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為什麼現代工業園區都在聚集

為什麼現代工業園區都在聚集

發布時間:2022-05-13 17:56:17

『壹』 為什麼要發展工業經濟工業園區在其中的作用。從著名的理論角度出發說

工業園區(1nstrial Park),日本和韓國稱工業團地,中國香港稱工業村。它是二戰後一些發達國家為發展經濟、改善城市布局結構,所採取的一種重要的企業地理集中的建設方式。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工業園區起到了引進外資、促進工業發展、解決就業、擴大出口和增加外匯收入的作用。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興辦各類工業園區對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新技術研發、振興出口導向工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際上早期建設的工業園區中,美國矽谷、中國台灣新竹、印度班加羅爾、英國劍橋、法國索菲亞·安蒂波里斯、韓國大德、以色列拉馬特-霍瓦烏和愛爾蘭國家科技園等八大工業園區的成功都得到了世界的普遍認可,被公認為世界一流園區的代表。它們共同的特徵就是發展迅速,擁有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的產業領域,關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同時建立了一套適合園區自身發展的模式,例如矽谷,它通過技術創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來應對當地經濟衰退,最終成為美國甚至全球經濟發展的引擎之地。

我國工業園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起步於1979年的深圳蛇口工業區,到2000年底,蛇口工業區有限公司已經成為擁有總資產111億元,凈資產由開發時的2億元人民幣滾動發展到56.3億元,年銷售收入47億元,稅後利潤近4億元,連續8年取得AAA級信用評級,有下屬全資和合資企業 70多家的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經過二十多年的創業,現在蛇口工業區有限公司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集金融、證券、旅遊文化娛樂、商貿、港口、房地產、石化儲運與銷售、供水供電及通訊、電子、軟體、信息技術等現代高科技產業於一體的現代綜合性企業集團。蛇口工業集團以改革促進經濟發展,創造出中國改革和經濟建設的一個又一個奇跡,在這里誕生了全國第一家企業銀行———招商銀行;全國第一家保險公司———平安保險公司,成為中國改革的「試管」、對外開放的「窗口」,並以經濟建設的「蛇口模式」為世人關注。

近30年來,隨著黨中央、國務院對工業園區各項政策的不斷完善,工業園區發展不斷加快,其作用日益顯現。工業園區的建設直接促進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和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如今,全國已經建立5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含享受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政策的蘇州工業園區、上海金橋出口加工區、寧波大榭開發區、廈門海滄台商投資區、海南洋埔經濟開發區)。長期以來,54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都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長速度,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助推器」。據商務部提供的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5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實現工業增加值7414億元,工業總產值 30219億元,稅收收入1570億元,出口1492億美元,進口1339億美元。工業園區作為現代產業快速發展不可或缺的載體,其重要性愈加凸顯。

首先,工業園區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是拉動GDP和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的火車頭。以新加坡裕廊工業園區為例,該工業園區是亞洲最早成立的開發區之一。二戰後,新加坡是一個缺乏資源、工業基礎落後、失業率極高的彈丸之地。為了改變這種面貌,新加坡建立了開發區,選擇了以吸引跨國公司投資為主的發展道路。裕廊位於新加坡島西南部的海濱地帶,距市區約10多公里,面積為60平方公里。此地區原本為荒蕪之地,大部分地貌是沼澤和丘陵,但是具有建設現代化工業區的良好自然地理條件。1961年政府計劃在裕廊劃定6480公頃土地發展工業園區,並撥出1億新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1968年園區內的廠房、港口、碼頭、鐵路、公路、電力、供水等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同年6月新加坡政府成立裕廊鎮管理局(JTC),專門負責經營管理裕廊工業區和全國其它各工業區。截止到2003年底,新加坡島內已建立了30多個工業園區,共佔地8025公頃,已開發5069平方公里,包含了7000多家跨國公司和本地的高技術製造業公司,對新加坡GDP的直接貢獻率為25%,僱傭了全國1/3以上的勞動力。裕廊工業園區的成功建立使新加坡實現了快速工業化,且時至今日依然保持發展活力。其開發模式一直是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借鑒和模仿的對象。

又如,江蘇省的蘇州工業園區是中新兩國政府間重要的合作項目,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同年5月實施啟動。十三年來,園區的開發建設一直保持著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幅達40%左右,累計上交中央和省市各類稅收460億元。2006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80億元,增長19%,超過了青海全省GDP總額;地方一般預算收入52.5億元,增長26%;固定資產投資395億元,增長11%;進出口總額500億美元,其中出口251億美元,分別增長23%和31%;新增注冊外資3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6億美元,在較高平台上繼續穩步增長。目前,園區以占蘇州市4% 的土地和人口、7%的工業用電量,創造了全市15%的GDP、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和固定資產投資,26%的注冊外資、到帳外資和30%的進出口總額。

