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德國日本工業是如何發展起來

德國日本工業是如何發展起來

發布時間:2022-01-25 07:44:07

❶ 你知道德國製造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嗎

德國製造發展起來是因為德國人的特性,因為德國人普遍不願意相信人,他們認為機器生產的准確性要高於人類自己動手生產,而且德國人為人細致,把每一件事做到精準。他們勇於創新,不甘於現狀。

❷ 德國、日本是經濟、工業大國,為何它們的GDP十餘年間徘徊不前

主要是因為德國和日本兩個國家的經濟和工業已經到了極限,想要往上發展很難。

因為日本那麼小的地方就有將近一億多人,人口密度可想而知有多高。而在日本的資源也只能養那麼多人,多了的話,國民的生活水平就會有些下降。

❸ 德國,美國,日本工業崛起過程有哪些共性因素

上世紀前後,日、德崛起有一定共同性,以統一的國家、強勢的武力取得大資本家的支持,在戰爭(或准備)中逐漸整合民族力量,而在隨著戰爭不順而逐漸衰退。
俄國沙俄根本無從崛起,只是跟在西歐諸國後邊撿漏,靠著龐大的面積才得以支撐;蘇俄基本狀況類似日、德,區別在於武力憑借的數量,軍隊素質要比兩國差(二戰後期例外,畢竟能在戰爭中活下來的豬都是聰明的),同時其資本為國家資本,相比資本家更具有凝聚力,當然也更遲鈍(蘇聯的衰落就在於國家資本與資本家的爭執,演變只是誘因和表象)。
美國最為特別,其崛起在英國的基礎之上,其手段類似英國,只不過英國本土脆弱才讓出了老大的位置。資本家勢力龐大,但因為獨特的地理形勢,一直遠離戰爭的漩渦,逐漸積累起龐大的財富。在兩次戰爭之後,美國以美金為先鋒砸開了全世界的大門,相對於殺機畢露的日、德和不安分的俄國,其手段溫更具有腐蝕性,因而美國能一直笑到現在。
二戰後日、德崛起稍有區別。日本只是偽崛起,始終跟在美國後邊啃骨頭;德國則因為坦承過錯而獲得西歐的認可和支持(也包括美國),憑借其獨特的工業能力再次成為西歐領頭羊之一。

❹ 為什麼德國和日本的相機最好他們的相機產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佳能的中國事業始於上個世紀70年代末。從最初的技術合作到獨資建廠再到成立銷售公司,經歷了多種經營模式的探索。經過20多年的不斷努力,佳能在中國的事業已涉及照相機、復印機、列印機、傳真機、掃描儀、投影儀等多項領域,近幾年正積極向耗材及醫療器械等新領域開拓。1997年3月,佳能(中國)有限公司成立並為現地法人,全面負責佳能在中國事業發展的各項工作。迄今為止,佳能在中國市場已基本建成包括3大區域總部在內的16家分公司、2家常設辦事處及1家培訓中心組成的銷售服務網路。隨著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佳能(中國)有限公司在新的中國長期發展戰略的指導下,已經發揮出越來越關鍵的領軍作用。

尼康株式會社(社長:苅穀道郎)為了在中國正式擴大數碼照相機等映像業務,於2005年4月在上海成立了由尼康全額出資的銷售、服務子公司——尼康映像儀器銷售(中國)有限公司,2006年4月分別於北京,成都,廣州設立了分公司。

中國的經濟近年來呈現顯著發展的勢頭,各國企業把中國作為今後發展最快的巨大市場而加緊了進軍中國市場的速度。尼康也通過 Nikon Imaging China 等生產基地進行各種產品的生產,開展了在中國的業務。在銷售方面,此前通過香港的當地法人—— Nikon Hong Kong Ltd . 進行中國的市場營運和銷售活動。此外,還在中國各地設立指定的修理店,在進行技術指導的同時,進行售後服務。

