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化學工業現狀
數字化會對化工行業里的許多領域產生重大影響,其中化工製造方向的潛力最為巨大。目前很多化學品製造商已經投資了能夠產生大量數據的IT系統和基礎設施,但是迄今為止,許多企業都未能充分利用這一潛在的優勢。隨著使用更便宜的計算能力和更好更先進的分析工具,工業和商業化學公司可以將這些數據運用到工作中,從多個來源收集信息,並利用機器學習和可視化平台發現優化工廠運營的方法。
先進的分析可以大力幫助一家化工公司加深加快去了解生產運營的情況,從而可以幫助化學公司解決先前難以解決的問題,讓他們了解之前他們從來不知道的問題,例如隱藏的瓶頸和已經無利可圖的生產線就可以就此暴露出來被解決掉。
產量,能源和吞吐量分析可用於確保各個生產單位在運行時盡可能高效,有助於提高產量和吞吐量或減少其消耗的能源量。與此同時,最大化價值模型審查了影響整合供應鏈總利潤的數千個參數和條件,這就能從原材料采購,到復雜且經常相互關聯的化學品製造,再到最終銷售 ,最後到提供有關如何最好地利用特定市場條件的情報等環節都提升效率、減低成本。先進的科技可以幫助這個行業把利潤率提高5%-10%,除了利潤率的提高,優先採用科技設備的公司也能更快速的在行業裡面建立優勢,淘汰那些產能過剩的公司,做到行業洗牌。科技對於這個行業來說,就是最高效的分配資源去實現創造價值。
⑵ 工業化對一個國家的重大意義以及如何實現工業化
所謂工業化,主要是指工業在一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以至取代農業,成為經濟主體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特徵主要是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中國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來的,從「一五」計劃算起,我國為實現工業化已經奮鬥了半個世紀,把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擁有獨立的、比較完整的、並有一部分達到現代化水平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是,中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總體上看現在還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突出表現在: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村人口在全社會勞動力和總人口中佔50%左右;產業結構層次低,競爭力不強,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技術水平還不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工業化的任務不完成,現代化就難以實現。因此,繼續完成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重要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一個理想的大工業體系,應該是由基本實行計劃經濟的重工業體系,和需要自由貿易、強調企業獨立性和自由貿易的裝配工業、輕工業共同組成的。前者,對有限關鍵技術和資源進行投資開展,提供基本的工業物資和機械。後者則基本保持前工業時代的體制,利用這些物資和機械完成最終產品的產品製造(包括非實物產品)。發達國家通過對核心產業部分國有化和企業之間的互相滲透,基本建立了這種經濟體制,只是裝配工業和輕工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轉移到了第三世界國家。而對於一般落後國家而言,後者並不缺乏,缺乏的是無法通過市場經濟、自由貿易建立的重工業體系。
應答時間:2021-06-2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⑶ 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如何起步的取得了怎樣的成效有何特點
在貧窮時期艱難起步,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於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是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成效: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進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時期,積極探索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工業化道路,工業化的戰略重心逐步轉向在配置資源中發揮市場作用、低成本出口導向、建設開放型經濟、基於產業演進規律不斷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並強調處理好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之間的關系。
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中國無產階級成為統治階級後,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建立自己的物質技術基礎,使機器大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取得優勢地位,使社會主義國家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過程。
拓展資料:
在中國,無產階級成為統治階級後,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建立自己的物質技術基礎,使機器大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取得優勢地位,使社會主義國家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過程。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性質 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工業化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後者是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所有制和僱傭勞動者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為基礎,以榨取最大的利潤為目的,依靠對國內外人民的殘酷剝削來實現的。前者是以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已成為國家主人的勞動者直接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為基礎,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為目的,它立足於自力更生,主要依靠社會主義的內部積累,同時也根據平等互利原則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來實現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意義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各國無產階級尤其是原來經濟落後的國家的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後所面臨的共同任務。只有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才能用它提供的先進生產資料來裝備、改造工業、農業、運輸業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盡快提高勞動生產率,滿足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才能加強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團結,維護國家的安全與獨立,履行工人階級的國際義務,並逐步地為在將來向共產主義過渡准備好物質條件。對於已經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但原來工業基礎比較落後的國家來說,只有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完成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使社會主義國家擁有自己的強大的物質基礎以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充分顯示出來。
⑷ 化學工業的發展
從18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是化學工業的初級階段.在這一階段無機化工已初具規模,有機化工正在形成,高分子化工處於萌芽時期.
