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二戰時期工業發展的環境如何

二戰時期工業發展的環境如何

發布時間:2022-04-28 09:49:23

① 二戰美國的工業實力如何

美國在二戰期間是盟軍軍火的主要供應者.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有進4萬輛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
從1941年12月7號太平洋戰爭爆發開始,一直到1945年8月15號,美國一共造了147艘航母,其中有113艘是輕型的護航航母,這個數字是周邊國家無法比擬的。
美國早在二戰初期就已經是世界經濟強國,1940年美國GDP達到2000多億美圓,當時德國才500多億美元。日本只有100多億沒有。美國工業生產能力更是強大,當年太平洋上美國「約克城」號受重創,日本人判定需要2個月才能修復,美國人只用了36小時就完成了,能力及效率可見一斑。

② 二戰時期德國的經濟政策是什麼經濟情況和社會情況怎麼樣

全國經濟的迅速卡特爾化,為希特勒上台提供了經濟環境和金錢資助之外,這個結果本身也被上台後的納粹當作寶貴遺產和大好經驗繼承下來。納粹的經濟政策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在工業界大搞卡特爾,用巨額訂單喂養它們,整合出幾個高效又聽話的巨型戰爭齒輪來.
1924年到1933年,在德國國家銀行主席沙赫特和華爾街大佬JP摩根主導的道斯計劃和楊計劃之下,通過華爾街的國際財團經手流入德國的貸款總額為330億馬克,其中的最大三筆款項,分別建立和幫助了三家大工業卡特爾。
「卡特爾」這種壟斷形式最早就源於德國,詞根也是德語,指的是把小生產廠家由統一定價限量的協議聯合起來,控制某一種行業的整個市場,比方說OPEC組織 就是一個卡特爾。卡特爾的特點是簡單有效,缺點是不夠穩定,每人都有破壞協議的動機。但是在德國這種持重守信的地方比較合適,它從漢撒同盟時期開始就有一 個悠久的信用傳統,背信棄義的事不太流行。美國的資本進來之後,很快就看中了這種壟斷形式。銀行家們的操縱方法很簡單,控股其中最強的一個或幾個企業,讓 它們在一兩種基本產品上占絕對優勢,進而控制整個卡特爾。
三家最大的卡特爾分別是德國通用電力(A.E.G),聯合鋼鐵,I.G.法本,它們分別控制了電力、鋼鐵和化工行業,把握了德國的工業命脈。到1937 年,聯合鋼鐵和IG法本生產的爆炸物加起來佔全國總量的95%,著名的克虜伯軍火公司也在它們控制之下。這個不僅得益於美國貸款,還有美國的技術。美國的 投資者直接進了它們的董事會.
希特勒上台後沙赫特成為了內閣經濟部長,主導了納粹德國的經濟走勢,希特勒本身對經濟並不了解,不過是讓他放手去干而已。
金融體系方面:
羅斯福:1933年3月9日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恢復銀行信用;對有償付能力的銀行 , 允許盡快復業。

希特勒:1933年重新修訂的《銀行法》頒布,帝國銀行可以「創造就業匯票」進行貼現,以便為創造就業向新政府提供資金。取消帝國銀行的理事會,帝國銀行行長及董事會成員的任命權轉歸政府(就是便於國家控制銀行)。
羅斯福:從 1933 年 3月10 日宣布停止黃金出口開始,採取一個接一個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儲存黃金和黃金證券 , 美鈔停止兌換黃金 ;4月19日 , 禁止黃金出口,放棄金本位。
希特勒:拒絕接受國外借款,以生產作為德國貨幣的基礎,放棄黃金為本位。並停止所謂「外匯自由」,用直接易貨的方式來進行進出口貿易。
工業方面:
羅斯福:1933年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全國勞工關系法》,訂出各企業生產的規模、價格、銷售范圍置於國家監督之下;給工人們訂出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
希 特勒:1934年通過《德國經濟有機結構條例》,在原有企業主聯合會及各壟斷組織基礎上,新設立了按部門和按地區的兩類經濟調節機構,形成一個自中央到地 方的龐大體系,對國民經濟進行干預和調節,有計劃的經濟使德國的工業發展速度超過了英、法、美。1932-1938年,德國生鐵產量由390萬噸上升到 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2320萬噸。

農業方面:
羅斯福:通過了《農業調整法》,鼓勵農民減產;大量銷毀農產品;給減產農戶補貼希 特勒:帝國糧食局及其下屬的數萬個基層機構,是希特勒政府幹預農業活動的基本工具。全部的農業事務,包括播種面積及作物類別、農業就業人數、化肥的分配、 飼料的購買、農產品義務上繳數量、農產品價格、經營農產品貿易的利用額、農戶的收入,甚至農民自己留用的脂肪量及運送給城市親友的蛋品數量等,都受到國家 的控制,避免生產過剩。

③ 分析二戰後匹茨堡鋼鐵工業發展陷入的主要困境

二戰後匹茨堡鋼鐵工業發展陷入的主要困境
①資源價格上漲;
②環境污染重;
③世界性鋼鐵過剩;
④新技術(新興產業)的沖擊;
⑤生產結構單一;
⑥運費價格高漲;
⑦資本利潤下降。

匹茲堡(Pittsburgh)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西南部,在奧里格納河與蒙隆梅海拉河匯合成俄亥俄河的河口,為賓夕法尼亞州第二大城市,是阿利根尼縣縣治。
匹茲堡曾是美國著名的鋼鐵工業城市,有"世界鋼都"之稱。但1980年代後,隨中國鋼鐵產量上升,匹茲堡的鋼鐵業務已經淡出,現已轉型為以醫療、金融及高科技工業為主之都市。市內最大企業為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並為全美第六大銀行匹茲堡國家銀行所在地。
由於近年的經濟發展堪為典範,於2009年獲選主辦世界二十國集團(G-20)高峰。匹茲堡交通便利,公路、鐵路和水上運輸發達,匹茲堡國際機場位於該市西部,為美國東部著名的大型機場,有18家航空公司聚集此地。匹茲堡大學和卡內基梅隆大學是美國著名的高等學府。2000年人口統計為334,563。

④ 二戰時各國科技分別發展到什麼程度

二戰主要交戰國的國防工業實力和國防科技實力

整體來看,美國的國防工業實力應當是主要交戰國中最強大的。

美國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不僅能夠滿足自身的戰爭需要,而且還被大量用來支援同盟國作戰,對盟國的物質支援其實早在美國參戰之前就開始了。我在《戰史筆記》中就曾經引述過蘇德戰爭期間美英援助蘇聯的大量軍用裝備和物資(僅美國援蘇的飛機就超過了13000架、汽車超過40萬輛),這些物資(尤其是機械化裝備)為蘇軍取得對德作戰的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隆美爾看來,只要美國的強大工業力量能夠在某個戰場上發生作用,則對軸心國而言,這個戰場便再也不會有最後勝利的機會了。戰爭的實際進程印證了隆美爾的看法。美國的參戰使同盟國對軸心國確立了真正不可動搖的壓倒性的物質優勢,這在消耗巨大、突出規模效應的二戰中是決定性的因素。可惜的是在德國的最高決策層里,並沒有多少人具有隆美爾那樣的戰略眼光,更沒有什麼人看重過美國的軍事工業實力。所以XTL對於美國人登陸北非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擔心,殊不知,隨著美英肅清北非,軸心國陣營的瓦解已近在眼前了。

