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工業崛起好玩嗎 工業崛起玩法簡介
期待已久的手游工業崛起即將登陸九游,這款手機游戲吸引了大批玩家的關注,有很多粉絲都在問九游小編工業崛起好玩嗎?工業崛起值不值得玩?現在就為大家來簡單分析下,看看這款游戲的玩法特點和游戲劇情介紹。
1、工業崛起簡要評析:
工業崛起游戲是一款大型的建設模擬類養成經營游戲在游戲中將會扮演一位企業家,在這個新興的世界中你需要建設工廠,輕工業,重工業,發展城市建設,建立有效的公路鐵路運輸設施,生產出各種人們需要的商品運送出去,完成貿易,擴大再生產。
工業崛起游戲官方介紹
游戲中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工業生產鏈條,玩家可以在其中從原材料在采購到加工生產,到出口貨物都有具體的操作。
全現代化的工廠經營模式,玩家可以在游戲中選擇不同的人們需要的商品生產。
建立一套穩定的運輸交通網路,火車,汽車,飛機,輪船等實現快速和高效的貨物運輸。
工業崛起游戲游戲特色
游戲有著高清的游戲畫面,很有質感的各種建築,還有經典熟悉的游戲玩法。
一款經典沙盤玩法,全新升級的流暢畫面,讓玩家感受全新的氣息。
游戲的各種設定都非常的嚴謹,需要玩家在游戲中充分發揮自己大腦,完成游戲。
工業崛起游戲游戲特色
有著非常硬核的模式,玩家需要在游戲中面對環保排放,產能過剩等問題,非常的具有挑戰性。
真實一款無需聯網也能玩耍的游戲,玩家可以在空閑時間完成對工廠的建設進度。
游戲評測:
...
查看更多>
2、工業崛起圖片欣賞:
通過上面的游戲介紹和圖片,可能大家對工業崛起有大致的了解了,不過這么游戲要怎麼樣才能搶先體驗到呢?不用擔心,目前九遊客戶端已經開通了測試提醒了,通過在九游APP中搜索“工業崛起”,點擊右邊的【訂閱】或者是【開測提醒】,訂閱游戲就不會錯過最先的下載機會了咯!
下載九游APP訂閱工業崛起>>>>>>
㈡ 日本六大財團的形成發展
日本現代財團體制形成於戰後日本經濟復甦時期,之後日本分別經歷了4次經濟蕭條。它們分別是1964年日本舉辦奧運會後,日本經濟從假象的繁榮墜入了急性蕭條之中;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給日本工業帶來了非常大的沖擊,當1973年原油價格上漲三倍的時候,日本真實的GDP增長率從60年代的10%降低到1974年的負增長,並且隨後出現了4年的經濟蕭條;1985年7月發生的日元風暴中,日元在廣場協定簽署後的兩周內升值了100%,這導致了非常巨大的變化。幾乎是一夜之間,日本的產品就在國際市場上變得昂貴了,日本的工資水平達到了世界最高,這使日本經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波及日本,日本財團的根基主辦銀行受到極大的打擊,經營環境逐步惡化,不良債權越積越多,利潤率不斷下降,壞賬總額曾高達73萬億日元(約合 6500億美元)。 這4次經濟蕭條,幾乎是每隔10年發生一次,這不僅是經濟周期性變化的結果,同時也是國家和國家較量的產物。日本經濟崛起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而是伴隨著激烈的競爭和爭奪,其慘烈程度不亞於在戰爭中的拼殺。貿易立國和製造業立國的國策在實際的執行過程就體現在「商權」的爭奪上。這個「商權」爭奪的具體體現就是不放過從上流的資源到下流的市場整個產業鏈中的每一個環節。
日本財團的核心企業——綜合商社在這個「商權」爭奪戰中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綜合商社在貿易、投資、金融、人才、情報和物流發揮著綜合機能的特殊作用,實質上成為財團內部乃至日本社會實質上的經濟總參謀部。在日本企業進行海外擴展的過程中,綜合商社一定是最先進入某一市場的,它的一個最重要的職能就在於打開當地的「商路」,進而控制「商權」,為製造業企業的進入開路。
以日本最大的綜合商社三井物產為例,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進入中國以來,三井物產總投資額達到4億美元左右,參與投資的企業有152 家,但其在華的業務量只佔其全球業務量的8%左右。對於三井物產這樣的跨國巨頭來講,4億美元的投資額顯然不算很大。但三井物產這樣的大型商社,其實是一個投資放大器,4億美元的直接投資至少可以帶動40億美元的投資。三井物產有自己獨特的投資模式,在全球范圍內都很少有自己百分之百投資的項目,大多數項目都是攜其成員企業一同投資。
三井物產基本沒有自己品牌的產品,但集團當中有很多世界性的大企業,豐田和東芝這樣的日本跨國公司都是三井財團的成員,三井甚至把美國通用和中國寶鋼這些日本之外的大公司也視為自己的成員單位。歐美的投資往往是直接投資獲取利潤或者靠資本培育來賺錢,三井物產對企業的投資與歐美金融機構的理念完全不同,三井物產的投資很少會控股,往往是帶著它的成員企業共同投資。三井物產更加重視的是與企業建立商業夥伴關系,投資往往是長久的,是戰略性投資。對三井物產的投資來說,利潤是第二位的,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系才是最重要的,因為他們的投資回報也是長期的,也可能是間接的。
作為製造業企業的引路人和產業的組織者,綜合商社幾乎所有可以想到的生意都會做。用三井物產中國副總代表魏林的話來說:「問我們做什麼,不如問我們不做什麼。我們不做毒品、不做武器彈葯這些違犯法律的事,但是其他的只要有機會我們都可以做。」「商權」一旦掌握財團的相關製造業企業就蜂擁而入佔領市場,日本的汽車、電器、電氣、半導體等產品能迅速佔領歐美市場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控制「商權」是日本財團駕馭日本經濟的重要砝碼。 製造業的成本最主要的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人力成本,二是原料成本。日本企業正是利用財團掌握的「商權」,把大量資產和生產能力轉移到人力和原料成本很低的東南亞國家。日本綜合商社、大型製造業企業和主辦銀行對東南亞國家進行了大量投資,這里需要提到的是日本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是通過相關財團的主辦銀行和金融機構借貸實現,這和歐美國家的企業通過股市融資不一樣,所以說日本經濟的命脈(金融危機前)在於各大財團的主辦銀行。
伴隨著日本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發展,日本金融業在大藏省「護衛艦隊」(各大金融機構和法人企業互相持股穩定股價)保護下,一路順風而行,主辦銀行以其穩定、安全和高效率成為信譽優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性大銀行,銀行破產幾近神話。但是隨著日本對外投資的加劇和西方各國對日元匯率的操縱,「護衛艦隊」體制暴露了越來越多的弱點。
1997年開始的東亞金融危機才是真正動搖日本根基的「巨大危機」,不過日本企業畢竟實力雄厚,靠著財團內部的互相扶持和政府的金融改革,日本經濟才慢慢地轉危為安。為清理呆賬壞賬,日本政府通過「金融再生法案」,由政府注資給銀行體系,以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對破產銀行實行國有化,另外保護銀行儲戶的利益。此項軟中帶硬的舉措和改革,可以從根本上改變金融局面,為銀行業復甦創造先決條件。另外,日本銀行業內加速合並或組成聯盟,現在已經形成三井住友金融集團、三菱東京金融集團、瑞惠金融集團。
盡管組成聯盟並不能減少壞賬、提高資本充足率,但卻可以通過精簡機構、優化人員配置、合並業務、調整經營策略等方法獲得成本效益,使銀行整體規模加大和承受壞賬的能力有所加強。重組後的銀行集團將加快從「穩定持股」向流動持股轉變,同時也從「保護型」的協調競爭向「開放型「的競爭轉變。