無機化工
第一個典型的化工廠是在18世紀40年代於英國建立的硫酸廠.先以硫磺為原料,後以黃鐵礦為原料,產品主要用以制硝酸,鹽酸及葯物,當時產量不大.在產業革命時期,紡織工業發展迅速.它和玻璃,肥皂等工業都大量用鹼,而植物鹼和天然鹼供不應求.1791年在法國科學院懸賞之下,獲取專利,以食鹽為原料建廠,製得,並且帶動硫酸(原料之一)工業的發展;生產中產生的氯化氫用以制鹽酸,氯氣,漂白粉等為產業界所急需的物質,純鹼又可苛化為,把原料和副產品都充分利用起來,這是當時化工企業的創舉;用於吸收氯化氫的填充裝置,煅燒原料和半成品的旋轉爐,以及濃縮,結晶,過濾等用的設備,逐漸運用於其他化工企業,為化工單元操作打下了基礎.呂布蘭法於20世紀初逐步被索爾維法(見)取代.19世紀末葉出現電解食鹽的.這樣,整個化學工業的基礎——酸,鹼的生產已初具規模.
有機化工
紡織工業發展起來以後,天然染料便不能滿足需要;隨著鋼鐵工業,煉焦工業的發展,副產的煤焦油需要利用.化學家們以有機化學的成就把煤焦油分離為,,,,蒽,菲等.1856年,英國人由合成苯胺紫染料,後經過剖析確定天然茜素的結構為二羥基蒽醌,便以煤焦油中的蒽為原料,經過氧化,取代,水解,重排等反應,仿製了與天然茜素完全相同的產物.同樣,制葯工業,香料工業也相繼合成與天然產物相同的化學品,品種日益增多.1867年,瑞典人發明代那邁特炸葯(見),大量用於採掘和軍工.
當時有機化學品生產還有另一支柱,即乙炔化工.於1895年建立以煤與石灰石為原料,用電熱法生產電石(即)的第一個工廠,電石再經水解發生乙炔,以此為起點生產乙醛,醋酸等一系列基本有機原料.20世紀中葉發展後,電石耗能太高,大部分原有乙炔系列產品,改由為原料進行生產.
高分子材料
受熱發粘,受冷變硬.1839年美國用硫磺及加熱天然橡膠,使其交聯成彈性體,應用於輪胎及其他橡膠製品,用途甚廣,這是高分子化工的萌芽時期.1869年,美國用樟腦增塑硝酸纖維素製成塑料,很有使用價值.1891年在法國貝桑松建成第一個人造絲廠.1909年,美國製成酚醛樹脂,俗稱電木粉,廣泛用於電器絕緣材料.
這些萌芽產品,在品種,產量,質量等方面都遠不能滿足社會的要求.所以,上述基礎有機化學品的生產和高分子材料生產,在建立起石油化工以後,都獲得很大發展.
化學工業的大發展時期編輯
從20世紀初至戰後的60~70年代,這是化學工業真正成為大規模生產的主要階段,一些主要領域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和石油化工得到了發展,進行了開發,逐漸興起.這個時期之初,英國和美國的等人提出的概念,奠定了化學工程的基礎.它推動了生產技術的發展,無論是裝置規模,或產品產量都增長很快.
合成氨工業
20世紀初期異軍突起,用物理化學的反應平衡理論,提出氮氣和氫氣直接合成氨的催化方法,以及原料氣與產品分離後,經補充再循環的設想,進一步解決了設備問題.因而使德國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建立第一個由氨生產的工廠,以應戰爭之需.合成氨原用焦炭為原料,40年代以後改為石油或天然氣,使化學工業與石油工業兩大部門更密切地聯系起來,合理地利用原料和能量.
