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老區怎麼走出工業強縣

老區怎麼走出工業強縣

發布時間:2022-05-01 08:31:40

1. 第十二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的強縣分析

在連續十二屆評價中,江蘇、山東、浙江一直保持全國百強縣數量的前三位。
江蘇省,全國百強縣數量由第一屆的第三位上升至第十二屆的第一位。蘇北百強縣數量由第一屆2個增加到9個(含沭陽縣、新沂市和東海縣),被總結為「蘇北速度」。基於「長三角規劃實施」、「江蘇沿海開發」和「跨江聯動」等政策效應的疊加,蘇北地區縣域經濟出現了快速發展的勢頭。蘇北地區縣域經濟出現「三快於」的局面,即蘇北地區縣域經濟增長速度快於蘇北地區增長速度,更快於江蘇省縣域經濟增長速度,更快於江蘇省經濟增長速度。
遼寧省,百強縣數量增加最多,由第一屆的3個上升到第十二屆的12個(含鳳城市)。遼寧省在全國省市區中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工作非常突出,縣域經濟快速發展被總結為「遼寧現象」,主要表現在:指導思想上,提出了以縣域經濟為重要載體,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戰略;組織上,領導重視,主要領導親力親為,深入基層研究解決縣域經濟發展問題,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部門密切協作,積極配合;政策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真金白銀地支持,強力推進;執行上,明確目標和重點,制定兩個縣域經濟三年倍增計劃,突出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等三化工作重點,省市縣三層聯動,召開現場交流會,加強指導;監督上,加強考核和獎勵,每季度召開協調會,抓進度;縣域經濟主要指標高位增長,縣域經濟競爭力快速提升;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帶動整個縣域科學發展。
廣東省,曾有15個縣市先後進入全國百強縣,現在只有2個。除了部分縣(市)經濟發展相對不夠外,有6個縣(市)由於行政區劃調整,改為市轄區,成為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安徽省,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肥西縣利用城郊型縣域經濟優勢,加快工業化步伐,在第十屆躋身全國百強縣,實現安徽省百強縣零的突破。
黑龍江省,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肇東市是全國十大產糧縣,在穩定糧食貢獻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在第八屆評價中躋身全國百強縣,實現黑龍江省百強縣零的突破。
吉林省,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延吉市是全國33個州盟首府之一,州盟首府是州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具有多方面優勢。在第九屆評價中,延吉市率先進入全國百強縣。在第十二屆評價中,吉林省前郭縣和農安縣以全國十大產糧縣的糧食貢獻優勢進入百強縣。
陝西省,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神木縣和府谷縣利用資源優勢,實現縣域經濟由弱到強的跨越,探索出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向縣域科學發展的轉變。神木縣的全面免費醫療改革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江西省,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南昌縣和豐城市進入全國百強縣。
內蒙古自治區,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准格爾旗和伊金霍洛旗相繼進入全國百強縣,並向全國百強縣前列靠攏,實現了貧困縣邁向經濟強縣的夢想。
湖北省,近年來大力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時隔七年實現百強縣零的突破。大冶市克服了資源要素的約束,順利實現縣域經濟轉型發展的華麗轉身,躋身全國百強縣。 全國百強縣的發展道路是一筆無形資產,具有極大的分析借鑒意義。參照連續十二屆評價結果,我們選取一些發展比較快、變化比較大的縣(市),對其發展路徑的特點進行研究,供交流。
陝西神木縣,依靠資源優勢,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的歷史機遇,堅持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實現了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從第一屆全國第636位,上升至全國百強縣第26位。
遼寧開原市,發揮後發優勢,走內生性發展道路,深入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加速推進工業化;以建設現代化中等城市為目標,加速推進城鎮化;以工業理念謀劃農業,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推動了開原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從第一屆全國661位,上升至全國百強縣第68位。
山東鄒平縣,開拓創新科學實干,緊緊圍繞「學趕全國前十強,爭當全省排頭兵,全面建設小康鄒平」的奮斗目標,成功走出了一條工業強縣、統籌城鄉、共建共享、跨越崛起之路,從第一屆全國第167位,上升至全國百強縣第13位。
江蘇如皋市,奮力搶抓江蘇新一輪沿江開發戰略機遇,城鄉一體、「三化」互動、共建共享、統籌推動之路,實現了發展速度持續領先、綜合實力不斷進位、發展成果普惠百姓、從「蘇中的蘇北」率先融入蘇南的歷史性飛躍,從第一屆全國第156位,上升至全國百強縣第32位。
安徽肥西縣,利用城郊型區位優勢,積極搶抓產業資本加速轉移和合肥市大建設大發展機遇,大力實施「工業強縣、特色富民、城鎮帶動、生態立縣」戰略,縣域經濟快速起跳,綜合實力全面增強,闖出了一條具有肥西特色的「崛起之路」,從第一屆全國第636位,上升至全國百強縣第89位。
江蘇銅山縣,第一屆進入全國百強縣,十多年歷經幾次行政區劃調整,劃出了一半以上的經濟總量。多次因為行政區劃調整退出全國百強縣,多次又重返全國百強縣,被稱為「屹立不倒的百強縣」。2010年10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徐州市銅山縣,設立徐州市銅山區。徐州市出台文件規定銅山區縣級管理許可權3年不變。經比照性評價,銅山區進入全國前50強,列第41位。

2. 陝北該如何發展

地處陝北革命老區的神木縣、靖邊縣、志丹縣、府谷縣等縣,依託煤、油、氣等資源開發,相繼實現了由吃飯財政向建設財政的歷史性轉變,區域競爭力顯著提升,已成為領跑陝西縣域經濟發展名副其實的領頭羊。

隨著西部大開發和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設,陝北的資源優勢如何充分發揮?資源型經濟如何可持續發展?什麼是支撐陝北未來的主導產業?富縣如何強民?

以煤炭、電力、油氣和化工四大產業為依託,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能源化工基地,陝北已經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其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成績已被全國所矚目。

但富裕和貧窮在陝北同時存在。當人們津津樂道於陝北的煤、油、氣資源給地區經濟帶來的巨大財富時,卻忽略了陝北在醫療、教育、生態方面的巨大成就。陝北已經在為自己的未來謀篇布局。

■陝北最富 陝北最窮——最富縣最窮縣都在陝北
陝西哪裡最富?答案就是:陝北!

2009年的陝西10強縣中,府谷、神木、靖邊、志丹分別排名前四位,其中神木、靖邊﹑已躋身全國百強縣,是陝西僅有的二個全國百強縣。而在日前揭曉的2009年度「全國百強縣」中,府谷再次以黑馬之勢入百強,至此,全國百強縣我省已佔據三席。有學者和官員斷言,未來幾年,陝西的全國百強縣也都將出自陝北。2007年,神木縣以排名92位的名次躋身全國百強,實現陝西縣域在全國「百強縣」的零突破;2008年,除神木縣外,靖邊縣也進入全國百強,分別位列59位和93位。以百強縣為代表的陝北能源重化工基地領跑陝西縣域經濟。

但如果要問陝西哪裡最窮?答案依然是陝北。

2009年的陝西10強縣綜合排名,正數第一是府谷,倒數第一是佳縣,都屬榆林市。耐人尋味的是,佳縣從上年的70位後退了13位;而也位於榆林市,工業發展前兩位的子洲和清澗,卻分別從35位降到54位﹑53位降到74位,都後退了21位,並列「爭先進位」的倒數第二名。

「陝北能源化工目前還處於初期階段﹑上游產業,以開發﹑淺加工為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霍學喜表示,目前陝北的發展很大程度是由外力推動,以政府主導行為為主,想要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國際定價權的取得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轉型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外資,大企業的輻射帶動效應,實現經濟的長足穩定發展;同時,陝北的很多產業包括主導的能源化工等,其投資結構很不合理,固定投資高達80%之多,資源浪費嚴重,老百姓收入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

我們也要看到,全省85個縣(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地方財政收入的最高值和最低值,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次高值和次低值都在陝北地區內,表明陝北的縣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各縣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南北分化嚴重。子洲縣副縣長康錦宏透露,2009年陝北南邊6縣域的經濟總量加起來,不足北邊最差縣域經濟總量的一半。針對此現象,陝西農業經濟研究會會長羅久序表示,靠煤﹑油﹑氣的經濟增長不能等同於靠草畜業的農民增收,縣富民不富,是目前陝北經濟跨越式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

■黃土高坡 綠色高坡——再現山川秀美新陝北

驅車穿行在陝北高原的溝溝峁峁和大漠灘地,快速崛起的縣域經濟帶給這里的開發熱浪和巨大變化令人鼓舞。今日的陝北已經是國家西煤東運﹑西電東運﹑西氣東輸的重要樞紐,是國家能源化工基地的橋頭堡。位於陝西最北端的府谷縣,從2005年到2009年,全縣GDP年均增長率為20.8%,高達162.56億元,人均9723美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6922元,縣域經濟位列全省第一。

針對縣富民不富的現象,原省委農研室副主任﹑高級經濟師劉華珍表示,陝北採油挖煤的縣確有跨越式發展,但那是特例而不是常態。這些財政快富縣,雖然農民也得到一些實惠,但其收入並沒有跨越式增長。沒有煤﹑油﹑氣的縣,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這說明,要想實現陝北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從根本上講,必須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

越來越多的陝北人意識到,僅僅依靠資源,坐吃山空,是不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會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陝北的資源型經濟如何可持續發展?什麼是支撐陝北未來的主導產業?這也是目前陝北很多縣域積極探索的問題。吳起率先在全國實行退耕還林,成為全國生態先進縣,一改之前人們對黃土高坡﹑荒山野嶺的看法,一個新的陝北﹑可持續發展的陝北呈現在人們眼前。

府谷在教育﹑文體﹑環保﹑交通﹑投資環境﹑合作醫療﹑生態水利等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嘗試,先後被評為中國金融生態縣﹑新能源產業百強縣﹑最具發展潛力縣和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等;在創建城市開發建設模式中,堅持生態興縣戰略,走清潔發展道路,初步形成「企業小循環﹑園區中循環﹑全縣大循環」的發展格局,水碧﹑天藍﹑山綠的「黃河金三角」正一步步走進人們的視野。

