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當下中國應該如何實現工業化的強國夢
1.堅持改革開放原則。只有堅持改革,不斷改進,才能使工業發展更加有序高效
2.堅持創新是第一生產力,要不斷創新,走我們自己的中國工業化發展道路,掌握原創技術和核心技術,才能不再受制於人。
3.不斷引進新技術,更要走出去。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借鑒成功經驗,把市場擴大到國外,拉動外需 ,增加知名度和認可度。
B. 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表現出來的三個重要特徵是什麼
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表現出來的三個重要特徵:
1、中國的工業化是一個具有十幾億人口大國的工業化,中國的人口超過了所有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人口的總和。
2、中國的工業化是一個長期、快速推進的工業化,世界上還很少有國家能夠長期保持如此高的工業化速度。
3、 中國的工業化是一個低成本的出口導向的工業化,幾乎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能夠找到價廉物美的中國製造產品。
補充:
出口導向和進口替代是後發國家實現工業化過程中常採用的兩種發展戰略,各有不同的優缺點。由於進口替代發展戰略在我國實施中產生了許多弊端,以及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運用出口導向發展戰略獲得成功的示範作用,我國逐漸地從進口替代轉向了出口導向發展戰略。長期以來,我國的勞動力成本一直是比較低,我國環境污染是低付費的,我國依靠引進為主的技術進步也是低成本的,我們人民幣幣值是低估的,這構成了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主要源泉,也是我國可以實施出口替代戰略的基礎。
C. 簡述我國建國70年以來的主導產業轉換過程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進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時期,積極探索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工業化道路,工業化的戰略重心逐步轉向在配置資源中發揮市場作用、低成本出口導向、建設開放型經濟、基於產業演進規律不斷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以市場化改革為維度,這個時期經歷了1978年—1993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探尋階段、1994年—2013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完善階段,以及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新時代這三個階段。
在第一階段,由於前期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引領農業迅速發展,後期城市改革推進輕工業迅速發展,這一階段呈現出矯正計劃經濟時代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造成的結構失衡的特點。
在第二階段,伴隨著居民消費重點轉向耐用消費品,這一階段體現出重化工主導的特徵,促進了經濟結構快速升級,同時經濟的外向性極大提升,出口導向工業化戰略取得巨大成效。2003年中國明確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戰略。
在第三階段,中國的工業化戰略更加強調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更加強調滿足創新驅動、包容和可持續的工業化要求,中國經濟呈現出增速趨緩、結構趨優和動力轉換的「新常態」的特徵,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逐步轉向高質量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取得巨大成功,中國成為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79億元達到2017年的8271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1979年—2017年平均增速達到9.5%。
以2010年不變價美元計算,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佔比從1978年的1.8%提高到2017年的15.2%,1979年到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了18.3%,2013年到2017年的平均貢獻率更是達到了28.1%,超過美國11.5個百分點。
1979年到2017年三次產業平均增速分別為4.4%、10.7%和10.5%,第二產業發揮了龍頭帶動作用;貨物進出口總額從1978年的355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278101億元,平均增速達到18.6%,2017年實際利用外資1310億美元,累計使用外商直接投資超過2萬億美元。
2017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395億美元,對外投資總額達到1.9萬億美元,對外開放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十分突出。新中國成功開啟並快速推進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具有偉大的世界意義。
其一,新中國的工業化,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工業化。70年工業化進程的成功推進,無疑對整個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巨大。