德國在十九世紀末期超越英國成為歐洲頭號的工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強國。

首先,德國工業缺乏足夠的原料。後面探討戰爭潛力問題時我們將看到,德國擁有的自然資源十分有限,軍工生產需要的很多原料德國都很緊缺,這影響到了軍工產品的數量和質量。譬如德國在戰爭後期生產的噴氣式飛機的輪胎材料是人工合成的再生橡膠(因為缺乏天然橡膠來源),但這種人工產品滿足不了高速噴氣式飛機的起降需要,在降落時經常發生爆胎的。

其次,德國嚴重缺乏石油等燃料來讓它的軍工產品充分發揮作用。在嚴密科學的組織和施佩爾富有創意的領導之下,德國的軍工生產在1944年底以前竟然可以維持在相當高的產量上,前NZ德國將軍馮•梅林津在其所著的《坦克戰》一書第二十三章中引述了NZ德國軍工部長施佩爾在向紐倫堡國際法庭作證時說的話:

「也就是說,如果單純地考察軍工生產的產量數字,那麼在1944年冬季之前,德國還看不出有失敗或崩潰的跡象。然而德國一直沒有足夠的燃料讓這些可觀的裝備充分投入到戰場上,同盟國的戰略轟炸以及境外燃料來源的喪失最終使得德國的軍工生產在戰爭後期幾乎失去了意義。從軍工廠生產出來的成千上萬架的飛機、數千輛的坦克、為數眾多的潛艇都只能如廢鐵一樣擺在地面上或泊在港口裡,因為沒有燃料可供它們前往戰場。
關於德國缺乏石油等原料的情況在後面探討主要交戰國自然資源的部分還將提到。

再者,德國的戰時工業生產無法像美國那樣在完全不受干擾和破壞的環境中進行。誠如我在《戰史筆記》中曾引用過的那樣,施佩爾坦率地指出,自從1944年5月以後,德國的燃料工廠已成了盟國空軍集中攻擊的目標。此後,德國失掉了90%的燃料,這才是真正的大災難。「敵人飛機的轟炸使我們輸掉了這場戰爭,武器生產再多也無濟於事,因為新式坦克和噴氣飛機沒有燃料是沒有用的。」(見馮•梅林津所著《坦克戰》第二十三章)
如果我們比較一下軸心國和同盟國軍工生產的總體環境,就會看出一個巨大的差別,德國和義大利的工業目標在戰爭中後期一直處於同盟國戰略空軍的打擊范圍之內,經常要遭受持續不斷地轟炸,這對軍工生產和運輸都造成了不可忽視的重大破壞;相反,主要是由於地理上的原因,美國本土依仗兩個大洋的阻隔遠離軸心國武裝力量的打擊范圍,其工業設施和生產活動不會受到絲毫的影響,可以長期處於滿負荷的安全運轉狀態。同樣,蘇聯廣袤的縱深地區(如烏拉爾山脈以東)也不在NZ德軍的打擊半徑之內,英國內地(西北部)的工業生產由於德國空軍戰斗機作戰半徑小而有倖免遭德國轟炸機轟炸,而且德國轟炸機本身的載彈量普遍不足,難以對英國的工業設施造成毀滅性或實質性的破壞,英國的軍工生產能力在戰時基本上可以保證不遭到實質性的削弱,甚至還能夠明顯地得以提升。再加上同盟國占據著空中優勢,所以,同盟國的軍工生產的主要部分處於非常安全的狀態。安全環境的差異勢必直接影響軍工生產的效率和成本,而這點對於一場長期的全面戰爭來說極為關鍵。

到了戰爭的末期,尤其是進入1945年之後,德國軍工生產體系在同盟國空軍的狂轟濫炸和陸軍的不斷推進之中終於土崩瓦解,不再有能力支撐德軍的作戰。而同時期的同盟國軍工生產卻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也就是說,和總的戰爭形勢一樣,德國的軍工生產是一個逐漸被削弱直到最終垮台的過程,同盟國則是越打越強。

蘇聯的工業體系在二戰中也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眾所周知,十月Revolution之後的蘇聯用了不太長的時間就把一戰時虛弱的俄羅斯改造成了一個強大的工業化國家。根據朱可夫在其《戰爭回憶錄》中提供的數據,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的鋼產量為1830萬噸。這個數字在當時的世界范圍內僅次於美國和德國。

不過很多人以為二戰中蘇聯的工業都集中於西部地區,並且在1941年德軍的悍然入侵中被大部佔領和摧毀。實際上,斯大林早在二十年代後期起就開始了國家工業布局的戰略性調整,他早已經意識到在自己國土的東部縱深建立強大工業區的深遠意義,當XTL上台後,面對咄咄逼人的NZ德國,這種工業重心調整的必要性就顯得更加突出。

關於蘇聯在1941年時的重工業布局,英國人艾伯特•西頓在《蘇德戰爭1941-1945》的第三章里有過介紹:

除了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周圍的大工業區以及烏克蘭和頓涅次盆地上的大工業區外,在烏拉爾山脈和亞洲還有一些工業區。烏拉爾山脈的工業區是以彼爾姆、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和馬格尼托哥爾斯克三點為中心向外發展,全長達數百英里。西伯利亞大鐵路沿線的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亞、托木斯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布拉茨克直到貝加爾湖附近的伊爾庫次克一帶,都有大型聯合企業。在靠近阿富汗和ZG邊境的阿什哈巴德、撒馬爾罕、塔什乾和阿拉木圖等地也興建了重工業。然而,西方世界在1941年卻不了解這些詳情。蘇聯重工業的重心正在向東轉移而且從1928年就開始了。

盡管表面上看,蘇聯西部的工業在戰前仍然支撐著國家的經濟基礎,但是東部工業區的存在為蘇聯提供了寶貴的戰時工業儲備,為蘇聯在蘇德戰爭初期遭受重大挫敗後繼續抵抗德軍提供了後續的支撐力。當德軍以閃電般的速度攻入蘇聯、蘇聯在三個月的時間內丟失了西部超過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相當於英法兩國國土面積之和的兩倍)時,斯大林大大加速了重工業東遷的工作。工業東遷是蘇聯戰時動員的重要措施,根據《三聯生活周刊》所載《蘇德戰爭經濟學》一文的數據,到1941年下半年蘇聯從西部搬遷了2593個工業企業的設備和大量物資。1942年5月,基本完成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企業的轉移,第二階段又疏散了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等南部地區企業。不少內遷企業平均不到兩個月就在新址開始運轉,有些甚至在中途或露天就部分開工。到1942年夏,蘇聯完成了國民經濟戰爭轉軌,有1200家東遷的工廠和850家新建工廠投產,東部地區工業產值的比重從1940年的28.4%上升到70%。1944年,蘇聯飛機年產量達到40300架,坦克28983輛,火炮122500門。
有數據顯示,二戰期間蘇聯共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但其中有近7萬輛在戰爭中被德軍擊毀)、82.5萬多門火炮和迫擊炮,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和英美的外援及時補充了這些損失。飛機生產方面的數字我們在前面分析主要交戰國的空軍實力時已介紹過,數字超過13萬架之多。平均計算,蘇聯在蘇德戰爭期間平均每年要生產出2.7輛坦克、近21萬門火炮和迫擊炮、34250架飛機,還不包括數量更為巨大的軍用車輛、輕裝備、彈葯等必要的軍需物資,毫無疑問,這個數據反映出了蘇聯非常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