靖邊縣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新型能源,規劃建設靖邊能源化工綜合利用產業園﹑太陽能產業示範園等,為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探尋新的模式,堅持城鎮帶動戰略,統籌城鄉一體化,打造陝北區域中心城市。

■財富陝北 幸福陝北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新陝北崛起

地處陝北的陝西榆林市和延安市,共有縣(市)25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總面積92521.4平方公里,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乾旱缺水、貧瘠窮苦、黃土高坡一直是陝北的代名詞。而隨著2008年吳起縣被命名為為退耕還林先進縣,生態建設先進縣,成為全國退耕還林第一縣,一個新陝北進入人們的視野。

吳起縣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土地總面積3791.5平方公里,人口12.6萬,曾是黃河中上游地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份之一。1998年,吳起縣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全縣整體封山禁牧和退耕還林,實現了生態改善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近兩年,府谷、神木、子長這些依託自然資源發展起來的縣域經濟強縣在醫療、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創新和突破。

府谷以政府﹑企業﹑農民「三位一體」合力共建新農村的新模式,被國務院譽為獨具特色的「府谷現象」。2006年以來累計投入40.7億元,實施民生八大工程,著力解決老百姓上學﹑看病﹑就業﹑住房﹑養老等難題。優先發展教育事業,2008年在全省率先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學生肉蛋奶補貼工程,推行「雙補雙管四結合」的醫療體制改革,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達到34元,高於全省全國水平;提高社會保障體系,城鄉4萬名低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啟動城鄉老年人養老保證制度;設立「教育基金」﹑「大病救助基金」,進一步提高教育和醫療衛生保障水平,形成了獨具府谷特色的民生事業和諧發展新局面。

「大家都只知道府谷經濟發展比較快,事實上府谷的各個方面都做得不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魯向平激動地說。

在神木、府谷、吳起等等強縣的帶動下,一個令人矚目的新陝北正在崛起!而這些強縣在縣域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探索和實踐,為陝北、乃至中國的資源型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模板。

數字
2009年的陝西10強縣中,排名前4位的府谷、神木、靖邊、志丹均位於陝北,其中神木、靖邊已躋身全國百強縣,而在近日揭曉的2009年度「全國百強縣」中,府谷再次以黑馬之勢入百強,至此,全國百強縣我省已佔據三席。

資源
煤炭、電力、油氣和化工四大產業

瓶頸
南北經濟差異大,經濟發展不平衡;縣強民不強;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國際定價權問題;創新機制和人才培養機制問題。

專家支招
子洲縣: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腹地,自然條件較差,長期以來基礎薄弱,經濟社會滯後,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

省社科院農經所所長楊培英:應該正確處理穩定和發展的關系,發展才是最好的穩定;針對「發展沒資源﹑工業沒出路」的現狀,創新思想,以項目帶動壯大主導產業,突出特色,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農業上,堅持農田基本建設,保證人均不低於2.5畝基本農田,退耕還林,堅持傳統產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統籌城鄉發展,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改善民生,增加農民收入。

靖邊縣:09年陝西十強縣第三名,依託能源﹑區位﹑產業特色,實施「生態立縣﹑城鎮帶動﹑產業富民﹑文化引領」戰略,推進新能源化工基地﹑現代特色農業基地﹑陝北區域中心城市﹑區域商貿物流中心等,期待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霍學喜:依託能源化工,靖邊已經取得長足的發展,但也要看到,目前還是處於初期的上游產業,以開發﹑加工為主,成績的取得很大一部分由外力推動,以政府主導行為為主,想要取得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國際定價權的取得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轉型過程中,充分利用外資,大企業的輻射帶動效應;產業投資結構不合理,固定投資高達80%之多,老百姓收入並沒有得到相應提高,建議重視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以市場為導向,重視軟實力,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機制。

3. 如何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黨的十六大第一次使用了\"縣域\"這個概念,而且提出了\"壯大縣域經濟\"的號召,十六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強調\"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縣域經濟的問題被提到了議事日程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關注,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中內在聯系最為緊密的經濟整體,也是政府職能和作用在經濟中充分顯現的區域經濟。2004年陝西省省委、省政府為了加快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做出了《關於加快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決定》,並從2005年開始,開展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考核工作。但從目前看,我市縣域經濟發展還很不平衡,縣域經濟相對滯後,因此,面對新世紀和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時機,認清和確立政府在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戰略及其切入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縣域經濟的內涵
要發展壯大縣域經濟,首先要正確認識縣域經濟的內涵,探索縣域經濟的發展規律。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在長期的歷史演變與發展中,中國縣域經濟形成了農村性、地域性、層次性、綜合性和差異性等基本特點。
二、完善政府體系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 政府要不斷完善現行財政體制
在財政體制方面,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不斷調整和完善現行財政體制。實施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調動縣域發展經濟、培植財源的積極性,實現增強市級財力與壯大縣區財政的目標,以促進縣域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二)積極完善縣域經濟金融政策支持體系,加大對縣域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
一是在縣域經濟金融扶持政策上要有新舉措。首先是採取寬松的財政政策引導,其次是政府要充分認識到中小企業在實現就業目標中的作用,將中小企業的發展納入經濟發展規劃之中。成立專門的中小企業管理機構,研究適合不同區域的發展思路,探索新的融資方式。第三是大力發展各類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構,貸款保險機構和其它中介機構。企業與擔保公司簽訂協議,並參加保險,從而分散風險。第四是實施有區別的區域性貨幣政策。銀行在制定宏觀貨幣政策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到各個縣域經濟的巨大差異性。要充分利用存款准備金、再貸款、利率等貨幣政策工具對區域經濟進行資金調節。
(三)縣級政府部門在發展縣域經濟中要合理定位
縣級政府的合理定位,對縣域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所謂政府的合理定位是相對於目前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存在的\"越位\"、\"錯位\"和\"缺位\"而言的,就是政府要逐步轉變職能,從直接參與生產經營活動,代行企業和市場職能,轉向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建立和維護市場秩序,為微觀經濟主體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
當前,這種轉變需要從多方面入手:一是推進縣鄉管理體制改革。大力精減縣鄉政府人員,穩步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二是減輕企業和農民負擔。清理對企業和農民的不合理收費,切實創造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三是塑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使投資者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關繫到能否充分利用區外生產要素來發展縣域經濟,比實施名目繁多的優惠政策和稅收減免政策更為重要。四是高度重視市場體系建設。要實現城鄉聯動,必須重視市場體系建設,建立農業和農村經濟與城市大市場之間的暢通聯系。有了市場體系,還要積極培育農村流通組織和經紀人隊伍。總之,要通過轉變政府職能,把政府角色真正界定到規劃、協調、服務、監督和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上來。
三、安康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及切入點
(一)政府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
我市的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基本定位應該是:
1、實施民營主體戰略,使縣域經濟保持旺盛的發展活力。這是因為,我市的縣域多為欠發達地區,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較低層次,經濟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活力不足、後勁不足、投資不足,缺少一種廣泛的群眾性經濟的蓬勃發展。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在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上尋求新的突破,使縣域經濟保持旺盛的發展活力。實施民營主體戰略,就是要喚醒廣大群眾強烈的發展意識和市場主體意識,鼓勵個人去尋求就業,去辦企業、搞實業,創造財富,增加收入,加快民間資本的積累。一個縣域,人人能自謀出路,人人能自食其力,人人能為社會創造財富,就會形成大大小小的經濟生長點,形成縣域經濟的\"星火燎原\"。
2、實施產業升級戰略.促進縣域經濟協調持續發展。我市現在也有一些自己的產業和企業,無疑它是進一步發展的根基,但這些產業和企業都存在結構不合理、層次水平低、農業不優、工業不強、特色少和服務滯後等問題。這些是制約我市縣域經濟發展的症結所在。實踐證明;單一的經濟結構是支撐不了區域經濟的,也支撐不了地方財政。這就要求我們要適時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加快發展二、三產業。縣域經濟是典型的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經濟,因此,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包含領域大、內容多,包含管理升級、質量升級、市場升級、科技升級和服務升級,應盡快使社會經濟主體實現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有機結合於一體的局面。
3、實施人才開發戰略,發揮人才資本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現代經濟增長表明,人才資本對經濟的推動作用較之其它因素越來越大。現在,我市人才遠離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滯留在行政機關、事業單位,使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造成人才資源的巨大浪費。我市縣域大多一缺資金二缺人才,但最主要的是缺具有現代市場意識、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激勵固有的人才潛能,就要大膽放活政策、放活機關幹部、放活科技人才、放活生產要素,留住已有人才、用好優秀人才,激活潛在的人才隊伍,做到充分調動全社會幹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投身到經濟建設中來。
(二)我市縣域經濟發展的切入點
我市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有效落實,要通過全方位的具體措施方能實現。因此,我市縣域經濟發展的切入點是:
1、全面開放招商引資,精心營造良好的經濟環境,加快開發步伐。全力招商引資,是加快資源轉換、搶先發展的現實選擇。我們招商要以引進興辦民營企業為主,同時不放棄爭取上級部門的資金和項目。要把優惠政策用好、用活、用出效果。當然,招商引資離不開載體建設,建設各類工業園區和各類企業科技園區是較好途徑。對園區的管理,堅持給予優惠,堅持重點發展高新技術項目,堅持內外客商平等准入等原則,並要全方位優化經濟環境,靠好的環境激活企業投資辦廠的熱情,使整個縣城經濟宏觀放開、微觀搞活。在引資中,要把各項政策落實到位,要強化效率觀念,從減掉一批\"公章\"入手,對政策之外的事例,要採取一事一議、特事特辦的辦法,根據投資者要求和可能制定相應措施,力爭創造良好的環境,讓投資者滿意,讓投資者願意來、留得住。特別是政府機關要以承諾制和公示制支持投資業主合法經營,保護投資者權益。
2、以主動務實的態度,全面參與西部大開發。西部大開發是一個長期戰略,是一次全方位、多領域的綜合開發。在西部開發中,誰工作主動務實,誰就能搶占開發先機;誰擁有好項目,誰就能爭取到更多的支持。參與西部開發,我們各縣區必須主動出擊,集中力量抓好項目建設和項目爭取工作。從我市縣域自身的實際出發,形成項目開發、儲備、實施等一系列運行機制。立足於我市縣域的實際,要突出抓好生態建設、水利建設、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結構調整和科技普及五個重點,盡快篩選出一批生態、交通、水利、城市基礎建設、農業開發和農牧副漁產品加工等重點項目。與此同時,強化項目責任制,確定和制定項目落實策略,廣泛搜集信息,摸清市場取向。另外,還要加大對自身人文、環境、政策、資源的宣傳力度,為參與西部大開發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引來更多的投資者和開發者。
3、著力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推動農村經濟實現新突破。我市現今至以後較長時間內的任務,是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和財政收入,發展特色種植業、做大林牧業、培育龍頭經濟組織和企業。
4、圍繞商貿搞活,加大市場建設力度,加快市場化進程。我市縣域要按照市場興產業、強經濟、促發展的思路,著力培育發展專業市場和特色市場,構築以縣鎮、建制鎮和基地區為依託的專業市場、特色市場和要素市場體系。當前,我市縣域市場建設要以啟動民間資金為主,運用政策引導、民間建設、自我管理的方式,不斷探索市場建設新機制,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業主經營的辦法,做到產權、體制、機制一步到位。
5、適度超前,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城鎮化進程。當前,我市縣域基礎設施落後是較突出的問題。要加大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基礎設施建設既是推動經濟的動力因素,又是經濟開放招商引資的環境基礎;既是引來外地人開發資源的\"平台\",又是當地人走出落後封閉了解精彩世界的\"窗口\"。因此,努力實現村村通公路、村村通電話、村村用電低價,是不可等待拖延的事情。
6、立足現有條件,全面深化改革,從體制、機制創新人手,培育帶動縣域經濟的\"小巨人\"和主導產業,再造發展新優勢。一方面,城鎮工商企業的機制完善,要在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健全內部運行機制,完善法人治理機構,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對涉農企業和城市公用事業,也應及早准備,抓緊改革,使之成為獨立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選擇那些在縣域經濟中產業關聯度大、帶動力強的產業產品,千方百計做強做大,積極努力延伸產業鏈條,推動相關產業聯合發展,使之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的\"小巨人\"。把市場機制引入農村經濟發展各環節,發揮市場機制推動微觀經濟發展不竭動力源泉的作用

