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工業革命後人類歷史進入了什麼時代
1、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時代。工業革命於18世紀60年代首先從英國開始,大量向外擴展則在19世紀初。因此,從宏觀的角度分析,世界近代史的第二個時期--蒸汽時代起於19世紀初,止於19世紀70年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在這個時期,資本主義的機器大革命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開始初步確立。一種新的動力機器: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將人類帶入了蒸汽時代;
2、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時代。8世紀60年代人類開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並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人類進入"蒸汽時代"。100多年後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又有一次重大飛躍。人們把這次變革叫做"第二次工業革命",今天所使用的電燈、電話都是在這次變革中被發明出來的,人類由此進入"電氣時代";
3、第三次工業革命——信息時代。歐美及發達國家的時間跨度概念是從公元後1969年(1969AD)-未來,我國及部分發展中國家對信息時代指的是從公元後1984年(1984AD)-未來,比歐美晚了15年。人們常用最具代表性的生產工具來代表一個歷史時期,人類文明的發展時代歷程:如石器時代,紅銅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黑暗時代,啟蒙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原子時代等。用這種思維模式來觀照20世紀,你會說,在近100年裡,人類從電氣時代走向了信息時代。
B. 第二次科技革命後人類歷史進去什麼時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後人類歷史進入電氣時代。
【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 聯動式蒸汽機、火車等 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 內燃機、電燈、汽車、飛機等 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 計算機網路技術、克隆技術等 人類進入信息時代
1.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的深遠影響
(1)第一次科技革命,既是一次生產力的巨大變革,又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生產力上:改變了生產技術和勞動工具,也改變了產業結構。①工業革命由手工操作向大機器生產過渡。②手工工場被新興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所取代。③紡織、冶金、採煤、機器製造和交通運輸成為資本主義工業的五大支柱。社會變革上:①引起了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經濟結構的巨變。物質產品的豐富,社會條件的改良與生產力發展的巨大要求使英國人口呈現出了爆炸性的增長。與此同時,英國社會的流動性也隨著工業化特別是交通運輸業的發達而大大加速了,導致英國工業經濟中心的擴散和城市化的浪潮。②引起了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使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工人運動興起。③促進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和新的國際政治格局的形成。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確立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確立,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隨著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市場、原料產地、拓展殖民地,東方開始從屬於西方。另一方面,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地沖擊著這些地區的舊思想和舊制度。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④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內部自由主義改革的高潮,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強大,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
(2)第二次工業革命:①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形成許多新工業部門,如電子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石油開采業和石油化工業,以及新興的通訊產業。②生產關系進一步調整,隨著生產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壟斷,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③由於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侵略以及爭奪加劇,形成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④資本主義各國工人人數猛增,無產階級隊伍壯大,工人運動逐步走向高潮。同時殖民地半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形成,民族民主運動高漲。
(3)第三次工業革命: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條件下,主要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②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結構的變化:它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強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大大加強了對科技的扶植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發生了變革。③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聯系的日益緊密,科學技術的競爭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科學技術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豐富的內容使管理發展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並實現了現代化。⑤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⑥科技革命的發展也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脅,這些問題難以控制的惡性發展使人類的處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困擾,成為舉世關注的全球問題。
2.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興起的條件及其發展特徵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①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②圈地運動使大批農民成為僱傭勞動力。③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帶來大量資本。④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⑤形成最大殖民國家,國外市場擴大。發展特徵:①從英國一國先開始。②發生於英國(18世紀中)延續到法、美、德、意、俄、奧、日等國。③從發明使用機器開始,主要由有實踐經驗的工人、技師進行。④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①19世紀60、70年代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為第二次工業革命進行提供了政治保障。②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積累了經驗。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④資本主義發展中資本的積累和對殖民地的掠奪積累了大量的資本。⑤自然科學的巨大發展。發展特徵:①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②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科學技術起了重要作用。③某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④科學技術成就應用於工業,在三個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a新能源發展利用,b新機器新產品創制,c遠距離通信⑤人們從「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交通運輸新紀元到來。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提條件:①二戰結束,世界局勢的相對安定。②電子科學理論出現突破,科學技術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③社會的需要,特別是二戰期間和戰後各國對科學技術迫切需要的結果。發展特徵:①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沒,使科研探索領域不斷開闊。③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一方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另一方面,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相互滲透的程度越來越深,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④軍事技術率先突破,而後帶動民用技術,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徵。
