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沙灣縣GDP是多少
沙灣縣地處新疆天山北坡經濟發展帶黃金地段中部,准噶爾盆地南緣,周邊與石河子、克拉瑪依、奎屯、烏蘇、獨山子等市(區)相鄰,是烏魯木齊到伊犁、塔城、博樂、克拉瑪依、阿勒泰等地州(市)和霍爾果斯、阿拉山口、巴克圖三個國家級開放口岸的必經之地
沙灣縣連續三年GDP增長在15%以上
這幾年確定的幾大戰略當中,其中有一大戰略,一個叫做優勢資源轉換戰略,一個就叫做工業強縣戰略,我覺得工業強縣戰略現在已經是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那麼具體從幾個方面說明這個問題:一個是我們的經濟結構上從2007年開始,我們的第二產業的增加值首次地超過了一產,到了2008年我們全縣的62個億的GDP當中,第二產業已經佔到了44.5%,那麼第一產業是26.5%,從這個結構看出來,我們已經從過去傳統農業(占經濟比重很大的農業)大縣逐步地向工業強縣轉變
第二個,從具體工業經濟來講,我們去年年底在第二產業的44.5%當中,工業增加值達到了23個億,這個比例佔到我們第二產業的70%以上,我們有了總量的積累,工業有了一定的規模。第三是賦有我們沙灣自身特色的工業體系已經初步建立起來了,我們形成了煤炭、能源、輕工紡織、建材化工、綠色食品等等具有我們沙灣自身特色的產業體系逐步建立起來,特別是食品工業在北疆乃至在新疆縣級經濟發展當中應該有了一定的地位,比如糧油加工業,蔬菜加工業,沙灣的辣椒和花生是很有名氣的,我們現在的工業逐步有了一定的規模。
⑵ 新源的工業經濟
工業經濟穩步增長,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市場開拓取得了實效。境內擁有伊犁特酒業、肖爾布拉克酒業、新源糖業、康尤美豆業、天一亞麻、伊鋼等一批骨幹企業,發展成為行業眾多、門類較為齊全、具有一定規模和技術水平的比較完整的體系,形成了農牧礦產品加工、輕紡、能源、原材料等一批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2002年,全縣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以下同)6.20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1.58億元,實現工業銷售產值5.91億元。新源縣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酒鄉、糖城、麻縣、豆都、葯市。新疆德降、屯河、阿爾曼等知名企業均已進駐新源,並形成了一批支柱型產業。
⑶ 查烏蘇新區
塔城地區烏蘇市概述
在峻秀雄奇的天山北坡,在遼闊富饒的准噶爾盆地西南緣,在亞歐大陸橋的西線旁,在312國道和獨--庫公路的樞紐處,巍然矗立著一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她雄踞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區之要津,地處阿拉山口、巴克圖、霍爾果斯三大國門通道之咽喉,更為新疆首府烏魯木齊西部之門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重地---- 這就是被譽為邊塞新「西湖」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蘇市。
烏蘇市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天山北麓,准噶爾盆地西南緣。東與克拉瑪依市、沙灣縣毗連,南與尼勒克縣相望,西與精河縣為鄰,北與托里縣接壤;市區距烏魯木齊市公路里程268千米,火車里程236千米。全市總面積 14393.94平方千米,總人口206708人(2003年)。有哈薩克、漢、維吾爾、回、蒙古等民族。
烏蘇,古代曾為蒙古族和碩特部落之領地,原名「庫爾喀拉烏蘇」,蒙古語「積雪之地的黑水」之意,早在西漢就已歸入祖國的版圖,後來唐、宋、元、明、清各朝均在這里駐軍設防。烏蘇城北地形似巨盆,蓮花池、九蓮泉碧波盪漾,草青水秀,鴨肥魚美。自清朝初年開始,就有一個繁華的古驛站坐落在這秀水之濱。東來西往的朝廷命官、商賈俠客見此地景色優美,頗具杭州西湖之神韻,就稱這里為邊塞之地的新「西湖」。據史料記載,民族英雄林則徐當年發配伊犁時,路過西湖驛站歇腳喝茶,驛站及附近的各族群眾曾夾道相迎、揮淚相送。
勝地越千年,美名世代傳!時至今日,當地哈薩克等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里仍把烏蘇稱為「西湖」。
今天的烏蘇,2.07萬平方公里的大地盡情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 10鎮、7鄉、5場及境內兵團農七師六個團場,正以求真務實的作風在這塊熱土上描繪著更新、更美的時代畫卷;哈薩克、漢、維吾爾、回、蒙古等36.5萬各族人民,正以辛勤而靈巧的雙手編織著幸福、美滿的小康生活。
80萬畝肥沃的土地,種植著連年豐收的水稻和棉花;200萬畝優良的牧場,風吹草低見牛羊;數十家以能源、酒業和加工為主的工業企業,入關跨國競風流!----農、工、商各業齊頭並進,共同拓展著烏蘇經濟的碧海藍天!
烏蘇啤酒集團已與國內知名啤酒企業--四川藍劍啤酒集團強強聯手,共同打造著中國啤酒工業的航空母艦。清清爽爽的烏蘇啤酒,正以它味純正、口感好的獨特魅力,把酒香飄送到疆內外及西亞各國的土地上。
四棵樹煤炭,溫暖千萬家!年產100萬噸優質原煤的四棵樹煤炭集團,長年穩定的為本市及精河、博樂、奎屯、獨山子等周邊縣、市、區提供著工業和生活用煤。
烏蘇水電站、熱電廠,每年以1.5億千瓦時的巨大電能,催動機聲隆隆,點亮萬家燈火!
