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工業化時代我們如何生存

工業化時代我們如何生存

發布時間:2022-04-29 14:41:12

Ⅰ 西方工業化的資本原始積累是靠剝削與掠奪,中國工業化的發展是靠什麼呢

「西方工業化」與「資本原始積累」是兩個概念,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所謂資本原始積累,是指通過暴力的非法手段,將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強行分離,從而使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從而達到積累原始資本的目的。其結果就是使社會生產資料集中到少數人手裡,從而使生產者轉化為被僱傭的大批產業工人,為大工業生產時代創造了基本條件-----當年英國的圈地運動就是例證。

列寧去世後,他的繼任者按照這個著名的政治公式,對蘇維埃的大工業體系進行了規模化的建設,並在後來一度成為新中國大工業的範本-----蘇聯援建的鞍山鋼鐵廠、本溪鋼鐵廠、.撫順發電廠、武漢長江大橋;蘇聯援建的「米格」戰斗機生產線;蘇聯援建的B-750」型地空導彈生產線……。

Ⅱ 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

平衡工作與生活的方法有為自己安排適量的事情、分清楚主次、給自己定製計劃、合理的管理每一天的時間等。

1、為自己安排適量的事情

凡事皆有變數,總會有一些事情在發展時不能按照自己預期的那樣發展,這個變數有時候會令自己措手不及,需要一定的時間去處理,那麼提前安排好的某件事情可能就無法完成了。

假如今天安排的事情只完成了50%,我們就會把更多的時間浪費在抱怨和究因中,延長工作時間。因此應該安排適量的事情,為突發狀況預留出應急處理時間。

2、分清楚主次

學會自我提問,問自己這件事情最遲完成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如果不馬上做會有什麼後果,從而區分出事情的重要程度,合理安排好工作時間,有條不紊的完成好每一件事情,但是,切記不要落入「及時回答」的陷阱,把所有事情都判斷成最主要的事情。

3、給自己定製計劃

反思自己一周內做的所有事情,包括每一件相關工作或者是與工作無關的事情,自己做好的是哪件,沒做好的是哪件,沒做好的事情還有沒有方法補救,如果沒辦法補救,就考慮下次遇見相同的事情應該如何做,思考完畢,就可以把自己沒有做好的事情刪除,不必覺得內疚。

4、合理的管理每一天的時間

工作結束後,將家裡的事情做個詳細的計劃,最好是製做一本家庭日誌,有計劃地完成家裡的家務事,把重要的事情都標注出來,這樣做起事來就不會手忙腳亂,一次出行完成所有的跑腿任務,節省時間,更好地享受生活。



(2)工業化時代我們如何生存擴展閱讀:

平衡工作與生活的注意事項:

1、工作時認真工作。不在上班時間走神思考家裡的家長里短。八小時之內專注工作,達到高效,事半功倍。

2、在家裡和家人相處時,好好休息,不被工作事物糾纏。比如周末和去旅行時把手機關機,或設置成語音留言模式。

3、用年假和周末的時間與家人出遊。這是增進家人感情和增加自己活力的最佳方法。在旅行中感受家庭的快樂,恢復工作疲憊的身體。

Ⅲ 生存與發展

走出生存與發展關系的困惑

走出生存與發展關系的困惑——從發展形態的角度看待發展問題

編者按發展問題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時代性課題之一。發展既促進了世界文明的演進,同時也為世界文明帶來深重危機,甚至危及到人類的生存。如何認識這種危機,如何看待發展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是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國內學界這方面的討論很多,但研究中的某種傾向也值得關註:有的過分強調發展導致的危機,試圖重拾所謂「天人合一」的原始和諧;有的甚至對中國當今大力發展生產力的現實選擇提出質疑。這種傾向的根源在於人們對於發展問題的認識還有較大的誤區。本文倡導從發展形態的角度、以發展的觀點看待發展問題,對於走出發展與生存關系的困惑較有啟發。這種辯證的研究,較之那種「連孩子和洗腳水一起倒掉」的觀念和做法,或許更為可取。生存與發展的關系問題,是生存與發展這一時代課題的核心內容。要把生存與發展這一時代課題的研究引向深入,首先必須破除人們在生存與發展關繫上的種種困惑。筆者認為,把發展與發展形態混為一談,是造成這一思想困惑的重要原因。為此,本文將著重運用發展形態分析法,對生存與發展的關系問題作一探討。