3.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聯系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繼續和擴大。
首先,就生產力發展而言,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更加迅猛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變化。
其次,就生產方式而言,第一次工業革命確立了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大機器生產取代了分散的手工工場;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生產和資本更進一步集中,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
第三,兩次工業革命都是在科技、發明基礎上的生產飛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原理,在兩次工業革命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第四,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興起的工業部門,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都得到了技術改造,煥發了更強的生命力。
第五,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則使世界形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第六,第一次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使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個直接對立的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則使兩大階級之間的對立更趨明顯和激烈。
4.第三次工業革命為什麼首先發生在美國
①技術條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取得勝利,美國積極研製新式武器。如製造原 子彈的「曼 哈頓計劃」、電子計算機等。這些都對戰後科技革命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科學理論出現的重大突破,也是其技術基礎,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②物質條件——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加強以及美國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優越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國內市場廣大,有利於規模生產。③制度條件——美國是第一個資 產階級民主 憲政國家。社會政治的相對穩定,是其政治保障。④文化條件——美國人來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傳統;特別是在二戰中,利用戰爭的交往形式,爭奪到最多的科技人才,帶動本國人才的培養。二次大戰前後湧入一批優秀歐洲的科學家,如愛因斯坦、馮·諾伊曼等。⑤二戰後以來,美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積極採取措施推動科技事業的發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國興起。
5.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的深遠影響
(1)第一次科技革命,既是一次生產力的巨大變革,又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生產力上:改變了生產技術和勞動工具,也改變了產業結構。①工業革命由手工操作向大機器生產過渡。②手工工場被新興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所取代。③紡織、冶金、採煤、機器製造和交通運輸成為資本主義工業的五大支柱。社會變革上:①引起了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經濟結構的巨變。物質產品的豐富,社會條件的改良與生產力發展的巨大要求使英國人口呈現出了爆炸性的增長。與此同時,英國社會的流動性也隨著工業化特別是交通運輸業的發達而大大加速了,導致英國工業經濟中心的擴散和城市化的浪潮。②引起了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使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工人運動興起。③促進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和新的國際政治格局的形成。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確立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確立,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隨著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市場、原料產地、拓展殖民地,東方開始從屬於西方。另一方面,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地沖擊著這些地區的舊思想和舊制度。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④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內部自由主義改革的高潮,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強大,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
(2)第二次工業革命:①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形成許多新工業部門,如電子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石油開采業和石油化工業,以及新興的通訊產業。②生產關系進一步調整,隨著生產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壟斷,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③由於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侵略以及爭奪加劇,形成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④資本主義各國工人人數猛增,無產階級隊伍壯大,工人運動逐步走向高潮。同時殖民地半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形成,民族民主運動高漲。
(3)第三次工業革命: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條件下,主要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②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結構的變化:它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強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大大加強了對科技的扶植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發生了變革。③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聯系的日益緊密,科學技術的競爭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科學技術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豐富的內容使管理發展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並實現了現代化。⑤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⑥科技革命的發展也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脅,這些問題難以控制的惡性發展使人類的處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困擾,成為舉世關注的全球問題。
C.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社會進入了什麼時代
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的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各國在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D.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之後,人類都有了什麼進步
第二次工業革命,又稱第二次技術革命,是指1870年至1914年的工業革命。西歐和美國,以及1870年後的日本,工業發展迅速。第二次工業革命緊隨18世紀末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英國蔓延到西歐和北美。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的大規模應用和電燈的發明為代表。這場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為現代社會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本文將簡要闡述這場工業革命的興起、特點和影響,也希望對不準確的表達得到讀者的批評和糾正。