其二,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為後發國家提供了新的工業化經驗,促進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升級、經濟發展和工業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這對世界工業化進程的推進意義巨大。
其三,新中國開啟並成功推進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的工業化道路,在國家主權完整和堅持共產黨領導的前提下,有效推進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功解決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主義工業化模式存在的問題。
糾正了蘇聯不曾解決的重工業化優先發展戰略造成的經濟結構失衡弊端,不僅對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作出重大貢獻,也對當今世界主流經濟學的創新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從落後的農業國到世界性工業大國——70年工業化進程取得了輝煌成就
70年來的工業化進程,給中國這個古老國度帶來了歷史性巨變,中國的工業化水平實現了從工業化初期到工業化後期的歷史性飛越,中國的基本經濟國情實現了從落後的農業大國向世界性工業大國的歷史性轉變。中國已經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快速推進了工業化進程,實現了從工業化初期到工業化後期的歷史性飛越。工業化是發展經濟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指由一國工業增長引起的、體現為人均國民收入水平增加和經濟結構高級化的經濟發展和經濟現代化過程。
基於發達國家經驗,經濟學中的工業化理論一般把工業化進程劃分為前工業化、工業化初期、工業化中期、工業化後期以及後工業化五個階段。關於中國的工業化進程,近些年大多數研究籠統地指出中國處於工業化中後期。
基於對工業化內涵的基本理解,我們利用人均GDP、三次產業產值比例、製造業增加值占總商品增加值比例、人口城市化率、第一產業就業占總體就業比重五個指標並賦予不同權重,取發達國家這五個指標在不同工業化階段的經驗數值范圍作為標准值,構造了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
基於對工業化水平指數多年連續跟蹤計算,我們發現,2011年以後中國工業化水平就進入了工業化後期。中國進入工業化後期與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時間節點大體一致。基於工業化規律,在工業化後期經濟體的產業結構將由重化工主導轉向技術密集型主導。
經濟增速也相應地將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這與近些年中國經濟運行所呈現出的經濟發展新常態特徵——增速趨緩、結構趨優、動力轉換——基本一致,說明中國的確已步入工業化後期階段。進一步地,我們基於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預測。
到2020年中國會基本實現工業化,再經過10年到20年的工業化深化過程,到2035年中國將全面實現工業化。經過70年工業化進程步入工業化後期並即將全面實現工業化,新中國的工業化速度是令人驚嘆的。一個大國要從工業化初期步入到工業化後期。
即使獲得成功也往往需要上百年時間,考慮到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經濟整體上還處於工業化初期階段,實際上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從初期到後期僅經歷了40年左右時間。雖然一般而言,後發國家在追趕實現工業化進程中一般都會在工業化中期有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
但能夠保持40年接近兩位數增長的大的經濟體,在人類歷史上還沒有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這種輝煌的歷史成就無疑是值得驕傲的。
(3)後發工業國如何實現擴展閱讀:
伴隨著快速的工業化進程和工業化階段的飛躍,中國的基本經濟國情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轉變為世界工業大國,當代人見證了一個千年文明古國是如何發展成為世界性工業大國的。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全國人口為5.42億,其中農業人口有4.84億。
當時農業和傳統手工業收入占國民收入比例接近90%,人均國民收入不足印度的一半,也遠低於亞洲平均水平,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在世界的份額可以忽略不計,當時的基本國情就是「一窮二白」落後的農業大國。
今天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產出國,非農產業增加值佔比已超過90%,主要工農產品產量大都居世界前列,糧食、油料、肉類、原煤、水泥、粗鋼、鋼材和發電量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500多種主要工業品中有220多種產量位居全球第一。
D. 結合材料二,請你從經濟生活角度就如何實現我國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提出合理化建議
①轉變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對傳統產業加大技術改造,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②企業要加快實現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環節的提升,搶占產業鏈高端環節,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分工環節中的地位。
