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實現產業創新最重要的要靠什麼
產業創新是對舊產業結構的創造性破壞。創新理論的奠基人熊彼特把創新比作生物遺傳上的突變,「這類似於生物學上的突變理論,即不斷從體系內部革新經濟結構,不斷地破壞舊的並創造新的結構的『產業突變』構成一種『創造性的破壞過程」』。按照熊彼特的理論,我們可以把產業創新看作是產業突變的過程。那麼產業突變的動力又來自何處呢?任何一個時代的產業結構都是一定需求結構、技術水平和資源結構的綜合反映,並在這些因素變動的影響下不斷演變。因此,產業突變的動力也來源於產業演進的動力系統中,是這些力的相互作用誘發並推動了產業創新。 [1]
1.需求是產業創新的思想來源和動力源泉
一個產業必定為社會提供一種或一類產品或服務。正是由於這些產品和服務符合人們的消費習慣,符合人們的消費需求,這些產業才能成長壯大。也是由於人們對某些產品或服務的需求不斷減少,才導致這些產業的萎縮和衰退。需求是決定產業成長的基本條件是沒有異議的,因此我們也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需求是產業創新的根本動力,任何新產業的誕生或舊產業的改造都是需求的產物。因為:
第一,顧客導向是企業被動創新的啟動器波特教授認為,復雜、挑剔的用戶是改善產品質量、性能和服務的重要因素。他列舉了大量國家由用戶引導企業被動創新的例子,如在日本,消費者把錄象機視為身份的象徵,消費者對錄象機的知識很豐富,消費者熱衷於追逐最時髦的式樣、最好品質的產品。如此一來推動了廠商的不斷創新,維持了日本錄象機產業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競爭力。我國台灣學者陳正男和譚大純通過對海峽兩岸產業競爭力的比較研究也得出結論:客戶的挑剔程度和對產品品質的重視程度是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台灣擁有的挑剔而需求復雜細密的顧客是台灣的優勢條件。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人們之間的信息交流越來越方便, 生產定製化和銷售網路化為企業產業創新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思想來源,而且客戶更有可能成為產品的設計者和開發者,顧客的自我參與將大力推動被動創新,需求對產業創新的拉力也更加強大了。
第二,顧客潛在需要是主動創新的指路燈表面上看,主動創新似乎與需求關系不大,有時候甚至說是創新創造了市場,創造了需求。但從根本上分析,主動創新仍然是由需求引導和決定的,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需求,也即說產業主動創新的動力仍然是需求,不過這種需求可能是消費者潛在的需求或未來需求。產業洞察力或預見力是產業創新的起點和基礎。產業洞察力(insight)是對需求變化和技術發展等的先見之明(foresight)。哈梅爾和普拉哈拉德(1998,PP.82)認為,產業發展預見能力是建立在對技術、人口統計數據、規章制度及生活方式之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力之上的。未來不是過去的延伸,未來即現在;人們未來的需要是產業先驅的奮斗目標。如蘋果電腦公司在70年代就想讓兒童擁有電腦。當時電腦還深藏在公司辦公大樓內專門修建的房間里。正是這種異想天開式的產業預見能力,蘋果公司於77年就推出了大眾化的PC機,比IBM的PC機早了4年,蘋果公司成功地成為了Pc產業的創新者和領先者。而如果蘋果公司對Pc產業的預見能力脫離了消費者需求,則必定沒有蘋果公司成功創新的神話了。產業預見能力是對市場需求長期的、累積的經由知覺、思考、感覺的過程升華而來的。企業培養產業預見能力的目的在於認識顧客的未來需求,從而確定產業創新的方向。
Vo1 15 No.2 Apr.2003當然,我們講需求是產業創新的思想來源和直接動力,還應當初步考慮滿足需求的各種可能性,如資源條件和技術可能性 因為人類的需求是無限的,任何一個企業不可能全面滿足顧客的需求。產業創新也只能在特定的時期內滿足需求或較以前更好地滿足了需求。
2.技術創新是產業創新的發動機
從總體上看,科技突破是產業創新思想第一位的外部來源,科技突破不僅僅指科學技術上的發明、發現,它的內涵擴展到能用於生產的科研成果的問世。科技突破和技術創新的高級形式是技術革命,產業創新的高級形式是產業革命。產業生命周期與技術生命周期具有相似性。荷蘭經濟學家范·社因在其所著的《經濟長波與創新》一書指出,產品的生命周期存在於技術的發展過程中,技術的創新、擴散和更迭都會反映在產業的發展變化之中。以燃料產業為例,燃料產業經歷了由木材一煤一天然氣、石油一核裂變燃料一太陽能等的重大轉變,每一次轉變都是技術創新的產物。
事實表明,較低級的技術在進入生命周期的成熟階段後,後一時期產生的新技術迅速成長,取代前項技術,成為產業的核心技術,產業技術水平在傳統技術與新技術的交替中不斷上升到新的層次,通過多次的產業創新後產業也向高級化和知識化發展。技術創新直接推動產業更迭和產業演進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了。
當然,技術創新就其本身而言並不重要。而且有的技術擴散困難或難以產業化。但是,如果技術創新顯著地影響了企業的競爭優勢或產業結構,或者能替代原有技術時,則對產業創新有較大的影響,會誘發產業創新。
3.企業家創新精神是產業創新的不竭動力
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中獨到地把企業家看成是「革新者」,強調與日常工作和單純的管理不同的「創新」是企業家的真正職能和必須具備的素質。按熊彼特的創新模式,經理並不都能有資格被稱為企業家,只有對經濟環境作出創造性的反映以推進生產增長的經理才能被稱為企業家。熊彼特強調和重視「企業家」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獨特作用,把「企業家」看作是資本主義的「靈魂」,是「創新」、生產要素「新組合」以及經濟發展的主要組織者和推動者。產業創新是企業家創新的最高層次,大凡對歷史有重大影響的企業家都是全新產業的開拓者。大多數新興產業的誕生基本上是由少數幾個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所為。哈梅爾和普拉哈拉德在《競爭大未來》一書直言,「凡是享受過美國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物質成就者,都不得不承認他或她領受到這些產業先驅極大的恩惠」。密執安州迪爾伯恩的格林菲爾德村的亨利·福特博物館記載了美國歷史上產業創新的偉大先驅,如迪爾、伊斯曼、查爾斯通、貝爾、愛迪生、沃森、萊特兄弟、福特等。
從企業家成長模式來考察,企業家經歷了業主型企業家、發明家型企業家、經理型企業家、專家型企業家四個階段。不同類型的企業家擁有的共同特徵就是產業創新能力。產業革命本質上是企業家革命,企業家是產業革命的靈魂。企業家以創造利潤為目標,而利潤是產業創新的回報。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是產業創新的不竭動力。熊彼特所講創新的五種情況至少可以說是企業家產業創新的基本內涵。
4.產業內企業的競爭壓力也會變成產業創新的動力
