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國家如何發展工業

國家如何發展工業

發布時間:2022-05-06 07:28:39

㈠ 一個國家要發展工業會採取怎樣的措施

政策和資金支持,市場公平開放且競爭,沒有行政和行業壟斷,儲備大批的工程師和熟練工人

㈡ 工業化對一個國家的重大意義以及如何實現工業化

所謂工業化,主要是指工業在一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以至取代農業,成為經濟主體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特徵主要是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中國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來的,從「一五」計劃算起,我國為實現工業化已經奮鬥了半個世紀,把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擁有獨立的、比較完整的、並有一部分達到現代化水平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是,中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總體上看現在還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突出表現在: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村人口在全社會勞動力和總人口中佔50%左右;產業結構層次低,競爭力不強,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技術水平還不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工業化的任務不完成,現代化就難以實現。因此,繼續完成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重要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一個理想的大工業體系,應該是由基本實行計劃經濟的重工業體系,和需要自由貿易、強調企業獨立性和自由貿易的裝配工業、輕工業共同組成的。前者,對有限關鍵技術和資源進行投資開展,提供基本的工業物資和機械。後者則基本保持前工業時代的體制,利用這些物資和機械完成最終產品的產品製造(包括非實物產品)。發達國家通過對核心產業部分國有化和企業之間的互相滲透,基本建立了這種經濟體制,只是裝配工業和輕工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轉移到了第三世界國家。而對於一般落後國家而言,後者並不缺乏,缺乏的是無法通過市場經濟、自由貿易建立的重工業體系。
應答時間:2021-06-2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㈢ 發展中國家如何發展民族工業

(一) 進口替代:其主要方法是利用高額關稅和數量措施來限制基本消費品的進口,同時利用高估匯率鼓勵工業所需原材料和技術設備的進口,達到扶持本國新興工業發展的目的,實現基本消費品的進口替代。
(1) 優點:
①奠定一國初步工業基礎;
②發揮本國資源等方面優勢;
③保證把外匯用在最關鍵地方。
(2) 缺點:
①阻礙出口發展,導致國際收支惡化;
②忽視非進口替代部門的發展;
③排斥競爭,降低經濟整體效率。
(二) 出口導向:其主要特徵是逐步向均衡匯率靠攏,有的還實行低估匯率,鼓勵出口;取消數量限制措施。
(1) 優點:
①有利於比較利益的獲得;
②引進競爭機制;
③促進出口發展;
④適應國際貿易規范。
(2) 缺點:
①易出現外匯收支不平衡;
②對外依賴性較大。

發展中國家在其工業化初步發展階段選擇保護貿易政策的原因
在工業經濟時代,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60年代,發展中國家經濟主要依靠農業,民族工業基礎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經濟結構呈現出單一化、畸形化的特徵。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則獲得了較充分地發展,國內市場日趨飽和,急需向海外擴張其原料和銷售市場。於是,發達國家大力提倡自由貿易。自由貿易在原則上要求國際貿易建立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之上,因此,發達國家可以將其工業製成品銷往廣大的落後國家,以實現其經濟擴張;而落後國家只能生產出口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經濟結構無法得到改善和提升,經濟發展將始終停留在落後的水平上。在這種不對稱的經濟發展要求下,發達國家往往會倚仗強勢,大力推行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剝削和掠奪落後國家的經濟資源,摧殘和扼殺其新興工業。在這種不公平的國際經濟秩序中,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獨立和發展利益將無法得到根本的保障。面對特殊的歷史背景,發展經濟學家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保護民族工業的思路和口號。保護貿易政策的提出得到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認可,成為其在工業化初步發展階段中的必然選擇。
通過對本國民族工業進行保護,民族工業的建立和發展獲得了一定的空間。生產力水平獲得實質性的提高。保護貿易政策使落後國家固有的、靜態的、結構水平低的比較優勢轉化為創新的、動態的、結構水平較高的比較優勢,這體現了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保護貿易政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㈣ 如何在新的歷史機遇下實現國家工業化