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推進質量品牌建設,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④推進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鼓勵實力強、資本雄厚的大型企業開展跨國經營、跨國並購等。
⑤落實、支持企業發展的財政、金融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不斷增強工業企業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⑥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完善企業組織機構。
E. 後發展國家如何完成資本原始積累
中國社會主義資本原始積累的分析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有這樣的觀點,資本原始積累是西方國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過程中的必然現象,是罪惡的、骯臟的、血腥的,與社會主義的中國無關。但是我們仔細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基本原理,就會發現資本原始積累是指某一國家的社會生產力實現由以手工工具裝備為主的古代農業經濟向以大機器裝備為主的近現代工業經濟的質的飛躍而積累購置大機器所需的最基本的社會財富的過程,它是社會存在中社會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與社會意識中的社會形態的性質無關。正因為如此,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社會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經歷過資本原始積累,社會主義的中國在實現社會生產力質的飛躍的過程中也必然要經歷資本原始積累。 當然中國經歷的資本原始積累只能是中國特色的資本原始積累。中國特色的資本原始積累說到底就是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在保證社會成員基本生活的前提下,通過人民公社等制度安排把盡可能的社會財富都集中起來,按現代工業國家的工業結構和國民經濟結構藍本,用計劃經濟的手段建立起初步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實現我國社會生產力由以簡單的手工工具的物質技術構成和個體簡單協作的社會結合形式構成的古代農業生產力發展階段和水平向以大機器為主要物質技術構成和專門分工與集體密切協作的社會化大生產的社會結合形式構成的社會化機器大生產的近現代生產力發展階段和水平的飛躍。這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經階段,與社會主義、資本主義道路無涉。所以叫資本原始積累恰如其分。 在建國初,我國的社會主義的原始資本積累,是指1956年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立以前的初始資本的形成過程。這一過程大體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 無產階級運用政權的力量逐步消滅和改造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建立了社會主 義的國有資本和集體資本,從而建立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 (1) 在中國社會主義原始資本積累的過程中,對大資本即官僚壟斷資本,採取 的是無償沒收的辦法,這是因為官僚壟斷資本依附於帝國主義並和封建主義相勾結,壟斷了舊中國的經濟命脈,嚴重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是反動統治的經濟基礎;對中小資本即民族資本,採取的是和平贖買的方法,一方面,由於我國經濟比較落後,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在國民經濟中占較大比重,在恢復國民經濟中式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對國計民生具有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作為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又存在著不利於社會主義國計民生的校級作用,所以我們對其進行了由初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把它改造為社會主義國有經濟。 (2) 社會主義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中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把廣泛存在的農業 和手工業個體私有制改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對於農民個體經濟的改造時 通過從互助組、初級社到高級社這樣三個相互銜接、逐步前進的形式和步驟實現的;對城鎮個體手工業的改造時從流通領域入手,建立供銷合作組織,然後進一步進入生產領域,建立生產合作社,從而形成集體資本的。 第二, 中國社會主義原始資本積累,得到了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援助。我國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完成後,國家的經濟力量仍然十分薄弱,財力、物力仍然很有限,這些社會主義國家的援助,在當時帝國主義國家普遍對中國敵視的情況下,對於中國社會主義原始資本的積累發揮了巨大的空間。 第三, 中國社會主義原始資本積累的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來源就是國家的基本建
歷史老照片不能說的秘密
慈禧軍閥明末清初文革晚清
F. 工業化對一個國家的重大意義以及如何實現工業化