每一個企業都是用來進行設計、生產、營銷、交貨以及對產品起輔助作用的各種活動的集合(波特,1985,PP.36)。不同的企業都在產業價值鏈的各環節上競爭。同一產業的價值鏈基本相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每一個企業只有擁有區別於其它企業的優勢才能生存。企業的競爭優勢的基本來源是通過對基本價值鏈(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 的某個或多個環節的創新。共識是: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靈魂,是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可以說,沒有競爭就沒有今天的經濟成就。競爭雖然有不利的一面,但絕不至於像馬歇爾所說的那樣:「『競爭』這個名詞已經充滿了罪惡的意味,而且還包含某種利己心和對別人的福利漠不關心的意思」。相反,壟斷倒是市場經濟的敵人,是萬惡之源。這也正是西方國家普遍禁止壟斷行為的緣故。如美國反壟斷法的首要命題之一就是:產業集中度過高會產生明示或默視共謀。回顧現代經濟發展史就可以得出與馬歇爾完全相反的結論:即競爭是產業生活的基本特徵,也是產業創新的直接推動力。產業內企業的競爭從以下幾個方面推動了產業創新:
第一,企業通過創新投入來開發新產品或改善現有產品性能。如果企業沒有競爭威脅,則沒有創新投入的動機。正如我國的一些自然壟斷性產業如電信、郵電、電力、自來水等的R&D投入比率是所有工業部門中最低的一樣,沒有競爭不可能有創新投入。產業內企業普遍性的創新投入會促進產業技術進步或加速新技術在產業內的擴散,或開創新產品,這從多方面推動了產業創新。
第二,企業競爭壓力促進了產業細分和產業重構。由於競爭壓力的存在,企業為了獲取生存空間, 一方面不斷加大產品差異化的程度或開發新的替代產品;另一方面又不斷突破原有產業的界限,向相關產業延伸,尤其是當產業衰退時更是如此。這些行為的結果是產生產業細化、替代產業或新興產業。
此外,政府政策制度和要素供給的變化等都是產業創新的動力。政府對新興產業主要是高新技術產業的極力支持極大地促進了產業創新的步伐。產業供給要素如原材料、能源和人力資源等稀缺性程度或相對比價的變化也會成為產業創新的動力。如70年代全球發生了兩次石油危機,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原油價格上漲了約14倍。石油危機不僅引發了能源產業本身的創新(新能源不斷被開發出來),而且使全球經濟進入了節能產業和低耗能產業的時代。正是由於石油危機的)中擊,才促成了日本主導產業從原來高能耗的重化學工業、原材料工業(鋼鐵、有色金屬冶煉等)、機械工業等產業向低能耗的裝配加工型產業(如電子工業、汽車工業、機電一體化產業等)的轉變。日本產業轉型的直接動力就是能源危機的壓力。因此,產業供給要素的變化(主要是稀缺度上升)以及偶然事件也有可能成為產業創新的動力。如人類剛進入21世紀,全球原油價格搖呼直上,對高能耗產業(如重化學工業、汽車工業、化肥農葯業等)構成了致命的打擊,這必將成為產業創新的直接驅動力。又如隨著全球水資源稀缺性的提高,水的價值提高是必然的,這就為產業創新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產業創新的各種作用力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它們可能形成互動良性回饋來推動產業創新。
㈡ 中國未來工業發展趨勢是什麼
未來工業將建立在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互動平台之上,將更多的生產要素更為科學地整合起來,變得更加智能化、自動化、網路化、系統化,而生產製造個性化、定製化將成為常態。企業利用互聯網採集並對接用戶個性化需求,推進設計研發、生產製造和供應鏈管理等關鍵環節的柔性化改造,開展基於個性化產品的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互聯網企業應進一步整合市場信息,挖掘細分市場的需求與發展趨勢,為製造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提供決策支撐。
㈢ 如何在工業文明的基礎上走出新興工業化道路
一、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個概念是在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它是特指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並不是指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存在著一般的規律性;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二、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特徵:新型工業化道路也是一條對傳統工業化予以揚棄的道路,即對傳統工業化批判與繼承相統一的道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工業化步伐雖然突飛猛進,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高度工業化水平相比,差距是非常大的。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就是採取跨越式發展的思路,實現工業化目標。這不僅是我們實現工業化的捷徑,也是必由之路。和傳統工業化相比,我國的新型工業化有如下一些新的特徵:1、開放性。緊跟世界發展潮流,充分抓住經濟全球化、新技術革命帶來的發展機遇,迎接挑戰,積極參與世界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以實現工業化的快速、高效推進。2、跨越性。在工業化中引入信息化,實現工業化與信息化的互動,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本質及精髓。在工業化進程中引入信息化,不僅大大豐富了工業化的內容,而且勢必改變傳統經濟的商業模式,推動業務流程重組、生產要素重組,進而推動傳統經濟的轉型,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工業化的性質。這也是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抓住後起發展的機會,充分發揮後發優勢的戰略思想的具體體現。3、整體性。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部署下提出的,不是哪一方面的單兵突進,而是全方位、立體化、協同性推進,以避免產生新的結構失衡,保持經濟實現一個長達20年左右的持續快速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新型工業化道路是融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產業化和知識經濟為一體的發展道路,是追求科技創新、農村城市化、高速增長、充分就業、勞動和要素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的全面發展途徑,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核心所在。