人要生存就必須發展,然而發展又導致了生存危機,但要擺脫生存危機又必須發展,這是生存與發展的悖論。然而正是這真實的、在當代又表現得尤為突出的悖論現象,使人們在生存與發展的關繫上,即在發展對生存的意義、生存與發展矛盾的性質及其矛盾運動的趨勢等問題上陷入了困惑。困惑之一:既然發展會導致生存危機,那麼還要不要以發展求生存?困惑之二:既然發展會導致生存危機,出現生存與發展的矛盾沖突,那麼生存與發展的這種矛盾沖突是不是根本性的沖突呢?困惑之三:既然生存需要發展,發展又導致了生存危機,而要擺脫生存危機又需要發展,那麼生存與發展的矛盾運動是不是一種歷史的循環呢?不難看出,生存與發展的悖論所涉及的不僅是生存與發展的關系,而且涉及到了發展與發展形態的關系,是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矛盾運動過程的客觀反映。這就決定了不能形而上學地,而應當辯證地去解讀這種悖論。在馬克思主義辯證發展觀看來,「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44頁)發展是永恆的、絕對的,但又是具體的、歷史的,是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發展形態就是發展階段性的體現,是發展的一種「歷史狀態」,具體地說,就是發展著的世界處於一定歷史階段上的特殊構成。正如恩格斯在評價黑格爾「過程論」思想時所指出的,「從這個觀點看來,人類的歷史已經不再是亂七八糟的、統統應當被這時已經成熟了的哲學理性的法庭所唾棄並最好盡快被人遺忘的毫無意義的暴力行為,而是人類本身的發展過程,而思維的任務現在就是要透過一切迷亂現象探索這一過程的逐步發展的階段,並且透過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這一過程的內在規律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62-363頁)馬克思恩格斯就是科學地運用了發展形態分析法,從而深刻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如果把發展形態分析法運用於對生存與發展關系的研究,就能夠正確地解讀生存與發展的悖論,回答由此而導致的上述三個方面的困惑,有效地闡明生存與發展的關系。



困惑之一,關於發展對生存的意義。能否因為發展過程中會出現生存危機而否定發展對生存的意義呢?回答是否定的。人要生存,就必須發展,發展又導致了生存危機,而要擺脫生存危機,又必須發展。這個悖論所反映的是生存與發展矛盾運動的一個相對完整的歷史過程,在這個歷史過程中還包含著依次更替的不同發展形態,然而發展形態及其在自我演進的不同階段上,對生存的意義是不完全一樣的,甚至會產生相反的作用。這是因為,任何發展形態都是「暫時的和歷史的」,每一個發展形態,「對它發生的那個時代和那些條件來說,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對它自己內部逐漸發展起來的新的、更高的條件來說,它就變成過時的和沒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讓位於更高的階段」。(《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17頁)發展導致生存危機是發展形態在其演進過程中的自我否定,是其合理性的逐漸喪失;發展走向自己反面的結果,是具體形態的危機,是發展形態依次更替中所表現出的危機。因此,不能僅僅依據這種具體形態的發展危機而導致的生存危機,而從根本上否定發展對生存的意義。看發展對生存是否有意義,不能僅僅局限於某一個具體的發展形態或發展形態演進的某一階段,而應當從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發展形態的依次更替、發展的本性上加以全面考察和綜合判斷。

第一,以發展求生存是人的生存區別並高於動物的生存的根本標志。生存是泛指一切生命的存在,然而不同種類的生命使其得以延續的方式是根本不同的。動物只能以一種本能的活動方式來求得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而實現其生命的延續。人作為自然界的產物,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作為「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來發展」,人同動物一樣都要接受自然法則的支配。這一點從當代人類生存危機中得到了充分證明。但人又與動物不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人不僅生產自己本身,而且「再生產整個自然界」,「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隨時隨地都能用內在固有的尺度來衡量對象;所以,人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馬克思,第50-51頁)「正是通過對對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實際上確定自己是類的存在物」,「並且在他們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實現「人的自我創造」。也就是說,人作為類的、社會的存在物,作為實踐活動的主體,是通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雙重對象化活動,從而實現「人的自我創造」,使生命得以延續。這種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對象化活動,並使人得到自我創造和自我超越的活動,就是我們所理解的發展。為此,人們接受的就不僅僅是自然法則,更重要的是由人自己創造的社會法則,相對於生存而言這種社會法則本質上就是發展的法則。人只有與時俱進,不斷發展,才能真正得以生存,否則將會被歷史所淘汰。馬克思恩格斯在批評費爾巴哈忽視工業生產時明確指出:「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礎,只要它哪怕只停頓一年,費爾巴哈就會看到,不僅在自然界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而且整個人類世界以及他(費爾巴哈)的直觀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沒有了」。(馬克思恩格斯,第40頁)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也就是一部人類生存史。