進入21世紀,日本經濟獲得了復甦,很大程度得益於「中國特需」,日本在全球的跨國經營活動重點正在向中國轉移,表面看為中國經濟注入了新的資本,實際上是加強了對中國經濟活動的影響力、滲透力和控制力。隨著財團內部大型製造業成員營業額和利潤的增加,主辦銀行的貸款和壞賬問題也不斷得到解決。日本已經毫無疑問地鞏固了多年來世界第一債權國的地位,伴隨著其海外資產不斷壯大,它正在向著金融帝國的目標邁進。
在日本的大財團體制的支持下,很多日本大型製造業企業在過去幾年所謂的經濟低迷階段實現了在全球范圍內的大肆擴張。特別是在2000年以後,日本企業逐漸消化了IT技術和數字技術,應用於其具備優勢的製造業中,為這些企業創造了巨額利潤。同時也刺激了日本製造業設備的升級換代,進一步確立了它們在全球的競爭優勢。藉助知識產權的保護,日本製造業通過跨國經營的產業分工,將核心技術牢牢控制在手的同時,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土地優勢,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全球家電產品領域和汽車產業中的領導地位。
日本改變了過去那種鋒芒畢露的競爭態勢,正在以一種悄無聲息的方式追趕美國的信息技術,並且確立了從「科技立國」向「知識產權立國」的戰略轉變。同時,日本謹慎而有序地進行著新的經濟制度調整,主要表現在各財團主辦銀行間的合並和綜合商社的轉型,不斷強化對全球資源和物流的控制。經過一段時期相對低迷階段,日本經濟於2003年顯示出了新的活力,並顯示出再次崛起的勢頭。
日本特有的「儒家資本主義」崇尚創造價值而非「金融資本主義」掠奪式的賺錢,對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建立強大的製造業無疑是在創造價值,更重要的是強大的製造業是任何國家崛起的根本,無論是美國還是日本,都經歷了這個過程。金融工具是無法取代實物商品,金融業的發達與製造業的低迷是不可能長期共存的。如果一個國家偏重於靠金融獲取利潤而忽視通過製造業創造價值,那麼這個國家經濟的根基是相當不穩固的。 金融危機以後,日本經濟陷入真正的低迷,2001年4月小泉內閣上台以後,由於日本經濟不景氣以及銀行不良債權問題日益惡化,日經指數一路狂跌,到2003年4月28日更是跌到了7067.88點的低點。但是從2003年開始的4年間日本經濟從調整期向上升期轉變,截至去年10月,日本景氣恢復已持續了4年10個月。
日本各大企業抓住美國和亞洲經濟強勢增長契機,在營業銷售和利潤均實現「大豐收」,如豐田汽車、松下電器、三菱商事、三井物產、佳能、任天堂等企業的經營業績都再度刷新歷史紀錄。匯總日本各大上市企業新近公布的2006年度上半年(4至9月)的財務決算報告顯示,製造業平均銷售額增長 10.3%,純利潤增長27.2%。非製造業的平均營業額和純利也分別增長10.3%及23.2%。其中,豐田汽車、三菱商事和三井物產在利潤排行榜位列三甲。需要強調的是,這三家企業都是傳統的財團企業,其中兩家更是財團的核心綜合商社。
作為日本財團的核心的五大綜合商社,三菱商事、三井物產、住友商事、伊藤忠商事、丸紅在2005年度純利潤合計為9300億日元,較2004 年度大幅增長83%,與日本四大鋼鐵企業的利潤總和9230億日元並駕齊驅。利潤大幅上升,一方面是由於世界能源價格上漲,五大商社積極參與海外能源項目獲利頗豐,如三菱商事在澳大利亞的煤炭項目獲利達1000億日元,住友商事參與北海油田開發,使其全年利潤達到1650億日元;另一方面,機械設備和不動產在2005年度也行情漸好。
在強大的能源供應壓力下,日本財團旗下的各大公司對節能技術進行了大量的投資並且轉向附加值更高的產品的生產。石油危機成了日本在節能方面取得全球領先地位的催化劑,這一領先地位的獲得曾經使許多產業受惠。石油危機還促使日本進行創新並在先進技術產業(如汽車製造業和電子消費品製造業)立足。結果在電視機的生產方面,降低能源消耗的渴望促使日本製造商較早地從真空管轉向晶體管,這一轉變還帶來了其他的許多好處,如產品的可靠性、多功能性和易生產性。
日本在金融危機以後加速處理不良債權、加大金融業的改革重組,銀行效益有了明顯改善。據統計,日本六大金融機構2005財年中期的稅後純利估計達到1.4萬億日元,創歷史同期最高紀錄。東京股市日經平均價格指數也在2006年11月突破14000點重要關口。
無疑,日本在戰後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而是走過了」無艱不商「的心路歷程。21世紀的今天,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在經濟上都面臨著巨大挑戰,同時這種挑戰也是巨大的機遇。
㈢ 財團是指什麼
財團--資金實力雄厚的經濟投資團體。
美國十大財團
美國財團
(American Financial Groups)
美國金融資本的簡稱,指由極少數金融寡頭所控制的巨大銀行和巨大企業結合而成的壟斷集團。它們通常由一個或幾個家族集合而成。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美國經濟由於生產和資本的集中,促使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加速溶合,形成了許多壟斷財團。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有摩根—第一國民銀行、洛克菲勒、庫恩—洛布、芝加哥、梅隆、杜邦、波士頓以及克利夫蘭等八大財團。戰後,八大財團實力發生變化,新財團崛起,形成了洛克菲勒財團、摩根財團、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杜邦財團、波士頓財團、梅隆財團、克利夫蘭財團、芝加哥財團、加利福尼亞財團、得克薩斯財團等十大財團統治美國的格局。特別是在50年代下半期到70年代上半期,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美國經濟發展較快,產業結構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大公司、大企業紛紛跨行業實行多種經營,生產和資本進一步集中,加速了混合聯合企業的發展。各財團又互相滲透,彼此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財團的界線愈來愈模糊不清,但東部財團如摩根財團、洛克菲勒財團以及第一花旗銀行財團,仍處於統治美國政治、經濟、社會的壟斷地位。
財團的產生和發展
美國從19世紀初開始產業革命,比英、法等國晚50多年,但到1890年,美國工業總產值就超過英、法、德
等國,躍居世界第一。工業的蓬勃發展加速了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自然而然走到壟斷。1893年經濟危機,一些企業被兼並,一批壟斷企業因而產生,例如1901年創立的美國鋼鐵公司就是這次企業兼並的產物。它是美國第一家「十億美元公司」,控制7DO多家企業,壟斷了全國鋼的生產,年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65%。