石油化工
1920年美國用生產,這是大規模發展石油化工的開端.1939年美國標准油公司開發了臨氫催化重整過程,這成為芳烴的重要來源.1941年美國建成第一套以為原料用制乙烯的裝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化工產品市場不斷擴大,石油可提供大量廉價有機化工原料,同時由於化工生產技術的發展,逐步形成石油化工.甚至不產石油的地區,如西歐,日本等也以原油為原料,發展石油化工.同一原料或同一產品,各化工企業卻有不同的工藝路線或不同催化劑.由於基本有機原料及高分子材料單體都以石油化工為原料,所以人們以乙烯的產量作為衡量有機化工的標志.80年代,90%以上的有機化工產品,來自石油化工.例如,等,過去以電石乙炔為原料,這時改用氧氯化法以乙烯生產氯乙烯,用丙烯氨氧化(見)法以生產丙烯腈.1951年,以天然氣為原料,用蒸汽轉化法得到一氧化碳及氫,使得到重視,目前用於生產,,個別地區用生產.
高分子化工
高分子材料在戰時用於軍事,戰後轉為民用,獲得極大的發展,成為新的材料工業.作為戰略物質的天然橡膠產於熱帶,受阻於海運,各國皆研究.1937年德國法本公司開發獲得成功.以後各國又陸續開發了順丁,丁基,氯丁,丁腈,異戊,乙丙等多種合成橡膠,各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方面,1937年美國 成功地合成尼龍 66(見),用熔融法紡絲,因其有較好的強度,用作降落傘及輪胎用.以後滌綸,維尼綸,腈綸等陸續投產,也因為有石油化工為其原料保證,逐漸佔有天然纖維和人造纖維大部分市場.塑料方面,繼酚醛樹脂後,又生產了,醇酸樹脂等熱固性樹脂.30年代後,品種不斷出現,如迄今仍為塑料中的大品種,為當時優異的絕緣材料,1939年高壓用於海底電纜及雷達,低壓聚乙烯,等規聚丙烯的開發成功,為民用塑料開辟廣泛的用途,這是齊格勒-納塔催化劑為高分子化工所作出的一個極大貢獻.這一時期還出現耐高溫,抗腐蝕的材料,如,,其中聚四氟乙烯有塑料王之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也陸續用於汽車工業,還作為建築材料,包裝材料等,並逐漸成為塑料的大品種.
精細化工
在方面,發明了活性染料,使染料與纖維以化學鍵相結合.合成纖維及其混紡織物需要新型染料,如用於滌綸的,用於腈綸的,用於滌棉混紡的活性分散染料.此外,還有用於激光,液晶,顯微技術等特殊染料.在方面,40年代瑞士P.H.米勒發明第一個有機氯農葯之後,又開發一系列有機氯,有機磷,後者具有胃殺,觸殺,內吸等特殊作用.嗣後則要求高效低毒或無殘毒的農葯,如仿生合成的類.60年代,,發展極快,出現了一些性能很好的品種,如吡啶類除草劑,苯並咪唑殺菌劑等.此外,還有抗生素農葯(見),如中國1976年研製成的井岡黴素用於抗水稻紋枯病.醫葯方面,在1910年法國製成606砷制劑(根治梅素的特效葯)後,又在結構上改進製成914,30年代的類化合物,甾族化合物等都是從結構上改進,發揮出特效作用.1928年,英國發現,開辟了抗菌素葯物的新領域.以後研究成功治療生理上疾病的葯物,如治心血管病,精神病等的葯物,以及避孕葯.此外,還有一些專用診斷葯物問世.擺脫天然油漆的傳統,改用,如醇酸樹脂,,丙烯酸樹脂等,以適應汽車工業等高級塗飾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丁苯膠乳製成水性塗料,成為建築塗料的大品種.採用高壓無空氣噴塗,靜電噴塗,電泳塗裝,陰極電沉積塗裝,光固化等新技術(見),可節省勞力和材料,並從而發展了相應的塗料品種.