其次,工業園區在產業集群化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產業集群化是21世紀產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工業園區專業化開發建設是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最主要的力量。工業園區在依託一定的區域條件和資源稟賦基礎上,對產業鏈下的各個產業聚集能力越高,園區的核心競爭力就越強,也就越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進而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聚至麾下。有「亞洲矽谷」之稱的印度班加羅爾軟體園就是一個突出的範例。經過20年的發展,目前該園已經成為世界聞名的 IT產業集群,英特爾、微軟、惠普等IT巨頭在此均設有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又如,國內珠江三角洲各工業園的專業化發展形成了以計算機、家電為主的產業集群,百公里內即可完成90%以上計算機零部件、80%以上的手機部件以及100%的彩電部件的采購。工業園推進產業集群化發展,不僅可以形成資源高地、技術高地、人才高地,還可以大幅提高輔助產業的專業協作程度和產出效率。

再次,工業園區已成為產業升級與和諧發展的孵化器。園區經濟的發展,必將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周邊區域逐步走向城市化,工業園區隨之也由單一工業化的經濟功能區逐漸向多元功能的新城區發展,這是工業園區發展的大趨勢。近年來一些優秀工業園區的實際情況已印證了這種轉變。崑山工業園區已經與崑山市融為一體,無錫高新技術工業園已與無錫新區融為一體,營口沿海產業基地甚至直接將市政府等行政中心機構及商務區、生活區規劃在工業園一期的核心地帶。

第四,工業園區的發展對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巨大的輻射和帶動作用。1955年法國發展經濟學家佩魯提出了「增長極」理論,其核心觀點是:在經濟增長中,由於某些主導部門或有創新能力企業或行業在一些地區或大城市的聚集形成一種資本與技術高度集中、具有規模經濟效益、自身增長迅速並能對鄰近地區產生強大輻射作用的「增長極」,通過具有「增長極」的地區優先增長,可以帶動相鄰地區的共同發展。如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以政府推動型的發展模式設立若干個經濟特區,從而改變了我國傳統產業在地理上的分布特徵,建立了以新興城市為圓心、以新興產業鏈的邊界為半徑的動態的增長極。由於這種增長極的形成有著顯著的偶然性,所以在後發優勢地區內利用以政府為主的開發區建設模式,可以在資金、土地、勞動力要素供給方面提供低成本的流動,從而加速本區域內增長極的形成。增長極往往也會帶來很大的技術溢出,從而改變區域產業結構和建立區域競爭優勢。

顯而易見,工業園區的發展絕不是僅僅實現資源轉換、循環利用、增加GDP、增加稅收和解決就業,更重要的是工業園區能通過引進和發展高新技術,提升全省的科學技術水平和裝備水平,培育一批高素質的科技和管理人才,成為青海今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業基地。

『貳』 蘇州工業園區工廠集中在什麼地方,什麼路

集中在有工廠的道路附近;如下圖

蘇州工業園區於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同年5月實施啟動。蘇州工業園區以工業著稱,所以在園區道路附近都能看到工廠如:蘇虹路沿線、葑亭大道、長陽街、中新大道、星龍街等道路遍布各類工廠,工廠規模已基本上輻射到整個園區,園區大約有有400多家外資企業入住。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合作的旗艦項目,改革開放試驗田、國際合作示範區,中國發展速度最快、最具國際競爭力的開發區之一,蘇州工業園區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蘇州工業園區成為全國首個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區域。

1999年9月14日,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聯合協調理事會召開了第四次會議,確定了園區今後三年的發展目標:集中建設首期8平方公里,全面建成首期8平方公里的工業區,以及相配套的住宅區。同時按照園區發展的總體規劃要求,以滾動的方式向前發展,根據市場要求,繼續開發2平方公里的工業用地。對於未來的發展,雙方一致認為:蘇州工業園區是中新經濟技術合作的重中之重,雙方合作框架不變,開發主體合資性質不變,長期發展目標不變,雙方合作支持園區發展的承諾不變。

