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印度為什麼會錯失工業

印度為什麼會錯失工業

發布時間:2022-04-29 13:41:48

⑴ 據說印度不能完成工業化,是因為英國給它們埋下了兩個雷,究竟是何

確實是這樣的。由於以前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而且英國還把印度社會發展的很好。所以後來印度強大了把英國的殖民者打跑後他們不甘心,就暗中使壞的來破壞印度的發展。雖然近些年來印度發展的勢頭不錯,但是印度想完成工業化確實難度太大了。這里的難度不僅有印度國內的矛盾,還有一些外界的問題。英國埋的這兩顆雷可謂是影響太大了。

當然了,印度不能完成工業化不僅與英國埋下的兩顆雷有關系,印度本身也有很多的問題沒有解決。比如印度的宗教問題、民族問題、種族問題、種姓問題等,還有就是印度的義務教育也是非常落後的,印度社會上還有著大批的文盲、半文盲人員。所以,印度要想快速的實現工業化不僅要處理掉英國留下的那兩顆雷,還要把自身的矛盾給解決了才行。

⑵ 雲石:身為南亞天然主宰,印度為什麼卻會失去孟

分裂的政治傳統
作為南亞次大陸的天然主宰,印度有著不遜於任何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的悠久歷史,並有著延續數千年之久的璀璨文明。但與其他擁有相同體量的古老文明不同,在印度文明的擴張史中,並沒有形成大一統的穩定政治格局。中國、羅馬、阿拉伯、奧斯曼等古代文明,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紛紛邁向帝國體制。而印度文明卻始終處於邦國割據的分裂狀態,即便偶有統一,也只不過是曇花一現。考慮到古代印度文明的發達水平,以及南亞地緣板塊內部的緊密聯系,這種分裂格局多少有些另類。
當然,古代印度之所以分裂,也自有其理由。在之前的《印度為什麼怕中國》一文中,雲石君已對印度的地緣格局有所介紹:南亞次大陸以東為緬甸的密林;北部為高不可攀的喜馬拉雅山脈和環境惡劣的青藏高原;西部,跨過印度河流域,便是興都庫什山脈;它們的存在,為南亞次大陸提供了充分的保護。至於南面的大海,雖然無法阻擋海上勢力,但海洋文明的商業特質,使它們即便進入印度,也更注重於物質利益的攫取,而非對領土的佔有(比如早先的阿拉伯和後期的葡萄牙、乃至英國),因此無法對印度文明造成顛覆性影響。
在這種封閉的環境下,當印度文明覆蓋整個南亞次大陸後,便喪失了繼續擴張領土的動力(以農耕時代的觀點看,南亞次大陸周邊的土地也確實沒太大開發價值)。而它又不像華夏文明那樣,有必須持續應對的外來壓力(華夏文明必須長期應對塞外游牧文明的侵襲),以致必須採用大一統的方式,,來集中資源應對。
當然,印度也不一點外來威脅都沒有。相對於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翻越興都庫什山脈還是容易的多。而山對面中亞地區的游牧文明,更是農耕文明的天敵。
不過,雖然古代印度會周期性的收到中亞游牧文明的入侵,但卻並未對印度文明的獨立性構成本質性的威脅。之所以如此,除了古代印度文明的不俗實力外,也與中亞作為大陸交通島的地理位置不無關系。
中亞身處亞歐大陸腹地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東亞大陸、蒙古高原、南亞次大陸、伊朗高原乃至西亞新月沃地等亞洲各大地緣勢力的交鋒之地。虎狼環伺的周邊環境,使中亞很難作為一個獨立的地緣政治板塊存在,而只能在各大文明交鋒結束後,成為勝者的附庸。
只是,無論對東亞的中國、蒙古,還是西亞的波斯、阿拉伯,中亞都太過遙遠。由於遠離各大地緣勢力的核心區,中亞即便被一方佔領,這種佔領也缺乏穩定性,隨時會因為佔領者的衰落或其他地緣勢力的卷土重來而發生改變。
中亞的虛弱和混亂,既大大降低了印度遭受入侵的機率,也使得得以征服印度的統治者,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困境:由於身後缺乏強大而穩定的地緣板塊作為支撐,使他們無力對印度文明進行根本性改造,反倒不得不針對印度實情,對自身進行調整,以保護得來不易的統治地位。最終結果就是融入印度文明。
在這種既無法擴大文明規模,但也不至於遭受滅頂之災的情況下,窩里斗,幾乎是所有組織的本能。在這種大環境下,南亞次大陸內部的各次級地緣板塊的矛盾被相對放大,最終形成了分裂的政治格局。
正是這種分裂的政治傳統,使印度於1948年建國後,很容易便建立了以分權制衡為特徵的現代西方民主制度。但當印度經濟從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型時,問題就來了:
放眼世界各主要發達經濟體,無論是早期的英法美德,還是後期的日本、韓國甚至台灣,在邁向工業文明的過程中,其政治體制雖有進步,但均帶有強烈的威權色彩。即使有所謂的分權制衡,其范圍也只限於精英階層。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工業擴張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諸如圈地運動、血汗工廠、環境污染等問題,嚴重侵犯普通民眾的利益。只有通過強大的政治威權,才能壓制反抗,強力推進。只有當工業化完成,上述問題淡化消失,波及全民的現代民主制度才有了實施的可能。
而與西方不同,印度在建立現代民主政治制度時,國家經濟基礎仍處於傳統的農耕狀態。這種民主制度的超前實現,對印度經濟的發展構成巨大的阻礙:任何有利於經濟發展和轉型的工業項目,因其本身所連帶的負面影響,都會招致印度人民的堅決反對,並在現代媒體的監督下被迅速放大。
在民主政治框架下,印度政客為爭取選票,只能無節操的迎合群眾意願,無法像威權時代的韓國、台灣和後來的中國政治家一樣,用強有力的中央權力將其推行下去,這導致印度接連錯過20世紀後期的幾次歷史發展機遇,經濟結構遲遲無法轉型。
而同樣,過早採用西方民主制度,也導致了中央權力的薄弱和地方的各自為政,反映到經濟層面,就是全國性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規劃布局無法展開,國家經濟支離破碎。