⑸ 我國無機精細化工如何發展
精細化工行業發展前景良好 未來市場空間廣闊
精細化工發展概況
精細化學工業是生產精細化學品工業的通稱,簡稱「精細化工」。所謂精細化學品是指那些具有特定的應用功能,技術密集,商品性強,產品附加值較高的化工產品。
按照國民經濟分類標准,精細化工分為農葯製造,塗料、油墨、顏料及類似產品製造,專用化學產品製造和日用化學產品製造等4個子行業。
近年來, 全球各個國家特別是工業發達國家都把發展精細化工產品作為傳統化工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重點發展戰略之一,
其化工產業均向著「多元化」及「精細化」的方向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對電子、汽車、機械工業、建築新材料、新能源及新型環保材料的需求將進一步上升,電子與信息化學品、表面工程化學品、醫葯化學品等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全球范圍內精細化學品市場規模將保持高於傳統化工行業的速度快速增長。
中國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分析
精細化工行業屬於技術密集型行業,行業附加值較高,能夠體現一個國家綜合技術水平。我國十分重視精細化工行業的發展,目前精細化工行業已經成為化工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近年來我國精細化工行業已取得較大的發展。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精細化工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我國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規模以上企業2009年底共28,120家,當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1760.16
億元;到2016年底,全國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規模以上企業為24,941 家,當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7707.10
億元,集中化、規模化進程較為顯著。
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的一部分,精細化工行業在我國行業統計中分類為專用化學品業製造業。2005 年-2014
年,我國專用化學品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從3,168 億元增長到1.94 萬億元,業務規模擴大超過6
倍,增長速度較快,且增長速度高於化工行業的整體平均水平。
精細化工行業供求規模分析
2015
年我國精細化工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共12,437家,資產規模合計數為24,304.8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9.05%;負債規模較上年同期增長7.76%,為12,128.69億元。從經營成果來看,2015年精細化工行業實現銷售收入33,463.6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15%;實現工業總產值37,020.8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1.47%;產品銷售利潤
3,835.32億元,利潤總額為2,305.29億元。總體來看,我國精細化工行業在近幾年經營情況有所好轉,主要經濟指標呈上升趨勢。
精細化工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精細化工產品具有產品種類繁多、應用領域廣泛、工藝技術復雜、產品附加值高、產品對下遊客戶粘度較高等特點。近年來,藉助於高新技術的進步,隨著石油和化工行業向深加工方向發展,
國際國內精細化工行業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美國、西歐和日本等化工行業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精細化工行業也較為發達,代表了當今世界精細化工的最高發展水平。
由於精細化學品的難以替代性,其應用范圍不斷向縱深擴張,精細化工行業的快速發展已成為化工行業發展必然趨勢。近十多年來,我國重視精細化工行業的發展,把精細化工作為化學工業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列入多項國家發展計劃,從政策和資金上予以傾斜支持。隨著科研力量及產能的提升,
我國精細化工行業已得到迅速發展, 精細化率不斷提升。
目前精細化工細分品種與日俱增, 其產能、 產量、
品種和生產廠家仍在不斷增長。盡管如此,與化學工業發展歷史更加悠久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精細化工產品的整體技術水平仍然偏低,
精細化工行業的核心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高性能、功能化和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學品進口依存度仍然較高。相比發達國家的精細化率水平,我國的精細化工行業仍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隨著我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工業化及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深入、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尤其是國家對精細化工行業的高度重視,未來我國精細化工行業將迎來良好機遇和廣闊空間。
