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沙俄為什麼在一戰中不堪一擊,蘇聯在二戰中卻能逆天翻盤呢
一戰的時候,偉大領袖斯大林因為搶劫造反等罪名被沙俄政府判了刑,正在監獄里關著,沒能發揮作用。當然,這個只是說笑啦(實際上是因為斯大林手掌的缺陷,不符合入伍條件,後因繼續搞事情,在1916年被捕,流放到了阿欽斯克)。
第二、國內形勢不同。
一戰是維多利亞的幾個大孫子和外孫子、侄孫子、大外甥之間的互毆,即,所謂的帝國主義爭霸戰爭,老百姓只不過是是沙俄貴族老爺的棋子和炮灰。結果,逼急了的老百姓忍無可忍,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仗打到半截國內鬧革命,先是二月革命,後就是驚天動地的“十月革命”。一邊對外戰爭,一邊收拾國內革命殘局,放誰誰也受不了。
到了二戰,蘇軍如同打了雞血一樣,左手掐德國納粹,右手干日本鬼子。這自然離不開蘇聯國內政權強大的號召力和控制力。
二戰對於蘇聯軍民來說,那是個險些“亡國滅種”的戰爭,國恥家仇互相交織。除了波羅的海三國和烏克蘭西部地區有不少老百姓簞食壺漿的迎接德軍,甚至還主動加入了黨衛隊外,蘇聯廣袤的領土上的一百九十多個民族都自發的盡其所能,團結一致,堅壁清野,誓死抵抗。
下圖,列寧格勒保衛戰期間,全列寧格勒的老百姓挖戰壕,眾志成城一致對外。
Ⅱ 如果沒有蘇聯主宰俄國,俄國會進行工業革命,贏得二戰嗎
不會、首先,俄國已經進行了工業革命,但是,絕大多數資本依然在農業,農奴庄園經濟才是俄國的主流經濟,應該說是工業大開發,中國和蘇聯一樣,都是依靠外國資本進行工業大開放的。,當年蘇聯就是利用大量的美國投資,才成功的發展出了重工業體系,支持蘇聯打贏了二戰。如果沒有蘇聯,可能俄國會利用投資,但是絕對不會像蘇共一樣,引導資本流入重工業,大力發展工業。沒有工業的支持,也就打不贏二戰俄國在一戰前,都是利用貸款,購買別國武器彈葯,武裝自己,然後侵略其他國家領土,進行掠奪,再還貸的。
Ⅲ 俄國改革的原因
1)前提:19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在俄國有了一定的發展。
2)根本原因:19世紀上半期的俄國,仍是一個落後的封建的農奴制國家,農奴生活極其貧困,沒有人身自由,沒有購買力,造成國內市場狹小,自由勞動力缺乏,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3)政治:沙皇俄國強化農奴制,導致階級矛盾尖銳,農奴起義不斷 。
4)外部原因:工業革命推動,工業資產階級發展壯大
5)思想:1825年12月,「十二月黨人」發動起義,沖擊了俄國社會。 19世紀中期,進步文學家的文學作品宣傳了啟蒙思想,動搖了封建思想的基礎。
6)直接原因:克里米亞(克里木)戰爭的失敗,加劇了國內經濟社會危機,暴露了農奴制的弊端,加劇社會矛盾,推動農奴制改革。
7)目的:挽救統治危機,被迫的、被動的維護貴族地主階級的利益,防止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緩和矛盾,維護沙皇專制統治。
Ⅳ 沙俄向西方學習並不徹底,為何卻仍然可以持續擴張呢
雖然沙俄向西方學習的並不徹底,但是憑借他自身的一些優越的條件,還有超越其他弱小國家的強勁的國力,是足夠可以向他們去侵略擴張的。俄國也並沒有其他國家想像的那麼落後,他只不過是相對於美國,還有日本這樣軍事力量強大的國家來說比較落後罷了。再加上當時的沙俄是有著想要持續擴張的心的,即使他的國家條件不支持他這樣做,但是野心也充分的推動了他的做法。
沙俄的軍事力量相對於這些國家來說也是比較強大,並且沙俄的利益和其他的西方列強的都沒有特別大的沖突,也導致他持續的擴張。如果當時他們的權利和利益遭到了重大的沖突,可能這也是制約他們擴張領土的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
Ⅳ 為什麼說19世紀80年代俄國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即第一次工業革命或稱產業革命.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
工業革命,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後來傳播到整個歐洲大陸,結束於19世紀末.
俄國的工業革命,始於19世紀30-40年代.
1861年以前俄國形成3個工業中心:①烏拉爾.1860年生鐵產量佔全國76%,生鐵運到中部工業區製成最後產品.②中部工業區.包括莫斯科周圍9省,棉、麻、絲紡織業都集中在這里,生鐵產量也佔全國16%,其南緣有新興的甜菜製糖工業.③波羅的海沿岸工業區.以聖彼得堡和納爾瓦為中心,用英國運來的煤和瑞典的鐵礦石冶鐵,用英國棉紗織布,外國資本和技術經由本區進入俄國.1861年以前,工業對全國影響甚小,7400萬人口中只有76萬工人,但頗為集中.
