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韓國什麼時候開始步進工業化

韓國什麼時候開始步進工業化

發布時間:2022-05-03 02:47:38

① 李氏朝鮮皇宮在北朝鮮還是在南韓

是南韓,首爾以前叫漢城,自古就是朝鮮的國都,韓國的朝鮮皇宮和宮門,現在對外開放
另附漢城歷史以供參考
自從公元前18年百濟國都慰禮城始建,就開始了它在朝鮮半島上作為首都的地位,此後,今日的首爾一直都是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家必爭之地。

首爾高麗朝的名稱是南京,於高麗文宗23年(即1068年)時命名[8],到恭愍王時的1356年,開始遷都往南京,但其後中斷。此後,在禑王、恭讓王時亦再提及過遷都南京的事。

1392年,朝鮮太祖李成桂在開京(今開城)建立朝鮮國,1394年遷都漢陽,即今日之首爾。此後,漢陽一直都是朝鮮的首都。日據時代,漢陽降格為漢城府,直到與開城府一同被並入京畿道為止。

朝鮮半島光復後不久即實行南北分治,李承晚在京城建立大韓民國,於1945年將京城之名改為「서울」(英譯Seoul)」(沿用李朝時期的漢字名漢城。2005年韓國改名為「首爾」,成為韓半島惟一一個沒有漢字名的城市)。朝鮮戰爭爆發後,原漢城(今首爾)在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和聯合國軍之間四度易手,遭到交戰雙方毀滅性的摧毀,昔日繁華的市區成為一片廢墟。光化門和政府大樓(前朝鮮總督府)被完全摧毀,市政設施全部被破壞。朝鮮在漢城展開肅反活動,處決了大量韓國中央及地方政府官員、軍官、警察、資本家、傳教士、教授、記者等「階級敵人」。韓國軍隊隨聯合國軍佔領漢城之後也處決了大量共產黨員和親共分子。戰前漢城原有人口180萬,由於大量難民南逃,朝鮮方面在撤退時又將剩餘人員帶至北方,戰後只剩6萬左右。

朝鮮戰爭後,韓國開始步進工業化,民眾紛紛前往漢城求生。漢城在此時的人口開始激增,為了迎合更多人的居住需要,當時的韓國政府決定開發連接漢城及周邊地區的公路。1988年漢城成功舉行198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002年作為第一東道國的首都,漢城承辦了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的開幕式。2005年,時任市長的李明博正式宣布서울的中文譯名改為首爾,(漢文化圈普遍認為此舉主要為了消除中國漢文化對朝鮮歷史的影響。改名有助於強化朝鮮族作為一個獨立民族的意思。),漢城一詞不再使用。

② 韓國的工業是什麼時候超過朝鮮的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朝鮮與韓國人均gdp對比表》(單位:美元) 1960年:朝鮮 253,韓國 82, 前者是後者的3倍 1970年:朝鮮 400,韓國 410, 後者追上前者; 1980年:朝鮮 700,韓國 1592, 後者超前者約1倍; 1990年:朝鮮 980,韓國 6482, 朝鮮落後6倍以上; 2000年:朝鮮 130,韓國 8840, 朝鮮落後78倍; 2004年:朝鮮 86, 韓國 12431,朝鮮落後900倍。 縱觀韓國經濟的發展,「根據霍利斯·錢納里(H.B.Chenery)的研究,韓國經濟的主要轉換增長時期為1963年~1983年。1963年隨著第一次經濟五年計劃的制定實施,工業化正式啟動。1970年韓國成為了新興工業化國家。1983年韓國經歷了1979年的第二次能源危機,1980年負增長後經濟得以恢復,並在經濟穩定基礎上促進自律化、開放化。」而經歷了1997年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發展歷史上最為慘痛的挫折之後,韓國經濟正在進行全面改革,並取得了初步成效。