4. 為什麼革命老區都很窮

從地理角度講原因可能有:(1)這些地方大多是山區,自然環境較差,不利於發展經濟;
(2)在那個年代,這些地區很多的青壯年人口參軍離開家鄉,導致當地缺乏必須的勞動力;
(3)山區耕地面積小,經常發生自然災害不利於發展經濟;
(4)地形復雜,不利於交通線建設,資源開發難度大,限制了非農產業的發展;
(5)科技、教育落後,勞動力素質低;

5. 達到什麼樣的標准才能叫作工業強縣

工業GDP在全國排前10

6. 為什麼沒達到百強縣的水平為什麼能申請出來百強縣那,怎麼申請出來的那,

會進 吳起縣位於陝西省延安市的西北部,西北鄰定邊縣,東南接志丹縣,東北邊靖邊縣,西南毗鄰甘肅華池縣。地處東經107°38′57″至108°32′49″,北緯36°33′33″至37°24′27″之間。南北長93.4公里,東西寬79.89公里,總面積3791.5平方公里。全縣轄4鎮8鄉,164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12.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6萬人。人口密度為32.7人/平方公里。吳起縣轄4個鎮、8個鄉:吳旗鎮、鐵邊城鎮、周灣鎮、白豹鎮、吳倉堡鄉、新寨鄉、王窪子鄉、廟溝鄉、長官廟鄉、薛岔鄉、五穀城鄉、長城鄉。 相傳戰國名將吳起曾在此駐兵戍邊,為紀念而命名吳起。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從此結束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後改為吳旗。2005年10月19日更名為吳起縣。現有毛澤東舊居、革命烈士紀念牌、「切尾巴」戰役遺址等,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勤勞勇敢的吳起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緊緊圍繞建設西部經濟強縣和全面小康社會目標,深入實施「生態立縣、產業興縣、工業強縣、開放帶動、城鎮帶動、項目帶動」發展戰略,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步入了快車道。2004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1795萬元,財政總收入51532萬元,地方財政收入3123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89元。全縣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道路四通八達,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生態環境、投資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從根本上得到改善,正在成為一片投資的熱土。 新世紀的吳起,必將以一個生態優美,經濟繁榮,人民富足,社會文明的新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

7. 陝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的特色產業發展

根據資源特點和自身優勢,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改造提升製造業,有序開發優勢礦產資源,加快發展服務業,培育多元化的產業結構,增強綜合發展能力。 著力推進區域優質糧、果、蔬、畜等特色農產品的產業化經營,擴大加工規模,延長產業鏈。積極引進和培育大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大力發展中小企業,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知名品牌,培育馬鈴薯、玉米、小雜糧、果品、羊絨、皮毛、牛羊肉、中葯材等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基地。
專欄9 特色農產品加工
優質糧食和小雜糧加工。支持平涼、延安、榆林、銅川、固原、富平、會寧等地發展玉米及小雜糧加工,慶陽發展優質小麥及小雜糧加工,中衛、吳忠、靈武發展優質水稻加工和優質小麥加工。
馬鈴薯加工。引進和培育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扶持固原、會寧、榆林、延安子長等地建立大型貯藏庫,建設馬鈴薯產品加工生產線及其配套設施。
果蔬加工。扶持延安、銅川、平涼、慶陽、富平等地建立大型蘋果貯藏庫,發展果汁果醋加工,支持延安、榆林、中衛、靈武發展紅棗、沙棘加工,扶持中衛、固原、吳忠等地發展特色西瓜、枸杞、葡萄加工。
畜產品加工。支持吳忠、固原、慶陽、靈武、富平等地發展灘羊、羊絨、羊毛加工和牛羊奶加工,支持吳忠、靈武、榆林發展牛羊肉精深加工,支持平涼、慶陽、延安、銅川、會寧、富平等地發展生豬及牛羊屠宰加工。 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原則,加強旅遊要素配套建設和服務平台建設,打造以紅色旅遊為特色的旅遊目的地,進一步做大做強紅色旅遊品牌。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旅遊線路銜接與整合,形成一批精品線路,深入開發紅色革命游、歷史人文游、自然生態游、鄉村民俗游、體育運動游等豐富多彩的特色和復合型旅遊產品,重點打造一批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加強重要革命文物、歷史文獻等紅色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創新運行機制。培育延安、慶陽紅色文化旅遊產品研發基地,開發特色旅遊商品,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和科技支撐。強化旅遊服務管理,全面提升旅遊產業競爭力。
專欄10 精品旅遊線路和旅遊景區
精品旅遊線路:
紅色文化游。會寧-靜寧-固原-西吉-隆德-環縣-吳起長征會師線,延安-延川-安塞-清澗-綏德-米脂-佳縣-吳堡轉戰陝北線,延安-慶陽-固原-吳忠-榆林邊區體驗線,涇陽-淳化-旬邑-銅川-富平革命遺跡線。
歷史人文游。西安(秦始皇陵)-銅川(玉華宮)-延安(黃帝陵)-榆林(統萬城),寶雞(炎帝陵)-平涼(崆峒山)-天水(麥積山),慶陽(北、南石窟)-固原(須彌山)-中衛(大麥地岩畫)。
自然生態游。慶陽(子午嶺周祖陵森林公園)-平涼(荊山、庄浪梯田、雲崖寺)-固原(六盤山),靈武(長流水景區、恐龍博物館)-吳忠(黃河大峽谷)-中衛(沙坡頭)-白銀(黃河石林),延安(黃河壺口瀑布)-榆林(紅鹼淖)。
精品人文自然景區:
延安。黃帝陵、黃河壺口瀑布、延川乾坤灣旅遊景區。
榆林。鎮北台、紅石峽、紅鹼淖景區。
銅川。照金-香山、玉華宮、耀州博物館、葯王山景區。
慶陽。岐黃文化、農耕文化、隴東民俗文化景區。
平涼。崆峒山、大雲寺-王母宮、龍泉寺景區。
吳忠。青銅峽黃河大峽谷景區。
中衛。沙坡頭自然風光和治沙成果景區。
固原。六盤山、 火石寨、須彌山石窟景區。 按照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要求,搞好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在具備條件的地區實施農村水、路、電、氣、房和優美環境「六到農家」試點工程,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加強村內道路硬化建設,實現與通村通鄉公路有效連接。實施農村河道綜合整治,大力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提高農網供電可靠性和質量,實現行政村和農戶全部通電。加強農村能源建設,繼續實施水電新農村電氣化及小水電代燃料工程,開展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大力發展農村沼氣和太陽能灶,帶動改廚、改圈、改廁,在油氣開采地支持農戶規范使用伴生氣、天然氣。加快推進農村危房及國有林場、農場危房改造,改善群眾居住條件。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建設,加強人居環境整治,綠化美化村莊環境,改變村容村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農村征地、水價、集體林權等制度改革,健全農村金融服務和農業保險制度。全面推行村務公開,完善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各項制度,建設充滿活力的農村基層自治組織。積極開展「五好文明家庭」創建活動,促進農村的社會文明進步與和諧團結。
專欄11 農業農村重點工程
農業綜合開發。保護性開發有增產潛力的坡耕地資源,開展梯田、水利、道路建設,新建節水灌溉及集雨節灌設施,建設旱澇保收高標准農田。
旱作節水農業綜合技術示範。集成推廣使用良種(種子及苗木)、雙壟溝播、地膜覆蓋和回收、節水灌溉設施、測土配方施肥、生物農葯、沼渣利用等先進農業技術及成果,推進規模化經營、標准化生產、標識化流通。
中葯材基地建設。選取適宜地區建立甘草、黃芪、黨參、枸杞等特色中葯材生產基地,加強人工培育改良技術研究,擴大生產規模,培育建設中葯材集散地。
科技人才定點下鄉。組織引導實用科技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市場經營能手下鄉進村,建立長期聯系,提供市場信息,指導新技術、新品種、新農機推廣應用,培訓新一代農民。
「六到農家」。選取一批重點鄉村,開展水、路、電、氣、房和優美環境「六到農家」示範工程。
農村社區建設。以中心村為重點,對農村村級社區(主要是村委會所在地)商業經營、公共管理、公共服務、文化教育等場所進行改造,建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站),配套相關生產、生活服務設施和活動場地。
務工技能培訓。根據農村人口轉移需求,通過定向、定點、訂單等培訓形式,組織開展針對性強的技能培訓,建立和完善務工人員跟蹤管理和服務系統。
千村百鄉幹部對口支援。組織省(區)內縣以上政府機關幹部、優秀黨團員與比較困難的鄉鎮、村莊和農戶進行結對,開展對口支援和幫扶、掛職服務等。
農村清潔工程。以自然村為單位,建設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農作物秸稈和人畜糞便等農村廢棄物處理設施。 財稅金融政策。中央財政繼續完善轉移支付制度,不斷加大對老區的轉移支付力度。通過財政貼息、費用補貼等方式,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老區重點工程和建設項目的信貸支持。在科學規劃、有效防範風險的前提下,支持設立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以及小額貸款公司、擔保機構和典當公司,農村金融機構按國家統一規定享受稅費優惠。鼓勵民營金融機構發展。穩步推進林權抵押貸款和森林保險工作。
投資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中央和地方財政性投資優先向老區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等領域傾斜。中央安排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生態建設、農村飲水安全、大中型灌區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設項目,取消縣及縣以下資金配套。提高中央公路建設資金對國省干線公路改造的補助標准。支持老區農業產業化發展,加強產業化基地建設,扶持龍頭企業,提高產業化水平。加大中央地質勘查資金、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資金對老區的投入。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在規劃布局和項目核准等方面予以優先考慮。支持寧夏中南部地區生態搬遷。
國土資源政策。實施差別化的土地政策,在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上適度向老區傾斜。在嚴格保護林地的前提下,鼓勵合理開發利用荒山、荒坡、沙地等未利用土地。調整優化城鄉用地結構和布局,加大土地開發復墾力度。
生態環境政策。中央財政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提高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系數。研究設立國家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加大對六盤山區生態補償力度。建立資源型企業可持續發展准備金制度。推行排污權市場化交易機制,推動煤炭、石油及礦業開采等企業大幅降低單位產能排放。
社會支持。建立中央企業支持老區發展的長效機制,鼓勵當地分支機構支持老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事業改善。鼓勵東部地區和省(區)內發達縣市開展自願幫扶,在產業發展、人口轉移、勞動力培訓等方面對老區給予支持。發揮人民軍隊的優勢和積極作用,建立軍隊醫院與老區醫院對口援助機制,在技術支持、服務幫帶、設備更新、醫務人員培訓等方面提供直接幫助。完善慈善公益政策,支持老區建設發展。 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有關部門和陝西省、甘肅省、寧夏自治區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領導和協調,完善政策措施,推動本規劃實施,研究解決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陝西省、甘肅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要制定規劃分解落實方案,各市縣要按照本規劃確定的功能定位、空間布局和發展重點,切實把規劃目標任務落到實處。發展改革委要加強對本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督促檢查,會同陝西省、甘肅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適時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的評估工作,重大問題及時向國務院報告。
附圖陝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范圍(略)