以農產品深加工為產業的烏蘇麥蓋特棉紡有限公司、烏蘇屯河番茄製品有限公司,以及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麵粉廠、植物油廠、飼料廠等加工企業,正在把豐收的農產品加工成半成品、成品,銷往疆內外、國內外,為烏蘇創造著更多財富。農產品加工業的突飛猛進,反過來又極大的促進了農業走上特色化、集約化、優質化的良性發展道路。
中共烏蘇市委、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各項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更為烏蘇經濟的快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疆內外及國外的一大批投資者欣然來到烏蘇,先後投資近十億元,相繼興建城市集中供熱工程、天然氣入戶工程、電石廠等大型工業項目,使烏蘇的工業逐步走上了全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烏蘇,依偎著天山博大而寬廣的胸懷,呼吸著准噶爾盆地清新而純凈的空氣,從而不斷孕育出一處又一處神奇而秀麗的自然風光:從轄區東界烏拉斯台至西界甘家湖,在綿延近200公里的范圍內,依次分布著烏拉斯台山地草原風景區、巴音溝旅遊風景區、滴水溝溫泉工人療養院、待甫森高山園林風景區、夏爾蘇木風景區、烏蘭薩德克高山神池風景區和世界最大的白楊溝泥火山自然景觀區等。
獨特而罕見的白楊溝泥火山群,地處市西南40公里的白楊溝鎮天山淺山區,是我國地質學家於2001年發現的、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泥火山群。圓形或橢圓形的噴發口多達四十餘個,直徑最大的1.6米,最小的僅有蠶豆大小,長年累月伴隨著咕咚咕咚的聲音,噴出成千上萬噸漂著彩色油花的泥漿。據化驗得知,泥漿中富含銅、銦、礬、鈸等多種微量元素,具有極高的理療、美容和科研價值。泥漿沿著幾千米的地層通道湧出後,緩慢地流向低凹地帶,逐漸形成「紅河谷」、「煙雲山」、「燃燒石」等形象奇特的地貌,無不給人一種空靈飄渺、物化超然的遐想,使人感悟出自然與人生的和諧境界!
烏蘇,人傑地靈。烏蘇各族人民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還創造了許多譽滿天山南北的精神財富:「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民族團結先進市」、「自治區衛生城市」、「 自治區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市」、「自治區宣傳思想工作先進市」等幾十個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授予的榮譽,昭示了烏蘇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累累碩果。
⑷ 大烏蘇為什麼叫奪命大烏蘇
「奪命大烏蘇之所以奪命,是因為其中含較多雜醇和高級醇,喝了容易上頭,第二天容易難受」的說法是有些人的任意發揮。原因是,他們把「奪命」理解成字面上「更傷人甚至致死」的意思。
實際上,烏蘇啤酒就是一般的啤酒,遵循常規生產工藝,其中的雜醇和所謂高級醇並不高於其他啤酒。
而且,啤酒作為含酒精飲品,有較其他食品更嚴格的國家標准,包括雜醇、高級醇在內的雜質不可能超標以至於「更傷人」。還有的人說,奪命大烏蘇之所以奪命,是因為它的酒精度數高,喝了更容易醉。
(4)烏蘇工業經濟怎麼樣擴展閱讀
對烏蘇啤酒,烏蘇人有著特殊的感情,這種情感滲透在烏蘇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雖然因為事業的發展需要,新疆烏蘇啤酒有限責任公司的總部已經遷往烏魯木齊,但烏蘇啤酒最重要的生產基地仍在烏蘇市,更重要的是,烏蘇啤酒的根在烏蘇,烏蘇人以烏蘇啤酒為榮。
烏蘇人甚至不願意去考證「烏蘇啤酒」因何得名,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在烏蘇市誕生的啤酒,不叫「烏蘇啤酒」還能叫什麼名字?在烏蘇,人們對啤酒更是鍾愛:夏季的夜晚,大街小巷中大大小小的啤酒桶隨處可見;烏蘇人招待外地朋友或在外地出差,烏蘇啤酒就是席間必不可少的。
烏蘇人痛飲著烏蘇啤酒,更享受著烏蘇啤酒帶來的自豪、驕傲——烏蘇啤酒是天山北坡經濟帶中最早的地方名牌之一,如今,更是人人皆知的新疆名牌。
張岩是2006年8月調到烏蘇市工作的,烏蘇人對烏蘇啤酒的情感很快感染了他,讓他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對烏蘇啤酒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烏蘇啤酒沉澱了烏蘇人太多的感情,他們沒有理由不對烏蘇啤酒懷有深厚的感情。
在全疆的縣市中,烏蘇市接觸工業化的時間比較早,工業文化的積淀比較深厚,這些都要歸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烏蘇出現的一批企業,其中,烏蘇啤酒就是影響最大、最深遠的一個,這些影響直到現在還能在烏蘇市的方方面面覓到:
不斷發展壯大的烏蘇啤酒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為烏蘇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技術人才和企業管理人才,這些人才為烏蘇市增添了工業文化的底蘊。不僅如此,現在烏蘇市各個部門的領導崗位上還有不少曾在新疆烏蘇啤酒有限責任公司工作過……烏蘇啤酒儼然是烏蘇黨政幹部、企業管理人才的「黃埔軍校」。
烏蘇啤酒對烏蘇、對烏蘇人實在太重要了,正因為這樣,當年新疆烏蘇啤酒有限責任公司的總部遷往烏魯木齊市時,有不少烏蘇人黯然神傷,甚至引起了一些波動。
烏蘇、烏蘇人、烏蘇啤酒有著難以割捨的聯系,「烏蘇啤酒是個知名品牌,它背後蘊藏的巨大的無形價值沒有被充分挖掘出來,我們應該更好地挖掘、利用這個品牌。」張岩表示。
烏蘇啤酒早已是享譽新疆、名揚內地的品牌了,而烏蘇又是烏蘇啤酒的發源地,有濃厚的啤酒文化氛圍,在張岩看來,在烏蘇舉辦啤酒文化節是水到渠成的事,因為要論啤酒文化的積淀,人們對啤酒文化的認同感,烏蘇市無疑是新疆諸多城市中最深的,而且又有烏蘇啤酒這個響當當的品牌支撐著,烏蘇辦烏蘇啤酒文化節就是為了巧用烏蘇啤酒的符號價值助推烏蘇市的經濟。
符號價值乍聽起來很陌生,似乎很深奧,其實它就是商品上附著的一種文化附加值,如品牌、美譽度、忠誠度等,名牌、老字型大小、老店等都屬於這個范疇。如今是商品經濟的天下,商品文化中的符號價值逐漸凸顯出來,而且越來越重要,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
本來符號價值是屬於那些知名品牌,屬於擁有那些品牌的企業,而現在,已經有不少像烏蘇市這樣的縣市開始意識到商品的符號價值,並主動利用商品的符號價值來為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進步。
在張岩的展望中,烏蘇要以新疆啤酒之鄉的形象出現,並要藉助烏蘇啤酒的聲名拓展烏蘇的形象,就像世界著名的啤酒之都慕尼黑,像中國啤酒之鄉青島一樣,因為啤酒而出名,因為啤酒而發展。
⑸ 鄂爾多斯各旗的發展情況主要杭錦旗,烏審旗這兩年怎麼樣
如果你是在東勝區買房的話,電梯樓或環境好點的房子均價目前應該在5000左右,鄂爾多斯的經濟一直保持迅猛的發展勢頭,我覺得兩年之內不太有降的可能,但應該不會長得太厲害了,各個旗的房價比較低一點,但達旗,准旗,伊旗的房子有漲的可能,這些都是鄂爾多斯主要建設的旗,康巴什新區的房子很便宜,但基礎設施不太齊全,環境很哈,發展潛力也很大,不過估計最少需要5年時間。
推薦你在東勝區買房,最好在鐵西新區,環境好,整個城市的治安在全國屬於一流水平,而且經濟發展快,這里的風土人情比較好,交通便利,是主城區,距鄂爾多斯機場半個小時車程,而且不太堵車,這是比老城區好的地方.
鄂爾多斯簡介