在工業生產迅速集中的過程中,銀行資本也更為集中。19世紀末,紐約出現了金融實力雄厚的3家人壽保險公司和兩家商業銀行(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和紐約花旗銀行)。它們各自控制著幾十家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形成了強大的金融壟斷組織,開始與工業資本融合。洛克菲勒財團和摩根財團就是這樣誕生的。20世紀初,洛克菲勒財團和摩根財團已控制了美國全部國民財富1200億美元的1/3左右。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財團獲得驚人的發展,由此產生的壟斷達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具體表現在:①生產的高度集中。據美國《幸福》雜志的統計,1954—1969年美國500家最大的工礦企業的產品銷售額,在產品的總銷售額中所佔的份額,從46%增加到65%;僱用人數在全國雇員總數中所佔份額,從46%增加到71%。全國工礦產品銷售總額的2/3集中在只佔企業總數的0.1%的大企業手裡。這500家最大的工礦企業約有86%屬於十大財團。②資本越來越集中。1901年首次出現「十億美元公司」時,銀行資本、工業資本均已相當集中,並已開始融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集中程度更高。金融界在80年代竟出現了千億美元的銀行,如第一花旗銀行和美洲銀行。財團的壟斷勢力隨著各財團的經濟實力迅速膨脹而日益加強,控制著美國政治、經濟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財團對美國經濟的壟斷
財團除靠所屬企業積累資金、擴大企業的生產能力之外,還依靠企業的兼並而擴大規模。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到70年代末,曾掀起3次企業兼並的高潮,每經過一次兼並,財團的經濟實力就得到一次增強,更加提高了它們對國民經濟的壟斷程度。美國經濟的各個部門,無不受到各大財團的控制和支配。
財團對美國政治、外交的控制
各大財團不但憑借其雄厚的金融資本和工業資本,掌握著美國國民經濟的命脈,而且還利用它們的金融家、企業家及經濟學家,組織各種委員會、協會、同業公會等公眾團體,針對當前美國的財政、金融、外貿等經濟問題,發表調查報告或研究論文,提出有利於財團的各種建議意見,以左右政府的決策。壟斷財團通過操縱總統競選和國會改選的途徑,爭奪政府要職和國會席位,從而左右政府的內政外交,成為美國真正的統治集團。由於各大財團在海外的利益不斷膨脹,因而對政府的外交政策特別關心,千方百計設法對政府施加影響。
財團發展的新趨勢
由於科學技術的新發展、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戰後美國壟斷財團經歷了深刻的變化,最顯著的是:
財團經營多樣化、專業化的特點逐漸喪失 美國財團最初是按經濟部門發展起來的,具有專業化的特點。例如洛克菲勒財團以石油起家,摩根財團依靠鋼鐵發展起來,杜邦財團則是依賴化學發跡的。但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尤其自70年代以來,由於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及財團之間的競爭加劇,各大財團轉向經營多樣化,成為綜合性的財團。隨著經營多樣化的發展,各財團所控制的工商企業五花八門,各色俱全,彼此之間的利害不盡相同,甚至互相沖突,使財團無法代表它們各自的利益,更難進行統一的指揮,只好放鬆控制。所以在今天的財團內部的關系日趨鬆散。
財團互相滲透 它們派遣人員互兼董事,使財團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界限不易劃清。過去美國的大公司、大企業一般只受一家財團的控制,近年來,經過各財團的滲透,一家公司往往變成由幾家財團共同控制的公司。
財團資本進一步國際化 美國財團不僅要將美國經濟置於它們的統治下,而且還要向國外擴張勢力,在國際范圍內建立它們的壟斷地位。戰後以來,美國各財團大力擴大它們的經濟活動范圍,由一國擴展為多國。由於資本的進一步國際化,跨國公司不但獲得迅速發展,而且在世界經濟活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美國各大財團所控制的大公司、大企業、大銀行,幾乎沒有例外地都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跨國公司。
公司的經營權和所有權逐漸分離 「能人主義」在美國工礦企業中生下了根,各大公司經理不再實行代代相傳的世襲制,而是選賢與能,聘請掌握生產技術而又擅長經營管理的「能人」當經理,財團的家族色彩日益淡薄。
第一花旗銀行財團
(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戰後興起的東部大財團。歷史雖短,但其控制的資產總額已超過幾家老財團,躍居十大財團的前列。該財團以第一花旗銀行為核心,依靠它的巨額資金,向軍火工業(如火箭、導彈以及飛機等)和民用工業(如電子、化工、石油以及有色冶金等)擴張勢力,控制了一大批著名的大企業和大公司。它也是對外擴張最活躍的財團之一。
第一花旗銀行的前身是創立於1812年的紐約花旗銀行,該行為華爾街最老的銀行之一。至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受斯蒂爾曼和洛克菲勒兩大家族的控制,作為標准石油系統(美孚石油系統)資金調度中心,並因此獲得迅速發展。30年代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業務一蹶不振。在50年代發生的企業兼並浪潮中,它又重新活躍起來,1955年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並,更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用現名。以該銀行為核心形成了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擠入美國十大財團的行列。
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所以發展得如此迅速,主要是由於該財團的經濟實力是由第一花旗銀行同與軍火生產有密切關系的大公司和大企業所構成。它所控制的從事軍火生產的波音公司和聯合飛機公司,除生產大型民航客機外,歷來都是美國主要的軍火承包商,主要承包噴氣式轟炸機、民兵Ⅲ洲際導彈、阿波羅計劃以及製造火箭和宇宙空間發射器等軍用產品,每年從軍事訂貨中獲得驚人的高額利潤。財團所屬其他企業還有大西洋里奇菲爾德石油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施樂公司、明尼蘇達采礦與製造公司、履帶拖拉機公司(與摩根財團和杜邦財團共同控制)以及生產電子計算機的國民現金出納機公司。在商業方面則有彭尼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和珠寶商店(與芝加哥財團共同控制)。上述企業都在國內外居於壟斷地位。
摩根財團
(Morgan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為統治美國經濟的壟斷資本財團。創始人J.P.摩根在其父J.S.摩根資財的基礎上,1871年與人合夥創辦德雷克塞爾—摩根公司,從事投資與信貸等銀行業務。1894年合夥人逝世,由其獨資經營,1895年改名為J.P.摩根公司,並以該公司為大本營,向金融事業和經濟各部門(諸如鋼鐵、鐵路以及公用事業等)擴張勢力,開始形成壟斷財團。1912年,摩根財團控制了金融機構13家,合計資產總額30.4億美元,其中以摩根公司實力為最雄厚,稱雄於美國金融界,華爾街的金融老闆稱摩根公司為「銀行家的銀行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摩根財團大發橫財,戰後以其雄厚的金融資本,滲入國民經濟各個部門;30年代,摩根財團所控制的大銀行、大企業的資產總額占當時美國八大財團的50%以上。
