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古代煤屬於手工業中的什麼業

古代煤屬於手工業中的什麼業

發布時間:2022-05-09 02:20:12

『壹』 中國古代三種手工業的性質和地位

對於中國古代經濟史的學習,我們可以從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去認識。其中,每個方面的最重要的知識應該是反映其本質特徵方面的知識。中國古代手工業(以下簡稱工業)發展的特徵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反映出來。

一、工業部門的不斷增加。在中國工業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工業部門是逐步增加的。在原始社會,工業種類很少,只有石器製造、骨角製造、陶器製造、紡織品製造、釀酒、編織等部門。奴隸社會增加了冶銅業(即青銅業),封建社會又增加了冶鐵、製糖、棉紡織業等部門。工業部門的不斷增加,有的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新的行業,有的則是由某個行業演變分化成的新的部門。例如在紡織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先有絲織業,後有棉紡織業;其後棉紡織業日益發展,又分為軋花、紡紗、織布、印染等部門。同樣,在礦冶鑄造業方面,也日益分化成為采礦、冶煉、鑄造等工業部門。另外,某個工業部門的創立或發展,往往會帶動其他有關部門的創立或發展。例如中國冶鐵業的興起,使農具製造和兵器製造成為獨立的工業部門。

二、工業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勞動分工的不斷發展。任何一個工業部門,不論早晚,一旦創立,它的生產技術都是在不斷進步的。以冶鐵技術的發展為例:春秋時期以木炭為燃料,用皮囊鼓風煉鐵;西漢時期開始用煤炭做燃料;東漢時期發明了水力鼓風機(水排),提高了爐溫;北宋以後,以焦炭為燃料,進一步提高了爐溫。同時,坩堝煉鐵法的創造和土高爐煉鐵技術的進步,使中國古代冶鐵生產技術得到進一步提高。

在中國手工業發展史上,不論採取何種經營方式(如作坊、手工業工場),其生產單位內部的勞動分工,都是漸趨細密的。促成工業生產力提高的各種因素,往往是互相影響的。例如工業生產規模的大小,對於勞動分工粗細的程度是有直接影響的,生產規模擴大,往往促成勞動分工細密。在明清時代的某些工業部門,如制瓷、製糖、礦冶、井鹽等行業的部分手工業工場中,都已具有相當細密的勞動分工。這時的手工業工場,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有機生產體系了。

三、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與工場手工業的出現。從工業經營的方式來說,其發展的一般趨勢,是由家庭手工業到作坊工業,再到工場手工業。原始社會只能實行簡單的協作,進行簡單的生產。奴隸社會的工業生產規模較前有所擴大,在製作工業產品時,已經有了初步的勞動分工,生產效率較前提高。到了封建社會,工業生產的規模又有了擴大,勞動分工也漸趨細密;尤其在明代中葉以後,城市工業生產中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工場手工業的經營方式。在這種手工業工場中,一般僱傭較多的工匠,在細致的勞動分工之下來擴大生產,使產品的製造進一步發展。如礦冶、紡織、制瓷等部門,在江南地區的某些手工業工場具有比較復雜的生產設備,吸收了大量的僱傭勞動者。他們生產出來的商品數量很大。例如清代前期的礦冶業中,由於鑄錢需要大量的銅,促使銅礦開採得到較大發展。

四、官府工業與民間工業的同時並存。中國的官府工業,歷史悠久,自從奴隸制國家建立後,就有官府工業的存在。從西周到西漢,主要的工業部門,官府都設有作坊。統治者把手工業者集中到官府,以強制的手段迫使他們在官府作坊里進行製造。從春秋末期起,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生產技術的提高、社會分工的擴大,不少手工業者脫離農業而獨立。這時社會上除了官府工業作坊外,還出現了一批民間工業作坊。其時以冶鐵業發展最快,因為它與人民生活有密切關系,其產品具有極大的市場。

從東漢開始,社會分工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民間手工業者不斷從農村中分化出來,向城市集中,成為獨立的手工業者。這一時期,一方面是民間手工業者脫離農業而向城市集中;另一方面,官府工業在中國工業經濟中仍佔有主導地位,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民間手工業者的發展。到明清兩代,官府工業走上衰落的道路,民間工業則不斷發展。這時候官府工業與民間工業的關系,不僅表現在官府工業須有民間工業來支持,而且表現在官府工業在中國工業經濟中所佔的主導地位讓給民間工業了。在這一時期,民間工業經營方面有一個特色,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開始產生。一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破壞;二是某些手工業作坊擴大成為手工業工場,亦即工場手工業開始興起。中國民間工業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是從明代中葉以後開始的,至清代前期有所發展。它所涉及的生產范圍,以礦冶、制瓷、紡織業為主。明代中葉以後,某些工業部門的民間作坊朝著手工業工場方向擴展。

五、經濟重心南移與工業分布的相應變化。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起初是在北方的,以後逐步移至南方。大約到南宋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完成了從南方到北方的變遷。隨著經濟重心的轉移,有不少工業生產部門、工業製品的主要產地,也從北方逐漸移到南方。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絲織業地區分布的變化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在遠古時代,中國的絲織生產,以北方的黃河流域為繁盛之地,尤以河北地區為盛。其後逐漸演變為」南盛北衰」,迄至宋代,中國的絲織生產重心已經移到江南地區,尤以蘇州、杭州、南京和廣州等地為盛,不論官府絲織業還是民間絲織業都是如此。明代初年,政府在全國一些有條件的地方設立官府織染局,長江流域的南直隸(今江蘇)、浙江、江西、四川等處皆有設置,而以浙江為最多。

『貳』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史

中國古代手工業:

一、按照行業分類

1、冶煉

商周:青銅。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器;春秋戰國:冶鐵;東漢:杜詩 水力鼓風冶鐵工具;南北朝:灌鋼法。

2、陶瓷

東漢: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宋朝:五大名窯,景德鎮成為瓷都;明清:青花瓷、彩瓷、琺琅彩。

3、紡織

元:黃道婆推廣先進棉紡織技術;明:紡織工業大規模發展。

二、按所有制分

1、官營手工業:政府直接經營,技術先進,資金雄厚;產品精美,不進入市場,僅供皇室貴族,或武器。

2、民營手工業:明中葉後,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民營超過官營;明朝後期,蘇杭紡織業等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基本特徵:僱傭關系)

3、家庭手工業:農業的補充,主要供家庭消費和繳納賦稅,剩餘部分出售。中國古代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2)古代煤屬於手工業中的什麼業擴展閱讀:

早期手工業的發展和布局受自然資源分布影響較大,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商業的發展,區域性和全國性統一市場的形成。