③ 首爾的地理環境

漢武帝滅亡衛氏朝鮮以後在元封三年(前108年)在此處設立真番郡,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郡治霅縣在首爾市一帶。首爾所在的真番郡後來為魏晉時期的帶方郡。
今天的首爾(時稱漢城)東南在古代曾經是百濟王國的都城,稱慰禮城、漢山城。史書記載百濟王「烝土築城,作樓閣台榭,無不壯麗」。百濟比流王二十四年,內臣佐平優福據城反叛,王發兵討之。當日的慰禮城遺址,就在今日松坡區的奧林匹克公園內。現時公園還遺有當年的數幅城牆,被稱為夢村土城。真平王三十年,高句麗以兵六千攻百濟,戰於漢山城,新羅將軍朱珍領甲卒三千來援,大破麗兵。
百濟亡國之後,漢城地區被新羅佔領,名字先後改為漢山州、漢陽郡。新羅憲德王十七年,溟州郡王金周元子之子金憲昌謀叛欲立都於漢陽,北漢山州都督聰明擒誅之。 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之後,覺得高麗的王京(今朝鮮開城)王氣已經十分薄弱,於是由權仲和、鄭道傳等人擇定佳地,在1392年開始在漢江之北的漢陽營建新都。這里山環水抱,北有北漢山、北嶽山,東有洛山和龍馬山,西有仁王山,南有南山和漢江以南的冠岳山,漢江自東向西環抱城南,呈龍砂水穴「山水襟帶」的上好風水格局。城內大興土木,營建宮殿、宗廟、社稷、兩班衙署、道路。1394年,李成桂將都城從開京遷移到了漢陽(Hanyang,한양),並正式命名為漢城(Hanseong,한성)。在朝鮮王朝時期,漢城又稱「都城」、「京」。
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壬辰衛國戰爭爆發。5月2日,留都大將金命元、副元帥申恪率兵千餘,屯濟川亭,望見日軍聲勢浩大,不敢拒,悉沉軍器於江中,以匹馬走逃,諸軍皆潰。加藤清正率領日本軍隊度過漢江,攻佔漢城。日軍入城前後,漢城遭到很大的破壞。在國王出逃前夕,城中宮殿、社稷、衙署、城門以及宮內珍寶、歷代典籍、文物禮器全部被朝鮮方面焚毀,而宗廟獨存。日將平秀家長盛入城後曾處其中。後長盛焚宗廟,移寓南別宮,指揮諸路之倭向北追擊。1593年4月,日本軍隊撤兵南下,臨行前將城中人民屠戮殆盡。是年11月朝鮮宣祖國王返京時,宮闕俱燼,荊棘滿城,百官依牆壁以坐,不得不以月山大君舊第為行宮,桂林君家為大內,沈義謙家為東宮,故領相沈連源家為宗廟,以附近大小民家為闕內各司(稱時御所)。光海君時期將宗廟和宮殿擇要修復。
壬辰倭亂之後,漢城又經歷了後金軍(1636年改稱大清)的兩次入侵,即丁卯胡亂和丙子胡亂。丙子胡亂中,仁祖以沈器遠為留都大將,逃往南漢山城。清兵至漢城後,駐扎於慕華館至南廟一帶,後又於興仁門留屯。皇太極嚴令無得侵掠城中人民,但後金軍隊撤離時掠走了大量人口、金銀、牲畜。後金將領阿敏(四大貝勒之一)羨慕朝鮮宮殿城闕壯麗,一度不願返回滿洲苦寒之地,被皇太極疑有異圖而猜忌。
隨著清朝剿滅南明勢力,日本德川幕府頒布鎖國令,東亞的政局平定,漢陽得以回復昔日的繁榮。在朝鮮英祖、朝鮮正祖年間,漢城的人口已經發展到了30多萬。李朝正祖曾經計劃把首都遷到南方新營建的水原城,但是最終由於條件的限制,最終沒有實現遷都計劃。 朝鮮在1896年的「甲午更張」之後,擬訂了一個皇都振興計劃。迎恩門被拆除,並在原址上仿照法國凱旋門修築了西洋式的獨立門。在城內修築了道路、交通、照明設施和新的政府辦公機構。1882年修建了郵政總局。1899年修建了明洞聖堂。1900年,在德壽宮內修建了韓國最早的西洋式建築——石造殿。1907年拆除了漢城南部和西部的城垣。
日據時期,將漢城的名字改為京城(Gyeongseong,경성;Keijō,けいじょう),其地位也由朝鮮中央直隸府降低到了京畿道的一個郡。
1910年日本吞並朝鮮後,對京城的市政建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變更。
首先,日本對李朝原有的歷史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拆除景福宮內的弘禮門和資善堂等大量古代建築,並將景福宮正門光化門向東遷移,在其原址上興建了朝鮮總督府及其附屬建築群,同時還將慶熙宮改為學校。1911年2月,宣布由朝鮮總督府管轄舉行祭天儀式的圜丘壇,隨後於1913年將其拆毀,在該地建立朝鮮總督府鐵路飯店( 現朝鮮飯店)。日本在京城市內興建了一批建築,如京城市政廳、朝鮮銀行、西大門監獄、京城帝國大學、本町商業區等。1922年,朝鮮總督府將社稷壇改為公園,1925年修建了「京城駅」(今首爾站),在漢城南山上興建了日式神社「朝鮮神宮」。韓國一些學者認為,漢城市政廳、朝鮮總督府和朝鮮神宮的平面分別成「大」、「日」、「本」的字樣,破壞了漢城的風水。 朝鮮半島光復後不久即實行南北分治,李承晚在京城建立大韓民國,並把首都改名為「서울」(無漢字名,2005年韓國正式命名城市的漢字名,「首爾」)。
韓國獨立後,於1945年將京城之名改為Seo-Ul (Seoul,서울)。需要說明的是,서울這個詞在朝鮮語中是「首都」的意思。例如高句麗的서울是平壤,新羅的서울是慶州,高麗的서울是開京(開城),李氏朝鮮的서울是漢陽。直到韓國光復之後,才將서울作為特指大韓民國首都的固定專有名詞。
朝鮮戰爭爆發後,1950年6月28日,朝鮮人民軍佔領漢城。聯合國軍仁川登陸後,於9月20日至9月27日發動了漢城戰役,於9月27日收復了漢城。1951年1月8日,漢城被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再次攻陷。3月14日,漢城再次被聯合國軍奪回。
漢城在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和聯合國軍之間四度易手,遭到交戰雙方毀滅性的摧毀,昔日繁華的市區成為一片廢墟。光化門和政府大樓(前朝鮮總督府)被完全摧毀,市政設施全部被破壞。朝鮮在漢城展開肅反活動,處決了大量韓國中央及地方政府官員、軍官、警察、資本家、傳教士、教授、記者等「階級敵人」。韓國軍隊隨聯合國軍佔領漢城之後也處決了大量共產黨員和親共分子。戰前漢城原有人口180萬,由於大量難民南逃,朝鮮方面在撤退時又將剩餘人員帶至北方,戰後只剩6萬左右。 韓戰後,韓國開始步進工業化,民眾紛紛前往首爾(時稱漢城)求生。首爾在此時的人口開始激增,為了迎合更多人的居住需要,當時的韓國政府決定開發連接首爾及周邊地區的公路。自1960年代開始,首爾江北的高樓大廈有如雨後春筍般矗立,改變了首爾原來的面貌。
1974年,首爾地鐵的通車,加強了首爾與周邊地區的連系。同時,韓國政府亦在周邊地區大興土木建設新社區。八十年代,首爾市政府亦決定開發本來是荒涼之地的江南地區並把一些政府機構遷移至江南辦公,江南地區在短短時間內由一塊貧瘠之地變身成首爾的新市鎮。
首爾在1981年獲得1988年夏季奧運會主辦權,為了准備奧運,首爾市政府建設了一系列的基建,例如首爾地鐵3、4號線及88奧運快速公路,解決當時十分嚴重的塞車問題。籌備多年的首爾(時稱漢城)奧運在1988年9月17日開幕,經過這一次奧運,韓國的國力加快提升,而首爾亦開始成為亞洲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在奧運完結後,首爾政府仍然積極開發市內建設,擴張地鐵及公路網路,這些建設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依然沒有停止。 踏入2000年代,新上任的李明博市長實行他的「推土機」政策,首爾市容在他的政策下有重大的改變:原來是行車橋的清溪川被回復成原來模樣、廢棄的賽馬場被改建成首爾之森。首爾的大興土木吸引烏茲別克、蒙古、越南、菲律賓等地勞工前來工作。除了清溪川之外,首爾到處都可見綠化工程,例如良才市民森林、首爾林及漢江市民公園。
2002年,首爾成為其中一個有份舉辦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的城市,該屆世界盃的首場比賽法國對塞內加爾的賽事就在上岩洞的世界盃競技場舉行。2005年1月19日,李明博市長決定把Seoul的漢字名定為首爾,作為中文譯名,意味「首善之都」。今日的首爾是一個擁有1020萬人的國際大城市,2010年首爾成為當年的「國際設計之都」(World Design Capital)。