為了今後在急劇擴大的市場上真正地謀求事業的發展,尼康認為需要建立更加強大和穩定的銷售與服務體制,因此這次決定由尼康全額出資成立進口和批發銷售公司。

新成立的公司將通過直接進口和銷售膠卷照相機、數碼照相機等映像設備產品,在提高銷售額的同時,強化與市場緊密相連的市場營運,並通過更加有效的廣告投入,達到品牌滲透的目的。此外,在售後服務方面,通過把眾多指定的修理店進行據點化和直營化,使之在技術方面得到強化。

尼康將在不斷發展的中國市場上完善從市場營運到銷售和服務的整套體制,通過提供滿足顧客需求的商品和高質量的服務,進一步強化尼康在市場上的地位。

❺ 德國和日本的工業化

國的工業化過程 德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遲於英國約半個多世紀。由於封建割據和農奴制(見普魯士農奴制改革)的長期統治,直到19世紀30~40年代,德國還是一個農業國,產業工人僅佔全國人口總數的2.98%。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後,機器大工業才逐步地確立起來。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以後,依靠對國內廉價勞動力的剝削和對國外的軍事侵略及戰爭賠款,實現了大工業的迅速發展,經過很短的時間,在70年代末,就基本上完成了產業革命,工業化程度達到了足以與英、法匹敵的地位。
日本的工業化過程 日本工業化進程起步最晚。在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以前,還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封建國家,統治階級收入的85%來自農業,15%來自商業和手工業。經過明治維新,日本的工業才逐漸發展起來,但與世界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工業化水平很低。1880年,輸入了新式紡織機後,紡織工業才得以迅速發展。同時,在國家的推動、引導和扶植下,出現了開辦企業的高潮,到1885年,產業革命已迅速展開。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是日本近代產業發展的轉折點,依靠在中國開設工廠、企業及其他商業的特權和戰爭賠款,使其工業、交通運輸、銀行、貿易等出現了驚人的發展,大大加速了工業化進程。到20世紀初,日本近代工業的主要部門都已建立起來。
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實現,使社會生產力產生了巨大的飛躍,在各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許多工業中心和大城市。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過程,決不僅僅是生產技術方面的變革,而且也是社會經濟制度方面的變革。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實現,為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了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與此同時,資本家加強了對本國工人和農民的殘酷剝削和掠奪,資本主義列強也加強了對經濟落後國家特別是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經濟剝削和掠奪,從而加劇了資本主義各種矛盾的發展。

❻ 二戰後,德國和日本為什麼能迅速崛起

二戰後德國和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有外因和內因。
外因兩國經濟恢復發展的共通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盟國推行了「非工業化」政策,而隨著世界格局兩級對峙的發展變化,同盟國為了對抗蘇聯(共產主義)扶植這兩國。二戰後美國全面佔領日本,為了遏止前蘇聯和中國的發展必然需要扶植日本經濟發展,其後越南戰爭的爆發促進日本經濟進一步的發展,美國需要日本成為其戰爭資源後方根據地;美英法共同佔領西德,在各自的管制區內推行了不同的政策。法國需要薩爾地區生產的成品充當賠款運回法國;英國需要通過德國來擴張海外的市場,尤其是魯爾區和大西洋的海港;而美國,更是需要得到西德的支持來對抗蘇聯在歐洲的勢力擴張。同盟國家推行扶植恢復西德工業方針的結果,使西德保留了可以很快恢復工業生產的基礎。其次,亞洲的兩場局部戰爭(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為兩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尤其是朝鮮戰爭的爆發大量戰爭物品訂單飛向兩國促進了其經濟發展。
具體內因分析:
日本:政府在歷史各個時間段制定了符合當時正確經濟發展策略,致力於新產業的培育與開發、指導、調節新型工業的發展;確定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制定新經濟政策,實現了從「貿易立國」至「技術立國」的轉變;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與企業精神的推動;教育的積極影響,開放的文化以及不服輸的態度和汲取外部文化和先進技術的思想。
德國:二戰時期,盟軍對於西德的目標主要集中在削弱軍事力量上,英美空軍,尤其是美軍為了能夠擁有對抗蘇軍的力量,因此有意識的保護了一些企業,魯爾薩爾兩大工業區雖然遭到了破壞,但是經過幾個月的修復還是可以恢復生產。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的演講代表了同盟國對西德的扶持援助政策態度:「美國不再奉行一個強大的歐洲、一個虛弱的德國的政策。」1948年西德參加歐洲重建計劃。戰後初期,西德經濟復興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資金缺乏,而馬歇爾計劃對於西德來說,就是雪中送炭。馬歇爾認為消除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擴展只有盡快的回復歐洲的經濟。因此130多億美元的資金以貸款和直接援助的形式流入了西德用於重建。這些資金幫助恢復了工農業的生產,穩定了金融,擴大了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化工、工程、鋼鐵工業設備的更新。該計劃還從美國引進了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有效地促進了企業的造血重生。其次,二戰後,西德保留下了一大批熟練的工人隊伍,大批專業技術人才沒有因為戰爭而耗盡,這對於西德來說是一個強大的智力支持,這是戰後西德保留的最珍貴的財富。再者從東德大量湧入的難民,數量達到了100萬左右年齡結構比較合理掌握知識和技術的廉價勞動力。二戰前德國的重工業、原材料工業大多數集中在西部,全德78%的礦山、84%的冶金製造產品以及魯爾和薩爾兩大工業區,也就是西德擁有的原有工業基礎雄厚,是經濟的重建至於高水平起點上。政府接著推行自由市場經濟的同時,在美國的支持下實行了幣制改革,為了適應世界市場的需要,發展外向型的經濟,緊緊抓住了朝鮮戰爭這對西德非常重要的一次機遇挽救了西德經濟。

