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結合自身工作實際,談談如何做好工業創新發展強攻戰
摘要 下面我從終身學習這個角度來談一下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2. 結合自身工作實際,談談如何做好工業創新發展強攻戰
摘要 創新能力的提高,首先應該是自我認識上的提高,這是內驅力;其次是相關部門提供的培訓、學習、展示的平台,讓人感受到成長帶來的快樂。
3. 如何推進技術創新,切實提高製造水平
三、依託企業,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你好,一是加快推進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推動重大技術突破。按照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和規劃。同時,加快裝備升級改造,以規模效益顯著的行業為重點,爭取掌握一批具有發展主導地位的關鍵核心技術、智能製造設備及大型成套技術裝備,落實並完善財政,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金融、新能源,提高製造水平、新能源汽車等產品市場,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大投入。繼續安排專項資金,推進產業聚集與升級的方式如下。支持重點企業瞄準世界前沿技術,提高成熟適用清潔生產技術普及率,改進工藝流程,加快推廣應用現代生產管理系統等關鍵共性技術:一,增強國際競爭力、節水。二是加快推廣應用先進製造系統、節能環保,加快建立重要產品技術標准體系,優化市場准入管理程序、生物醫葯等領域技術研發、健全機制,推動先進技術產業化應用。二,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加快企業技術改造重點任務、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一是加強統籌規劃。二是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四是著力推進精益製造,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整體推進電子信息。三是加快推廣國內外先進節能,繼續做好「三網融合」工作,加快形成先導性、應用與准入政策,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資源配置效率,調動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鼓勵企業跨行業跨區域跨所有制兼並重組總的要求是,堅持市場化運作、支柱性產業。二是完善市場培育、節材技術和工藝,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先進製造。五是深化信息技術應用。三是加快突破新興產業核心關鍵技術。支持擴大節能環保,統籌推進20項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和應用示範工程,推動關鍵領域的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推動重點行業健康有序發展,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生物產業
4. 如何提高(工業)產品設計創意與創新能力
首先,我感覺你應該多看各種各樣的有關設計方面的圖片,如果遇到有創新的東西就記下來。
第二,就是要多動手,有時針對一個東西從各個方面進行設計,不要怕設計 的不好,也許有些想法比較令人難以接受,但時間一長設計思路自然而然就開闊了撒
第三,要多現有的設計多幾個為什麼?在提問中開闊設計思路也是一個好方法,
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5. 如何提高大企業的創新動力
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立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企業生存、發展和提高綜合競爭力的根本途徑,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要求,是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當務之急。近年來,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積極性迅速增強,但從總體上看,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還比較薄弱。要加快推進技術創新工程,綜合運用政策、投入、金融、服務等多元化的支持方式,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
一是完善和落實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相關政策。進一步落實《規劃綱要》配套政策及其實施細則,特別是與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相關的稅收優惠、金融支持、政府采購等政策,加強政策的宣傳和培訓,使企業能真正享受到政策帶來優惠,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做好政策實施的評估督促,建立政策跟蹤研究和不斷完善的長效機制,在實踐中健全和完善政策體系。
二是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支持企業更多地承擔國家及地方重大科技項目。鼓勵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面向企業開放共享科技資源。建設一批面向企業的技術創新服務平台,幫助企業開發新產品、調整產品結構、創新管理和開拓市場,提升核心競爭力。構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加大對科技型企業技術創新的財政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支持企業發展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和風險投資機制,發展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扶持和壯大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
三是加強企業研發條件和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推進創新型企業建設。在具備條件的企業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基地,鼓勵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共建各類研究開發機構,支持企業研發能力建設。鼓勵企業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開展各類人才的培訓,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養技術人才。鼓勵企業探索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的制度和措施。