鄂爾多斯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市轄伊金霍洛旗、達拉特旗、烏審旗、准格爾旗、杭錦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和市府所在地東勝區,並有9個自治區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8.6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40萬,其中少數民族16萬,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佔多數的一個地級市。
鄂爾多斯歷史悠久。秦漢時期,昭君出塞,胡漢和親成為千古佳話。十三世紀,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親征西夏,途經鄂爾多斯被這里的美麗景色所打動,選為長眠之所。
鄂爾多斯市東西長約400公里、南北寬約340公里,西、北、東三面為黃河環繞,南臨古長城與黃土高原相連,與寧夏、陝西、山西三省毗鄰。依託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和草原鋼城包頭,地理、經濟、文化優勢,同我市獨特的資源優勢構成自治區新一輪經濟發展的「金三角」。
鄂爾多斯地上、地下資源極為豐富。煤炭已探明儲量1496億噸,約佔全國已探明儲量的六分之一。天然氣已探明儲量7504億立方米,其中蘇里格氣田儲量規模已達到5000億立方米,是我國特大型氣田。天然鹼儲量6000萬噸,食鹽1000萬噸,芒硝70億噸,石膏儲量35億噸,石灰石65億噸,高嶺土65億噸。年產羊毛970萬公斤,皮張233萬張,被譽為「軟黃金」的阿爾巴斯山羊絨70萬公斤,約占內蒙古自治區的三分之一,全國的六分之一。年產「粱外」甘草4000噸,麻黃草1萬噸,還有優質粘土方沸石、杭錦2號土,及多種野生綠色植物。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抓住國家能源開發戰略西移和實施中西部開發的契機,構築起了以紡織、化工、煤炭、電力、建材、農畜產品加工、葯材等為支柱的產業,形成了能夠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幾大支柱產業,確立了工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工業經濟增長速度和效益綜合指數連續幾年居自治區前列。
隨著鄂爾多斯市經濟的迅猛發展,其基礎設施、投資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等級公路旗旗通、高速公路連呼包;中國電信、移動GSM、聯通CDMA通訊網路覆蓋全市;城鎮建設城市化水平初具規模,科技、教育、衛生等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投資環境誘人,電價底、土地使用費便宜、勞動力價廉、運輸方便、稅收優惠,投資場地「四通一平」;城鎮綜合服務功能不斷完善;生態環境得到有力改善;社會治安和法制環境良好。
鄂爾多斯旅遊資源豐富。以成吉思汗陵、響沙灣、世紀珍禽園、沙漠綠洲恩格貝等為代表,形成了豐富而獨特的旅遊資源,開發潛力巨大。西部大開發,為我市與國內外加強經濟技術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機。我們真誠歡迎國內外一切有意於開發鄂爾多斯的有識之士,與我們共同開發鄂爾多斯,建設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人民淳樸善良,生活水平較高,每百戶擁有汽車數量位居全國前列,人均GDP在2006年底達到6600美元。熱情的鄂爾多斯人歡迎全世界各地的人到這里做客。
⑹ 求一篇「創業帶動就業」的文章 可追加分數
文章標題:論我市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新思路
「十一五」期間,我市勞動適齡人口的絕對量及占總人口的比重仍將持續增長,就業壓力仍然巨大。我們今天已處於市場經濟時代,就業問題不能依靠政府直接投資、新建國有企業來解決,考慮我國國情,「以創業帶動就業」是一條既有效增加就業、又積極鼓勵創新的良性發展道路。
<P>小企業是市場中最活躍的力量,並且提供了最多的就業機會。縱觀各地就業,各地政府在加快經濟發展、擴大就業需求的同時,開始把鼓勵創業作為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手段。通過創業使中小企業獲得快速發展,不但可以擴大就業,而且可以推動經濟的發展。有資料表明,2003年美國有2000多萬個企業,其中99%是小企業,小企業的銷售額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50%左右,就業人數占總數的53%,自主創業已成為美國就業的一個明顯特點。美國政府為小企業的發展提供各種有效的支持,如各州設立小企業開發中心,推廣為小企業服務的就業培訓計劃,建立「小企業孵化基地」等。因此,我們可以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結合我市的就業實際,通過加快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積極探索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新思路。
一、創新思想觀念
就業機會的創造,取決於諸多因素。我市在工業化的過程中,經濟增長一直是最基本的決定性因素。一般來說,一定的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就業增長也是一定的。要實現就業的更快增長,我們必須用新的視角看就業,要跳出「就業」抓就業,把就業工作放到整個宏觀經濟大局中去思考。要在繼續擴大就業需求、保持新增就業崗位較快增長的同時,把鼓勵和引導勞動者自主創業作為就業工作的重點,發揮創業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中的作用,通過增加國民收入增加就業。
「十五」期間市委市政府領導就認識到「城市工業的發展,既可提供工業就業崗位,又可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解決更多的勞動就業。再次,工業化也是加快烏蘇經濟發展的動力。從本質上講,烏蘇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從城鄉二元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轉換的過程。近年來,我市經濟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招商引資和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經濟的持續發展,必須有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競爭優勢來支撐,最終必須在發展工業上找出路」。工業經濟發展對勞動力有著強大的消化能力,「十五」期間我市積極推行「引進來」戰略,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外地資金,一批石油化工、棉紡、糧油農副產品加工新型中小企業落戶我市工業園區,使工業園區建設逐步向規模化推進,帶動了全市經濟的增長,同時也為廣大的勞動者提供了就業機會。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我市與發達地區相比,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很低,經濟結構不合理,現有的工業企業在數量和規模上對就業的帶動力不大,並且第三產業欠發達。2005年全市GDP達27.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2億元,比上年增長7.97,第二產業增加值9.72億元,同比增長26.02第三產業增加值7.23億元,同比增長12.3,可以看出,第三產業發展速度低於第二產業13.72個百分點,能夠吸納較多勞動力的第三產業發展速度慢,而增加就業的主要渠道是二、三產業,據有關資料測算,每投資100萬元可提供的就業崗位,第三產業可達到1000個,目前我市內只有一家外資企業,民營企業也很少,規模不大;鄉鎮企業規模小、效益差,處於二次創業的艱難的時期;所能提供的就業空間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還不能及大地帶動就業的增長。因此樹立「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新的思想觀念,大辦、新辦企業,特別是短期見效的中小企業,才能有效地增加就業,走出一條積極鼓勵創新的良性發展道路。