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持續支持和推動、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下游產業需求的帶動,精細化工產業未來市場空間廣闊,發展前景良好。
精細化工行業發展前景
從精細化工行業的特徵和發展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精細化工行業的生命周期處於成長階段。從全球精細化工市場分析,精細化工產品仍然是重點行業所需的主要中間材料,仍然是消費品市場的主要原材料來源之一。尤其是高附加值精細化學品產品的需求,仍將不斷增加,仍然存在供給缺口。
精細化學品主要應用於農業、建築業、紡織業、醫葯業、電子設備等行業。隨著下游各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對精細化工材料的需求數量上升,性能要求進一步提高,精細化工行業與下遊行業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
因此,全球精細化工產品需求量在未來長期增長的可能性較大,銳減的可能性很小。全球精細化工產品需求量的上升趨勢必然帶動國內精細化工產品需求量的增長,
必然會進一步促進國內精細化工行業發展,國內精細化工行業未來發展空間較大。
⑹ 中國化工產業發展現狀
化工工業整體發展向好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資料顯示,2020年,化工行業規模以上企業22973家,較上年減少362家,化學工業營業收入6.57萬億元,下降3.6%;利潤總額4279.2億元,同比增長25.4%;化工行業營業收入利潤率為6.51%,提高1.51個百分點。整體來看,2020年國內化學工業效益實現顯著增長。
從投產項目來看,2020年投產的大宗化學品項目數量有336個,是近幾年投產化工項目數量的高潮,根據對近100種大宗化學品的擬在建項目跟蹤發現,預期在2021年投產的項目數量超過521個,同比大幅增長了55%。隨著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預計未來幾年國內石化行業還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以上數據及分析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石油化工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⑺ 化工行業的縱深發展方向及其深遠意義和影響
近年來,伴隨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中國化工業的各種主要產品產量均保持快速、穩定上升趨勢,但仍遠遠不能滿足強勁增長的國內市場需求。數據表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已進入本輪上漲周期的高峰期。中國化工業的後續增長空間還有多大?日前在上海召開的第13屆中國化工國際研討會上,國內外化工行業的經營者、研究者判斷:來自資源、環境、出口等方面的多重壓力,使得中國化工業面臨嚴峻挑戰,但發展趨勢未變,可預見的未來前景依然看好。後續發展空間的大小取決於中國化工業產業融合、創新力度,以及順應國際趨勢,走出國門參與跨國公司並購,尋找產業發展突破點的能力。
高增長周期中的四大制約因素。近年來,我國石油和化工業已形成門類齊全、基本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產業體系,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化工生產大國和消費國。統計顯示2006年,我國石油化學工業總產值達4.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6.7%;工業增加值1.2萬億元人民幣,增長23.6%;實現利潤4377億元,同比增長18.3%。像乙烯、塗料、粘膠纖維、化學農葯原葯等主要化工產品的產量增幅均超過20%,其中化學原料葯同比增幅最高,達28.8%。但在市場需求的強勁拉動下,中國石化工業的發展遠遠不能滿足當前國內巨大的市場需求,石化產品的進口增幅也在不斷上升。2006年,我國化工進出口貿易總額2036.12億美元,同比增長20.7%,但23.3%的進口增幅,大大高於出口增速16.9%,累計逆差1130.72億美元,同比上升13.8個百分點。
2007年,中國化工行業的投資、產值仍保持在高位增長階段。市場人士認為,市場需求繼續擴大、制度環境不斷改善、比較優勢依然存在、產業發展資金充裕、基礎條件明顯改善、中國經濟更加開放等因素,支撐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但同時中國化工業也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其一國內資源緊張,導致生產成本增加,對產業形成一定的制約。特別是石油價格不斷抬升,導致行業製造成本上升;水資源日益稀缺。其二石化工業面臨的環境壓力不斷增大。其三由於國外針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不斷增加,加上出口退稅大幅下調、人民幣升值趨勢不減等影響因素,我國石化產品出口環境日趨嚴峻。歐盟REACH法規於2007年6月11日實施,目前已對多達1200多種中國化工產品的出口實施嚴控,設置繁瑣的出口手續、科技壁壘等,導致中國向歐盟出口化工產品越來越困難。其四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石化工業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企業數量多,規模小而分散;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創新能力不足,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更少;國際化經營程度較低。