手工業的發展突破了原料產地的限制,產品走向全國,這些都為手工業專業化生產中心的出現提供了條件。

如果沒有活躍的商品經濟,統一的國內市場,以及各地區的手工業分工及專業性手工業的發展是不可想像的。

盡管中國古代手工業很發達,但由於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等原因,在手工業與農業相結合的場合,手工業服務於農業,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叄』 中國古代手工業有哪幾種主要

中國古代手工業有哪幾種類型
中國古代八大手工業紡織業中國是一個傳統的男耕女織的封建國家,紡織業歷史源遠流長,它的發展特點大體是:北宋以前,中國紡織業以絲麻織業為主,南宋以後,棉布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紡織業主要體現封建自然經濟的特點,是中國自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明中期以後,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逐漸興盛起來,且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但由於封建生產關系的阻礙,它始終得不到健康成長。陶瓷業中國陶瓷業的產生、發展源於生活,為生活服務,實現了實用性和觀賞性的統一,同時又是對外交往中的重要物品,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造紙業西漢發明了造紙術,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紙;105年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魏晉南北朝時,紙張白度增加質地細薄,產量大增,逐漸取代簡牘,成為最主要的書寫材料;幾個世紀後,造紙技術向東傳到朝鮮、日本,唐朝時向西傳到阿拉伯,經阿拉伯傳到歐洲、北非。造紙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發展和進步作出的重大貢獻。冶鐵業在農業文明時代,冶鐵業的發展是生產力進步的明顯標志,它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變革和進步。西周時開始使用鐵器;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比歐洲早兩千多年;西漢時冶鐵業分為官營和私營,煤成為冶鐵的燃料,人們發明了淬火技術;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使中國冶鐵水平長期領先世界;隋唐時期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明朝中後期,廣東佛山冶鐵業,一天出鐵六七千斤。造船業中國古代造船業的發展與國家的航海事業和對外關系聯系密切,相輔相成,當統治者重視發展對外關系,重視發展航海事業,造船業就發達,如漢、唐、宋元時期,對外交往頻繁,造船業也就發達;明中期以後到清朝時,由於統治者實行海禁政策,造船業受到影響。制漆業漆的使用,遠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大約在七千多年以前,中國古人就已經能製造漆器了。根據是1978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朱漆木碗和朱漆筒,經過化學方法和光譜分析,其塗料為天然漆。七千歲的木碗,證實了我國是朱漆器藝術的發祥地,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藝苑中一枝奇葩。制鹽業鹽是維系人類生存的一種必需品。中國制鹽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幾乎與史籍上的華夏文明史同步。根據鹽的來源,中國古代的鹽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岩鹽等幾大類,每一種鹽都有不同的生產工藝。青銅業中國青銅文化源遠流長,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藝術風格。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銅器,形成了以青銅禮器和兵器為主的青銅文明,達到中國青銅時代發展的巔峰,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後世的發展中,雖然鐵、金、銀等其他金屬逐步發展,但仍有不同程度的青銅使用率。

