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如何影響工業強國

如何影響工業強國

發布時間:2022-05-15 04:32:11

㈠ 1860-1900年世界強國工業生產能力的變化趨勢及主要原因

變化趨勢:世界強國工業生產能力由英國世界領先逐步變為美國世界領先。

主要原因:英國世界領先是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美國世界領先是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走上了世界第一工業國的道路.

1785年,一個使用瓦特蒸汽機的紡紗廠率先建成.很快,蒸汽機在棉紡織業、毛紡織業、采礦業、冶金業、造紙業、印刷業、陶瓷業等工業部門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中的蒸汽船隻和蒸汽機車就是工程師們對交通問題的最好回答,利物浦和曼徹斯特之間修建的第一條鐵路開始運行,鐵路線的擴建使工業獲得了新的動力.大批量生產的時代開始了,英國走上了世界第一工業國的道路.

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逐步取代英國,世界領先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各國在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參考:高中歷史:「蒸汽」的力量和走向整體的世界

https://wenku..com/view/dcc4511926fff705cd170aab.html

㈡ 工業革命給英國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1、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2、自由主義取代了重商主義;

3、標志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4、促進近代城市的興起,城市進程加快,人口迅速增長,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改變;

5、中英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如何影響工業強國擴展閱讀

(1)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

(2)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它使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場。

(3)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工業革命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關系的變革。它使社會明顯地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