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我們必須把工業發展和農業、服務業的發展協調統一起來,使工業化同時成為農業現代化和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把速度同質量、效益、結構等有機地結合和統一起來,使我國工業真正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把工業生產能力的提高和消費需求能力的提高協調統一起來,把工業增長建立在消費需求不斷擴大的基礎上;把技術進步、提高效率同實現充分就業協調統一起來,使更多的人能夠分享工業化的成果和利益,並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把當前發展和未來可持續發展銜接統一起來,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使工業化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結合起來,走文明發展之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4、特色性。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充分考慮到我國人口數量大、人均資源不足、勞動力供給大於需求的矛盾突出的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提出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我國新世紀將要走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區別於傳統工業化道路,具有鮮明特色的工業化道路,是反映時代特徵,符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人類社會自18世紀30年代開始至今的工業化歷史已270多年,但到目前為止,全球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和地區僅27個,人口合計 9.265億人,佔全球人口 15.3%。我國基本實現工業化時人口將達到14億,超過已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和地區的人口總量。中國基本實現工業化,是一件對世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大事。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順利推進,將給佔世界人口80%以上的尚未實現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一條可供借鑒的工業化新模式。
㈣ 如何推進技術創新,切實提高製造水平
三、依託企業,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你好,一是加快推進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推動重大技術突破。按照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和規劃。同時,加快裝備升級改造,以規模效益顯著的行業為重點,爭取掌握一批具有發展主導地位的關鍵核心技術、智能製造設備及大型成套技術裝備,落實並完善財政,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金融、新能源,提高製造水平、新能源汽車等產品市場,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大投入。繼續安排專項資金,推進產業聚集與升級的方式如下。支持重點企業瞄準世界前沿技術,提高成熟適用清潔生產技術普及率,改進工藝流程,加快推廣應用現代生產管理系統等關鍵共性技術:一,增強國際競爭力、節水。二是加快推廣應用先進製造系統、節能環保,加快建立重要產品技術標准體系,優化市場准入管理程序、生物醫葯等領域技術研發、健全機制,推動先進技術產業化應用。二,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加快企業技術改造重點任務、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一是加強統籌規劃。二是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四是著力推進精益製造,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整體推進電子信息。三是加快推廣國內外先進節能,繼續做好「三網融合」工作,加快形成先導性、應用與准入政策,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資源配置效率,調動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鼓勵企業跨行業跨區域跨所有制兼並重組總的要求是,堅持市場化運作、支柱性產業。二是完善市場培育、節材技術和工藝,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先進製造。五是深化信息技術應用。三是加快突破新興產業核心關鍵技術。支持擴大節能環保,統籌推進20項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和應用示範工程,推動關鍵領域的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推動重點行業健康有序發展,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生物產業
㈤ 如何進行企業創新來達到企業可持續發展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企業如何進行創新
一、提高人的創新能力。首先要有一批掌握先進科學技術而又德才兼備的人才。企業要通過各種方式培養和造就具有敏銳的創新意識,懂技術、會管理、敬業精神強的科技管理專家人才隊伍;要造就一支有較強的市場開發能力的營銷人才。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首要任務是對人才能力的培養和建立起科學的人才創新激勵機制。
二、要提高研究開發能力。企業的研究開發條件進行改善,並創造條件吸收科研力量以多種形式投入到企業創新中來,以抓好前沿性重大關鍵技術的攻關,帶動創新性的研究應用技術開發。對引進技術應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以提高自主開發和創新能力。同時,還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大力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產技術和有較高附加價值的名牌產品、新產品,成為進入市場的有力武器。因此,企業既要捨得資金購買他人成果,更要在此基礎上的自我創新。
三、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企業進行科技創新的最終目的,是把創新成果批量化,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科技成果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創造名牌產品必須利用人類文明成果,以科技進步為基礎,不斷加強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的力度,在總體上提高傳統工藝的技術水平.