二、創新工作思路。
有了新思路還需要有具體的實施計劃,建議在全市積極實施一個「開發創業項目、培育中小企業」計劃,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積極實施創業計劃,為青年人獲得工作經歷和創業機會提供製度保障。建議有關部門做好協調創業政策與宏觀經濟社會政策的工作,為創業者提供項目開發、開業指導、小額貨款、稅費優惠等服務。通過努力,把擴大就業與鼓勵創業結合起來,把創業項目開發與創業培訓結合起來,把勞動者創業與小額貸款等扶持政策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創業環境的營造、創業能力的培養、創業市場的開拓與政策扶持的良性互動,形成項目開發、創業培訓、開業指導、小額貸款、稅費優惠相結合的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的工作機制,把勞動者創業作為促進我市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比如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剩餘勞動力大多勞動技能水平不高,年齡偏大,很多不具備外出謀生的條件,因而,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簡單來料加工業就是解決就業、增加收入的一條非常有效的途徑。在內地,一些城市在全面推進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平台建設的基礎上,全力構建鼓勵創業的服務載體,為願意創業的下崗失業人員提供再就業優惠證,提供創業指導、創業培訓和勞動保障事務代理等服務。凡下崗失業人員創辦服務型小企業,都享受相應的稅費減免和社會保障補貼政策。為提升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能力,千方百計開展一體化創業培訓。採取政府購買培訓成果的辦法,為就業弱勢群體創業提供免費培訓、咨詢指導、後續跟蹤等全程服務,並成立了「創業培訓專家咨詢委員會」。為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創業缺乏項目的難題,向社會徵集適合下崗失業人員創業的小型創業項目,支
持創辦「二次創業實習基地」。這些好的做法和好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三、增強創業項目的開發能力。
一個好的計劃是要具備一定的能力去實現的。增強創業項目的開發能力是實現最終目標的關鍵,以市場為導向,堅持對外引進、對內開發的原則,不斷增強創業項目的開發能力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認為,一方面,要加強與內地在創業項目開發方面的交流和合作,積極引進項目,促進我市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強與教育、科研、企業的聯合,使適合創業的小型科研成果、生產經營項目通過創業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同時建立創業項目的推廣制度,發揮創業示範基地的「孵化器」作用,以免費或低價租賃方式提供創業場所、設備和工具。鼓勵和引導社會各界為小企業提供技術、信息、信用擔保、市場分析、政策扶持等幫助,鼓勵和引導更多的勞動者實現自主創業,從而使自主創業成為擴大就業需求、推動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為勞動力就業開通一個暢通、有序的健康通道。
⑺ 新疆伊犁改革開放三十年都發生什麼變化了 跪求~急需啊~
改革開放30年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各族人民在州黨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方針政策,經濟社會事業有了全面的進步。
一、農業發展成就矚目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首先對農業和農村採取了一系列改革與發展的重大政策措施,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業生產力。
(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農村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極大地解放和發展的農業生產力。到2007年,在種植業內部,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由1978年的84.91%下降到58.16%,經濟作物和其他作物的比重由1978年的15.09%增加到41.84%;糧食總產量由1978年的43.17萬噸發展到135.11萬噸,油料產量由1.58萬噸增加到11.18萬噸,棉花產量由126噸增加到1.2萬噸,甜菜產量由0.06萬噸增加到199萬噸,亞麻產量由356噸增加到 5.36萬噸,肉類總產量由1.91萬噸增加到19.38萬噸,奶類產量由1.17萬噸增加到42.66萬噸,羊毛產量由4858噸增加到1.62萬噸。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10元增加到2007年的3903元,增長34.5倍。
(二)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由於違背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片面強調糧食生產,忽視多種經營,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嚴重製約農業和農民收入的提高。1978年,州直農林牧漁總產值中,農業所佔比重高達68.9%,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僅為31.1%。改革開放以來,伊犁州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逐步突破了農村經濟就是農業、農業就是種植業、種植業就是糧食的單一結構,多種經營和鄉鎮企業迅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逐步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鄉鎮企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整個農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繁榮局面。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有所調整,高產優質高效農業迅猛發展,到2007年,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農業比重減少到50.6%,比1978年下降18.3個百分點,畜牧業產值比重增加到44.91%,比1978年增長了15.71個百分點。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還帶動了農村就業結構的優化,加速了農村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