第二,人的發展能力和水平是決定人的生存狀態和生存關系的客觀依據。發展不僅使人把自己從動物界中提升出來,而且人遠離動物界的程度也完全取決於人自身的發展能力,「人離開狹義的動物越遠,就越是有意識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74頁)當今時代,工業文明發展導致的生存危機,確實是由於人類對自然界的惡性掠奪,其程度遠遠超過自然環境的可承受范圍和自然資源的再生能力,從而遭到自然界的強力報復而導致的生存危機。但能否由此認為,當代的生存危機不是發展能力不足的危機,而是發展能力過盛和過強的危機呢?其實這是一個認識誤區。的確,較之於過去那種人只能成為自然的奴隸、依附於自然過日子,或只能聽天由命、靠天吃飯的漁獵文明和農業文明時代,當代人類的發展能力和水平是大為提高了。但這種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也是相對的:就整個工業文明而言,無論是勞動者的文化素質、勞動技能、勞動工具還是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能力,都是極其有限的;工業文明所走的仍然是以采礦、冶煉和製造業為主的粗放的、高能低效的發展路子。工業文明使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加深,最後導致人的生存危機,固然有發展觀上的問題,但本質上還是發展能力不足的危機。正是人類生存需求的日益增長與工業文明形態所固有的發展能力相對不足的矛盾的不斷加深,將導致能夠以最少的自然資源而獲得較大發展的新型的文明形態即知識文明形態的出現。這種新型的文明形態的到來,將會使人的生存狀態得到巨大的改善。

人的發展能力和水平不僅規定著人的生存狀況,而且還規定著人的生存關系。人的生存決不是孤立的,人的生存總是社會關系中的生存。人在特定生存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人的生存關系的改變,都是由人的發展能力和水平所決定的。一個人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這樣。馬克思和恩格斯明確指出:「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於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68頁),而且認為這是一個公認的原理。在當今這個充滿矛盾的世界中,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生存競爭,說到底就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當代世界生存危機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的生存危機。而發展中國家的生存危機實質就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所處的不同層次的發展形態之間的沖突而導致的危機,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從工業文明走向知識文明,而發展中國家還正在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這種發展形態的反差不可避免地導致發展中國家的生存危機。如果發展中國家不能盡快地發展,提高自己的發展能力和水平,這種危機還將進一步加深。與其說當今發展中國家所缺少的是生存權,不如說更缺少的是發展權。

第三,發展實踐是人的生存價值得以展示和實現的現實基礎。注重發展、注重實踐,尤其是注重發展與實踐的統一,而不僅僅局限於本體論的視角去談論生存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生存論與傳統的和其他的生存論根本區別的關鍵所在。人的生存價值之所以要通過發展實踐來體現,這是因為,「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72頁),而「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同上,第56頁),同時人又總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同上,第73頁)。如果把發展實踐理解為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一種積極的、有效的、進步的對象化活動,那麼,人的生存價值正是通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這種雙重的雙向的對象化活動而得以實現的。人要生存,必然有生存與再生存的各種需要和追求。自然、社會作為人賴以生存的對象,固然可以從不同方面來滿足人的生存需要,但自然和社會並不會自然而然地、隨隨便便地滿足人的生存需要,人們只有根據時代的要求,通過反映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對象化活動的發展實踐才能使人的生存價值得以實現。當今時代正處於發展形態的重大轉型時期,發展實踐的背景、條件和活動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就是說面對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挑戰,人們應當根據新的歷史條件,敢於創新,實施新的發展戰略,富有成效地進行發展實踐,使人的生存價值得以充分的展示和實現。