④ 想了解仁川 漢城這些地方的歷史

漢城歷史

自從公元前18年百濟國都慰禮城始建,就開始了它在朝鮮半島上作為首都的地位,此後,今日的首爾一直都是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家必爭之地。

首爾高麗朝的名稱是南京,於高麗文宗23年(即1068年)時命名[8],到恭愍王時的1356年,開始遷都往南京,但其後中斷。此後,在禑王、恭讓王時亦再提及過遷都南京的事。

1392年,朝鮮太祖李成桂在開京(今開城)建立朝鮮國,1394年遷都漢陽,即今日之首爾。此後,漢陽一直都是朝鮮的首都。日據時代,漢陽降格為漢城府,直到與開城府一同被並入京畿道為止。

朝鮮半島光復後不久即實行南北分治,李承晚在京城建立大韓民國,於1945年將京城之名改為「서울」(英譯Seoul)」(沿用李朝時期的漢字名漢城。2005年韓國改名為「首爾」,成為韓半島惟一一個沒有漢字名的城市)。朝鮮戰爭爆發後,原漢城(今首爾)在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和聯合國軍之間四度易手,遭到交戰雙方毀滅性的摧毀,昔日繁華的市區成為一片廢墟。光化門和政府大樓(前朝鮮總督府)被完全摧毀,市政設施全部被破壞。朝鮮在漢城展開肅反活動,處決了大量韓國中央及地方政府官員、軍官、警察、資本家、傳教士、教授、記者等「階級敵人」。韓國軍隊隨聯合國軍佔領漢城之後也處決了大量共產黨員和親共分子。戰前漢城原有人口180萬,由於大量難民南逃,朝鮮方面在撤退時又將剩餘人員帶至北方,戰後只剩6萬左右。