四是組織和動員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人員深入企業開展多元化的創新創業服務。利用科技中介機構、技術轉移機構等搭建科技人員與企業雙向選擇的信息交流平台,形成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的長效機制。從科研院所和高校選派一批科技人員進入企業,研發技術、開發產品。特別是鼓勵科技人員帶技術、帶產品進入企業推廣應用。鼓勵科技人員直接創辦科技型企業,促進科技創業。
6. 提高我市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有什麼建議或意見
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增強競爭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目前,我國已進入加速工業化階段,在過去的較長一個時期,我國大部分企業的技術來源主要依靠模仿和引進。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發展對傳統工業化模式提出了挑戰。決定產業競爭優勢的主要因素已從過去的自然資源條件和廉價勞動力轉向創新能力、技術和管理優勢,知識產權成為重要的競爭工具,創新能力和知識產權的擁有量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競爭能力的重要標志。目前,我國已是世界製造大國,工業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約為美國的1/4、日本的1/2,與德國接近。但是,我國製造業的多數產品和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大部分設計和製造技術依靠引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少,原創性的產品和技術更少。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產業競爭能力的最大差距是缺乏創新能力、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沒有自主創新能力,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就不可能真正成為製造中心。
由於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我國的企業和產業正面臨新技術和知識產權的嚴峻挑戰。一些加工製造能力較大的行業,因缺乏自主知識產權而導致缺乏競爭力。例如,我國的DVD生產能力世界第一,卻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出口受到外國企業知識產權的制約,被徵收較高專利費,廉價勞動力優勢被削弱。又如,我國的一些重要技術裝備製造加工能力並不差,但因為缺乏設計和成套能力,只能進行轉包生產和來料加工,賺取少量加工費。技術裝備的對外依存度較高。越是高技術設備越依靠進口。2001年,我國進口裝備製造業產品約1100億美元,佔全國外貿進口總額的48%左右。大量的國內需求只能拉動發達國家的GDP增長。
目前,我國正處於產業技術升級的關鍵階段,一些行業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部分優勢企業已經開始走向國際市場。但是,大部分企業的技術來源還是依靠引進和仿製。如果說過去在低端產品層次,我們可以靠引進技術提高技術水平,靠市場換技術,那麼,當我們發展到一定程度,能夠與外國企業和跨國公司在高端產品形成競爭時,人家是不會把核心技術和高端技術轉讓給競爭對手的。目前,從外國轉移到我國的製造企業,大部分核心技術、品牌和銷售渠道仍然被外國公司所控制。長期以來,我國在經濟和技術發展方面實施追趕戰略。日本和韓國等實施追趕戰略的經驗表明,在進入高端產品和接近國際市場檔次的市場競爭時,必須依靠自主創新來促進產業技術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因此,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我們必須加強研究開發,在戰略領域和關鍵環節形成自主知識產權。
我國人均資源佔有量較低,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如果繼續走大量消耗資源的低水平粗放型發展道路,我國的資源供應將難以支撐。因此,必須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依靠技術進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轉變增長方式。
綜上所述,我們只有把先進的技術與資源和勞動力優勢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形成長期競爭優勢。一方面,沒有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就不可能引進高水平的技術;另一方面,一些關鍵技術和敏感技術特別是關系國家安全的技術引進受到諸多限制。因此,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一個現代化的中國是買不來的,國家的競爭力也是買不來的。我們要從實現國家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更多的關鍵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在戰略領域和關鍵環節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形成長期競爭優勢,保證國家經濟安全。
二、我市企業創新能力發展歷史和特點
我市企業的發展歷史與全國各地企業的發展一樣,也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慢慢發展起來的。1992年以前,企業的技術主要來自於國營大企業和科研機構,許多技術是無償取得的。由於短缺經濟的作用,產品不愁賣不掉,所以他們在量上迅速擴張,而對技術創新的需要並不強烈。這一階段的後期,企業大多積極開展與大企業聯營活動,走聯營合作之路,不僅從大企業那裡獲取技術,還積極引進國營企業的淘汰設備。有的作為大廠的分廠,形成穩定的生產聯合體。至1987年底,全縣開展科技橫向聯合和協作的企業有170多家,與全國15個省、市,50多家大專院校、科研單位開展技術合作,並聘請外地科技人員和有實踐經驗的老工人250多人來縣作技術顧問。從而開展了企業辦科研,以加快技術改造,開發新產品,提高經濟效益。
1992年以後,是全市企業飛速發展時期。這時民營企業不僅數量多,而且也成長起了一批上規模企業,這時由於買方市場的形成,中小企業以前的制度優勢也逐漸在失去,因此,他們要想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走技術創新之路,以產品技術質量取勝。從這個時期企業技術創新行為看,主要有三個特點:
A、「模仿創新」。就是先模仿,然後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自己的開發和創新。這種類型在當前溫嶺中小企業創新模式中大量存在,大約占總量的38%左右。近些年,我市先後組織泵業企業參加了德國科隆、美國芝加哥、日本的五金博覽會,參照國外的樣品,大大改進了自身產品,提高了檔次。2001年,溫嶺利歐電氣公司在展銷會上購買了一款水泵,仿製出注塑外殼整件,使該廠主打產品花園泵外觀和質量有了新的飛躍,出口訂單紛至沓來。
B、「合作創新」。中小企業的研究開發設備不夠先進,高科技人才不足,就走與高校合作開發之路,這種類型大約佔53%左右。成立於1994年的浙江萬全信號設備有限公司,在鐵道部第四勘測設計院的支持下,開發了鐵路信號微機監測系統及半自動閉塞區間設備,並結合市場需求,依靠自己的技術力量開發了微機聯鎖系統軟體,得到了推廣和應用,擁有了穩定的客戶與市場。2000年,萬全信號公司與浙江大學合作研製開發的「面向機械產品創新設計的自組織建模技術與遞歸化集成系統及應用軟體」榮獲了「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C、「自主創新」。所謂自主創新,就是以自主研究開發為基礎,實現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自主創新在溫嶺中小企業里數量還不是很多,約佔8%。溫嶺市的先導電機研究所優化設計軟體,一個人10多分鍾就可以設計一台新型的電機,這就是自主創新。
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在科教興市等方面制訂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積極營造了促進經濟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先後制訂出台了《關於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規定》、《關於進一步做好企業引進人才和技術成果工作的意見》、《關於溫嶺市高新技術企業(項目)認定暫行辦法》、《關於溫嶺市科技型企業認定暫行辦法》、《溫嶺市科技風險金管理試行辦法》、《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等一系列政策。並在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加快高科技產業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每年技改貼息1000多萬元,重大項目支持1000多萬元,對龍頭企業進行一廠一策扶持。至今已有25家企業實施了ERP管理,走上了科學管理的軌道。全市每年開發出新產品100多隻,佔全省開發新產品數第一。大量企業從依靠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的數量型增長,轉變到依靠技術進步來提高要素生產效率的質量型增長上來。
三、我市企業創新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市企業雖然在向科技型企業發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應當看到,我市的科技型企業還存在著數量少、規模小,產品技術含量偏低的情況。在全市2萬家企業中科技型企業不上百家,佔百分之一都不到。在19家高新企業中,平均每家年產值只有8337萬元,上億企業只有三家。而企業的生產技術和產品,大都還停留在傳統產業基礎上的小改小革,而缺乏電子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高精尖技術。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講,現在我市的科技型企業還處於初期發展階段。分析影響我市企業向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因素有不少,其中的主要問題是:
企業自身問題
A、企業家的問題。溫嶺的企業家階層大都是改革開放以後,在市場經濟中摸爬滾打中成長起來的一批創業者,他們有二十多年來經營的經驗,對傳統意義上生產經營來說,他們是行家裡手,但面對信息社會,面對新型工業化道路他們會感到陌生,感到力不從心計無所出。於是企業主中有些就存在「小富即滿」的安逸思想,沒有發展壯大的思想和物質准備。因為他們的起點都比較低,大多數在高中學歷及以下。(就是在19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里,也只有2家的法人代表是碩士研究生畢業,還有2家大學、2家初中,其餘都是高中畢業。)學識的一般化帶來產品的一般化,他們大都依靠價格優勢開展同質競爭,而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
B、管理模式問題。因為職業經理人階層不夠發達,企業投資者又對職業經理人不夠放心,所以現在的管理模式絕大多數仍是家族式管理,所有者和經營者都沒有分離,因而企業大都還固守著獨斷式管理模式,沒有實行民主化、科學化的決策模式,阻礙了企業的發展。
C、企業創新意識問題。許多中小企業缺乏創新意識,盲目樂觀,認為本企業產品銷路好,不再開發新產品作為支撐,導致企業經濟效益不斷下滑。據調查,溫嶺中小企業普遍對本企業產品壽命持樂觀態度,有34.2%企業認為產品壽命在10年以上,25.1%企業認為在5--10年,19.2%企業認為在3--5年,只有20%左右的企業認為在3年以下。在經費投入上,大多數企業技術開發費用只佔1%以下,而溫嶺大企業一般在1.5%以上,發達國家在5%左右。
企業發展外部環境問題
A、資金問題。中小企業由於規模、信譽等種種原因,其正常發展的資金往往都不能從銀行融資得到滿足,因此企業技術創新往往會碰到融資難的問題。由於溫嶺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有利於風險投資發展的環境,尤其是缺乏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所以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風險融資手段。
B、人才資源問題。雖然溫嶺市近年來科技人才資源量逐年在增加,但每萬人口中擁有的專業技術人員比浙江省的平均水平都低,2001年溫嶺市每萬人口擁有專業技術人員不足200人,而且高級職稱人才奇缺。就在這些有限的科技人才資源中,又有近90%的專業技術人員從事的仍是與科技活動無直接關系的工作。
在對台州市107家上規模(職工人數在500人以上)非公企業科技人才情況的調查表明,職工總數中中專及以上學歷佔12.32%;高級職稱人數占萬分之11.79。而在省級高新技術企業中,中專及以上學歷佔32.13%,高級職稱人數占萬分之85.49,可見科技企業的人才比一般企業要高出好幾倍。按此比例計算,溫嶺市30萬工業企業職工中,還要培養或引進中專以上人才59430人,高級職稱人才2211人,才能基本滿足向科技型企業發展的需要,可見人才缺口之大。
C、基礎設施問題。溫嶺遠離大城市,地處「長三角」的南端,接受上海幅射能力弱;不通火車、電力緊張,這些都是不利因素。但地處沿海,有高速公路、航空港、出海口,有利因素也不少。但與建設世界先進製造基地的要求相比,基礎設施建設遠遠落後於時代的要求。