1、種植業
伊犁州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大力發展優勢、特色作物,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力改善農業投資環境,使伊犁州直農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目前伊犁河谷糧食播種面積在全疆排第二位,玉米排全疆第二位,大豆排全疆第一位;油料排全疆第一位;甜菜排全疆第一位,亞麻排全疆第一位,列全國第二位。目前伊犁河谷已是國家及自治區重要的糧、油、糖基地,大豆、亞麻的生產大區。全國最大的甜菜製糖區,全國第二大亞麻生產區。自治區最大的大豆生產區、三大優質水稻生產區之一,全國最大的紅地球葡萄生產基地。
2007年,州直播種各類農作物494萬畝,糧食總產量達135.11萬噸,比1978年的43.17萬噸增加91.94萬噸。其中:小麥總產達36.66萬噸,比1978年的25.82萬噸增長42%,單產由89公斤/畝提高到324公斤/畝;玉米總產達83.57萬噸,比1978年的15.27萬噸增長5.5倍,單產由212公斤/畝提高到803公斤/畝;甜菜總產由1978年的0.06萬噸增加到199萬噸,單產由575公斤/畝提高到4080公斤/畝。2007年州直共認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34個,認定面積126.1萬畝,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逐步建立,初步形成以州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為骨幹、縣級檢測站為基礎的農產品檢驗檢測網路。「綠源」、「特綠」、「伊惠」牌蔬菜,「茁由」牌花生和「西域龍珠」牌葡萄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2、畜牧業
按照「牧業大州」的發展戰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畜牧業持續發展,畜產品產量有了顯著提高。2007年按當年價計算牧業產值達到34.25億元,比1978年提高了30倍,畜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44.91%。肉、奶、毛和禽蛋產量分別由1978年的19058噸、11670噸、4858噸和586噸增加到2007年的19.4萬噸、42.7萬噸、1.62萬噸和5.67萬噸,水產品產量由1978年的84噸發展到1.19萬噸;「十五」期間,肉、蛋、奶人均佔有量分別達到56.1千克、19.3千克和119.5千克。目前,州直畜牧業全面發展,肉類、奶類、禽蛋產量居全疆首位,人均佔有量超過全疆平均水平,畜產品結構逐步優化,畜牧業已成為農牧民持續增收的支柱產業。
總體來看,畜牧業已發展成為農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由偏重產量增長向質量和產量並重的方向轉變,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和保護生態環境已逐步擺上畜牧業發展的議事日程,州直畜牧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目前州直已具有屠宰及肉類蛋類加工企業14家,乳製品企業17家,初步形成乳業、肉類、生物制葯、皮革、禽蛋、飼料、草業等相關產業。
3、林果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農村經濟改革不斷深入和"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的開展,堅持以農田林網化建設為中心,以道路林帶為骨架,本著"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先易後難,先近後遠,突出重點"的原則,大搞四旁綠化,加快了喬、灌、草、網、片、帶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建設,建立了一定規模的用材林和逆溫帶經濟林基地,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林業五大工程在的全面實施,全民義務植樹的不斷深入,平原綠化的達標,特色林果業和非公有制林業的崛起,林業建設呈現快速發展勢頭。到2000年伊犁州直全面實現灌區農田林網化,60%的縣市實現平原綠化達標,90%以上的農田得到森林的庇護並保持穩產高產。2007年,州直林果總面積已發展到56.31萬畝,林果業總產量由1978年的1.53萬噸增加到10.97萬噸,總產值由13883萬元增加到32214.26萬元,林果業增收占農民當年增收的10.88%。
截至2003年,伊犁州直共完成人工林造林面積259.39萬畝,平原人工林保存面積112萬畝。完成河谷林封育89.1萬畝,累計完成義務植樹2.2億株,參加義務植樹7300萬人次,2007年州直森林覆蓋率達到10%。
4、農機
改革開放以來,伊犁州直農機裝備總量大幅度增加,農機總動力達97.08萬千瓦,比1978年增長5.83倍,農機化作業水平穩步提高,機耕、機播、機收水平分別達到99.4%、94.4%、57.3%。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3.7%,分別比1978年提高了6.1、22.4、21.7、16.7個百分點。小麥生產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玉米機收和水稻機插水平分別達到10.2%和25%。
5、鄉鎮企業
伊犁州直鄉鎮企業在州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時機,加大鄉鎮企業的結構調整力度,提高了鄉鎮企業的整體水平,實現了鄉鎮企業快速、持續、健康發展。截止2004年底,州直鄉鎮企業已發展到煤炭、機械製造、農畜產品加工、食品、釀造、飼料、紡織、皮革、木材加工、印刷、乳品、塑料製品、水泥、,建築建材、電力、冶煉、自來水等多種工業行業。企業個數達47005戶,其中集體企業145戶、股份合作企業1O戶、聯營企業11戶、有限責任公司50戶、股份有限公司6戶、私營企業1287戶、個體37358戶、外資企業2戶。州直鄉鎮企業工業園區發展迅猛,2007年州直鄉鎮企業實現增加值28.7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達到14.47億元,上交稅金2.44億元,利潤總額7.25億元,從業人員達到13.99萬人,鄉鎮企業勞動者報酬10.58億元,農牧民人均從鄉鎮企業獲得工資性收入726.4元,鄉鎮企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牧民就業增收。
(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
