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日本是如何崛起的
日本是通過明治維新崛起的。明治維新(日本語:めいじいしん),是指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
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めいじてんのう)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
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1)日本工業化怎麼崛起的擴展閱讀
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過學習西方,「脫亞入歐」,改革落後的封建制度,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利用日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成為亞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
而後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軍事力量也快速強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別於中日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強盛的兩個大國—大清帝國(1636~1912)與沙皇俄國(1721~1917),因而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的行列。
但明治維新具有不徹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舊日本時代的封建殘余,如天皇權力過大、土地兼並依然嚴重等封建殘余現象,與日後發生的一系列日本難以解決社會問題相互影響,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
❷ 為什麼當年日本的重工業崛起那麼快
日本的重工業快速崛起的根本原因就是經濟軍事化。自犬養內閣開始,對財政政策進行大轉變,大幅度擴大軍事支出,擴大公債發行量。從1931 年到1936 年間,歲出總額約擴大50%,即從14.77 億增至22.82 億日元。政府財政開支中,軍費1930 年佔28.4%,1931 年為30.8%,1932 年增至35.2%,以後均在38~40%。這些軍事負擔,都轉嫁到日本人民身上。內債總額增長近一倍(從47 億增至93 億),貨幣發行額及物價指數均約上升40%左右。1936年,每個日本人平均負擔內債90 多日元若連同外債則超過100 日元。當年全國國民收入約146 億日元,軍事支出約占國民收入的7.4%。
軍需的擴大,使以軍事為中心的重工業、化學工業得到畸形發展,工業結構亦發生重大變化。1929年重工業及化學工業只佔工業生總產值的30.28%,1933 年其比重開始超過輕工業,至1938 年達到54.8%。同期,輕工業所佔比重從35.1%下降到22.2%。重工業及化學工業的從業人員比重也大幅增加,從1929 年的23.7%增加到1939 年的53.6%。從20 世紀30 年代起,日本資本主義開始轉入重工業階段。
經濟軍事化過程中,日本政府把民間工業納入為軍需服務的軌道,扶植了一批以軍事工業為母體的新財閥,主要有: 「日產」康采恩, 「日窒」康采恩,大型電力化學森康采恩、「日曹」康采恩、「理研」康采恩和中島飛機康采恩等。老財閥資本雄厚,在基礎工業、輕工業、國內市場和出口貿易中久居壟斷。
與之相比,新財閥一般主要靠國家資本、專業銀行的支持,採用新技術,發展與軍事密切相關的機電、化學等新興工業,以及「開發」殖民地等辦法來追逐高額利潤。他們與軍部勢力,與殖民擴張政策的聯系更密切,形成軍閥與財閥的階級同盟。
經濟軍事化過程中,老財閥三井、三菱等也緊跟軍事形勢。在「九·一八」事變以前,加大了對造船、煤炭、制銅、飛機、鋼鐵、制鋁等部門的投資,並從軍需通貨膨脹中獲得巨額利潤。「九·一八」事變以後,老財閥迅速地把重點轉入軍需工業。1937 年,三井財閥總資本17.2 億,其中軍工投資3.25 億日元,其它老財閥資本總額中軍工投資以住友最低,但也佔14%,三菱最高佔26%。新財閥的資本總額中,軍工投資日產為50.7%、日窒為53.8%、日曹為93.4%、森為83.2%、理研為95.3%。
經過經濟軍事化,日本的軍事力量和裝備水平大大提高。至「七七」事變前,日軍各種炮的數量已超過了法國而接近於英美。日本資本主義從其形成伊始,就具有濃厚的軍事色彩,其最大特點,就是以軍事為目的、靠戰爭而繁榮、從殖民地謀取利益,具有強烈的軍事侵略性質。
❸ 日本經濟是怎麼崛起的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戰後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為世界所重視,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說:「戰後日本物質資本存量幾乎盪然無存,但其國家財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識水平的人還大量存在。」 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頒布《學法令》時,就在《學制布告》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口號,要在全國做到"邑無不學之戶,家務不學之人",接著,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國實施義務教育,大約經過30年的努力,終於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從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比美國早4年,比法國早10年。正如日本前內閣總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說中所說的:"人是我國的財富,教育是國政的根本。"這應該是日本崛起奇跡的根源。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寫就《激盪的百年史》,總結日本民族如何戰勝困難、目光遠大、勇猛進取、善於學習、追求完美。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管理大師德魯克說,戰後日本經濟起飛有三位導師。第一位導師是道奇,他教導日本人要發展經濟,首先是穩定貨幣金融,將日元與美元匯率固定於360日元。第二位導師是戴明,全面質量管理之父也。德魯克說,質量管理是美國人發明的,但完美運用、臻於化境的卻是日本人。第三位導師就是德魯克自己。他教會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戰略和實施目標管理。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德魯克與吉田茂英雄所見略同。二師皆以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而中國人弄虛作假、投機取巧、坑蒙拐騙。。。是當今中國社會之普遍心理。與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相比是不是還有很大的差距?!