(4)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

(5)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6)帶來了工業污染。

(7)開始了城市化進程。

(8)使弱小國家緩慢地走上了工業化進程。

㈢ 一百多年來,中國 工業化強國之夢 歷經艱辛與坎坷,今天正在逐漸變為現實,你對此有何認識

轉變產業結構的背後,實際上是轉變我們發展模式和發展的思路。我們的工業化到目前為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是世界上製造業第一大國,但是我們不是製造業的強國。新興工業化本質上是要在新的生產方式基礎上來考慮我們的工業化推進。這也促使我們考慮,如何使我們的製造業迅速成為一個強大的市場。
製造業實際上是一種實體經濟。我們在這方面實際上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還有很多的技術和研發要做。如果能夠結合新型工業化,抓住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機遇,迅速地使我們趕超發達國家,成為真正的強國,這可能是我們中國夢的一部分。
新型工業化新能源使用是核心
新興工業化與城鎮化道路, 「十八大」提出了新目標,就是到2020年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工業化的指標,從衡量的標准來講,服務業佔GDP的比重至少要達到60%,製造業的比重應該降到35%左右,農業大概佔GDP的5%。我們現在的比重,距離還非常遙遠。所以2020年完成工業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我看來是一個蠻難的,但是又想要完成的一個艱巨目標。
「十八大」還提到了城鄉人均收入要在目前的基礎上翻一番。人均收入翻一番,職工的收入還不止要翻一番。因為人均的收入包含你父母加小孩,是所有人。而即便是翻一番,也就是勞動力的成本會不斷增加,在這樣的條件下,企業怎麼辦?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如何來實現目標,「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的工業化道路。這個新型的工業化究竟是什麼含義?從表面上看,新型工業化是綠色、節能、環保、有資源配置效率的工業化;更深入地理解,新型的工業化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而這種新的發展模式背後,實際上是生產方式發生變化,是生產組織方式發生變化,是技術發生變化,包括能源的使用方式發生很大變化。比如你要做到綠色、環保,你就不能再依賴於石油和煤炭這種一次能源的消耗,而我們要更多地依賴於再生性能源。用太陽能、風能、海洋能等這一些能源來發電,替代掉現在的化石,我覺得這是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核心所在。
沒有能源,工業化是不可能進行的。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能源是煤炭,它依賴於蒸汽機,然後開始了一輪工業化,英國成為了強大的國家。第二輪是美國,美國依賴石油、內燃機,依賴流水線,成為工業強國。到了今天,石油與煤炭越來越枯竭,在這樣的基礎上,工業化的模式有問題。所以新型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新能源基礎之上。中國製造業轉向中國創造,並不是在現有的運行模式上能實現的。西方發達國家已經不是這個思路了,如果我們還走它們二十世紀的老路,那肯定不行,我們必須和它們一起走二十一世紀的新路。
求新的路徑工業化、城鎮化需要再認識
新的模式,需要新的路徑,這也需要我們認清基本問題。
第一,工業化。新型工業化,我認為工業化不等於一個國家的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有多大,工業化的實質是工業生產方式,工業生產的組織方式,為社會所有領域的生產方式。美國工業化的實現,大規模、大批量的生產方式,從製造業慢慢轉化到零售業,所以我們有了沃爾瑪,然後它又延伸到農業,所以它有標准化的大農場。這種大規模標准化的生產方式也滲透到生活娛樂方面去,比如連鎖影城。
我們的工業化完成了沒有?沒有。我們的農業小生產方式,給食品的不安全性創造了條件,因為這么多人在生產牛奶時,稍有一個道德水準比較低的人,在裡面摻一點假,整個品質就會有問題。所以,大規模、標准化的生產方式,它與食品的安全性保證也有關。所以,新型工業化最終是這樣一種生產方式能不能夠最終在所有的領域確立起來。
第二,城鎮化。城鎮化是城市化的一種方式,城市化是工業化的結果,我們不能離開工業化來奢談城市化。我曾參觀過所謂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造了很多別墅,甚至所謂的社會主義新型城鎮。問題是農民住進去以後,沒有就業機會,沒有收入水平的提高,沒有工業化進程,所以這種所謂的城市盲目擴張是有問題的。
新型城鎮化「新」在哪裡?城市形態新,這是表象,本質上是要與新型工業化呼應的,應該是適應我們未來生活、工作,宜居的城市。它不光是硬體,高樓大廈建起來,更重要是軟體,比如人文、社會、社區,需要管理,需要公共服務。不能說造了房子就是城鎮化。如果人到了這個城市裡,他的行為還很落後,還很不文明,這個城市化就是虛假的。