新的歷史機遇就是時代的進步,生產力的解封,科技大發展,和文明的多元化。
在新的歷史機遇下,要抓住機遇,充分利用機遇,藉助科學發展的力量,充分發揮人口優勢,充分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從而實現國家工業化。
如今時代飛速發展,工業化也需要藉助科技發展,同時進行科學布局,爭取走在時代前列,要掌握歷史發展的軌跡。
總之新的歷史機遇,即是挑戰,也是機會,充分利用機會,積極面對困難,科學避開風險,實現國家工業化。

㈤ 如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你好!
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存在著一般的規律性;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根據十六大報告的精神,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不是只講工業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並實現這幾方面的兼顧和統一。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志和落腳點。
第二,新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但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把信息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高新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技術手段和重要標志。
第三,新的處理各種關系的思路。要從我國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平衡、城鄉簡單勞動力大量富餘、虛擬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且風險較大的國情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這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特點和必須注意的問題。
第四,新的工業化戰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術基礎,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㈥ 中國是如何從農耕文明過渡到工業時代的

縱觀中國歷史,我們能看到中國一直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農業大國,從古至今人們一直都在發展農業。而隨著西方世界工業革命的興起,中國人面對落後的差距,也開始逐漸發展工業文明,逐漸的由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要想從農耕文明轉型到工業文明,首先要從思想上進行轉變,其次在付出行動,將理論和實際完全的結合起來,才能實現華麗的轉變。並且歷史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才能完全轉變。也許中國在上個世紀初受到了外國的侵略,國家地位變得落後,但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已經從農耕文明順利轉到工業時代了。當然目前中國還是屬於農業大國,畢竟中國人口基數大,還是要保證農業的產量的。但是不管怎麼說,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才是萬全之策。

㈦ 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

發展工業化的前提是有經濟基礎,如果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盲目發展禍害的還是底層人民,正所謂成本轉嫁。

㈧ 我國工業的主要發展條件

新型工業化是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現實選擇。新型工業化與城市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新型工業化給中國城市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重要動力。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中國必須加快城市化進程,改變城市化落後局面;採取多途徑發展方略,形成合理的城市體系;把握國際化發展趨勢,推進信息化城市建設。這樣,才能使中國城市化發展達到一個新的水平,以作為中國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支撐。中國已經明確地提出了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結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可以預見,在未來一段時間里,中國經濟有望在新型工業化的條件下獲得快速的發展。但這種發展並不是沒有條件的,從工業化與城市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角度來講,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城市化發展水平的支撐。
在當今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城市化水平甚高,並已陸續步入信息化社會的時代,中國卻不能不考慮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三個方面的現代化問題。為了早日趕上世界信息化的發展步伐,中國提出了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結合的新的發展思路和發展戰略,並已採取了許多積極的推進措施。同時,在推進城市化發展方面也做了許多工作。本文所要考察的,不是單純的工業化、信息化或是城市化的發展問題,而是在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結合的新型工業化條件下的中國城市化發展問題。