困惑之二,關於生存與發展矛盾的性質。既然人類的發展是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是通過發展形態的依次更替而實現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而人類的生存不同於動物之處又在於人類是以發展求生存的,生存是伴隨著發展而得以延續的,這樣發展與再發展的矛盾、新舊發展形態的相互沖突,就必然表現為生存與發展的沖突。問題在於人們不能主觀和任意地擴大這種矛盾沖突的性質。生存與發展的矛盾沖突是間接的、暫時的、過渡性的、局部的、可以協調的。

第一,從發展的特定形態上看。任何一種具體的發展形態都要經歷一個或長或短的歷史過程。當這種發展形態處於上升乃至尚未步入衰落之前的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中時,生存與發展作為人類自身活動的兩個不同層面的反映或生命活動的兩極,由於各自的特性不同,二者雖然也有矛盾和沖突,但基本上是一致的、協調的;生存與發展互為目的、互為動力、相輔相成,共同推動著這一發展形態向更高的歷史階段上演進。只有當這種發展形態的合理性逐漸喪失,發展已經難以為繼甚至陷入危機時,生存與發展,確切地說是人類的再生存需要與原有形態上的發展,才會表現出明顯的沖突。自工業革命開始的200多年來,工業文明給人類所提供的生存空間,即從狹小的地域到全球化,從地球到星際;對人的生存質量的提高,如人的壽命不斷延長、生活營養的日益豐富、文化教育水平的迅速提高、交通通訊的高度發達等等,足以證明生存與發展並非是根本沖突的。而當代生存與發展的沖突,也只是工業文明發展到極限或陷入危機時的產物。這種沖突是由工業文明形態本身的發展與再發展的矛盾沖突而折射出來的,實際上是一種間接的沖突,而且這種沖突從整個發展形態來講,也只是一種暫時的歷史現象。如果把這種生存與發展的沖突加以擴大,視之為生存與發展的普遍性、根本性沖突,就必然會導致對生存與發展矛盾性質的錯誤判斷。

第二,從發展形態依次更替的歷史過程上看。「文明雖然是持久的,但它們也在演變。文明是動態的:它們興起又衰落,合並又分裂;而且正如所有歷史研究者所了解的,它們也會消失,掩埋在時間的沙丘之中。」(亨廷頓,第27頁)也就是說,人類的發展必須由具體的形態來體現,而「一切依次更替的歷史狀態都只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展進程中的暫時階段」(《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17頁)。既然具體的發展形態相對於整個人類歷史過程都是一種「暫時階段」,那麼當這種具體發展形態陷入危機時反映出來的生存與發展的相互沖突,就更是一種暫時的、過渡性的現象,是發展形態更替中的一種特殊表現。隨著舊的發展形態被新的發展形態所取代,生存與發展這種暫時性、過渡性的矛盾沖突,將在融入新的發展形態時得到有效的克服和解決。在當代世界,工業經濟過多地掠奪了自然資源,造成自然資源的嚴重不足、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使人類的生存陷入危機,導致工業文明的發展與當代人類生存之間的相互沖突。工業文明造成這樣的結果,一方面反映出隨著工業文明自身的發展,人類的發展能力已大大提高,較之於農業文明時代有了相當強的征服自然、掠奪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暴露出在工業文明時代,人類發展能力仍然具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知識文明就是由此應運而生的。隨著知識文明時代的到來,反映在人與自然關繫上的這種工業文明發展與人類生存的矛盾沖突將通過可持續發展之路而得到有效的解決,在新的條件下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第三,從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上看。生存與發展是人類生命活動的兩個層面,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生存是發展著的生存,而發展是生存的歷史延續和超越。當然生存與發展作為生命活動的兩個不同層面,二者又是有區別的:生存著重強調的是人自身的存在,這種存在的低限是生命不至於死亡,但不能把生命的存在僅僅理解為生命的存活。人的生存需求是一個歷史的范疇,人的生存空間和生存質量都是隨著人類的歷史演進而日益擴大和提高的。而發展著重強調的是人自身的運動和變化。生存較為注重的是人當下的需要,而發展較為注重的是長遠的需要。生存突出體現的是自身的享用,而發展突出體現的是自身的建造。因此,在確定的條件下,要想生存得好點,就不能不以犧牲一定的發展要求為代價;而要想發展得快點,又不能不以犧牲一定的生存要求為代價。就此而言,生存與發展也有一定的沖突,但如果從動態的、整個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過程看,這種互為代價就成了互為動力。人要以發展求生存,發展也能滿足人的生存要求。發展會使生存陷入危機,發展也能擺脫生存危機,這是人類自身的本性。如果把生存與發展的沖突看成是根本性的沖突,那就意味著生存與發展的矛盾是一種對抗性矛盾,而對抗性的矛盾只能採用外部沖突的方式來解決,只能採用非人類的方式來解決人類的自身矛盾,其後果是不可想像的。人類發展到今天從來都是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生存與發展的問題,而且是把它作為同一個問題來解決的;人類不僅有能力解決自己的當代生存與發展問題,也有能力解決未來的生存與發展問題。