英國的情況較為特殊,它是老牌的西方工業列強,擁有較強的工業製造能力。但是在二戰期間的大部分時間里,英國的主要戰場局限於海上和空中,因為它只需確保自己在海上和空中的相對優勢,就可以自保,因此其工業生產的重心自然傾向於海空裝備方面。在很長一段時期內(1943年7月登陸義大利以前),英國對德作戰的陸上戰場僅限於北非,而北非對德國來講只是個很次要的戰區,德國投入到這個戰場上的兵力非常有限(大部分時間里只有4個不整齊的師),所以英軍的陸上壓力較小,陸軍裝備的需求量不是特別大,其生產在三軍裝備生產計劃中並不佔有優先的位置。總的來講,英國具有很強的工業生產能力,但是這種能力嚴重依賴於海外資源的大量輸入,在這方面,來自美國的援助和英帝國眾多海外殖民地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

日本在二戰中表現出來的工業生產能力只能算是中等水平,這須用比較的方式才能直觀地體會到。譬如日本的飛機生產量只相當於美國的十分之一略強。數據顯示:日本的車輛生產在頂峰時為1941年的47901輛,而美國在1943年的汽車生產量卻達到了621502輛。1941-1945年,日本只生產了604門口徑大於105毫米的野戰火炮和70至105毫米口徑火炮6512門,而同一時期美國卻生產了重炮7803門,其他中型口徑火炮27082門。1941-1942年,日本只生產了1065輛中型坦克(需要指出的是,二戰中日本裝備的主戰坦克普遍輕薄,日本自己稱為「中型坦克」的坦克實際上只相當於其他主要交戰國的輕型坦克,譬如日本在戰爭期間生產裝備並投入實戰使用的最重的坦克不過15噸重,而同期德美蘇英等國的中型坦克全重都已超過30噸,而像德國裝備的「豹」式中型坦克全重甚至已經超過40噸)和1024輛輕型坦克,而美國卻生產了24997輛中型坦克和4052輛輕型坦克。海軍裝備的生產量對比前面已經介紹過。總體來看,日本的國防工業生產重心側重於海軍,其空軍和陸軍的裝備生產能力相對較弱。

最致命的是,日本比德國還缺乏資源,幾乎所有的戰略物資均要依靠進口。一旦日本失去制海權,其海外原料的輸入就會變得非常困難(到了戰爭的後期,原料的輸入幾乎完全斷絕),這將直接影響到軍工生產能否維持下去。日本的整體國防工業基礎與美、英、德、蘇相比本來就存在著差距,自然資源狀況也不及上述四國,因此戰時的日本雖全力生產,也無力改變戰場態勢。當美國人掌握了太平洋戰場上的絕對制海權和制空權後,日本的工業體系便在嚴酷的封鎖和令人窒息的戰略轟炸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潰。

義大利二戰時的工業顯得非常的脆弱,戰爭的實際進程表明,它甚至沒有能力滿足本國軍隊的基本作戰需要。盡管墨索里尼對外把義大利吹噓得無比強大,但事實上,倘若沒有德國有力的軍事援助,義大利恐怕早在1940年底其北非殖民地被英軍輕易掃滅之時即已經崩潰了。我在《戰史筆記》的第八部分中曾經引用過蒂佩爾斯基希的介紹:1940年義大利武裝力量的武器裝備十分缺乏,且陳舊不堪,當時在亞平寧半島、撒丁島和西西里島的59個兩團制義大利師中,由於武器裝備不足,只有20個師達到戰時編制的70%,另20個師只達到50%。如要進行總動員,一切都缺乏,陸軍甚至無法讓所有後備人員穿上鞋子。

整個戰爭期間,義大利的工業生產能力太小、財力不足,其武裝力量不得不依靠德國的物資和裝備的援助才能維持作戰,因此我認為,義大利的國防工業實力在主要交戰國中顯然是最弱的。
國防科技實力對比

國防科技實力的直觀體現就是軍事裝備的質量和性能,因此對主要交戰國科技實力的比較只要觀察一番它們在戰爭中的軍事科技成就就可一目瞭然了。在這方面德國似應排在首位,我們只需列舉一下二戰時期德國取得的一些國防科技成就就可以說明問題了:

(Ⅰ)陸軍主戰裝備領域,德國先後生產出的「豹」式、「虎」式坦克在當時都屬於具有領先設計理念和最強大攻擊力的陸戰裝備。據說,庫爾斯克會戰之後,視察過德國「虎」式坦克的蘇軍元帥朱可夫曾坦率地指出:「XTL的確有理由認為他只靠這種坦克就可以贏得這次戰役」。朱可夫看到的坦克准確地講是「虎1」型,該坦克全重超過了56噸,裝備著威力巨大的88mm炮,這使它成為所有盟軍坦克危險的對手,它那厚重的裝甲使它幾乎堅不可摧。在戰爭中「虎1」式坦克擊毀了大量的盟軍坦克和其它裝備,在對手心中樹立了不可戰勝的神話,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這種坦克曾創造了在3900米的距離上擊毀蘇軍T-34坦克的紀錄,足見其攻擊火力之兇悍。除了「虎1」,德國在戰爭後期還生產出了更加強大的「虎2」型坦克(又稱「虎王」),「虎王」坦克全重竟然接近70噸,裝備一門二戰期間德軍坦克火炮中威力最大的KwK 43/L71型88mm加農炮,它能在2000米的距離上直接擊穿美製M4「謝爾曼」坦克的主裝甲,不僅是「謝爾曼」坦克,它幾乎可以擊穿二戰中盟軍所有型號的坦克,但這種坦克產量太小。

「豹」式坦克原是德國針對蘇軍T-34坦克而設計的對抗性裝備,但其性能已全面超越T-34,該坦克的設計非常先進,具有現代理念,製造工藝也十分精細,豹式還是最先安裝主動紅外夜視儀的坦克,開創了坦克夜戰設備的時代。「豹」式坦克被認為在性能上超越同時代盟軍各型同類坦克。甚至它的敵人——蘇軍曾給「豹」式坦克以高度的評價,把繳獲的「豹」式坦克被作為一種獎勵交給最好的坦克乘員使用。在1944年,為能更好利用繳獲的「豹」式坦克,蘇軍還印製了俄語版的「豹」式坦克手冊,分發給駕駛它的坦克手。法軍將繳獲的「豹」式坦克一直使用到20世紀50年代,此外,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在戰後使用過「豹」式坦克。「豹」式坦克對未來戰後西方坦克的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認為是世界兵器史上第一種現代主戰坦克。當今德國國防軍所裝備的主戰坦克命名為「豹II」坦克,這可以視作是對二戰時期德軍「豹」式坦克的充分肯定。