一、新型工業化: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現實選擇

新型工業化是指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早已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步入信息社會後,正處在工業化過程中的發展中國家為了盡早趕上發達國家現代化的步伐,而採取的工業化與信息化相結合的現代化的發展道路。
新型工業化作為發展中國家當前選擇的一條現代化發展道路,它是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即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工業化的發展任務,並已步入更新的信息化發展歷程,而發展中國家尚未完成工業化的發展任務,世界信息化的進程給其帶來巨大的生存和發展壓力的情況下形成的一種新的發展思路和發展戰略。與發達國家內發性工業化及其在工業化進程中出現的內發性信息化比較,新型工業化具有自身的某些特徵:
1.兩化結合特徵。所謂兩化結合,即工業化與信息化的結合,它是發展中國家根據自身工業化尚不發達,而發達國家又已在完成工業化後大步邁進信息化發展過程,世界經濟一體化倍受發達國家信息化的影響,從而可能造成世界各國之間更大的兩極分化的情況下採取的新的發展戰略。它一方面在尚未完成工業化的情況下不因本國經濟相對落後而退卻,而是積極進取,捷足先登,大力推進本國的信息化進程;另一方面在信息化的過程中,不是放棄工業化的完成,而是按照信息化的要求調整和校正本國的工業化戰略,使工業化和信息化能夠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可以說,新型工業化實際上是工業化與信息化有機融合的產物,它具有兩化結合的特徵。
2.階段重疊特徵。現代化是世界各國努力追求的目標,各國都有實現現代化的願望。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工業化的任務,走上了信息化的歷程;發展中國家則仍處於工業化的中級階段甚至初級階段的水平。我們知道,現代化只能是國際先進水平的標准,任何發展中國家都不可能有另外的低水平的現代化標准,或者把自己封閉起來去低水平地完成工業化的進程,當然也不可能逾越工業化的發展階段,直接到達信息化社會。因此,發展中國家只有經過自身的努力,在吸取發達國家現代化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同時將本國的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個階段在一定程度上重疊起來,使自己既不違背傳統工業化的一般規律,逾越工業化發展階段,又能走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奮力跟上發達國家現代化的步伐。
3.跨越發展特徵。新型工業化作為工業化與信息化結合的發展模式,它具有跨越發展特徵。世界發達國家信息化的經驗表明,信息化就是要在國家宏觀信息政策指導下,通過採用信息技術,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以滿足全社會的信息需求,從而加速社會各個領域的現代化發展進程。信息技術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最主要的不是其本身作為一個產業部門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而在於它提供了一種有力的手段,能加快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從而使國民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工業化與信息化的結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不僅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和對傳統工業的技術改造,使工業生產的速度、質量和效益得到極大的提高,使工業化的時間進程大大縮短,而且可以不失時機地抓住機遇,發揮後發優勢,推進本國的信息化進程,盡早趕上發達國家的發展步伐。這就是所謂的跨越發展特徵。
從新型工業化的涵義和特徵來看,它完全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要求。這是因為:
1.中國工業化的任務尚未全面完成。對中國工業化水平的估價是一個頗為復雜的問題。從有關資料提供的情況來看,中國目前人均GDP還很低,工農業生產所需要的許多裝備依賴進口,同時,產業結構與勞動力結構不相匹配,第一產業的勞動力轉移受阻,第三產業不夠發達,這種情況,所能顯示出的只是中國工業化仍然處於初級階段的發展水平。但是,從中國已成為世界工業大國,工業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因素,許多工業品產量已居世界前列,第二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已高達50%,還處在略微上升的時期,農業比重和服務業比重都在變化過程之中,就業結構也有明顯變化,外貿結構、消費結構和技術進步貢獻率都有很大提高的情況來看,中國卻基本上達到了工業化中、後期的標准。但不管怎樣,中國工業化的總體水平不高是可以肯定的,綜合來看,中國目前只能算達到了工業化中期的水平,中國工業化的任務尚未完成,中國仍然需要努力去完成工業化的重任。
2.中國信息化的進程必須盡快推進。眾所周知,信息是人類可資利用的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之一。本世紀中葉以來,人類學會了比較系統地利用信息資源,尤其是西方國家,它們憑借其工業化高度發達所具有的實力,迅速研製出了各種有效利用信息資源的智能工具。藉助於這類智能工具,西方國家工業時代的社會生產力迅速地發展成為信息時代的社會生產力,工業化社會迅速轉變為信息化社會。可以肯定,往後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將使得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更加迅速,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如不努力跟上發達國家的信息化發展進程,必定會進一步拉大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況且由於信息化導致的全球化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作用,西方發達國家在過去已經取得的支配地位的基礎上再次增加了其支配的實力和可能性,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如不迅速推進信息化的進程,則完全可能處於更多地受制於西方發達國家的地位。這就是中國必須不失時機地推進信息化進程的理由。
正是由於上述原因,中國選擇了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並已開始沿著這條道路奮進。中國1986年12月即召開了全國首屆中國信息化討論會,之後又於1988年、1989年、1990年、1991年、1994年等多次召開了全國性的類似討論會。20世紀90年代,中國正式啟動了「三金工程」乃至「十金工程」的建設,形成了功能比較齊全的中國互聯網(俗稱信息高速公路)。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計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規定,到2000年,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將由1/4左右提高到1/3左右。信息產業將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支柱產業。在2001年3月召開的九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中,除進一步規定了加速發展信息產業,大力推進信息化的目標外,更明確地提出了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結合的新型工業化戰略,其基本的內容是:通過微電子、計算機、網路技術的應用,推動產業研究開發和設計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藝技術的變革;通過電子商務特別是企業間電子商務的應用,推動營銷、運輸和服務方式的變革,降低成本,擴大工業品市場規模;通過促進信息產品與傳統產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術在新產品中的廣泛應用,增加產品的信息技術附加值;加速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信息化進程。由此可知,新型工業化對中國來說,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中國正在走著一條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結合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是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現實選擇。