❼ 日本的工業在明治維新之後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日本在明治維新完成後工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這當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部分。

從內部原因上來說:

幕府統治早已腐化,不得民心。早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國內就出現了反對幕府統治的呼聲。日本擁有著獨特的地理條件,身為一個島國,面積狹小,因此無論是政策還是技術都比較容易普及全國,並且狹小的地理環境也使日本比較容易形成統一的市場環境。這些條件為之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推動了之後工業的發展。

從外部原因上來看:

當時世界處於自由競爭資本時期,顯然,相對於日本來說,疆域廣闊中國的吸引力更大,

所以西方列強在掠奪資源的侵略過程中將主要力量放在了中國,這為之後日本的發展營造了一個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

總結: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它為日本政治、經濟的近代化發展掃除了障礙,為日本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次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當時有利的國際環境以外,還有日本內部的歷史原因。

這場改革告訴我們在改革時不可盲目借鑒,在學習先進技術時要有選擇、有批判。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舍棄文化本身消極落後的部分。

❽ 日本和德國的工業設計崛起

聯邦德國經濟之所以能迅速復興,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和條件決定的,主要有:第一,戰前德國是一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而聯邦德國又集中了戰前德國70%的設備能力和62.4%的工業產值,從而為恢復和發展工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技術基礎;第二,適時地進行了經濟改革,建立了一個比較符合國情並行之有效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第三,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造就了一支宏大的科技隊伍,並注意引進外國先進技術。1950—1970年,聯邦德國在校大學生由100339人增加到411951人,平均每萬居民的大學生數從21人增加到67.9人。除了正規的學校教育外,聯邦德國也很重視職工的業余教育,規定不再升入大專院校的中學畢業生,在三年內享有法定休閑日去接受正規課程教育。為了加快科技發展,聯邦德國還特別注意引進外國先進技術。1950—1973年,聯邦德國進口的專利和許口證的支出從2200萬馬克上升到165400萬馬克,增長了74倍以上。由於重視科技,聯邦德國的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據統計,1950—1960年,聯邦德國國民經濟勞動生產率年平均增長5.3%;第四,利用外國資本。根據馬歇爾計劃,西德在1948—1951年獲得了36.5億美元的援助。而根據馬歇爾計劃設立的「馬克對等基金」(即聯邦德國工商企業償還馬歇爾計劃的款項,可作為短期信貸再投資於本國經濟建設中)的投資,到1956年就達10O億馬克。馬歇爾計劃與馬克對等基金對於當時缺少外匯、急需資金的聯邦德國好比雪中送炭。50年代以後,外國私人直接投資成為聯邦德國輸入資本的主要形式1957—1975年,美國公司在聯邦德國的直接投資從5.81億美元上升為87.2億美元。