基於「豹」式坦克,NZ德國後來還發展出成功的變形車——「獵豹」坦克殲擊車,該車成為「二戰時期最優秀坦克殲擊車」,火力堪與「虎2」坦克相比,裝甲防護也超過了「虎1」式,再加上同豹式一樣出色的機動性,成為德軍最有力的反坦克武器。

德軍裝甲兵器普遍具有製造精良、工藝精細的特點,這反映出德國在裝甲武器裝備的設計製造方面居於全球領先地位。但是這些性能出眾的德國裝甲戰車存在著共同的致命缺陷——生產成本過高、結構工藝復雜、維修保養困難,這就造成了它們無法進行大批量的生產,數量的嚴重不足,再加上投入戰場的時間偏晚,使它們無法從根本上扭轉戰局。尤其是對於資源稀缺的德國來講,這些王牌裝備的前述缺陷就顯得更加致命。

(Ⅱ)海軍裝備領域,德國雖然沒有時間和條件建設出一支強大的水面艦隊,但是即使在其建成的屈指可數的幾艘大型水面戰艦身上,仍然可以看到德國軍工展現出的一流製造工藝和技術水準。
[

以「俾斯麥」號為例,這艘戰爭期間建成的戰列艦引起了英國的極大恐慌,在我的《戰史筆記》中可以讀到,英國為了能擊沉它,調集了當時英國皇家海軍的眾多「王牌」戰艦(包括航空母艦)對「俾斯麥」號展開了全力圍追堵截,輪番攻擊,付出了慘重代價之後才達到目的。僅僅為了一艘戰艦,號稱頭號海上強國的英國何以要不惜血本地加以打擊呢?這恰恰說明了「俾斯麥」號的強大,據說,「俾斯麥」號的指揮官在出港時曾傲慢地聲稱:「英國海軍沒有一艘軍艦能和我們匹敵,也沒有任何一艘大型軍艦能夠在我們的炮口下倖免!只要『俾斯麥』號一旦出現在大西洋上,英國的運輸就將中斷,英國人將困死在孤島上!」如此豪言當然有誇大之詞,但從實戰中可以證實,「俾斯麥」號戰列艦的確配得上「二戰時期最精良的戰艦」的稱號,它做工精良、結構設計科學、火力強大、生存力強,體現了高超的造艦科技。在著名的圍殲「俾斯麥」號的海上戰例中,英國曾引以為榮的巨大的「胡德」號竟然在幾分鍾之內就被「俾斯麥」號精準而兇狠的火力送入海底。另一艘英國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也身負重傷,不得不退出戰斗。最終,英國皇家海軍費了九年二虎之力,集中絕對優勢的海空兵力才終於取勝,有記載說,「俾斯麥」號在失去動力、被英國艦隊圍攻時中了七百多發炮彈都還沒有沉沒。可以設想,如果德國多幾艘「俾斯麥」號的話,英國海軍的制海權恐怕就岌岌可危了。

另外,在潛艇的製造方面,德國生產的潛艇算得上是二戰時期最優秀的潛艇了。它在大西洋上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績以及在同盟國陣營中引發的恐懼和憂慮充分說明了這點。而戰爭後期,德國生產的新式潛艇更有能力成為可以扭轉戰局的利器,只不過由於為時過晚和資源匱乏而未能發揮太大作用。

(Ⅲ)空軍裝備領域,噴氣式飛機的成功開發和使用讓NZ德國在空戰裝備的研發上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關於這點,我已在前面分析主要交戰國的空軍實力時作過介紹。需要補充的是,除了眾所周知的Me-262,德國還曾生產出一種稱為「烏鴉」的戰斗機,其官方編號為Ta-183,1944年完成樣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後掠翼噴氣式戰斗機。它的機載武器為四門30mm機炮外加500公斤航空炸彈。飛機最大航程990公里、最大速度950公里、最大升限14000米(這些數據都是當時的盟軍飛機所無法企及的)。雖然「烏鴉」戰斗機沒有參加過實戰並且貌不驚人,但它成了在5年後的朝鮮戰場上名震天下的蘇聯米格15「比斯」型戰斗機的前身!

(Ⅳ)新式兵器領域,導彈武器的誕生也深深打上了德國印記,是德國科學家把人類戰爭帶入了遠程制導時代,V-1和V-2導彈分別成了現在為我們所熟悉的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的鼻祖,戰後,這兩種導彈又成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發展各自導彈火箭武器的基礎。

無論是導彈,還是噴氣式作戰飛機,都是絕對具有Revolution性的武器種類,直到六十餘年後的今天,這兩種兵器仍然是各國武裝力量的核心裝備。而戰後兩個超級大國(美蘇)的導彈航天事業和噴氣式飛機計劃的發展也都是建立在對NZ德國相關技術的直接吸收的基礎之上。

(Ⅴ)核武器開發領域,德國在戰前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從某種角度上講,世人實在應當感激XTL,如果不是他愚蠢的反猶政策以及對核物理學的輕視,則NZ肯定會首先掌握原子彈技術。1938年,德國人就發現了核裂變,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德國將率先造出核武器。但是NZ的反猶政策迫使許多出色的德國科學人才離開德國,為其他國家(主要是美國)效力,其中就有大名鼎鼎、在科學史上占據顯赫地位的「巨匠」愛因斯坦,這導致了NZ本土缺乏核物理人才。再加上盟軍對NZ核計劃的破壞等原因,才終於沒有讓XTL代表的邪惡世界第一個握有毀滅性的核武器。

(Ⅵ)科技人才領域,德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出類拔萃的一批頂尖的科學家,包括馮•布勞恩在內的眾多科學人才為德國成為世界一流的工業科技強國奠定了牢固的智力基礎。前面列舉的那些國防工業成就無一不是德國科技人才的工作成果。德國在尖端科技領域的優勢也被同盟國充分注意到了,他們決定一有條件,就盡力掠取德國誘人的科技成果和寶貴的科技人才。1945年初,一支美國突擊隊突入德國,俘獲了德國第一流的火箭專家布勞恩等130名火箭高級技術人員及大量的V-2導彈,這些人被運到美國,成了美國國防高科技領域的核心人才,並且確實為美國科技的突飛猛進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蘇聯自然也不會甘居人後,它在戰爭末期也從德國的導彈基地帶走了數量龐大的實物和技術資料。

我個人的感覺是,美國的國防科技實力在二戰中除了原子彈計劃(「曼哈頓工程」)外,並沒有特別突出的成就。但即使是美國人引以為榮的「曼哈頓工程」,也大量地吸收了其他國家(尤其是來自歐洲國家)的科技人才,來自德國的愛因斯坦對於美國核開發計劃的重要作用盡人皆知。總體而言,二戰之前世界科技研究的中心還是在歐洲,歐洲也是當時頂尖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區。