8. 為什麼革命老區都是貧困地區

陝西省的老區,包括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陝甘、川陝、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和抗日戰爭時期的陝甘寧抗日根據地現屬陝西行政轄區部分,分布在陝北全地區、陝南大部地區和關中少數縣鄉.按所轄老區鄉鎮的多寡分類,屬於一類老區的有:神木、橫山、靖邊、定邊、綏德、米脂、佳縣、吳堡、清澗、子洲、延安市、延長、延川、子長、安塞、志丹、吳旗、甘泉、富縣、洛川、宜川、黃龍、黃陵、宜君、旬邑、淳化、丹鳳、旬陽等28個縣(市).屬於二類老區的有:榆林市、府谷、耀縣、寧強、商南、三原、寧陝等7個縣(市).屬於三類老區的有:涇陽、彬縣、商州市、富平、洛南、山陽、鎮安、柞水、南鄭、城固、洋縣、西鄉、勉縣、鎮巴、藍田等15個縣(市).全省有老區的縣(市)共轄鄉鎮1485個,其中老區鄉(鎮)858個,占總數的57.8%;老區面積達11.35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55.1%;人口889.5萬人,佔全省人口總數的26.15%. 革命老區在戰爭時期為中國革命做出過重大貢獻,但由於受歷史、自然等因素制約,老區經濟仍然比較落後,財力比較薄弱,財政比較困難,公共服務水平不高.黨中央、國務院對革命老區非常關心,中央財政一直十分重視對老區的支持與幫助.除通過統一的轉移支付制度對革命老區所在省區加大支持外,還制定了專項支持政策. (1)設立革命老區專項轉移支付.從2001年起,中央財政單獨設立了土地革命時期老區轉移支付,資金規模由2001年的5.02億元提高到2006年的17億元.為了充分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讓老區人民切身感受到黨中央的溫暖,中央明確省級和市級財政要將中央對革命老區的轉移支付資金分配落實到對中國革命做出較大貢獻且財政較為困難的連片革命老區,用於幫助老區人民群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並要求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在預算中安排一些資金,增加對革命老區轉移支付規模. (2)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對國家確定的革命老根據地、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新辦的企業,經主管稅務機關批准後,可減征或者免徵所得稅3年.此外,革命老區還可以統一享受國家現行的區域、產業和行業稅收優惠政策. 附陝西省扶貧文件:陝西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印發2007年工作要點的通知(陝扶辦發[2007]5號 2007年1月9日)各市扶貧辦(局):現將《陝西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2007年工作要點》印發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陝西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 2007年工作要點 2007年,我省扶貧開發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一系列決策部署和省委十屆八次、九次全會精神,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以扶貧開發統攬貧困地區農村工作全局,以穩定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和增加收入為目標,以整村推進為主體,以產業化扶貧和專業技能培訓為兩翼,認真搞好移民搬遷、科技扶貧、利用外資和社會扶貧等項工作,進一步加強領導,強化措施,創新機制,狠抓落實,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為推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陝西奠定堅實基礎.主要目標是,計劃新扶持建設扶貧重點村1300個,搬遷貧困人口8.5萬人,實施貧困人口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5萬人,努力解決40萬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實現60萬貧困人口脫貧,確保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高於全省平均增長水平. 一、實施區域板塊扶貧戰略,解決集中連片貧困問題根據袁省長「進一步加大規劃力度,實施整體性移民搬遷,搞好板塊型戰略」的批示,按照全省「三大塊兩條線」的貧困分布特徵,分門別類制定區域扶貧規劃和政策措施,瞄準貧困,從致貧的主要因素入手,大力實施區域板塊扶貧戰略,著力解決重點區域的集中連片貧困問題,加快推進全省扶貧開發進程.白於山區解決好水的問題,加大移民搬遷力度,從根本上改變貧困群眾的生存條件.黃河沿岸土石山區突出水電路等問題,解決基礎設施的「瓶頸」制約問題.陝南秦巴中高山區按照流域特點,採取綜合措施,集中解決重點村和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秦嶺北麓和渭北旱腰帶地區,其縣域經濟整體實力較強,確保率先實現脫貧.加大革命老區扶貧開發力度,按照陝北建委(擴大)會議提出的「四傾斜」措施,從投入、項目、人才、政策等方面入手,制定出台《陝西革命老區扶貧開發扶持政策》,加快革命老區脫貧致富步伐. 二、加快整村推進扶貧步伐,增強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以扶貧開發為主要內容,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繼續以整村推進為扶貧工作主戰場,加大重點村建設力度,按照「政府統籌,資金捆綁,綜合開發,整體推進」的思路,從最貧困的村入手,突出抓好基礎設施、產業開發、村容村貌和村級班子建設,加快改善貧困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貧困群眾收入.實施連片開發戰略,提高扶貧開發整體效益.建立重點村建設的後續管理機制,對基礎設施項目,明晰產權,落實管護責任,確保建一個成一個,促進項目持續發揮效益.按照「政府引導、農戶自願、統一規劃、有土安置」的思路,切實瞄準貧困,把握好搬遷對象選擇關,繼續執行「1+5」的移民建房補助標准,從根本上改變搬遷貧困戶的生存與發展環境.鞏固近年來的移民搬遷成果,加強後續產業扶持和跟蹤服務,真正達到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 三、深化扶貧貸款管理體制改革,搞好產業化扶貧工作認真搞好扶貧貸款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及時總結經驗,積極探索產業化扶貧的新路子,完善信貸扶貧資金管理體制.按照「市場導向,項目覆蓋,龍頭帶動,貸款扶持」的原則,選准項目,重點扶持一批有影響力、市場前景好、能帶動貧困群眾增收的龍頭企業項目,著力培育區域主導產業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貧困地區經濟快速發展.著力抓好小額信貸扶貧工作,搞好組織協調和服務,加強到戶貸款落實情況跟蹤監測,提高扶貧貸款的到戶率和使用效益,確保貧困戶有產業、貸到款、收益好、能脫貧. 四、突出專業技能培訓,全面搞好科技扶貧工作一是著力抓好「雨露計劃」的實施工作,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培訓就業、跟蹤服務」的思路,嚴格把好學員選擇關、培訓質量關、就業安置關、資金報賬關,認真抓好專業技能培訓,努力加大投入力度,擴大培訓規模,提高培訓質量,切實達到「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二是扎實抓好貧困地區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工作,按照「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針對不同的經濟區域和不同的主導產業,開展「百千萬工程」(即組織100名專家,聯系1000個扶貧重點村,培訓10000名技術人才),進一步提高貧困人口發展農業生產的科技水平.同時,認真實施好科技扶貧示範項目,在貧困地區選擇一批與當地主導產業建設相結合的科技扶貧項目給以重點扶持,帶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科技進步、農戶增收.三是認真抓好貧困地區黨政領導幹部和扶貧系統業務骨乾的培訓工作,不斷提高他們組織實施扶貧開發的水平和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 五、抓好世行五期項目准備工作,不斷拓寬外資扶貧領域搞好世行五期項目的准備工作,加強組織領導,制定實施方案,落實各方面責任和資金,為項目啟動實施創造條件.加強秦巴世行扶貧項目和亞行榆林項目後續管理,繼續搞好韓國協力團淳化項目、華一銀行旬邑項目和世行社區主導型白水試點項目,鞏固項目建設成果,建立長效機制,確保項目持續增效.不斷加強國際扶貧交流與合作,積極爭取比利時援助扶貧項目等新的國際合作項目,拓寬外資扶貧新領域. 六、深入開展社會扶貧工作,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繼續搞好中央部委赴陝定點扶貧和在京陝西扶貧顧問的聯絡服務工作,積極配合和幫助他們完成定點扶貧任務.堅持「領導帶頭、部門包抓、定點幫扶、社會參與」的思路,繼續搞好「兩聯一包」 定點扶貧工作,強化政策措施,加強檢查與考核,落實包村扶貧責任,完善激勵措施,提高定點扶貧工作成效.做好民營企業參與扶貧開發的組織和動員,按照「企業自願,互利互惠」的原則,動員更多的民營企業參與扶貧開發.引導和組織社會各界深入開展「送溫暖、獻愛心」等多種形式的扶貧幫困活動,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扶貧開發的良好氛圍. 七、搞好協調配合,加大扶貧開發資源整合工作力度在搞好規劃,統籌安排各類扶貧項目,整合扶貧開發與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的同時,繼續加強扶貧開發與其他支農項目資金的整合工作.積極推廣延安市「兩區」扶貧開發、寶雞「西山突破」等扶貧模式,以整村推進扶貧為平台和抓手,加強組織配合,主動搞好服務.在加大內部資源整合的基礎上,按照「資金捆綁,縣為平台,明年項目、今年研究,縣長(書記)協調、部門上報」的辦法,繼續推動貧困市、縣(區)認真搞好扶貧資源整合工作,引導各方面支農項目資金向扶貧重點村和移民新村傾斜,加大整村推進扶貧投入力度.通過積極探索,努力建立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市場配置、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形成扶貧開發強大合力. 八、加大扶貧開發投入力度,加強扶貧項目資金管理按照扶貧開發規劃要求,切實落實地方配套資金,不斷加大扶貧開發的財政投入力度.開展扶貧開發績效考評工作,建立獎懲激勵機制,完善扶貧資金分配方式,鼓勵財力好的市、縣加大對扶貧開發的投入.按照「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跟著項目走,服務跟著資金走」的要求,實行公告、公示和報賬制度,不斷完善扶貧項目資金的申報、審批和管理辦法,加大監督檢查、審計力度,確保扶貧資金發揮更大的扶貧效益. 九、搞好調研宣傳和統計信息,努力提高扶貧開發成效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針對扶貧開發工作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活動,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和新措施,不斷提高扶貧開發工作水平.大力宣傳扶貧開發實踐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推廣各地的好做法和好經驗,完成《陝西扶貧大事記》編輯工作,組織編寫《陝西扶貧志》,營造扶貧開發良好社會氛圍.搞好統計信息工作,建立重大信息報送制度,完善統計信息考核管理辦法,准確掌握貧困狀況、扶貧項目進展情況和扶貧成果,為領導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十、搞好自身建設,不斷提高工作水平組織全省扶貧系統廣大幹部職工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和省委十屆八次、九次全會精神,不斷提高政策理論水平.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業務培訓活動,進一步提高幹部職工的業務工作能力.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切實改進工作作風,狠抓工作落實,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強、素質好、業務精、效率高的扶貧幹部隊伍,不斷提高扶貧開發工作水平. 發布部門:陝西省其他機構 發布日期:2007年01月09日 實施日期:2007年01月09日 (地方法規)