當今的市場競爭已不再是單純地拼價格和單靠品牌效應來支撐。而是依靠品牌的技術含量、個性特徵、質量的優劣、消費者的滿意程度和誠信程度等綜合因素的較量
企業如何進行創新
創新是企業獲得持續發展的最重要的動力。尋找創新機會、管理創新過程,是每一位有成就的企業家和管理者的核心工作。
創新的戰略
與所有的企業戰略一樣,創新的戰略也是從下述問題開始的??我們的企業是什麼?我們的企業應該是什麼?
一般企業的首要目標,是使已存在的或正在建立中的事物最優化。而創新型組織的基本戰略則要求創造「新的和不同的」事物,其關注的焦點是目前的產品線和服務、市場和銷售渠道、技術和生產程序能否繼續下去。
創新戰略的基礎,是有計劃和有系統地淘汰陳舊、正在死亡的事物。只有系統地拋棄過去,才能解放新工作上所需的各種資源,特別是最稀缺的資源??能乾的人員。現有大企業在創新上的最大障礙,可能就是不願拋棄過去。新事物,特別是尚未誕生的新事物,即未來的創新,同正在經營中業務的巨大規模、收入相比,總是顯得無足輕重。因此,現有企業如果要創造未來的話,有系統地拋棄過去就更為重要了。
創新戰略的第二要點,就是要樹立高目標。對現有工作的改進,例如增加一種新產品、擴大市場份額等,成功率約為50%。而創新型工作必須假設大部分不可能取得成功,90%的「卓越想法」都將變得毫無意義。因此,創新戰略的目標必須是創建一項新事業,而不是在已有產品線中增加一種新產品;是創造出一種新的取得成就的能力,而不是改進現有能力;是創造出有關價值的新概念,而不是使現有價值得到少許改進。
伯納德?巴魯克曾經作為新興事業的投資者而積聚了大量錢財。他投資的原則是,80%的項目將是失敗的,但只要有20%是成功的,他的收獲就會大於對已有企業進行投資的最精明的投資者。
一項創新工作並不是按直線發展的。在很長時間內,有時甚至是在多年內,只是付出勞動而沒有成果;即使最初獲得成果,往往也很微小;甚至對其社會價值的估計也是錯誤的。例如,1950年前後,市場上的領先廠商就錯誤地估計了計算機的發展前景。
更為困難的,是對創新工作成功速度的預計。但是,在經過長期、充滿挫折的等待以後,成功的創新項目就會像流星般升起來,並在很短的幾年內,成為一種重要的工業,從而帶來重要的產品線和市場。
衡量和預算
創新戰略要求企業有自己獨特的衡量方法、預算和預算控制手段。目前,有一套獨立的衡量系統,主要指標是決定創新戰略的三項因素:最終機會、失敗風險、所需要的努力和費用。
就創新工作來講,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這是恰當的機會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應該問一下,「在這一階段,我們最大限度能投入多少優秀人員和關鍵資源來進行生產性工作?」
20世紀60年代後期,一些制葯廠以很高的科學獨創性來生產多種廣譜抗生素。但在當時,合成一種較市場上已有抗生素要好得多的新抗生素,失敗的風險很大,因為前者已為醫師所熟悉,並知道如何使用。即使是一種科學上的突破,也很可能只是生產出一種「差不多」的產品。可是,在一個已被人作過徹底研究的領域進行這種創新,需要的費用和努力卻急劇增加了。那種傳統的市場觀點,即僅憑市場的大小就推斷如果推出一種「更好」的新產品就會取得很大成功的想法,非常容易將企業導入歧途。
對成功的創新最有害的,莫過於樹立一個每年「利潤增長5%」的目標。在創新的頭3年或頭5年(甚至更長時間),利潤根本沒有增長;而在以後的5~10年期間,利潤的增長率可能接近於每年40%。在這方面,創新企業的傑出代表??美國杜邦??有自己一套獨特的做法。在上世紀20年代,杜邦要求各個事業單位以投資回報率為中心,但並不包括創新工作。只要有一個事業單位、一條產品線或一種生產程序尚處於創新階段,它在創新上的投資就不包含在該事業單位必須提供增益的資本基數之內,其費用也不包含在該事業單位的預算之內。只有等到新產品線投入市場兩年或兩年以上,才歸並到該創新事業部的預算中進行衡量和控制。
杜邦的這項措施,避免了某些事業部總經理因為擔心創新威脅到收益記錄和績效而加以抵制的可能性,也保證了創新工作所需的費用和投資能夠得到嚴格的控制。值得注意的是,企業經營的預算和創新工作的預算不但應該分開,而且應該予以不同的處理。
同時,創新戰略要求創新者有很高程度的自我控制。他必須在沒有通常的預算和會計手段的情況下來經營,把工作進展和投資的當前成果反饋回來。創新中經常存在的誤區是,沒有任何成果,卻不斷地投入人員和資金。杜邦公司在尼龍發明應用上的研究花費了10年時間,但相當長的時期內基本上只是支持科學家卡羅瑟斯及其少量助手的費用。其中的奧秘是,研究工作負責人??科學家卡羅瑟斯博士從一開始就系統地畫出了一張進程圖,標明期望得到的發現和成果以及進程。隨著成果的陸續獲得,這張進程圖每隔2到3年就加以修改,但始終重新畫出以後各階段的進程。在獲得聚合纖維後,杜邦才開始大量投資,從事大規模的發展。
失敗的風險
項創新的戰略必須明確地建立在接受失敗風險的基礎之上。而更為危險的是「近於成功」的風險。在適當的時候決定放棄一項創新,與知道應開始哪一項創新一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成功的實驗室主任知道,應該在什麼時候放棄一項未能獲得預期成果的研究項目。而實際上,研究人員很容易受「科學挑戰」、「明年會有突破」等語言和諾言的迷惑而不能適時取捨。
但是,相當數量創新工作的結果,卻是一種「近於成功」,而不是成功或失敗。這種情形可能比失敗更為危險。有很多例子:原來期望創新出來的產品或生產程序,會使該行業「革命化」,結果卻只不過是在現有產品線中作了一些小改動。有些創新項目,開始時看起來很「激動人心」,結果卻在醞釀期間被其他更具有創新性的生產程序、產品或服務所超過。還有些創新項目,原來想要成為「人人都買」的產品,結果仍只是「專門」的產品:有些顧客願意買,但不願出大價錢。
因此,在對創新進行管理時,特別重要的是仔細考慮並寫下自己的期望。然後,在進展過程中把自己的期望同實際情況相比較。如果實際情況大大低於期望,就不要再投入更多的人力和金錢。或者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是不是應該撤退呢?以及如何撤退?」
70年前就有人問伯納特?巴魯克,是不是有些創新項目的投資既不是大的成功,又不是大的失敗?他回答說:「當然有。但是,我盡早地把這種項目賣給我所能找到的任何一個人。」然後他又補充說:「我在早年把我全部的時間都花在這類事業上了。我總認為可以把它變得像原來預期的那樣成功,但我從來都沒有成功過。而且,我發現失去了真正的機會,誤把金錢投入『健全的投資事業』,而沒有投入未來的大好機會。」
㈥ 我們該如何實現產業創新
創新驅動需要市場和政府兩個引擎。利用好市場引擎,就是要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引導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作用;發揮政府的引擎作用,就是要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與時俱進地改變政府發揮作用的重點和方式。
著力營造有利於創新發展的政策環境。改革現行財稅、投資、金融、貿易政策;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鼓勵企業創新;進一步打破壟斷,促進各類企業展開競爭;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輿論和政策氛圍。