30年來,黨和政府千方百計增加農業投入,國家預算內農業基建投資、財政支農資金、農業信貸資金逐年增加,農業利用外資也邁出可喜步伐。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國家集中投資建設了一大批關系全局的重大農業、林業、水利建設項目。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保持工程、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工程、重點防護林及天然林保護工程等已經或正在發揮效益,群眾性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高潮迭起,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農田排灌能力大大提高,種子工程、動植物保護體系、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取得明顯進展。截至到2004年,我州建成大中小型水庫89座,總庫容達到10.9億m3,建成水閘140座,建成堤防905km,建成干、支、斗、農四級渠道6.4萬km,其中防滲渠2.5萬km,各類渠系建築物10.5萬座,建成配套機井6373萬眼,年提水量5.2億m3,灌溉面積達到928千公頃,其中節水灌溉面積達到340千公頃。解決了全州195萬人的飲水困難及723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初步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達到59千公頃,水產品總量達到1.5萬噸,年產值1.05億元。開展了伊犁河、額爾齊斯河兩條重要國際河流的綜合規劃和一大批牧區生態保障、防洪、水資源和水土保持等專業規劃,有效的指導了全州的水利建設。這些都極大的增強了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穩步增長。
(四)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加速貧困地區農業發展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家明確劃定了貧困地區,確定了由國家和省重點扶持的貧困縣,開始了有計劃、大規模的農村扶貧開發工作,並從扶貧戰略上實現了由救濟式扶貧向開發式扶貧的重大轉變。國家逐年增加扶貧投入,扶持貧困地區進行基本農田建設,改善生產條件,發展農業生產,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特別是從1993年開始,全面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解決農村剩餘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經過多年努力,貧困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廣大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農業生產迅猛發展。
二、工業化取得顯著成果
30年改革開放,伊犁工業發展突飛猛進,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形成了紡織、製糖、製革、乳品、食品、飲料、卷煙、煤炭、黃金、電力、建材等三十多個行業。培育了紅河卷煙廠、中糧四方糖業、康尤美大豆、康達糧油、奎屯西龍土工、新疆奎開電氣、南崗水泥、烏蘇啤酒、沙渴乳業、肖爾布拉克酒業、伊犁鋼鐵等一批科技含量高、規模大、效益好的名牌企業。2007年州直生產總值達到235.6億元,比1978年增長18.9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4.7億元,比1978年增長29.9倍;固定資產投資108.98億元,比1978年增長342倍。
州直「十五」期間工業年均增速為16.52%,比「九五」時期平均增速高6.15個百分點。特別是2005年以來,州直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工業經濟取得長足進步,第二產業完成生產總值61.43億元,比重超過了一產和三產,工業內部結構調整變化明顯,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實現新突破,工業對GDP的貢獻不斷加大。
1、強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結構更趨合理
「十五」期間,州直累計完成地方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5.49億元,是九五時期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3.92倍,是伊犁州直成立45年來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18倍。隨著鐵路、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的建成,使各方面的條件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的建設以及中哈鐵路面臨的接軌,將使伊犁對外開放提高到一個全新的水平,伊犁州已經具備了大開發、大開放、大發展的條件和基礎。
2、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2005年州直生產總值達到165.1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了68.6%,「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0.2%,特別是「十五」後兩年生產總值增長達到l4%,創歷史最好水平。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26.3:37.2:36.5。工業經濟快速高效運行,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61.43億元,年均增長17%,培育了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了一批新興產業,改造和提升了一批傳統產業。
3、改革開放步伐加快,企業發展活力增強
從l990年9月起開始第二輪承包,企業改革進入制度創新階段,對州直大中型企業實行技術改造,促進了一批重點企業的發展。到2001年底,企業改制面達到97%。增強企業的生機和活力,促進自治州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通過實施大企業大集團戰略,引進了中糧集團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大企業大集團,促進了伊犁州直工業經濟綜合實力的快速提升。加快了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和新型工業化建設步伐,企業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龍頭企業作用明顯。
4、發展條件顯著改善,產業發展蓄勢待發
2000年,伊犁州直全部電力裝機容量僅為188MW,發電量僅為6.8億KWH,十五期間,州直加大了對電力行業的投資力度,累計完成投資28億元。伊犁州直電力總裝機容量達到102萬KW,年發電量可達到30億度以上。圍繞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伊犁河谷已經成為新疆重要的能源基地。
十五期間,南崗大化工、伊河礦業、伊能公司碳化硅等項目相繼開工建設和投產,優勢資源開發規模迅速擴張。綠色產品加工、生物制葯等新興產業發展迅速。隨著新疆卷煙廠「十五」技改項目;伊寧市安琪酵母年產8000噸高活性乾酵母項目;馬利食品4000噸乾酵母4000噸鮮酵母項目等一批生產規模大、工藝先進、產品科技含量高的大中型工業項目相繼建成和投產,新建項目對經濟拉動作用凸顯,推進了州直新型工業化建設的快速發展。