由於財團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其他財團又無不以摩根財團為進攻的主要目標,因而其實力地位相對下降,曾一度為洛克菲勒財團所超過。為挽回頹勢,它採取了多種措施。在金融方面,利用雄厚的金融基礎,擴展實力。在工業方面,積極開拓新興技術工業,60年代以來,在電子計算機、高速復印機和微型膠卷等工藝部門中,已躍居首位。財團所屬的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是全世界生產電子計算機最大的企業。財團原來基礎較好的電器設備、電力設備和原子能設備等工業也取得很大發展。在軍火工業方面,摩根財團控制的通用電氣公司、通用動力公司和格魯曼飛機公司,名列美國國防部最大軍火承包商的前茅。至70年代後期,摩根財團的信託資產迅速增長,大大超過了其他財團,加以電子計算機等尖端技術工業的興起,又使該財團的經濟實力成倍增長。摩根財團不論在控制的企業數目和擁有的資產方面,又都凌駕於洛克菲勒財團之上。
摩根財團在金融業方面擁有雄厚的基礎。其主要支柱是J.P.摩根公司。摩根公司是世界最大跨國銀行之一,在國內有10個子公司和許多分支行,還有1000多個通信銀行。在國外約20個大城市設有支行或代表處,在近40個國家的金融機構中擁有股權。其經營特點是大量買賣股票和經營巨額信託資產。它控制著外國37個商業銀行、開發銀行、投資公司和其他企業的股權。此外,還有製造商漢諾威公司、紐約銀行家信託公司以及西北銀行公司、謹慎人壽保險公司以及紐約人壽保障公司等。在工礦企業方面主要有國際商業機器公司、通用電氣公司、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美國鋼鐵公司以及通用汽車公司等;在公用事業方面則有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和南方公司。
得克薩斯財團
(Texas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得克薩斯州倔起的一個新財團,主要是依靠石油工業和軍火工業發展起來的。以K.W.麥基遜、S.理查遜、H.L.亨特、J.柏朗、J.A.埃爾金斯等創立的家族為代表。
得克薩斯財團的銀行資本比較薄弱,雖擁有4家銀行和3家保險公司,但沒有形成強大的金融中心。4家銀行是:達拉斯第一國民銀行、休斯敦第—城市國民銀行、達拉斯共和國民銀行和得克薩斯商業銀行。得克薩斯財團所控制的工礦企業以休斯頓的坦尼科公司為最大。它本是美國最大的一家石油天然氣管道運輸公司,現已發展成多種經營的綜合公司,該公司因受到洛克菲勒財團的滲透,已成為兩家財團共同控制的公司。在軍火工業方面,得克薩斯財團控制了兩家著名的公司。一家是LTV公司(原譯林—特姆科—沃特公司),創辦人J.J.林,善於兼並,在1960年兼並特姆科飛機製造公司,後又於1961年兼並沃特公司(製造飛機和導彈)。80年代以來進行多樣化經營,但仍以製造軍火為主,獲利甚厚,發展迅速。另一家為休斯飛機公司,創辦於1933年,經營業務本限於設計和實驗性製造,1942年才開始商業性生產,製造飛船、偵察攝影機以及各種飛機零件。80年代上半期,該公司生產的電子控制系統和其他電器部件,在美國飛機製造業中處於領先地位,因此該公司生意興隆,營業額大增。此外,得克薩斯財團還擁有一些生產尖端技術工業產品的公司,如得克薩斯儀器公司。
加利福尼亞財團
(California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倔起的新興大財團,包括美洲銀行集團、舊金山集團及格杉磯集團。這三個集團的經濟實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加利福尼亞州軍火工業的迅速發展而獲得急劇增長,特別是金融資本的增長速度尤為驚人,形成以美洲銀行為金融中心的大財團。1974年擁有資產1671億美元,在美國十大財團中居第三位,在美國的政治、經濟生活中起著主要作用。它與南部財團組成一股新興的軍火工業集團勢力,成為與東北部老財團相抗衡的力量。
加利福尼亞財團的金融資本極為雄厚,擁有的主要商業銀行有美洲銀行、西方銀行公司、安全太平洋公司以及舊金山地區的韋爾斯·法戈公司和克羅克國民公司等。
美洲銀行是加利福尼亞財團的金融核心,其前身為義大利移民後裔A.P.基安尼尼於20世紀初所創辦的義大利銀行。由於業務的迅速發展,至20年代就成為美國西部最大的銀行;30年代初,與加利福尼亞美洲銀行合並,改名為美洲銀行(全稱美洲國民信託儲蓄銀行)。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它帶來了巨額利潤,超過了當時紐約的大通國民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商業銀行。只是美洲銀行的最大表決權已為摩根財團和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所控制,加利福尼亞財團在美洲銀行的勢力遠不如前。
加利福尼亞財團所控制的工礦企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以農業和采礦業為主;大戰期間和戰後,由於加利福尼亞州已成為美國最大的軍火生產基地,該財團所控制的工業公司以軍火生產為主。例如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利頓工業公司以及諾斯羅普公司。這些公司都是美國前十名的軍火商和軍火出口商。戰後,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在美國國防部的軍火訂單中,長期居於首位。但是這些生產軍火的公司的控制權,逐漸落入東部大財團的手裡,加利福尼亞財團的實力地位已相對下降。
芝加哥財團
(Chicago Finan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美國中西部地區的財團。20世紀初期,由當地的富豪家族麥考密克家族、伍德家族及新興的克朗家族組成,以芝加哥地區為活動中心而得名。
芝加哥地區氣候適宜,雨量充足,土地肥沃,宜於發展農牧業,很早就成為美國重要的糧食區和牲畜區。農業和畜牧業發達,肉類加工和農業機械工業隨之發展,很快就使芝加哥地區成為僅次於紐約的工商業中心和金融中心。這些富豪家族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壟斷財團。1935年擁有資產43億美元,在當時美國八大財團中居於第四位。
芝加哥財團的金融實力比較雄厚,擁有5家大銀行:大陸伊利諾伊公司、第一芝加哥公司、哈里斯銀行公司、北方信託公司以及美國銀行公司。此外,還有兩家保險公司:西納(CNA)金融公司和各州保險公司。近年來,芝加哥財團受到華爾街大財團的排擠,金融實力遠不如前。大陸伊利諾伊公司受到摩根財團的滲透,已成為兩家財團共同控制的公司;第一芝加哥公司又為洛克菲勒財團所控制,芝加哥財團實際上已從屬於這兩個大財團。
芝加哥財團所控制的工業部門,主要是農產品加工工業和傳統的農業機械製造業以及以農業地區為對象的商業。在農產品加工工業方面,它控制了12家肉類加工公司,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埃斯馬克公司和聯合食品公司。在農業機械方面,它擁有國際收割機公司、履帶拖拉機公司(與洛克菲勒財團兩家財團共同控制)以及迪爾公司。這3家農業機械公司生產的拖拉機佔全國拖拉機銷售市場的60%。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芝加哥財團在石油工業方面的擴展引人注目,它在屬於洛克菲勒財團的印第安納標准石油公司和德士古公司擁有大量投資,而且有重要的人事結合。
芝加哥財團在商業方面佔有重要地位。擁有西爾斯—婁巴克公司、聯合百貨公司、珠寶商店和馬歇爾·菲爾德公司等巨大的商業零售公司。西爾斯—婁巴克公司創立於1866年,20世紀初經營郵購業務獲得巨大發展,零售商店和供應點遍及美國各地,1982年公司資產增366億美元,全年銷售額300億美元,在美國的百貨公司中居於首位。
克利夫蘭財團