9. 介紹下安徽霍山的經濟發展情況

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干明白

——關於霍山縣域經濟發展的調查

圍繞新形勢下如何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我們最近對霍山縣作了一次調研,感到這個縣發展經濟的路子和經驗值得重視和總結,由此也對加快全省縣域經濟發展作了一些思考。

(一)霍山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庫區和老區縣,區位比較閉塞,資源也很有限,先天條件並不優越,但經過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一條很有特色的發展路子,成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典型,引起廣泛關注。通過座談和考察,印象比較深的有五點:第一,面對宏觀環境和經濟周期變化,各地經濟發展多數經歷過起伏,但霍山經濟始終保持穩定健康的發展態勢。1990年—2004年14年間,全縣GDP年均增長13.7%,高於全省縣域同期平均增速2.2個百分點。第二,霍山曾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目前工業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格局相當突出。1989年,該縣工業增加值僅占生產總值的24%,去年高達53%,居全省各縣之首;2004年,全縣財政收入63%來自工業稅收。第三,作為一個深處大別山區的邊緣小縣,外向型經濟已形成一定的氣候。霍山大興開放之風,形成了人人談開放、舉縣抓招商的良好氛圍。2004年,全縣出口創匯5047萬美元,位居全省縣級前3強。第四,面對宏觀調控和各種要素制約,霍山的園區經濟仍然辦得紅紅火火。該縣工業園區創建於2002年,短短兩年多時間,入園企業20家,其中有16家企業、26個項目是在宏觀調控之後進入園區的。第五,霍山的發展不只是工業經濟一枝獨秀,而是呈現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生動局面。他們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明確提出,「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污染不進霍山」,「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多做,勞民傷財的事堅決不幹」。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們打造了在全國叫得響的四張「名片」: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全國社會治安模範縣、全國文明村鎮先進縣、浙商最佳投資城市。

(二)在同樣的宏觀環境下為什麼基礎條件並不優越的霍山縣能夠突破局限、加快發展?通過調研,感到最根本的有三條:

一是霍山縣在發展過程中較好地堅持了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地賦予解放思想以新的內涵和實際內容。在他們看來,對於一個信息比較閉塞、市場化進程起步較晚的山區縣,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更新是具有決定性的先導力量,必須緊抓不放。為此,他們在提出每一個發展思路和戰略部署前後,都要進行深入細致的思想發動工作。在「工業富縣」戰略初提之時,縣委、縣政府先後組織黨政幹部、企業家等不同層次的代表「四上寧國」,連續開展幾輪思想大討論,形成了共識,使工業強縣戰略在全縣牢固生根。從一定意義上講,霍山發展的過程就是與時俱進、解放思想的過程,是從認知到實踐、由精神變物質的過程。

二是霍山縣在發展中抓住了能人興縣這個關鍵,培育了一批高素質的市場主體,形成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力量。他們善於發現和利用市場經濟的先知先覺者,注重發揮鄉土能人的作用,鼓勵黨政機關中懂管理、善經營的人才到企業發展,催生了一批企業家梯隊和高素質企業群體,帶動了各類市場主體的發育。為營造能人創業和企業家成長的良好環境,他們注重集中力量扶持大戶,注重資源配置向能人和優秀企業家集中,對有貢獻的企業家經濟上給實惠、政治上給地位,促進企業資本積累的進程,激發企業家創業和發展的積極性。從1992年開始,霍山縣就對年納稅百萬元以上的企業家,按納稅額的1%給予獎勵,產生了很大的激勵效應。突出「人」的作用還表現在幹部隊伍建設上,他們有明確的用人導向,真正把懂經濟的幹部充實到經濟主戰場,讓能幹事的人有舞台。特別是霍山有著良好的包容環境,外面的優秀幹部來得多、扎得下根,並影響和帶動了本土幹部的成長。

三是霍山縣較好處理了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走上了「政府創造環境,社會發展經濟」的良性循環。作為縣一級,霍山和多數地方一樣,有著自己的優勢和特色,也面臨調控手段和要素資源不足的制約。霍山縣能夠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發揮政府的導向作用,營造出加快發展的良好氛圍和環境。當地的企業和群眾反映,霍山黨政幹部的心思和精力是用在發展、用在經濟建設上的。大家的興奮點不在於位子和帽子,而在於怎麼把工作干好、把經濟抓上去;工作的著力點也不是放在怎麼抓權、怎麼管企業上,而是真心實意為企業辦實事、解難事,為市場主體提供優質服務。

霍山的經驗當然不只這些,放在全省來看,最值得總結的一條,就是他們能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干明白。對於縣域經濟發展,很多縣都不乏好的想法和思路,很多人都能看清楚、說清楚,但怎麼把思路轉化為行動,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真正做明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霍山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們對認準的事,就一以貫之、堅定不移地去干,不走神,不翻燒餅;在於他們對於決策部署的落實有著很強的執行力,做到方向明確、措施具體,能夠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統籌各種手段和資源,做到政令暢通、執行到位。從工業富縣的提出,到山口經濟的推進,再到園區經濟的發展;從提出思路,到形成共識,再到做出成效,從霍山的發展軌跡中,我們看到了一種求真務實的精神,一種鍥而不舍的作風,一種上下同心的合力,一種運作資源的能力。更可貴的是,霍山的經濟發展是一場「接力賽」,而這種「接力賽」源於領導班子的相對穩定。在霍山,人們經常提到的幾屆縣委、縣政府負責同志,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任職時間都比較長,都有從副職到正職、從政府到黨委這樣一個經歷;而且,在霍山,歷任領導一屆繼承一屆,一屆發展一屆,做到了繼承性與創新性的統一,正是這樣一種風氣和傳統,使該縣發展少了折騰,形成了越干越會干、越干越明白的良性循環。