印度教和種姓制度
印度社會根據出身不同,將人分為婆羅門、剎帝利、犬舍、首陀羅四大階級,此外還位於四大階級之下的「賤民」階層。不同階級職業不同、地位差別懸殊。處於高種姓的婆羅門與剎帝利,掌握了絕大部分社會資源,而占人口絕大部分的首陀羅、犬舍和賤民,則窮困潦倒。
其實這種金字塔型社會結構並不是印度專利。但跟其他文明不同的是,印度文明中,這種社會結構被以種姓制度的方式加以固化。
在中華等其他文明中,下流階級的人,可以通過讀書、作戰、經商等後天奮斗的方式,得到社會的認可,進而提升自己的階級地位。
而印度人的階級地位則完全由出身這個先天因素決定。出生之後,無論個人如何努力,階級地位都不能改變。也就是說,無論低種姓多麼努力,他們也無法躋身於婆羅門、剎帝利等高貴階級當中。
可是,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的本能。種姓制度斷絕了絕大部分印度人改變命運的可能,理所當然的會招致他們的憤恨和反對。對此,印度文明採用宗教的方式加以化解。
印度教教義推崇轉世,將今生的苦難,作為來世獲取幸福的必要條件。在印度教義的熏陶下,下層階級逐漸放棄了現實社會中的反抗,而寄往於來世,甚至願意通過苦修,來增加轉世獲取幸福的幾率。
種姓制度和印度教的結合,使印度社會的階級完全固化。這種社會結構的好處,是有效減少了階級沖突,維護了社會穩定。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的階級戰爭(農民VS地主、資產階級VS地主;無產階級VS資產階級+地主)在印度很少發生。但壞處則是:由於缺乏足夠的上升渠道,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印度下層階級,也就喪失了通過努力學習和工作,來改變自身命運的動力,變成得過且過的「混日子」一族。當「愚昧」、「慵懶」、「散漫」成為低種姓的代名詞後,印度也就喪失了通過發展大規模製造業邁向現代文明的可能。
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印度發展出軟體外包業,並取得了成功。但是,這樣一個產業鏈短(不需要太多配套產業)、勞動力需求量小(只能容納百萬人口級的就業、總共不過幾百億美金的規模)的產業,是無法將印度這種超級人口大國帶入現代化的。作為一個十億人口級別的國家,發展製造業,是其現代化的唯一出路。
大規模的工業製造需要大量的合格勞動力。而要達成這一目的,印度必須清除種姓制度的影響,給予低種姓和賤民階級足夠的上升空間,讓他們能夠通過學習、工作等手段來改變命運。
可是,當階級藩籬被打破,下層人民有了獲得幸福生活的慾望和可能後,使人安貧樂道,願以今生苦難換的來世幸福的印度教教義,也就喪失了它的社會基礎,其結果就是被拜金主義取代。
在拜金主義的驅使下,印度的低種姓和賤民們,終將被裹挾進工業化的滾滾洪流中。但與此同時,強征土地、房屋拆遷、環境污染、職業病、過低薪酬、長時間勞作,這些工業化過程中(尤其是中前期)無法消除的負面影響也會隨之而來,進而引發民眾的群體性憤怒和抗爭。
對印度政府而言,壓制民眾的不滿是有必要的,否則工業化無法實現。但在現代民主制度的架構下,為選票所裹脅的政客,不可能實現這一目的。要想解開這一困局,印度唯一的辦法就是改革政治制度,實行中央集權。
政改的內戰風險
