
汽車內車頂毛絨臟了如何清潔 瀏覽:45
05奧迪車a6升級需要多少錢 瀏覽:13
廣東省哪裡工業正在發展中 瀏覽:333
如何發展工業科技 瀏覽:782
背上有賓士印子是什麼生肖 瀏覽:253
臨清和聊城的重工業哪個多 瀏覽:536
汽車後剎車抱死怎麼辦 瀏覽:202
09款寶馬523用什麼轉向油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