(三)霍山的經驗表明,加快縣域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的還是縣一級自身。只要各縣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總能找到適合本地實際的路子和辦法。調研發現,霍山發展也面臨一些自身難以解決的、帶有共性的矛盾和問題。比如,作為一個地處偏僻的人口和資源小縣,霍山縣不論是經濟規模還是經濟素質,要實現新的突破,壓力很大。盡管霍山工業發展啟動較早,形成了一定的先行優勢,但由於山區縣地理區位的先天不足,要素供給和配套環境相對薄弱,發展容量較為有限,一方面,縣里要千方百計促進企業做大做強;另一方面,縣域的弱小功能又難以承載大企業的需求,成長起來的優勢企業不得不走出去尋求更大發展空間,縣域面臨「做大」與「留大」的兩難局面。同時,金融服務薄弱的問題在霍山很突出,每年通過招商引來的資金還抵不上存款外流的數量。此外,縣里對縣域功能缺失問題反映也比較強烈,感到上面管得還是多了一些,縣級政府事權、財權和管理權不統一的矛盾對工作鉗制較大。

(四)縣域興則全省興。霍山發展的經驗和面臨的問題,很多方面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從中可以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啟示。

第一,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樹立正確的導向。我省縣域經濟整體基礎還較為薄弱,要全面振興縣域經濟,需要有加快發展、迎頭趕上的決心,更要有堅持不懈、長期作戰的思想。首先,要以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統領縣域經濟發展。應當充分尊重縣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循序漸進推動發展,形成有利於縣域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正確導向。一方面,在上對下的指導上,省、市要為縣一級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形成一個有利於縣級幹部從長計議的預期,引導縣一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多做強基固本的事情上,放在多做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上;另一方面,縣一級自身尤其是領導團隊,要進一步強化統馭力、執行力和轉化力,對認準的發展路子,堅定不移、一以貫之抓落實,把好的思路轉化為好的發展績效,真正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干明白。其次,正確的導向需要科學的激勵機制。在激勵和支持政策上,實行分類指導、區別對待,對發展相對薄弱地區,重點支持他們做一些打基礎的事情;對發展相對較好的地區,則支持他們更快、更好發展,發揮倍增效應,形成縣域經濟的排頭兵和甲級隊;獎勵政策必須打破「平均用力」現象,比如,對經濟強縣,應當在體制上賦予他們更大的自主權,使其管理幅度和深度與經濟擴張的能力相匹配;獎勵的方式也要改革,比如對辦得好的園區,可以獎勵用地指標,或在園區建設引導資金上予以傾斜等。其三,正確的發展導向說到底是用人導向問題。縣域經濟發展,關鍵在人,關鍵在選好、用好黨政主要領導。要強化任期觀念,處理好乾部提拔與穩定任期的關系,避免領導幹部過快流動,影響縣域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同時,加大幹部「雙向」交流的力度,選擇一批視野開闊、熟悉經濟、作風務實的省、市年輕幹部到縣一級任職,同時選拔一批縣直和鄉鎮幹部到省、市機關和發達地區鍛煉。

第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找准方向和突破口。縣域經濟必須走特色發展之路。不管各縣情況如何差異,加快工業化是基本取向。抓住工業化這個主要矛盾,縣域經濟的其它諸多派生矛盾也就迎刃而解,霍山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此。當然,工業化途徑可能有所不同,有的是優先發展加工製造業,有的則從農業產業化入手,而有的可能先從三產突破,但無論如何,工業化是不可逾越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要加速工業向園區集中、資本向能人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把工業化與市場化更好地結合起來,把工業化與城鎮化更好地結合起來。當前,特別要在兩個方面尋求突破:一是要在開放型經濟上突破。通過外向型經濟,可以植入先進的觀念、技術、人才等稀缺要素,有效突破縣域工業化的瓶頸約束,實現工業的快速擴張。要進一步強化開放的觀念、市場配置資源的意識,全力推進東向發展戰略,把招商引資和開放型經濟作為推進工業化的主要途徑來抓。二是要在工業園區上突破。越是在宏觀調控趨緊的情況下,越是要大力發展工業園區,決不能有絲毫的猶豫和退縮。要把招商引資與發展園區工業更好結合起來,注重圍繞主導產業和骨幹企業,強化產業鏈招商,引導關聯企業進園區,促進企業集群化發展。

第三,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著力培育內生力量。要著力培育內生力量,讓一切有利於創業的思想活躍起來,把各類創業主體激活起來,使一切領域的創業潛能釋放出來。首先,要培育市場主體。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創造適宜民營企業發展的氣候,拿出實實在在的舉措,支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讓民營經濟唱主角。其次,要加快成長一批能人和企業家。目前我省縣域不少企業家存在著素質不高、「小富即安」等問題,有的缺乏職業企業家精神、「官本位」意識還比較濃。必須加大引進、培養和開發力度,創造一個有利於能人和企業家成長發展的良好環境,讓想創業的能人和企業家成就夢想。

第四,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有效化解要素瓶頸約束。重點是三個方面:一是金融支撐體系問題。在繼續加強與國家有關銀行的合作、爭取更多支持的同時,當務之急是加快地方金融的發展。要發掘民間資本的力量,引導、鼓勵、支持縣域民間資本發展縣域金融組織和資本市場。二是人才保障問題。要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觀念,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通過在大中城市設立窗口或建立研發基地等形式,搭建吸引外地優秀人才的平台。各縣可以依託縣級職業技術學校等教學設施,圍繞企業用工需求,組織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三是土地供應問題。省里應當在堅持「總量控制、動態平衡」的原則下,根據各地發展的不同情況,優先保證重點園區、重大項目的正當用地需求。

第五,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大力推進城鄉統籌。首先,要堅持以城帶鄉,加快城鎮化步伐,引導人口向城鎮集聚。應當把縣城建設作為推進我省城鎮化進程的戰略支點,提升載體功能,增強人口和產業集聚度。其次,要堅持以工促農,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要運用工業協作理念,加快培育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組織、行業協會、購銷大戶和農村商品經紀人,從根本上解決「大市場」與「小農戶」的矛盾。其三,要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豐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要重點加大農村公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特別要集中財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健全農村低保、合作醫療、社會救濟等各項制度,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

第六,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必須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把縣級政府的主要著力點放到營造環境上,推動整個政府行政理念的變革。圍繞建立「服務型政府」,大力促進行政資源的重新整合,推動制度創新和政府管理創新,真正把政府的職能轉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環境上來。省級要圍繞縣域的實際需求,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給」,核心是簡政放權,從根本上改變縣域治理結構,為縣級政府轉型提供支持。當前要進一步下放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做到能放則放、該放就放。同時,大力推進縣域綜合改革,加大對縣域經濟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農村基層工作運行新機制,改進省直部門對縣一級服務方式和服務水平,全面改善縣域經濟發展環境。

10. 哪位高人能較具體的分析一下安徽的經濟發展概況及趨勢

致安徽經濟發展的十點建議!

2010年1月12日,國務院批准實施《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被國家冷落三十年的安徽終於第一次上升為國家戰略發展,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即將結束的時代,安徽終於迎來大發展的機遇,《皖江城市帶承接轉移示範區規劃》國家給安徽制定戰略定位發展如下:

一、規劃范圍: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范圍為安徽省長江流域,主要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縣、金安區,共59個縣(市、區),輻射安徽全省,對接長三角地區。2008年規劃區人口3058萬人,地區生產總值58l8億元,分別占安徽省的45%和66%。《規劃》提出,到2015年,示範區經濟總量大幅提高,地區生產總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城鎮化率達到55%,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開放合作不斷加強,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人居環境更加良好,長江、巢湖水質改善。到2020年,示範區主導產業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自主創新水平居全國前列,生態環境優美,與長三角分工合作、優勢互補、一體化發展,成為安徽乃至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城市帶。

二、產業空間格局: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將構建「一軸雙核兩翼」的產業空間格局,「一軸」包括安慶、池州、銅陵、巢湖、蕪湖、馬鞍山6個沿江市,這是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軸線;「雙核」指合肥、蕪湖,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兩大增長極,是承接產業轉移的核心區域;「兩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著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區特別是長三角產業專業的前沿地帶。

三、產業承接發展重點:圍繞產業升級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吸納資本、技術、人才、品牌等要素,明確了皖江城市帶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方向。重點從振興裝備製造業,加快提升原材料產業,加速壯大輕紡產業,著力培育高技術產業,積極發展與長三角聯系緊密的現代服務業,建設現代農業等方面提出了產業承接發展的重點。

如今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正處於全面轉型,跨越發展,厚積薄發,加速崛起的新時期,安徽迎來大發展時刻,沉睡多年戰略定位徘徊不前的安徽終於有了明確清晰的發展方向,安徽正處於厚積薄發,加速崛起的階段,不可否認,安徽仍然是不發達地區,仍有諸多制約安徽大發展的因素,安徽大發展應具備以下十點建議:

1、打造廉潔高效具備現代服務意識的政府

省內官場浮誇風、「假、大、空」十分盛行,實干作風非常薄弱,貪腐前仆後繼,買官賣官、官場裙帶風、家族化盛行 ;需要花很大力氣改善和鐵腕清除官場跑官買官不作為等萎靡作風,鏟除亂作為官員,展示安徽新形象,打造小政府、大社會,比發達地區更高效率的辦事服務意識和思維模式。

2、推行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政策,積極吸納人才的戰略

一份網上統計資料顯示:安徽對高校畢業生吸納能力太弱,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北京、山東等省市,是接納安徽畢業生主要流向地區。尤其是博士生和碩士生,流出率竟分別達到了78.73%和79.30%」。

21世紀大發展的前提就是人才戰略,在全球WEB2.0時代, 落後地區尋求大發展,必須擁有比發達地區更加先進的思想觀念和思維理念,清除與時代發展脫節的年齡偏大公職人員,積極推行吸納人才戰略,突破一切阻力,向全國公開招賢納士,推行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政策,開動和引導政府和民間一切力量與智慧千方百計找差距、尋思路、重民生、求發展,安徽大發展更需要詹夏來這樣實干型的領頭人。

3、創造穩定透明的法律環境,

建立公平、透明的制度環境,開展打擊權力尋租活動,嚴肅懲處違法、違規、違紀的政府機構或政府公務人員個人的征斂、收繳行為,使政府的分配行為與其行政職能相對應,抑制腐敗的孳生。逐步減少和淡化行政部門的權力,使其權力行為轉變為服務行為。要加強對公職人員的制度約束。