戰後日本經濟崛起的客觀原因,概括地說,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
1、日本明治維新後,對外侵略擴張,實行殖民統治,靠戰爭和掠奪來積累資本,刺激本國的工業發展,給亞洲許多國家帶來深重的災難。(這個無膽的帖子里有論述,雖然有過分誇大之嫌,但還是可以湊合著看的,咱就不詳細分析了)

/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
2、美國實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這點咱研究的比較多,深入分析一下)

(1)對待日本政策的全面調整:

根據杜魯門主義的戰略,美國原想通過扶助蔣介石並使之統治中國,再以它為據點進行反共的戰略。由於形勢的變化,特別是中國革命的勝利,使美國遠東的戰略而破產。於是,日本在美國的亞洲戰略中變得重要起來,即美國打逄使日本替代原來擬想中的蔣介石政權,而成為其亞洲的反共據點,為了實施這一新戰略,為了遏制蘇聯和中國,美國重新調整了對日政策,放寬了對日本的懲罰,就是從削弱日本,轉為扶植日本。建設遠東工廠就是最好例證。 建設遠東工廠的重要一步就是使日本盡快擺脫戰後的通貨膨脹和糧食危機。

(2)朝鮮戰爭以及越南戰爭的訂貨需求:

戰後美國為了爭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發動了對朝鮮的侵略戰爭。這場戰爭給日本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日本立刻成了美國的後方軍需物資供應基地和武器,軍械的修理廠。由此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極大地刺激了日本經濟的迅速恢復,帶來了國內的消費景氣。1964到1968年越南戰爭期間,美國又從日本訂購大量軍需物資。除這些有形的直接訂購物資外,美國還相應地為日本產品進入東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市場打開了通道。

(3)舊金山體制的構築和建立

1951年在舊金山召開了對日媾和會議,9月8日,日美簽訂了《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安保條約規定美軍有權在日本領土及其周圍駐留,這一時期,日本以允許美國駐軍為代價,換取了美國核保護傘,使戰後日本刻的較為安定的國際環境和較為穩定的國內政局。並且使日本擺脫了戰時沉重的軍費負擔,這樣得以把資源,勞動力技術開發與科學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於和平經濟的發展。

3、相對充足而廉價的資源能源供應

戰後,世界資源,能源的新發現和大量開采以及其在世界市場上的廉價供應,為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戰後東南亞,大洋洲和南美許多國家鐵礦的開發,以中東和非洲新油田的發現和開采為中心的世界石油產量激增和價格的低廉化,對日本這個極端缺乏資源,能源的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條件。

以上是總結的日本經濟崛起的一些客觀條件,當然還有第三次科技以革命的推動,不贅述了,也歡迎大家補充,反正憤青是比較喜歡看這些的。

下面再來談談日本戰後崛起的主觀原因,也是本人覺得非常值得中國關注和借鑒的地方

1、制定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加入國際競爭體系

日本經濟很完成了戰後經濟恢復後,日本政府適時制定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看準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根據國內資源貧乏的實際,選擇了以重、化學工作為中心的加工貿易型的面向國際的發展戰略。並相應調整產業結構,優化重組國內企業,保護大型企業,鼓勵發展托拉斯企業。三菱系統三大重工業企業合並成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就是成功的典型。 從60年代開始,日本實行貿易資本的自由化政策,積極加入發達國家的貿易競爭體系。在國際貿易競爭體系中,牢記:有、全、新、精的四字競爭方針,也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新,人新我精。在產品市場佔有上,做到銷售一代,儲存一代,研究一代的三代」銷售原則。為了立足國際市場,日本政府還制訂了一系列扶持與干預經濟的政策,日本汽車工業的崛起就是最好的證明。 首先,政府積極扶持,給予政策傾斜。一是減免多種費稅,二是重獎設計新產品開發的有功之臣。三是擴大企業的進口權,生產權和技術開發權。其次,優化國內企業,建立大型集團。 再次,確定主攻方向,開發自己的名牌。