『叄』 工業區,什麼工廠最多

工業區主要有兩種理解方式,一個是在某個城市裡面作為生產功能區的區域,也可以稱為這個城市的工業區。
這類的工業區,什麼工廠最多?主要看當地什麼產業比較發展了。舉個例子,如果是東莞厚街的話,那麼應該是鞋廠一類的最多。
另外一種就是作為現代產業園區雛形的形容。這類工業區目前有兩個主要的招商方向。一個是作為創意園區發展的,這類工廠比較少,甚至是沒有,最多的是一個工作室、公司的辦公區域。還有一個方向就是作為一個工廠聚集區發展,那麼這類的的工業區什麼類型的工廠最多,主要取決於這類園區的招商方向。但是最常見的就是輕工業、機械製造、五金加工這類型了。

『肆』 建設工業集中區的重要意義

實行集中發展戰略,走集約化發展之路,能在空間上加快生產方式的轉變。其意義可以從以下幾點思考:
一、工業集中發展有利於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當前,在新的宏觀條件下,一方面國家管理資源日益規范,手段更加先進,監管力度更大。另一方面,經濟發展與資源約束、環境約束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工業發展與用地的矛盾已成為一個重要難題。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再走過去「戶戶點火、村村昌煙」,粗放經營、浪費資源的老路,必須集約經營、節約用地。土地是工業發展中最稀缺基本要素之一。走工業集中發展之路,可以正確處理好經濟建設與耕地保護的關系,減少基礎設施投入,降低土地使用的各種成本,同時使經濟社會能得以可持續發展。引導共同指向的產業向特定優勢區域集,促進產業相對集中,有利於延伸產業鏈,形成產業配套能力,不斷壯大產業實力,增強工業競爭力。
二、工業的集中發展有利於節約基礎設施投入。現代工業的發展,需要較好水、電、氣、路、通訊等基礎設施作為基礎。集中發展可以促使道路、排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集中建設和使用。
三、工業集中發展有利於產業聚集經濟和外部經濟的形成。現代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生產作為基本生產方式,工業的集中發展,可以促進產業化分工。也可以聚集生產要素和人口,增加市場容量,推動第三產業發展,形成區內聚集和外部經濟。
四、工業集中發展有利於增加縣域和區域中心鎮的輻射和帶動能力。依託縣域和區域中心鎮的輻射和帶動能力。依託縣域和區域中心鎮集中發展工業,可以通過工業的集中促進人口和生產要素的聚集,從而增加城鎮的聚集和輻射功能,同時也有效地加快農民向城鎮和非農業的轉移,推進「三個集中」。
五、工業集中發展有利於減少污染,解決好環保問題。工業發展不可避免會產生一定污染。集中發展有利於集中治理污染,降低治污成本,改善環保條件。