搭建服務於產業轉型發展的公共平台。政府應著力打造互聯互通網路和各類公共平台,包括國家(地區)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地區)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公共研發平台、產業共性技術服務平台、技術轉移轉化服務平台等。
採取切實措施鼓勵研發。創新國家R&D經費使用方式,將支持重點從生產端轉向消費端,從最終產品轉向基礎研究和競爭前開發活動;開展以用戶方(需求)牽頭的項目申報模式,增強項目的示範性、針對性和市場擴展力。
改革金融支持體系。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和徵信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發展與中小型科技創新活動相適應的中小型銀行類金融機構;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
重視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應大力加強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重視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應認真推行終身教育制度;在有條件的企業內,應恢復和建立新型學徒制。
在全球范圍內延攬和使用人才。通過海外投資,並購發達經濟體的企業,並以此為平台,直接吸納海外高端人才;鼓勵企業建立海外研發中心,直接利用海外人才。
積極參與技術標准設立過程。充分利用中國市場巨大的特點,積極參與國際上的標准設立競爭,逐漸把握制定產品技術標準的主動權。
㈦ 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戰略
新的要求和新的技術基礎,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1.以信息化帶動的、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工業化。
2.能夠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工業化。
3.能夠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一新概念,反映了我黨工業化理論的新發展。這是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出發,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和全球競爭而提出的適時方針。按國家計委有關負責人的解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點一是可持續發展,二是注重信息化的作用。應該說,這是中國在工業化過程中發揮後發優勢的現實選擇:即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黨中央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部署,主要內容是:
大力推進產業升級
通過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為此要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並以此改造傳統產業,振興裝備製造業,繼續發展基礎設施,全面發展服務業。重點談談服務業,服務業包括四個方面:產業服務業、企業服務業、家庭服務業、個人服務業。這四種服務業在我國有巨大的潛在需要。例如產業服務業需求就很大,那些從石化產業中剝離出來而上市的生產型石化企業,需要有專門為其服務的企業,而那些在重組中分離出來的石化續存公司,恰恰是具有專門為生產型石化企業服務的功能,因而石化產業的產業服務要求,為石化服務業創造了極大的就業機會。又例如,企業有著咨詢、培訓等方面的巨大服務需求,會創造很大的就業機會。再例如,家庭需要有健康服務、日常家庭生活服務、家庭教育服務等需求,個人需要有工作性服務及生活服務需求等,這些都創造了很大的就業機會。因此,我們應該大力發展服務業,以服務業的充分發展,解決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就業問題。
在這一過程中,還要從我國從實際出發,處理好三大關系:一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系。我國有龐大的傳統工業,相當一部分具有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平。我們應當在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改組改造,使傳統產業盡快提高水平,發揮更大作用。二是處理好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既要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提升產業結構,又要發揮比較優勢,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三是處理好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發展虛擬經濟要為促進實體經濟服務,並防止脫離實體經濟過度發展虛擬經濟。
堅持實施科教興國與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
科教興國與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是我國的兩大基本國策,實施以來為我國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也是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必須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要根據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制定和完善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加強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優先發展信息技術、生命科學、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大力推進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鼓勵科技創新,在關鍵領域和若干科技發展前沿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要以體制創新推進科技創新。