D、服務保障問題。我國沒有一部類似於日本的《中小企業基本法》的法律法規來保護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更是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資本結構優化扶持金和新增貸款很少與廣大中小企業有緣。普遍存在著的企業征地難、貸款難、辦事難,在阻礙著企業的發展。
企業之間的聯合和溝通問題
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再要擴張,就要走資本經營的道路,聯合和並購都在所難免,上市了的規模企業可以進行證券買賣,而中小企業就沒有這么便利,在產權交易問題沒有解決之前,並購是很困難的。現在政府提倡企業整合,實行強強聯合,統一品牌、統一技術;或以產業鏈來組織,實現配套廠之間的聯合,這樣的鬆散型組織已有成功,而緊密型的往往因一山不容二虎而失敗。
四、進一步加快科技型企業發展的思路和對策
1.加強對新型工業化的宣傳,走科技型發展之路
「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這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今後一個時期的工作方針。結合溫嶺的實際,必須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產品,不斷改造提升傳統和特色產業,努力把溫嶺市建設成為先進製造業的重要基地;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用循環經濟和生態經濟的理論來指導工業發展,實現工業化和資源、環境、生態的協調發展。
2.加強企業自身建設,努力提高企業主的素質
應該建立經常性的培訓制度,以不斷學習來解決知識老化問題,可以經常組織企業主到先進國家參觀考察,讓他們從繁忙的事務中脫出一階段,到先進同行中去找找差距,思考一些問題,從而激發出他們的創新思維,這樣也可以解決一些「小富即安」的思想,以激勵他們不斷進取。要鼓勵企業主培養和聘請職業經理人,這是一個企業長遠利益所在,也是企業能長治久安的一個措施,
3.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A、拓展中小企業融資渠道,鼓勵發展風險投資事業。針對中小企業貸款規模小,數量眾多,貸款成本高的特點,可以採取利息市場化或賦予銀行更多的利息浮動權來解決。在風險基金設立上,應該由眾多主體參與。引導企業、金融機構、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甚至個人等眾多主體投向風險資本。
B、進一步尊重知識和人才,提高全社會技術創新意識。要加快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通過提供住房、轉移戶口等各種安居政策,解決好他們的職稱、人身保險等後顧之憂。企業也應實行靈活的利益分配政策向技術人員傾斜,如採取技術入股等方式,以吸引優秀人才。然後以點帶面,逐步提高全社會的技術創新意識。
C、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保持適度超前。按照新型工業化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加快能源、交通、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投資硬環境。加快城市道路和城市交通樞紐建設,建設溝通城區、澤國、大溪三角區域的主幹道,實現「半小時經濟圈」,盡快建好甬台溫鐵路。同時鼓勵在工業園區中建立共用的技術開發中心、產品檢測中心、生活服務中心等公共平台,大幅度提高企業發展的保障能力。
4.加大政府引導作用,健全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日本、台灣在各縣市都設有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內容有咨詢服務、信息服務、技術創新服務、金融服務、財政服務、職業培訓服務、產品銷售服務、國際化服務、配套協作服務和組織化服務等10項。應由政府出面予以引導,才有可能建立一個完備的,能夠提供各方面服務的體系。根據國外經驗來看,我市應該從單純金融服務轉向金融與技術創新並重,並在信息、咨詢上加大服務力度,提高中小企業的技術、工藝水平。
5.加快產學研合作創業網路建設
加強各類產業集群的建設,以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以各類園區為載體,推廣應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組織科研攻關,形成高科技企業孵化器網路。形成高新技術示範區、現代農業示範區、改造傳統產業的示範區、出口產品基地等科技創新基地,推動區域經濟創新、創業。已建立的浙江高校產學研創業中心要擔負起高新技術項目的引進、孵化和培育等工作,為產學研服務的配套設施要跟上,孵化創業大樓要盡快建設。在這里,除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展示,技術檢測,創業場地等為項目孵化提供各種服務外,還要使之成為產、學、研的結合點,成為高校向下延伸的落腳點,以促進科技成果企業化,生成新的小型高科技企業。
7. 在「十四五」規劃下如何增強企業創新力
要服務於國家戰略目標,著眼於重大創新。提前部署、超前謀劃,聚焦基礎性、系統性、前沿性科技研究,力爭取得突破,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在十四五規劃下,中大咨詢認為要充分利用國有企業整體性、長期性、戰略性優勢,通過高強度研發驅動高質量增長,努力掌握關鍵技術,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發揮國有企業投資對國民經濟的引領作用。國有企業也應主動承擔和組織國家科技創新重大項目和重大研發任務,加強技術攻關與集成、裝備研製及大規模應用,不斷增強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能力,有力支撐國家戰略實施。
8. 如何增強企業創新動力
國家為推進企業自主創新出台了很多政策,也陸續投了不少錢,但大量的企業仍缺乏創新積極性。企業並不缺錢,如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56%投資來源於企業自籌資金,但為什麼企業總是喜歡把錢用於擴大規模、搞多元化,而不願投向研發呢?問題症結何在?如何才能調動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這是值得深思、有基礎意義的問題。
一、創新動力不足是制約企業自主創新的核心問題
目前企業創新面臨兩大問題。一是條件不足,如創新基礎差、能力弱、缺乏創新型企業家和技術人才、政策支持不到位等。二是動力不足,企業缺乏創新熱情,對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原有企業發展模式的依賴仍很強。總體看,自中央提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以來,創新工作有成效,但與中央要求還有很大距離。根據國家科技部統計,到目前為止,全國規模以上企業開展科技活動的僅佔25%,研究開發支出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0.56%,只有萬分之三的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創新動力不足已成制約企業自主創新的核心問題。