1861年農奴制改革後,大批被解放的農民成了大工廠的僱傭勞動者,解決了勞動力和市場的制約,有力地推進了工業革命的歷程.
60-80年代,近代化機器工廠在輕工業中迅速普及,貝氏煉鋼法和平爐煉鋼法在冶金業中得到推廣,鐵路、航運交通加快了發展.1866-1880年間,新修鐵路達1.85萬俄里,國內大河出現了汽船航班.在產業結構上,輕重工業和交通運輸發展不協調.俄國工業革命也從棉紡業採用機器開始,此後輕紡工業和消費品生產發展比較迅速,但重工業和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緩慢,交通運輸還比較落後,全國鐵路網直至90年代末才基本形成.農業機械製造業基本為空白,金屬加工業極為薄弱.在一些地區和行業中,還存在手工工場和機器工廠並存現象.整個工業化進程存在很大的不平衡.
俄國工業革命中 ,鐵路在各個階段都起到帶動作用. 19世紀60-70年代,俄國經濟處轉型時期.大規模的鐵路建設激活了整個國民經濟,對全俄市場的形成,勞動的地域分工,生產力配置和工業生產布局都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鐵路從莫斯科輻射出去,連結中部9省主要城市,溝通烏拉爾和烏克蘭.後者變成新的工業中心.英、法資本投資於採煤業、冶鐵業,生產供全國使用的鐵軌.最南邊則發展巴庫石油中心.
俄國的工業革命,80年代末基本完成.
1887年有鐵路30132千米.全國1.13億人中有132萬工人.1887年以後,工業發展速度加快.農村在19 世紀90 年代已成為工業品穩定的銷售市場.這時修建的西伯利亞大鐵道不僅增加對煤鐵的需求 ,還把工業引向東方 .1900 年有鐵路53350千米.
19世紀末 ,俄國的工業革命完成.
Ⅵ 一戰時期的俄國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嗎沙皇俄國沒有進入工業革命時代嗎
樓主你好。沙皇俄國在一戰期間仍是一個農業國,甚至直到1932年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時俄國才成為工業國;沙皇俄國有進入過工業革命時代,農奴制改革後沙俄資本主義工業開始大規模發展,工業直接利用西方(主要是法國)的先進機器進行工業革命。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Ⅶ 俄國1861年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1861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這次改革廢除了農奴制,農奴成為「自由人」,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巨額的份地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又積累了大量資金。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同時,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殘余,對俄國社會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
原因
直接
克里米亞(克里木)戰爭的失敗,加劇了國內經濟社會的危機,暴露了農奴制的弊端,激化了俄國社會的矛盾,農民運動的風起雲涌使沙皇的統治陷入危機,推動了農奴制改革。
根本
19世紀上半期的俄國,仍是一個落後的封建的農奴制國家,農奴生活極其貧困,沒有人身自由,沒有購買力,造成國內市場狹小,自由勞動力缺乏,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外部
工業革命推動,歐美工業資產階級發展壯大
政治:沙皇俄國強化農奴制,導致階級矛盾尖銳,農奴起義不斷。
思想:1825年12月,「十二月黨人」發動起義,沖擊了俄國社會。19世紀中期,進步文學家的文學作品宣傳了啟蒙思想,動搖了封建思想的基礎。
目的:挽救統治危機,被迫的.被動的維護貴族地主階級的利益,防止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緩和矛盾,維護沙皇專制統治。
Ⅷ 為何沙俄當年四處征戰,卻沒有建立海外的殖民地
因為當時的沙俄主要將重心都放在陸地上,並沒有一支強大的海軍,而且在海軍力量的發展上處於非常薄弱的地位,對於軍艦方面的武器裝備還很落後。而且在後期,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因為當時的沙俄注重陸地上的霸權,所以忽視了海上的力量,等到沙俄在後期想要爭奪海外殖民地的時候,卻發現早已被英法等國瓜分殆盡。
二、沙俄更鍾情於擴張
雖說當時的沙俄為了尋找出海口,不斷的進行殖民擴張,但是最後令沙俄成為了擁有最多嶺土的大國。只不過在擴張期間,雖然一直想要尋找出海口,但是這時期的沙俄的海上軍事力量卻一直都是處於停滯的狀態,甚至還處於比較落後的階段。
三、工業基礎薄弱,海上軍事力量落後
雖說沙俄是當時陸地上最大的一個國家,但是沙俄在海上的力量卻是非常薄弱的。而且由於工業革命的發展,當時很多歐洲國家因為工業革命的發展,導致國家的經濟飛速發展。但是沙俄卻對海軍方面的建設並不重視。
Ⅸ 沙俄有過工業化嗎
農奴制改革主要是解放農民,對工業化的貢獻是在自由勞動力方面
沙俄政府之工業化先天不足:資金基本依仗國外銀行供給;技術更為落後,僅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國際局勢的變動才得到了英,法的支持;國內的交通也極為落後,鐵路,公路,航路的密度明顯低於西歐強國,國內資本和商品不能快速自由流通,制約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舊俄權貴不思進取,改革政令不行;加之亞歷山大二世被刺殺後,人亡政息,其初步的工業化進程亦自此近乎停滯