但無論如何,一個成功的「曼哈頓工程」已經足以將美國的科技地位提升到相當高的位置,畢竟,研製核武器本身就代表一個國家的綜合科技和工業實力很具水準,因為核開發絕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小范圍工程項目,它的成功有賴於許多相關工業和相關科技的有力支撐。

提到英國在二戰中的國防科技成就,人們很容易首先想起來的恐怕就是在不列顛戰役期間大顯神通的預警探測設備——雷達。的確,連英國人自己也承認,如果沒有雷達的有效運用,英國是打不贏不列顛戰役的。當然,不僅在防空領域,在海戰場和空中戰場上也大量裝備了雷達探測裝置用於水面作戰和反潛。雷達在戰爭史和兵器史上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噴氣式飛機和導彈,它同樣是一件Revolution性的軍事裝備。雷達提供的遠程實時探測、早期預警、目標識別、方位判斷能力已成為部隊作戰所必需的基本條件,雷達使人類第一次有可能擺脫生理視覺的局限來進行遠程監測和目標信息採集,這種探測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了戰爭的樣式。直到今天,雷達仍然毫無疑問是最基本的探測手段。

除了雷達,英國人開發出的另一種水下目標探測裝備也同樣關鍵,那就是聲納。出於對一戰中德國「無限制潛艇戰」給大英帝國造成的恐慌,協約國在1917年就成立了「協約國潛艇探測委員會」,專門研究尋找對抗水中隱蔽的潛艇的技術對策,戰後英國繼續投入巨資研製,利用超聲波在水中傳播的物理特性開發潛艇探測裝備。終於在30年代初期使聲納技術達到實用階段。到1935年,就已經有半數的英國艦只裝上了聲納。這一技術為同盟國最終擊敗德國潛艇戰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蘇聯當然是工業大國,但也必須看到,二戰期間,蘇聯在尖端國防科技領域和德美等強國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它並沒有製造出具有很高技術含量、在兵器史上具有Revolution意義的武器裝備。在戰爭中人們對於蘇軍印象最深的是它巨大的規模和頑強的戰鬥力,它在主戰重裝備方面唯一引起人們注意的莫過於T-34坦克了。但是這種坦克在綜合性能上與其他國家的同類坦克(如德軍「豹」式坦克、美軍M-4謝爾曼式坦克)相比並不佔優。T-34坦克的特點在於機動性好、性能可靠、結構簡單、易於生產,全重也大大小於「豹」式,可以被大量的生產和投入使用,據統計,戰爭期間,蘇聯總共生產了超過50000輛的T-34,和美軍M-4謝爾曼式坦克一道,成為二戰中產量最大的坦克。在東線,正是漫山遍野、如潮水般沖擊的T-34坦克淹沒了性能上遠比它強大但數量有限的「豹」式和「虎」式坦克,並最終淹沒了孤傲的****。從某種程度上說,T-34坦克成了二戰蘇軍的形象代表。

二戰時期的日本談不上是一個科技大國,它的最終失敗根本上講當然要歸因於國力不濟,但科技實力上的弱勢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這點連日本的戰爭研究者也是認可的,日本戰史專家杉之尾宜生在其所撰寫的《二次大戰日本戰敗的原因——從軍備研發的觀點》一文中開宗明義地指出:

「大東亞戰爭失敗的原因,是兩國[指日美兩國]在國力與軍力之間的差異,尤其是在物質力量上的差異。換言之,即是在科技力量的差異。這顯然是從結果所呈現的事實,而且是無庸置疑的。」

「九月三十日,美軍機動艦隊的旗艦之一列星頓號(USS Lexington)的雷達,已經發現一架日軍的大型戰機位於前方兩百公里左右並向前移動。這時的列星頓號航空母艦已裝備了能偵察來襲敵軍戰機的各式雷達系統,包括用來偵察來自水平方向敵機的SC雷達,偵察飛行中敵機的SM雷達,與防空大炮相連以擊落敵機的馬克二型(MARK II)雷達,以及用來尋找海上敵艦的SG雷達,並已准備攻擊。根據雷達系統所提供的精準信息,450架的[美軍]『地獄貓』機隊展開了出人意表的攻勢,日軍戰機也一架架地被擊落。那些打在日軍機艦的子彈都設有『可變式定時引信』。

『可變式定時引信』是一種能在15公里的范圍內,使用雷達波以在目標物的近距離爆破的設備。由於這種設備,讓日軍失去了第一戰機隊的244架,以及第二戰機隊的82架飛機。換言之,總共326架戰機之中,日軍就損失了230架飛機,與395位飛行員。」

日軍竟然沒有意識到美軍居然裝備有那樣強大的雷達探測系統,因為當時的日軍艦隊主要還是依靠傳統的作戰方法訓練的。這種傳統訓練仍舊依靠以人眼為基礎、輔以光學望遠設備來探測遠距離目標。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不止一次地吃了雷達的大虧,但卻無力在這方面追趕上美國的水平。
義大利的國防科技實力在二戰中幾乎沒有任何展示。

綜合分析,我對於二戰各主要交戰國的國防工業實力和國防科技實力由強到弱的排序是:

第一檔次:德國。

第二檔次:美國、英國。

第三檔次:蘇聯、日本。

第四檔次:義大利。

⑤ 二戰時期,德國的工業體系是怎樣的

工業體系的完整也在推動某一產業的高精尖,現在的中型工業國,比如德國就是這么走過來的,在德國崛起的那個時代,也就是二戰時期,德國的工業體系就是完整的,高精尖也是建立在完整工業體系基礎之上的。

觀點粗鄙,歡迎吐槽。

⑥ 二戰時,中國工業為什麼很落後

在二戰時期,中國的工業落後於世界水平,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朝的閉塞封鎖以及近代中國連年的戰亂。而在建國以後,經過了無數人的努力以及蘇聯老大哥的協助,我們終於一點點完善起來了屬於自己的工業體系。

雖然曾經我們被世界遠遠的甩在後面,但是在建國之後,全國上下一心,努力進行工業化,加之蘇聯的部分援助,我國終於一點點完善起了自己的工業體系,最終取得了如今的成就,成為了世界上工業門類最為齊全的國家。中國能夠取得如今的成就是。幾代人無私的努力換來的,我們作為當代的新青年要以史為鑒,努力發展個人的知識水平,爭取為國家的工業化更進一步做出屬於自己的貢獻。

⑦ 再問二戰德國軍事工業

德國在二戰期間的原材料供應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本國籌措;二是佔領國掠奪;三是盟國支援。

二戰中德國士兵只不過800多萬,也沒有幾千萬的呀,而戰前德國人口7000多萬的,和8個人裡面就有1個士兵,平當時德國的國力養活這些士兵是寬寬有餘的,並且被佔領國的資源也全部維持著德國的龐大機器的,士兵的生活是不成問題的。

戰前德國也比較重視農業的,有一套完整的農業政策,在二戰中他們的糧食也能保持全國人口80%的生活保障,戰前糧食是需要進口一部分的,在戰爭中則省去了這樣的麻煩的,在被佔領國對當地農民進行掠奪就行了。所以糧食也是不成問題的。