朝鮮戰爭後,韓國開始步進工業化,民眾紛紛前往漢城求生。漢城在此時的人口開始激增,為了迎合更多人的居住需要,當時的韓國政府決定開發連接漢城及周邊地區的公路。1988年漢城成功舉行198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002年作為第一東道國的首都,漢城承辦了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的開幕式。2005年,時任市長的李明博正式宣布서울的中文譯名改為首爾,(漢文化圈普遍認為此舉主要為了消除中國漢文化對朝鮮歷史的影響。改名有助於強化朝鮮族作為一個獨立民族的意思。),漢城一詞不再使用。

仁川歷史

仁川一帶從遠古就有遠古人生活,從仁川廣域市區到附近的永宗島、江華島都曾發掘出新石器時代及青銅器時代的遺跡。特別是江華島的三郎城與塹城壇遺跡,據推測與古朝鮮有關。根據百濟的始祖伝說,仁川是沸流建國的彌鄒忽的都城。仁川原本屬於百濟,從5世紀開始成為高句麗與統一新羅的領土。

⑤ 全是男人的地方,猜一世界地名

這個地名是:漢城。

全是男人的地方即全是漢子的城市,即是漢城。

首爾(漢城),全稱首爾特別市,舊稱漢城。大韓民國首都,是世界第十大城市、朝鮮半島最大的城市,亞洲主要金融城市之一;也是韓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中心。

首爾位於韓國西北部的漢江流域,朝鮮半島的中部。最早為周朝的真番東夷小國的棲居地,1394年朝鮮國王李成桂遷都漢陽並改為漢城。

1948年起改稱韓語固有詞「서울」(首都的意思),成為朝鮮半島唯一沒有漢字名的城市。2005年1月,韓國政府宣布「서울」的中文翻譯名稱正式更改為「首爾」。

(5)韓國什麼時候開始步進工業化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韓戰後,韓國開始步進工業化,民眾紛紛前往首爾(時稱漢城)求生。首爾在此時的人口開始激增,為了迎合更多人的居住需要,當時的韓國政府決定開發連接首爾及周邊地區的公路。自1960年代開始,首爾江北的高樓大廈有如雨後春筍般矗立,改變了首爾原來的面貌。

1974年,首爾地鐵的通車,加強了首爾與周邊地區的連系。同時,韓國政府亦在周邊地區大興土木建設新社區。八十年代,首爾市政府亦決定開發本來是荒涼之地的江南地區並把一些政府機構遷移至江南辦公,江南地區在短短時間內由一塊貧瘠之地變身成首爾的新市鎮。

首爾在1981年獲得1988年夏季奧運會主辦權,為了准備奧運,首爾市政府建設了一系列的基建,例如首爾地鐵3、4號線及88奧運快速公路,解決當時十分嚴重的塞車問題。

籌備多年的首爾(時稱漢城)奧運在1988年9月17日開幕,經過這一次奧運,韓國的國力加快提升,而首爾亦開始成為亞洲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在奧運完結後,首爾政府仍然積極開發市內建設,擴張地鐵及公路網路,這些建設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依然沒有停止。