(Cleveland Finan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以所在地克利夫蘭得名。
19世紀後半葉,克利夫蘭地區的幾家相互密切聯系的富豪家族,主要有馬瑟、漢納、漢弗萊、伊頓等家族,利用當地豐富的煤鐵資源,創辦鋼鐵工業,獲得巨額利潤後,又投資於銀行業,並向橡膠工業和鐵路運輸方面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具備了財團的條件,1935年擁有資產14億美元,為當時美國的第八家財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獲得進一步發展,1955年資產增達157億美元,上升為美國第六家財團。60年代,由於財團所處的地區限制,實力衰退。
克利夫蘭財團的經濟實力以鋼鐵、橡膠、鐵路運輸等部門為主,在美國基本工業中有一定的地位。鋼鐵工業是該財團的主要利益所在,它控制了美國最大10家鋼鐵公司中的4家,即共和鋼鐵公司、萊克斯—楊斯頓公司、阿姆科鋼鐵公司(與梅隆財團、洛克菲勒財團共同控制)和國民鋼鐵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制)。克利夫蘭財團在美國橡膠工業中也有重要利益,美國最大的兩家橡膠公司——固特異輪胎橡膠公司和費爾斯通輪胎橡膠公司,均為克利夫蘭和其他財團共同控制。克利夫蘭財團金融資本薄弱,它擁有的克利夫蘭信託公司等5家金融機構,實力有限,籌措資金只得仰賴東部財團,特別是摩根財團的金融機構。
梅隆財團
(Mellon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以梅隆家族為中心,以金融起家的大壟斷資本集團。創始人T.梅隆於1869年創辦托馬斯.梅隆父子銀行,發展迅速。1902年改名梅隆國民銀行是梅隆財團賴以起家的金融支柱。它以此為起點,逐步與工業資本融合,財團逐步形成。梅隆財團所控制的金融機構,除梅隆國民銀行外,還有匹茲堡國民銀行和通用再保險公司。長期來,梅隆財團通過這些金融機構控制了匹茲堡地區的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
梅隆財團所控制的工礦企業,資格最老的是美國鋁公司。它的前身是匹茲堡冶煉公司,1890年就為梅隆父子銀行所控制。1910年以來,美國鋁公司一直壟斷著美國鋁的生產,是梅隆財團的工業支柱之一。另一個重要工業支柱是海灣石油公司。它是美國最大的石油壟斷企業之一,主要業務包括石油開采、提煉、運輸和銷售;80年代以來擴大了石油化工和乙烯的生產能力,在美國化學公司中占第三位。梅隆財團在鋼鐵工業生產中也佔有一定的地位,擁有阿姆科鋼鐵公司(與洛克菲勒財團、克利夫蘭財團共同控制)、國民鋼鐵公司(與克利夫蘭財團共同控制)及惠靈—匹茲堡鋼鐵公司、阿勒格尼—勒德盧姆工業公司等4家大鋼鐵公司。此外,財團還擁有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與洛克菲勒財團共同控制)、固特異輪胎橡膠公司(與洛克菲勒、芝加哥及克利夫蘭財團共同控制)及羅克韋爾國際公司。羅克韋爾公司末受任何財團滲透,專門設計和製造飛機、導彈以及火箭,長期以來一直是五角大樓和國家宇航局的主要承包商,獲利甚巨。
波士頓財團
(Boston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也是美國最老的壟斷財團之一。它是由19世紀經營奴隸貿易而致富的波士頓地區的洛威爾、勞倫斯、亞當斯以及洛奇等家族同新興的肯尼迪家族聯合組成的。當時,這幾個家族把從海外殖民掠奪中積累起來的巨額資金投資於商業銀行、保險事業和投資公司,並依靠這些金融機構提供資金,經營紡織、製革、製鞋、服裝、食品以及化工等輕紡工業。由於輕紡工業發展迅速,至20世紀初,波士頓這幾家世代互相通婚的家族,便以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為核心,形成了波士頓財團。
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創立於1859年。1903年與馬薩諸塞銀行合並後,仍稱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它是美國最早的一家跨國銀行。除銀行外,波土頓財團還擁有4家著名的保險公司,以約翰·漢科克互惠人壽保險公司和馬薩諸塞互惠人壽保險公司為最大。
波士頓財團在工礦企業方面的實力不及東部大財團。它所控制的工業原來主要是輕紡工業,從50年代起,利用麻省理工學院的科研成果發展新興技術工業,從輕紡工業轉向電子、光學、空間、導彈等方面發展。例如它所控制的特克斯特隆公司,戰後兼並了許多中小公司,實力壯大,經營方向也由輕紡工業轉向宇航工業和電子工業發展,成為擁有70多家子公司的多樣化公司。它既製造航空和宇航產品、各種電子部件、飛機部件,又經營鍾表發條、傢具和家禽等行業。它的一家於公司貝爾宜升飛機公司,是一家軍火出口商,為五角大樓和外國製造直升飛機。波士頓財團在發展新興技術工業方面具有優越的技術力量,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著名大學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動了波士頓地區尖端工業的發展。其所屬特克斯特隆公司、雷錫昂公司和波拉羅伊德公司等,由於新興技術工業的刺激,經濟實力增長很快。在政治上,波士頓財團曾聯合格克菲勒財團支持J.F.肯尼迪擔任總統。肯尼迪人主白宮,替波土頓財團爭得大批軍事訂貨,引起摩根財團的強烈不滿。1963年11月盟日肯尼迪遇刺身亡,給波士頓財團一大打擊,使它在同其他財團的競爭中地位不斷下降。
杜邦財團
(Du Pont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由杜邦家族組成的依靠化學工業和軍火工業起家的財團。創始人為法國移民E.I.杜邦·德內穆爾。他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逃到美國,1802年在特拉華州威爾明頓市創辦杜邦公司,經營火葯生意;經過杜邦家族5代人的經營,終於使杜邦公司變成典型的家族托拉斯。杜邦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資產從戰前的7500萬美元增加到1918年的3億美元;成為當時最大的壟斷公司之一。杜邦財團也由此形成。1935年,杜邦財團的資產總額增達26.3億美元,在當時的美國八大財團中居於第六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杜邦財團從五角大樓獲得價值210億美元的軍事訂貨,戰後又參加原子彈的製造,經濟實力大為增強,在十大財團中躍居第五位;但至60年代,由於財團之間的競爭加劇,杜邦財團的地位下降,退居第九位。
杜邦財團的經濟實力以工礦業為主。1974年該財團的工礦企業資產占其資產總額的69%。工業資本又主要集中在杜邦公司和通用汽車公司。杜邦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化學公司,其所需原料80%是石油。,自1973年以來,一再受到石油危機的沖擊。80年代以來,該公司轉向發展塑料工業和大力開展科學研究,生產不以石油為原料的產品,如用微生物發酵生產合成纖維等。杜邦財團的另一家大公司通用汽車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是美國規模最大的汽車公司。
杜邦財團的銀行資本較其他財團薄弱,缺少一個資金雄厚的金融機構作為核心,長期來,其金融業務不得不依附於摩根財團和其他財團提供資金。
杜邦財團是一個典型的家族托拉斯,杜邦財團基本上是由杜邦家族組成,其資本多半是家族的財富。所有重要職務都為家族的成員所控制,直到70年代上半期;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才相繼由外界「能人」擔任。
