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東源縣工業發展如何

東源縣工業發展如何

發布時間:2022-04-27 02:46:29

Ⅰ 河源怎麼樣

2009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416.9億元,同比增長10.7%;人均生產總值14325元,增長8.2%。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與人均生產總值分別居全省第19位與第17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2.5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223.9億元,增長12.2%;第三產業增加值140.5億元,增長10.4%;三大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3.1∶54.1∶32.8調整為12.6∶53.7∶33.7。在淘汰落後產能減少工業產值50多億元的情況下,實現全社會工業總產值670.4億元、工業增加值205.2億元,分別增長14%和13.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26.7億元、工業增加值189.5億元,分別增長14.8%和1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0.18億元,增長14.6%。稅收總收入40.9億元,增長8.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8.1億元,增長10.1%,增幅提高35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外資2.3億美元,總量居全省第12位。外貿出口14.2億美元,增長13.3%,增幅居全省第3位。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得到有效控制,全年下降2.4%。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0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37元,增長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045元,增長6.7%。人均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外貿出口、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等主要指標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規劃預期目標。根據《2009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河源市居全國綜合增長競爭力第二位。 2008年全市生產總值394.13億元,比上年增長(下同)10.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2.7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16.5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24.80億元,分別增長5.4%、12.8%和9.1%。三大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3.4∶53.4∶33.2調整為13.4:54.9:31.7。人均生產總值達13860元,增長8.9%。全社會工業增加值199.7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3.46億元,分別增長15.6%和16.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7.61億元,增長16.2%;完成稅收總收入36.45億元,增長2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3.96億元,增長19.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7.18億元;外貿出口額12.47億美元,增長39.3%,增幅居全省第一;實際利用外資3.22億美元熏增長10.1%。城鎮年末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0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72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3元,分別增長6.7%和7.0%;人口自然增長率7.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6.4%。節能減排任務全面完成。 農業生產穩定。農作物種植面積達183萬畝,其中晚稻111.27萬畝,同比增加1.23萬畝。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其中優質稻種植面積89.8萬畝,占晚稻總面積的70.5%,增加2個百分點。經濟作物面積和產量增加,花生種植面積13.9萬畝,增加0.51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7.95萬畝,增加0.56萬畝。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農業龍頭企業103家,比去年底增加4家,帶動農戶12.42萬戶,增加2.25萬戶,帶動農戶人均增收800元。1-8月,全市共組織5家企業申報「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家企業申報「綠色食品」認證,組織4家企業6種產品申報廣東省名牌農產品。 投資增勢強勁。1-8月,全市城鎮集體以上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2.4億元,同比增長48.4%。其中基本建設投資20.2億元,增長66.7 %;更新改造投資3.17億元,增長17.6%;房地產開發投資5.73億元,增長69.5%;全市工業投資規模持續擴大,完成工業投資額13.84億元,增長54.8%,增幅同比提高11.7個百分點,比今年1-7月提高14個百分點。其中市直、連平縣的工業投資成倍增長,分別增長94.7倍和1.57倍。 重點建設項目實施情況良好。全市34個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43.38億元,占年度計劃的69%,其中投產項目完成投資39.45億元,占年度計劃的83%;續建項目完成投資2.54億元,占年度計劃的26%;新開工項目完成投資1.39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26%。其中粵贛高速、龍梅高速、農夫山泉、市福新工業園、河源美平工業園等項目進展順利。 外貿出口快速增長。1-7月,全市進出口總額達2.61億美元,增長41.9%,比上半年提高9.5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41億美元,增長29.7%;進口總額1.2億美元,增長59.5%。「三資企業」出口快速增長繼續成為我市外貿出口的一大亮點。1-7月「三資企業」出口總額達1.2億美元,增長31.1 %,佔全市出口總額的85%。 利用外資平穩增長。1-8月,全市共新批直接利用外資項目78宗,下降14.3%,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78億美元,同比增長6.6%;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03億美元,增長12.8%。 新簽項目質量提高。1-8月,全市在新簽項目同比減少13宗的情況下,平均每宗項目合同利用外資同比增加70萬美元,表明新簽項目規模有所擴大,質量有所提高,確保了合同利用外資總額實現持續增長。 財政收入增長居全省首位。全市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79億元,同比增長43%,增幅同比提高9.6個百分點,居全省地級市首位。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支出為20.27億元,增長37.1%。國、地稅完成總稅收10.42億元,增長48.8%,增幅同比提高16.4個百分點。全市各縣財政收入綜合增長率居全省前列,5個縣的財政收入綜合增長率在全省67個縣(市)的排位分別為:連平縣(80.43%)第1位,和平縣(77.03%)第2位,龍川縣(71.26%)第3位,東源縣(67.79%)第5位,紫金縣(23.92%)第26位,連平縣、紫金縣排位比今年1-7月分別前移1位和3位。 金融形勢穩定。8月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94.4億元,增長10.4 %,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40.34億元,增長11.6%;貸款余額104億元,增長11.9 %。