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建立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和科技創新規律的新型科技管理體制。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發揮大學和科研機構在知識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業成為科研開發投入和技術創新的主體。發揮風險投資的作用,形成一套促進科技創新和創業的資本運作及人才匯集機制。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必須充分發揮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質量。實施人才戰略,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大力吸引海外各類專業人才。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由於人口多、人均資源不足以及長期粗放經營,我們必須在收入水平較低、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的情況下,就要下大力氣解決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後的高收入階段才面臨的資源和生態問題。過去粗放經營,伴隨高增長的高投入、高消耗,以及不顧生態和環境的發展路子已難以為繼,今後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保持低生育率水平,控制人口增長。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特別是水資源,發展節水工業、節水農業,建設節水型社會。興建南水北調工程,抓緊解決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加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戰略資源儲備。實施海洋開發,搞好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國家和全社會都要加大投入,持之以恆地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強化城鄉環境污染治理。發展環保產業,增強全民環保意識。健全環境、氣象和防災減災監測體系。
協調城鄉關系,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當初發展鄉鎮企業,「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對於提高農村工業化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主要是由於生產力布局分散,要素集中度過低,無法實現要素效益的最大化,影響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對此,必須轉變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方式,把城鎮建設、鄉村建設、項目建設結合起來,用城鎮的人氣和基礎設施帶動鄉村的發展,通過鄉村的發展帶動項目的引進和建設,在通過項目建設促進鄉村和城鎮的發展。這樣良性互動,既有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又有助於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協調發展。(節選自《應用寫作》雜志2008年第10期《關於「工業強市」戰略的幾點認識》) 繼續推進改革開放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既不是單純的思路問題,更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無論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還是兩大戰略的實施,必須由兩大動力推動,一是內部動力—改革,改革要有新突破。最為重要的是使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同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相適應。產權「大鍋飯」走不成新型工業化道路,貧窮和愚昧同樣走不成新型工業化道路。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建立新的激勵機制,必須推進產權的人格化和經濟的自由化,必須進一步使科研院所和工業企業具有科技創新的強大動力,必須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先進生產力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必須使工業企業和相關產業具有採用信息技術的迫切慾望,必須使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消費者對信息技術和信息產品的需求能力大幅度提高。為此,必須進一步清除仍然存在的體制性障礙,確立按要素分配的分配方式,把動力建立在保護合法財產和知識產權的基礎上;必須適當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勞動者報酬和消費基金在GDP中的比重,消除絕對貧困,把需求的慾望和能力建立在有足夠支付能力的基礎上。
二是外部動力—開放,開放要有新局面。目前中國最大的500家外資企業主要集中在電子、交通運輸設備、電氣機械和食品加工等行業,其中資金技術密集型的企業銷售額占這500家企業總銷售額的比重達83%以上,大大推動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中國面臨的現實挑戰就是即將加入WTO所帶來的外來競爭加劇。從目前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心已經從引進外資轉變為與世界經濟接軌。其中,一是要通過技術改進和要素優化重組提高重要基礎產業國際競爭力;二是完善市場競爭規則,優化企業發展環境;三是發育產權市場化和推進要素的市場化進程;四是加快與國際大資本的產權融合,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㈧ 工業企業如何開展科技創新工作
一、全力推進新產品開發,確保新產品目標任務完成
為全面完成全市新產品產值3895億元目標,通過編制下發《2012年長春市企業技術創新工作指導意見》,對其新產品產值指標進行計劃分解,落實縣(市)、區、開發區工作責任,同時重點加強對列入省百種重大新產品規模化生產以及汽車、食品、軌道及裝備優勢產業的重點新產品跟蹤,促進其批量生產投放市場進程,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全市工業經濟快速發展。1-6月預計完成新產品產值1950億元,為年計劃50%.