所謂工業化,主要是指工業在一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以至取代農業,成為經濟主體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特徵主要是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中國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來的,從「一五」計劃算起,我國為實現工業化已經奮鬥了半個世紀,把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擁有獨立的、比較完整的、並有一部分達到現代化水平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是,中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總體上看現在還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突出表現在: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村人口在全社會勞動力和總人口中佔50%左右;產業結構層次低,競爭力不強,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技術水平還不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工業化的任務不完成,現代化就難以實現。因此,繼續完成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重要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一個理想的大工業體系,應該是由基本實行計劃經濟的重工業體系,和需要自由貿易、強調企業獨立性和自由貿易的裝配工業、輕工業共同組成的。前者,對有限關鍵技術和資源進行投資開展,提供基本的工業物資和機械。後者則基本保持前工業時代的體制,利用這些物資和機械完成最終產品的產品製造(包括非實物產品)。發達國家通過對核心產業部分國有化和企業之間的互相滲透,基本建立了這種經濟體制,只是裝配工業和輕工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轉移到了第三世界國家。而對於一般落後國家而言,後者並不缺乏,缺乏的是無法通過市場經濟、自由貿易建立的重工業體系。
應答時間:2021-06-2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G.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為了實現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採取了哪些措施
1、實行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只可惜忽視了客觀規律最終以失敗告終。
2、實行三大改造,雖然實行三大改造的時候還沒提出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這個口號,但是,從當時狀況來看,三大改造正是為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這個口號做了准備。
H. 當今世界有多少個真正的工業化國家各國完成工業化所用的大致時間是多少
與國家的人口,管理方法都有關系,比如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5年就實現了工業化,基本各國都是都是10年左右。
真正的工業化國家是中日韓德國,英美雖然產業空心化了,但能力尚在。如果英美動員出舉國體制,到今天肯定還有救,所以英美還是算工業化國家,這些都是。
真正的工業化國家,評判的標准還是自主工業能力,注意,是自主!像越南孟加拉這樣只能代工,雖然能紡織,但縫紉機都沒法自主研發的國家,顯然不是工業化國家。
但紐西蘭這種放羊的,以及那些中東產油國,和一些賣資源的,礦山機械都要從外面進口,沒有一整套自主工業技術的,靠著資源,旅遊業或農業躺著吃飯的,人均gdp再高,也不是工業化國家。
工業化本質上並不難,唯一的問題是,你怎麼找到實現工業化的錢。
前幾年,我曾經參加過一個國內最先進某類型電機企業的收購談判,當時我跟著老闆去了他的廠房,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乃是一台台進口的極為昂貴生產設備。
我當時問老闆,這些設備國內可以不可以做?他說先進工業設備技術門檻很高,目前做不了,這類設備只能從少數幾個國家進口,不僅僅要掏培訓費,而且維護機器的費用也非常高。
更重要的是,西方出口的這些工業設備,乃是高利潤的商品,相比之下,中國做出的電機,則利潤相對有限——更壞的是,諸多中國廠商都購買了西方高價設備,相互惡性競爭,追逐稀薄的收益,以至於西方大賺特賺的同時,開工廠的中國老闆和工人們卻都活得非常非常辛苦。
這些親身經歷,讓我理解了很多東西。那就是工業化是非常非常昂貴的,而且先進工業化的發展離不開對英美西方的依賴,以及為什麼西方和中國企業roe差距這么大。
即:
後發國家的工業化,本質上都是大量購買西方工業設備,建立先進生產線,當然有的可能實現仿製,但產品無法與對手競爭——如蘇俄。
從滿清的洋務運動,到埃及阿里,再到明治維新,再到斯大林,以及當代中國,都是這樣實現工業化的。
而實現這種工業化最重要的基礎,就是離不開大量外匯的積累,只有能夠通過比較優勢賺取外匯,才能買入工業化時代更為剛需的西方工業設備和技術——而這就是西方貨幣為什麼更加硬通貨的另一個原因。
成功的後發國家工業化,最重要的基礎就是外匯賺取能力。
I. 為實現工業強國夢,新中國採取怎樣措施,結果如何
1、50年代,中國依靠蘇聯,建起了一套完善的工業體系,後來中蘇交惡後中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到了改革開放,中國優先發展輕工業。到現在輕重工業並舉,稱為世界工廠。
2、中國是50年代是輕重工業並舉,著重重工業,在80年代後重點發展加工工業。中國在所有的工業國家中起步基本上最晚,但是發展的最快,總量也最大。
3、中國在所有的工業指標都居世界第一或者前列。例如,中國鋼產量等於英美法德日印韓的總和還要多,中國鋁產量佔了世界的七成,中國手機產量佔世界7成,現在中國考慮的不是超英趕美,而是限制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