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模式的重要特徵是從農耕農耕社會向工業化現代社會轉型的跨越式發展
縱觀中國歷史,我們能看到中國一直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農業大國,從古至今人們一直都在發展農業。而隨著西方世界工業革命的興起,中國人面對落後的差距,也開始逐漸發展工業文明,逐漸的由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要想從農耕文明轉型到工業文明,首先要從思想上進行轉變,其次在付出行動,將理論和實際完全的結合起來,才能實現華麗的轉變。並且歷史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才能完全轉變。
(1)資本主義萌芽,形成理論馬克思主義中有著規律這一觀點,人類社會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所以不管是農業社會還是工業社會,都有其發展的規律。中國也不例外,早在明朝時期就形成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現象。而在清朝時期,外國的殖民統治大大加深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現象。這為中國提供了先進的思想水平,也為農耕文明轉向工業文明提供了理論基礎。這可以說是轉型的第一步,也就是理論來源。
(2)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完成轉變工業文明要想得到發展,就必須提高國家的社會生產力。只有當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就會變得迅速。中國一直在探索適合自己國家的道路,在已經有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前提下,不斷提升自己的國家實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完成轉變。中國在清朝,因為閉關鎖國已經和世界形成了巨大的差距,如果繼續保留農耕文明,對中國的發展肯定是不利的,所以必須要過渡到工業時代。也許中國在上個世紀初受到了外國的侵略,國家地位變得落後,但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已經從農耕文明順利轉到工業時代了。當然目前中國還是屬
2. 中國是如何實現工業化的
新中國的現代化,主要包括經濟上的工業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上的科學化和理性化等三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其核知心是工業化問題。
新中國工業化的發展歷程:
1、過渡時期(1949—1956年):新中國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平抑物價,統一財經;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先合理調整後社會主義改造;超額完成一五計劃等措施使新中國的工業化全面道起步。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年):基本建設投資近千億元,石油電力工業發展迅速,交通運輸業也有較大發展,但「大躍進」三年造成了我國工業的畸形發展。③文革時期(1966-1976年):受「階級斗爭為綱」的影響,除交通運輸業外其他版均處於倒退的局面,新中國工業出現了嚴重挫折。④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8年以來):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決策,為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農村中權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城市中企業管理體制和所有制結構的變化,沿海經濟特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開辟,推動了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從而大大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進程。
3. 中國近代以來工業化歷程
1、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時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外資企業的刺激和洋務派創辦工業的影響下,中國出現了第一批由私人投資的近代工業。著名企業有: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等。
2、近代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時期
從甲午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第一個高潮。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加強對華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客觀條件。
3、近代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時期
1912年~1922年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春天」,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一戰期間,歐洲各帝國主義國家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4、近代民族工業的顯著發展時期
1927年~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同前期,近代民族工業又出現了一個短暫發展時期,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一浪高過一浪,廣大群眾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
5、近代民族工業陷入困境時期
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末,近代民族工業陷入困境,日益萎縮。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空前野蠻的洗劫和破壞使淪陷區民族工業受到毀滅性打擊;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極大地破壞了經濟發展;國民政府的惡性通貨膨脹政策,使民族工業遭到致命的打擊。
(3)清朝農耕中國如何實現工業化擴展閱讀:
清朝晚期中國民族工業步履維艱、發展緩慢的社會原因:
1、資本主義列強依仗在中國攫取的特權和利用他們的雄厚強大的資金、技術優勢,壓制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2、腐敗政府徵收高額厘金、各級政府敲詐勒索等因素,又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使民族工業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3、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充分和資產階級領導的社會變革的挫折,使中國的民族工業難以獲得真正的獨立發展。
4. 為什麼中國在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下,沒有實現工業化
在政治上,清朝的專制統治達到了封建歷史上的巔峰,乾隆後期吏治腐敗,八股取士嚴重地阻礙了知識分子的創新能力,文字獄的盛行使得知識分子鑽進古書堆鑽研考證學,有礙於思想文化的繁榮發達,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和經濟都以畸形的形態發展。與此同時,在西方英國首先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為英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法國的啟蒙運動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思想解放和理論基礎,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戰爭又將啟蒙思想、社會契約論的理念傳播到整個歐洲,美國也通過戰爭的方式去的獨立進而發展資本主義。
在經濟上,明代末期的沿海城市雖然出現過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是卻沒有太大的發展,中國人然是一個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業國家,政府在經濟上時重農抑商的。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外國對中國從貨物傾銷轉為資本輸出的經濟侵略以及大量的賠款進一步使中國經濟崩潰;同期的西方開辟新航路以後,就不斷的向海外貿易擴張,進行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從而發展資本主義,重商主義是其特點,主張以無形的手操縱市場。
