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人為什麼要發展工業

人為什麼要發展工業

發布時間:2022-05-03 22:58:01

A. 一五計劃為什麼要優先發展重工業

目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 - 1957)》指出,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下簡稱「一五」) 時期, 為了實現把我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建設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的宏偉目標, 新中國實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戰略確定:1952 年7 月, 中共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編制出《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計劃輪廓(草案) 》及其《總說明》。該文件提出:「工業建設以重工業為主, 輕工業為輔」。在此基礎上, 周恩來在8 月執筆起草了《三年來中國國內主要情況的報告》, 指出: 「五年建設的中心環節是重工業, 特別是鋼鐵、煤、電力、石油、機器製造、飛機、坦克、拖拉機、船舶、車輛製造、軍事工業、有色金屬、基本化學工業。」同年12 月, 中共中央《關於編制1953年計劃及長期計劃綱要的指示》也明確指出:「我們必須以發展重工業為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重點」, 集中有限的資金和建設力量, 「首先保證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基本建設, 特別是確保那些對國家起決定作用的, 能迅速增強國家工業基礎與國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可以斷定, 到1952 年7 月至8 月, 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已基本確定, 並在中共內部達成共識。
原因:

第一, 受蘇聯工業化戰略的影響。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都是從發展輕工業開始, 大致花50 年到100 年的時間才能實現工業化。而蘇聯在上個世紀20 年代後期開始採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只用十多年就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在此工業化基礎上, 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功地打敗德日法西斯的侵略, 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1955年以前, 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一直被視為成功典範, 備受廣大發展中國家關注和推崇,新中國也不例外。1954 年3 月, 《人民日報》的一篇社論強調: 「蘇聯過去所走的道路, 正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榜樣。」由於此種認識的局限, 中共領導層已經把通過發展輕工業開始的工業化道路(即優先發展輕工業戰略) 稱為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 而把通過發展重工業開始的工業化道路(即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 稱為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於是, 是優先發展輕工業, 還是優先發展重工業, 在當時不僅關繫到發展戰略, 而且已經和堅持什麼社會制度聯系起來了。
第二, 為了盡快改變舊中國重工業嚴重落後的狀況。舊中國經濟結構畸形, 1949 年輕工業產值占整個工業的70 %以上, 而重工業所佔比重則不到30 %。重工業門類殘缺不全, 多數是采礦業或生產初級原料的工廠, 除了一些從事修理和裝配的工廠外, 沒有自己獨立的機器製造業。這種畸形狀態, 不僅極大地影響了國家經濟獨立和國防鞏固, 也嚴重製約和妨礙著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對此, 1953 年12月, 中共中央宣傳部提出的關於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 非常清楚地指出:「因為我國過去重工業的基礎極為薄弱, 經濟上不能獨立, 國防不能鞏固, 帝國主義國家都來欺侮我們」; 「我國過去幾乎沒有重工業, 交通運輸也不發展: 在廣大的國土上只有二萬多公里鐵路, 火車頭不能自製, 鋼軌也大部分從國外輸入; 汽車公路通車的在解放前只有七萬五千多公里, 貨運客運汽車為數很少, 而且都是從國外輸入的; 內河航運和海運都不發展, 內河只有很少的古老的輪船, 幾乎完全沒有遠洋的運輸; 完全沒有自己的航空業」; 「輕工業雖有一些, 但是也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 並且因為我國沒有重工業, 許多輕工業的機器,尤其是精密的機器不能製造」; 「因為沒有重工業, 過去在我國農業中就幾乎完全不使用機器,也很少使用化學肥料」。直到1954 年, 毛澤東還尖銳而形象地指出: 「我們現在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 能造茶碗茶壺, 能種糧食, 還能磨成麵粉, 還能造紙。但是, 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都不能造。」
第三, 受國際環境的制約。新中國建立後,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孤立和經濟封鎖, 正常的國際經濟交往被切斷。朝鮮戰爭爆發後, 中國被迫捲入與美國的直接軍事對抗, 從而面臨著巨大的軍事威脅。這種嚴峻的國際環境, 迫切要求新中國優先發展軍事工業和作為軍事工業基礎的重工業。對此,周恩來曾作出具體說明: 「有了重工業以後, 才能使國防現代化。經過抗美援朝戰爭, 我們的國防力量強大起來了。可是, 我們還不能製造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門高級的炮(如一五二加農榴彈炮、一三○海岸炮) 。在運輸上, 我們自己還不能製造一輛汽車。你們曾經在工業展覽會上看到有一輛汽車, 那是人家的料子,我們裝配的, 不是真正我們自己製造的。既然我們還不能製造一輛坦克、一架飛機、一門高級的大炮, 那我們的國防力量怎麼能算強大呢?我們的這些東西都是從蘇聯購入的, 這等於讓蘇聯在國防上還要背這么大一個包袱。這是不應該的。我們要自己生產這些東西, 就要搞重工業。」
第四,即受內向型發展戰略的影響。所謂內向型戰略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主要面向國內(或地區內) 市場, 基本不或很少面向國際市場的一種經濟發展戰略。它有兩個主要特徵: 高度追求經濟獨立和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前者是它的目標導向, 後者則是它的主要實施手段。
參考:《社會科學研究》2002 年第5 期--論「一五」時期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B. 工業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1、生產力