『伍』 我國的科技園區集中在哪裡沿海還是小城鎮

沿海大城市

我國國家科技工業園區協調發展現狀分析

我國53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類型的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除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是1988年成立外,其他都是1991年和1992年分別由國務院批准成立的,楊凌園區成立更晚(1997年)。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經過10餘年的努力,我國科技工業園區採取「土地開發,招商引資,創造環境,滾動發展」的模式,初步實現了科技產業資源的不斷聚集和原始資本的積累,並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帶動地區經濟和推進經濟與科技體制改革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探索出一條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道路。10餘年來,我國科技工業園區的高新技術產業迅速發展,正在逐步成為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下面我們就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的發展目標與發展態勢、發展能力、發展空間、發展機制(組織)等四個方面的協調發展狀況作一分析。
一、發展態勢
根據可持續協調發展理論以及知識經濟的理論,我國科技工業園區的經濟,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以自然資源佔有使用為基礎的工業經濟,而是像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1996年《科學、技術和產業發展》報告中所講的那種「以知識(智力)資源的佔有、配置、生產和使用(消費)為重要因素」的知識型經濟。目前,國際上對這種新經濟雖有多種定義,沒有統一的評價指標體系,沒有可操作的統一計算方法,但卻有兩條看法大家都是一致的:一是知識的投入量(包括R&D經費投入量、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的就業比例、專利數量以及用於技術方面的開支等)在各類生產要素中越來越佔有重要地位;二是產出的產品主要是知識和技術含量高的高技術產品。OECD組織曾根據R&D投入的密集度,把計算機、通信、半導體、制葯、航天航空和海洋工程等產品劃為高技術知識型產品。現在,我們也將從投入和產出這兩方面來分析我國科技工業園區的發展態勢。
1.投入方面
從投入方面看,我國的科技工業園區在總體上是屬於技術密集型的園區。所謂技術密集型,20世紀80年代國際上有兩條很重要的慣例:一是規定科學家和工程師占從業人員的40%以上;二是規定研究開發經費(R&D)占銷售額的5%以上。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者為技術密集型企業或高技術企業。我們在此借用這個指標體系來衡量我國科技工業園區的產業技術密集度。由於我國在總體上技術還比較落後,因此從國情出發,我們暫時設定:凡大專以上科技人員占從業人員比例超過40%,研究開發經費(R&D)占產品銷售收入超過4%者,可視為產業技術密集度高的園區;凡科技人員的比例低於40%而大於20%,R&D投入低於4%而大於2%者,或只滿足兩個條件之一者,可視為產業技術密集度較高的園區;凡科技人員的比例低於20%,R&D投入低於2%者,可視為產業技術密集度一般的園區。若用上述三個指標來衡量我國53個國家級科技園區,完全符合第一種情況的只有10個園區,約占總數的18.86%;基本符合第二種情況的有34個園區,約占總數的64.15%;而符合第三種情況的有9個園區,約占總數的16.98%。由於前兩種情況的園區數量相加已佔總數的83%以上,因而可以認定我國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在總體上是屬於技術密集型的園區。53個園區的技術人員占從業人員比例已達到32.54%,R&D投入總體在3%左右,並有13.54%的專職人員直接從事知識生產研究開發活動,這與傳統工業生產有著本質的區別。
2.產出方面
從產出方面看,53個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生產的產品主要是技術和技術產品。2000年53個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的技術性收入達到401億元,占技工貿總收入的3.34%。技術性收入占總收入比例大於4%以上的已有一部分科技工業園區。近幾年來,在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方面,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環境保護、光機電一體化、航天航空、地海空、核應用等9類技術產品已佔我國科技工業園區產品總銷售額的多數,而且其中相當一部分已經成為出口創匯產品。
從有關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10年來的產品總銷售額中,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9類高新技術產品已佔總銷售額60.12%的份額;10年來的出口總額中,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也佔有63.28%的份額。由投入和產出兩方面分析可知,我國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在總體上已屬於知識型範疇的新經濟。
二、發展能力
評估一個科技工業園區是否具有發展新型經濟的能力,關鍵在於看這個園區發展新經濟的基礎和體制機制及其文化。國外一些學者認為,美國矽谷50餘年來長盛不衰,關鍵在於矽谷是一個高技術企業的創業創新「棲息地」,它具有10個鮮明的特徵:一是知識密集;二是流動的高質量勞動力;三是以人才為本的精英體制;四是鼓勵冒險、容忍失敗的氛圍;五是開放的商業環境;六是大學、研究機構與產業界的互動;七是企業、政府與非營利機構間的合作;八是高質量的生活;九是專業化的商業服務機構;十是良好的游戲規則。這10條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就能有效地轉化高科技成果,創造新的財富,並在一浪又一浪的科技進步中不斷創造新企業,從而實現自我更新,實現基於自組織的協調發展。把這10條進一步歸納抽象,可以看出矽谷在50餘年來之所以長盛不衰,一是具有發展新型經濟的堅實基礎,即知識和技術密集(包括企業和區域的知識技術密集);二是具有良好的體制和機制以及文化和社會環境等。由於具備了這兩方面的條件,所以就有了發展新型經濟的能力。在此,我們也從這兩個方面來評價我國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發展新型經濟的能力。
1.知識和技術高度密集
區域內的知識和技術高度密集是發展新經濟的必要基礎。知識經濟發展能力,主要取決於知識技術資源的佔有和配置。目前,國際上的新經濟正處於初創階段,它所形成的產業主要包括高技術產業在內的科技產業、智能產業、教育文化產業、咨詢產業、管理產業、版權產業、數據產業、思想產業,等等。而在我國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體現最為明顯的主要是科技產業、智能產業、教育和文化產業。這些產業都是以知識和技術為基礎的知識型產業,它不僅要求企業單位的知識和技術高度密集,而且也要求區域的知識和技術密集度高,特別是要背靠幾所研究型大學或國家級的重點研究院所。矽谷之所以成功,首先是這個地區聚集了以斯坦福大學為代表的8所研究型大學、9所社區大學和33所技工學校,約有33萬名各類專門高技術人才。