科技方面,在西方進行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的科技與器物的發展是相較很緩慢的,這也是競爭力下降的一個原因。
如樓主所說的「變化」而言,應該就是指政治上的專制加強,以及無法與時俱進的經濟思想和科技的發展是導致明清以後綜合國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5. 中國古代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的變化
首先,從生產關系角度講,農耕文明時期,屬於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土地為基礎,而無論中國,還是歐洲各國,手工業都相當於副產業,而,對於中國而言,在明朝中晚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使得手工業進一步發展,然而不知是歷史機緣還是巧合,趕上了清廷的統治者,中國率先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希望破滅了,在,清朝中晚期,洋務運動的興起,客觀促進了中國工業的發展,而到了民國時期,主要是手工業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重工業是官僚資本和帝國主義控制,其次,民族資產階級實力也不夠。等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中國以農業立國,工業強國的主導思想,在鞏固輕工業的基礎之上,加緊對重工業的發展,現在,我國的工業發展已經有勞動密集型,粗放型,向著技術密集型和集約型的形式發展了,而近年來的工業產值,一直占國民生產總值的60%左右,而隨著整體經濟實力的發展,第三產業將會越來越占據主體地位,而作為世界工廠,這個名稱也許並不是什麼好事,作為世界工廠,在接觸最先進的設備和技術的同時,還帶來了大量污染,而作為世界工廠,這只是個過渡階段,將來,隨著技術的發展,中國的先進裝備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會占據主體地位,而近年來,在該產業方面,年產值已達一千多億美元了。好了,就這么多了,希望對你有些幫助。
6. 清朝對中國的貢獻不僅是疆域,是中國的黃金時代
台灣著名的學者柏楊在《中國人史綱》中將西漢前期(從文景之治到武帝前期)、唐朝前期(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和清朝前期(康乾盛世)稱為中國的三大“黃金時代”。這三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柏楊為什麼認為清朝前期是中國的三大“黃金時代”之一呢?我們來看看清朝前期達成的一系列成就。
一,清朝奠定了現代中國疆域版圖的基礎
明清時期,也是國際法和國家主權形成的時期。在這個時代,西方國家正在全世界瘋狂地進行“跑馬圈地”,如果這個時代沒有搶佔先機,那麼未來就不會有更多的主權疆域。清朝之前,元朝有廣闊的疆域,是中國歷代之最,但是元朝早已崩潰,曾經管轄過的土地也已經分裂而出。明朝占據著農耕地區,蒙古占據著大漠南北,青藏高原存在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當地政權,東北有女真各部,西北有東察合台汗國。如果只是以明朝的疆域進入近代,那麼中國的疆域將不到400萬平方公里。
明末清初三大家
結語:不過,如果從中西方的對比來看,康乾盛世只是農耕文明的夕照,雖然無比輝煌,但是終究走向黑暗的深淵。而西方文明正是初生的朝陽,充滿生機活力。白楊評價到“第三個黃金時代,帶給中國的不是第一個黃金時代那種澎湃的學術思潮,也不是第二個黃金時代那種英雄們氣吞山河的氣概,而僅僅是一百年的和平與秩序。這本是人民最低的要求和政府最低的功能,但它在中國已絕跡了很久。但比起明王朝和更早的蒙古帝國統治時代,這一百餘年間的中國人民好像活在天堂”。
7. 中國是如何從農耕文明過渡到工業時代的
縱觀中國歷史,我們能看到中國一直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農業大國,從古至今人們一直都在發展農業。而隨著西方世界工業革命的興起,中國人面對落後的差距,也開始逐漸發展工業文明,逐漸的由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要想從農耕文明轉型到工業文明,首先要從思想上進行轉變,其次在付出行動,將理論和實際完全的結合起來,才能實現華麗的轉變。並且歷史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才能完全轉變。也許中國在上個世紀初受到了外國的侵略,國家地位變得落後,但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已經從農耕文明順利轉到工業時代了。當然目前中國還是屬於農業大國,畢竟中國人口基數大,還是要保證農業的產量的。但是不管怎麼說,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才是萬全之策。
8. 如何看待明清時期農耕經濟的高度發展
一 明清時期我國農耕經濟高度發展,農業的發展使手工業出現繁榮,私營手工業在明中後 期佔主導地位,並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二手工業的繁榮再加上世界白銀的流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具體表現為:商業資本活躍、一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的興起,區域性商人群體的形成.但統治階級卻採取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從而使中國失去發展經濟的大好機遇.
三 另外這一時期,雖然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但只出現在局部地區、個別行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全國仍居主導地位.總之,在明中後期中國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時候,西方已經開辟了新航路,對外殖民擴張.當清朝中國閉關鎖國愈演愈烈的時候,西方已開始進行工業革命,並四處搶占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中國日益落後於西方.
9. 中國近代工業是如何起步的
中國近代工業化起步於洋務運動時期。
洋務企業:中國近代工業化的起步
(1)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
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設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經營的天津機器製造局。
(2)近代民用工業的創辦
洋務運動後期,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洋務派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規模較大的有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設立的開平煤礦、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
10. 如果西方100多年前不侵略清朝,清朝能否自主完成工業化轉變
首先,縱然是100多年前西方不侵略清朝,清朝也不可能自主完成工業化轉變。
1.晚清時期的國內形勢:
政治上:政治腐敗、封建專制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發展,已不適應社會需求。
經濟上:小農經濟的封閉落後同樣不適應社會的發展,大量的勞動力都集中在土地上。工業化所需的勞動力得不到滿足,資本主義商業化得不到發展。
4.西方國家的對外殖民擴張,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工業化原材料,為工業化提供了充足的資金。
5.西方近代教育的顯著提升,為工業化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6.國家對科學技術的支持,推動了工業化的發展。
由此可見:西方近代能夠進行工業化,是有無數的前提條件的,不是說想發展工業化就發展工業化的。只有自身具備了所需的前提條件,才能夠成功的完成向工業化的轉變。
除此之外,西方對中國的侵略,客觀上來說,是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工業化。如果沒有西方的侵略,中國的近代化、工業化進程可能會晚幾十年。但這只是客觀上來說,並不是說西方侵略我中國就是正確的。(侵略他國是極其錯誤惡劣的行為)
所以綜上所述,如果西方100多年前不侵略清朝,清朝也不可能自主完成工業化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