5、技術改造投資力度加大、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加快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加大技術改造投資力度,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了全面改造,提升了現有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新疆卷煙廠、中糧四方糖業、金鷹亞麻、康尤美油脂、雲森紡織、肖爾布拉克酒業、南崗建材等一批傳統產業得以改造提升;山東新汶礦業集團煤化工、伊犁特大化工等一批重大工業項目在積極推進。通過同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的聯合、合作和嫁接改造,鋼鐵、卷煙、紡織、乳業、糧油、飼料、特色產品加工等傳統行業結構調整加快,成效顯著,企業實力不斷增強。顯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6、中哈合作中心建設加快推進,外向型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伊犁州直從1989年的一家外貿企業發展到2005年底的160多家外貿進出口企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了一批如龍華、興邊、新聯、伊鑫等規摸較大的外貿流通企業。「十五」期間,伊犁州直外貿實現了快速發展,外貿進出口總額累計達19.64億美元,年均增長100.3%; 2005年,州直外貿進出口額是十五期間發展最快的一年,創歷史最好水平,共完成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9631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16.5%。邊境小額貿易額佔到了對外貿易額的80%以上。
1989年伊犁州外貿公司與哈薩克簽訂的130萬元人民幣的羊皮「來料加工」合同拉開了伊犁州直對外加工貿易的序幕。從2003年開始州直外向型產業有了較快的發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個針對中亞市場的外向型產業,一批有實力的企業落戶伊犁。截至2005年底州直注冊的外向型企業有29家注冊資金5.6億元,投資總額22.8億元,出口額占州直出口總額的13%,形成了一批外向型企業,有19個外貿企業利用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對26個商標進行了境外注冊,其中,「斐姬」(番茄醬),「恆德」(方便麵)「源源」(油漆)、「alio」(塑料袋)等商標在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等國家頗具影響。進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市場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2005年外貿依存度已高於全疆水平23.1個百分點,在全疆已處於領先地位,外向型經濟的雛形已經顯露。
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是中哈兩國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開展經濟合作和交流的示範項目。是世界上第一個跨境合作項目,按照總體規劃,中心區內的項目建築面積將達到252萬平方米,總投資額將達到150億元。截至目前,合作中心區內的10個單項規劃和設計已經完成,配套區已入駐20家工廠,道路、供排水、電力等設施已陸續開工建設。中心的建設為招商引資工作和加強雙邊多邊經貿合作提供更為廣闊、快捷的平台。
三、文教衛生事業取得新成就
到2007年底,全州普通高校招收學生3795人,在校生11753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9484人,職業中學在校生5610人,普通高中99所,招生2.98萬人,在校學生8.51萬人。州直普通高校招收學生530人,在校生1123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7021人,職業中學在校生3115人;普通高中58所,招生1.68萬人,在校學生4.72萬人。
全州普通初中316所,在校生17.28萬人,小學718所,在校生35.19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58%,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7.29%;初中學齡兒童入學率91.16%。州直普通初中167所,在校學生10.75萬人。小學437所,在校生22.69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77%,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7.82 %;初中學齡兒童入學率90.2%,普通初中學生輟學率,下降0.62個百分點,初中畢業升入普通高中升學率48.1%。
全州成人高等學校在校生11646人,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生377人,全年掃除青壯年文盲4569人。州直成人高等學校在校生3780人,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生220人,全年掃除青壯年文盲832人。
全州共有藝術表演團體25個,群眾藝術館3個,公共圖書館27個,博物館4個。州直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2個,群眾藝術館1個,公共圖書館11個,博物館3個。全州共有廣播電台(地市級台)1座,廣播發射台和轉播台262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2.77%;電視台(地市級台)1座,電視發射和轉播台275座,衛星收轉站9692座,電視人口覆蓋率90.82%。州直共有廣播電台(地市級台)1座,廣播發射台和轉播台84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0%;電視台(地市級台)1座,電視發射和轉播台93座,衛星收轉站3984座,電視人口覆蓋率91.17%。
2007年末全州衛生機構實有病床1.36萬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85萬人。州直實有病床0.96萬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45萬人。
2007年末全州總人口434.2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47.47萬人,佔全州總人口的57%。人口出生率18.82‰,死亡率4.12‰,自然增長率14.7‰。州直年末總人口270.23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64.57萬人,占州直總人口的60.9%。人口出生率22.19‰,死亡率4.45‰,自然增長率17.74‰。全州人口計劃生育率為99.86%,其中州直為99.88%。