Ⅱ 東源縣的經濟

東源縣委、縣政府堅持實施「工業立縣、農業穩縣、旅遊旺縣、旺城擴城、教育強縣、和諧穩定和固本強基」七大戰略,積極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全縣規劃分為三個經濟片區:205國道和高速公路沿線鄉鎮為工業經濟區,重點開展招商引資,發展外源型經濟;東片鄉鎮為資源經濟區,重點利用當地礦產資源進行深加工,發展內源型經濟;萬綠湖庫區鄉鎮為生態保護區,重點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林業和生態旅遊業。努力打造工業大縣、旅遊強縣、生態名縣;以打造「後發東源」為目標,搶抓國際產業和珠三角產業轉移的機遇,大力推進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效,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效,實現了多年財稅綜合增長率排在全省67個山區縣的前列,六項主要經濟指標綜合得分名列河源市前茅的目標。
2010年,東源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9.55億元,比上年增長(下同)12.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17億元,比上年增長6.5%,第二產業增加值33.21億元,增長17.0%,第三產業增加值16.89億元,增長11.6%;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07億元,增長18.0%,財政綜合增長率在全省排名第48位,與上年比前移12位;實現工商稅收5.27億元,比上年增長32.7%,其中鄉鎮稅收4.72億元,佔全縣總稅收89.6%,有8個鄉鎮稅收1000萬元以上。對外貿易持續增長,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2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6.4%。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三次產業比例由2009年17.3∶53.2∶29.5調整為2010年16.9∶55.1∶28.0;工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旅遊產業不斷壯大,農業穩定發展。
2011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73.6億元,比上年增長(2010年不變價,下同)15.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3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40.0億元,增長22.2%;第三產業增加值21.3億元,增長10.5%。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0億元,增長36.6%,財政綜合增長率在全省山區縣排名第16位、全市排名第3位。實現稅收收入7.3億元,增長31.3%。實現利用外資3000萬美元,增長48.4%。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一二三產業比例從2010年的16.9∶55.1∶28.0調整為16.7:54.3:29.0。實施富縣強鎮戰略成效初顯,有10個鄉鎮稅收超1000萬元,其中仙塘鎮、澗頭鎮實現超億元目標。 東源縣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紅薯、玉米、小麥、蠶豆、豌豆等。東源縣(區)經濟作物種類較多,種植歷史悠久,主要有花生、甘蔗、大豆、木薯等。
水稻是東源縣主要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40萬畝。通過不斷推廣優良品種,應用規范化栽培技術,開展病蟲害綜合防治,水稻產量逐年上升。1999年,全縣水稻種植面積44.17萬畝,總產20.85萬噸,總產首次突破20萬噸大關。2001年開始,實行農業結構調整,擴大經濟作物種植,調減水稻種植面積,全縣水稻總產穩定在18萬噸以上。2004年晚造由於受乾旱和寒露風影響導致減產,水稻全年種植39.22萬畝,總產15.7萬噸。