2、重視教育

日本較早的推行義務教育制度,戰前就已普及了四年及六年義務教育。1947年進行教育改革,實行九年義務教育。1950年九年義務教育完全普及,就學率達99%,1965年初中畢業升入高中的比率達69.6%;1970年高中畢業升入大學的達23.6%。同時還有配套齊全的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等。日本政府重視教育,還表現在教育經費在行政費中逐年增加,1956—1978年期間,教育經費在行政費中的比例就達20—33%;1978年教育經費占國民總投入的7.1%;同年按人口平均的教育經費相當於1950年度的51.46倍。(以上數據均有資料可查)。1962年日本政府提出了「造就人才」、「建設國家」的戰略思想。造就人才實質是美國的開發人類能力的政策,即把人看作經濟上的生產力,因教育投資來開發這個力量的政策,是和日本式道德教育相結合的產物。為實現這個戰略日本政府建立了優秀學生選拔制度,建立優秀學生跟蹤檔案,確保成才。對義務教育期間的中小學免費提供教科書,對家境貧窮的學生提供助學金和中餐補貼制度。並且建立光榮家長評選制度。對那些教子有方家長給予獎勵,使尊師尊教成為日本國民的自覺行動。通過大力發展教育,日本國民的整體素質大幅度提高,發展經濟所需的各類人才都有了較充分的保證。21世紀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科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是教育的競爭。中國要自立於世界強國之林,各級政府都必須要向日本那樣,真正把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來抓,真正樹立科教興國的意識,不能以經濟困難為借口而忽視教育壓縮教育經費的投入。比如搞什麼教育產業化。

3、重視科技

二戰以後,尤其是在50年代以後,形成了以電子和微電子技術、原子能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和新材料開發和利用技術等為代表的世界性的科技革命高潮。50年代—70年代是日本經濟恢復發展的主要時期,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普及運用的關鍵時期,日本趕上了機遇,更抓住了機遇,在確立外向型經濟妥展戰略的同時,制定了科技立國長遠發展戰略,注意吸取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選擇以計算機技術的開發,合成材料技術的開發,為振興日本工業的突破口,引進國際尖端技術,進行消化後使之轉化為生產力。據統計1956—1964年,日本經濟全年平均增長率為10.1%,其中因技術而增長的部分為48.5%。可見運用科技革命的成果是日本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4、良好的社會福利體系,重視國民的社會保障

如果一個國家的社會福利體系是不完善的話,那麼,這個國家的發展肯定是缺乏後勁的,不能充分調動國民的積極性。日本在社會福利體系方面做得非常好,在這里,最主要的就是社會保險,其基本內容包括:

(1)生活保護。主要是對生活困難的人提供生活、教育、住宅、醫療等方面的公共救濟,以保障國民的最低生活水平。

(2)公共衛生。主要是為預防傳染病等,向國民提供健康診斷和衛生檢查等。

(3)失業對策。主要是救濟失業者,實施失業對策事業,支付失業保險等。

(4)社會福利。主要是指建設有關福利設施,提供有關福利服務。

(5)社會保險。是指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社會醫療保險制度。

日本的社會保障雖然在二戰前就已經有所發展,但是真正的發展則是從戰後才開始的。與歐美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盡管日本的社會保障長期處於落後狀態,但是其卻發展很快。

5、國內的高儲蓄率,政府合理利用資金。

二戰後,為了達到經濟高速發展的目標,日本政府長期堅持推行高積累、高投資和強化資本積累的政策,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的運行機制,這也是日本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重要內容。但是,高積累的基礎是什麼?是雄厚的資金支持。一方面,日本政府盡量壓低工人的工資,另一方面則號召國民響應政府的政策而存錢,以確保日本工業能有充足的低息資金來源。再加上受傳統文化傳統的影響,日本國民比較勤儉,都願意把錢存起來,家庭儲蓄率很高。正是出於日本的高儲蓄率,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資金支持。大量的資金被國家運用到了急需發展的部門行業。