工業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生產水平,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倫敦成為世界金融和貿易中心。1851年,英國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

2、城市化

工業革命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工廠逐漸集中,形成了許多工業城市。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城市在國家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時影響社會習俗的變化。

從人類生產方式看工業革命後,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出現,又引發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出現了城市化的浪潮。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比較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不同特點,城市化帶來的效益和問題,進而理解人類社會進步中的代價與陣痛,滲透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社會關系

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兩大變革,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隨著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實力的增長,他們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

4、生產組織形式

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工業革命開始後,工人相對集中、分工明確、紀律嚴格、使用機器大生產的工廠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

5、思想文化

工業革命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工業革命開始後,需要許多新式人才,如工程設計、機器製造、機器修理、工廠管理等,而這些新人才都需具備科學知識,以及專門的技術訓練等。

(2)人為什麼要發展工業擴展閱讀:

消極:

1、資本主義國家加緊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奪,加劇了當地的貧困與落後。第三次科技革命進一步拉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

2、造成了環境的污染日趨嚴重。

3、如果無限制地發展工業,必然造成資源浪費和枯竭。

總之,工業化和科技的發展,在帶來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和分配的不公。但不可能停止科技的發展和進步,讓人類服從自然,問題的本質是如何正確地利用自然資源。只有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形成良性循環,並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人類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C. 為什麼我們國家一定要建設工業化

工業化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志。走什麼樣的工業化道路,是決定工業化快慢和成功的關鍵。

為把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長期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強國,建國6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的工業化道路進行了不懈的探索。

20世紀50年代,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從中國的國情出發,選擇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使我國這樣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建立起一個初具規模、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為中國的工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正確總結中國工業化建設實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對我國的工業化道路進行了全面改革,逐步打破了計劃經濟對工業發展的束縛,使中國工業獲得了持續高速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新技術革命在全球的展開,世界經濟正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與時俱進勇於創新,在黨的十六大上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工業化道路,從而為中國的工業化在新世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3)人為什麼要發展工業擴展閱讀:

工業化與城市化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動力,也是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的重要載體。中國已經基本實現了「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前兩個目標,正處於變傳統農業社會為現代工業社會、變傳統農村社會為現代城市社會,實現工業化和工業現代化與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的過程中。

實踐的發展迫切需要理論界探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內在發展規律及其相互之間內在互動關系,並據此來設計未來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思路與政策舉措,保持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協調發展,避免工業化脫離城市化;

或者城市化脫離工業化的不良傾向,使中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能夠少走彎路,甚至不走彎路,通過最短的路徑實現經濟社會的現代化和城鄉發展的一體化。