紅薯1988年,全區種植面積5.1萬畝,總產5109噸,畝產僅99公斤(5∶1折稻穀計算)。1989~1991年,每年種植面積穩定在5萬畝以上,畝產增至117公斤。隨著紅薯品種的不斷改良,推廣先進技術,1997年畝產達到297公斤,總產首次突破1萬噸。2001年畝產307公斤,總產達1.4萬噸,是歷年紅薯畝產最高的年份。
玉米1988~1990年,郊區玉米種植零星分散,多種於輋壩地及菜園地,種植面積和產量較少。1990年種植面積8631畝,畝產53公斤,總產456噸。1995年開始,東源縣組織實施省人大「一鄉一品」議案項目,分別在燈塔和黃田鎮建立1000畝以上玉米高產示範點。2000年,全縣玉米種植面積4.68萬畝,畝產226公斤,總產1.06萬噸,為歷年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最高的年份。2004年種植玉米3.37萬畝,總產0.72萬噸。
小麥、蠶豌豆1988~1992年,郊區小麥每年種植面積穩定在1.5萬畝以上,總產1000多噸。1993年後,種植面積和產量逐年減少,2002年種植面積僅1252畝,總產137噸。蠶豌豆種植以冬種為主,種植面積和產量比較穩定。蠶豌豆常年種植面積3.6萬畝,畝產108公斤,總產約3892噸。
東源縣立足縣情,積極推行農業結構調整戰略,大力抓好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經濟保持每年遞增6%以上。按照「抓龍頭、辦基地、創名牌、突特色」的工作思路,東源縣形成了一批優質農產品品牌:望郎回板栗、仙湖茶、霸王花米粉、客家釀酒、蜂蜜等。
2009年,該縣進入廣東省40個產糧大縣行列。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被認定為省級農業綜合開發縣。實施東江上游特色水果產業帶項目,共種植板栗、檸檬1.5萬畝,建立板栗、茶葉、油茶、檸檬、葯材等特色農業基地10個,全縣水果種植面積達34萬畝。新增兩個市級專業鎮,農業龍頭企業增至31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增至387家,帶動農戶3萬多戶參與農業開發與生產,戶均增收2800元。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了綠保油茶、大葉山靈芝、康禾貢茶等一批名牌產品。
201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6.75億元,比2005年(下同)增長40.8%;糧食種植面積48.7萬畝,總產20.05萬噸,其中水稻種植面積41.8萬畝,總產19.14萬噸,畝產458公斤;人均純收入6138元,增長58%。 1988年,郊區有工業企業168家,其中國有工業19家,集體工業148家,其他1家。年工業總產值8131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6.2%。
20世紀90年代後,東源縣(郊區)逐步進行工業體制改革,縣內工業所有制結構發生變化,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至2004年,全縣工業企業形成多成分、多層次經濟類型的工業結構。
2010年,東源縣實現全社會工業總產值103億元,比上年增長20.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8.43億元,比上年增長21.7%。加大投入,完善工業園區建設,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全縣工業園區規劃面積50.5平方公里,年內已開發建設19.3平方公里,落戶企業22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58家增至65家。
2011年,新簽約項目20個,合同投資總額72億元。成功引進投資28.8億元的道格拉斯陶瓷、投資20億元的風力發電以及一批石英石、石灰石、瓷土等資源深加工項目,以石英石深加工、旋窯水泥、新型環保陶瓷等新材料產業集聚步伐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取得新跨越,實現園區工業生產總值60.4億元。深圳鹽田(東源)產業轉移園被省政府正式認定為省級產業轉移園。全年實現全社會工業總產值121億元,增長16.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4.9億元,增長17.3%。