內在動力是外部條件發生作用的前提。缺乏創新主體的內在動力,外部支持性政策的作用很難有效發揮,有的甚至會被扭曲,一方面可能會成為企業借機向政府要錢、要政策以及尋租獲利的機會,另一方面則可能成為一些政府部門借機強化對企業干預、擴展部門權力的工具。「多個部門抓創新,但卻不知誰負責」是各地反映較多的一個問題。由於「多龍治水」,擴權爭利便難避免。同時,政府搞評獎、定創新項目、由政府出資成立投資公司增加創新投資等早已被證明不會有什麼好效果的做法又開始時興,很多地方的政府部門又開始「忙」起來,感到對企業又有「抓頭」了,結果是政府對企業干預增加,企業卻怨聲載道。在企業動力不足的情況下,試圖只通過政策扶持或增加投入來實現自主創新,是不可能的。沒有企業的自主、自覺行動,政策再幫忙,反而會增強企業創新的惰性。
二、創新導向型國家環境的缺乏是導致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企業願不願意創新,既取決於自身能力和企業家意識,又與國家環境密切相關。從創新規律看,一個國家的發展環境對企業創新動力的形成和創新的程度有決定性影響。在生產要素導向階段(即經濟發展主要依賴自然資源、忽視環保、廉價勞動力等基本生產要素)和投資導向階段(即靠大規模投資支撐經濟發展),企業可以輕易獲取廉價生產要素或大量生產訂單,創新意識普遍不強,這兩個階段是創新不活躍期,此階段發展環境的特點決定了很難產生大規模的創新活動。只有當國家經濟轉向或處於創新導向階段時,大規模的企業創新才會出現,這個階段是創新活躍期。
創新導向階段之所以能產生大規模創新活動,是該階段重大環境要素的特點決定的。根據邁克爾·波特的鑽石理論和美、歐、日等國發展實踐,能從根本上激發大量企業進行創新的重大環境要素主要包括生產要素條件、市場環境、需求水平、產業環境、政府角色。這些要素既影響企業創新,也是決定產業發展和國家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這也說明創新與經濟發展不能割裂。創新導向階段環境要素的主要特點及其與創新的內在關系是:
①適度的、相對不利的生產要素環境。從各國創新歷程看,在資源、能源、人工、自然環境等初級生產要素相對富裕、寬松的地區或發展時期,企業創新不活躍。而適度的、相對不利的生產要素環境,如資源和能源相對不足、人工成本上升、環境壓力加大等,往往能逼迫企業走上創新道路。
②健康的市場環境。這是大規模創新活動產生的基礎。創新對市場環境要求主要有四條,首先,有真正的市場主體。企業能基於內外部環境變化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其次,充分、規范的競爭環境。越是競爭充分的行業和地區創新越活躍,壟斷和競爭無序會扼殺創新。再次,公平的發展機會。在「暴利」和「尋租」盛行時代企業很難安心創新;在優待外資、排擠內資的不公平環境下,很難調動本國企業的創新積極性。第四,完善的法律環境。其中最重要的是財產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③挑剔的需求條件。市場需求是企業創新的原動力。成熟、挑剔、且不斷升級的客戶需求會牽引企業走上持續創新的道路,低層次的需求條件則只能養活創新意識差、技術水平低的企業。
④良好的產業環境。在產業基礎好,產業規模較大、產業組織合理,有上下游層層加壓、相互提升的產業集群,有發達的科研院所、服務商等各類相關支持性機構聚集的產業環境下,企業既有創新動力,也有條件,因此創新活躍;相反,在惡劣的產業環境下,企業不願創新。
⑤正確的政府角色。創新風險過大會嚇跑企業,政府幹預過多則會扼殺企業創新激情。
中國正處在由要素和投資驅動經濟增長向創新導向階段轉型時期。目前離創新導向型環境還有相當距離。一方面,要素環境的轉型在不同程度地向企業傳遞創新的壓力和引力;另一方面,環境轉型還遠未完成,國家有關政策也未調整到位,從而決定了大量企業必然缺少創新的動力和激情。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國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問題,必須建立創新導向型國家環境。同時,環境轉型的長期性也決定了一個國家大規模創新局面的形成也將是一個長期、艱苦過程。忽視要素環境對創新的根本性影響、急於求成、表面文章等做法都是與創新規律相違背的。
中國現階段要素環境的主要特點及其對企業創新動力的影響具體表現為:
①逼迫企業創新的要素壓力機制尚未形成,生產要素壓力沒有及時、充分傳遞到企業身上。中國的要素環境實際上已不寬松,能源、礦產、資金、土地、勞動力、環保等的壓力越來越大。但由於歷史原因和政府出於保護企業的考慮,一些重要生產要素的價格被長期扭曲、壓低,要素價格不能反映其在市場上的稀缺程度。企業既然能較容易地獲得低廉生產要素,便沒有足夠動力去改變靠消耗資源、追求低成本和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既然走老路仍能活下去甚至還活得不錯,誰也不願去冒創新的風險。
②缺乏催生創新、保護創新的市場環境。由於企業改革不到位,在所有權實質性缺位、幹部任用非市場化情況下,多數國有企業還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市場主體,企業高管人員為迎合政府偏好和迫於短期業績壓力,大多不會選擇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且往往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創新道路。一些行業競爭過度和一些行業由於壟斷而競爭不足,限制了競爭刺激和逼迫企業創新的作用。法制環境不完善,如財產保護不到位,投資者特別是民營企業對技術創新這樣的長期投資還有一定擔憂;知識產權保護不到位,使創新產品、技術、專利等得不到有效保護,企業不敢創新。
③需求對創新的牽引和拉動乏力。國內低層次需求過大、缺少作為主流的挑剔型客戶群、消費升級慢、政府需求側管理政策不到位、全社會鼓勵創新的消費文化缺失等,嚴重製約了需求對創新的牽引和拉動作用。
④產業環境總體有所改善,但刺激和拉動創新的效應卻不明顯。目前在全國很多地區已形成若干大小不等的產業集群,但由於產業集群內低水平重復嚴重和低端企業過多、有系統集成和產業鏈領導能力的大型企業過少、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緩慢等原因,多數產業集群還沒有形成上下游相互提升、競爭壓力層層下傳的集群創新機制。同時,一些產業集中度低、產業低端惡性競爭嚴重、國家一些產業政策存在偏失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業創新的激情。
⑤政府在創新活動中越位和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企業創新。政府越位表現為對企業行政干預仍過多,一些地方政府在創新中違反創新規律,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甚至給企業下達創新任務、由政府確定創新項目等做法,對企業創新造成極大傷害。政府越位可能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將本應由市場驅動的創新活動扭曲為政府主導的創新。政府缺位表現為在一些重大領域的技術創新中政府未能有效分擔相應風險,未能給本國企業提供足夠的創新機會,未能提供完善的基礎研發、教育、金融等基礎性環境。