『肆』 中國古代手工業有幾種類型並列舉其在冶金制瓷和絲織業中的成就

1、 農業
(1)歷代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革與進步
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處在石器時代和金石並用時代,北京人和山頂洞人處在舊石器時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處在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開始進入了金石並用時代。
奴隸社會生產工具有了進步,西周晚期出現鐵器;春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標志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得到推廣,牛耕的運用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
兩漢時,牛耕廣泛使用,並有了改進,出現了兩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鐵農具和牛耕都向邊疆傳播;西漢時發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這比歐洲早一千多年;西漢農學家趙過發明了播種機械耬車。
三國時,魏國馬均發明了灌溉工具翻車;
唐朝,發明了灌溉工具筒車和曲轅犁。
認識:工具改進是生產力發展的最顯著的標志,經濟發展最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社會變革最活躍的因素,是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進步的決定力量。我國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都由於生產力的進步(即生產工具的進步)引起的。
(2)歷代政府重視農業發展的措施
春秋,齊國管仲改革,發展生產;
戰國時,秦國商鞅變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兩漢時,推行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獎勵農耕;
三國時推行屯田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
隋唐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重視生產工具的革新,重視興修水利;
北宋王安石變法中的農田水利法,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明清統治者調整生產關系,鼓勵生產,如明朝的「一條鞭法」、康熙的「更名田」、雍正的「攤丁入畝」的賦稅制度,都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認識:
封建經濟的特點是自然經濟,這種經濟的主要部門是農業,它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興衰存亡,因此,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農業,「農本」 和「以農立國「思想是歷代統治者一貫的指導思想,從戰國的商鞅變法,到清朝統治者,都在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這種做法,是中國古代封建自然經濟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產物,它的實行,在封建社會初期,對國家安定、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起過一定積極作用,應該給予肯定,但該政策把工商業和農業對立起來,進行壓制,其結果必然是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使農業長期停止在自然經濟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時期更加嚴重,它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是中國落後於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古代政府採取的鼓勵、重視農業發展的措施,直接目的是為了發展經濟,根本目的是為了鞏固統治。
一般說來,每個王朝建立的初期,統治集團比較奮發向上,勵精圖治,都有自己的治理目標,他們的政策往往行之有效,也充分說明了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3)水利事業
春秋時期:淮河流域,楚相孫叔敖修的芍陂;連接淮水和長江流域的運河;
戰國時期:鄭國渠和都江堰;
秦朝:靈渠溝通湘水和灕水;
兩漢時期:農田水利的地區特色明顯,黃河流域以營建灌溉渠為主,著名的工程如六輔渠、白渠、龍首渠等;江淮、江漢之間以修建天然陂池為主;西北修築坎兒井;
漢武帝和漢明帝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黃河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隋唐時期:隋朝的大運河;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各地興修的水利超過六朝的總和;
北宋時期:王安石變法推行農田水利法,興修水利工程一萬多處;
元朝:開鑿了會通河和通惠河將幾大水系貫通起來。
認識:中國歷代王朝都重視水利工程建設,這與水利在古代經濟中的地位是分不開的,因為古代中國最重要的生產部門是農業,農業受自然因素影響極大,在生產力不發達,人們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低下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同時,興修水利不僅直接關繫到農業生產的發展,而且可以擴大到交通運輸和商業的發展,因此,修築水利工程,是古代中國國家管理經濟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內容和職能的體現。
(4)重要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是西周時實行的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周王將土地分賜給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享用,不能買賣,必須向周王納貢,跟隨周王作戰,服從周王的命令。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經濟基礎;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諸侯爭霸戰爭,井田制逐漸瓦解,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
屯田制:東漢末年以來,戰亂頻繁,社會動盪,經濟凋敝,為了恢復發展農業生產,曹操在許下實行屯田制,以後,三國都實行屯田制,統治者招募流亡農民,按軍事編制,開墾荒地,並設官管理。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他們按比例向官府交納一定的收獲物,它是封建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它使流民與土地結合,穩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均田制:西晉以來,北方戰亂頻繁,經濟破壞嚴重,為了恢復發展經濟,北魏孝文帝實行均田制,隋唐時繼續沿用,唐中期由於土地兼並現象嚴重被破壞。它是一種比較完備的土地制度,是封建社會的土地國有制,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保證了國家兵役、徭役的征發和國家的財政收入。
認識:封建土地私有制大體分為三種類型:即國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佔主要地位,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基礎。土地國有制在封建社會總歸要被破壞,因為封建土地制度的本質是土地私有,只要有土地所有制存在,土地兼並是不可能抑制的,而土地兼並現象的發展必然要使土地國有制破壞,因而井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但隨著土地所有制的產生、發展,它們必然被破壞。
(5)重要的賦稅制度:
春秋時期:齊國管仲實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魯國的「初稅畝」實質是承認土地私有,促進了井田制的瓦解。
編戶制度:是漢代對百姓的一種嚴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較完備的賦稅制度。被編入戶籍的平民百姓稱為「編戶齊民」,他們依據人口和資產向國家人口稅、田租、徭役和兵役,國家對他們控制十分嚴格。
租調役制:北魏均田制規定受田農民必須向國家租即土地稅和調即戶稅,還要服兵役和徭役。
租庸調制: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調役制,後規定50歲以上可以繳納一定絹代替勞役,叫「庸」。唐朝在隋的基礎上實行輕徭薄賦的思想改革賦稅制度,「庸」不再有年齡限制。
這樣,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減輕了農民的賦稅負擔,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保證了國家的賦稅收入。
兩稅法:天寶年間,土地兼並嚴重,均田制無法實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國家的財政收入得不到保證,為了解決國家的財政困難,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即按照土地和資產向交稅,每戶按資產交戶稅,按土地交地稅,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它的實行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改變了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准,表面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鬆弛了。擴大了稅源,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也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但土地兼並不再受到限制,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正式廢除。
一條鞭法:為了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緩和階級矛盾,1581年,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在全國推行,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並為一條」,折成銀兩,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一條鞭法」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大變革,納銀代役的規定,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說明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的鬆弛;賦役征銀的辦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需要,有利於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攤丁入畝」的「地丁銀」:雍正帝規定,把丁稅平均攤入田畝,徵收統一的地丁銀,這樣,我國的人頭稅制度廢除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控制進一步鬆弛,隱蔽人口的現象也逐漸減少,它的實行,對我國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認識:我國的賦稅制度與土地制度相適應,隨土地制度的變化而變化。我國賦稅制度的變化呈現出兩種趨勢:一是以人丁為主逐漸變為以土地為主,說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鬆弛;一是納稅物品由實物和力役為主逐漸變為貨幣地租,說明我國商品經濟在不斷的發展。
2、 手工業
(1)紡織業的發展概況:
絲麻織業:半坡氏族時,產生了麻紡織業;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絲織技術有了進步,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絲織業的國家。以後經歷歷代尤其是漢代、唐朝、宋代和明清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絲麻織業不斷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例如兩漢,能織出錦、綉、羅、紗等許多品種;西漢的長安、臨淄等擁有全國最重要的官營手工業;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單衣以及絲綢之路大量絲綢遺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說明漢代絲織業的成就。絲織業的發展,為著名的絲綢之路的開辟提供了物質條件;唐代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明清時期絲織業空前發展,並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棉織業:漢代時棉織業產生,如新疆地區種植棉花;會嵇地區出產的葛,是當地著名的越布漢光武帝將它列為貢品;南宋時,棉織業擴展到江南地區,逐漸取代麻布,成為主要的衣料;元朝時,松江成為棉紡織中心,江南的一批小鎮也因棉紡織業而興盛起來。