美國的戰略眼光回歸實體經濟
美國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有其重點和對策。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後,美國發現了一個道理:沒有實體經濟,光靠金融和互聯網,容易產生危機。奧巴馬政府開始痛定思痛,採取多種措施,大力發展諸如新能源、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網路技術等一些新興產業,為它未來的競爭力預先進行戰略的布局。具體來講,大概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個,全新的能源產業。美國過去的能源是不多的,53%依賴於進口石油,美國人認為這是對它的能源和經濟安全性的最大挑戰,所以最近美國大力推進油頁岩的開發和清潔能源的開發,希望最終實現美國的能源獨立問題。美國能源一旦相對獨立(目前來講有獨立的趨向),它就可以把很多關注的焦點從中東撤出來,所以美國人提出重返亞太地區,重返亞洲地區。我們很緊張,重返亞太,是不是要遏制中國人?我認為不一定是遏制中國,亞太地區人口特別多,市場很大,美國重返亞太可能是爭奪亞太的市場,跟你做生意,賺你的錢。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他這個能源新政是非常厲害的戰略措施。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新能源的發展也是為美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為一旦主要使用清潔能源,整個產業體系就會發生根本改變。比如只能用石油煤炭的那些產業肯定要被淘汰,所以整個產業體系會有很大變化,而這個變化才是真正可持續的——當能源本身可持續的是再生的,你的經濟和產業也是可持續的。
第二個,信息網路產業領導全局。美國的創新議程提出要繼續支持信息技術基礎和應用研究,重點是發展下一代的寬頻網路,來適合21世紀商業通訊的需要,這個叫做建設信息高速公路。反觀我國,有很大問題,我上海家裡接入了一個所謂的10M的光網通訊網路,光網到家,號稱可以有10M速度,實際上最多也就是2M,非常慢。速度提不上去,收費卻很高。高收費實際上對經濟有很大影響,因為信息網路的廣泛普及和信息廣泛利用、低成本的利用,對創新和知識傳播有極大的溢出效應。
第三個,重振製造業,向實體經濟回歸。所以美國人提出了一個再工業化的舉措,原來他們去工業化,就是把一些製造業不做了,為什麼?製造業掙不了多少錢,丟到發展中國家去。現在重提這個口號,叫再工業化,希望製造業重回美國,因為美國人做了這樣的研究,他們分析下來,中國沿海地區的勞動力收入水平如果按照若干年再翻一番的話,已經跟美國相對比較差的州勞動力的薪水差不多,再加上如果製造業搬到美國去,運輸費用不需要了。因為原來在中國生產,還要運到美國去,還有運費,這個運費一節約,再加上生產效率的提高,完全可以回歸美國。如果是這樣,當然對我們國家的製造業沖擊是非常大的。
第四個,發展生物醫療產業。他非常重視生命科學的研發,在他的研發預算當中,50%主要是用在生命科學的研發上,推動健康產業,我覺得這個投入和發展的方向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健康始終是人類最大的需求,所以在這樣的條件下,發展生物醫療產業非常關鍵。美國在這方面已經領先,還要繼續在這方面保持領先地位。
第五個,鞏固航天、海洋的王者地位。美國也是首屈一指的航空航天和海洋方面的領先者,他新一代載人飛船正在研發,他的私人公司可以發射飛船到太空站上去,進行銜接,也開發了很多太空武器,包括激光武器,已經可以投入使用。在海洋方面,開發也是投入巨資。
所以,我們從這五個方面大概可以看到,美國在下一輪產業的發展當中有它獨到的戰略眼光,而且希望把他們已經有的,處於比較領先地位的產業,繼續保持領先,以便今後在全球的產業競爭中獲得領先的位置,所以它的戰略眼光是非常深遠的。
戰略新興產業可持續能力的比拼
美國推動了戰略新興產業有其政策措施。
第一是市場導向。市場經濟國家,在發展產業時,主要是市場導向。雖然奧巴馬上台以來政府出了很多錢,但這些錢並不是很多,跟我們的4萬億相比少很多。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市場導向是它們很重要的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措施。作為一個幼稚的產業,在發展初期,需要有一些政府的扶持,但如果我們對這種產業盲目扶持,盲目擴張產能,就會有問題。比如我們的光伏產業,理論上講,也是戰略新興產業,但在政府的支持下過度發展,結果現在整個行業處於不景氣的狀態,這實際上是一個教訓。
第二個特點,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誰擁有了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實際上就成為這個產業的控制者。歐美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科技的引領作用,他們重視開發這個產業的技術標准,掌握核心技術後,把這個技術標准掌握在手,然後申請專利,直接坐地收費。