在此期間,電信業得到了廣泛的發展。1876年,定居在波士頓的蘇格蘭貝爾試圖通過電話取得成功,愛迪生等人在貝爾的發明的基礎上作出了重要的改進,使電話通訊迅速在世界各地許多國家流行起來。1877年,第一個電話交換機在美國建成。隨後,在巴黎、柏林、彼得堡、莫斯科和華沙設立了電話交換機。收音機的發明是19世紀晚期最重要的技術成就之一。1888年,德國科學家赫茲發現了電磁波。利用這種電磁波,義大利的馬可尼製造了無線電通信設備。1899年,馬可尼在英國和法國之間成功地創辦了一份報紙;1901年,一次成功的跨大西洋廣播播出。現代電信業的發展為信息的快速傳遞提供了便利。此後,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E.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分別在什麼時候發生,將人們帶入什麼時代
第一次: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
第二次: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人類開始進入電氣時代,並在信息革命、資訊革命中達到頂峰)
第三次:20世紀後半期,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進入科技時代,生物克隆技術的出現,航天科技的出現,歐美有稱為21世紀系統與合成生物學將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即生物科技與產業革命)
(5)第二次工業革命後是什麼社會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原因
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18世紀時英國的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這就對工場手工業提出了技術改革的要求。在這種趨勢下,工業革命就首先在英國發展起來了。
1、主要原因/政治前提: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日益加強;
2、英國通過圈地運動,產生並聚集了大量勞動力,同時也擴大了英國國內市場;
3、多年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為英國積累了原始資本,提供了廣闊的原料地和海外市場;
4、工廠手工勞動時積累的經驗和生產技術的進步;(這是後來的法國,德國等國都無法相比的)
5、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大,工場手工生產已無法滿足需求。
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工業革命是由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
1、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種種束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
2、消除農業中的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和一定的國內市場;(英國圈地運動)
3、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過程,提供了資本主義大工業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勞動力和巨額的貨幣資本(殖民掠奪);
4、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長期的發展,為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准備了技術條件。
工業革命——網路
F.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美國從此跨入了什麼時代
電氣時代。
G. 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後,英國進入了什麼階段
二次工業革命,(內燃機革命)英國相繼失去其霸主地位,並不是因為他真不行,而是因為別人後來追上了。其中由於其他三國相對完成了國家改革,同時在發展工業的同時人口開始暴增,在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期間,英國人口從3168萬上升到了4565萬(上升1397萬),法國人口從3773萬上升到了4146萬(上升373萬)德國人口從3946萬上升到了6506萬(上升2560萬),美國人口從3855萬上升到了9761萬(上升5906萬)
技術上雖然英法仍然強大,但是如同人口數量的排列一樣,四國的GDP排行上英法已經墊底了,依次為,美國,德國,英國,法國。
由此看來英國的衰弱,是必然的。因為他有著先天的國土人口劣勢。他的發展潛力顯然不如國土大的國家。而人口的缺陷也直接導致了工業研發成本的上升,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缺乏人口不單單對應著勞動力的缺乏,也意味著市場的縮小。隨著美國獨立過後,原本制霸全球又擁有國際市場的英國,其市場優勢失去,其原有的工業優勢因為市場原因經濟上不給力進而降低了國家的科研進度。
舉例來說就是,如果你每天要削一個蘋果的話,那你顯然用一把水果刀就行了,如果你每天要削100個蘋果你就會想辦法做一個削蘋果機。如果後來你一天要削1萬個蘋果,你也許會開個削蘋果的生產線。反之你有了削蘋果機削了100蘋果出來沒人買,勢必沒有了科研削蘋果生產線的動力。而美國就是由於國內巨大的市場而極大地增加了他的科研能力。
另外英國在18到19世紀所擁有的本土安全優勢也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打了個精光,而遠離歐亞大陸的美國則在其期間獲得了極為重要的穩定發展機會。
英國失去其世界霸主地位撇開戰爭因素,在國家資源以及人口面前其實也是必然的,歐陸的戰火不過是加快了他衰敗的步伐而已。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如果國家開始了工業化法制化進程中,那麼相對落後的技術水平都可以在人口基礎上進行平衡的,優先完成這兩者的國家在國際范圍內顯然可以領先其他國家數十年。這也是近來國際社會對中國表示擔心的重要理由,中國雖然仍在經歷著國家和工業化的全面改革進程,但重要的是他已經開始了,同時有著相對安全國土環境,以及巨大的人口數,這就讓中國即便在某些技術仍舊落後的同時,依舊成為了當今全球的經濟發動機。
H. 第二次工業革命處於什麼社會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資本主義國家在19世紀中期所發生的一場經濟革命。此次革命促成了電器的廣泛使用、內燃機的使用以及通訊事業的發展,人類由此進入「電氣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生產力飛躍發展,改變了社會面貌,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促使資本主義國家轉化為帝國主義國家,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I.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什麼時代
9世紀是自然科學空前活躍並取得了一些的成果的時代。在物理學方面。英國科學家法拉第於30年代發現電磁感應現象。他在實驗中發現磁鐵與金屬線的相對運動是磁鐵產生電的必要條件,從而奠定了電機的理論基礎,為人類獲得了打開整個電能寶庫的鑰匙。1864年英國科學家麥克斯韋發表了《電磁理論》,建立了系統的電磁學理論,進而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電磁感應現象和電磁理論的發現為我們開辟人類生產的新時代——電氣時代創造了條件。
J. 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什麼時代
四次工業革命的時間:
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以蒸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到現在。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時代。
第四次工業革命21世紀。以高級智能機器人為代表的時代。
基本介紹: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第一次工業革命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的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2014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4月7日至11日舉行。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家廠商參展。中國以近600家參展商規模成為東道主德國以外的最大參展國。在為期五天的展會中,「工業4.0」概念受到關注。輿論認為,作為工業領域的全球領先展會,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對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發揮了重要作用。參展商和觀眾對本屆展會都給予高度評價。
德國聯邦科研部專家伯伊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為加強德國作為技術經濟強國的核心競爭力,早在2006年,聯邦政府就通過了《高技術戰略2020》,該戰略文件重點是《未來項目—「工業4.0」》。聯邦政府從2010年到2013年為高技術戰略共投入270億歐元,對未來項目的專項投資達83億歐元。為了進一步落實「工業4.0」計劃,最近德國三大工業協會—德國信息技術、通訊、新媒體協會,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以及德國電氣和電子工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三大協會」)決定,三大協會共同建立一個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平台」的辦事處,該平台已正式啟動,旨在推動實施聯邦政府制定的高科技戰略未來項目。
漢諾威工博會負責人柯克勒認為,「工業4.0」在本屆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已成為核心題目,在未來10年至15年,製造業的綜合整合將對全球產業產生巨大影響。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已為時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