三、解決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問題的政策建議
讓企業有創新動力沒有捷徑可走,不是出幾項政策、加大些投入、宣傳動員就能解決的。它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關鍵是建立能逼迫和吸引企業持續創新的國家環境。這種環境的形成過程也是大規模創新出現的過程。應按照自主創新和經濟轉型相結合、各類環境要素政策相協調的原則,下決心理順和調整要素政策。
1、加快推進生產要素價格的市場化進程,形成逼迫企業創新的要素倒逼機制。由於能源、資源、人工、環境等生產要素價格上升的巨大壓力遲早要釋放,我們必須通過調整要素政策將這種壓力釋放的過程變成逼迫企業不斷創新的過程,而不應放任壓力釋放從而大面積削弱國內企業競爭力或用政府力量阻止其向企業傳遞。要素政策調整的重點是逐步實現能源、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價格的市場化,使之能充分反映其在市場上的稀缺程度。要素政策調整的結果是形成相對不利,但又不會一下子使企業陷入困境的生產要素環境和相應的逼迫機制。同時也應當看到,相對不利的要素環境是雙刃劍,必然有一些習慣了過「寬松」日子的企業會因此過早陷入困境,經濟發展速度也可能放慢,社會就業壓力會階段性加大等。這對政策制定、推出時機、相關配套等都提出更高要求,政策制定者必須對可能產生的各種影響要有充分估計。
2、完善催生創新、保護創新的市場環境。市場環境得不到改善,就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的創新活動。要進一步放開市場准入,提高競爭水平,打造充分、有序的競爭環境,強化競爭對創新的壓力和推動力。加大財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保護企業創新熱情,讓企業敢於創新。
3、深化企業改革,讓國有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現在國有企業改革還不到位。要讓國有企業有內在創新動力,就必須改革現有國有企業的業績考核制度和國有企業經營者的考核與任用制度。積極探索建立國有資產監督權(行權機構如國家審計署、財政部等)、出資人所有權(行權機構是真正意義上的出資人代表)和運營權(行權機構如國有資產運營公司)相對分開的國有資產管理新體制。
4、調整和制定有關需求政策,形成拉動企業創新的需求牽引機制。從需求側研究和制定有關政策以拉動企業創新是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我們要改變多年來重廠商側輕需求側管理的做法,調整和制定有關需求政策,如利用法律、行政、標准等手段提高需求標准,拉動產品或產業升級。改革政府采購的體制和機制,擴大政府采購對自主創新的支持作用,特別是要動用重大工程項目招標、重大技術采購等國家資源,為國內企業提供重大工程實踐機會和創新產品的市場出口。
5、進一步改善產業環境,發展、提升產業集群,形成集群創新機制。要大力培育有技術集成和產業鏈領導能力的大型企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鼓勵國內產業並購、重組、聯合。進一步規范產業秩序,減少惡性競爭。
6、正確政府定位,實現政府與企業良性互動。政府是創新環境建設主體,企業是自主創新主體。政府應努力克服創新中的越位和缺位問題,致力於激發企業創新熱情、提供有利企業創新的條件、承擔企業不能承擔的創新風險這三大任務。對政府不能幹或干不好的事情,要堅決交給企業或協會、中介等組織。
9. 如何提高傳統生產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0 引言
傳統型中小企業是指不主要從事具有高技術含量和技術創新性產品的研製、開發、生產和經營業務並且創新能力較低的企業。可分為生產獨立產品的企業和給大企業做配套的企業[1]。為大企業配套的企業,由於其技術以大企業需求為標准,往往能得到大企業技術指導,因此,其著力點不像創新型中小企業那樣視創新為其生命;生產獨立產品的中小企業,其產品大都是大企業無暇或不願從事而社會中又必不可少\只能由中小企業來生產,這類企業一頭連著千變萬化的市場,另一頭又連著上游企業,既要關注市場,又要關注企業技術的進步。
論文百事通傳統型中小企業在我國占絕大部分,在拉動經濟增長、吸納社會就業人員方面,舉足輕重;因此,根據其本身特點和環境條件,選擇合理的技術創新戰略模式對傳統型中小企業發展至關重要。
1 我國傳統型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中面臨的困境
(1)技術創新人才匱乏。技術人才往往是企業創新的關鍵,但傳統型中小企業由於工資水平、福利待遇、社會地位和發展預期等方面都無法與大企業相比,所以,傳統型中小企業在與大企業的人才爭奪中很難網羅到合適的人才。即便是由自己本身培養、提拔起來的人才也很容易被大企業通過豐厚的待遇挖走。
(2)技術創新風險大,承受能力小。傳統型中小企業無法承受創新伴隨的風險,創新一旦失敗,前期創新投入的損失是難以承受的。而且即便創新成功,其成果能否受到市場的接受具有不確定性。傳統型中小企業相對缺少市場運作經驗,而且將技術成果商業化的能力有限,難以將技術成果大規模推向市場,所以,即使產品開發成功也很難獲得高額回報。
(3)創新資金投入不足,資金渠道不暢。進行技術創新活動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傳統型中小企業缺乏的是財力,國家的技術改造周期在新的條件下,對企業技術進步的刺激作用開始減退,因為國民經濟的規模越來越大,需要大規模投資的企業也越來越多,國家的資金已難以像過去那樣可以形成資金集聚效應。因此,資金緊張使傳統型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動面臨更大的困難,企業已不像過去那樣依賴國家投資,只好自籌資金。但在目前的企業留利水平下,傳統型中小企業無力通過自身積累而在技術創新投入方面有所作為,而企業外部的融資環境也不利於傳統型中小企業籌集資金。因此,從企業的內外兩方面看,傳統型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投入都是不足的[2-3]。
2 企業技術創新戰略模式基本分析
技術創新戰略是企業在技術創新領域內重大的帶有全局性的或決定全局的謀劃,具有全局性、長期性、層次性、風險性、依從性等特點。技術創新戰略模式是技術創新戰略的重要內容,按技術競爭態勢分為領先戰略、跟隨和模仿戰略[4-5]。領先戰略致力於在同行競爭中處於技術領先地位;跟隨和模仿戰略不圖率先開發、採用新技術,而是在新技術被開發、採用後即行跟上或進行模仿。兩種模式各有優勢和劣勢,企業要依據自身特點進行合理訣擇。
2.1 兩種戰略模式的基本特徵
2.2 兩種戰略模式的優勢和劣勢分析
2.2.1 領先戰略的優勢和劣勢
領先戰略優勢是:領先者通過制定技術標准和形成比較優勢地位增加了後繼者進入市場的成本;容易獲得獨特的市場信譽和新的技術壁壘,可以使自己與用戶建立起良好的關系並形成壟斷地位。