從區域的知識和技術密集度來看,目前我國53個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廣州、西安等6個園區,背靠著一批全國重點高等學校和國有科研院所,屬於知識與技術高度密集的園區,它們占園區總數的11.32%;天津、沈陽、大連、合肥、長沙、成都、重慶等26個園區,雖有重點大學和國家級科研院所,但數量不如第一類多,屬於知識和技術比較密集的園區,它們占園區總數的49.06%。上述兩類園區加在一起,占我國科技園區總數的60.38%。據此可以認為,我國科技工業園區多數都在智力密集或比較密集的區域。此外,我國還有大約40%左右的科技工業園區,最初設置主要是從地域分布考慮的,當時並未認識到知識產業發展的趨勢,因而現在看來,這類園區發展新經濟的環境還不夠理想,高新技術企業從外界吸收能量的條件受到了制約。
2.技術、制度、文化創新
科技工業園區不斷地進行技術、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創新,是轉化科技成果和發展新經濟的重要保證。從經濟學上講,技術創新是把科技成果引入生產過程所導致的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是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有效結合和協調發展;制度創新是現存經濟制度及其運行機制的變革,是協調經濟發展中的人們的行為、降低交易成本的過程。制度和文化等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基礎和經濟增長根本原因,而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表現,它不斷地向制度和文化創新提出新的要求。技術創新、制度及文化等方面的創新,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在經濟發展中缺一不可。美國矽谷的成功,不僅是技術創新方面的成功,而且是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相結合的成功。制度創新的關鍵在於降低交易成本,正是在這個關鍵性的問題上,矽谷地區提供了良好的游戲規則,為創新企業在協調處理與技術、資金、人才、信息、文化、大學以及政府之間等關繫上達到了交易成本的最小化,適應了高技術產業發展的規律與特點,從而使矽谷地區的高技術企業能夠不斷地創業創新,推動矽谷地區經濟的發展。
從有關資料分析中不難看出,實施制度和文化創新,建立和完善適應高技術產業(新經濟的核心)發展特點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風險投資機制、現代人力資源機制、專業化生產方式、自由創業機制、產學研合作制度等等,從而大大降低了協調成本,這是矽谷地區成功發展高技術產業的關鍵所在。這一點,為我國建設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我國53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類型的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10多年來之所以高速發展,知識和技術密集只是基礎條件,關鍵還是各園區有意無意地實施了技術與制度、文化相結合的創新,活化了所在地區知識與技術的存量,從而轉化為經濟力量。各園區發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知識與技術的活化過程,也是制度與文化的變遷過程。從20世紀80年代末至2000年底,我國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在制度和文化的變遷方面,從企業來看,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從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園區的高新技術企業在企業制度的選擇上,多數借鑒了民營科技企業的經驗,按「四自」(自籌資金、自願組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原則組建,實行民營與國有民營機制,從而使高新技術企業基本上擺脫了對國家的依賴,成為投資的主體、決策的主體、經營的主體;作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銷售者的高新技術企業,具有較大的市場應變能力,能較好地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2)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科技工業園區50%左右的高新技術企業實行了產權改革,明晰了產權關系,產權定位到人,並規范了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的結果,截止到2000年底,約有40%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實行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與有限責任公司,原來占科技工業園區多數的集體和國有的科技企業比例降低到20%左右。產權改革,對於擴大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穩定科技人才隊伍和調動企業職工積極性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為適應加入WTO的形勢與要求,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又在企業制度以及園區的體制、政策等方面進行一輪新的改革,其核心還是圍繞高新技術企業如何做大做強,提高轉化與競爭能力。目前,這輪新的制度改革正在進行之中,其改革內容若獲得成功,將會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制度平台,把我國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的協調發展大大向前推進一步。
三、發展空間
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設置時,多數園區的管理部門都注意到園區未來的發展,既考慮園區要依託大學與科研院所,又考慮園區應有較好的發展空間,因而把園區規劃成五個組成部分:一是政策實施區,二是集中新建區,三是科技企業孵化器,四是科技創業園,五是科技商貿區(或稱科技一條街)。