❹ 二戰後日本是如何重新崛起的
重新擁抱文明,脫離野蠻和愚昧,加入文明大家庭。
❺ 明治維新後日本的工業是怎樣得到迅速發展的
因為在當時日本得到了西方先進的技術,並且他們全國都支持韋星,所以說可以得到迅速的發展。
❻ 日本汽車工業是怎樣崛起的
1、萌芽期
二戰以前是日本汽車工業的萌芽期。這一時期日本人開始製造汽車,政府也開始意識到汽車產業的重要性,並出台政策進行扶持。1936年,汽車製造行業法正式在日本國內開始實施,日本汽車真正國產化的序幕由此拉開。二戰前,日本汽車工業對歐美亦步亦趨,車型多為仿製。
2、基礎期
日本經濟在經歷了二戰的毀滅和戰後十年的復甦之後,在1955年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汽車產業也在這一段時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公務車比例稍有下降,計程車加快發展,私人用車開始起步。隨著經濟的強勢復甦,日本的民用車市場逐漸打開。
3、發展期
20 世紀60年代中期到20紀70年代,日本汽車工業高速發展。1960年時,日本汽車年產量僅為16萬輛,遠遠低於同時期美國和西歐各主要汽車生產國的產量。過了7年時間,日本汽車年產量就達到300萬輛,1967年日本超過德國而成為第二大汽車生產國,國內汽車銷量首次超過百萬輛。
70年代接連爆發的石油危機,則徹底幫助日系車打開了海外市場。
日本工業
日本有京濱、中京、阪神三大工業地帶。以前日本的大工業地帶還包括北九州工業地帶,稱為四大工業地帶,但是上述三大工業地帶已遠遠超過了北九州工業地帶的規模。
京濱工業地帶機械工業發達,出版、印刷業繁榮,川崎和橫濱有很多石油精煉所。中京工業地帶主要以機械工業為主,特別是汽車工業發達。
除三大工業地帶和北九州工業地帶以外,日本還有其他一些工業區,主要包括關東內陸工業區、京葉工業區、鹿島臨海工業區、東海工業區、北陸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等。
機械工業是日本工業的中心。1997年日本有13.5萬家機械工廠,從業人員398萬。日本機械技術水平高,汽車等運輸機械、電視等電器電子機械、照相機和手錶等精密儀器、計算機等一般機械聞名於世。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性能優良的高科技產品和有利於環保的產品不斷增加。
為控制汽車尾氣排放,防止大氣污染,日本正在加緊研製電動汽車,但電動汽車完全普及尚很遙遠。
最引人注目的是電力、內燃兩用汽車,在市內行駛用電動,在郊區行駛用內燃機,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削減一半,氮氧化合物排放可減少到1/10,這種兩用汽車從1997年末開始銷售,已普及10,000輛以上。
❼ 日本成為第一個走上工業化的國家主要通過什麼
日本不是第一個走上工業化的國家吧?亞洲第一個還說得過去,我想選 A 啊,
B 取得獨立就能工業化了?
C 自上而下就不能叫革命而是改革了吧
D 統一運動不具體啊,倒幕是統一的一種吧,那這里的統一是統一什麼呢?而且人家以前也統一過啊,怎麼就沒走上工業化呢?
❽ 日本崛起的真正原因 主要是 工業體系建設問題
分幾步來回答
第一,如今西方人不會真正將技術賣給其他國家,在那個時代是不一樣的,就清國來說,洋務派購買的克虜博大炮,致遠艦,定遠艦都是世界一流的水平,中國洋務派在甲午戰爭前擁有的裝備和技術絲毫不亞於日本(遠東第一艦隊,東亞第一要塞,現代化的淮軍),中國卻戰敗了,原因不用多說
第二,中國人和日本人的差距我就舉個例子
北洋水師訪問日本長崎,當時有水兵上岸後嫖妓與當地人發生沖突被扣。北洋水師的軍艦鳴炮示威,水兵被放。長崎事件給了日本很大刺激。被長崎事件刺激起來的日本人,上至天皇,下至小民都決心要發展海軍,當時日本政府本身沒有太多的儲備來發展海軍,結果國民踴躍捐款,連明治天皇也把自己私房錢拿了出來,短短時間就籌集到了一筆巨款。到1889年左右,日本已然擁有了「千代田」、「吉野」、「秋津洲」等軍艦,其中尤其是主力艦「吉野」,更是航速快捷、炮火猛烈。
且不論歷史問題,作為整個20世紀面對西方侵略唯一擊敗過西方的亞洲國家,日本的確有值得國人學習的地方
❾ 日本工業化何時開始
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措施。這次改革使日本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對亞洲鄰國造成了沉重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