可見,誰擁有了核心知識產權,誰就可能成為這個產業的價值鏈控制者,這是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第一要素。
第三個特點,是它們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新能源和低碳經濟為主的。新能源和低碳經濟為主的綠色經濟背後,實際上是一種新型的產業、新型的工業,實際上是一種新的產業發展模式,也是我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發達國家最後的目標是謀求新發展模式的轉換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式推進。當它們比較早地擺脫了對化石能源依賴,如果它們變成了主要依賴於再生性清潔能源的時候,實際上產業體系、社會結構和生產方式就會發生重大的改變。坦白講,它們也擁有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實際上目前已展開了所謂誰擁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競爭,這是二十一世紀里最關鍵的領域競爭,所以我們要推進新型工業化,實際上就是要使我們整個國家真正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中國戰略新興產業要擺脫土地經濟
當國家提出要發展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後,各個省市地方政府都提出了自己所要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的目錄,包括各種各樣的開發區設置,甚至不惜採取所謂各種優惠政策,比如稅收、土地等各方面的政策,來招商引資、擴大產業。這種做法背後有他的邏輯性。因為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可以成為當地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拉動GDP的增長,甚至可能產生良好的稅收,為當地的經濟和就業提供解決方案,所以政府有它的想法,這個邏輯也是合理的。但如果大家都用這個邏輯,宏觀上來講,這個邏輯就有問題。因為照此下去,新一輪戰略新興產業的產能過剩即將爆發。
我們的地方政府在推動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時,並沒有真正地考慮這個產業的市場究竟有多大。舉個例子,美國在推動太陽能電池產業時,它的做法是,消費者如果買這個太陽能電池板,裝在自己家裡的話,所得稅不扣。這樣一來,消費者就願意去使用這個產品,這個產品市場就擴大了,市場一擴大,光伏電池的製造商就有訂單,就會努力去競爭,從而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包括技術創新,這就形成了一種市場的引導良性機制。
我們現在的做法是什麼呢?就是直接給企業補貼,比如土地。所以最後無錫尚德破產了,一大塊那時候買下來的土地,現在轉讓掉,就沒什麼事了。很多企業把圈地看成它的本事,而把附加值上的製造看作是應付,這就變味了。包括三一重工,在臨港那裡,市政府也給了一大塊地,我始終想不明白,三一重工要這么大地干什麼?顯而易見,這塊地能為它的製造業失敗找到一個可靠的資產保證,因為土地值錢。更何況它也算得上是知名企業,在這樣的條件下,我覺得有很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需要檢討。
下一輪經濟發展的上海優勢
上海有非常特殊的狀態,跟一般的省,比如浙江、江蘇不太一樣。作為一個城市型經濟,從它的產業結構、目前的人均GDP水平來講,它的服務業比重應該是60%以上,但是我們現在上海是60%不到。換句話說,我們製造業在上海依然有很大的比重,而且製造業中,重化工業又佔了相當大的比重。
今天看來,一個大都市發展重化工業是不夠合理的。因為重化工業污染、能耗都非常大。所以,我們現在看到政府希望把寶鋼逐步遷移出去,這個決策是政府的,但上海的重化工業改革開放之後有了很大的發展,使得它在上海的產業結構比重中起了一個決定性的作用。現在如果全部搬遷出去,它會對現有的上海經濟產生很大的影響,為什麼?就等於GDP的貢獻當中缺了這么一塊,而缺的這一塊要補上。如果加不上一塊的話,上海的GDP,包括人均GDP水準全部下降,而且會引發很多社會的問題。
在這樣一個條件下,我們進一步來反思,我們在推動重化工業發展時,實際上把我們很有品牌的一些輕工業全部扔掉了,比如我們自行車不要了,人家捷安特不是做得很好嗎?我們還有手錶,那時我們上海的手錶還是全國搶著買,買不到的。但瑞士手錶做到現在,還不是繼續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而且賣得這么貴。我們當時把這些產業都認為不是重化工業階段所需要的產業,被逐步地放棄掉。現在反思,我們覺得很可惜,實際上在一個都市型的城市經濟當中,不應該照搬教科書上的理論,說上海的工業化也要從輕工業階段到重工業化階段,再到服務經濟階段。以為一個都市型經濟都要有這樣一個過程,這個看法實際上是錯的,但不幸的是我們已經走了這條路,走了就沒有回頭之徑。
所以下一步結構的調整是放在上海面前最關鍵的問題,換句話說,我們把這些產業去掉的話,我們用什麼產業來補起來?戰略新興產業也要做篩選,不是說七大產業我們上海都要做,我們上海過去犯的錯誤就是什麼都要做。