回答者:人見人愛不釋手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2-6 23:14
美國金融業-十大財團概況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美國經濟由於生產和資本的集中,促使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加速溶合,形成了許多壟斷財團。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有摩根—第一國民銀行、洛克菲勒、庫恩—洛布、芝加哥、梅隆、杜邦、波士頓以及克利夫蘭等八大財團。戰後,八大財團實力發生變化,新財團崛起,形成了洛克菲勒財團、摩根財團、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杜邦財團、波士頓財團、梅隆財團、克利夫蘭財團、芝加哥財團、加利福尼亞財團、得克薩斯財團等十大財團統治美國的格局。特別是在50年代下半期到70年代上半期,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美國經濟發展較快,產業結構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大公司、大企業紛紛跨行業實行多種經營,生產和資本進一步集中,加速了混合聯合企業的發展。各財團又互相滲透,彼此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財團的界線愈來愈模糊不清,但東部財團如摩根財團、洛克菲勒財團以及第一花旗銀行財團,仍處於統治美國政治、經濟、社會的壟斷地位。
財團的產生和發展
美國從19世紀初開始產業革命,比英、法等國晚50多年,但到1890年,美國工業總產值就超過英、法、德等國,躍居世界第一。工業的蓬勃發展加速了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自然而然走到壟斷。1893年經濟危機,一些企業被兼並,一批壟斷企業因而產生,例如1901年創立的美國鋼鐵公司就是這次企業兼並的產物。它是美國第一家「十億美元公司」,控制7DO多家企業,壟斷了全國鋼的生產,年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65%。
在工業生產迅速集中的過程中,銀行資本也更為集中。19世紀末,紐約出現了金融實力雄厚的3家人壽保險公司和兩家商業銀行(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和紐約花旗銀行)。它們各自控制著幾十家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形成了強大的金融壟斷組織,開始與工業資本融合。洛克菲勒財團和摩根財團就是這樣誕生的。20世紀初,洛克菲勒財團和摩根財團已控制了美國全部國民財富1200億美元的1/3左右。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財團獲得驚人的發展,由此產生的壟斷達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具體表現在:①生產的高度集中。據美國《幸福》雜志的統計,1954—1969年美國500家最大的工礦企業的產品銷售額,在產品的總銷售額中所佔的份額,從46%增加到65%;僱用人數在全國雇員總數中所佔份額,從46%增加到71%。全國工礦產品銷售總額的2/3集中在只佔企業總數的0.1%的大企業手裡。這500家最大的工礦企業約有86%屬於十大財團。②資本越來越集中。1901年首次出現「十億美元公司」時,銀行資本、工業資
㈣ 世界金融五百年的目錄
目錄
第一章
大國興衰背後的金融力量
鐵砧上錘出來的歐洲版圖/2
誰是戰爭的支柱/4
阿姆斯特丹成為歐洲金融中心/8
荷蘭東印度公司:貿易遮掩下的海外掠奪/12
荷蘭:戰爭幕後的操縱者/15
歐洲人的政治思維:均勢策略/20
法國之敗,敗在金融/22
拯救南海公司就是拯救英國/25
英國壟斷金融的崛起/28
法國金融的倒退:約翰·勞的曇花一現/30
丘吉爾說:七年戰爭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35
美國獨立戰爭:七年戰爭的延續/37
惡性通貨膨脹:法國大革命的陰霾/40
法蘭西銀行搶錢:拿破崙戰功赫赫的背後/44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雄起/48
第二章
英鎊為王
「神聖同盟」:鎮壓一切革命運動/54
雙手沾滿革命者鮮血的羅斯柴爾德家族/58
猶太人投機和平/62
印度人的血淚,英國人的財富/67
炮艦與福壽膏/72
「匯豐銀行」應運而生/78
英國「金本位制」的確立/81
歐洲和平的基礎:英鎊霸權的確立/85
鐵路熱潮襲卷全球/88
鐵路引發的1848年歐洲革命/93
南美泡沫,巴黎拯救了倫敦/97
「聖西門思想」:扭轉法國命運/101
英法爭奪國際貨幣體系控制權的較量/107
普法戰爭打出了一個國際金本位體系/111
第三章
美國和日本的金融崛起
美國的紙幣浮沉/118
美國具有「善騙」的傳統/125
主權信貸工具助林肯打贏了內戰/130
大發國難財的金融新貴/136
從工業崛起到財團雄起/140
皮爾龐特·摩根:金融教父的成長歷程/144
從英國買辦到一手遮天/147
萊茵河資本主義/152
「黑船來日事件」:打破日本經濟格局/159
日本財團的興起/162
清朝:金融主導權的喪失/167
甲午戰爭中的金融風雲/170
左右日俄戰爭的國際金融資本/174
俄國,被國際財團分食的美味/180
主要參考文獻/ 185
㈤ 住友財閥的發展歷程
住友集團源自約400 年前,一位1585年出生的名字叫做「住友政友」的日本人興辦的一個小型雜貨商店。一個偶然的機會,住友政友學會了當時最先進的冶煉銅技術,當時日本雖然擁有豐富的銅礦石,但只有原來的成品率較低的製造工序,所以只能生產出品質低下的產品。由於當時的日本產業界能夠獲得「首創者利潤」,先進的冶煉銅技術為住友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固的基礎。隨後,住友為了製造和維修冶銅時所需要的機械設備設立了機械製造所,它成為今日的住友重工機械公司的前身。以生產工藝的副產品硫酸氣作為原料,住友開始生產肥料,它成為住友化學公司的起源。為了籌措資金加以運用而設立銀行,為了供應電力設立發電廠……進而擴展到煉鋼,玻璃,水泥,電線,電機,通信,鋁,建設,保險等行業。住友集團不斷發展壯大,終崛起成為現代化的大型跨國企業集團。與三菱集團、三井集團並列為日本三大經濟集團。成員包括:三井住友銀行、住友信託銀行、住友生命、三井住友海上火災保險、住友商事、住友金屬、住友輕金屬、住友重機械、住友電氣工業、NEC、住友化學、住友電木、日本板硝子、住友金屬礦山、住友石炭礦業、住友林業、住友倉庫、住友不動產、三井住友建設、住友大阪水泥等20家核心企業。除此之外,還有眾多數不清的屬於住友系統的企業,以石油化工、鋼鐵、有色金屬、精細化工等行業為重心,同時經營海洋開發和核能。
利潤第一,不斷應變,住友為日本近代工業和四國島繁榮貢獻重大,銀行工業商事稱雄全球。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住友財閥的整體實力大大低於三井財閥和三菱財閥,而居於第3位;其金融實力又次於安田財閥。
依靠利潤第一,不斷應變的經營要訣,50~60年代,在住友銀行總經理(後任董事長)堀田莊三的領導與影響下,住友集團所不同程度控制的幾十家企業是日本壟斷資本中膨脹速度最快的財團。此間,日本經濟從二戰的災難中迅速恢復的發展,這其中,住友集團是起了推動作用的。