建立積極穩定透明的法律環境中,更能為現代商業社會體系服務。使軟環境得到很大改善,成為地區軟實力的代表。

4、建立皖南旅遊區

以合肥為中心的高速和高鐵正在建立,而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的這片中國最豐富的皖南旅遊區通向長三角中心城市交通依然不完善,應盡早聯合蘇浙滬向國家申請立項滬蕪城際鐵路,(上海-湖州-廣德-宣城-蕪湖,約260公里,這條城際鐵路並與寧杭、寧安城際鐵路相連),同時在滬蕪城際鐵路廣德段擴建至黃山的快速鐵路支線(廣德-寧國-績溪-黃山),把皖南最豐富的旅遊區(黃山、池州、宣城)建設成為上海、南京、杭州三極品字形經濟區域中心1-2小時交通圈,從而皖南地區與長三角中心城市步入」同城效應」時代;

從城市區域化發展來看主要表現為集聚→中心化→擴散→中心城市→重新集聚→擴散→城市群的演化路徑,因此,皖南旅遊區與上海、南京、杭州城市群處在1-2小時交通圈內,正處於城市區域發展的「重新集聚」階段,因此,城市圈的發展的前提必定是更快捷的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地理空間的縮短必定帶來深層次的多重互動,從而更易接受來自上海、南京、杭州等長三角城市強大的輻射功能,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相互交往的「集聚效應」作用,同時,交通的便利更能向長三角展示燦爛的徽文化、文房四寶、徽派建築、徽學、徽墨等中國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5、建造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平台

安徽擁有眾多的文化資源,名人故里數不勝數、燦爛的徽文化、悅耳動聽的黃梅戲;特別是僅次於京劇的黃梅戲,因官僚主義排擠人才的多種因素,黃梅戲如今已下滑到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的凋零狀態!相對於昆劇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今年世博會大放異彩,黃梅戲已經在文化產業中已經邊緣化了。

振興文化產業,大力清除省內官僚主義,特別是鏟除「假、大、空」者,切勿讓外行人領導內行人,真正讓內行的人負責文化產業,吸收大批優秀人才,大力宣傳和推廣徽文化,特別是在當今誠信普遍缺失的現代商業社會里,更應推介徽商的「誠信、戒欺」的精神。積極通過圖書、音像、影視、傳媒、演藝、網路等各種平台推廣安徽的文化產業資源,為經濟發展起到橋梁的作用。

6、跨越式發展:避免「先污染,後治理」模式

安徽發展最快的縣---廣德,因其毗鄰江浙兩省,吸引長三角投資最多的縣,經濟發展快速,引人矚目,但由於著重GDP,引進了化工、紡織印染等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甚至連個污水處理廠都沒有,廣德縣的空氣質量明顯比省內周邊縣市差。

走跨越式發展是沿襲過去「先發展,後治理」的老路,以低價賣土地承接和引進長三角被攆走的淘汰污染高耗能企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得短期發展,創造官員政績GDP,還是著眼長遠,只有另闢蹊徑;發展經濟和周邊區域比拼GDP污染環境非明智之舉,揚長避短,走比較優勢戰略發展道路,在相對生態環境良好,勞動力成本較低下尋求突破,必須以目前尚未環境被污染的情況下,著重生態環境建設,引進無污染的輕工業企業,打造長三角生態休閑後花園,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為本,走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走可持續、和諧發展道路。

7、土地開發過程中維護農民的利益,避免暴力拆遷

皖江城市帶承接轉移示範區的興起,外來投資者特別是長三角投資者紛至沓來,地方政府紛紛建立開發區、工業園吸引外資,低價徵用農民土地,拆除農民房子,甚至對農民抵制非法徵用農民土地採取抓捕、打人、拘留都暴力手段等情況屢見不鮮。

在這網路大爆炸的時代,采此手段只能為地方抹黑。在地方發展經濟過程中,徵用土地和拆遷房屋應積極與農民協商溝通,按照法律補償標准規定賠償失地農民,並給農民辦理社保,或者以農民土地作為股份入股當地開發區,參與當地分紅,避免暴力行為,與民友好協商,才是和諧社會的基本原則。

8、建立開明、開放的言論環境,積極應對公共危機事件的處理

中安在線旗下的中安論壇對於針砭時弊的文章往往採取封帖和刪除,對發帖者ID進行封殺,合肥論壇對批評時政的帖子也多有限制,從某種意義透示了安徽網路輿論的自我封閉,也揭示了省內論壇在全國無任何影響力。

批評時政、針砭時弊、建言獻策,其實都是發帖者對家鄉的關心與關注,對一些黑暗現象和亂作為現象進行曝光,對地區發展提出自己的思路,需要論壇管理員引導得當,並不是一刪了之。

對突發事件及公共危機事件處理,切勿對網路民意置之不理,充耳不聞,在人類文明政府的最基本的底線基礎上,應以積極的態度應對突發事件。然而省內官員「假、大、空」盛行,也無任何個性官員有開明、開放的實際舉動和言論。

在WEB2.0時代,更需要開明、開放的環境,官民互動,廣開民智,調動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

9、大力建設好公路交通等基礎設施

「汽車跳,安徽到」!「到了安徽,年年修路,就是路修不好」!這是外省人對安徽公路的評價,也正是安徽公路的真實寫照,也令每一個皖省人蒙羞。特別是同時與江蘇浙江兩個最發達省份接壤的宣城地區,其境內318國道坑坑窪窪,坐車就像坐搖窩子車,蹦蹦跳跳,把人五臟六腑都要顛出來。

要想富,先修路,修好路,這是任何地方發展經濟必備的前提;成功的人士找方法,失敗的人士找借口;看不到的差距就是最大的差距,看不到危機就是最大的危機;安徽交通部門應深刻檢討和反省「豆腐渣」公路形成的原因,不能老拿與發達有差距的借口來搪塞,否則就是安徽發展的絆腳石和罪人。

建設好質量優良的公路和路邊具有生態綠化帶,是吸引外來投資者的必備條件。

10、 加大扶持本省民營企業的力度,爭創知名品牌

綜觀省內沒有一家民營企業在全國叫得響,更無中國知名品牌;其深層的原因是官場肉食者對民營企業抑制限制以及「吃、拿、卡、要」等等的竭澤而漁的政策大行其道.

作為國企的奇瑞汽車的輝煌跟當時的蕪湖市委書記詹夏來實干作風密不可分,正是由於詹的汽車夢和他務實的作風,奇瑞成了中國三大民族汽車品牌之一,詹是安徽省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最實乾的官員。

創造寬廣、寬容、寬厚的良好環境,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和金融方面扶持支持引導的開明政策,積極引導全民創業,民營經濟將成為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

關於霍山縣域經濟發展的調查

圍繞新形勢下如何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我們最近對霍山縣作了一次調研,感到這個縣發展經濟的路子和經驗值得重視和總結,由此也對加快全省縣域經濟發展作了一些思考。

(一)霍山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庫區和老區縣,區位比較閉塞,資源也很有限,先天條件並不優越,但經過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一條很有特色的發展路子,成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典型,引起廣泛關注。通過座談和考察,印象比較深的有五點:第一,面對宏觀環境和經濟周期變化,各地經濟發展多數經歷過起伏,但霍山經濟始終保持穩定健康的發展態勢。1990年—2004年14年間,全縣GDP年均增長13.7%,高於全省縣域同期平均增速2.2個百分點。第二,霍山曾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目前工業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格局相當突出。1989年,該縣工業增加值僅占生產總值的24%,去年高達53%,居全省各縣之首;2004年,全縣財政收入63%來自工業稅收。第三,作為一個深處大別山區的邊緣小縣,外向型經濟已形成一定的氣候。霍山大興開放之風,形成了人人談開放、舉縣抓招商的良好氛圍。2004年,全縣出口創匯5047萬美元,位居全省縣級前3強。第四,面對宏觀調控和各種要素制約,霍山的園區經濟仍然辦得紅紅火火。該縣工業園區創建於2002年,短短兩年多時間,入園企業20家,其中有16家企業、26個項目是在宏觀調控之後進入園區的。第五,霍山的發展不只是工業經濟一枝獨秀,而是呈現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生動局面。他們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明確提出,「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污染不進霍山」,「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多做,勞民傷財的事堅決不幹」。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們打造了在全國叫得響的四張「名片」: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全國社會治安模範縣、全國文明村鎮先進縣、浙商最佳投資城市。

(二)在同樣的宏觀環境下為什麼基礎條件並不優越的霍山縣能夠突破局限、加快發展?通過調研,感到最根本的有三條:

一是霍山縣在發展過程中較好地堅持了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地賦予解放思想以新的內涵和實際內容。在他們看來,對於一個信息比較閉塞、市場化進程起步較晚的山區縣,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更新是具有決定性的先導力量,必須緊抓不放。為此,他們在提出每一個發展思路和戰略部署前後,都要進行深入細致的思想發動工作。在「工業富縣」戰略初提之時,縣委、縣政府先後組織黨政幹部、企業家等不同層次的代表「四上寧國」,連續開展幾輪思想大討論,形成了共識,使工業強縣戰略在全縣牢固生根。從一定意義上講,霍山發展的過程就是與時俱進、解放思想的過程,是從認知到實踐、由精神變物質的過程。

二是霍山縣在發展中抓住了能人興縣這個關鍵,培育了一批高素質的市場主體,形成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力量。他們善於發現和利用市場經濟的先知先覺者,注重發揮鄉土能人的作用,鼓勵黨政機關中懂管理、善經營的人才到企業發展,催生了一批企業家梯隊和高素質企業群體,帶動了各類市場主體的發育。為營造能人創業和企業家成長的良好環境,他們注重集中力量扶持大戶,注重資源配置向能人和優秀企業家集中,對有貢獻的企業家經濟上給實惠、政治上給地位,促進企業資本積累的進程,激發企業家創業和發展的積極性。從1992年開始,霍山縣就對年納稅百萬元以上的企業家,按納稅額的1%給予獎勵,產生了很大的激勵效應。突出「人」的作用還表現在幹部隊伍建設上,他們有明確的用人導向,真正把懂經濟的幹部充實到經濟主戰場,讓能幹事的人有舞台。特別是霍山有著良好的包容環境,外面的優秀幹部來得多、扎得下根,並影響和帶動了本土幹部的成長。