困惑之三,關於生存與發展矛盾運動的趨勢。從生存與發展的悖論走向生存與發展的循環論,原因還是在於沒有把發展與發展形態區分開來。因為如果沒有發展形態的概念,就很難理解生存與發展悖論中所出現的三個發展概念的具體含義,或三種發展狀況的相互關系。而如果把發展形態分析法引入對生存與發展悖論的理解,就會發現生存與發展的矛盾運動並不是一種歷史的循環,而是歷史的進步。生存與發展總是具體形態中的生存與發展。如果把生存與發展悖論中的第一個發展理解為是某種特定的、上升性形態上的發展,這個時候生存與發展是相互協調的。而第二個發展所指的就是這種形態走向衰落歷史階段上的發展,發展導致生存危機就是這種具體形態中的危機,這時候生存與發展就表現為相互沖突。第三個發展便是取而代之的新形態上的發展,要擺脫生存危機必須發展,這顯然不是原有形態上的發展,而是從原有形態中孕育起來的能夠擺脫危機的新形態上的發展,這時候生存與發展又在新形態上回歸於本來的協調。生存與發展的悖論所反映的正是發展形態的自身演進和依次更替的客觀的辯證過程,正是生存與發展矛盾統一體由相互協調走向相互沖突,又在新形態上實現相互協調的上升性、前進性的運動趨勢。

生存與發展矛盾運動的趨勢,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它直接關系著如何認識和解決當代人類所面臨的生存危機問題。如果不是把生存與發展矛盾運動的趨勢理解為一種歷史循環,而是理解為歷史的進步,那麼在當代這種進步趨勢不是別的,正是取代工業文明的知識文明。這樣以再發展來擺脫生存危機,就不是以工業文明來擺脫由工業文明自己造成的生存危機,而是由新發展形態的知識文明來擺脫工業文明造成的這種生存危機。事實上首先步入知識文明的發達國家,就是通過加速知識文明的歷史進程,而較好地解決了由工業文明所造成的許多生存危機問題。那麼尚未實現工業化的後發國家是否也要用知識文明來解決自身所面臨的生存危機問題呢?答案應當說是肯定的,因為當今時代已由過去的區域化走向全球化,全球化進程還在日益加快,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已經與整個世界所面臨的問題融為一體。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如何解決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矛盾時深刻闡明了這個問題:「對於某一國家內沖突的發生來說,完全沒有必要等這種矛盾在這個國家本身中發展到極端的地步。由於同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進行廣泛的國際交往所引起的競爭,要足以使工業比較不發達的國家內產生類似的矛盾。」(馬克思恩格斯,第73頁)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也只有立足於知識文明的發展形態,才能解決自己的生存危機問題。這就是要實行跨越發展戰略。跨越發展並不僅僅指的是經濟的快速增長,或激進發展、跳躍發展,而是指人類社會發展形態處於重大轉型時期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世界普遍交往時期,後發國家和地區依據發展形態轉型而出現的雙重目標和雙重任務的客觀要求,採取以高級形態帶動低級形態、以低級形態促進高級形態,實現不同發展形態的結構重組,從而加速發展進程、提升發展形態的一種積極的、富有特色的後發型發展方式。正是立足於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的到來,世界已經出現發展形態的轉型這樣一個客觀背景,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作出了關於「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的偉大戰略,黨的十六大又進一步作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決策。這一跨越發展戰略對於我國未來的生存與發展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Ⅳ 工業化對一個國家的重大意義以及如何實現工業化