6、樂於奉獻,勤勉踏實的精神

日本人為了家庭,為了妻子兒子,為了幸福的生活,自覺地加倍工作。他們堅信勤勞就會幸福,甚至甘願犧牲自己的汗水而少取工資。日本人效忠企業,以廠為家。真正樹立廠興我榮,廠衰我恥的企業競爭意識,正是這種樂於奉獻的勤勉勞作精神,創造了戰後日本經濟的騰飛,塑造了日本民族深邃的靈魂。我想日本人善於學習,塌實勤勞品質是得到大多數中國人認可的,上一次慕斑竹搞過這樣的投票,大家的投票結果也能說明問題。

7、積極改善與周邊鄰國的關系

70年代以後,日本隨著經濟的發展,地位的提高,開始改變了向美國一邊倒的對外政策方針。積極改善與周邊鄰國的關系,為發展經濟服務。先後出台了等距離多邊外交政策、全方位和平外交政策以及自主選擇外交政策。 1972年9月田中內閣同中國恢復邦交,邁出了多邊自主外交的第一步。兩國貿易迅速增長,對日本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事實也證明,中日友好,兩國都能從雙邊貿易中得到實惠,不可否認,近兩年中日之間的政冷開始影響到經濟關系,並且已經出現局部經冷現象,但政冷經熱仍是當前中日關系的基本特徵。憤青們認為,中日經冷日本損失更大。但是這種觀點經不住推敲。退一步講,即使從絕對量上看雙方損失一樣,但對各自影響差別很大如同一個壯年漢子和小孩各吃對方一拳,誰會更疼?畢竟中日經濟發展水平和總量差距較大。中日關系要服務於哪個目標?是為了中國實現本世紀中葉中等發達國家的目標?還是為了解氣而圖一時之快?正是在這層意義上,中國不應輕易人為製造中日經冷。不在主權領土問題上讓步,不在台灣問題上讓步,不破壞中日經濟合作關系,應該是中日關系發展的三個底線。對於中國來說,打開中日政經關系這個結,關鍵還在於解決自己的發展問題,壯大自身實力。舉個例子,現在中國GDP總量是日本的1/3,人均GDP更只有日本的1/40。我相信,等到中國GDP總量和日本差不多時,日本對中國的態度肯定與現在不同。等到中日人均GDP相當時,這個變化會更大。

❾ 日本,德國為什麼能那麼快發展起來

原因是1, 作為戰敗國,軍事發展受到限制,國家資金主要用於經濟,科學,教育等發展,就像樹打叉一樣。少了許多枝叉,主幹就會長得更好,更快。2日本德國原本科學技術水平較高,工業基礎較好,又是一心一意的去發展因此發展較快。3它們的發展速度與亞洲四小龍比不相上下,並不十分特別,與中國大陸比明顯發展的快,是因為大陸走了太多的彎路。