政策區一般設在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比較密集的建成區,其目的在於使它們能夠享受國家對科技工業園區的優惠政策,有利於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科技人員的創業創新,其范圍較大,除個別情況外,一般都沒有大規模的基本建設;集中新建區大多設在城市邊緣,並與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比較密集的政策區相鄰,其創辦目的在於為新辦和引進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相應的服務機構、公益設施等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建立產業發展環境和形象,提供優良的社區管理和服務;新建區的批准面積遠遠小於政策區,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多數都在10平方公里以內;科技企業孵化器是科技工業園區最具活力的技術創新基地,目的在於培育大批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和科技實業家人才隊伍,根據環境條件有的設在政策區,有的設在新建區;科技創業園是各類科技企業孵化機構相對集中的區域(如大學科技園、留學人員創業園、軟體園等),設置目的在於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和條件,為科技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創業孵化服務和發展空間,形成濃厚的創業文化和氛圍;科技商貿區是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移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它作為科技工業園區在推進科技產業進程中的市場載體,既是科技工業園區人才、信息、技術、產品的貿易集散地,也是科技人員「下海」創業的「碼頭」和成千上萬小型科技企業成長的搖籃,因而科技商貿區也具備一定的孵化功能,是我國科技企業家學習和成長的重要基地之一。
從有關統計數據資料可見,我國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的規劃面積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為676.16平方公里,其中新建區的面積為194.92平方公里,即每個科技工業園區集中新建區面積平均為3.75平方公里。但在1992年以來的實際建設過程中,多數科技工業園區採用「一區多園」或「園中園」等形式,不斷擴大集中新建區的面積,截止到2000年底,集中新建區的實際面積已達到408.15平方公里,即每個集中新建區的平均面積達到7.70平方公里,較1992年增加了1.05倍。其中,有10個國家級科技園區的集中新建面積超過10平方公里以上。
各省市對集中新建區認真地進行了規劃,其中多數是按新社區的發展要求進行規劃的,他們不僅規劃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區域,而且規劃了居住區、生活服務區、技術創新區、科研文化教育區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措施,給遷入的科技人員和高新技術企業創造了良好宜人的工作、生活環境。近10年來,為建設好這些新建區,各科技工業園區採用土地開發和滾動發展的辦法,累計投入基本建設資金約3000億元以上。僅2000年的投入就達到441.98億元,其中投入10億元以上的科技工業園區有11個。
四、發展機制(組織)
我國科技工業園區的第一個企業孵化器是1987年在武漢東湖成立的,即「武漢東湖創業服務中心」。20 世紀90年代初期,大批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正式組建,企業孵化成為科技工業園區的主要功能,各類企業孵化器得到了迅速發展,企業孵化器不斷完善,日漸成為知識型企業的培育基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橋梁。目前,我國具有企業孵化功能的組織機構主要有以下三類:
1.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
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是各個科技工業園區都有的。截止到2000年底,全國有創業服務中心131家,擁有孵化場地面積272.1萬平方米,在孵企業數7693家,當年在孵企業的總收入178.8億元,孵化基金總額7.4億元,在孵企業人數達到12.87萬人,累計畢業的企業數達到2770家。這些在孵和已畢業的企業,都是由科技人員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其中絕大多數又是「自籌資金、自願組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民營科技企業,他們經過孵化,大大降低了創業創新的風險。據有關專家推算,在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等地,沒有經過孵化的民營科技企業,存活五年以上的只有20%左右;而經過孵化器培育的民營科技企業能存活五年以上的達到80%左右。
2.大學科技園
大學科技園是依託大學的智力資源、信息資源和研究開發條件以及科技工業園區的軟硬環境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園中園,是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基地和高等學校科技企業的孵化發展基地。截至2000年底,全國的大學科技園已發展到30多家。2001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決定首批認定清華、北大等22個大學科技園為「國家大學科技園」。2002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決定同意北京理工大學等21個大學科技園啟動建設「國家大學科技園」。目前,東北大學科技園、北京大學科技園、清華大學科技園、哈爾濱工業大學科技園和上海大學科技園等已經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例如,北京大學科技園和清華大學科技園,自成立以來,依託大學的人才、科技、地理位置等綜合資源優勢,用良好的管理技術及逐漸積累的資金,促進了學校科技成果的轉化,已經孵化或正在孵化的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家。
3.留學人員創業園
留學人員創業園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為吸引留學人員歸國創業創新而專門設置的企業孵化器。截至2000年底,留學人員創業園已發展到33個,孵化場地面積達到67.4萬平方米,在孵的企業數為960家,當年在孵企業總收入達28.2億元,在孵企業人數為15035人,孵化基金總額達1.9億元。留學人員創業園主要分布在經濟較為發達的省、市、自治區,目前各園孵化企業數目不等,少則20家,多則近百家。
除上述三類孵化組織機構外,20世紀90年代在各省、市、自治區政府支持下逐步發展起來的「民營科技園」也有部分孵化功能,主要為民營科技企業提供一定的軟硬體環境和服務,促進民營科技企業的快速成長。我國第一個民營科技園於1992年8月在昆明誕生,此後部分省市積極興辦民營科技園。截至2000年底,我國的民營科技園已發展到40餘家,主要分布在東部和南部沿海省市,其中以河北、山東、廣東最多,北京、江蘇、黑龍江次之。預計今後在中、西部地區將有更多的發展。
從以上關於園區發展態勢、發展能力、發展空間、發展機制(組織)等四個方面的分析可見,我國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的經濟,在總體上已屬於可持續協調發展的新型經濟,多數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有較好的發展空間(即新建區)和吸取外界能量(知識和技術等)的孵化器網路,因而我國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的主流健康,在總體上可以認為是可持續協調發展的。當然,如果再深入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它們也存在著一系列影響我國科技工業園區持久的穩步、健康發展的非協調因素。對此,我們還需專門進行深入的研究。