在住友集團的快速膨脹中,至70年代初,堀由所領導的住友銀行已躍居日本的第二大商業銀行;日本電氣和住友化學工業分別躍居電子計算機和化工業的霸主,住友商事、住友金屬、住友水泥、住友重機械等企業均稱雄世界。
早在16世紀,住友財閥的創始人住友政友,在京都開辦了一家葯鋪,經營得較為紅火。隨後,住友政友又創辦了出版印刷所,使得經營規模逐步擴大。
在明治維新時代,政府鼓勵工商業發展。以利潤第一,不斷應變作為經營要訣地住友家族,及時抓住這一大好機遇,籌措大筆資金投資於四國,先是開辦銅礦,爾後開辦煤礦,接著又向冶煉、機械、金屬、化學、電機、電力等重化工領域全方位進軍。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里,住友家族使得不毛之地的四國島,到處呈現一批現代工業的新氣象。
在重化工領域積累巨額資本後,住友家族又加強了金融機構,並於1912年成立持股公司--住友合資公司。至此,住友家族便形成了以金融壟斷企業核心的,包括幾十家大型企業的住友財閥。發展到30年代,住友財團的家族集權化更加明顯--該財團的大部分產業都集中在住友家族手中,到1937年度,住友家族的第16代人已經掌握了財團股本總額的90%左右。
在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對外擴張過程中,住友財團又成了軍需物資的主要供應商之一,因而得到政府的保護和扶植。這樣,住友財團的實力進一步膨脹起來,終於成為現代工業較為發達的日本國的第三大企業集團。
第二次世界大站後,美國佔領當局解散財閥時,住友財閥除住友合資公司被解散外,集團產業都被保存下來,因而其損失遠沒有三井等集團那樣大,其復活與發展也是日本財閥中較早、較快的。
50 年代初,以住友銀行為中心,通過舊財閥系統企業的負責人組成的白水會復活起來。住友財團進行復活起來的方法,基本上和其他財團一樣,是通過核心銀行金融控制、相互持股、人員派遣以及共同出資興辦新興、缺門企業等方法來進行的。住友集團在復活和膨脹過程中,呈現出3個顯著的特點:
一是自己的支柱企業穩步發展、壯大,如住友銀行經過激烈的兼並和競爭,其存款僅次於富士銀行而躍居日本商業銀行的第2位;日本電氣的電子計算機占據日本市場第 1位,住友化工超過主要競爭對手三菱化成公司而居日本化工業第1位,住友金屬礦山繼續壟斷銅業市場,住友電氣工業的電線生產占日本市場第一位,住友金屬在鋼鐵領域進展順利……
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是住友財團發展上最困難的時期。1952年,崛田壯三出任危難之中的住友集團的核心企業--住友銀行的總經理。他上任以後,繼承並發展了住友家族所一貫奉行的利潤第一,不斷應變的經營要訣,使得住友銀行迅速擺脫困境,並對整個集團發展以很好的支持。
1971 年,崛田壯三順應東京經濟中心的發展,讓東京營業部獨立,建立起東西兩個總部的管理體制。新開創的東京市場的住友存款額急劇上升。再者,住友集團的支柱企業--日本電氣公司就設在東京。住友銀行將重心東移東京,更方便、更有力地支持了日本電氣等住友集團東部企業地發展。
隨著日本經濟地發展,中小企業越來越活躍。崛田壯三抓住時機,積極開展向中小企業的貸款業務。到1976年,住友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比例達35%,在日本地大銀行中,僅次於以中小企業為主要經營對象的三和銀行,而超過了第一勸業、三菱及富士銀行。
㈥ 為什麼當年日本的重工業崛起那麼快
日本的重工業快速崛起的根本原因就是經濟軍事化。自犬養內閣開始,對財政政策進行大轉變,大幅度擴大軍事支出,擴大公債發行量。從1931 年到1936 年間,歲出總額約擴大50%,即從14.77 億增至22.82 億日元。政府財政開支中,軍費1930 年佔28.4%,1931 年為30.8%,1932 年增至35.2%,以後均在38~40%。這些軍事負擔,都轉嫁到日本人民身上。內債總額增長近一倍(從47 億增至93 億),貨幣發行額及物價指數均約上升40%左右。1936年,每個日本人平均負擔內債90 多日元若連同外債則超過100 日元。當年全國國民收入約146 億日元,軍事支出約占國民收入的7.4%。
軍需的擴大,使以軍事為中心的重工業、化學工業得到畸形發展,工業結構亦發生重大變化。1929年重工業及化學工業只佔工業生總產值的30.28%,1933 年其比重開始超過輕工業,至1938 年達到54.8%。同期,輕工業所佔比重從35.1%下降到22.2%。重工業及化學工業的從業人員比重也大幅增加,從1929 年的23.7%增加到1939 年的53.6%。從20 世紀30 年代起,日本資本主義開始轉入重工業階段。
經濟軍事化過程中,日本政府把民間工業納入為軍需服務的軌道,扶植了一批以軍事工業為母體的新財閥,主要有: 「日產」康采恩, 「日窒」康采恩,大型電力化學森康采恩、「日曹」康采恩、「理研」康采恩和中島飛機康采恩等。老財閥資本雄厚,在基礎工業、輕工業、國內市場和出口貿易中久居壟斷。
與之相比,新財閥一般主要靠國家資本、專業銀行的支持,採用新技術,發展與軍事密切相關的機電、化學等新興工業,以及「開發」殖民地等辦法來追逐高額利潤。他們與軍部勢力,與殖民擴張政策的聯系更密切,形成軍閥與財閥的階級同盟。
經濟軍事化過程中,老財閥三井、三菱等也緊跟軍事形勢。在「九·一八」事變以前,加大了對造船、煤炭、制銅、飛機、鋼鐵、制鋁等部門的投資,並從軍需通貨膨脹中獲得巨額利潤。「九·一八」事變以後,老財閥迅速地把重點轉入軍需工業。1937 年,三井財閥總資本17.2 億,其中軍工投資3.25 億日元,其它老財閥資本總額中軍工投資以住友最低,但也佔14%,三菱最高佔26%。新財閥的資本總額中,軍工投資日產為50.7%、日窒為53.8%、日曹為93.4%、森為83.2%、理研為95.3%。
經過經濟軍事化,日本的軍事力量和裝備水平大大提高。至「七七」事變前,日軍各種炮的數量已超過了法國而接近於英美。日本資本主義從其形成伊始,就具有濃厚的軍事色彩,其最大特點,就是以軍事為目的、靠戰爭而繁榮、從殖民地謀取利益,具有強烈的軍事侵略性質。
㈦ 現代工業崛起的標志是
「電器時代」和「鋼鐵時代」的到來
電、電燈以及其他電器的發明和使用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從20世紀初開始,電成為西方國家生產和生活的不可或缺的能源。由於電力,其它工業部門也快速發展起來,特別是鋼鐵行業的發展,使人類在材料領域告別了「棉花時代」。「電器時代」和「鋼鐵時代」的到來標志著現代化工業的崛起。
㈧ 有建造類的單機游戲嗎
有的,比如《工業崛起》、《家園:重建王國》、《人類黎明》、《米寶太空站》《瘋狂高樓大亨》等等。
1、《工業崛起》
《工業崛起(Rise of Instry)》是由Dapper Penguin Studios製作的一款風格十分簡潔清新的策略經營游戲,聽名字我們也能知道,這個游戲一定跟工業時代脫不了干係,游戲中玩家要成為一代工業大亨,在各個城市之間建立起自己的工業商業政治帝國。從選擇哪一行入手,到原料採集、廠房建設、設備采購、生產流程、銷售渠道、客戶服務等等眾多方面都需要玩家制定策略。
2、《家園:重建王國》
《家園:重建王國》是一款以中世紀為背景的模擬建造類游戲,在游戲中你將成為一名白手起家的國王,在只擁有部分建造師和工程師的情況下將小村莊逐漸發展成一座先進且開放的巨大城市,游戲以中世紀為背景的城市建造游戲,復雜的經濟模擬以及深度的生產鏈,超過150種不同的城鎮及生產建築物,帶領你的子民們克服眼前的重重困難,抵禦敵人的圍攻和恐怖的天災。
3、《人類黎明》
《人類黎明(Dawn of Man)》是由游戲廠商Madruga Works製作並發行的一款策略模擬游戲。游戲從石器時代開始,將玩家帶到鐵器時代,跨越人類史前10000多年。玩家必須讓你的人民像我們的祖先一樣生存、發展和進化,面對環境給你帶來的挑戰。
4、《米寶太空站》