❿ 日本工業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日本工業化有自己的特點。第一,日本的工業化是在政府的推動和對外軍事侵略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歐美國家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政府也會起到很大作用,但是政府推動工業化在日本表現得更加明顯。日本的工業化從開始到基本完成,起主導作用的都是明治政府。明治政府通過發行「金祿公債」,設立「創業基金」和「勸業基金」,增加財政信貸以及「處理」國營企業等一系列措施,支持、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尤其是那些與政府關系非常密切的官商,從而形成了日本工業化中的私人資本和國家權力之間的特殊關系。在日本,財閥對政府是有依賴性的。明治政府在工業化中提供了大量的公共產品,興建了有利於軍事工業的社會基礎設施。通過公共產品的提供,進一步確立了政府在工業化中的地位。 第二,因為日本工業化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情勢,所以其工業化道路和歐美國家有很多不同。英法等國家的工業化,一般都是從消費資料生產部門,尤其是紡織業的生產過程的機械化開始,在這些行業的機械化達到一定的水平之後,在擴展到生產資料的生產部門。日本的工業化過程則要相對復雜。消費資料生產部門和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現代化是相互交錯進行的。對於私人資本而言,工業化是從以紡織業為代表的輕工業開始的,然後擴展到造船、機械機器等重工業部門。對於國家資本來講,因為已有幕藩體制下的軍工企業基礎,所以一開始就從軍事重工業開始著手工業化。 第三,日本的工業化是通過移植西方近代產業和外國的技術裝備實現的。當日本進行工業化的時候,西方的歐美國家工業化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這樣一個情勢,使得日本可以引進當時最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工業化的經營管理思想、組織形式和各種制度安排。引進大量的技術設備為工業化提供了一個好的平台,但是由於國內的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特別是重工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軍事工業,所以使得日本的機器製造業較為落後。基礎的薄弱和產業結構的畸形使得日本對外國技術裝備的依賴加深,從而導致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日本都把重工業作為工業化的目標選擇。 第四,日本的工業化是非西方的工業化,其中蘊含了日本的民族精神。著名的經濟史學家戴維路S路蘭德斯認為,文化在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很大。他說:「任何類型的經濟發展都是復雜的,而且包括種種相互影響的因素。其中還常有機會成分。但在對這些偶然事件,或隨機事件,或由地理引起的問題作一最終分析時,『文化』則被廣泛使用。[1]」 弗朗西斯路福山也認為:「現代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卻不足以構成現代繁榮和社會安康的充分條件,它們還必須與某些傳統和道德習俗相結合。[2]」日本將其精神和工業化結合在一起。日本沒有基督教的傳統,「無意對創世作猜測或崇拜一個滋生萬物之神,注重自然現象,甚至敬畏出類拔萃的山川鳥獸。這種種專著於刻下環境之事物,有意受自然力量之感召,不沉湎於抽象觀念的習慣,不可能與日本人經常在技術工作中表現精研獨到的能力及個人行動易於協調沒有關系。[3]」 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和等級制思想使得日本人有了崇武尚美的獨特性格。這種性格和加上島國的約束使得日本人經常有侵略意識。在日本重工業化的過程中,日本人正是通過戰爭掠奪到工業化所需要的資本。日本人善於學習,而且非常徹底,表現在它的制度變遷上。歷史上,當中國經濟獨步於世界的時候,那麼它學習中國的官僚組織架構。但是由於沒有異族侵略的威脅,所以日本沒有像中國一樣形成中央集權制,日本的戰國時代時間很久。在西方崛起以後,日本人很快便選擇「脫亞入歐」,開始學習西方各國的制度。根據本國的歷史和國情,日本人從英國、法國、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借鑒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通過借鑒學習,從而融合到自己的經濟發展大計當中,並且成就了自己的工業化

閱讀全文

與德國日本工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a和奧迪c哪個好 瀏覽:17
汽車淋雨花斑是什麼病 瀏覽:454
賓士斯瑪特如何過戶 瀏覽:395
黑色汽車刮痕怎麼處理 瀏覽:440
奧迪a4轎車現在多少錢 瀏覽:717
賓士尾燈不亮了怎麼回事 瀏覽:137
寶馬2和3哪個性價比好 瀏覽:929
汽車新車保險可以拖多久 瀏覽:172
二手汽車網上哪裡買 瀏覽:378
寶馬7系駐車制動失效怎麼解決 瀏覽:762
老款汽車藍牙按鍵是哪個 瀏覽:814
汽車鎖住了怎麼辦開 瀏覽:140
揚州汽車貼膜培訓多久能出師 瀏覽:814
現代工業大學怎麼樣 瀏覽:49
長城汽車返廠大修得多久 瀏覽:497
寶馬m3如何省油 瀏覽:231
寶馬引擎蓋溫度多少 瀏覽:753
坐公共汽車到泉州要多少錢 瀏覽:419
奧迪q3氣壓低怎麼消除 瀏覽:544
衡陽有哪些汽車製造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