㈣ 世界工業強國如何排名

從工業生產總市值來 看,中國目前是世界上工業生產能力最大的國家,不過目前還未達到和量想匹配的強,中國大多數是處在中低端,少數是在中高端。不過中國是目前進步在快的國家,未來會在更多的工業領域進入高端市場。

1、數量上第一2018年中國工業生產總值是5.53萬億美元,已經是持續8年保持世界第一,2000年中國工業生產總值是5436億美元,和德國相當,在2001年就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三的工業生產能力的國家。

在2006年中國工業生產總值達到了1.36萬億美元,和日本相當,次年2007年中國工業生產能力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而到了2010年中國工業生產能力達到了2.9萬億美元,和美國相當,次年的2011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工業生產能力的國家。

第四、發明專利數量發明專利保有量,看截止到2017年的數據,全球有效發明專利1043萬件,其中:日本282萬、美國236萬、中國152萬、德國67萬。從增量來看,2016年發明專利申請數量排名為:中國131萬、美國53萬、日本46萬、韓國23萬、德國18萬。

從授權數量來看,2016年的排名是:中國38萬、日本29萬、美國29萬、韓國13萬、德國10萬。中國工業生產能力已經是第一,大而不強的局面也在改變,畢竟全球工業強國也就那麼幾個,中國按照當前的發展速度,超越日本、德國、英國、法國、韓國不是很久的事情。至於美國,這個確實太強了。

㈤ 美國第二次產業革命成為工業強國的原因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於1875年,在19世紀美國的最後25年,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迅速發展起來,其中美國的電力電氣工業從一開始就走在世界前列,到1894年,美國工業產值已居世界第一,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化強國。美國在1860年以前仍屬於殖民地類型的經濟:出口農產品,進口工業製成品,工業基礎相當薄弱。那麼,美國是如何從歐洲工業的邊緣地區和模仿者一躍而成為新工業革命領導者的?這對我國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有哪些啟發呢?

抓住新技術革命的機會窗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與美國大量出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興產業產品相反,美國在棉紡織業這個第一次工業革命主導產業的技術上雖然也有很大改進,但生產仍不能滿足國內需求,一直是棉織品凈進口國。這種歷史事實說明,一國在傳統產業上落後於發達國家的情況下,在新興產業上可以一躍超過發達國家。

演化經濟學對此在理論上已經證明,落後國家利用勞動力、資源等成本要素價格低廉的比較優勢,試圖在傳統產業上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追趕,將永遠不會縮小與後者的經濟差距。相反,在新技術革命剛剛興起的時候,雖然新技術最初出現在發達國家,但由於其技術體系處於最原始的早期階段,科技知識大都處於公共領域並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知識的意會性程度很低,落後國家在這時如果能夠迅速進入新技術體系,就有可能把發達國家在早期新技術和科學基礎的領先地位轉移到本國。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最初三十多年中,德國也是這樣崛起的,而英國卻因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領先地位,鎖定在舊技術經濟範式之中,導致了其工業力量的衰落。

巨大國內市場規模的關鍵作用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美國並不是新技術的最初發明者;即使是從一開始就走在世界前列的電力電氣工業,美國在技術發展上也不具有佔先優勢,基礎科學研究更是落後於英、法、德,那麼,美國是如何抓住新技術革命機會窗口的呢?

美國巨大、豐富的市場使美國在國際比較中具有獨特的優勢。許多技術創新源於歐洲,但由於可以在美國市場中實現規模經濟,其發展卻是在美國進步最快。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初期,由於本國市場狹小,歐洲技術創新在原有的技術軌道上難以開發新產品並大幅度提高生產率,而一旦被引入到美國,美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就能夠很快開發出生產率高於歐洲的新產品和新工藝,申請新專利,開辟新的技術軌道,搖身一變成為新技術革命的領導者,並反過來佔領甚至壟斷技術先發國的市場。

最近的類似例子則是:德國的高鐵技術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但在德國和歐盟卻無用武之地,而在中國卻可以取得快速的技術進步。我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超過美國、歐盟、日本和俄羅斯的人口總和,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需市場,這種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是我國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重大歷史機遇的得天獨厚的絕對優勢,是任何國家所不具有的,除了歷史上的美國。但我們珍惜、保護並運用這種無以倫比的優勢了嗎?這無疑值得我們深思。

排斥外國直接投資,獨享巨大國內市場為美國提供的技術創新租金

美國在19世紀許多行業上技術落後於歐洲國家,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行業中基本沒有外國直接投資,而直接投資卻是開發優勢技術的天然渠道。美國第28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對此是不會感到驚訝的,因為他在1913年就指出,曾有人說拉丁美洲給外國資本以特許權,但從未聽人說美國給外國資本以特許權,這是因為我們不給他們這種權利,原因就在於投資於某個國家的資本會佔有並且統治該國。美國的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華為和三一重工最近在美國的遭遇就是明證。正是由於實行了高關稅保護和排斥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一旦國外先進技術通過「反向工程」被引進,美國巨大的國內市場就會為這種技術的進一步創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西歐的技術領導地位也就不得不讓位於美國了。