中央集權的過程,必然引發政治勢力的重新洗牌。考慮到印度的政治架構,沒有任何一方政治勢力,能夠讓其他對手放手退出。要想解決這一難題,印度只有兩條路可選:要麼政治勢力間直接發起內戰,用武力消滅其他勢力;要麼跳出派系爭斗,放下身段爭取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低種姓和賤民的鐵心擁護,通過壯大基本盤的方式,逼迫保守勢力出局。
咋一看,派系內戰並非好的選擇。但如果採用第二種方式,則意味著這一政治勢力站到了下層階級的立場上,一旦其掌權,必然會剝奪掌握社會資源的上層階級的利益,進而會招到強烈抵制。鑒於利益的不可調和性,雙方的沖突必將愈演愈烈。如此一來,派系內戰或可避免,階級戰爭卻極有可能發生。(現實中的案例,則是印度毛派武裝與政府之間的沖突。一旦大規模工業化啟動,毛派將獲得廣泛的社會基礎)
種族對抗與宗教沖突。
印度的人種構成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由早期自中亞遷入的雅利安人演化而來的印度斯坦人(即印度白人);土著的達羅毗荼人(即印度黑人);以及早期由東亞流入、在東北地區占相當比例的蒙古利亞人(黃種人)。
由於歷史的原因,婆羅門、剎帝利兩大高種姓基本由占人口少數的印度白人組成,占人口絕大多數的達羅毗荼人與黃種人則基本屬於低種姓和賤民。
一直到今天,印度社會的各種資源仍由高種姓的印度白人控制,而印度黑人和黃種人基本處於被統治地位。
通常情況下,這種明顯不平等的社會結構必然導致種族沖突的產生。而印度在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卻成功的避免了種族間的對抗。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而印度之所以能成為例外,固化階級的種姓制度,和鼓吹放棄今生以求來世的印度教義居功至偉。(發源於印度的佛教,由於宣揚眾生平等,不利於印度種族階級社會的穩定,逐漸在當地走向消亡)如果這兩者被清除,處於社會中下層的達羅毗荼人和黃種人的種族意識會被激活,並在拜金主義的誘惑下,對控制社會資源的印度斯坦人產生種族仇恨,膚色的不同更讓這種沖突加倍激化。而隨著大規模工業化的展開,主要的印度斯坦人構成的資本家,與主要由達羅毗荼人以及黃種人構成的工人階級之間的沖突將愈演愈烈。階級矛盾和種族矛盾合二為一後所迸射出的力量,足以將印度攪的天崩地裂!
宗教矛盾也是印度政治改革潛在威脅。印度境內有總數多達一億的穆斯林。他們獨立於印度教體系之外,但與黃種人和達羅毗荼人一樣,處於社會的中下層。雖然當下,印度教的強大實力足以壓制占人口少數的穆斯林。但如果印度教體系崩潰,印度社會陷入紛爭,穆斯林為爭取自身權益,也不可避免的會捲入其中,進而加劇印度的混亂。
制度、階級、種族、宗教,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印度的工業現代化道路十分艱難,稍有不慎,便有萬劫不復的危險。
印度當然清楚內亂的後果。但鑒於自身復雜的國情,它又無法確保內亂不會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發生。在這種左右為難下,印度的現代化改革只能長期流於形式。能否找到一條真正的和平發展之路,將是事關這個南亞大國延續與存亡。