認識:中國是一個傳統的男耕女織的封建國家,紡織業歷史源遠流長,它的發展特點大體是:北宋以前,中國紡織業以絲麻織業為主,南宋以後,棉布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紡織業主要體現封建自然經濟的特點,是中國自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明中期以後,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逐漸興盛起來,並且紡織業的發展由量變到質變,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但由於封建生產關系的阻礙,它始終得不到健康成長。
(2)陶瓷業:
原始社會如半坡的彩陶、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等都是精美的工藝品;商周時期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創制出白瓷,為我國制瓷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隋唐時,瓷窯分布於中原和江南許多地區著名的唐三彩和青瓷中的秘色瓷在唐朝出現;北宋的制瓷業水平大大超過前代水平,出現定窯、汝窯等五大名窯,江西景德鎮的青白瓷行銷海內外,南宋元朝時它成為全國著名的瓷都。
認識:中國陶瓷業的產生、發展源於生活,為生活服務,實現了實用性和觀賞性的統一,同時又是對外交往中的重要物品,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3)造紙業
發明:西漢發明了造紙術,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紙;
改進:105年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發展:魏晉南北朝時,紙張白度增加質地細薄,產量大增,逐漸取代簡牘,成為最主要的書寫材料;
傳播:幾個世紀後,向東傳到朝鮮、日本;唐朝時向西傳到大食(阿拉伯),經阿拉伯傳到歐洲、北非。
四大發明是我國成為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發展和進步作出的重大貢獻。
(4)冶鐵業:
西周時開始使用鐵器;
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是世界冶鐵史的一大成就,比歐洲早兩千多年;
兩漢:西漢時冶鐵業分為官營和私營。煤成為冶鐵的燃料,人們發明了淬火技術;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使中國冶鐵水平長期領先世界。宛和鞏是著名的冶鐵中心;
隋唐時期: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遼宋時期:遼和金的冶鐵業水平較高;
明朝中後期,廣東佛山冶鐵業,一天出鐵六七千斤。
認識:在農業文明時代,冶鐵業的發展是生產力進步的明顯標志,它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5)造船業
秦漢時期,造船業發展迅速,漢代時發明了擼、舵和布帆,還使用錨,表面造船航海技術已經成熟;
隋唐時期:能造使用推進器的戰艦,這是最早使用機械動力的輪船。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唐初僅在洪州就造海船500多艘;
兩宋:造船技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長江航船最大的可載萬石以上;南宋的明州、泉州、廣州是造船中心,造的遠洋海船,可載糧食幾萬石;
明朝:鄭和的船隊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術。
認識:中國古代造船業的發展與國家的航海事業和對外關系聯系密切,相輔相成,當統治者重視發展對外關系,重視發展航海事業,造船業就發達,如漢、唐、宋元時期,對外交往頻繁,造船業也就發達;明中期以後到清朝時,由於統治者實行海禁政策,造船業受到影響。
在古代的手工業中,除以上五大行業外,還要注意制漆業、制鹽業和青銅業等。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盡管中國古代的手工業很發達,在世界上曾經居於領先地位,但由於統治者都推行重農抑工商政策,它始終為農業文明經濟的發展服務而處於從屬地位,雖然在明清時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產生並有了緩慢發展,但又由於封建生產關系的阻礙,始終沒有進入手工工場時代,對中國的近代化進程無疑是產生了消極影響。
3、 商品經濟
(1)國內貿易和城市發展的階段特徵:
商朝重視商業的發展,商民重視經商,後世將經商的人稱為「商人」;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商朝的都城已經成為繁榮的商業都市;夏商周的都城是全國政治、交通中心。
戰國時期:商品種類多,各地土特產在中原市場上相互交流;中原形成了統一的市場,規模大,輻射廣,四方產品在中原市場上都可以買到;封建城市成為繁榮的商業中心,如臨淄、邯鄲、郢等。
兩漢:商業呈現空前繁榮局面。城市都設有專供貿易的「市」,如長安有東、西九市,市內商肆整齊有序;各民族之間貿易繁榮;貨幣以黃金和銅錢為主幣,到漢武帝時通用五銖錢;一些名都大邑相當繁榮,除長安外,還有洛陽、成都、邯鄲、臨淄和宛,當時稱為「五都」。各地較小的都會,更是不勝枚舉。
隋唐:發達的水陸交通,商人足跡遍布全國;統一貨幣,隋朝仍用五銖錢,唐高祖時廢五銖錢,統一使用開元通寶,它成為唐朝通用的貨幣;城市經濟發達,管理嚴格、規范,市內有邸店和櫃坊,市場的買賣有嚴格的時間和地點限制,有「日中為市」的規定,唐中期以後出現了夜市;城市興旺,長安和洛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國的商業大都會,唐中期以後,長江流域的成都和揚州成為東西兩個中心,經濟地位超過了長安和洛陽。
北宋:城市已經突破坊和市的界限,營業時間也不受限制;市內有娛樂貿易場所叫「瓦子」;東京是最大的商業都會;城市中行會組織進一步發展,行會保護和壟斷本行業的商業利益;農村中逐漸形成固定的集鎮;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與邊疆少數民族的榷場貿易很繁榮。
元朝:都市以大都、杭州和泉州最為著名;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國際性的商業大都會;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業和手工業中心。
明清: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大量農產品、手工業產品投放市場;區域間的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全國出現了數十座城市;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市鎮如雨後春筍蓬勃興起。
認識:商業貿易的發展與城市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農業生產的發展分工是城市發展的根本動力;隋唐以前,我國的城市基本上是政治和經濟中心的統一,隋唐以後,出現了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分離,如揚州和成都;明代以後商業貿易已經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經濟開始侵蝕自然經濟,農民和市場的聯系開始逐漸密切起來。但由於歷代統治者都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品經濟的發展步履維艱。
(2)對外貿易:
漢代: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運到安息,再從安息運到歐洲的大秦;漢朝與朝鮮、日本和越南有頻繁的貿易聯系;漢武帝以後還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加強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的往來。
隋唐時期:對外交通發達,海上和陸路「絲綢之路」並進,與西亞、南亞、東亞和東南亞國家有密切的交往,並與歐洲和非洲國家有貿易聯系;唐朝政府實行開放的外交政策,鼓勵外商到中國貿易,長安、洛陽是當時的國際大都會。
明朝:鄭和下西洋,與亞非30多個國家直接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清朝:實行閉關政策,禁止海外貿易。
認識:國家安定、統一、強盛是對外貿易發展的前提條件,而統治者的外交政策對對外貿易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對外貿易隨著隨著封建社會的興起而興起,強盛而強盛,衰落而衰落;對外貿易先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隋唐時期水陸並進,南宋時以海路貿易為主,元朝時海陸並進,明朝中後期起,對外政策由開放趨向閉關政策;對外貿易伴隨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中外經濟文化的就和發展;而明朝中後期到清朝實行的閉關政策,是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發展的產物,是中國自然經濟發展的產物,它阻礙了正常的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阻礙了中國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是近代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的重要根源之一。
總之,中國古代的商品經濟,主要是指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下的小商品經濟,它既不等於資本主義經濟,又與自然經濟在本質上相互對立,在自然經濟下,商品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受到封建專制統治的限制,另一方面導致資本主義萌芽,不斷地瓦解自然經濟,促使封建社會解體
4、資本主義的萌芽的產生和緩慢發展
(1)產生: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空前活躍,明朝中後期,在江南一些絲織業發達的城市如蘇州,在絲織行業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2)緩慢發展:清朝時有了緩慢發展,范圍擴大,部門增多,手工工場的規模擴大。
(3)局限性:它始終在萌芽狀態中徘徊,整個生產始終未能進入工場手工業階段,其力量遠不足以分解封建生產方式,在全國范圍內,自然經濟仍佔主導地位。
(4)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不利因素:
市場因素:農民的貧困,購買力低;閉關政策很難形成海外市場;自然經濟的封閉性和頑固性造成國內市場狹窄。
資金因素:重農抑工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把賺來的錢往往大量買房置地,嚴重影響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
政策因素:重農抑工商的政策,對商品徵收重稅,並嚴格限制手工業生產規模,對外推行閉關政策,這都不利於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觀念因素:傳統的觀念和習俗。
認識: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說明在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是中國封建社會衰落的重要表現,對明清政府政治經濟的發展,對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產生都有重要的意義。但落後的封建生產關系嚴重阻礙著它的發展、成長,說明封建生產關系不能容納新的生產關系。
專題復習目標
了解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歷代重要的經濟政策和「農本」思想及其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注意掌握各時期生產力發展水平,把握其發展線索,並認識它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
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發展變化,正確認識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變化實質和影響;
掌握賦稅制度發展變化的情況、特點和走向,了解它對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
了解歷代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情況及其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條件、緩慢發展的表現及其原因,深刻理解「重農抑商」和「閉關政策」產生的原因和影響。