反觀我國,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是我國各產業長期以來的「老大難」問題,這與對外國直接投資的技術依賴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市場重於技術,珍惜、保護並利用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主導部門創造領先市場,這是我國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歷史機遇最基本的條件。

高工資戰略

由於具有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美國的崛起並不是通過出口導向型經濟、而是通過內向型經濟實現的,國內市場規模除了人口規模外,美國民眾的工資增長是其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美國崛起時期的政治家認為,工業化不能像英國那樣靠剝削工人來實現,而要靠開發大自然的技術創新租金為美國人民提供高工資來實現,所以,他們絕不允許像100多年後的跨國公司那樣「把利潤帶走,把GDP留給中國」,因為這樣的話,美國人民的高工資就成了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了。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與西方主流經濟學把低工資看做是競爭優勢相反,當時的美國工業保護主義者卻把低工資看做是「禍根」,稱作是「乞丐勞動力」。他們認為,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機器生產將使高工資國家在單位勞動力成本上比廉價勞動力國家更低,原因就在於機器生產率的增長超過了工資的增加,因此,「不管在何處,由高收入勞動者所組成的國家都必將戰勝『乞丐勞動力』的國家」。

在美國經濟崛起過程中,美國工人的高工資刺激了用機械替代昂貴的勞動力,而機械發明導致了更高的生產率,從而使工資更高,這反過來又刺激了在更高程度上採用新的發明。因此,在技術創新與工資增長之間就形成了一種正反饋的良性循環,這是美國依靠美國人民收入的不斷增長實現經濟崛起的重要基礎,這也是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頭四十年就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發明創造和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深植於民族文化的血脈之中

這種文化的形成與美國政治家的大力提倡是密不可分的:自本傑明·富蘭克林以來,對科學技術的尊崇就成了美國文化的一個持久特徵。美國卓越的政治家亨利·克萊在鴉片戰爭爆發前就指出,一個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培育實用技術和製造工藝優勢的國家在力量上必將勝過依靠勞動力數量的國家;而在鴉片戰爭150年之後的中國,政治家們一方面在津津樂道「人口紅利」,另一方面在帶頭購買外國品牌汽車,其命運的差別由此可略見一斑。法國著名政治學家托克維爾在訪問美國後,在他1836年的經典性著作《美國的民主》中由衷地贊嘆到:在美國,人們對科學中純粹實用部分的理解令人欽佩,同時又對那些在應用中直接需要的理論部分給予認真的關注,在這方面,美國總是展現出一種自由的、原創的和富於發明的心智力量。

因此,這種文化造就了對技術新動向的高度敏感,歐洲的任何技術動向,幾乎馬上在美國就有反映,其反映之快,超過歐洲大陸本身,這幾乎成為美國的一個傳統。例如,1803年,英國開始研發蒸汽動力機車,但在英國還沒試製成功的時候,1807年美國就成功地試航了蒸汽推動的輪船。歐洲人發明了電的理論,而對之理解最透徹的卻是美國的愛迪生和貝爾等人。發明和創新是人的天職。擯棄目前在我國流行的消費主義和犬儒主義的頹廢文化,大力弘揚創造主義新文化,開創一個全民創新的新時代,這是我國通過第三次工業革命實現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必要條件。

㈥ 美國是如何成為頭號工業工業強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本土都沒有被戰爭波及受到損害,它可以安安穩穩的研發製造軍火武器賣給交戰雙方發大財,後期還參戰漁翁得利收割了所有戰利品,由此累積的資本無限雄厚造就它成為了世界頭號工業強國。