⑶ 為什麼印度的軍工業總是發展不好

印度現在還是一個農業國家,其工業化只有大約百分之10多點,而中國的是百分之65左右。所以,印度基礎工業非常薄弱,但是這個名族卻非常的樂觀。。。總是想著自己要做世界頂級的軍工產品,好高騖遠,所以做出來的都是垃圾l產品,這樣軍方又不想要,畢竟人家軍方用慣了歐美俄羅斯高大上的軍工產品,誰看得上自己印度國產垃圾,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雖說莫迪上台要推行印度製造,到成效。。。哈哈,看看笑話就好了。

⑷ 為什麼印度的軍工業會如此低下

這其實反應出的是印度整體製造業的落後,軍工業的強大是需要有非常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來支持的,中國改革開放40年,造就了非凡強大的整體工業實力,隨之而來的才是軍工業的強大,如果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就根本沒有強大的軍工業,印度軍工業的落後恰恰反應出印度製造業的落後,可以說印度還只能算是農業國家,還根本談不上是工業國家。

⑸ 印度為什麼無法工業化

中國工業化遠勝印度一大截, 中國走的道路是傳統的工業化之路,工業體系健全,然後在工業化基礎之上發展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金融之類的,歐美日發達國家都是這么走過來的,包括亞洲四小龍,必須先過製造業這一關,有了基礎後再順勢發展第三產業。
印度正是相反的,先發展服務業,如軟體產業,不可否認,發展的不錯,現在印度也認識到了沒有工業化基礎是不行的,那種服務業比起實實在在的工業化畢竟是『虛』的,真正的發展經濟沒有發達的工業是不行的。
總的來說印度發展勢頭也蠻快的,工業化之路還很漫長,中印兩個人口大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⑹ 為什麼印度沒有成為世界工廠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能夠向世界提供越來越多的各式各樣的商品了,中國製造正在走向全球,以至於有了個世界工廠的稱號。

有人可能會好奇,中國是如何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呢?

按照所謂主流精英的說法,那就是,因為中國搞了私有化,搞了市場化。而且,主流精英至今為止還在抱怨中國的改革步伐太慢了,比如匯率自由化還沒有實現,政改還沒有與西式民主制度接軌等等,並艷羨幽怨地哀嘆,看人家蘇俄都走到前面去了,一步到位就與西式接軌了。

如果說,是要與西方接軌,搞私有制,搞市場化,搞多黨大選,國家就能發達的話,那麼,現在俄羅斯的國際地位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呢?現在世界上是不是就多了俄國製造的商品了呢?答案是當然沒有。

有人可能會辯解,蘇俄改制時間還不夠長,從1991年蘇聯正式宣布解體的話,至今不過18年而已,再過12年後,滿30年的時候看看再說。

如果說俄國改制時間還不夠長的話,那不妨拿印度作為例子來看看。

印度立國比新中國在時間上還略早一些,而且基本上是百分百地照搬西式制度,如多黨大選,如私有制,如市場經濟等等,但是,不要說30年了,就算到了現在已經60年過去了,現今世界上何曾有過「印度威脅論」的說法?當今世界上何曾有過「印度製造」的商品充斥世界市場的局面?答案是都未曾有過嘛。

如此一來,那些簡單地認為中國搞了私有化,搞了市場化,才取得改革開放巨大成績的說法就站不住腳了。

要想搞清楚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績的原因,看來還需要從三十年前去尋找些秘密。只有把新中國的至今為止的前30年和後30年結合起來看,並通過與印度及蘇俄改革做比較,才有可能找到其中的原委。

不過,一說起前三十年,也就是被稱作毛澤東時代的這段時期,所謂主流精英就氣不打一處來,又會破口大罵,數落毛澤東瞎折騰了,並把毛澤東時代貶低的一無是處。就連中國人以及世界華人引以自豪的「兩彈一星」也會被主流精英數落,說什麼原子彈能當飯吃嗎之類的怪話出來。

當然,主流精英的這種態度是不科學的,不理性的,不學術的,也是不可能找出真理的,是無法找出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績的原因的。對於主流精英的這種庸俗的素養和精神,人們是應該摒棄的。

毛澤東時代至少給新中國辦了三件大事。一就是構建了全新的政治架構,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制度,設計了新型的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等。對於中國這樣一個需要快速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國家來說,堅持團結合作的團隊精神實在是太重要了。二就是實現了國家工業化的偉大科技革命,建立了基本完整的國家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及國防工業體系,為中國奠定了堅實的科技基礎,培養鍛造了一大批工業管理和技術人才,「兩彈一星」就是其中耀眼的代表作。鄧小平曾經深沉地指出,沒有兩彈一星,中國就不叫有影響力的世界大國。鄧小平還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三就是普及教育,全面提升國民文化素質,為後來的改革開放儲備了大量的有一定文化知識的後備人才力量,現在「人口紅利」的說法即指此。經過這些偉大的改造,中國社會實質上已實現脫胎換骨的深刻變化。

