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謂的後工業時期是什麼
後工業化時代: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人類逐漸進入了後工業化社會。後工業社會是工業社會進一步發展的產物,是美日英法德等發達國家率先進入的。克拉克(1940)指出隨著全社會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再向第三產業轉移。由於某些產業的加工領域被轉移到其他地方,導致這些產業加工領域的就業量不再增加,所以大部分發達國家第二產業的就業比重越來越小,甚至減少。因此,隨著社會的發展,居民的消費從物品逐步更多地轉向服務。在後工業化時期,第一、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也將趨於下降,唯有第三次產業比重的持續上升。
2. 什麼是後工業化時代
後工業時代並不是反工業時代,並不是重新回到農業時代。1973年,美國社會學家貝爾出版了《後工業社會的到來》一書。他把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區分為前工業社會(即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三大階段。在前工業社會里,占壓倒多數的勞動力從事包括農業、林業、漁業、礦業在內的採集作業,生活主要是對自然的挑戰。工業社會是生產商品的社會,生活是對加工的自然的挑戰,技術化、合理化得到了推進。後工業社會是以服務來為基礎的社會,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體力勞動或能源,而是信息。
3. 什麼是後工業時代
後工業社會以理論知識為中軸,意圖是人與人之間知識的競爭,科技精英成為社會的統治人物。科技專家之所以擁有權力,全憑他們受的專業教育與技術專長。
丹尼爾·貝爾把人在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不同的社會是依據不同的中軸建立起來的。
前工業社會以傳統主義為軸心,意圖是同自然界競爭,土地是資源,地主和軍人擁有統治權。(從時間上大約是蒸汽機出現之前)工業社會以經濟增長為軸心,同經過加工的自然界競爭,機器是資源,企業主是社會的統治人物。
(3)什麼是後工業時代擴展閱讀
後工業社會首要的也是最簡單的特徵就是:大多數勞動力不再從事農業和製造業,而是從事服務業。服務業指的是除上述兩種產業之外的商業、財經、交通、衛生、娛樂、科研、教育和行政工作等等。
軸心原則是理論知識日益成為創新的源泉和制定社會政策和依據工業社會是生產商品、協調人和機器關系的社會。後工業社會則是圍繞知識,為了創新和變革,實施社會控制和指導而組織起來的社會;這樣也就形成了必須從政治上加以管理的新型社會關系和新型結構。
4. 後工業時代是什麼意思
明確提出和界定「後工業社會」概念的是丹尼爾·貝爾。他把人在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不同的社會是依據不同的中軸建立起來的。前工業社會以傳統主義為軸心,意圖是同自然界競爭,土地是資源,地主和軍人擁有統治權。(從時間上大約是蒸汽機出現之前/langjun23加)工業社會以經濟增長為軸心,同經過加工的自然界競爭,機器是資源,企業主是社會的統治人物。(從時間上大約是20世紀70,80年代電子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之後/langjun23加)而後工業社會以理論知識為中軸,意圖是人與人之間知識的競爭,科技精英成為社會的統治人物。科技專家之所以擁有權力,全憑他們受的專業教育與技術專長
5. 後工業時代的特徵
後工業時代的特點(1)經濟結構從商品生產經濟轉向服務型經濟 任何國家的經濟,隨著逐步工業化,各產業的生產率將發生變化,從而必然會產生大多數勞動力轉向製造業的發展趨勢;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對服務業的需求越來越大;相應地,勞動力又將向服務業方面轉移。因此,後工業社會首要的也是最簡單的特徵就是:大多數勞動力不再從事農業和製造業,而是從事服務業。服務業指的是除上述兩種產業之外的商業、財經、交通、衛生、娛樂、科研、教育和行政工作等等。 (2)職業分布以技術階層的崛起為特徵 區別後工業社會的第二個方面,是職業分布的變化。所謂職業分布,不僅指人們在何處工作,還指他們從事何類工作。隨著服務型經濟的發展,工作重心轉向辦公室、教育機構和政府部門,自然引起職業向"白領職員"轉移。拿美國的職業結構來說,直到1956年,白領職員總數才第一次超過藍領工人總數。此後這兩者的比例進一步擴大,到1970年已經超過5:4。然而最令人吃驚的變化是專業和技術職員的增長,這部分職員的增長率是從業人員總數增長率的2倍。還有一項統計數字更能說明全貌,這就是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他們是後工業社會的關鍵集團。整個技術階層人數的增長率是勞動力總數增長率的2倍,而科學技術人員的增長率則是勞動力總數增長率的3倍。 (3)軸心原則是理論知識日益成為創新的源泉和制定社會政策和依據 工業社會是生產商品、協調人相機器關系的社會。後工業社會則是圍繞知識,為了創新和變革,實施社會控制和指導而組織起來的社會;這樣也就形成了必須從政治上加以管理的新型社會關系和新型結構。 當然,知識對任何社會的運轉都是必需的。但是後工業社會的不同之處,在於知識本身的特徵發生了變化。理論知識占居主導地位,成為制定決策,指導變革的決定力量。理論的重要性超過了經驗,知識被編碼成抽象的符號系統(就如同一個公理化系統),使之能用以描述迥然不同的經驗。 當今任一現代社會,都依賴於創新和對變革實行社會控制。實施社會控制,使社會產生了計劃和預測的需要。正是由於人們對創新的性質看法有了這個變化,才使理論知識變得無比重要。在現代社會中,一個領域的發展,日益取決於理論工作的進展。理論工作把已有知識有序化(編碼化),並指出用經驗來驗證的途徑。實際上,理論相知識日益成為社會的戰略資源即軸心原則。而學校、研究所和智力部門正日益成為新型社會的軸心機構。 (3)未來方向是技術控制和技術評價根據新的技術預測模式,後工業社會有可能掌握進行社會變革的新手段,這就是對技術的發展進行規劃和控制。當社會依賴技術和創新的程度越高,社會體系中有害的「不定因素」也就隨之增加。但是,新的預測方法和計劃規劃技術的產生,有可能開創經濟史上的新階段,即預先自覺地規劃技術變革,從而減少未來經濟的不定因素。
6. 後工業化是什麼意思
後工業化是指服務業的產值和就業超過工業和農業。
後工業化是1973年由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提出的。他分析了後工業社會的五大特徵,並都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得到了檢驗。
後工業社會的第一個最簡單的特點是大多數勞動力不再從事農業或製造業,而是從事服務業。經濟方面的標志是由商品生產經濟變為服務經濟;職位方面的標志是專業和技術階段處於優先地位;在決策方面,則是創造新的「知識技術」。
(6)什麼是後工業時代擴展閱讀:
服務業經濟活動最基本的特點是服務產品的生產、交換和消費緊密結合。由此而形成了其經營上的特點:
1、范圍廣泛。由於服務業對社會生產、流通、消費所需要的服務產品都應當經營。因此,在經營品種上沒有限制。服務業可以在任何地方開展業務,因而也沒有地域上的限制。在社會分工中,是經營路子最寬、活動范圍最廣的行業。
2、綜合服務。消費者的需要具有連帶性。如旅店除住宿外,還需要有通訊、交通、飲食、洗衣、理發、購物、醫療等多種服務配合。大型服務企業一般採取綜合經營的方式;小型服務企業多採取專業經營的形式,而同一個地區的各專業服務企業必然要相互聯系以形成綜合服務能力。
3、業務技術性強。
4、分散性和地方性較大。服務業多數直接為消費者服務,而消費是分散進行的。因此服務業一般實行分散經營。各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不同,經濟、文化發展的一定差別,特別使一些為生活服務的行業,地方色彩濃厚,因而服務業又具有較強的地方性。
7. 什麼是後工業社會
後工業社會是某些資產階級學者劃分的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歷史階段。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D·貝爾1959年在奧地利薩爾茨堡第一次提出,並在1973年發表的 《後工業社會》 一書中進行專門闡述。貝爾把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前工業社會(或稱農業社會),人們依賴於自然界提供的原料和人的體力,經濟主要由農業、礦業、漁業和林業部門構成。
第二階段為工業社會,人們對自然界的依賴減少,用能源代替體力,依靠技術和機器從事大規模的商品生產。經濟主要由製造業、交通運輸業和商業等部門構成。第三階段為後工業社會,人們依賴於信息,將致力於發展服務業。繼貝爾之後的著名人物還有布熱津斯基和托夫勒。
後工業社會理論
從社會學和文化學的觀點看,科學和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知識領域的空前擴張,深刻地影響了乃至規范著人類的心理傾向和行為模式。科學的成就使一切事物失去神聖性、神秘性和縱深感,以至被「非神秘化」,並進而改變了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人的文化意識,導致了廣泛的「反文化」和「反美學」。
例如,電視成為最強大的主流媒體,並和無孔不入的消費文化相結合;廣告和廣告形象對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強大影響,等等。
文化享受已經不再是精英階層的專利,而是成為可以批量生產的商品。沒有任何藝術天賦和藝術修養的人也可以利用科技知識生產出「藝術品」來。這些對後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崛起具有決定性作用。
8. 後工業時代是什麼樣子的
那就是國家達到共產主義後!
人們都閑的沒事干只好去上班!
上班不在是為了養家糊口而是無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