領先戰略劣勢是:研發新技術新產品成功率較低;投入生產時缺乏合適的現成熟練技術工人和新工藝;在市場銷售新產品可能存在較長時間的市場沉默期,存在較大風險。同時,由於領先者必須投入一定的技術開發成本,缺少合作投資夥伴來共同擔風險、降低開發成本,而且往往需要獨自打開產品銷售局面,所以領先者具有較高成本。
選擇此戰略條件是:企業應有獨立的R&D機構,有較強的R&D能力和雄厚的財力。企業要能從技術上預見到未來市場的潛在需求,要對創新產品及技術進行專利保護,並能進行批量生產。
2.2.2 跟隨和模仿戰略的優勢和劣勢
跟隨和模仿戰略優勢是:學習領先者經驗和長處,可減少研發投入,降低成本;同時,通過分析領先者不足之處,尋求更好滿足市場需求的解決方案,有可能獲得後來居上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跟隨和模仿戰略劣勢是:跟隨和模仿者往往需要付出巨大代價來改變領先者在消費者心理的先入為主定勢,進入市場較慢;如果市場容量有限,很難取得足夠高的市場佔有率以享受規模效益;且領先者對技術和產品的專利保護,使應用此戰略受到一定限制。
選擇此戰略條件是:企業R&D組織應極富有彈性,能及時迅速掌握別的企業研究方向和成果並迅速而巧妙地加以利用、改進和提高。
10. 企業應該如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所謂自主創新能力,是指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從增強自身創新能力出發,以自身力量為主體,應用創新的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採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不斷推動經濟結構的創新,促使經濟可持續性增長的能力。當前,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勢在必行,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實現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企業的首要任務,也是解決企業各種矛盾和問題的關鍵。當今世界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一個以知識為基礎的社會正在加速形成。面對日益激烈的科技競爭和市場競爭,追求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巳成為大家的共同選擇。事實證明,凡是重視自主創新的企業,經濟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相反,凡是經濟缺乏活力的,關鍵是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因此,只有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運用自主創新的辦法來解決和處理企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消除制約企業經濟發展的一些制約因素,提高企業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水平,將自主創新力轉化成經濟發展力,這樣才能促使企業經濟又好又快地向前發展。 另一方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企業長期探索和實踐的話題,也是困擾企業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據有關資料顯示,一些創新型企業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大都在70% 以上,對外技術的依存度在30%以下。而我們有的企業的科技進步貢獻率總的來說還十分偏低,經濟的發展70%來自粗放型生產方式。如一些企業的競爭優勢主要建立在重復投資、擴充非規模項目和密集的勞動力成本上獲得的,這種粗放型增長方式很難地適應市場經濟高風險特殊,它給企業經濟增長帶來一些不健康不穩定的因素,如果長此以往,難以為繼,必須立足自主創新,通過自主創新來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企業自主創新離不開企業的性質和特點,因而其自主創新也是有著自身的特點:其一,主體性。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如何,不僅關繫到整個企業經濟發展的質量,而且關系企業自身發展的質量與水平。毫無疑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巳經成為決定企業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環節。如果這個重要環節的創新問題不解決,企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將是空話。其二,自主性。企業作為基本經濟主體,自主的創新機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具有的首要特徵。無論從企業的發展戰略來看,還是從企業的目標和任務來看,都必須把自主創新的責任、權利和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這必然要求企業通過增加自主創新意識,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來求生存、求發展。其三,綜合性。企業自主創新,是一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根據企業的發展目標和市場運行規律而實施的綜合創新過程,是人、財、物、信息、技術、知識有機結合的過程,是決策、組織、管理、經營、生產、教育等工作有機整合的過程,其綜合性很強。其四,關聯性。企業自主創新與社會經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決定了企業的自主創新不是一個獨立的、單一的創新活動,而是一個與社會、區域和其他行業的創新活動。 綜上所述,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勢在必行,企業自主創新也有著自有的特點。那麼,怎樣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呢? 首先,要確立自主創新戰略。要實現戰略思想轉變,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改變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產業技術水平,真正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基點。