所謂工業化,主要是指工業在一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以至取代農業,成為經濟主體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特徵主要是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中國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來的,從「一五」計劃算起,我國為實現工業化已經奮鬥了半個世紀,把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擁有獨立的、比較完整的、並有一部分達到現代化水平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是,中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總體上看現在還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突出表現在: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村人口在全社會勞動力和總人口中佔50%左右;產業結構層次低,競爭力不強,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技術水平還不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工業化的任務不完成,現代化就難以實現。因此,繼續完成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重要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一個理想的大工業體系,應該是由基本實行計劃經濟的重工業體系,和需要自由貿易、強調企業獨立性和自由貿易的裝配工業、輕工業共同組成的。前者,對有限關鍵技術和資源進行投資開展,提供基本的工業物資和機械。後者則基本保持前工業時代的體制,利用這些物資和機械完成最終產品的產品製造(包括非實物產品)。發達國家通過對核心產業部分國有化和企業之間的互相滲透,基本建立了這種經濟體制,只是裝配工業和輕工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轉移到了第三世界國家。而對於一般落後國家而言,後者並不缺乏,缺乏的是無法通過市場經濟、自由貿易建立的重工業體系。
應答時間:2021-06-2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Ⅳ 如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你好!
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存在著一般的規律性;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根據十六大報告的精神,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不是只講工業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並實現這幾方面的兼顧和統一。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志和落腳點。
第二,新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但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把信息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高新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技術手段和重要標志。
第三,新的處理各種關系的思路。要從我國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平衡、城鄉簡單勞動力大量富餘、虛擬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且風險較大的國情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這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特點和必須注意的問題。
第四,新的工業化戰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術基礎,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Ⅵ 我的世界工業時代匠魂生存模式初期怎麼玩

首先你的武器上要有一個強化次數(Modifiers)., 之後你把工具或是稿子放在匠魂桌上 那個稿子的位置 之後吧苔蘚球放在另外兩格其中一個就可以了 苔蘚球 工具或武器

Ⅶ 如今中國處於工業化時代,那麼中國是否有個人企業與人類追求幸福的沖突求詳解謝謝各位

如果人人都自私自利的去追求慾望,那就會有沖突,因為人的慾望是個無底洞,是永遠填不滿的,而地球的資源卻是有限的,當然大家就會有沖突,甚至會發生戰爭,反之,如果人人都能夠清心寡慾,只要能夠吃飽穿暖就知足常樂了,並且能夠為他人著想,不被慾望控制,能夠愛他人,為他人服務,那麼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沖突,就會和諧相處,阿彌陀佛。

Ⅷ 工業化對我們有哪些影響嗎

工業與人的關系有什麼影響?有好有壞吧。首先來看看他的壞處。工業污染環境對人體當然是有害健康的。降低人的壽命,環境不好就影響了人的心情,心情不好就會把不好的情緒帶到工作中去,影響工作質量,就會導致國家經濟,國家就會落後。好處就是解決了中國大人口的就業問題,這一塊對國家來說是好的。這就如同物質的兩面,亦象打開了的潘多拉魔盒,更象各人心中的一塊翹翹板的稱重。

閱讀全文

與工業化時代我們如何生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怎麼運行時間 瀏覽:404
哪個省收車寶馬車價格高 瀏覽:797
工業冶鐵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瀏覽:742
汽車第四年年審需要什麼材料 瀏覽:733
桂林哪裡可以更換賓士的剎車片 瀏覽:46
濟南哪裡有賣金杯汽車 瀏覽:710
奧迪q3排氣量20t多少錢 瀏覽:863
寶馬3301發動機號在哪裡 瀏覽:565
賓士唯雅諾空調哪裡愛漏 瀏覽:430
英國為什麼是工業革命的發祥地 瀏覽:458
汽車電動中門改裝需要多少錢 瀏覽:482
寶馬可以知道昨天去哪裡了嗎 瀏覽:133
手機汽車保險哪裡買 瀏覽:441
哪個汽車網站有摩托 瀏覽:451
奧迪a6電壓穩定器怎麼匹配 瀏覽:128
奧迪a6l後排usb有哪些 瀏覽:770
寶馬車裝配韓泰輪胎怎麼樣 瀏覽:98
什麼標準是防爆工業插座 瀏覽:605
上饒工業用地多少錢一平方 瀏覽:755
奧迪引擎蓋如何開啟 瀏覽: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