『伍』 手工業具體包括哪些

觀點一:屬於第一產業(農業)
理由:手工業仍屬手工勞動,是農業文明的產物。
觀點二:屬於第二產業(工業)
理由:首先,看字面:手工業,手——工業。是工業的一個分支,屬第二產業。
第一產業,農業,包括農、林、牧、漁等。
第二產業,工業,包括重工業、輕工業,當然也包括手工業了!(當初發改委給工業下定義的時候漏掉了可能是)
第三產業,服務業,包括衣、食、住、行。
大家不要一聽到工業就以為是機械裝備的大工廠,其實也有很多小工廠屬工業范疇之內,不管插花的、編草帽的、納鞋的、炒茶的……都是小工廠,俗稱作坊。
工業,區別於其他行業,特點就是製造,就是把原材料製造成可以直接供生活、生產使用的成品,即產生具有使用價值的商品。手工業具備了這一點!

『陸』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歷程是什麼

中國古代手工業的重要部門主要有紡織業、冶金業、陶瓷業、造船業、造紙業等。

紡織業的發展:張騫溝通西域後,漢朝絲織品傳到西域。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絲綢之路遠銷西亞和歐洲的大秦,中國被譽為「東方絲國」。中國絲織技術也遠播到中亞、羅馬和歐洲地區。唐朝至清朝,我國絲織業中心城市很多,其中唐朝有定州、益州、揚州,明代為蘇州、杭州,清代又有南京、廣州等。明朝中後期,蘇州有許多以絲織為業的「機戶」,他們開設機房(即手工工場),僱傭機工進行生產,成為早期的資本家,這表明我國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的萌芽。清朝前期,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

陶瓷業的發展:我國居民早在母系公社時期就已掌握了制陶技術,黃河流域的半坡氏族和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都使用陶器,尤其是半坡氏族的彩陶非常有名。秦朝兵馬俑聞名世界。唐代邢州白瓷和越州青瓷最為著名;還創制了著名的「唐三彩」。北宋制瓷業發達,定窯白瓷、汝窯青瓷享有盛名,景德鎮為著名瓷都;明代規模大、分工細,清代景德鎮制瓷業擴大規模並出現瓷器工場。

『柒』 中國古代的工業是手工業的意思嗎

是一個意思。手工業(handicraft instry )是指依靠手工勞動進行工業生產和生活用品生產的活動。明清時期手工業生產十分興盛。

中國古代民間手工業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由私人經營的以手工勞動及其協作為基礎的各種手工業。包括農民經營的與農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家庭手工業、城鄉勞動者經營的獨立的個體手工業和地主豪強及其他工商業者經營的手工作坊或工礦作場。
家庭手工業,[1] 的情況,先秦時就已存在。秦以後,男耕女織遂成為社會的基本經濟結構。一般說來,農民家庭從事手工業生產,只是作為種植業的一種補充而存在,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消費或繳納賦稅所需。他們偶爾將一部分產品投於市場,主要也還是為了換取他們自己不能製作的生產或生活用品,是以小商品市場為媒介的使用價值的物質變換過程,而不是出於商品生產的既定目的。它的存在愈普遍,整個社會的自然經濟結構就愈緊密、愈堅固。
獨立的私人手工業,大致產生於春秋時期。到戰國時已有很大發展。不僅制陶、漆器、織錦、木器等越來越多的手工業部門開始從農業中分離出來,而且在制鹽、冶鐵等行業中,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民營作場。歷秦及漢,遂為巨富。尤其是漢初弛山澤之禁,民間的豪強大家「采鐵石鼓鑄煮鹽,一家聚眾或至千餘人」(《鹽鐵論·復古》),積財動輒「千萬」、「巨萬」。煮鹽、冶鐵、制陶、造車船、制漆器、釀酒等業的生產規模和工藝技術都超過前代。西漢中期以後,由於政府鹽鐵專賣政策的實施,民營鹽鐵業曾一度衰落。至東漢和帝罷鹽鐵之禁後,地主豪強又重操舊業。其他手工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戰國至秦漢,是中國民間手工業生產的一個較為明顯的發展階段。
進入魏晉南北朝以後,各政權所轄境內,手工業生產雖然衰而復興,但其發展程度始終不及漢代。直到隋唐時期,私人手工業才又有顯著的提高。唐代的瓷器、銅器、制茶、造紙等業中,形成了享有聲譽的各地特產,礦冶業分布較為普遍,紡織業成為當時的主要手工業部門,印染方法有新的發明。另外,手工業行業組織也開始產生。時至宋代,獨立手工業者的數量較前代增多;礦冶、絲織等業的發展十分顯著。其中采礦業中煤炭的開采量增加,並用於冶鐵,改進了鐵的冶鑄技術和質量。江南的絲織業從北宋開始已逐漸超過北方,絲織物品種豐富,製作技術也有提高,某些產品已達到極其精緻的程度。燒制瓷器的窯戶遍布全國各地,所造瓷器風格各異。制瓷業在當時手工業中佔有突出地位。此外,造紙、雕板印刷以及造船業也很發達。唐宋兩代,是中國民間手工業的又一個興盛時期。
元代前期,官府手工業畸形發展,嚴重打擊了私人手工業,有所發展的主要是棉紡織業和絲織業。元明以降,由於官府手工業的衰落和手工業者地位的某些改變,民間手工業發展較快。明代產鐵地區共達一百餘處。在河北遵化、山西陽城、福建龍溪等地出現了較大規模的銅鐵冶業。制瓷業中,民窯數目已大大超過官窯,燒制瓷器可與官瓷媲美。絲、棉紡織業中,生產工具較以前大有改進,織出的成品更是花色日新。而且,除兩京外,當時已形成某些手工業的重要產區,如松江的棉紡織業、蘇杭的絲織業、蕪湖的漿染業、鉛山的造紙業和景德鎮的制瓷業。工商業城鎮也開始興起。入清以後,不僅作為農村副業的棉麻紡織、養蠶繅絲都有了普遍的推廣,而且全國各大小城市和市鎮之中,大都存在著磨坊、油坊、機坊、紙坊、醬坊、彈棉花坊、糖坊、木作、銅作、漆作、鐵作等大小手工作坊。特別是清代對元明以來匠籍制度的廢除,在客觀上更有利於私人手工業的發展。鴉片戰爭之前,民間手工業的生產水平已超過明代,勞動生產率也相對提高,產量和品種更加豐富。尤其是制鹽、采礦、冶金等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商業資本也開始流向產業部門,民間手工業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
在小手工業者的個體經營過程中,他們所使用的勞動力全部是家庭成員,製作加工也主要在家內進行。他們或用僱主的原料加工,或自備原料自產自銷。另一些手藝工匠,只有少量簡單工具,無資力開設作坊,僅憑手工技藝為僱主加工原料,或從事修補作業,取得一定報酬。這種手藝工匠往往沿門求雇,轉徙無常。私人作坊手工業,主要存在於城市或工礦資源所在地。使用工匠、學徒的小作坊,店主亦參加勞動。幫工和學徒是為學習技術和謀生而勞動,店主經營生產的目的,也是以維持生活為主,獲取利潤的動機只佔從屬地位。這種作坊一般是工商結合,以類相從,居肆經營。官府也往往以各種形式對他們的經營活動進行干涉和控制。較大規模的手工作坊,主要存在於制鹽、礦冶等業中,並隨官府專賣政策的廢置而興衰。這類作場的經營者一般為地主豪強或工商業主,他們通常以納稅形式向封建國家賃用生產資源;其勞動者,在封建社會早期以流亡者、奴婢為主,後期則多為傭工。產品或自行銷售,或由商人轉販出賣。他們以佔有別人的勞動而致富。
在封建社會中,民間手工業為社會提供了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和基本的生產工具,它與農業一起,以眾多的發明創造和精湛的手工技術,創造了中國燦爛的古代文明。並且,它還推動著社會分工、商品貨幣關系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到封建社會後期,民間手工業行業中已經開始孕育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胚胎。但它的發展同時又受到封建經濟關系的嚴重束縛。在民間手工業內部,也還存在著手工業者墨守成規、封鎖技術、後期行會的束縛以及大型作場內的封建剝削和壓迫等問題,從而窒息著技術進步,阻礙了民間手工業的發展。