⑥ 世界城市GDP排名中指的東京是指相當於中國的市嗎

首爾(韓語:??,舊稱漢城),正式名稱為首爾特別市(朝:?????/??特別市),是大韓民國的首都,也是韓國最大的城市,人口1000多萬。首爾都市圈包括仁川廣域市和大部分的京畿道,人口達2300萬, 是世界第二大都市圈,是韓國的經濟、科技和文化中心。 近一半的韓國人口居住在首爾都市圈。
首爾位於韓國西北部的漢江流域,處在朝鮮半島的中部。公元前18年,朝鮮三國時期的百濟最初定都於此地。首爾也是王氏高麗的南京和李氏朝鮮的國都。首爾都市圈內擁有四處世界遺產:昌德宮、水原華城、宗廟及朝鮮王陵。
首爾是世界十大金融商業城市之一,2008「對外政策」雜志全球城市指數排名第9的全球城市。首爾消費水平世界第五,亞洲僅次於東京。[4]2008年,首爾被《福布斯》雜志列為世界第六大經濟城市。[5] 首爾曾成功舉辦198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和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
首爾是2010年的世界設計之都(World Design Capital),同時也是一個高度數字化的城市,其數字機會指數(Digital Opportunity Index)排名世界第一。
歷史
已自從公元前18年百濟國都慰禮城始建,就開始了它在朝鮮半島上作為首都的地位,此後,今日的首爾一直都是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家必爭之地。
首爾高麗朝的名稱是南京,於高麗文宗23年(即1068年)時命名,到恭愍王時的1356年,開始遷都往南京,但其後中斷。此後,在禑王、恭讓王時亦再提及過遷都南京的事。
1392年,朝鮮太祖李成桂在開京(今開城)建立朝鮮國,1394年遷都漢陽並將漢陽改為漢城,日本1910合並韓國後朝鮮總督府以府令第7號,將漢陽改名為京城府並與開城府並入京畿道為止(日治時代的「府」相當於日本本土「市」層級)
朝鮮半島光復後不久即實行南北分治,李承晚在京城建立大韓民國,於1945年將京城之名改為「??」(英譯Seoul)」,沿用李朝時期的漢字名漢城。朝鮮戰爭爆發後,原漢城(今首爾)在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和聯合國軍之間四度易手,遭到交戰雙方毀滅性的摧毀,昔日繁華的市區成為一片廢墟。光化門和政府大樓(前朝鮮總督府)被完全摧毀,市政設施全部被破壞。朝鮮在漢城展開肅反活動,處決了大量韓國中央及地方政府官員、軍官、警察、資本家、傳教士、教授、記者等「階級敵人」。韓國軍隊隨聯合國軍佔領漢城之後也處決了大量共產黨員和親共分子。戰前漢城原有人口180萬,由於大量難民南逃,朝鮮方面在撤退時又將剩餘人員帶至北方,戰後只剩6萬左右。
朝鮮戰爭後,韓國開始步進工業化,民眾紛紛前往漢城求生。漢城在此時的人口開始激增,為了迎合更多人的居住需要,當時的韓國政府決定開發連接漢城及周邊地區的公路。1988年漢城成功舉行198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002年作為第一東道國的首都,漢城承辦了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的開幕式。2005年,時任市長的李明博正式宣布??的中文譯名改為首爾,漢字文化圈普遍認為此舉主要為了消除中國文化對朝鮮歷史的影響,有助於強化朝鮮族作為一個獨立民族的函意。
地理 首爾位於朝鮮半島的中部,在漢江和南山之間。市內包有南山、仁王山等多座山脈。隨著時代的發展,首爾的都市區已經擴展到南山以北,漢江以南。而漢江以南的各個副都心新區,以前本來是京畿道的冠岳市和廣州郡所屬。首爾、仁川、議政府、水原的市區和鐵路早已經連成一片。
首爾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攝氏11.8度,四季分明。春、秋季節少雨,氣候溫和。夏季受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冬季比同緯度其他城市寒冷。
經濟
首爾世界貿易中心 首爾中部 韓國在全球的世界頂尖企業,例如:三星、樂金(LG)、現代及起亞(KIA)集團等,都在首爾設有服務中心。服務行業占韓國GDP的63.2%,在國家的GDP平均值以上。在2006年,首爾的人均GDP是24,500美元。
作為韓國服務業的中心,首爾作為國內服務業的集中點,讓全國各地的經濟發展得以保持。作為企業融資集資的韓國證券交易所(KSE)設在首爾的汝矣島。
人口 10,373,234人(2000年12月)。其中男性5,166,605人,女性5,144,709人。居留的外國人為61,920人,以華人、美國人及日本人為主。
行政區域 首爾特別市由25個區(?)、15,267個洞(?)組成。「洞」相當於「屯」、「村」或「里」。這一萬五千多個洞,又由112,734個「番地」(??)所組成。韓國首都圈電鐵為聯系各區的主要運輸系統。
文化
首爾有眾多的文化機構。博物館機構有國立中央博物館、國立民俗博物館、世宗大王紀念館、戰爭紀念館、國樂博物館、樂天世界民俗博物館、三星出版博物館、韓國刺綉博物館、韓國泡菜博物館等100多家。劇場和美術館有世宗文化會館、國立中央劇場、國立國樂院、貞洞劇場、LG藝術中心、KBS廳、藝術的殿堂(劇場和美術館)、首爾市立美術館、德壽宮美術館、綜合美術館、朝鮮日報美術館、首爾畫廊、樂天畫廊等上千家。著名的電影院有CGV和Megabox。
旅遊 首爾(漢城)是李氏朝鮮500年間的都城,有眾多古跡。李朝時代的宮殿、宗廟和其他建築有:景福宮、昌德宮、秘苑、昌慶宮、慶熙宮、德壽宮、雲峴宮、宗廟、社稷、成均館、南大門、東大門、漢城城牆、南漢山城、北漢山城、貞陵、洪陵、宣靖陵、獻仁陵、泰康陵等等。
昌德宮仁政殿 其他古跡有夢村土城、風納土城、嵯峨山城、死六臣墓、奉恩寺、奉元寺、曹溪寺、獨立門、明洞天主教堂等。
公園和旅遊設施有西大門獨立公園、獎忠壇公園、塔洞公園、樂天世界、孝昌公園、南山谷韓屋村、汝矣島公園、南山公園、奧林匹克公園、社稷公園、龍山家庭公園等。
自然旅遊景點有北漢山國立公園、國立森林園、洪陵樹木園、水落山、仁王山、冠岳山、栗島候鳥棲息地。
著名的時尚購物中心為明洞、梨泰院、狎鷗亭洞。古董和特色商品集中在仁寺洞、黃鶴洞和長漢坪。南大門市場和東大門市場是最大的綜合貿易市場。
首爾塔與63大廈是首爾著名地標,近年落成的世界貿易中心與COEX商場則是首爾的人氣熱點。2005年完成修復工程的清溪川成為首爾市中心的休憩地點。