『陸』 產業園區的園區發展

產業園區作為產業集群的重要載體和組成部分,現在園區經濟效應已引起越來越多人關注。國內外產業園區發展成功案例表明,產業園區能夠有效地創造聚集力,通過共享資源、克服外部負效應,帶動關聯產業的發展,從而有效地推動產業集群的形成。產業園區所具有的性質和特徵決定了產業集群最終方向,形成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的良性互動,是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在產業集群的指導下,推進產業園區建設,不僅是當前發展產業集群的需要,更是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的必然選擇。如:中金產業為XXX園區發展 (一) 特色產業園區是專門為從事某種產業的企業而設計的園區,園區的產業定位明確。這種園區一般是在區域特色工業也就是地方企業集群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出現的。
(二)產業開發區式的產業發展方式往往是政府或企業在沒有切實產業基礎的地區徵用土地完善基礎設施, 然後再運營相關成熟模式來形成園區,加上優惠政策招商引資, 吸引企業進駐, 所謂的「築巢引鳳」, 可以稱之為先建園區後引產業的發展模式。
(三)按其類型可分為:物流園區、科技園區、文化創意園區、總部基地、生態農業園區等。 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關鍵問題是如何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使企業在全球價值鏈的競爭中不斷創新和學習,向高增值的價值鏈環節攀登。促進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是實現新型工業化的重要途徑。
(一)、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可以產生明顯的外部規模效應,從技術創新的角度看,園區以多種不同的方法建立了非常有益於創新的環境。
(二)、產業園區有利於大批中小企業向專業化、社會化發展,產生較強的內部規模效應。
(三)、產業園區促進了產業區域分工和新型產業基地的形成。
(四)、產業園區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進步產生了較大的推動力。
(五)、產業園區可以集中治理污染,節約治理環境的成本。
(六)、產業園區促進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七)、產業園區作為宏觀政策貫徹實施服務基本對象。 發展創新性產業園區,走新型現代化發展道路;也是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要載體。進入我國現階段的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需要互動發展,產業園區建設理性化,開始尋找集群的發展機制,以保證園區的永續經營和競爭力。
一、政府促進產業聯系,提高企業交易效率。政府通過市場化的方式發展中介機構和服務體系,充分重視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作用,培育本地的企業家和有利於創業和創新的文化氛圍;加大對促進產業聯系的三大公共要素的投入:基礎設施、有技能的勞動力群體和信息服務。
二、 在區域范圍內以產業集群政策替代產業政策,將產業集群和產業園區作為中小企業政策的重要載體。
三、 強化工業園區發展規劃,在產業園區規劃建設中,有意識引導園區企業之間相互利用廢料,建立起本地工業系統內物質-能量循環利用的網路。在本地對生態環境保護共識的基礎上,促進廢料再生利用的信息交流。要求園區內成員在技術上共同關心和參與到優化本地環境系統的工作中去。產業園區的目標不僅是提供投資環境以吸引外資,更重要的是為入園企業提供良好的經營環境,提升企業競爭力,帶動本地供應商網路的發展,從而提升城市競爭力,為培養本地下一代有競爭力的企業做准備。根據地方產業集群要求而建設和經營產業園區,在企業間建構產業聯系以獲得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柒』 為什麼現代工業往往聚集在城市郊區和大型工業園區、工業開發區內

這個問題應該由「城市的起源」說起。城市的最初是因為工業化而發展起來的,那個時候的工業往往都集中在城市中或散落於城市邊緣,過去的圖景:城市的標志就是鄰此知彼的工廠的煙囪。我國在80年代中期才逐步意識到工廠給城市社區帶來的諸多弊端,於是紛紛撤離城市。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努力打造工業產業鏈條,完善規劃,所以,現代工業都進入了代表不同職能的工業園區、開發區。

『捌』 工業園區是什麼

工業園區是一個國家或區域的政府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通過行政手段劃出一塊區域,聚集各種生產要素。

