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工業縫紉機底線緊的解決方法,而且縫的時候面料起皺
首先面線的張力應明顯大於底線的張力才行。增大面線張力,減小底線張力。底線的松緊靠梭心外部的梭皮鬆緊來控制的。調節底線,讓一手拿線的一頭,將梭心往下放,梭向下跑得太快說明底線松,如果抖幾下都不出線說明底線緊。輕抖線頭,梭心自然下滑,說明底線張力合適了,(松緊調節鎖皮)在這樣的基礎上再來調節面線的張力。就能解決底線緊的問題。縫的時候面料起皺是因為送布牙與壓腳的壓力調節不合適。中厚料2分之一,薄料3分之一,後料3分之2.送布牙不宜提得太高,以免送布牙碰撞針板造成機頭運轉一半工作負載大,一半工作負載小,雜訊增大甚至縫料來回走。
㈡ 電腦縫紉機總斷底線怎麼辦
縫紉機總是斷線,底線纏繞可以參考以下方法解決。
1故障特徵:引不上底線。
產品原因:
梭線太短、梭線夾於梭門、機針太高,擺梭無法勾住線環。
處理方法:拉長梭線、檢查底線是否被卡住,並排除之。針桿連接軸堅固螺釘松動針桿上移,應下調針桿,重新對針,擰緊緊固螺釘。
2故障特徵:針桿竄動。
產品原因:針桿孔、針桿磨損、針桿連接扎螺釘松動,針桿位移。
處理方法:調換針桿套,或選配新針桿、重新對針;並擰緊緊定螺釘。
3故障特徵:過若干針跳一針線。
產品原因:擺梭磨損,擺梭尖太鈍、縫紉機針太高或過低。
處理方法:換擺梭、調整針桿高度或機針高度,重新對針。
4故障特徵:連續跳線或一針也不能縫。
產品原因:機針質量差或機針彎曲不能正常產生線環。縫紉機針太高,勾不住線環,縫料縫線機針三者配合不當。長期使用擺梭,擺床等零部件嚴重磨損或折。
處理方法:更換合格機針或校直機針。調整針桿或縫紉機針高度。一
般情況下可更換擺梭或梭床,必要時進行大修。
5故障特徵:縫薄不跳線,縫厚跳線。
產品原因:壓腳壓力不夠、縫紉機針太細、勾線機構等零件嚴重磨損。
處理方法:調整壓腳壓力、換機針、更換零件,進行修理。
6故障特徵:縫厚跳線,縫薄跳線。
產品原因:針板的容針孔磨損過大、縫紉機針太粗、壓腳底部磨損,或壓腳壓力過小。
處理方法:更換針板、換細針、換壓腳,換壓腳,或調整壓腳壓力。
㈢ 怎樣調節縫紉機的底線與面線的松緊
首先要檢查底面線是否正確,再檢查夾線簧與梭套彈簧是否調節好。機器潤滑是否正常。針桿高低是否正常。懸梭的位置是否與針桿高低相配合。懸梭與梭套表面是否光滑。這些問題如果都已排除,再檢查送布牙。如果都沒有問題,就是機器本身的性能問題。如有些機器面料太薄或太厚都會出現底面線不好調的現象。
(3)工業縫紉機纏底線怎麼調整擴展閱讀:
一般縫紉機都由機頭、機座、傳動和附件四部分組成。
機頭是縫紉機的主要部分。它由刺料、鉤線、挑線、送料四個機構和繞線、壓料、落牙等輔助機構組成,各機構的運動合理地配合,循環工作,把縫料縫合起來。
機座分為台板和機箱兩種形式。台板式機座的台板起著支承機頭的作用,縫紉操作時當作工作台用。台板有多種式樣,有一斗或多斗摺藏式、櫃式、寫字台式等。機箱式機座的機箱起著支承和貯藏機頭的作用,使縫紉機便於攜帶和保管。
縫紉機的傳動部分由機架、手搖器或電動機等部件構成。機架是機器的支柱,支承著台板和腳踏板。使用時操作者踩動腳踏板,通過曲柄帶動皮帶輪的旋轉,又通過皮帶帶動機頭旋轉。手搖器或電動機多數直接裝在機頭上。
縫紉機的附件包括機針、梭心、螺絲刀、油壺等。
㈣ 工業縫紉機底線總是很松,怎麼回事
1、 首先用鐵片擰下固定針板的2個螺絲。
2、 按下針板的左下角(或右下角),針板會翹起來,就可以取下針板。
3、 這里就可以直接看到底線松緊的調節螺絲。出廠的時候為了避免螺絲受震動滑脫,會有油漆封住。
4、調節之前,先要把底線裝好,往外拉線感覺一下松緊。往外拉線,感覺一下原來的松緊,記憶一下手上拉線的感覺。
5、 找一把細小的螺絲刀來調節螺絲: 順時針方向轉動是收緊,逆時針方向轉動是放鬆
注意一邊擰螺絲,一邊往外拉線,這樣手上可以感覺到松緊的變化。
友情提示:事先一定要熟悉步驟,調整好以後再依次安裝到位!