二、新型工業化: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依據

城市是第二、三產業的載體,現代城市是工業化的產物,也是工業化的伴侶;未來城市則是在工業化的基礎上的社會信息化的產物,也是在工業化的基礎上的社會信息化的伴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工業化對城市化具有巨大的推進作用,城市化和工業化也應該是協同發展的。這已是一條為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的歷史所證明的規律。當前,中國選擇了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道路,中國正在實施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戰略,可以肯定,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中國的城市化發展將加速推進,而新型工業化正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依據。
1.新型工業化給中國城市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新型工業化是中國為了縮小自身與發達國家之間現代化水平的差距,盡快趕上發達國家現代化的發展步伐而採取的進取性很強的一種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其基本的目標是通過科技進步,實現具有現代化意義的與信息化相結合的工業化。其基本的內容是通過信息化與工業化的相互融合,發揮信息技術的滲透和關聯帶動作用,提高工業的競爭力,賦予工業化嶄新的內容,並建立起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強大工業體系,為信息化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用武之地。中國新型工業化為中國城市化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這包括:第一,新型工業化帶來的中國工業化的新的發展,必然需要大量從事工業生產的勞動力,這是與早期工業化為城市化所提供的發展機遇基本相同的城市化發展機遇;第二,新型工業化帶來的中國工業化的新的發展,必然需要比傳統工業化時期更多的從事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的勞動力進入城市,為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提供各種服務;第三,新型工業化中的新興信息產業的巨大發展,必然需要吸納大量的傳統工業化時期所不可能吸納的大量勞動力進入城市工作;第四,新型工業化中的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對知識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必然要求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擴大招生規模,這實際上也給中國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提供了一條重要途徑;第五,新型工業化按照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的某些有效做法運作,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這不僅能為中國城市化發展中城市的擴建擴容提供物質和財力的保證,而且能為中國城市化發展中人的觀念變革提供現代意識。這些,都為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提供了過去所不可能有的極好機遇。
2.新型工業化給中國城市化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的新型工業化是一種特定情況下的新的工業化發展模式,也是一種特定情況下的特有信息化發展模式。由信息化與工業化相互融合的中國新型工業化不僅給中國城市化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同時也給中國城市化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主要是:第一,盡快完成傳統工業化階段尚未完成的城市化建設任務。盡管中國工業化的水平較低,但中國的城市化更滯後於中國的工業化。以1998年的情況為例,當年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9.6%,高出當年第一產業產值佔GDP比重(18%)50多個百分點,高出當年第一產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重(49.8%)20多個百分點。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中國的工業化水平會進一步提高,甚至會大大提高,如果不加快中國的城市化發展,便將繼續拉大中國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差距,即使中國能夠達到現代工業化的發展水平,也會由於城市化的滯後而不能達到真正的現代化的水平。因此,中國的城市化發展必須補課。當然,這種補課不是退回到傳統工業化過程的補課,而是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通過信息化與工業化的結合來實現跨越式的補課。第二,加強信息化條件下的城市化推進。在信息化條件下,世界城市化正朝著一種新的方向發展,世界城市、國際城市、信息城市等新型城市概念不斷出現,新的城市化實踐也在各國競相開展。卡斯特爾(M.Castells)在其所著的《信息化城市》一書中認為,在信息時代,作為我們生活的物質基礎的技術、社會和空間的相互作用逐漸產生了一個新的「城市一區域」過程,新的國際勞動分工加速了世界城市化的進程,信息化城市的興起成為一種必然。這就表明,在全球網路化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在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中國的信息化城市建設不可有須臾懈怠。這是新型工業化的信息化方面對中國城市化提出的新的要求。第三,必須適應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結合發展的要求。新型工業化中的工業化與信息化不是相互剝離的,它應是一種有機的結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其根本特點。因此,中國城市化也應以信息化城市帶動工業化城市的發展,以工業化城市作為信息化城市發展的基礎和依託空間,以加速中國城市化的進程,提高中國城市化的水平。
3.新型工業化給中國城市化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近代以來世界范圍的城市化發展表明,工業化對城市化具有極大的動力作用。新型工業化是中國工業化發展在新的時代出現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它既具有工業化的特點,也具有信息化的特點,兩者的結合,定然為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提供更大的動力。這些動力包括許多方面。首先是推動力。新型工業化將以信息技術,包括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升傳統產業,帶來傳統產業在新的技術條件下的進一步的更新、改造和發展;新型工業化將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加快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等產業的發展;新型工業化將根據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的要求,大力發展服務業,同時也將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等。新型工業化的這些發展,不僅為中國城市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為中國的城市化提供一種物質經濟動力。其次是拉動力。新型工業化條件下,由於信息鴻溝和知識鴻溝的作用,在實行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運作的一定時期內,城鄉之間,尤其是城市與偏遠地區之間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城市生活對鄉村人口將具有比以往更大的吸引力,在這種情況下,鄉村人口會比以往更加渴望城市生活,或到城市就業,或就地造城,過上城市生活。這就是一種拉動力,一種由新型工業化派生出的拉動力。再次是擴張力。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由於信息技術的作用,城市的擴張能力將大大增加,一些離城市較近的郊區,由於新的技術產業的發展需要利用這種適當的空間,這里將會很快成為城市的一部分;一些離城市較遠的地區,則可能由於信息技術的應用而使其具有作為大中型城市的加工型工業發展基地而成為衛星城,從而逐步實現城市化。總之,信息技術強化了城市的擴張能力,這種擴張能力對中國的城市化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推進作用。最後是承接力。新型工業化改變了傳統工業化時期的大工業、大機器、大車間的工業模式,而代之以小型化的工廠、機器和車間,它使城市的空間能夠得以重新整合,利用率得以大大提高,城市能夠容納的人口得以大大增加,這就是新型工業化為中國城市化所創造的一種特殊的動力,即承接力。總之,新型工業化作為中國現階段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一條重要道路,它將極大地推動中國的城市化發展,使中國城市化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快速、優質發展的新階段。