Ⅲ 河源市現在的東源縣城會移走嗎

暫時不會,可是以後有這樣的可能性。一、市區與縣城間的距離太近了,不利於倆地方的發展。二、周圍的空間有限,也不利於縣城發展(工業區越來越多啦)。三、貌似於縣城可能會變成東源的學校區域。哈哈,可是這一兩年可能不會變吧

Ⅳ 河源市東源縣哪個鎮發展比較好

現在發展最快的是仙塘鎮,或高塘鎮跟徐洞鎮那一帶都正在高速發展著,建議仙塘好點先。因為我經常那裡跑的。

Ⅳ 陽春和河源這兩個城市哪個城市建設好

陽江市離珠海近點!
珠海→陽江:240公里
珠海→河源310公里.

就我個人覺得,河源的收入不高,消費水平絕對是達到廣州深圳的水平.而陽江靠海吃海,消費水平不是很高,收入也不高!

河源的經濟特點:發展速度非常之快,快得令人驚嘆.後發河源,發展強力很大!將打造全國手機生產基地.
在港商中流行這么一句話"80年代看深圳,新千年看河源."
在上半年的深圳晶報稱"河源的全國經濟上升幅度排在全國第2.

2005年上半年工業經濟提速增效。1-8月全市全社會工業總產值114.1億元,同比增長33.4%;工業增加值33.56億元,增長30.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3.84億元,增長38.2%,實現工業增加值27.48億元,同比增長34.2%,增幅均排在全省第二位(清遠市居首位),股份制企業和「三資企業」增長強勁,產值分別增長72.2%、42.4%。全市工業用電量8.1億千瓦時,增長1.6%。1-7月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指數為164.8%,同比提高18%;比全省高出17.4個百分點,增幅居全省地級市首位,效益指數再創歷史新高。區域工業持續加快發展,差距明顯縮小。發展最快的是東源縣,工業增加值增長61.1%,增幅同比提高18.5個百分點,最慢的是市直,工業增加值增長26.5%,增幅同比提高10.2個百分點,其它地區工業增加值增進依次為:和平57%、龍川51.2%、連平47.4%、紫金41.3%、源城39.6%,地區之間工業增速差距雖然高達34.6個百分點,但發展差距同比縮小34.6個百分點,比1-7月縮小了8.8個百分點。

農業生產穩定。農作物種植面積達183萬畝,其中晚稻111.27萬畝,同比增加1.23萬畝。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其中優質稻種植面積89.8萬畝,占晚稻總面積的70.5%,增加2個百分點。經濟作物面積和產量增加,花生種植面積13.9萬畝,增加0.51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7.95萬畝,增加0.56萬畝。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農業龍頭企業103家,比去年底增加4家,帶動農戶12.42萬戶,增加2.25萬戶,帶動農戶人均增收800元。1-8月,全市共組織5家企業申報「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家企業申報「綠色食品」認證,組織4家企業6種產品申報廣東省名牌農產品。

投資增勢強勁。1-8月,全市城鎮集體以上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2.4億元,同比增長48.4%。其中基本建設投資20.2億元,增長66.7 %;更新改造投資3.17億元,增長17.6%;房地產開發投資5.73億元,增長69.5%;全市工業投資規模持續擴大,完成工業投資額13.84億元,增長54.8%,增幅同比提高11.7個百分點,比今年1-7月提高14個百分點。其中市直、連平縣的工業投資成倍增長,分別增長94.7倍和1.57倍。

重點建設項目實施情況良好。全市34個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43.38億元,占年度計劃的69%,其中投產項目完成投資39.45億元,占年度計劃的83%;續建項目完成投資2.54億元,占年度計劃的26%;新開工項目完成投資1.39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26%。其中粵贛高速、龍梅高速、農夫山泉、市福新工業園、河源美平工業園等項目進展順利。

外貿出口快速增長。1-7月,全市進出口總額達2.61億美元,增長41.9%,比上半年提高9.5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41億美元,增長29.7%;進口總額1.2億美元,增長59.5%。「三資企業」出口快速增長繼續成為我市外貿出口的一大亮點。1-7月「三資企業」出口總額達1.2億美元,增長31.1 %,佔全市出口總額的85%。

利用外資平穩增長。1-8月,全市共新批直接利用外資項目78宗,下降14.3%,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78億美元,同比增長6.6%;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03億美元,增長12.8%。

新簽項目質量提高。1-8月,全市在新簽項目同比減少13宗的情況下,平均每宗項目合同利用外資同比增加70萬美元,表明新簽項目規模有所擴大,質量有所提高,確保了合同利用外資總額實現持續增長。

財政收入增長居全省首位。全市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79億元,同比增長43%,增幅同比提高9.6個百分點,居全省地級市首位。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支出為20.27億元,增長37.1%。國、地稅完成總稅收10.42億元,增長48.8%,增幅同比提高16.4個百分點。全市各縣財政收入綜合增長率居全省前列,5個縣的財政收入綜合增長率在全省67個縣(市)的排位分別為:連平縣(80.43%)第1位,和平縣(77.03%)第2位,龍川縣(71.26%)第3位,東源縣(67.79%)第5位,紫金縣(23.92%)第26位,連平縣、紫金縣排位比今年1-7月分別前移1位和3位。

金融形勢穩定。8月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94.4億元,增長10.4 %,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40.34億元,增長11.6%;貸款余額104億元,增長11.9 %。