㈤ 縫紉機繞底線的不會轉怎麼辦
拿把小起子,穿上繞線軸把它直接用手壓在縫紉機飛輪上繞線。
1869年,洋務派代表人物李鴻章訪問英國,歸國時帶回了一架鍍金勝家縫紉機,作為禮物送給慈禧太後。當時,英國媒體還報道了此事。
所能找到的縫紉機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資料是一則廣告。1872年12月14日,《申報》刊登了一則晉隆洋行「成衣機器出售」啟事。啟事中說:「新到外國縫紉機數輛,每輛洋價50兩,欲購請來本行接洽。」而當時這家洋行經銷的就是美國勝家公司(當時叫作辛格公司)產品。
中國發展:
世界縫紉機行業經歷了由歐洲、美國向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的轉移後,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向中國全面轉移,21世紀初全球已有70%以上的縫紉機產量在中國。但是,國內70%-90%的高端機市場被日本、德國企業所佔領。
而在中低端縫紉機產品上,世界縫紉機產業已經完成了向中國轉移,產業轉移逐步向中高端產品延伸。隨著縫紉機械製造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大型縫紉機械製造企業間並購整合與資本運作日趨頻繁。
國內優秀的縫紉機械製造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產業發展環境和產品購買者的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國內優秀的縫紉機械品牌迅速崛起,逐漸成為縫紉機械製造行業中的翹楚!
㈥ 電縫紉機繞底線的不會轉怎麼辦
摘要 您好
㈦ 家用縫紉機縫的時候底部纏線怎麼辦
1、首先應按檢查步驟,檢查梭心是否變形扁歪,梭心套是否橢圓?然後擰出梭皮螺絲,檢查梭心套外完的過線口和梭皮底部是否太臟,生銹、有槽坑?然後,針對存在情況擦抹乾凈。可用砂布除銹、磨坑,並加註機油。磨損嚴重的,可更換新梭皮,甚至更換梭心套。
2、經過處理以後,如左右搖擺,拉出底線線頭仍感到壓力不一致的話,可以更換梭皮。也可以用下面的辦法來調整梭皮彈力,即擰松梭皮螺絲,如左邊壓力比右邊大,將膠頭螺絲刀頭插入梭皮的左面;如右邊壓力比左邊大,則插入梭皮右邊,然後用大拇指按著校皮頭部,輕輕撬起螺絲刀,再擰緊梭皮螺絲,慢慢試拉調整,直至左右壓力致為止。如梭皮螺絲擰緊,底線壓力反松,可更換梭皮,或把梭皮拆下來,緊貼著大號螺絲刀的桿上,把它略略拗彎,至適當為止。
3、如果仍然不好,可能主要是底面線配合問題,要詳看使用方法有關部分,耐心調節。如果出現毛巾樣的「耳仔」( 線環)的,則應用手撥動上輪慢縫檢查,觀察面線在梭床里的過線情況,看那裡阻塞面線通過,然後「對症下葯」,進行處理。
㈧ 縫紉機的上下線不合怎麼調整啊
需要工具:縫紉機翹刀、鑷子、螺絲刀 1、先打開針板。 2、觀察針眼與梭形物之間的位置關系。 3、松開針桿上方的螺絲孔,並調節針孔與梭形件之間的位置關系。 4、如果針眼距離飛梭太遠。向上和向下移動針桿,以使形狀梭距離針眼約0.2cm。
世界縫紉機行業經歷了由歐洲、美國向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的轉移後,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向中國全面轉移,21世紀初全球已有70%以上的縫紉機產量在中國。
但是,國內70%-90%的高端機市場被日本、德國企業所佔領。而在中低端縫紉機產品上,世界縫紉機產業已經完成了向中國轉移,產業轉移逐步向中高端產品延伸。
隨著縫紉機械製造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大型縫紉機械製造企業間並購整合與資本運作日趨頻繁,國內優秀的縫紉機械製造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產業發展環境和產品購買者的深入研究。
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國內優秀的縫紉機械品牌迅速崛起,逐漸成為縫紉機械製造行業中的翹楚!