㈦ 工業化對一個國家的重大意義以及如何實現工業化

所謂工業化,主要是指工業在一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以至取代農業,成為經濟主體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特徵主要是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中國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來的,從「一五」計劃算起,我國為實現工業化已經奮鬥了半個世紀,把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擁有獨立的、比較完整的、並有一部分達到現代化水平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是,中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總體上看現在還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突出表現在: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村人口在全社會勞動力和總人口中佔50%左右;產業結構層次低,競爭力不強,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技術水平還不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工業化的任務不完成,現代化就難以實現。因此,繼續完成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重要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一個理想的大工業體系,應該是由基本實行計劃經濟的重工業體系,和需要自由貿易、強調企業獨立性和自由貿易的裝配工業、輕工業共同組成的。前者,對有限關鍵技術和資源進行投資開展,提供基本的工業物資和機械。後者則基本保持前工業時代的體制,利用這些物資和機械完成最終產品的產品製造(包括非實物產品)。發達國家通過對核心產業部分國有化和企業之間的互相滲透,基本建立了這種經濟體制,只是裝配工業和輕工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轉移到了第三世界國家。而對於一般落後國家而言,後者並不缺乏,缺乏的是無法通過市場經濟、自由貿易建立的重工業體系。
應答時間:2021-06-2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㈧ 英國工業革命對經濟的積極和消極影響,詳細

一、城市化推動了英國經濟的發展
1、城市化是指人口居住地的變動,即由農村居民變成城市居民,是由工業化引起的人口遷徙城市,是由工業「聚集效益」引起的人口集中過程.第一次工業革命啟動了英國的城市化,是英國城市化的加速器,反過來,城市化又促進了英國工業革命的進行,對英國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2、城市化推動了英國工業化的進程。城市化的進行將生產、服務、居住、消費等集中在同一區域,從而產生出巨大的社會效益。恩格斯曾在評論倫敦時指出:「這樣的城市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東西,這種大規模的集中,250萬人聚集在一個地方,使這250萬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
3、隨著英國城市化的發展,工業革命前後80年,英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20倍,棉紡廠工人生產率高於手紡工人266倍;英國的煤產量、棉花加工量都相當於世界的一半;英國工業產值占整個世界的51%,進出口貿易佔25%,鐵路超過1萬公里。
4、總之,城市化的進行,加速了英國工業化進程,使英國在19世紀中葉成為世界頭等工業強國,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二、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英鎊的廣泛使用
1、在工業革命前英國人還是以黃金為主對商品進行計價和交易,所以那時候的英鎊只是一種紙鈔,是記錄黃金的單位,用於兌換金幣。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英國的國力迅速壯大,英鎊的地位也水漲船高,逐漸取代黃金,成為了世界通用貨幣。至此,許多國家的中央銀行國際儲備都變為了英鎊而不是黃金,並且在國際貿易中90%的貿易都使用了英鎊。
2、1844年,英國還頒布了《英格蘭銀行條例》,英格蘭銀行成為了唯一能夠發行英鎊的銀行。並且英格蘭銀行作為中央銀行為其它銀行在困難時提供資金支持,維護了英國經濟的穩定和英鎊的堅定地位,從而使倫敦也成為了世界的金融中心,為英國的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做出貢獻。
三、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最大債權國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巨大成果的鼓舞下,英國向世界的產品敞開了它的國內市場。英國的帝國主義形式為擁有廣闊的殖民地,大量金融資產,是主要的資本輸出國家,擁有凈債權國地位——佔世界資本輸出的50%左右。因此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成為了世界最大債權國。
四、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英國擁有高工業產值
1、工業革命所引發的生產力有著巨大飛躍,工業革命前後80年,英國工業產值占整個世界的51%,進出口貿易佔25%,鐵路超過1萬公里
2、並且,工業革命後,農業在英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到21%,農村人口在全國人口中的比重從18世紀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2%,1851年僅佔14.2%,到1850,城市人口已基本超過全國總人口的50%,英國已從一個農業國變成一個工業國。由此可看出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從農業國瞬間蛻變了世界工業大國,從而間接推進了其經濟的發展
五、綜上所訴,第一次工業革命對英國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它使英國城市化發展,使英鎊得到廣泛使用,讓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債權國,為英國提供高工業產值,引導英國從農業國一步步走向工業國,從各方面加強了英國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促進了英國經濟的發展。