陽江是廣東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之一,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刀剪之都」、「中國風箏之鄉」、「中國公益明星城市」、「中國詩詞之市」,享有國家賦予的沿海開放區、工業衛星鎮、山區和對台小額貿易等優惠政策。1988年建市以來,陽江市以建設現代化海濱城市為總目標,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積極實施「追趕型、科教興市、可持續發展」三大戰略,認真抓好「六個做」(做大工業,做優農業,做強海洋產業,做旺旅遊業,做好招商引資,做美環境),打好「三張牌」(民營牌、海洋牌、旅遊牌),全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國民經濟實現快速健康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2003年,全市生產總值達231.6億元。

陽江是廣東省四大傳統手工業基地之一,個體、私營經濟發達,「陽江三寶」——小刀、漆器、豆豉聞名中外。為加快民營經濟的發展,市委、市政府實施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為民營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促進了民營經濟的大發展、大提高。到2003年底,全市民營企業3.8萬家,其中民營工業企業8268家。1999年以來,民營經濟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長,民營經濟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1998年的53.6%提高到去年的69.3%。2003年民營工業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7.9%,培育了喜之郎果凍、美景牌冷卻塔、YC深溝球軸承、旺通餅干、十八子菜刀、銀鷹剪刀、永光剪刀等一批省名牌產品和馳(著)名商標,中國菜刀中心、中國剪刀中心、中國小刀中心先後落戶陽江。2001年,陽江被授予「中國刀剪之都」稱號。陽江刀剪產品產量佔全國的60%,出口佔全國的80%。工業已形成了五金、稀土、機電、建材、冶金、製糖、食品、紡織、服裝、森工等十大工業支柱行業。2003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226億元。

陽江海(島)岸線長達476公里,佔全省的1/10。海域面積3.4萬平方公里,灘塗和20米水深以內的淺海面積1638平方公里。海洋漁業資源十分豐富,海洋捕撈和海水養殖歷史悠久,盛產魷魚、魚翅、對蝦、花蟹、馬鮫、牡蠣等。全市擁有7個國家和省認可的漁港。市委、市政府立足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大打「海洋牌」,促進海洋了海洋漁業穩步發展。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吊樁牡蠣和泥蚶養殖基地、廣東省重要對蝦生產基地和加工出口基地。舉辦南海(陽江)開漁節,打造海洋漁業品牌。1999年以來,全市水產品總量和人均佔有量連續5年居全省第一。2003年全市水產品總量86.4萬噸,比1998年增長18.9%,年均增長3.1%;漁業總產值42.4億元,比1998年增長37.1%,年均增長6.5%,其中出口總額1.2億美元,比1998年增長9倍,年均增長58.8%。

陽江依山傍海,旅遊資源豐富。山、海、泉、湖、林、洞遍布全市,自然旅遊資源品種全、品位高、空間組合佳,在廣東省首屈一指。近年來,陽江市每年舉辦旅遊文化節,把旅遊、文化、體育、會展、商貿結合起來,提高陽江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2001年陽江市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海陵島大角灣風景區榮獲國家AAAA級濱海旅遊風景區、省級科技旅遊示範區和省文明景區稱號。2003年陽春凌霄岩被評為國家地質公園。2003年全市接待過夜遊客234.9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3.5億元,分別比1998年增長51.5%和71.7%,年均增長8.7%和11.4%。

認真實施「外向帶動」戰略,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降低營商成本,增強對外商的吸引力,抓住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機遇,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支持民營生產型企業自營進出口,扶持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推動對外貿易持續發展。2003年,全市進出口總額8.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8%,其中出口總額6.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8.5%。

隨著全國最大的核電項目——陽江核電站、陽西火力發電廠、陽春抽水蓄能電站、海陵島風力發電廠、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等超千億元投資的重大項目的帶動,陽江的經濟發展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大項目的建設必將牽動帶活陽江的全面發展。