三、新型工業化:中國城市化發展的相應對策

中國已經明確地提出了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結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可以預見,在未來一段時間里,中國經濟有望在新型工業化的條件下獲得快速的發展。但這種發展並不是沒有條件的,從工業化與城市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角度來講,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城市化發展水平的支撐。因此,根據新型工業化對城市化發展的一般要求,提出新型工業化條件下中國城市化發展的相應對策是十分必要的。
1.加快城市化發展進程,改變城市化滯後局面。世界各國的城市化發展,依據城市化與工業化發展之間的水平差距來判斷,大致可分為四種情況:一是同步城市化(Synchron-urbanization),一是過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三是滯後城市化(Under-urbanizatio),四是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同步城市化是指一國城市化的水平與工業化發展水平趨於一致,城市化發展與經濟發展呈正比例關系,城市人口的增長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有機城市化模式。這是一種比較合理的城市化發展模式,它能使城市化與工業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相互促進。過度城市化是指一國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過工業化的速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一定水平之上,而主要是依靠傳統的第三產業來推進的。這種城市化的質量較低,不利於一國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反而容易造成諸多的城市病的發生。滯後城市化是指一國城市化水平落後於工業化的水平,城市化發展滯後於經濟發展的城市化發展模式。這種城市化發展模式不利於充分發揮城市的集聚效應,對一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及城市文明的普及都具有嚴重的阻礙作用。逆城市化是指一國大城市中心區人口郊區化、大城市外圍衛星城鎮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發展模式,它是一國高度城市化的表現。
中國仍然屬於滯後城市化的國家,目前中國的城市化水平約為32%左右,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大約要比中國經濟發展水平落後 11-22個百分點。據世界銀行統計資料,中國1997年人均GNP為860美元,同年世界上人均GNP在630-1090美元的12個國家平均城市化水平為41. 3%,而中國低於這個平均水平 11個百分點。按世界銀行的購買力平價(PPP)指標計算,1997年中國人均GNP為3570美元,同年世界上按購買力平價(PPP)指標計算的人均GNP在2040-4840美元的28個國家平均城市化水平為52.6%,中國要低於22個百分點。中國不僅城市化水平如此低,而且城市化發展速度也不快。1978-1998年,中國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0.63個百分點;1995-1998年,中國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只有0.47個百分點。
中國城市化滯後的局面是長期以來形成的事實,它與中國工業化發展極不相稱,對中國的工業化產生了很大的阻礙作用。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中國經濟將會獲得更快的發展,低水平的城市化將更加不能適應中國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結合的發展要求。中國城市化水平如果長此以往處於現有的狀態,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如果長此以往維持現有的速度,將不僅會嚴重影響中國城市化本身的發展進程,而且也將會嚴重影響中國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步伐。因此,在新型工業化的條件下,中國城市化滯後於中國工業化的局面必須努力設法改變,中國必須下大力氣切實推進中國城市化的發展進程。當前,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基本目標應當是,以新型工業化發展目標為依據,加快城市化發展速度,使中國的城市化水平達到與中國工業化,進而達到與中國新型工業化發展相適應的水平。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成為中國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強力支撐。