㈨ 十九世紀上半期英國成為工業強國的因素有哪些

工業革命是發起於英國
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志的工業革命推動了英國的現代化進程,經過這場革命,英國的生產力大幅提高,經濟迅速增長,為成為工業強國打下了基礎。

你搜一下「工業革命」,有更詳細的說明。

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765年,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在英國乃至世界的爆發。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英國首先進行工業革命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其次,英國通過圈地運動,聚集了大量勞動力,同時也擴大了英國的國內市場,以及多年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為英國積累原始資本和提供了廣闊的原料地和市場,更有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這是後來的法國,德國等,都無法比的。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大,手工生產已無法滿足需求,於是,一場機器生產革命必然爆發。 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1)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種種束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2)消除農業中的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勞動力和國內市場;(表現在英國即圈地運動)(3)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過程,提供了資本主義大工業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勞動力和巨額的貨幣資本(殖民);(4)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長期的發展,為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准備了技術條件。 一般認為,蒸汽機、焦炭、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工業革命都是以輕工業開始,向其他部門發展。在瓦特改進蒸汽機之前,整個生產所需動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隨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工廠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機發明後被機械化生產取代。工業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擬的巨大變革,其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人類的現代化進程推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類推向了嶄新的蒸汽時代

㈩ 英國迅速成長為資本主義工業強國,有哪些因素(從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回答)

政治上:①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種種束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
經濟上:「①英國通過圈地運動消除農業中的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勞動力和國內市場;②多年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加速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過程,提供了資本主義大工業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勞動力和巨額的貨幣資本以及廣闊的原料地和市場;
③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長期的發展,積累了許多先進的技術和經驗,為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准備了技術條件;(PS:這個一定程度上也可歸納到文化層面,突出積累的技術和經驗即可)④英國推行「重商主義」政策,鼓勵商人參與貿易競爭和對外出口,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刺激作用,讓商人更熱衷於技術革新以提高經濟效益;(PS:這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歸納到政治層面,突出政策是政府制定的即可;亦可以歸納到文化層面,突出「重商主義」思想而非政策即可)
文化上:①文藝復興後期,受當時國際形勢和政治環境影響,義大利等國家的許多文學、藝術工作者和手工業者離開故國遷往英國,為英國帶去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這為日後工業革命的興起提供了思想和技術的源頭;
軍事上:①注重發展海軍,先後擊敗海上霸主西班牙和荷蘭,成為了海上霸主,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的產品對外輸出提供有力的軍事保障。(PS:這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歸納到政治層面,突出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即可)

閱讀全文

與如何影響工業強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消毒機怎麼使用方法 瀏覽:254
什麼時間買汽車便宜 瀏覽:703
汽車電池溯源碼在哪裡看 瀏覽:887
汽車英語聽力軟體哪個好 瀏覽:928
汽車如何升級車型 瀏覽:133
工業富聯什麼時候出報表 瀏覽:322
賓士小視頻素材哪裡找 瀏覽:256
奧迪a4油漆什麼品牌 瀏覽:942
汕頭貼汽車燈膜價格多少 瀏覽:291
汽車電源ac如何找 瀏覽:194
賓士bj7138m是什麼車型 瀏覽:871
汽車國家規定有哪些 瀏覽:588
鄭州哪裡能買到原裝進口寶馬 瀏覽:417
寶馬馬力小怎麼樣 瀏覽:10
工業電閘價格多少錢一個 瀏覽:1003
上海奧迪s3提車要多久 瀏覽:447
德國的重工業有多少 瀏覽:572
汽車東站來後湖坐什麼車 瀏覽:59
賓士為什麼要加配置 瀏覽:390
寶馬u盤怎麼格式化 瀏覽: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