二、組織實施「五大技術創新工程」,提升企業自主能力
為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進新產品規模化進程,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步伐,圍繞三大優勢產業和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組織實施「五大企業技術創新工程計劃」,即:重點新產品推進工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工程、重點企業技術開發工程、產學研聯合創新工程、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建設工程,此計劃共計142項,技術開發投入18.1億元,項目完成後可實現銷售收入180.3億元,利稅34.9億元。
在實施「五大企業技術創新工程計劃」的同時,積極將項目申請列入省技術創新工程計劃,共有94個項目列入省計劃(第一批85個、第二批9個),有38個項目申請列入省專項資金計劃,目前有13個項目參加省組織專家評審,將獲得省專項資金支持。這些項目建設,將有力推動長春市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三、加快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建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技術支撐
圍繞三大優勢產業和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組織制定了《2012年度工業發展資金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資金重點投向指南》公共服務平台部分,重點提出公共研發中心(技術中心)、公共檢測實驗服務平台、產需對接服務平台、信息化服務平台、產學研成果轉化服務平台、管理創新服務平台、中小企業服務平台等建設項目。並在現有9個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基礎上,擬新建乘用車研發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新材料公共技術服務平台、軟體外包產業化引導示範平台3個公共技術服務平台,組織相應調研。通過培植和建設一批在國內有領先地位,有影響力的公共技術服務平台,解決發展短板,提供系統功能,助推創新發展,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技術服務。
同時,為提高我省產業公共技術服務能力,重點從長春市已建的公共技術服務平台中,組織篩選東北師范大學、長春理工大學、長春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長春孔輝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等7個單位申請認定第三批吉林省產業公共技術研發中心。目前已經完成申報。
四、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促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
鼓勵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建設,進一步完善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認定工作,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按照全市培育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指導性計劃的總體部署,對孔輝汽車、吉大博碩、一起汽四環發動機等企業進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認定材料前期准備工作。同時做好列入省百戶重點企業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組織實施。
五、完善產學研合作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一是根據省財政廳、省工信廳《關於組織推薦2012年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通知》要求,經各主管部門組織申報,對項目進行了審查篩選,長春光華微電子設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全自動鋁絲壓焊機設備研發及產業化等6個項目申請列入2012年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計劃,這些項目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總投資4.8億元,申請國家補助資金8000萬元。目前啟明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基於車身匯流排的汽車智能遙控鑰匙進入系統研發及產業化,獲得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補助資金600萬元。長春超維科技產業有限責任公司嵌入式虹膜身份認證系列產品研發與產業化,獲得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補助資金200萬元。
二是鼓勵企業與清華、北航、北理工、天大、吉大、長春工大、吉林農大、東北電力大學和吉林建工學院等九所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根據《關於組織申報2012年吉林省省校合作技術開發項目的通知》要求,依據省校合作技術開發項目的申報重點和條件,組織實施禹衡時代與清華合作開發的「0.05秒光電自準直儀」等17個產學研項目。這些項目合同金額1258.3萬元,已付合同金額239.5萬元。項目全部建成後可實現銷售收入21.4億元,利稅3.2億元。目前這批項目省里正在審理中。
㈨ 如何堅持新型工業化道路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於運用十七大精神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黨的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對於辰溪加快富民強縣步伐,實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設區域性「雙中心」戰略,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指導作用和歷史意義。辰溪是懷化北部經濟區的一個重要板塊,工業經濟成效明顯,工業發展來勢好,潛力大,在實施建設區域性「雙中心」戰略中,必須堅持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進一步依託優勢,突出特色,全面發展,重點突破,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一、要充分發揮優勢,推進特色產業發展。辰溪發展的潛力在工業,優勢在工業,希望在工業。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既要堅持統籌兼顧,又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充分依託資源優勢,培育壯大支柱產業。辰溪境內礦產資源和水能資源豐富,推進新型工業化,必須充分依託這些資源優勢,立足現有工業骨幹企業、特色產業和名優產品,強化項目帶動,進一步發展壯大建材、能源、化工三大支柱產業,走產業集群的路子,在擴大總量的同時,實現質的提升。建材要重點扶持華中水泥300萬噸技改擴建;能源要突出抓好大洑潭20萬千瓦水電站、清水塘12.8萬千瓦水電站建成投產、煤炭資源的規范開采和綜合利用;化工要充分依託藍伯60萬噸電石擴建、德林耐火材料及華中莫來石製品擴改、鑫達及華榮工業硅等項目,傾力打造湖南「電石基地」、「莫來石生產基地」等特色品牌。要通過擴大增量,提升總量,力爭使三大支柱產業產值達50億元以上,新增稅收5億元以上,成為辰溪工業發展的頂樑柱和主支撐。要充分發揮農業優勢,抓好農副產品加工。推進新型工業化,並不意味著要拋下傳統農業優勢「另起爐灶」,就工業而抓工業。農業產業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新型工業化的要求,因此,要充分依託縣內豐富的農業資源,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施農產品精深加工。近些年來,通過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辰溪已初步形成了優質糧油、果蔬、畜禽、林木、中葯村等五大產業基地,並涌現出漢清生物、沅江米業、欽菊木業、金溪板材、老舵綠色食品等一大批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了縣內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延伸了產業鏈條,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城鎮化。要進一步強化龍頭帶動,壯大龍頭企業,並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拓展生產規模,規范生產管理,實行產業化經營。要充分利用人才優勢,做好「兩頭在外」文章。在大力發展資源加工型企業的同時,必須充分利用原國有工業企業改制重組後留下許多專業人才和先進技術的優勢,致力發展市場和原料「兩頭在外」的工業體系,做好來料加工,拓展市場份額,提高工業經濟外向度。要進一步創新思維,擴大開放,在大力實施招商引資的同時,認真做好引技、引智、引料工作,把生產的上游要素「請進來」,做好「無中生有」文章;要進一步提升市場理念,把握市場脈搏,讓加工的產品「走出去」,實現「羽化為蝶」的飛躍。