工業園區是劃定一定范圍的土地,並先行予以規劃,以專供工業設施設置、使用的地區。工業園區的設置,通常是為了促進地方的經濟發展而設立。

發展歷史

在我國,工業園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焦點,如雨後春筍般興盛起來,不少工業園取得了經濟效益,甚至成為區域形象工程。截至2010年末,我國國家級高新區的有83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有107家。

通過規劃論證正在建設的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數量達到39個,其中通過驗收的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有12個。中國各個省、大部分地市甚至部分縣都已開始建設自己的工業園。

『玖』 新工業區的特點

一、新工業區特點:

1、時間新,主要是在20世紀50年代(或以後)開始形成的。

2、地區新,新區形成於農村,不具備傳統工業區的區位優勢,特別是既不靠近原材料,也不靠近市場。

3、企業規模以中小企業為主。

二、傳統工業區特點:

1、豐富的煤炭資源,魯爾區發育於魯爾煤田。魯爾煤田儲量大,開采條件好。

2、離鐵礦區較近,魯爾區鐵礦資源相對貧乏,但靠近鐵礦區。

3、充沛的水源,水陸交通便利,魯爾區位於中歐道路交叉口,地理位置優越。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等天然河流和四條人工運河,不僅連成一體,而且都可通航,並能直通海洋。

世界五大工業區

1、北美工業區

主要位於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東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區。那裡的煤鐵資源豐富,交通運輸便利,農業發達,人口稀疏,工業部門齊全,尖端技術和高新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國際市場上受到歐盟,日本等國家的競爭,在這里許多工業部門在世界工業中的優勢逐漸降低,但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綜合型工業區。

2、西歐工業區

位於歐洲西部,主要包括英國、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義大利北部等重要工業區,是現代工業的發源地。這里經濟基礎雄厚,交通便利,勞動力質量高,煤鐵資源豐富,核能、航空、汽車、化工等技術密集型工業作為發達,鋼鐵、機床、船舶、電力等產量居世界前列。工業地域逐漸從內陸向沿海地區發展。

3、東歐工業區

主要包括俄羅斯、烏克蘭、捷克、波蘭等國的主要工業區。這里資源豐富,基礎工業實力雄厚,屬資源密集型重工業地區,工業也多布局在靠近原料和燃料產地的內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電子、宇航等新興工業發展較快。

4、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區

分布在日本太平洋沿岸長達1000千米的地區,約佔全國面積的近30%,人口的2/3,工廠的72%,工業產值的75%。工業多數依靠進口原料,燃料的加工貿易型,是世界上著名的臨海工業帶。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家用電器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迅速。

5、亞洲東部沿海工業區

北起韓國東南沿海和中國東部沿海,向南延伸到東南亞一些國家。20世紀50年代以來,這一地區的國家競相發揮各自的優勢,根據國情實施對外開放戰略,推動了各國工業的發展。

在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各國工業的發展更為迅速。工業類型逐漸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型過渡。各國紛紛建立出口加工區、自由貿易區、經濟特區等,是這一帶成為二戰後新興的工業區。

『拾』 為什麼會出現產業園區

工業生產的大規模發展形成工業園區,工業園區的規劃發展形成產業集聚,產業化發展對現代服務業、人才等的需求形成產業園區。應該說產業園區是工業產業化發展的必然產物。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現代工業園區都在聚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a1怎麼看可行駛里程 瀏覽:847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周圍有哪些 瀏覽:875
蹭了賓士gls一般賠多少錢 瀏覽:481
嘉興工業雲平台有哪些 瀏覽:294
06賓士cls品質怎麼樣 瀏覽:483
南昌紅谷灘二手汽車哪裡上牌照 瀏覽:677
寶馬x1維修保險杠多少錢 瀏覽:349
工業風辦公樓空間設計有哪些 瀏覽:10
奧迪同級別車哪個車好 瀏覽:585
化工廠和工業有什麼區別 瀏覽:73
綿陽汽車氣罐在哪裡審車 瀏覽:203
國產賓士越野車多少錢一台 瀏覽:217
黑工業是什麼學校 瀏覽:440
如何介紹賓士sos 瀏覽:731
7座奧迪q8落地價多少 瀏覽:622
汽車空調冷凍油多少公里更換 瀏覽:232
2014款奧迪a6怎麼樣 瀏覽:543
中國的工業有什麼發展 瀏覽:892
在工業區開一個電氣配件店如何 瀏覽:449
寶馬745i多少錢 瀏覽: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