二戰中德國的軍工生產是非常活躍的,他們的工人除本國公民外,還有被佔領國的人民和戰俘猶太人等,這些人都是光幹活不給錢的工人,所以說他們的勞動力也是不成問題的,支撐德國軍工更不成問題了。
二戰德國在戰前的經濟實力是不容忽視的 緊接著美國後 德國完成工業革命 成為世界上工業第一 經濟第二的國家 但是由於1933年經濟危機 被巴黎和約折磨的德國在希特勒納粹黨的鼓動下 走上了納粹軍國主義道路 大力發展重工業 軍事工業 軍事實力空前強大 而且希特勒利用了英法的綏靖政策吞並了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 德國因此新增人口300萬 並將兩國5萬部隊收歸 在成功吞並後 德國揮師動進 閃擊波蘭 由於波蘭奉行投靠英法 抵制蘇聯的政策 所以戰時蘇聯雖前期並為插手 但由於過度信任英法 並為做出足夠的抵抗和反應 德軍迅速插入內部圍殲波軍 波蘭覆滅 德軍隨後北進橫掃北歐 建立起了東可抵蘇 西可據英的基地 隨後德軍投入130多個師西掃法國 吞並法國後

一戰後,戰勝的英法等國為了討論對德問題曾經在巴黎和會上激烈爭吵,法國的主張是要盡可能削弱德國,而英國的想法是為了維持歐洲大陸的均衡,建立一個低檔蘇聯的屏障,不要太削弱德國,於是,有了凡爾賽和約,《凡爾賽條約》共分15部分,440條。

主要內容有:

重新劃分德國疆界。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區由國際聯盟代管十五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東岸50千米以內德國不得設防;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不得同它合並;承認波蘭獨立,把原屬波蘭的領土基本上還給波蘭;承認盧森堡的獨立。
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分配。
限制德國軍備。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只能保留輕型水面艦艇,不得擁有主力艦和潛水艇,不準擁有空軍。
德國支付大量戰爭賠款。
德國廢除皇帝制度,建立共和國
這個合約並沒有消除德國的軍國主義和封建傳統,反而給了日後的法西斯分子煽動民族仇恨的口實,
1918年爆發的德國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君主制,資產階級利用社會民主黨篡奪了政權。1919年2月6日,國民會議在小城魏瑪召開,討論制定憲法,宣布成立德意志共和國即魏瑪共和國,艾伯特當選為總統。

8月,魏瑪憲法生效。憲法規定了國家的議會制共和國政體和德國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以及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原則。在鎮壓下工人階級革命斗爭和平定了極右反動勢力的暴動後,共和國暫時得到鞏固。大力扶植壟斷資本,藉助外國資本特別是美國資本的流入,工業生產迅速達到和超過戰前水平,1929年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在資產階級民主范圍內竭力加強壟斷資本的政治統治,削弱工人民主權利。1925年軍國主義分子、前帝國元帥興登堡當選為總統。外交上通過合法途徑,簽訂《洛加諾公約》,加入國際聯盟並任常任理事國,重新取得歐洲大國的地位。1929年,受到世界經濟危機嚴重打擊。政府反危機措施不力,極力把經濟危機轉嫁到勞動人民身上,激起人民群眾強烈反對。加上對1923年超速通貨膨脹的記憶和凡爾賽條約嚴酷的條款引發的民族主義反對聲音,從內外兩方面斷送了魏瑪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SDAP,簡稱納粹)利用了這一現實和不斷增長的失業率。納粹不斷強調民族和種族的問題,並承諾讓失業的人重新獲得工作,他們把德國的許多問題都歸罪於所謂的猶太人的陰謀,甚至宣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是由於內部的通敵造成的。

希特勒很快就除掉了自己的盟友。他利用各資產階級政黨都贊同的一項「授權法」為自己確保了幾乎是無限的權力並取締了除納粹黨外的一切政黨。各個工會均被搗毀,基本權利名存實亡,新聞自由被取消。執政當局對己所不悅之士進行肆無忌憚的恐怖鎮壓。成千上萬的人不經法庭程序就被關進了匆忙建立的集中營。議會的各級機構被取締或被剝奪了權力。1934年興登堡去世,希特勒大權獨攬,身兼總理和總統,並作為最高統帥掌握了在此之前還有些獨立性的國防軍。

在魏瑪共和國的短暫年月里,對自由民主制度的認識還沒有在多數德國人心中紮根。首先是長期內政混亂、政敵之間的武鬥直至流血巷戰以及由於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大批失業等現象都極大地動搖了人們對國家權力的信任。而希特勒卻通過各種就業和擴軍計劃恢復了經濟並迅速減少了失業。此外,世界經濟危機的結束也為他提供了有利條件。

希特勒開始時幾乎能勢如破竹地達到他在外交政策上的目的,也更加加強了他的地位:1935年,一直由國聯管理的薩爾地區回歸德國,同年,帝國恢復了國防主權;1936年德國軍隊進入從1919年以來就已非軍事化的萊茵河地區;1938年奧地利並入帝國,西方國家縱容希特勒吞並蘇台德地區。所有這一切使希特勒得以容易地實現其另外的目標,盡管社會各階層中都有勇敢地抵抗獨裁者的人士。

甫得政權,納粹當局立即開始實行它的反猶太人計劃。猶太人的各項人身權利和公民權利被逐漸剝奪。誰有辦法,就設法逃亡國外以擺脫迫害。

對政治上的反對者進行迫害和壓制言論自由同樣使成千上萬的人離開祖國。許多最優秀的德國知識分子、藝術家和科學家逃亡國外。

由於英法困於1929年的經濟危機不能自拔,害怕引起戰爭,同時為了使德國成為反蘇聯的陣地,對德國的擴張
實行綏靖政策,使希特勒的野心和膽量更大。他一開始就在准備一場他藉以統治整個歐洲的戰爭。1939年3月他讓軍隊開進捷克斯洛伐克就已證明了這一點。1939年9月1日,他進攻波蘭,從而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歷時5年半,使歐洲的大片土地成為廢墟,奪走了5500萬人的生命。

http://www.wpcjs.com/bbs/dispbbs.asp?boardid=165&id=51614

⑧ 美國的工業在二戰時期處於半停產狀態,為何它那時候還是世界第一

在世界大戰的時候說很多的國家都進行了戰爭,但是美國沒有進行戰爭,所以雖然在工業半停產,狀態美國依然是世界第一。雖然美國的工業半停產狀態,但是美國靠著出售自己的軍事武器發展戰斗,才所以在國家上是非常富有的。

美國還靠著出售軍事武器,賺取了非常多的財富,所以在戰爭結束的時候,美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第一的國家,隨後幾年的發展,美國依靠記者的財富發展很快的科學技術。所以美國人是非常聰明的他們不卷進世界大戰,但是經過戰爭的心理世界格局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⑨ 二戰德國工業的問題。