⑦ 韓國經濟是什麼時候開始騰飛的

韓國經濟起飛始於60年代初期,爾後30年來,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據世界銀行《1992年世界發展報告》統計,自1965年至1990年韓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年增長率為7.1%,列世界各國之首。按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莫克爾斯提出的「現代國家主要指標」剖析,韓國1990年人均GNP5400美元,第三產業在GNP所佔比重為46%,非農業就業人口比例、受過基礎教育人口比例、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人數、城市人口比重、平均人口預期壽命、人口自然增長率等均已達標,可見90年代的韓國已進入國民經濟現代化階段。對外開放進而實現市場經濟國際化被認為是韓國經濟起飛過程中成功的因素之一。國際輿論稱之為「韓國奇跡在戰爭的廢墟上出現」。

一、對外貿易推行由進口替代到出口導向的多邊化發展戰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一片廢墟上誕生的韓國,復經歷了朝鮮戰爭的洗禮,一直到60年初,其GN22P才達到24億美元。為擺脫戰後的經濟困境,提高本國的生產力水平,最初實施進口替代戰略,對於本國生產需要的原材料和生產資料的進口徵收低關稅,對於准備由本國產品替代的消費品進口徵收高關稅,對於替代進口的國內產業給予財政、金融優惠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定經濟和發展生產的積極作用。但是由於進口替代不僅限制了某些國外產品的進口,同時也限制了本國產品的出口,造成既缺乏資源和資本,又缺乏技術和設備的局面,加深了國民經濟對外依賴程度,導致國際收支狀況的進一步惡化,使國內的工業化進展非常緩慢。

50年代與60年代之交,世界上發生了以電子科學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推動了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不斷問世,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世界經濟發展呈現強勁的勢頭,促使國際市場容量日益擴大,刺激了各國之間貿易的持續增長。加上美、日出於全球戰略的考慮,對韓國在資金、技術、物質等方面給予援助,為韓國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提供了較寬活的發展空間。據此,從1964年開始,韓國從進口替代戰略轉向出口導向戰略,把經濟活動的重心由國內市場轉向國際市場,採取外貿多邊化和自由化的政策,參與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競爭,以外貿出口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隨後,韓國出口額開始逐年擴大,年均增長達40%以上,在出口貿易的帶動下,韓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國民收入及就業率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到1990年韓國的GDP業已高達2364億美元,30年來增長99倍。

二、以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為依據,促進國內外經濟一體化

60年代初,韓國在轉向出口導向型戰略時,資金缺口很大,投資需要增長很快,據此,韓國政府果斷地作出加快引進外資步伐的決定。韓國引進外資的主要著眼點,一是有利於發展出口和國際收支改善的原則;二是有利於關鍵性工業公益事業發展的原則;三是有利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福利事業作出貢獻的原則。30年來,韓國以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為依據,制定了引進外資的鼓勵和限制政策,一直把技術引進作為引進外資的一個重要方面。在60年代的工業化進程,大膽利用外國先進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和創新,促進了產業技術的發展,形成以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基礎的重化工業經濟。80年代以後,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以促進產業的升級換代。引進技術的比重,機械製造業佔27.8%,電子工業佔20.9%,石油化工佔16.4%。

韓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為相對剩餘資本集中提供了參與國際分工的有利條件。為了擴大出口市場,穩定國際資源進口,抵制貿易保護主義,強化本國產業的升級,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降低勞動力成本,80年代以來,韓國推行了對外直接投資、建立海外生產基地的策略。韓國政府通過財政、金融等手段鼓勵本國企業向外擴張,在信貸、稅收和保險制度等方面給予優惠。據有關資料顯示,80年代韓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40%以上是靠政府支持籌措資金發展起來的,1988年韓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為4.8億美元。目前,韓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是資源開發型產品投資,服務於國內經濟的發展;其次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投資,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一些本國限制性的產業,同時降低勞動力成本;再次是對發達國家投資,藉以達到引進高科技和現代管理手段的目的。既實現了國內產業結構的現代化,又促進了國內外市場的一體化。

三、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逐步邁向資本市場國際化

60年代後,韓國為擺脫國外的資金援助,求得經濟獨立,有計劃地建立了各種金融機構,發展各類金融市場,逐步完善了金融體系。80年代初,韓國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強國際金融中心的籌建,到90年代初,除國家中央銀行(韓國銀行)在國內建有15個分行,在海外設有8個分支機構外,大力發展商業銀行,其中包括全國性市中銀行(又稱存款銀行)5家,擁有資產約占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的75%,其分支機構達1857個;地方銀行12家,擁有資產約占商業銀行資產總額16%;外資銀行69家,其中最多的是美國,美國的10大銀行就有8家在韓國開設了分行,其次為日本和西歐國家。