D. 我們作為一個農業而大國,再過渡時期,我們為什麼要發展工業尤其是要發展重工業

摘要 1、近代以來,民族資本主義以發展輕工業為主,導致工業經濟比例失調,先天不足,發展畸形

E. 為什麼說工業革命能使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500子

1、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

2、工業革命帶來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3、工業革命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4、但是,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5、工業革命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

6、從根本上說,後來出現的波瀾壯闊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是工業革命的間接產物。

7、生產力飛躍

8、出現了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與工業無產階級。

F. 工業發展給人類帶來的好處

正方:科技發展帶來了大氣污染、科技發展產生了白色垃圾、科技發展形成了氣溫變暖……所有的事情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的,越明亮的地方後面的陰影就越暗,但就憑這些你就斷定科技發展弊大於利?「世異則是事異」時代不同,所遇到的問題也不同,再說大氣污染,各省各市都推出了預防預案;白色垃圾,統一處理;汽車尾氣造成氣溫變暖科學家們也研發了太陽能汽車。看看現在、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空調、太陽能電池……環保節約的太陽能已經逐步進入千家萬戶,這不是科技在發展嗎? 小結一下,我們關鍵要找對方的邏輯上的漏洞,或者在辯論中挖坑(在辯論中製造陷阱,然對方前後矛盾)讓對方跳 。其次, 科技發展利大還是弊大這個問題。。。我覺得科技發展這個問題不能單純的用」利「或」弊「來概括~如果你用」利「」弊「來形容科技發展的話難免會陷入太過絕對的境地,讓對方抓住把柄,在針對這種問題時,你讓對方舉例,你應該是總能找到突破點的,還有就是在辯論以前,你要構建或是引用一套自己的理論,能夠解釋在辯論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也就是能夠闡述自己的觀點。

G. 為什麼要發展工業經濟工業園區在其中的作用。從著名的理論角度出發說

工業園區(1nstrial Park),日本和韓國稱工業團地,中國香港稱工業村。它是二戰後一些發達國家為發展經濟、改善城市布局結構,所採取的一種重要的企業地理集中的建設方式。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工業園區起到了引進外資、促進工業發展、解決就業、擴大出口和增加外匯收入的作用。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興辦各類工業園區對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新技術研發、振興出口導向工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際上早期建設的工業園區中,美國矽谷、中國台灣新竹、印度班加羅爾、英國劍橋、法國索菲亞·安蒂波里斯、韓國大德、以色列拉馬特-霍瓦烏和愛爾蘭國家科技園等八大工業園區的成功都得到了世界的普遍認可,被公認為世界一流園區的代表。它們共同的特徵就是發展迅速,擁有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的產業領域,關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同時建立了一套適合園區自身發展的模式,例如矽谷,它通過技術創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來應對當地經濟衰退,最終成為美國甚至全球經濟發展的引擎之地。

我國工業園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起步於1979年的深圳蛇口工業區,到2000年底,蛇口工業區有限公司已經成為擁有總資產111億元,凈資產由開發時的2億元人民幣滾動發展到56.3億元,年銷售收入47億元,稅後利潤近4億元,連續8年取得AAA級信用評級,有下屬全資和合資企業 70多家的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經過二十多年的創業,現在蛇口工業區有限公司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集金融、證券、旅遊文化娛樂、商貿、港口、房地產、石化儲運與銷售、供水供電及通訊、電子、軟體、信息技術等現代高科技產業於一體的現代綜合性企業集團。蛇口工業集團以改革促進經濟發展,創造出中國改革和經濟建設的一個又一個奇跡,在這里誕生了全國第一家企業銀行———招商銀行;全國第一家保險公司———平安保險公司,成為中國改革的「試管」、對外開放的「窗口」,並以經濟建設的「蛇口模式」為世人關注。