1869年,洋務派代表人物李鴻章訪問英國,歸國時帶回了一架鍍金勝家縫紉機,作為禮物送給慈禧太後。當時,英國媒體還報道了此事。
所能找到的縫紉機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資料是一則廣告。1872年12月14日,《申報》刊登了一則晉隆洋行「成衣機器出售」啟事。啟事中說:「新到外國縫紉機數輛,每輛洋價50兩,欲購請來本行接洽。」而當時這家洋行經銷的就是美國勝家公司(當時叫作辛格公司)產品。
近代著名思想家、政論家王韜曾經對這種機器做過描述。當時他的鄰居是位美國人,其家裡就有一台勝家縫紉機,1875年王韜寫道:「家有西國縫衣奇器一具,運針之妙,巧捷罕倫。上有銅盤一,銜雙翅,針下置鐵輪,以足蹴木板,輪自旋轉,手持絹盈丈,細針密縷,頃刻而長。」
1880年左右,勝家公司在上海南京路(今南京東路446號)設立了上海豐公司。為了推銷產品,公司以較高的報酬僱用中國女工,經培訓後讓她們帶上縫紉機沿街表演,向市民介紹縫紉機的操作方法,很快勝家縫紉機就在上海成為眾所周知的先進制衣機器。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勝家幾乎成為縫紉機的代名詞,它也是較早進入中國的西方工業產品之一。在中國,最早的時候縫紉機被叫作「鐵車」、「洋機」、「針車」等。末代皇帝溥儀曾送給皇後婉容一台勝家縫紉機,可見當時它在中國還是一件稀罕物。
1905年,上海首先開始製造縫紉機零配件,並建立了一些零配件生產小作坊。
1928年,由上海協昌縫紉機廠生產出了第一台44-13型工業用縫紉機。同年,上海勝美縫紉機廠也生產出第一台家用縫紉機。
1949年以前,整個舊中國縫紉機產量很低,年產量不足4000台,當時的縫制設備市場主要由美國勝家公司壟斷。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縫制機械工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行業經歷了改組、改造階段,公私合營、兼並合作,進行了合理的分工,形成了一批骨幹企業:如上海的切、昌、惠工、飛人、蝴蝶和天津縫紉機廠以及廣州的華南縫紉機廠等縫紉機生產廠家,主要生產普通家用縫紉機和低檔工業用縫紉機。
20世紀50年代末,輕工行業對家用縫紉機實行了通用化、標准化,統一了設計圖紙,提高零部件的兼容性,使縫紉機生產企業不斷增多,並根據需要開發了葵扇、醫療手術、羽毛球、自行車輪胎和簾子布拼接等特殊用途的縫紉機。
據統計截至1980年全國共有縫紉機生產企業56家,分布在22個省、市。截至1982年,我國縫紉機的產量達到1286萬台,居世界第一位。
到80年代中期,隨著市場和消費結構的不斷調整,縫制設備的產品結構在中低速工業縫紉機的基礎上向著高速化、系列化方向發展,電子、電腦技術也在縫紉機上得到廣泛的應用。
與此同時,我國還完成了零部件配套系統建立,構建了龐大的縫紉機銷售網點。部分縫機企業在引進了國外技術後,對先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
90年代初期,國際著名企業陸續進入中國,在國內設立了合資企業和獨資企業。
90年代後期,民營企業開始崛起,產業結構的大調整促進了行業的大發展,總體上形成了以上海、江蘇、浙江、陝西、天津和廣州等6大產區和基地。
截至2004年,我國縫紉機整機製造廠達600多家,零配件生產廠家達1000多個,年生產量為1400.8萬台,生產總值約280億元,品種近千個,已經成為世界上主要縫制機械生產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