韓國的金融市場分為有組織的金融市場即以銀行為中心的短期貨幣市場,非組織的金融市場即以非銀行機構為中心的長期資本市場。韓國政府認為金融業的開放首要的是資本市場的開放,因此於80年代開始實施資本市場國際化計劃。第一階段(1981至1984年)有限度地允許外國投資者通過韓國證券公司管理的開放型國際信託基金和由外國證券公司管理的封閉型基金間接參與投資。第二階段(1985年至1987年)加速韓國投資者間接投資外國證券的活動。第三階段(1988年以後)擴大海外基金的規模,以便利外國投資者間接投資韓國證券市場,准許韓國機構和企業投資外國股票,逐步邁向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金融業的發展已成為韓國政府管理經濟、加速資本積累和促進經濟繁榮的重要手段。

縱觀韓國經濟發展的演繹過程,可資研究和借鑒的基本經驗:一是從韓國經濟體制運行情況來看,實行市場調節與政府調控相結合,以政府調控為主,眾多國外經濟學家認為當前韓國仍屬「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體制」。它通常實施集中的宏觀經濟決策,並通過指示性計劃和控制經濟參數,藉助經濟立法和行政手段,規定產業和企業發展方向,調節國民經濟的運行,以推動主要經濟決策的實施。這對於發展中國家在資金、技術、管理人才均極端匱乏以至無法依靠民族資本的積累來迅速發展國民經濟的情況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二是從韓國政府宏觀決策的選擇來看,特別注重從本國的國情出發,適應世界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抓位有利時機,及時調整經濟政策和策略。韓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能夠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推行不同的貿易政策、產業政策和金融政策,較早的使國民經濟通過計劃手段,從粗放型發展及時轉變為集約化發展,因此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里關鍵是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三是從韓國經濟發展格局來看,實行以貿易為導向,以工業為基礎,以金融為後盾的三元經濟發展戰略,推進市場經濟國際化,形成國民經濟投入和產業的良性循環,為韓國經濟高速發展創造了高能化的結構。對外開放不僅有助於促進各項生產要素在國際范圍內進行交流,達到互補互利的目的,而且有助於適應國際競爭機制,促進技術進步,提高勞動效率,進一步發展社會生產力。金融對外開放是市場經濟走向成熟的標志,但恰恰是中國對外開放、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薄弱環節,中國政府要加大開放力度,重點似應在金融開放上大做文章。誠然,目前韓國市場經濟體制仍處於不斷完善之中,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的協調,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的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的配套等還存在發展失衡的問題,尚有待於進一步改進。

⑧ 韓國的經濟發展歷程

韓經濟發展歷程回顧

1948年韓建國後不久,朝鮮戰爭爆發,韓經歷了三年戰爭洗禮,經濟遭受沉重打擊。戰爭結束後,其經濟主要依賴美國的無償援助和優惠貸款。
60年代韓經濟開始起步,以第1個「5年經濟發展計劃」為標志,韓開始工業化進程。此時,韓政府開始實施以促進出口為特徵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為促進出口,韓將韓元貶值100%,並將多元匯率體系轉為單一匯率體系。當時勞動力成本較低,出口主要以輕工業產品為主,進口中糧食占較大比重。採取措施擴大出口同時,韓還制定了《外國資本促進法》,鼓勵外資流入。外資在當時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據統計,1962年外資在韓國內投資中所佔的比重高達83%。
70年代,韓開始著力促進重化工業的發展。1973年韓公布並開始實施「重化工業發展計劃」,大量投資向重化工行業傾斜。這一時期是韓造船、鋼鐵、汽車、電子、石化等工業的萌芽期,也是韓城市化進程開始加速的時期。重化工業的發展對經濟拉動效果十分明顯,1972-1978年韓GDP年均增長10.8%,重化工產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亦由72年的21%上升至78年的35%。同期,韓發起了著名的「新農村運動」,大大提高了農村地區的生產和生活水平。
80年代韓經濟開始自由化並開始著手進行結構調整。70年代的過度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韓政府要求大企業進行合並重組,結構調整主要集中在汽車、重機械製造、冶煉、造船和海外工程建設領域。這一措施促使韓產生了一批大財閥加深了這些大企業集團的市場壟斷。同時,韓開始銀行業私有化,降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障礙,金融服務開始逐步走向多樣和成熟。這一時期韓對外國直接投資的限制亦有所放寬,1984年修改了《吸引外資法》,取消了對外資持股比率和利潤匯出等的限制,對外資的審批亦轉向NEGATIVE系統。
90年代是韓經濟逐步融入世界化進程的時期。90年代經濟區域化蔚然成風,新的國際貿易體制逐步形成。韓積極參與烏拉圭回合談判並於1995 年成為WTO創始國之一,1995年韓人均收入首超1萬美元,1996年韓加入OECD,標志著韓正式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同期韓還先後加入了APEC、ASEM等國際組織。
1997年韓發生金融危機。80年代以來的過度經濟擴張過程中,韓積累了大量外債,外債在GDP中所佔比重快速增長,1994年已接近GDP的25%,其中,短期外債所佔比重極高,1996年曾高達58%,而韓本身外匯儲備並不充足。大企業為實現自身快速發展不惜大舉借貸進行投資,導致企業負債率居高不下,企業財務結構十分脆弱。據統計,1997年前韓企業平均負債率超過400%,30家大企業的平均負債更高達518%。此外,在金融危機發生的前一年即1996年,韓貿易收支狀況較差,韓寶鋼鐵、起亞汽車等若干大企業又相繼破產,更加重了韓整體的經濟脆弱程度。
1997年10月,東南亞金融風暴爆發,韓國股市隨之暴跌,韓元匯率急劇下跌。截至11月21日,韓外匯儲備幾乎耗之殆盡。韓政府迫不得已向IMF申請了135億美元的緊急貸款援助,暫時渡過了這場危機。
危機過後,韓政府根據與IMF達成的協議,開始對其經濟進行改革,主要著眼於提高宏觀經濟的穩定性。通過在公共領域、企業領域、金融領域、勞動力領域進行大幅度結構調整和制度改革,迅速地擺脫了金融危機的陰影,提前償還了IMF借款,外匯儲備大幅增加,1997年韓外匯儲備僅為38億美元。截至2009年1月,韓外匯儲備為已增至2017.4億美元。