簡而言之,沙俄的確有過工業化進程,但受制於國內的條件,並沒有完成工業化進程,頂多算是初步奠定其工業化基礎
Ⅹ 19世紀沙俄背景
農奴制度廢除的歷史背景。第一,俄國資本主義發展與農奴制的矛盾。19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工業在俄國有了一定發展,1860年,俄國採用機器生產的工廠已達一萬多家;鐵路里程1 500千米;工人人數為86萬,其中62%是雇傭工人。但農奴制的存在卻嚴重阻礙著俄國資本主義發展。38%的工人是農奴,大批農奴被農奴主束縛在土地上,過著貧困生活,無人身自由,農奴主可隨時打罵、虐待他們,甚至把他們轉讓給他人;農奴主為牟取暴利,將大批的糧食、原料出口,農奴主殘酷壓榨農奴,不斷增加他們每星期為主人幹活的天數,甚至收回份地,將農奴降到奴隸地位。由於上述原因,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所需要的勞動力、原材料、市場和資金根本無法解決,導致俄國大大落後於西歐諸國,如生鐵產量只有英國的1/15,法國的1/3,鐵路總里程只有英國的1/10。這表明農奴制這種落後的封建生產方式已成為俄國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並陷入了深刻的危機之中。第二,農奴制的存在又導致對外侵略擴張的失敗。從彼得一世開始,沙俄就南下黑海,向地中海擴張,為此曾發生了幾次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1853年,俄國借口奧斯曼帝國迫害東正教教徒,大舉進攻土耳其,俄土戰爭爆發。為了遏制俄國向地中海擴張,1854年,英法對俄宣戰,克里米亞戰爭發生。1855年,俄國因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失陷,向英法求和,簽訂巴黎和約。俄國失去了在黑海保有艦隊及在黑海保留要塞的權利。克里米亞戰爭失敗的原因主要是俄國社會經濟落後,而經濟落後的根源又是農奴制的存在。由於經濟落後,俄軍裝備極差,軍需不足,從俄國中部調兵所需時間甚至超過英法從國內調兵時間,這必然影響戰爭的進行。大戰爆發,沙俄政府為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進一步殘酷剝削農奴,引起農奴的反抗,結果造成後方吃緊,軍需不足,大大削弱了軍隊戰鬥力。總之,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進一步激化了俄國社會矛盾。戰後,農民運動風起雲涌,1858~1860年,俄國共發生了近三百次農民起義。農民起義實質上是農民階級「自下而上」地消滅農奴制的嘗試。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戰後農民起義的風起雲涌,表明了一個嚴峻現實,即沙皇專制統治的基石——農奴制正面臨著滅頂之災。如果繼續保存它,將會導致沙皇統治的垮台。所以,1856年3月30日,即巴黎和約簽訂後僅12天,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就談到農奴制的廢除問題:「與其等待農民自下而上地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
綜上所述,正是農奴制的存在,阻礙了俄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影響了沙俄的對外擴張,並造成嚴重的政治危機,危及沙皇專制統治。為挽救統治危機,亞歷山大二世終於在1861年2月19日(俄歷3月3日)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
2.改革的內容及其評價。關於改革的內容,教材已作了概括,這里就不多補充。以下從改革的性質、改革的作用及不徹底性做一些評價。
第一,俄國1861年改革是沙皇以國家的名義實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由於它客觀上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勞動力、國內市場和資金(到1905年,農奴為獲取份地所繳納的贖金已達20億盧布),致使俄國工業迅速增長,80年代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逐漸在國民經濟中居於主導地位,順應了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所以說,它是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是俄國從封建生產方式過渡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折點。改革也使農奴人身得到解放,掙脫了封建生產關系的束縛,並獲得了一定的生產和生活資料。這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
第二,這次改革很不徹底,它實質上是地主階級對農民階級的「合法」掠奪。它是在保護地主利益前提下進行的。其表現為:最好的良田為地主所佔有;農民所得份地不僅比原來耕種的份地要小,而且還要繳納高出地價兩三倍的贖金。所以,當農民真的「解放」以後,實際上已變得一貧如洗了。他們大多數無法獨立經營,只能再向地主租地、借款,失去的枷鎖又被重新戴上。加之這次改革並沒觸動沙皇專制制度,所以說1861年改革保存了大量封建殘余。俄國用犧牲農民利益來發展資本主義的方式,必然給正在發展的資本主義帶來不良影響,造成人民購買力降低,國內市場不能充分活躍起來和廣大農民對改革的不滿。農民運動又發展起來,1861年有1 176個庄園的農民舉行暴動,並一直持續到18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