2.採取多途徑發展方略,形成合理的城市體系。世界各國的城市化發展,依據其所側重的發展重點不同,大致可分為三條途徑:一是重點發展大城市,二是重點發展中小城市,三是重點建設小城鎮。重點發展大城市就是將原有大城市擴建擴容,將大城市擴建為超大城市,或將原有中小城市擴建為大城市,在城市擴大的過程中吸納或劃入大量鄉村人口成為城市人口,從而實現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轉化,達到推進城市化發展的目的。重點發展中小城市包括擴建原來的中小城市、讓某些條件較好的建制鎮升格為城市、新建某些新的中小城市三種情況。發展中小城市的主要目的在於促進城市在區域空間層面上的合理分布,當然也能讓較多的鄉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達到推進城市化的目的。重點建設小城鎮也即鄉村社區依據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藉由鄉村工商貿易的發展,主動積極地推動鄉村人口向某些交通、運輸、通訊等相對便利的地方集聚,並逐漸形成某些小城鎮的城市化發展途徑。
在城市化的發展途徑問題上,可以說,中國一直以來採取的是舍大求小的途徑,即限制大城市的發展,把發展重點放在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鎮的發展上面。對於這一問題,理論界實際上一直存在著不同的意見,形成了某些爭議。有人主張中國應走小城鎮建設的發展道路,重點發展小城鎮;有人提出中國應走發展中小城市的道路,重點建設中小城市;有人認為中國應走發展大城市的道路,重點發展大城市和城市群。政府則出於某些方面的考慮,提出:「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小城市。」不過,近些年來,中國對於這一提法提出不同意見和要求的大有人在,而且呼聲越來越高。不管怎樣,當前人們對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的提法確是有較大異議了。在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信息化、網路化、全球化的情況下,在大城市甚至大都市連綿區的發展日益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的時候,中國作為積極實行新型工業化戰略並希望藉此趕上世界信息化進程的國家,不發展大城市甚至大都市連綿區看來是不行的了。這是中國新型工業化條件下考慮中國城市化發展途徑所必須注意的問題之一。
城市學的研究表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在城市化進程中都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功能上也是互補的。城市的規模結構是由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決定的,也是市場選擇的結果,木能以城市規模作為制定城市發展方針的依據,更不能強調一個方面而偏廢另一方面。從中國的具體情況來看,中國的超大城市一般是跨省的區域經濟、科技、信息中心,大城市一般是省一級區域經濟、科技、信息中心,中小城市多數是全國製造業的主要載體,對周邊小城鎮能起輻射帶動作用,小城鎮則能在一定程度上起促進鄉村經濟發展,促進鄉村的潛在城市化向顯在城市化轉化,並在一定時期內緩解城市人口壓力的作用。基於上述考慮,筆者認為,中國當前的城市化發展途徑問題,決不能走單打一或者舍大求小的路子,而應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多途徑的城市化道路。這樣做,不僅可以加快中國城市化的發展速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還有利於提高中國城市化的質量,形成中國合理的城市體系,增強中國城市的總體競爭能力和總體發展能力。這才是與新型工業化發展相適應的中國城市化發展之路。