『捌』 古代和近代的北京採煤業

盧惠華

( 北京市國土資源局)

古代和近代,北京地區的採煤業在我國的煤炭開發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北京是我國最早利用煤為燃料礦產的地區之一,在戰國時期已經用煤煉銅鑄器了。元明清三代,北京的採煤業在全國最為興盛。近代,京西煤業艱難曲折,但它卻是我國首開先河與外國合資辦煤礦的地區。中美合辦通興煤礦是我國第一個中外合資煤炭企業。今年是北京建都 850周年,特寫此文以資紀念。

一、煤礦業的初始階段

北京地區礦產資源開發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北京人」已經能夠利用礦物和岩石製造簡單的工具了,例如,石刀、石球利石錘等。北京也是全國最早利用煤炭為燃料礦產的地區之一。新石器時代, 「北京人」開始利用陶器,對火的利用有了進一步的提高,知道了如何掌握火候。戰國時期,人們在制陶和鑄錢中開始利用煤炭。根據戰國燕下都 ( 今河北省易縣東南) 高陌村鑄錢作坊遺址考古發掘,發現了 「焦砟」。人們認為:「兩千年前的戰國時期,燕國都城已使用煤炭煉銅鑄器了」。

民國 《房山縣志·卷五·實業》載: 房山煤業,發軔於遼金之前,濫觴於元明之後,推稅於前清中葉。考木岩寺碑記,創自天監二年,重葺於天慶元年。其碑有 「取煤於穴」之文,是遼之前煤已發現矣。

遼金時期,北京地區已開發利用煤是鐵的事實。1975 年,在門頭溝區龍泉霧務村遼代瓷窯遺址考古發掘,遺址堆積厚 0. 8 ~1. 7m,內部殘存大量瓷殘碎片、窯具和燒土、煤渣。此後,考古發掘也有多次發現燒瓷的煤渣。

金代北京用煤有詩為證。金代詩人趙秉文詩 《夜卧暖炕》寫道: 「近山富黑翳,百金不難謀。地爐規玲瓏,火穴通深幽。長舒兩腳睡,暖律初回鄒。門前三尺雪,鼻息方鼾鼾」。意說人們到京郊的山中買煤,用煤燒地爐取暖,盡管屋外很冷,但屋內溫暖如春,可以酣然入睡。

以上表明,戰國至遼、金是北京煤業的初始階段。這時期北京地區發現了煤,並有了開發利用,但是利用還不十分普遍。

二、興旺發達的古代採煤業

( 一) 元 代

元代,大都已大規模開發利用煤炭。據 《元一統志》載: 「出宛平縣西四十五里大谷( 峪) 山,有黑煤三十餘洞。又西南五十里桃花溝,有白煤十餘洞。」「水火炭,出宛平縣西北二百里齋堂村,有煤窯一所」。以上指的是官辦煤窯,不包括民窯在內,當時採煤情況,《順天府志》載: 「大谷山有黑煤三十餘所,土人恆採取為業,嘗操錘穴道,篝火裸身而入,蛇行鼠伏,至深入數里始得之,乃負載而出。或遇崩壓則隨隕於穴,故其沾污憔悴,無復人形,然鄉民藉此衣食終不舍也。其用肚於燃薪,人賴利焉」。

元代,大都採煤業之興旺,在全國位居前列。《中國古代煤炭開發史》指出: 「縱觀元代煤業,最興盛的應屬大都附近的西山地區」。原因是: 「大都城內人口日繁,所用燃料越來越多,加上封建政府比較重視,這就使大都的煤炭供應基地———西山一帶的煤炭行業較快地發展起來了」。元代,為了解決大都燃煤日益突出的問題,曾著手擴大京西地區的煤炭開發和運輸。元至正二年 ( 1342 年) ,左右丞相奏曰: 「京師人煙百萬,薪芻負擔不便,今有西山煤炭,若都城開池河上,受金口灌注,通舟楫往來,西山之煤,可望至城矣」。但是,工程修完後,由於河水 「流湍勢急,泥沙壅塞,船不可行」而告吹。

元代大規模開發利用煤炭的事實,久居大都的馬可·波羅體會很深,在其游記中說:「契丹 ( 指中國) 全境之中,有一種黑石,采自山中,如同脈絡,燃燒與薪無異。」「火候較薪為優,蓋若夜間燒火,次日不息,其質優良,致使全境不燃它物。」

煤的發現和利用,是中國勞動人民科學技術與智慧的一大成就,它比歐洲至少要早400 年。

( 二) 明 代

明代,煤炭已較普遍地在手工業中利用,特別是與燃料密切相關的冶金、陶瓷、制鹽、磚瓦等手工業,它們要求更多的煤炭供應,因而促進了採煤業的繼續發展。斤竣說:「今京師軍民百萬之家,皆以石煤代薪」。明初,採煤業由官府壟斷。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官辦煤窯逐漸衰落,私營煤業興起。《明一統志》載: 「順天府宛平縣出石炭。」 「官窯僅一二座,其餘均為民窯」。這些民窯數量很大。《中國古代煤炭開發史》指出: 「由於京師煤炭市場的需要,加上朝廷一直予以注意,所以北京西山地區已發展為明代最著名的煤炭產地。像渾河、大峪、門頭溝、戒台寺附近、居庸關等處就很多」。

明代煤業與元代有很大的不同,私營煤業不少已發展為合辦企業,這樣有利於增加資金投入,擴大生產,有利於採掘、排水和運輸,更有利於經營和銷售。此時,窯主與僱工已完全是僱傭關系,已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

明代,大規模開發利用煤炭,留下了不少與煤業有關的文物古跡。如遺留在門頭溝的圈門過街樓、窯神廟和大戲樓這一組相互毗連的建築物,就是隨煤業而建起來的古建築文物。據了解,門頭溝區共有十多座形制不同、風格各異的過街樓,有的還供有神像。這些建築物有明代的,也有清朝的,它們是當時煤業興旺的佐證。