--推動中國化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因素。近年來中國化工行業經過大量實踐和探索,已經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雛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國內化工界已形成新的發展理念,不少企業提出了企業承擔和參與社會責任的理念,把減少污染物排放、實現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列入企業發展目標。中石化、中化國際、上海華誼等國內石化工業的領軍企業,都已經開始推行「責任關懷」制度。如,上海華誼主動承諾將安全、健康、環保融入每一項生產經營實踐中,並通過循環經濟,實現化工生產的「綠色發展」。2003~2006年,華誼投入近12億元人民幣,用作環境保護專項資金。計劃到2008年,華誼的主要污染排放將比2000年大幅下降,其中廢水從11000萬噸每年下降到2500萬噸,降幅77%;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從每年10300噸降到1050噸,下降90%;廢氣的年排放量從205億立方米下降到140億立方米,下降68%。
其次產業布局加快集聚。據統計目前我國已建立化工工業園區近600個,在建化工園區還有60多個。這些化工園區的建設,為中國化工行業的專業化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是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10年來上海化學工業區打破一家一戶分散配置基礎設施的傳統,逐步實現一體化開發和循環經濟。工業區內現有華誼、英國石油、巴斯夫、拜耳、中石化、德固賽、陶氏等數十家大型企業建設的化工生產裝置。園區的一體化功能正在逐漸發揮,集聚協同效應已初步顯現。第三基於我國「多煤、少氣、缺油」的能源現狀,煤基化工在不斷發展。中國煤炭資源儲量達1萬億噸,探明可采儲量近2000億噸,可采年限近100年。中國以煤為原料的煤基化學正在加快發展。上海華誼是國內較早進入煤基化工領域的企業,擁有眾多大型、先進的煤氣化爐,現已建成國內規模最大的煤基甲醇生產裝置,預計到2010年,將擁有每年近100萬噸的甲醇產能;同時還開發了二甲醚製造技術,正在開展MTP等煤基化工前沿領域的研究。第四技術創新不斷加快。中國石化工業正在通過創新,加快技術開發,採用清潔工藝、深度加工,向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邁進。羰基合成技術、丙烯酸成套工藝技術、本體聚合ABS技術等先進工藝已成功開發出來。一些大型企業的研發投入大幅提高,如上海華誼集團2006年在技術開發領域投入資金4.9億元人民幣,占銷售收入的比例超過10%。
中國化工業突破性發展的3條路徑。第13屆中國化工國際研討會的與會人士認為,中國化工業要取得突破性發展,應該正視以下路徑:一是正面應對環保政策,走清潔生產之路。從2002年國家頒布《環境影響評估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到全國人大近期正在審查《循環經濟法》,我國越來越重視工業生產對環境的影響。國家環境保護的立法方向已從污染治理,轉向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近期正在審查的《循環經濟法》,將進一步促進全社會資源的循環利用,化學工業首當其沖。國家近期出台的《國務院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等一系列重要決策,對化工行業影響巨大。根據近年發布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各級政府的引資方向將有所調整,鼓勵和支持發展先進生產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後生產能力。
根據這一規定,大型乙烯建設等27個化工類項目被列入鼓勵發展類;年產10萬噸以下及DMT法聚酯裝置等41類化工產品和生產裝置被列入限制類;年產1萬噸及以下的干法造粒碳黑生產裝置等29類化工產品、工藝、裝置被列入淘汰類;對質量低於國家規定或行業規定最低標准、能源消耗大的產品,予以限期淘汰。由此可見,中國化工行業要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取得進一步突破,必須關注國家在環保方面的政策,發展先進產能,走循環路線,謀求清潔生產。二是加速產業融合。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化工業需通過內部資源的融合,改變行業的結構形態,走向資源自由流動和配置一體化的行業格局。一方面在行業內部淘汰落後工藝和裝置,提高行業競爭力;另一方面通過行業整合,打造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領軍企業。同時,通過產業內部融合,促使中國東西部資源優勢互補。三是嘗試跨國並購。跨國公司兼並重組、生產裝置上下游一體化,已成為全球化工行業發展的主流。
在目前國際化工業格局中,發達國家的石油化工企業通過不斷兼並、重組,推進集約化經營和上下游一體化,形成一大批超大型跨國集團,加劇技術壟斷和市場競爭。一體化可優化原料成本,降低運輸和終端銷售成本,提高裝置利用率,增加收益。今後,一體化的化工公司和低成本原料的化工公司將在行業中占據支配地位。
因此,除了重視國家的環保政策,順應趨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化工業還要積極走「走出去」的道路,參與競爭,形成國際競爭優勢。中國化工集團公司近年來連續3起海外並購成功,為中國化工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有益啟示。除了明顯的經濟效益,海外並購還使中化集團擁有了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基礎和市場份額,獲得了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平台,全面提升了技術水平。當前,跨國公司的戰略調整為中國化工企業收購海外優質企業創造了條件,但中國企業自身實力的提高,才是海外並購的基礎。