㈨ 中國是如何實現工業化的

新中國的現代化,主要包括經濟上的工業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上的科學化和理性化等三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其核知心是工業化問題。
新中國工業化的發展歷程:
1、過渡時期(1949—1956年):新中國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平抑物價,統一財經;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先合理調整後社會主義改造;超額完成一五計劃等措施使新中國的工業化全面道起步。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年):基本建設投資近千億元,石油電力工業發展迅速,交通運輸業也有較大發展,但「大躍進」三年造成了我國工業的畸形發展。③文革時期(1966-1976年):受「階級斗爭為綱」的影響,除交通運輸業外其他版均處於倒退的局面,新中國工業出現了嚴重挫折。④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8年以來):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決策,為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農村中權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城市中企業管理體制和所有制結構的變化,沿海經濟特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開辟,推動了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從而大大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進程。

㈩ 如何形容國家政策對工業的扶持

工業崛起離不開政策扶持。
產業扶持政策是指國家或者地方政府在制定區域發展計劃或規劃綱要時,針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採取重點傾斜、優先扶持某些產業或部門的措施,促使它們優先發展,快速發展,以期帶動其他產業的共同發展,從而促進整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國家或者地方政府需要扶持的產業主要是支柱產業、先導產業、瓶頸產業及幼稚產業,目的主要是著眼於未來的產業優勢,直接服務於產業結構的高度化。

閱讀全文

與國家如何發展工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沅江工業園區在哪裡 瀏覽:70
工業產品代理什麼好 瀏覽:168
汽車上的混凝土用什麼來洗 瀏覽:600
奧迪a6l導航升級怎麼返回 瀏覽:40
汽車加人血是什麼電影 瀏覽:878
自動擋汽車變擋如何操作 瀏覽:661
中國工業插座哪個牌子好 瀏覽:709
奧迪和榮威哪個檔次高 瀏覽:193
哈爾濱為什麼要去工業化 瀏覽:993
奧迪p3適合什麼人開 瀏覽:171
賓士哪裡賣最便宜 瀏覽:463
寶馬後排座椅怎麼了 瀏覽:192
寶馬325和凱迪拉克ct5哪個值得 瀏覽:514
工業工程專業學校是什麼學位 瀏覽:396
賓士超跑外觀有什麼特點 瀏覽:86
奧迪a3和q3價格差多少 瀏覽:294
汽車機頭進水怎麼辦 瀏覽:749
附近工業區如何找貨拉 瀏覽:31
汽車鑰匙芯壞了換一個多少錢 瀏覽:909
奧迪康open系列怎麼樣 瀏覽: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