( 三) 清 代

清代採煤業比元、明兩代更為興旺。清政府採取多種措施,協助和鼓勵民間開采京西煤礦。如康熙三十三年 ( 1694 年) 下令: 「將於公寺 ( 即今香山碧雲寺) 前山嶺修平,於眾甚屬有益,著戶工二部差官將所需錢糧確算具題」。又如,乾隆五年 ( 1740 年) 二月,大學士兼禮部尚書趙國麟提呈 「廣開煤礦」奏摺,清高宗批示: 「各省產煤之處,無關城池龍脈,古昔陵墓、堤岸通衢者,悉馳其禁,該督撫酌量情形開采」。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皇帝下令,要全國各地查勘煤礦資源、廣開煤礦,有力地推動了全國煤礦業的發展。

清代,為了加強對煤窯的控制和管理,實行採煤執照制度。其內容也相當詳細,包括采礦地點、范圍、開閉時間、僱工人數和姓名等。清代乾隆二十七年 ( 1762 年) 煤業最興旺,近京西山煤窯 16 座,宛平縣煤窯 117 座,房山縣煤窯 140 座,合計 273 座。從產業規模上看,京西煤窯已具備較大的規模。 「大者一二百人、小者八九十人」。中等規模者投資亦在銀千兩左右,已經具有資本主義手工場的規模。

嘉慶年間,京西一帶採煤業仍相當興旺。

北京的古代採煤業,盡管有時也出現挫折,和全國一樣也出現過礦禁,但總體發展是比較順利的。煤礦對北京這個古都太重要了,它關繫到宮廷的日常生活,也關繫到首都百萬軍民的需要,所以北京煤炭的開采比其他地方普遍,更受重視,也比其他礦種開採的阻力小。古代礦業受限制或受禁閉,根本原因是歷代封建帝王 「重農抑末」的指導思想作怪。此外,還有兩個原因: 一是 「風水說」,認為開礦會 「始則崩壞陵谷,斷絕地脈。繼則鏟傷廬墓,永絕人文,竭本地之精華,絕士民之生路」。這種思想在一些統治階級和封建文人中甚為普遍,他們堅決反對開礦: 二是怕群眾鬧事。元明清幾代都有礦工 「造反」的事情,所以歷代統治者對開礦都持慎重態度。明代礦工鬧事尤其突出。明神宗顯皇帝企圖用 「開礦榷稅」的辦法來籌集資金。他派宦官到各地征礦稅。宦官們橫行霸道,重征疊稅,搜刮民財,引發一場長期的波及全國的反礦監、稅使的斗爭。這場斗爭此起彼伏,時起時落,大小數百次,長達 10 多年,給明代統治階級沉重打擊。如萬曆二十八年( 1600 年) ,宦官王虎去香河強行征魚葦礦稅,激起 「生員士民」數千人的武裝反抗。兩年後,又發生了京西窯工反對礦監、稅使的斗爭。萬曆三十一年 ( 1603 年) 三月,一支由窯工、運煤腳夫和部分窯戶組成的示威隊伍,浩浩盪盪向北京進發。這些 「黧面短衣之人」,在京城內 「填街塞路」,高呼減免礦稅和撤換宦官口號。此舉引起朝廷極大震恐,只好撤了宦官,減免礦稅以平民憤。

三、曲折、坎坷的近代煤礦業

( 一) 列強投資,攫取礦權

18 世紀 60 年代,英、德、美、意、比、日等國紛紛向清政府提出在北京開辦礦山、修築運煤鐵路的請求。清末民初,在北京先後出現了中美合辦通興煤礦、中比合辦裕懋煤礦、中德合辦天利煤礦、中英合辦門頭溝煤礦、中日合辦楊坨煤礦。其中,中美合辦通興煤礦是 1896 年興建的,1911 年改為中英合辦。民國九年 ( 1920 年) 礦區面積達 4770. 2畝,是當時京西地區最大的煤礦之一。中英合辦門頭溝煤礦是民國二年 ( 1913 年) 華商與比利時商人合辦,1915 年改為中英合辦。經擴建後礦區面積 568hm2,是北平地區最大的煤礦,也是開采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煤礦。有豎井兩眼,資本 150 萬元。使用風鑽打眼,黑火葯爆破,井下鋪設鐵軌道,用礦車運輸。民國十二年 ( 1923 年) 正式投產,當年產煤 41. 388 萬 t。民國二十三年 ( 1934 年) ,產煤 43. 8 萬 t,佔北平地區當年煤總產量的 39% 。至民國二十八年 ( 1939 年) ,該公司資本已達 430 萬銀元,職工人數 3000 余名。從當時的年產量和礦區面積看,該礦在全國採煤業中也屬前列。

上述五座中外合資煤礦企業的興起,在近代北平地區礦業史上有過重要的影響,畢竟它們都有中外合辦的合同,且有官方批准之礦照,有一定的辦礦手續。特別是中美合辦的通興煤礦 ( 後改為中英合辦) ,它首開中國人與外國人合辦礦業之先河,並成為我國第一個中外合辦並正式生產的煤礦企業,對利用、引進外資起到了示範作用。此外,外資的加入,部分地改變了北平地區採煤業的技術面貌,對煤炭生產起到推動作用。但是,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合資辦礦的目的是攫取利潤和掠奪資源,他們牢牢地掌握著采礦權,故名為合辦,實為洋人獨辦。

( 二) 日本的壟斷和掠奪

與英、美列強相比,日本涉足北平的礦產資源較晚。但後來者居上,且顯示出極度的貪婪性。尤其是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便不擇手段地、瘋狂地加強掠奪北平地區的礦產,武力佔領,實行壟斷,甚至中外合資的企業也被日本佔領。

日本壟斷和掠奪北京的礦產有金屬礦、非金屬礦和煤礦,以煤為主。直接壟斷和掠奪的幾家煤企業產煤情況如下:

1. 楊坨煤礦

民國七年 ( 1918 年) ,內務府員外陳熙武之子陳紹武與日本臼井洋行合資興辦楊坨煤礦。資本 100 萬元,各出一半。經營礦區面積 585 畝,開出兩口斜井,深 160m,遇煤三層。年產煤 5 萬余噸。盧溝橋事變後,日寇撕開了合資假面具,公然武力霸佔了楊家坨煤礦。

2. 門頭溝煤礦

民國九年 ( 1920 年) 建立的中英合辦門頭溝煤礦,是當時北平最大的煤礦。礦區面積 4658 畝。民國三十年 (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戰爭以後,原中英合辦門頭溝煤礦被日軍佔領,實行軍事管制。民國三十二年 ( 1943 年) 改為中日合辦,但實際上為日本人壟斷。日本人為了侵略戰爭的需要,經營不遺餘力,英國人經營期間,最高年產量為 43. 80萬 t; 而日本人經營期間達到 55 萬 t。