近30年來,隨著黨中央、國務院對工業園區各項政策的不斷完善,工業園區發展不斷加快,其作用日益顯現。工業園區的建設直接促進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和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如今,全國已經建立5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含享受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政策的蘇州工業園區、上海金橋出口加工區、寧波大榭開發區、廈門海滄台商投資區、海南洋埔經濟開發區)。長期以來,54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都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長速度,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助推器」。據商務部提供的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5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實現工業增加值7414億元,工業總產值 30219億元,稅收收入1570億元,出口1492億美元,進口1339億美元。工業園區作為現代產業快速發展不可或缺的載體,其重要性愈加凸顯。

首先,工業園區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是拉動GDP和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的火車頭。以新加坡裕廊工業園區為例,該工業園區是亞洲最早成立的開發區之一。二戰後,新加坡是一個缺乏資源、工業基礎落後、失業率極高的彈丸之地。為了改變這種面貌,新加坡建立了開發區,選擇了以吸引跨國公司投資為主的發展道路。裕廊位於新加坡島西南部的海濱地帶,距市區約10多公里,面積為60平方公里。此地區原本為荒蕪之地,大部分地貌是沼澤和丘陵,但是具有建設現代化工業區的良好自然地理條件。1961年政府計劃在裕廊劃定6480公頃土地發展工業園區,並撥出1億新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1968年園區內的廠房、港口、碼頭、鐵路、公路、電力、供水等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同年6月新加坡政府成立裕廊鎮管理局(JTC),專門負責經營管理裕廊工業區和全國其它各工業區。截止到2003年底,新加坡島內已建立了30多個工業園區,共佔地8025公頃,已開發5069平方公里,包含了7000多家跨國公司和本地的高技術製造業公司,對新加坡GDP的直接貢獻率為25%,僱傭了全國1/3以上的勞動力。裕廊工業園區的成功建立使新加坡實現了快速工業化,且時至今日依然保持發展活力。其開發模式一直是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借鑒和模仿的對象。

又如,江蘇省的蘇州工業園區是中新兩國政府間重要的合作項目,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同年5月實施啟動。十三年來,園區的開發建設一直保持著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幅達40%左右,累計上交中央和省市各類稅收460億元。2006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80億元,增長19%,超過了青海全省GDP總額;地方一般預算收入52.5億元,增長26%;固定資產投資395億元,增長11%;進出口總額500億美元,其中出口251億美元,分別增長23%和31%;新增注冊外資3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6億美元,在較高平台上繼續穩步增長。目前,園區以占蘇州市4% 的土地和人口、7%的工業用電量,創造了全市15%的GDP、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和固定資產投資,26%的注冊外資、到帳外資和30%的進出口總額。

其次,工業園區在產業集群化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產業集群化是21世紀產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工業園區專業化開發建設是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最主要的力量。工業園區在依託一定的區域條件和資源稟賦基礎上,對產業鏈下的各個產業聚集能力越高,園區的核心競爭力就越強,也就越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進而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聚至麾下。有「亞洲矽谷」之稱的印度班加羅爾軟體園就是一個突出的範例。經過20年的發展,目前該園已經成為世界聞名的 IT產業集群,英特爾、微軟、惠普等IT巨頭在此均設有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又如,國內珠江三角洲各工業園的專業化發展形成了以計算機、家電為主的產業集群,百公里內即可完成90%以上計算機零部件、80%以上的手機部件以及100%的彩電部件的采購。工業園推進產業集群化發展,不僅可以形成資源高地、技術高地、人才高地,還可以大幅提高輔助產業的專業協作程度和產出效率。

再次,工業園區已成為產業升級與和諧發展的孵化器。園區經濟的發展,必將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周邊區域逐步走向城市化,工業園區隨之也由單一工業化的經濟功能區逐漸向多元功能的新城區發展,這是工業園區發展的大趨勢。近年來一些優秀工業園區的實際情況已印證了這種轉變。崑山工業園區已經與崑山市融為一體,無錫高新技術工業園已與無錫新區融為一體,營口沿海產業基地甚至直接將市政府等行政中心機構及商務區、生活區規劃在工業園一期的核心地帶。