回顧改革開放三十年,展望「十一五」,伊犁將成為21世紀新疆經濟增長的重要支點和增長龍頭。2010年、2012年GDP分別達到350億元、450億元,工業增加值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實現工業增加值分別突破140億元、185億元。2010年—2020年州直GDP年均增速將達到15%以上,到2020年實現GDP達到1296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560億元,人均GDP達到41806元,超過西部平均水平,與全疆水平基本持平,與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⑻ 新疆大烏蘇啤酒有一個特殊的稱號叫做「奪命大烏蘇」,喝了它真的會被奪去性命嗎
上世紀八十年代,烏蘇啤酒誕生在烏蘇市,而今,烏蘇啤酒早已沖出烏蘇,享譽新疆,在中國啤酒行業里也占據了一席之地。在新疆,無論在繁華的城市,還是在邊遠的村鎮,處處都有烏蘇啤酒的「身影」,特別是到了啤酒銷售高峰期的夏季,烏蘇啤酒幾乎是無處不在,各種各樣的產品、各式各樣的宣傳畫、大大小小的啤酒攤……烏蘇啤酒早已成為新疆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
烏蘇啤酒對烏蘇、對烏蘇人實在太重要了,正因為這樣,當年新疆烏蘇啤酒有限責任公司的總部遷往烏魯木齊市時,有不少烏蘇人黯然神傷,甚至引起了一些波動。
烏蘇、烏蘇人、烏蘇啤酒有著難以割捨的聯系,「烏蘇啤酒是個知名品牌,它背後蘊藏的巨大的無形價值沒有被充分挖掘出來,我們應該更好地挖掘、利用這個品牌。」張岩表示。
⑼ 昌吉今年經濟怎麼樣
昌吉市是新疆工業經濟相對集中、較為發達的地區,已初步形成以機電、農副產品加工、建築建材、化工、輕紡、能源等為骨乾的門類齊全、基礎扎實的工業體系。昌吉市作為烏魯木齊經濟圈中的重要城市和烏魯木齊市的衛星城,昌吉市已與新疆最大的消費市場和物流集散地烏魯木齊市融為一體,可以最大限度的接收其能量輻射、經濟延伸和科技依託,是輻射全疆、東聯內地、西出中亞、歐洲市場的黃金通道和橋頭堡。烏魯木齊-昌吉核心區域總人口400多萬,是新疆最大的消費市場,是全疆最具活力、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區域。[2]
2011年,昌吉市地區生產總值(GDP)221.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6.7%。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9.7億元,同比增長7%;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03.6億元,同比增長25.1%,其中,工業實現增加值86.1億元,同比增長2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88.1億元,同比增長11.1%。一、二、三產業結構為13.4:46.8:39.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6123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6.1%。[7]
第一產業
昌吉市是新疆唯一一個農業產業化示範市和畜牧業產業化示範市,全市主要農產品基地化、產業化發展初具規模。全市各類農村經濟組織已達42家,輻射帶動當地農民3萬餘人,擁有國家和自治區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家,已初步形成糧食、棉花、番茄、瓜菜等十大產業鏈,訂單農業比重達到85%。世界500強美國嘉吉公司、益海糧油、中糧集團為昌吉市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強勁的拉動作用,中國500強娃哈哈集團以及上好佳、匯源果汁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相繼落戶昌吉市市,提高了昌吉市的知名度。昌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作為自治區級開發區,已累計投入6億元。截至2011年,昌吉市綠色農產品認證基地達18萬畝,綠色無公害農產品達58個,有機產品27個,新疆綠色食品11個,農產品檢驗檢測合格率達99%以上。[8]
昌吉
2011年,昌吉市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9.9億元,同比增長7%。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36.5億元,同比增長7%,其中:農業產值完成16.5億元,同比增長12.43%;畜牧業產值完成18.4億元,同比增長2.71%;林業產值完成0.3億元,同比增長2.74%;漁業產值完成0.98億元,同比增長5.32%;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完成0.32億元,同比增長1.8%。2011年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138.18萬畝,比上年增加1.68萬畝,同比增長1.25%。年末牲畜存欄數達到73.16萬頭(只),同比增長6.04%。全年牲畜出欄數達到132.78萬頭(只),同比增長6.06%。肉類總產量完成87676噸,同比增長8.85%,禽蛋產量完成10093噸,同比增長10.77%,奶類產量完成181844噸,同比增長14.19%。[7]
第二產業
2011年,昌吉市市屬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 247.98 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63 億元,比上年增長2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29.75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58.26 億元,比上年增長25%。
昌吉市
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89.85%,拉動全市工業增長22.46個百分點。
2011年,昌吉市工業年產值超過億元的企業有43家,比上年增加7家。其中工業年產值超10億元的企業達到4家,分別是: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新疆電力工業局昌吉電業局、新疆藍山屯河聚酯有限公司、益海(昌吉)糧油工業有限公司,這四家2011年共實現工業總產值87.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9.15%,對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增長的貢獻率為13.52%,拉動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增長9.34個百分點。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26.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7.6%。[7]
第三產業
2011年,昌吉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55.3億元,比上年增長 18.0%。按城鄉劃分,城鎮零售額53.7億元,增長18%;鄉村零售額1.6億元,增長17%。按行業劃分,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46億元,增長 18.2%;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9.3億元,增長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