實施自主創新戰略,應當著眼於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以社會和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原始創新、系統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結合起來,在關鍵領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在科學前沿和戰略高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有自己的特色,在此基礎上,科學提煉企業的戰略發展規劃、戰略發展布局和戰略發展保障,真正使自主創新成為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發動機和激發器;加強科技規劃和信息化建設,加強應用性科技研究,推進產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研究和應用,把經濟增長方式完全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職工素質提高上來,以此推動產業戰略的優化,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通過自主創新戰略的建設,帶動和促進企業目標戰略、經營戰略、品牌戰略、人才戰略等的建設和發展,形成科學的戰略創新體系,使企業自主創新戰略更加規范化、網路化和系統化。 其次,要搞好企業科技創新。企業自主創新的核心是科技創新。企業擁有相應的科技資源,具有一定的產品技術優勢。這就要求企業進一步推進企業科技體制改革,調整優化企業科技結構,整合科技資源,推動產品結構優化升級,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要充分發揮企業技術優勢,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搶佔一批技術制高點,抓好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信息工程,加大新科技和新項目、新產品的科研投入,利用先進的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項目,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努力打造以產品技術為競爭力基礎的多領域、多層次的產業鏈;要加強科技成果的應用、推廣和轉化工作。要根據市場的需求,依據科技成果的創新性和實用性,認真做好成果的評估和篩選工作,對優秀的成果要大力推廣應用,並從人才、資金和物質上給予支持,從而形成引進一消化一吸收一創新的良性循環,促使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 第三,要建立健全自主創新機制。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需要機制的支撐和保障。要建立健全產學研相結合科研機制,積極與科研單位緊密合作,充分利用科研單位的知識優勢和技術優勢,搞好科學論證,集中攻克難關,力爭取得新的科技成果;要建立健全自主創新的投入機制,特別要建立有利於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風險投資機制。企業要從單位長遠發展出發增加自主創新和技術開發的投入,同時也要通過多元渠道,廣泛吸收社會資金投入科技成果開發和成果轉化;要建立健全自主創新的運行機制。要加強自主創新的目標建設、制度建設和程序建設,優化自主創新的運作環境和文化條件,通過機制建設來增強自主創新的活力,進一步促進企業轉換經營方式,促進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充分挖掘內在的經濟資源、物質資源、科技資源和人力資源,促進企業資源優化配置;要建立健全自主創新的孵化機制。要充分發揮企業單位綜合研究部門、設計部門、信息咨詢中心、技改小組等技術孵化器的作用,加強對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加快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加大自己核心技術的佔有和知識產權的保護,通過探索市場孵化壯大自主創新能力。 第四,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之一。一方面,要深化企業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創新。要堅持以促進經濟發展為目的,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通過深化企業改革,建立產權多元化的經濟結構,完善有益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運行機制,使企業能從長遠來考慮和規劃企業的發展,克服短期行為,真正把自主創新作為關系企業興衰的大事來抓。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企業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完善和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投資結構和勞動力結構。企業要集中相應的有效資產和有生力量,實施精品名牌戰略,做大做強品牌產業,要通過科技進步促進主導產品的新突破。同時,要改組、改造傳統項目,做大做強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市場競爭力強的支柱產業,培植壯大有潛力的項目,堅決關閉和淘汰那些投入多、消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的項目,大力發展環循經濟,壯大規模經濟,發揮規模效益,從而實現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 第五,要加大創新人才的培養。要創新人才工作機制,改善人才工作環境,優化人才結構,提高人才隊伍素質,為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供組織和智力保證。一是要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尊重和支持自主創新的良好輿論氛圍,為人才的自主創新打造寬松的人文環境。二是加強創新人才的培養。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大人力資本的投資力度,通過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專業培訓等途徑實施素質教育,努力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三是要健全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對那些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人才,要在政治上多關心,工作上多支持,待遇上適當傾斜。對有突出貢獻的個人和優秀的科技成果,要大力給予獎勵表彰加以激勵。四是改進人才考核辦法,完善人才評價機制,把勇於探索、開拓創新的人才選拔到重要的崗位上來,加以重用,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和才智,以此推動整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