3. 川南工業門頭溝礦業所

該礦是日本川南工業株式會社兼並恆昌公司而於 1938 年 9 月成立。恆昌公司原為宏福窯,礦區面積 979 畝。歷年產量分別為: 民國二十六年 ( 1937 年) ,3. 5954 萬 t; 民國二十九年 ( 1940 年) ,1. 4016 萬 t; 民國三十一 ( 1942 年) ,11. 6354 萬 t。

4. 利豐煤礦公司

公司位於門頭溝郝家坊村。民國九年 ( 1920 年) 由中國礦商何蔭棠創辦。民國二十六年 ( 1937 年) ,日本人川品之白煉瓦公司兼並此礦改為中日合辦,資本 50 萬元。1940年產量,6. 249 萬 t; 1941 年,14. 46659 萬 t; 1942 年,10. 8386 萬 t。北平淪陷期間,日本人在門頭溝礦區共設新式礦井 12 處,最高年產量達 200 萬 t,歷年各礦總產量分別為:1938 年,80 萬 t; 1939 年,29. 90 萬 t; 1940 年,155 萬 t; 1941 年,203 萬 t; 1942 年,189. 9 萬 t; 1943 年,108 萬 t; 1944 年,144 萬 t。

5. 大台煤礦

它包括大安山坑和清水澗坑。民國六年 ( 1917 年) ,日本人即派員對其進行調查。1920年獲得大安山坑的開采權。1939 年,日本人成立炭所9 處。建廠房、置設備,並架設通至石景山發電廠的輸電線路。利用電力開鑿大台及清水澗平洞。1942 年,兩個平洞分別鑿進880m 和 400m,穿煤 13 層,隨即正式開采出煤,日產量最高達 1500t 左右。歷年產量為:1939 年 10 ~ 12 月,0. 11469 萬 t; 1940 年,4. 1879 萬 t; 1942 年 1 ~ 8 月,3. 1956 萬 t。

6. 房山坨里煤礦

1937 年,該礦 被 日 本 人 接收 經 營。 歷 年 產 量: 1938 年,10. 0579 萬 t; 1939 年,9. 2469 萬 t; 1940 年,17. 2928 萬 t; 1941 年,19. 3686 萬 t; 1942 年,15. 3323 萬 t。

( 三) 民族採煤業發展受挫折

在列強紛紛投資北平煤礦資源的同時,民族資本主義煤業也在努力發展。20 世紀初,平西地區出現了一批民族資本家開辦的煤礦企業。門頭溝區主要有: 中興礦、四維公司、宏順窯、治水公司等。齋堂、板橋和王平村地區有: 齋堂煤礦公司、同興煤礦、板千煤礦等。房山區有: 偉業煤礦、大豐煤礦、興寶公司等。此外,還有一批民辦的小煤窯。據《中國煤礦》載: 1935 年,京西民窯達 630 余座。煤業的發展也促進了交通的發展。清末民初,北京先後修築了周口店、坨里、門頭溝運煤鐵路、房山運煤專線以及門頭溝公路。20 世紀 20 年代,門頭溝區又修建門齋鐵路。與此同時,京西煤礦的水運也有所突破。琉璃河鎮修碼頭後,房山區的煤炭,沿大石河順流而下,可抵達天津。30 年代,由於水量減少及鐵路、公路的發達,水路運輸失去了作用。

為侵略戰爭的需要和攫取巨額利潤,日本在壟斷和掠奪平西煤礦過程中,採用卑劣手段製造平津地區的煤荒,打擊中國的民族工業。其做法是: ①實行物資配給,限制民窯生產。日方規定,凡民窯需要的火葯、電石和糧食等物品,一律實行配給。②控制鐵路運輸,設立民窯收煤所,不經批准,採煤不能外運。並強迫眾煤窯簽署 「宣誓書」,強行收購民窯煤礦。③成立 「四門組合」,統制煤炭銷售。日方以低價收購煤炭,又在城內設店高價銷售,獲取暴利。日方在城裡設的 「四門組合」( 即北三門門頭溝煤炭統制販賣公司和南城的門頭溝煤炭統制販賣公司) ,只許自己賣煤,不許他人賣煤。從而形成產運銷獨家經營的局面。日本人利用這個壟斷權製造了 1944 年北平和天津的大煤荒。導致眾多工廠、商號歇業,大量民窯關閉破產,大批礦工逃荒、討飯、餓死街頭。正是由於日本的掠奪和壟斷,北平工業迅速殖民地化,煤礦業衰退,大多數煤礦企業停辦。民辦小煤窯急劇減少,僅門頭溝區的小煤窯就從 1930 年的 150 余座減少至 50 余座。民族煤業受到沉重打擊。

『玖』 手工業包括哪些

一.冶金業: 1.冶銅業:從二里頭文化時期到春秋末期,是我國的青銅時代,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藝已相當成熟。 2.冶鐵業:春秋時期人們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 3.燃料:漢代以前人們用炭作為燃料,從漢代開始用煤作為燃料,北宋普及,南宋末年轉變為使用焦炭,明朝時開始流行。 二.紡織業: 1.絲織業:上古時代人們學會了養蠶繅絲的技術,從西周開始,絲織業突飛猛進,漢代時成為絲國,直到唐代出現緙絲技術。 2.棉紡織業:宋末元初棉花的種植向內地推廣,元朝的黃道婆開始推廣 」捍彈紡織」,她發明的腳踏三錠紡車取代了手搖一錠紡車,先進得技術使元明時期的松江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明代後期,棉布成為人們主要的衣料來源。

閱讀全文

與古代煤屬於手工業中的什麼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松夏工業園怎麼去西樵山 瀏覽:440
華昌化工業績為什麼那麼好 瀏覽:53
工業工程師證有哪些 瀏覽:437
寶馬i3維修配件要等多久 瀏覽:268
汽車補漆多少錢一個 瀏覽:386
遠景汽車保險杠多少個螺絲 瀏覽:761
賓士a級選配抬頭顯示多少錢 瀏覽:713
買賓士s320要多久才能提車 瀏覽:129
奧迪r8大概多少錢 瀏覽:504
奧迪a8在哪裡啟動 瀏覽:758
長城汽車we的價格是多少 瀏覽:968
汽車鈑金修復需要學多久 瀏覽:767
如何打開寶駿汽車鑰匙 瀏覽:172
喜歡奧迪的女生說什麼情話好 瀏覽:100
哪裡學汽車漂移 瀏覽:480
賓士日行燈更換多少錢 瀏覽:334
你覺得奧迪A七怎麼樣 瀏覽:214
賓士車油箱有多少升 瀏覽:123
奧迪c7掛擋頭外蓋怎麼拆 瀏覽:850
開賓士400一個月多少錢 瀏覽: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