1943年10月,陸軍總部東線外軍處處長格倫制了一張東線兵力對比表。他估計,德國駐在蘇聯的兵力為二百五十萬,蘇軍的兵力為五百五十萬;德國防守的部隊
為一百七十七個師,蘇聯進攻的部隊相當於八百六十個師或旅一級的部隊。蘇軍坦克與火炮的數量至少以三與一之比超過防禦一方。格倫的這些數字盡管是以不
完全的情報資料為依據估算出來的,但是即使人們對雙方兵力對比有了一個比較真實的了解,它的不足之處是低估了蘇軍的兵力,而且沒有在數量上反映出雙方
兵力懸殊的情況。1941年6月,德國陸軍有一百五十三個師進入蘇聯。那時德國在東線的兵力將近三百二十萬人。

到1943年11月,整個兵力(其中包括駐芬蘭的第20集團軍)已下降到二百八十五萬人,盡管德國陸軍師的數量上升到了一百九十五個左右。除了基地部隊和第20集
團軍的十七萬六千人以外,德國各種類型的地面部隊與集團軍群加起來的總數只有二百零二萬六千人。仍受德國控制的那些朋友(毫無疑問不包括芬蘭)的殘存兵
力僅有十三萬六千人。除此之外。還有五萬二千名有點不太可靠的外國部隊。在西歐(不包括德國本土在內)德國只部署八十四個師,但在1943年秋季,德國在該
地的總兵力卻不少於二百四十四萬,而部署在蘇聯的德國總兵力有二百八十萬。

根據當時公布的估計數宇,1943年初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損失了二十萬人。除此之外,從1942年11月到1943年10月這十二個月中德軍在東線其他戰役的損失
達到了一百六十八萬六千人,其中只有一百二十六萬人的名額得到了補充。在總的傷亡人數中,亡二十四萬人、傷九十九萬三千人、失蹤十萬零六千人、病四十
四萬七千人。那年德國陸軍在蘇聯的傷亡總數中有九十多萬人完全喪失了戰鬥力。雖然1943年德國三軍的總兵力達到九百多萬人,但是很難找到補充人員,因此,
兵役法中關於免除家庭幼子或獨生子服兵役的規定不得不暫停執行。有些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退伍軍人已年過半百,也成了徵召的對象。

1943年1月13日,當斯大林格勒戰役顯然不可挽救時,才下達一項指令,要求德國轉入總體戰。

當時駐蘇的德軍中已有二十多萬自願擔任輔助性任務的蘇聯老俘虜兵。德國沒有採取任何措施讓婦女參加到工業生產的行列中去。當米爾契向元首建議時,他當
即遭到了拒絕,理由是:在勞動生產方面,瘦弱的德國婦女無法與粗壯的蘇聯婦女相比擬。

1939年7月德國的產業工人數不到一千零五十萬,其中二百八十二萬是婦女。在1943年底已下降到七百七十五萬人左右。

1941年6月到1943年6月,德國在東線損失的坦克總數達到了八千一百零五輛。10月份,在二千三百輛坦克中只有三分之一稍多一點的坦克適合於作戰。

1943年年底,P51野馬式遠程戰斗機已能隨心所欲地在德國領空橫沖直撞。德國駐蘇聯的空軍仍能繼續保持局部的空中優勢,但是蘇聯空軍的轟炸機已開始空襲德
國在東線的佔領區。缺乏燃料使德國空軍飛行訓練時間大大縮短,隨之損失與日俱增。7月份,德國飛行員損失一千七百多人。9月份,被擊毀的德國飛機達一千
六百架,其中百分之六十是被英、美軍擊毀的。整個1943年,德國製造了二萬五千架各種類型的軍用飛機,有一萬七千四百架被擊毀,其中一萬零六百架是戰斗
機。10月以後,德國空軍許多野戰師被解散並入了陸軍,高炮與傘兵部隊仍留在空軍。11月1日,德國空軍軍官人數為十一萬九千人,士兵人數為一百九十七萬人
,各種輔助人員為四十三萬人,文職人員為四十七萬五千人,加起來總數將近三百萬人。

據蘇聯資料記載,1943年年底,蘇聯本土的陸軍與空軍為六百五十萬人,大約相當五百三十個步兵師、一百四十個坦克旅的部隊。據說,炮兵戰斗序列中的火炮
與迫擊炮為九萬門,炮兵師為八十個,獨立炮兵旅為七十三個。坦克與自行火炮為五千六百輛(門)。蘇聯空軍的軍用飛機為八千八百架。以上蘇軍方面的數字只
包括對德國與芬蘭軍隊作戰的方面軍的兵力和最高統帥部野戰預備隊的兵力,而不包括遠東和內地各軍區的兵力。到1943年11月20日,蘇軍共有五百多萬人當了
德軍的戰俘。 蘇聯的數字是否准確地反映了蘇軍當時的實力,這是無法奉告的。

蘇聯六百萬地面部隊這個數字盡管看來是低了,卻可能是個精確的數字,因為通過簡單計算可以看出,即使一個師的兵力減少到八千人,至少也需要四百二十萬
人來保持那五百三十個步兵師。除這些步兵師外,還有非常強大的坦克與炮兵部隊、鐵路與公路運輸部隊以及後方勤務部隊也需要配備人員。正如蘇德戰場上的
二百八十萬德軍只是德同國防軍的一部分一樣,蘇軍的六百五十萬這個數字,毫無疑問,也只是蘇聯陸軍與空軍在同一戰場總數的一部分。據朱可夫透露,1944
年,蘇聯所有的軍事院校每年培養的軍官總數達五十萬,其中二十萬是儲備的軍官。

1941年蘇聯只生產了六千輛坦克,1942年便提高到二萬四千七百輛。在1943年期間大部分輕型坦克停產了,而代之以生產的是T34中型坦克。1943年的產量按類別
區分,有三千五百輛輕型坦克、四千門中型自行火炮、一萬四千輛中型T34坦克、二千五百輛重型KV1型、KV2型、KV85型坦克。1944年坦克總產量又從二萬四千輛
提高到二萬九千輛。1943年,軍用飛機的總產量達三萬架,不過有許多飛機是老舊的雙翼機。1944年的飛機產量提高到了三萬二千二百架。1943年除生產了二萬
三千門坦克炮與三千七百門高炮外,還生產了四萬五千門野炮與反坦克炮。1944年野炮與反坦克炮的產量又提高到五萬六千門。

1943年以前,蘇聯軍火工業生產的火炮、坦克與飛機比德國多得多。蘇聯火炮與坦克的質量同德國差不多,但有時比它高。可是,從1943年起,德國的軍火生產
開始迅速超過蘇聯。1942年百分之九十的軍工生產部門仍然執行一班制。

1941年德國飛機工業只生產了一萬一千架軍用飛機,其中百分之十左右是教練機。1942年軍用飛機的產量僅提高到一萬四千七百架,但到1943年使猛增至二萬五
千二百架,其中百分之十是教練機。1944年,德國的飛機產量超過了蘇聯,軍用飛機的產量為三萬四千三百架,教練機的產量為三千二百架,這是在壓縮轟炸機
數字的情況下,大量生產戰斗機的。