《米寶太空站》一款科幻類的沙盒建造游戲。在游戲中玩家將來到真正太空中搭建可供大量居民生存的太空站點,你以太空站隊長的身份加入這場建造競賽中,從一無所有開始發展,隨著物資的不斷獲取與尖端科技的發展,米寶們會逐漸將太空站的規模擴大化,在保持自身穩定發展的基礎上還可以前往探索新的領域,從而將自己的太空領域擴寬到極致。
5、《瘋狂高樓大亨》
《瘋狂高樓大亨》是一款城市模擬建造類的游戲,在游戲中設計你自己的摩天樓超過100層。租用辦公室、公寓或商店,建造一個利潤豐厚的摩天大樓。建造電影院,酒吧或劇院,以滿足您的訪客,並建立一個有效的運輸系統與電梯和樓梯。
㈨ 美國財團的發展歷史
1.產生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美國經濟由於生產和資本的集中,促使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加速溶合,形成了許多壟斷財團。美國從19世紀初開始產業革命,比英、法等國晚50多年,但到1890年,美國工業總產值就超過英、法、德等國,躍居世界第一。工業的蓬勃發展加速了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自然而然走到壟斷。1893年經濟危機,一些企業被兼並,一批壟斷企業因而產生,例如1901年創立的美國鋼鐵公司就是這次企業兼並的產物。它是美國第一家「十億美元公司」,控制700多家企業,壟斷了全國鋼的生產,年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65%。
2.戰前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有摩根—第一國民銀行財團、洛克菲勒財團、庫恩—洛布財團、芝加哥財團、梅隆財團、杜邦財團、波士頓財團以及克利夫蘭財團等八大財團。
3.戰後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八大財團實力發生變化,新財團崛起,形成了洛克菲勒財團、摩根財團、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杜邦財團、波士頓財團、梅隆財團、克利夫蘭財團、芝加哥財團、加利福尼亞財團、得克薩斯財團等十大財團統治美國的格局。特別是在50年代下半期到70年代上半期,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美國經濟發展較快,產業結構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大公司、大企業紛紛跨行業實行多種經營,生產和資本進一步集中,加速了混合聯合企業的發展。各財團又互相滲透,彼此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財團的界線愈來愈模糊不清,但東部財團如摩根財團、洛克菲勒財團以及第一花旗銀行財團,仍處於統治美國政治、經濟、社會的壟斷地位。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財團獲得驚人的發展,由此產生的壟斷達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具體表現在:
生產的高度集中
據美國《幸福》雜志的統計,1954— 1969年美國500家最大的工礦企業的產品銷售額,在產品的總銷售額中所佔的份額,從46%增加到65%;僱用人數在全國雇員總數中所佔份額,從46% 增加到71%。全國工礦產品銷售總額的2/3集中在只佔企業總數的0.1%的大企業手裡。這500家最大的工礦企業約有86%屬於十大財團。
資本越來越集中
1901年首次出現「十億美元公司」時,銀行資本、工業資本均已相當集中,並已開始融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集中程度更高。金融界在80年代竟出現了千億美元的銀行,如第一花旗銀行和美洲銀行。財團的壟斷勢力隨著各財團的經濟實力迅速膨脹而日益加強,控制著美國政治、經濟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4.新趨勢
由於科學技術的新發展、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戰後美國壟斷財團經歷了深刻的變化,最顯著的是:
財團經營多樣化、專業化的特點逐漸喪失
美國財團最初是按經濟部門發展起來的,具有專業化的特點。例如洛克菲勒財團以石油起家,摩根財團依靠鋼鐵發展起來,杜邦財團則是依賴化學發跡的。但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尤其自70年代以來,由於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及財團之間的競爭加劇,各大財團轉向經營多樣化,成為綜合性的財團。隨著經營多樣化的發展,各財團所控制的工商企業五花八門,各色俱全,彼此之間的利害不盡相同,甚至互相沖突,使財團無法代表它們各自的利益,更難進行統一的指揮,只好放鬆控制。所以在今天的財團內部的關系日趨鬆散。
財團互相滲透
它們派遣人員互兼董事,使財團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界限不易劃清。過去美國的大公司、大企業一般只受一家財團的控制,經過各財團的滲透,一家公司往往變成由幾家財團共同控制的公司。
財團資本進一步國際化
美國財團不僅要將美國經濟置於它們的統治下,而且還要向國外擴張勢力,在國際范圍內建立它們的壟斷地位。戰後以來,美國各財團大力擴大它們的經濟活動范圍,由一國擴展為多國。由於資本的進一步國際化,跨國公司不但獲得迅速發展,而且在世界經濟活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美國各大財團所控制的大公司、大企業、大銀行,幾乎沒有例外地都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跨國公司。
公司的經營權和所有權逐漸分離
「能人主義」在美國工礦企業中生下了根,各大公司經理不再實行代代相傳的世襲制,而是選賢與能,聘請掌握生產技術而又擅長經營管理的「能人」當經理,財團的家族色彩日益淡薄。
美國財團(American Financial Groups) 是美國金融資本的簡稱,指由極少數金融寡頭所控制的巨大銀行和巨大企業結合而成的壟斷集團。
㈩ 清末的紅頂富商,是如何建立世界級跨國財團,成為股東的
在清朝末年,雖然由於國家遠遠落後於歐美列強,導致備受欺辱;但卻也出現了不少驚才絕艷之輩,比如寫《海國圖志》的魏源,除此之外還有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曾國藩等等,而接下來要說的這人,在商界上的成就和地位比大名鼎鼎的晉商八大家還要強。
但是作為封建王朝沒落時期的一名富商,伍秉鑒所積累的財富註定不會長久。就在他的跨國財團達到鼎盛時,一股暗流正悄然涌動。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盡管伍秉鑒曾向朝廷捐巨款換得了三品頂戴,但這絲毫不能拯救他的事業。由於伍秉鑒包庇外商走私鴉片,他曾遭到林則徐多次訓斥和懲戒,還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獻出巨額財富以求得短暫的安寧。
《南京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在1843年下令行商償還300萬銀元的外商債務,而伍秉鑒一人就承擔了100萬銀元。據伍秉鑒自己估算,在戰爭中,伍家損失了不下200萬兩白銀。但這筆數字,對於這位號稱擁有2600萬兩的世界首富來說,並不至於傷筋動骨。況且,深謀遠慮的伍秉鑒早把生意拓展到了海外,行商生意已不是伍家唯一的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