二、要注重好字當頭,強化質量效益優先。新型工業化,新在體制機制活、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注重質量效益優先,強調又好又快發展。辰溪作為一個工業老縣,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工業經濟已逐步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和主要增長級,為加快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必須著力轉變思想觀念,切實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注重好字當頭,堅持用科學發展的理念,對縣域工業進行科學規劃、科學投資、科學管理,按照建設生態文明和產業生態化的要求,發展循環經濟,轉變發展方式,促進工業經濟實現質的提升。要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創新。要繼續按照「國退民進、民有民營」的思想,創新所有制形式,做好國有和集體工業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掃尾工作,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最大限度地盤活存量資產,放手讓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活力從體制機制的弊端和束縛中解放出來,用體制機制的創新解放生產力,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拓展更為廣闊的空間。同時要進一步深化工業企業管理體制改革,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引導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強化內部管理,提升適應市場競爭的綜合實力,不斷完善以縣級領導和縣直部門聯產業、聯企業、聯項目、定目標、定責任、定時間、定獎罰的「三聯四定」責任機制,研究制定關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有關政策措施,興起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濃厚氛圍。要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科技創新是推進新型工業化、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有力武器。過來,我縣圍繞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勞動效率和節能、降耗、減排等目標,加大自主創新,先後在藍伯化工擴容、華中水泥技改、辰森綜合利用發電改造、德林及華中莫來石擴改,以及大洑潭水電站和清水塘水電站施工建設中,堅持科技創新,加強對環境資源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要進一步依託科技創新,加大對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的技術改造,全面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加強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先進適用科技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使工業經濟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優勢。要進一步提高產業准入門檻。按照「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要求,對縣內所有新建、擴建、改建和技術改造項目實施高起點、大投資准入制,大力推進節能減排,著力引進、培育生態環保型企業,採用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先進生產工藝,使環境資源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重點要抓好企業達標排放,依法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環境影響保護設施與全體工程「三同時」制度,確保達到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實現發展建設與效益的統一。
三、要著力夯實基礎,不斷優化軟硬環境。工業要發展,環境是基礎。推進新型工業化,必須牢固樹立「環境就是生產力、環境就是競爭力」的理念,堅持把創優環境作為一項重要舉措來抓。堅持基礎先行,搶抓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新農村建設和省委、省政府實施湘西地區開發等戰略機遇,加快城鄉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工業經濟發展的基礎環境。重點要進一步加快火馬沖工業園區建設步伐,在優化資源配置的前提下,按照「主業突出、特色明顯、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要求,高起點定位,高標准建園,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產業集中度,形成產業集聚效應,使之成為外有形象、內有實力、充滿活力的新型工業園區,成為辰溪對外開放的窗口、招商引資的平台、工業經濟的示範區和縣域經濟的增長極。牢固樹立「你發財、我發展」的觀念,逐步形成「人人都是投資環境,個個都是招商主體」的良好氛圍,努力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人文環境;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在法律允許的前提下,企業發展需要什麼政策就出台什麼政策,以超常規的手段營造開放的政策環境;堅持項目實施到哪裡,環境就優化到哪裡,以務實的作風營造良好的政務環境;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影響重點建設項目施工的違法犯罪行為,嚴肅查處破壞經濟發展環境的惡劣行徑,以公正嚴明的法制環境助推新型工業化發展。
怎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存在著一般的規律性;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根據十六大報告的精神,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不是只講工業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並實現這幾方面的兼顧和統一。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志和落腳點。第二,新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但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把信息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高新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技術手段和重要標志。第三,新的處理各種關系的思路。要從我國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平衡、城鄉簡單勞動力大量富餘、虛擬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且風險較大的國情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這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特點和必須注意的問題。第四,新的工業化戰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術基礎,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㈩ 我國工業在未來該如何發展
工業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建設製造業強國是新時代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
目前,高質量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新舊動能轉換還沒有完成,企業創新能力有待大幅提升,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任務艱巨。同時,貿易保護主義加劇,貿易摩擦風險加大,國際環境不穩定因素增多。盡管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但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並沒有改變。
另一方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積極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大對企業創新的支持力度。通過上述努力,我國工業發展的基礎更加堅實,高質量發展將穩步推進。綜合上述因素,二季度工業經濟發展有望繼續保持平穩。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