第四,工業園區的發展對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巨大的輻射和帶動作用。1955年法國發展經濟學家佩魯提出了「增長極」理論,其核心觀點是:在經濟增長中,由於某些主導部門或有創新能力企業或行業在一些地區或大城市的聚集形成一種資本與技術高度集中、具有規模經濟效益、自身增長迅速並能對鄰近地區產生強大輻射作用的「增長極」,通過具有「增長極」的地區優先增長,可以帶動相鄰地區的共同發展。如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以政府推動型的發展模式設立若干個經濟特區,從而改變了我國傳統產業在地理上的分布特徵,建立了以新興城市為圓心、以新興產業鏈的邊界為半徑的動態的增長極。由於這種增長極的形成有著顯著的偶然性,所以在後發優勢地區內利用以政府為主的開發區建設模式,可以在資金、土地、勞動力要素供給方面提供低成本的流動,從而加速本區域內增長極的形成。增長極往往也會帶來很大的技術溢出,從而改變區域產業結構和建立區域競爭優勢。

顯而易見,工業園區的發展絕不是僅僅實現資源轉換、循環利用、增加GDP、增加稅收和解決就業,更重要的是工業園區能通過引進和發展高新技術,提升全省的科學技術水平和裝備水平,培育一批高素質的科技和管理人才,成為青海今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業基地。

H. 人類為什麼要走工業發展之路,那是自我毀滅.

不得不說人類的智慧之高,這是人類發展的必然產物,自我毀滅嘛,作為一名人類,相信我們能夠改善自然環境

I.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其間,為什麼要重點發展重工業

1、國家剛剛建立不久,為了以防和應對帝國主義的外來侵略,鞏固國防,滿足國家戰爭的戰時需求,這是軍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2、新中國剛剛建立在國際上僅僅得到了蘇聯的支持,為了不被孤立,新中國暫時與蘇聯結盟,接受蘇聯的一部分發展模式,把自己變成蘇聯的「社會主義小兄弟」,從而能先在國際上穩住腳跟,再圖發展,這是政治原因;

3、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力量十分不有限,集中力量只能優先發展一種產業。而幾千年來中國一直是一個農業大國,輕工業從清末開始也有一定的基礎和規模,就是重工業幾乎沒有,因此如果再不發展重工業就沒有一個初具規模的工業體系,就更不能發展好經濟。而且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之下無論從軍事、政治方面都是指向重工業,是最迫在眉睫的,這是經濟發展的要求,是根本原因。

拓展資料: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1953-1957),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至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並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標志著系統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

閱讀全文

與人為什麼要發展工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購買汽車票用什麼軟體 瀏覽:446
北京賓士售價多少 瀏覽:108
賓士s空調加多少 瀏覽:608
哪裡賣奧迪副廠配件 瀏覽:446
奧迪a4l配一把鑰匙多少錢 瀏覽:148
柳州去融安坐汽車哪個車站 瀏覽:182
賓士威庭9座多少錢 瀏覽:100
奧迪r百公里加速多少秒 瀏覽:840
奧迪q5l和冠道20哪個好 瀏覽:567
北京賓士進廠怎麼樣 瀏覽:948
北斗星汽車是什麼是哪年上市 瀏覽:638
大眾汽車儀表盤感嘆號亮起什麼意思 瀏覽:82
寶馬擋把邊上旋鈕叫什麼 瀏覽:587
賓士g63哪裡買便宜 瀏覽:916
奧迪雨刷器怎麼停在上邊 瀏覽:212
西北工業大學大唐西市是哪個門 瀏覽:31
汽車哪個品牌是直營 瀏覽:560
奧迪a3冷卻液如何打開 瀏覽:229
如何自己改裝汽車前減震 瀏覽:981
寶馬的冷卻液溫度為什麼那麼高 瀏覽: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