1941年,除生產了二千二百輛各種類型的輕型裝甲車輛外,還生產了二千八百七十五輛(門)中型坦克與強擊炮。1942年生產了四千三百輛(門)中型坦克與強擊炮
以及一千二百門安裝在坦克底盤上的自行火炮。1943年大幅度提高產量有一些困難,因為III坦克停產之後,還得將V型與VI型坦克投入生產。即便如此,這一年
的中型坦克與強擊炮的產量仍達到了六千七百輛(門),重型坦克達到了二千五百輛,安裝在坦克底盤上的自行火炮達到了二千六百門。1944年的產量與蘇聯相接
近,中型坦克與強擊炮達一萬一千輛(門)、自行反坦克炮達一千六百門,重型坦克達五千二百輛。以上中型坦克、重型坦克與強擊炮的總產量為一萬七千八百輛
(門)。除此之外,還有一千二百五十門安裝在坦克底盤上的自行火炮與一萬輛各種類型的輕型裝甲車。

德國戰車改進設計,對於扭轉1942年到1943年落後地位具有重大意義,因為虎式坦克比蘇聯KV型坦克先進。新投入的V型坦克、裝有先進火炮的IV型坦克和強擊炮
,也可與T34型坦克相匹敵。1942年德國75毫米與75毫米以上的火炮與坦克炮的產量如下:火炮為一萬二千門,坦克炮為二千四百門。通過一年的努力到1944年,
火炮的產量便提高到了四萬零六百門,坦克炮的產量提高到了一萬五千三百門。1943年德國的軍工生產與蘇聯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有種種跡象表明今後
還會繼續提高。

德國有百分之四十七的鐵礦石主要靠從瑞典與法國進口,百分之百的錳與鋁土礦主要靠從蘇聯與巴爾乾國家進口,百分之四十五的銅靠從瑞典進口,百分之七十
五的鎢靠從葡萄牙進口,所有的鉻靠從土耳其進口。德國消費的石油大約只有百分之三十是從羅馬尼亞進口的。從羅馬尼亞進口的石油數量因運輸困難而受到了
限制。

1944年期間,蘇聯生產了三萬二千架飛機、二萬九千輛坦克,英美生產了十二萬多架軍用飛機、二萬二千多輛坦克。美國、英聯邦與英帝國,以及蘇聯的軍火總
產量,據某個資料來源估計,大約以九與二之比超過了德國。

1943年期間德國失敗的原因與1942年失敗的原因一樣,仍然是:武器裝備,特別是摩托車輛與油料不足;元首頑固推行專守防禦戰略,上述原因促使德軍既喪失
了戰略主動權又喪失了戰術主動權。根據備多兵分的道理,高級將領們指責希特勒,說他不該提出那個扼守每一碼土地的要求。這種指責是正確的。

克魯格於10月14日告訴元首,蘇聯之所以能取勝,決不是因為它有壓倒一切的優勢兵力,而是因為它具有機動能力,並在決戰時刻能集中優勢的兵力兵器。這點
他說對了,而且還與蘇聯歷史學家的看法不謀而合。狂妄自大的蘇聯在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偉大勝利之後,對媾和建議置若罔聞。在斯大林心目中可能另有
目標,即:將共產主義的影響與蘇聯的勢力擴大到中歐與東南歐。1943年日本(可能出於它自己的主動)建議蘇德媾和,莫斯科立即拒絕。戈培爾在秋季視察了臘
斯登堡,他發現最高司令部門出於整個戰局惡化而籠罩著一片沮喪氣氛。於是,他開始斟酌德國首先應向蘇聯一方還是應向英、美一方提出媾和建議。戈培爾本
人積極主張希特勒設法向斯大休提出媾和建議,但是元首卻好象認為與英國打交道可能比較容易。1944年初,戈培爾一次更加急不可待地要求希特勒與蘇聯媾和。
這些建議均遭到了元首的拒絕。美國或英國決不可能跟希特勒或他的政府或政黨的任何成員進行接觸,也決不可能同意舉行沒有蘇聯參加的談判。

1941年5月,德國人認為蘇軍在最初期可以用來抵禦德國進攻的部隊相當於一百二十一個步兵師和二十一個騎兵師。對於蘇聯的裝甲部隊,他們相信蘇軍在西部約
有五個坦克師和二十三個摩托化旅。據估計,針對芬蘭和土耳其邊界,蘇軍還部署了二十五個師,在遠東的師可能有三十個之多。據認為,蘇聯空軍共有四千多
架第一線飛機,蘇聯坦克部隊有一萬輛坦克。(實際上蘇軍飛機高達一萬二千架,戰車多達二萬至二萬二千輛。)

總計,東線的德國軍隊(不包括芬蘭的駐軍)共有一百四十五個師,其中有十九個裝甲師、十四個摩托化師,德國的盟國還提供了相當於四十個師的兵力。德國裝
甲師共計約有三千三百輛坦克,加上大約二百五十門履帶裝甲強擊炮。在德國佔領的法國與佛蘭德駐有三十八個德國師,丹麥有一個,挪威有七個,另有七個駐
在巴爾干,兩個駐在北非。東線的德國空軍部隊共有二千餘架第一線作戰飛機,其中戰斗機不到八百架。有一千五百餘架飛機留在西線,進行本土防禦與對英作
戰。

看到大家在說日本有多強時,我卻不以為然,光是工業能力日本就被壓著打了,二戰期間日本主力戰機零式才生產10400架左右,一式戰機5000多架,二式跟三式
戰機各1000多架 四式戰機則為3400架 總計日本在戰爭期間能端的出抬面的約2萬戰機,德的BF109跟FW190任一型就壓倒日本了。

⑩ 二戰時期中國的工業為什麼很落後後來是怎麼追上來的

二戰時期的中國工業落後是因為中國當時多年的戰亂當中,沒有發展工業的機會,而且本來就落後,後來能夠追趕,是因為國家動用一切人力物力集中發展工業, 才能有今天的成果。

三、集中一切人力物力發展工業

雖然工業落後,但是國家還是要建設,於是國家集中了一切人力物力,將目標放在了工業上。所謂預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想讓其他的行業通過發展,那麼必須要有一個堅實的工業基礎,所以在全國人民的努力下,中國的工業終於追上了世界列強。

閱讀全文

與二戰時期工業發展的環境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業廢水cod怎麼降 瀏覽:328
二手賓士s600v多少錢 瀏覽:43
低壓工業水有哪些用戶 瀏覽:637
奧迪a6換個水泵多少錢 瀏覽:666
寶馬4系預計多久不加價 瀏覽:526
奧迪tts和捷豹跑車哪個好開 瀏覽:641
汽車沒有電了怎麼啟動不了 瀏覽:299
賣工業廠房要交哪些稅 瀏覽:908
如何連接汽車與電腦 瀏覽:271
汽車火山泥效果怎麼樣 瀏覽:180
奧迪a4保養多少錢 瀏覽:915
工業用吸塵器什麼商店有賣 瀏覽:915
汽車技術期刊怎麼樣 瀏覽:120
西北工業大學是哪個校區 瀏覽:168
臨沂嘉祥汽車站在哪裡 瀏覽:205
邵東市哪個工業園工廠多 瀏覽:627
奧迪a6換電瓶斷電怎麼辦 瀏覽:242
汽車經銷大亨如何買車 瀏覽:180
工業煙怎麼加工 瀏覽:466
賓士新款s400保養燈怎麼歸零 瀏覽: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