⑻ 德國近代化工業發展史
德國充分利用了它的重工業發展的優勢,在其他產業部門迅速地趕上並超過了英國和法國等最早起步的工業國家。其具體的一些指標為:1,在不太長的時期內建立了它的十分完整的鐵路系統,其鐵路長度從1870年的18887公里增至1912年的60521公里;2,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龐大的商業貿易艦隊,其蒸汽動力的船隻從1871年的81994萬噸增至1913年的4380348萬噸,3,迅速地擴大了自己的機械製造工業,使德國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世界最大的機器輸出國之一,而軍事工業在機械工業中所佔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加。1912年,克魯伯公司在埃森就僱傭了68300工人。在同一時期,德國的電氣工業和化學工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僱傭的人口看,這兩個行業的工人總數並不是很多,但由於其擁有的先進技術和進一步發展的潛力,使其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它們在工業中所佔的比例。
事實上,早在德意志帝國建立以前,德國的一些重要企業就已經開始發展起來了。1816年,德國最早的鑄鋼廠之一的克魯伯工廠因為負債而停產,1818年其創始人弗里德里希·克魯伯使它恢復生產後,在1826年被迫將工廠轉交給他的兒子,但情況仍然沒有起色。所幸的是在德意志關稅同盟建立後,德意志的經濟開始起步,1834年,由於鐵路的修建,克魯伯接受第一批鑄鋼車輪的訂貨,於是,工廠的轉機出現並開始了真正的發展。1831年,其工廠的工人才11人,1849年已經增加到683人,至19世紀中葉已經超過了1700人。而這時克魯伯已經不但供應車輪,而且還生產火炮,並且有半數以上是供應外國的。
電氣工業的發展是與威納爾·馮·西門子和埃米爾·拉特瑙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西門子是一個靈巧的發明家,他在1867年設計並製造了發電機並將其用於電氣化鐵路上。在與西門子的合作下,拉特瑙在1883年成立了德國愛迪生電氣公司,後來逐漸脫離了西門子而成為獨立的德國通用電氣公司。這兩個公司推動了德國電氣工業的發展,並具有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
化學工業的起步不同於電氣工業,這是因為德國早已形成了化學實驗的傳統。不過,化學工業的決定性發展是在德意志帝國時期內完成的,很多化學工業後來合並為德意志中央染料公司並一直保持到現在。這個染料公司在德國的化學工業中一直處於十分領先的地位,德國的染料、化學制葯以及其他的化工產品在此期間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加上德國在基礎科研方面的實力,使德國的化工產品享有了國際性的聲譽。
正是由於這些大公司的規模性發展,使德國的工業能夠後來居上,迅速地趕上並超過了先起步的英法等國
⑼ 化工行業目前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如何
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發展現狀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發布《2019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經濟運行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12月末,石油和化工行業規模以上企業26271家,2019年,石油和化工行業營業收入12.27萬億元,同比增長1.3%;利潤總額6683.7億元,同比下降14.9%,分別佔全國規模工業營業收入的11.6%和10.8%。2019年,石油和化工行業進出口總額7222.1億美元,同比下降2.8%。資產總計13.40萬億元,同比增長7.7%;資產負債率55.92%,同比上升1.16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1320.8億元,同比擴大9.7%;行業虧損面達17.6%。2019年,全行業營業收入利潤率為5.45%,同比下降1.04個百分點;每100元營業收入成本82.67元,同比上升1.39元。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能源化工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⑽ 化學工業發展的影響
化學工業在日益廣闊的特殊領域中,由於有效地結合新的發現與經驗而逐步從紡織工業的一種附屬輔助工業,發展成為一個新的規模很大的工業部門,從而促進了技術與工業的進步,贏得了巨額利潤,給企業提供了進一步深入研究及擴充設備的資金。大學的研究所由於國家預算撥款有限,沒有像化學工業的大型企業那樣有充足的資金可以利用。
正如電氣工業那樣,化學工業也是從實驗室的科學試驗開始發展的。19世紀化學工業只是由於利用了機械工程的進步,利用了冶金工業、機械、製造業和陶瓷玻璃工業的產品以後才發展起來的。可以說,化學工業是科學研究的結果與整個工業化過程中各種工業技術進步成果互相結合的產物。
在有可能大規模煉鋼以後,焦炭的需要量大大增加。有臭味的煤油是煉焦廠和煤氣廠的副產品。對它做了化學分析後,發現它是一種有價值的原料。在進行研究之後,很快就出現一個有利可圖的生產行業:焦油染料工業。它開始於年輕的英國化學家威廉•亨利•珀金(1837~1907年)的一項發明。他於1856年首次合成生產了一種苯胺染料,紫紅色的苯胺紫。但英國的紡織印染工業起初對此興趣不大,因為大不列顛能從它的殖民地獲得任何數量而價格又合理的天然植物染料。1884年以前,德國不佔有殖民地。但從海外輸入靛藍以及染色木本植物,每年得耗費數百萬英鎊。因此,德國對生產苯胺染料有較大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