⑨ 韓國成為亞洲中的發達國家,是什麼原因使他實現了飛躍

韓國由於瀕海,所以交通方便,而且由於地理位置的關系,氣候不會過於炎熱和寒冷,且天災較少,資源也比較豐富。並且由於上個世紀推行的政策,推動了經濟的增長,導致韓國呈現出富裕的景象,並且成功舉辦過奧運會。

因此,韓國雖然國土面積較小,但是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所以交通方便,並且環境適宜,天災也比較少。加上推行的政策,成功舉辦奧運會等,擴大了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所以經濟逐漸發達,韓國才成為了發達國家。

⑩ 韓國的歷史

1910年8月,日本迫使大韓帝國簽訂《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

1919年4月11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中國上海成立。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輾轉杭州、嘉興、鎮江、長沙、廣州、柳州、綦江等地,於1940年到達重慶。今天的韓國政府以在上海成立臨時政府的1919年作為「大韓民國」開國元年。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美蘇軍隊分別進駐半島南北部。

1948年8月15日半島南半部建立大韓民國,李承晚出任首屆總統。

1960年李承晚下台,同年8月尹潽善任總統。

1961年朴正熙發動軍事政變,此後長期執政。

1979年朴正熙遇刺身亡,全斗煥發動政變,於1980年出任總統。

1987年韓國修改憲法,實行總統直選,同年盧泰愚當選第13屆總統。此後金泳三、金大中、盧武鉉、李明博、朴槿惠和文在寅先後當選第14屆至19屆總統。

韓國的國名由來:

韓國國名源於古時朝鮮半島南部的部落聯盟「三韓」(辰韓、馬韓、弁韓),在中國東漢、三國時代,三韓的政權即被中原稱為「韓國」,如《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中記載:「桓、靈之末,韓濊強盛,郡縣不能制,民多流入韓國」。

這是朝鮮半島政權被稱為「韓國」的最早記錄。此後朝鮮半島的許多政權雖然不以「韓」為國號,但仍以「韓」或「三韓」作為其別稱而沿襲下來。至1897年10月,朝鮮高宗建立大韓帝國,使「韓國」作為朝鮮半島國家的正式國名而登上歷史舞台。

1919年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於中國上海,雖然改變政體,但仍沿用「韓國」的國名。1948年8月15日起朝鮮半島南部的國名就被定為「大韓民國」,簡稱韓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韓國

閱讀全文

與韓國什麼時候開始步進工業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業電導率儀有哪些特點 瀏覽:893
西安哪個工業園區最好 瀏覽:735
寶馬320i發動機怎麼樣 瀏覽:363
奧迪小車有哪些新款 瀏覽:225
汽車頻繁斷電有什麼影響 瀏覽:519
賓士鍍膜雨刮哪裡買 瀏覽:705
長安汽車在江蘇生產線在哪裡 瀏覽:910
什麼時候有12缸汽車 瀏覽:828
如何選擇工業地坪材料 瀏覽:700
峨眉到郫縣的汽車要多少到 瀏覽:886
寶馬b20發動機皮帶如何安裝 瀏覽:449
寶馬正時輪多少錢 瀏覽:396
奧迪a4和二手a6怎麼選 瀏覽:588
工業齒輪油價錢怎麼算 瀏覽:825
汽車BCm模塊是什麼 瀏覽:893
汽車丟了一年沒找到有什麼辦法 瀏覽:180
去哈濱工業大學到哪個火車站下車 瀏覽:621
汽車座椅換新多少錢 瀏覽:905
工業用地轉商業用地需要補多少錢 瀏覽:659
電力工業學校停車位多少錢 瀏覽: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