三是霍山縣較好處理了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走上了「政府創造環境,社會發展經濟」的良性循環。作為縣一級,霍山和多數地方一樣,有著自己的優勢和特色,也面臨調控手段和要素資源不足的制約。霍山縣能夠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發揮政府的導向作用,營造出加快發展的良好氛圍和環境。當地的企業和群眾反映,霍山黨政幹部的心思和精力是用在發展、用在經濟建設上的。大家的興奮點不在於位子和帽子,而在於怎麼把工作干好、把經濟抓上去;工作的著力點也不是放在怎麼抓權、怎麼管企業上,而是真心實意為企業辦實事、解難事,為市場主體提供優質服務。

霍山的經驗當然不只這些,放在全省來看,最值得總結的一條,就是他們能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干明白。對於縣域經濟發展,很多縣都不乏好的想法和思路,很多人都能看清楚、說清楚,但怎麼把思路轉化為行動,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真正做明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霍山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們對認準的事,就一以貫之、堅定不移地去干,不走神,不翻燒餅;在於他們對於決策部署的落實有著很強的執行力,做到方向明確、措施具體,能夠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統籌各種手段和資源,做到政令暢通、執行到位。從工業富縣的提出,到山口經濟的推進,再到園區經濟的發展;從提出思路,到形成共識,再到做出成效,從霍山的發展軌跡中,我們看到了一種求真務實的精神,一種鍥而不舍的作風,一種上下同心的合力,一種運作資源的能力。更可貴的是,霍山的經濟發展是一場「接力賽」,而這種「接力賽」源於領導班子的相對穩定。在霍山,人們經常提到的幾屆縣委、縣政府負責同志,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任職時間都比較長,都有從副職到正職、從政府到黨委這樣一個經歷;而且,在霍山,歷任領導一屆繼承一屆,一屆發展一屆,做到了繼承性與創新性的統一,正是這樣一種風氣和傳統,使該縣發展少了折騰,形成了越干越會干、越干越明白的良性循環。

(三)霍山的經驗表明,加快縣域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的還是縣一級自身。只要各縣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總能找到適合本地實際的路子和辦法。調研發現,霍山發展也面臨一些自身難以解決的、帶有共性的矛盾和問題。比如,作為一個地處偏僻的人口和資源小縣,霍山縣不論是經濟規模還是經濟素質,要實現新的突破,壓力很大。盡管霍山工業發展啟動較早,形成了一定的先行優勢,但由於山區縣地理區位的先天不足,要素供給和配套環境相對薄弱,發展容量較為有限,一方面,縣里要千方百計促進企業做大做強;另一方面,縣域的弱小功能又難以承載大企業的需求,成長起來的優勢企業不得不走出去尋求更大發展空間,縣域面臨「做大」與「留大」的兩難局面。同時,金融服務薄弱的問題在霍山很突出,每年通過招商引來的資金還抵不上存款外流的數量。此外,縣里對縣域功能缺失問題反映也比較強烈,感到上面管得還是多了一些,縣級政府事權、財權和管理權不統一的矛盾對工作鉗制較大。

(四)縣域興則全省興。霍山發展的經驗和面臨的問題,很多方面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從中可以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啟示。

第一,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樹立正確的導向。我省縣域經濟整體基礎還較為薄弱,要全面振興縣域經濟,需要有加快發展、迎頭趕上的決心,更要有堅持不懈、長期作戰的思想。首先,要以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統領縣域經濟發展。應當充分尊重縣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循序漸進推動發展,形成有利於縣域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正確導向。一方面,在上對下的指導上,省、市要為縣一級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形成一個有利於縣級幹部從長計議的預期,引導縣一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多做強基固本的事情上,放在多做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上;另一方面,縣一級自身尤其是領導團隊,要進一步強化統馭力、執行力和轉化力,對認準的發展路子,堅定不移、一以貫之抓落實,把好的思路轉化為好的發展績效,真正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干明白。其次,正確的導向需要科學的激勵機制。在激勵和支持政策上,實行分類指導、區別對待,對發展相對薄弱地區,重點支持他們做一些打基礎的事情;對發展相對較好的地區,則支持他們更快、更好發展,發揮倍增效應,形成縣域經濟的排頭兵和甲級隊;獎勵政策必須打破「平均用力」現象,比如,對經濟強縣,應當在體制上賦予他們更大的自主權,使其管理幅度和深度與經濟擴張的能力相匹配;獎勵的方式也要改革,比如對辦得好的園區,可以獎勵用地指標,或在園區建設引導資金上予以傾斜等。其三,正確的發展導向說到底是用人導向問題。縣域經濟發展,關鍵在人,關鍵在選好、用好黨政主要領導。要強化任期觀念,處理好乾部提拔與穩定任期的關系,避免領導幹部過快流動,影響縣域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同時,加大幹部「雙向」交流的力度,選擇一批視野開闊、熟悉經濟、作風務實的省、市年輕幹部到縣一級任職,同時選拔一批縣直和鄉鎮幹部到省、市機關和發達地區鍛煉。

第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找准方向和突破口。縣域經濟必須走特色發展之路。不管各縣情況如何差異,加快工業化是基本取向。抓住工業化這個主要矛盾,縣域經濟的其它諸多派生矛盾也就迎刃而解,霍山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此。當然,工業化途徑可能有所不同,有的是優先發展加工製造業,有的則從農業產業化入手,而有的可能先從三產突破,但無論如何,工業化是不可逾越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要加速工業向園區集中、資本向能人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把工業化與市場化更好地結合起來,把工業化與城鎮化更好地結合起來。當前,特別要在兩個方面尋求突破:一是要在開放型經濟上突破。通過外向型經濟,可以植入先進的觀念、技術、人才等稀缺要素,有效突破縣域工業化的瓶頸約束,實現工業的快速擴張。要進一步強化開放的觀念、市場配置資源的意識,全力推進東向發展戰略,把招商引資和開放型經濟作為推進工業化的主要途徑來抓。二是要在工業園區上突破。越是在宏觀調控趨緊的情況下,越是要大力發展工業園區,決不能有絲毫的猶豫和退縮。要把招商引資與發展園區工業更好結合起來,注重圍繞主導產業和骨幹企業,強化產業鏈招商,引導關聯企業進園區,促進企業集群化發展。

第三,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著力培育內生力量。要著力培育內生力量,讓一切有利於創業的思想活躍起來,把各類創業主體激活起來,使一切領域的創業潛能釋放出來。首先,要培育市場主體。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創造適宜民營企業發展的氣候,拿出實實在在的舉措,支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讓民營經濟唱主角。其次,要加快成長一批能人和企業家。目前我省縣域不少企業家存在著素質不高、「小富即安」等問題,有的缺乏職業企業家精神、「官本位」意識還比較濃。必須加大引進、培養和開發力度,創造一個有利於能人和企業家成長發展的良好環境,讓想創業的能人和企業家成就夢想。

第四,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有效化解要素瓶頸約束。重點是三個方面:一是金融支撐體系問題。在繼續加強與國家有關銀行的合作、爭取更多支持的同時,當務之急是加快地方金融的發展。要發掘民間資本的力量,引導、鼓勵、支持縣域民間資本發展縣域金融組織和資本市場。二是人才保障問題。要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觀念,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通過在大中城市設立窗口或建立研發基地等形式,搭建吸引外地優秀人才的平台。各縣可以依託縣級職業技術學校等教學設施,圍繞企業用工需求,組織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三是土地供應問題。省里應當在堅持「總量控制、動態平衡」的原則下,根據各地發展的不同情況,優先保證重點園區、重大項目的正當用地需求。

第五,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大力推進城鄉統籌。首先,要堅持以城帶鄉,加快城鎮化步伐,引導人口向城鎮集聚。應當把縣城建設作為推進我省城鎮化進程的戰略支點,提升載體功能,增強人口和產業集聚度。其次,要堅持以工促農,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要運用工業協作理念,加快培育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組織、行業協會、購銷大戶和農村商品經紀人,從根本上解決「大市場」與「小農戶」的矛盾。其三,要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豐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要重點加大農村公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特別要集中財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健全農村低保、合作醫療、社會救濟等各項制度,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

第六,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必須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把縣級政府的主要著力點放到營造環境上,推動整個政府行政理念的變革。圍繞建立「服務型政府」,大力促進行政資源的重新整合,推動制度創新和政府管理創新,真正把政府的職能轉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環境上來。省級要圍繞縣域的實際需求,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給」,核心是簡政放權,從根本上改變縣域治理結構,為縣級政府轉型提供支持。當前要進一步下放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做到能放則放、該放就放。同時,大力推進縣域綜合改革,加大對縣域經濟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農村基層工作運行新機制,改進省直部門對縣一級服務方式和服務水平,全面改善縣域經濟發展環境.

閱讀全文

與老區怎麼走出工業強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計算汽車輪胎半徑 瀏覽:353
汽車被撞如何得到賠償 瀏覽:531
汽車坐墊套什麼樣的好 瀏覽:520
中國為什麼沒有加天然氣的汽車 瀏覽:655
石化工業學校三校生多少分 瀏覽:77
安寧工業湖在哪裡 瀏覽:42
天津哪個店有領克汽車到店 瀏覽:487
徐州12款寶馬730多少錢 瀏覽:738
36伏的工業遙控器怎麼接線 瀏覽:184
寶馬320左右門打不開怎麼辦 瀏覽:727
溫州哪裡買江鈴汽車 瀏覽:306
為什麼汽車會靠右 瀏覽:348
特斯拉如何成為新能源汽車 瀏覽:318
工業品價格是什麼 瀏覽:126
汽車玻璃3c怎麼去掉 瀏覽:95
奧迪五幅輪轂大概多少公斤 瀏覽:46
賓士租車公司有哪些 瀏覽:539
越南寶馬銷量怎麼樣 瀏覽:483
雙色賓士s級最低多少錢 瀏覽:854
賓士車為什麼不過戶了 瀏覽: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