正是在毛澤東時代奠定的強大的社會基礎之上,改革開放開始了新的發展。當然,同時國際形勢也正在發生新的變化。但內因是根本的。

如果拿中國與印度比較的話,那印度極其缺乏的就是,不象中國的改革開放那樣有毛澤東時代奠定的厚實的社會基礎。沒有厚實的社會基礎,如何蓋得起摩天大廈?就算勉強往上蓋樓,那遲早也要坍塌的。

如果拿中國與蘇俄改革比較的話,蘇俄本來有堅實的工業基礎,但蘇俄的悲劇就在於一切推倒重來,包括他的工業科技體系以及人才系統都遭到了重創。前不久有新聞報道,說是俄國現在開始需要向西方購買艦艇來裝備自己的海軍了。如果俄國不是還有祖上留下的原子彈護身的話,那美國早就領導北約打進俄國,侵佔俄國豐富的資源了,就如伊拉克的命運一般。中國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重要指導思想,才保證中國沒有象蘇俄那樣亂套。

中國的改革之所以取得重大成績,一則有毛澤東時代奠定的扎實的社會基礎,二則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試探一些可能的搞活經濟的手段,即堅持原則性,又有靈活性,這樣才能即保證國家統一,社會基本穩定發展的大局,又充滿活力的社會局面。

那些動不動就喜歡拿印度來說事的所謂主流精英,真是太小兒科了。

⑺ 印度現做為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為什麼印度成為不了世界工廠

印度是不會成為世界工廠的,首先印度的人民文化程度低,其次印度的工人的工作效率低,並且印度生產的商品質量不行,如果印度不改變這些現狀就沒法替代中國更為世界工廠。雖然印度國土面積很大,人也很多,但是印度人大都沒有受過教育。

而且我覺中國能成為世界工廠是有原因的畢竟中國有完整的工業體系,還擁有著完整的國內市場,最重要的是中國有著大量受過基礎教育的廉價勞動力,而且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足夠完善。並且印度現在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國內市場,每個行政區之間還存在著收取關稅的現象,這樣下去印度在發展十年也不會代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

⑻ 印度買很先進裝備,為什麼國防工業還是發展不起來

按理說印度能買那麼多先進裝備,不就能少走研發的彎路嗎?相對於中國他應該研發周期更短,國產裝備更先進才對,但事實並非如此。

1.工業體系。

中國的工業體系基本健全,從原料到加工到裝配都有相關的產業。所以消化外來技術比較容易。

再通俗點說,你買了一輛法拉利,天天開著出去兜風,難道幾年之後你就會造法拉利了嗎?

不是,你想要會造法拉利,得先有能力拆解法拉利,然後搞清楚構造,明白每個零部件功能和協調。並且你得有工廠能夠做出同樣精細的東西。

很遺憾,印度連正常拆解法拉利的能力都沒有,你給他三輛法拉利,他能給你拆出四輛車的零部件。

閱讀全文

與印度為什麼會錯失工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q3排氣量20t多少錢 瀏覽:863
寶馬3301發動機號在哪裡 瀏覽:565
賓士唯雅諾空調哪裡愛漏 瀏覽:430
英國為什麼是工業革命的發祥地 瀏覽:458
汽車電動中門改裝需要多少錢 瀏覽:482
寶馬可以知道昨天去哪裡了嗎 瀏覽:133
手機汽車保險哪裡買 瀏覽:441
哪個汽車網站有摩托 瀏覽:451
奧迪a6電壓穩定器怎麼匹配 瀏覽:128
奧迪a6l後排usb有哪些 瀏覽:770
寶馬車裝配韓泰輪胎怎麼樣 瀏覽:98
什麼標準是防爆工業插座 瀏覽:605
上饒工業用地多少錢一平方 瀏覽:755
奧迪引擎蓋如何開啟 瀏覽:939
北京工業計劃用水多少立方米 瀏覽:844
工業路由器遠程檢測怎麼設置 瀏覽:420
奧迪S3能用哪些排氣 瀏覽:154
華晨寶馬3系車都包含哪些 瀏覽:806
什麼是全部工業門類 瀏覽:27
奧迪rsq8訂車要多久 瀏覽: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