Ⅵ 東源縣徐洞工業區怎麼樣

通過愛企查查看東源縣徐洞工業區更多信息和資訊。

Ⅶ 東源村的經濟

在工業上,利用該村礦產資源發展村集體經濟,有陶土資源儲量在億噸以上,引進東源琉璃瓦廠,年可生產琉璃瓦及其他配件300萬塊。有東源塑料製品廠,年生產PVC硬管材1000噸,沼氣管、太陽能管300噸。另有五金機械製造廠2家,志誠拉鏈廠1家,東源塑料造粒廠等,這些產品銷往上海、浙江、江蘇、江西、本省合肥等地。
在農業上,進一步培育壯大特色農業,在穩定糧食產量的基礎上,提高經濟作物的比例,以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進一步探索種植、養殖模式,提高花卉苗木、皖南土雞、蠶桑、煙葉種植等特色農業。2008年該村新發展2戶養雞廠,規模在20000萬只以上,煙葉種植面積達100餘畝,力爭2010年發展至500畝。

Ⅷ 河源和梧州哪個城市發達些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2008年全市生產總值394.13億元,比上年增長(下同)10.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2.7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16.5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24.80億元,分別增長5.4%、12.8%和9.1%。三大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3.4∶53.4∶33.2調整為13.4:54.9:31.7。人均生產總值達13860元,增長8.9%。全社會工業增加值199.7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3.46億元,分別增長15.6%和16.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7.61億元,增長16.2%;完成稅收總收入36.45億元,增長2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3.96億元,增長19.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7.18億元;外貿出口額12.47億美元,增長39.3%,增幅居全省第一;實際利用外資3.22億美元熏增長10.1%。城鎮年末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0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72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3元,分別增長6.7%和7.0%;人口自然增長率7.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6.4%。節能減排任務全面完成。 農業生產穩定。農作物種植面積達183萬畝,其中晚稻111.27萬畝,同比增加1.23萬畝。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其中優質稻種植面積89.8萬畝,占晚稻總面積的70.5%,增加2個百分點。經濟作物面積和產量增加,花生種植面積13.9萬畝,增加0.51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7.95萬畝,增加0.56萬畝。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農業龍頭企業103家,比去年底增加4家,帶動農戶12.42萬戶,增加2.25萬戶,帶動農戶人均增收800元。1-8月,全市共組織5家企業申報「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家企業申報「綠色食品」認證,組織4家企業6種產品申報廣東省名牌農產品。 投資增勢強勁。1-8月,全市城鎮集體以上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2.4億元,同比增長48.4%。其中基本建設投資20.2億元,增長66.7 %;更新改造投資3.17億元,增長17.6%;房地產開發投資5.73億元,增長69.5%;全市工業投資規模持續擴大,完成工業投資額13.84億元,增長54.8%,增幅同比提高11.7個百分點,比今年1-7月提高14個百分點。其中市直、連平縣的工業投資成倍增長,分別增長94.7倍和1.57倍。 重點建設項目實施情況良好。全市34個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43.38億元,占年度計劃的69%,其中投產項目完成投資39.45億元,占年度計劃的83%;續建項目完成投資2.54億元,占年度計劃的26%;新開工項目完成投資1.39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26%。其中粵贛高速、龍梅高速、農夫山泉、市福新工業園、河源美平工業園等項目進展順利。 外貿出口快速增長。1-7月,全市進出口總額達2.61億美元,增長41.9%,比上半年提高9.5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41億美元,增長29.7%;進口總額1.2億美元,增長59.5%。「三資企業」出口快速增長繼續成為我市外貿出口的一大亮點。1-7月「三資企業」出口總額達1.2億美元,增長31.1 %,佔全市出口總額的85%。 利用外資平穩增長。1-8月,全市共新批直接利用外資項目78宗,下降14.3%,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78億美元,同比增長6.6%;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03億美元,增長12.8%。 新簽項目質量提高。1-8月,全市在新簽項目同比減少13宗的情況下,平均每宗項目合同利用外資同比增加70萬美元,表明新簽項目規模有所擴大,質量有所提高,確保了合同利用外資總額實現持續增長。 財政收入增長居全省首位。全市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79億元,同比增長43%,增幅同比提高9.6個百分點,居全省地級市首位。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支出為20.27億元,增長37.1%。國、地稅完成總稅收10.42億元,增長48.8%,增幅同比提高16.4個百分點。全市各縣財政收入綜合增長率居全省前列,5個縣的財政收入綜合增長率在全省67個縣(市)的排位分別為:連平縣(80.43%)第1位,和平縣(77.03%)第2位,龍川縣(71.26%)第3位,東源縣(67.79%)第5位,紫金縣(23.92%)第26位,連平縣、紫金縣排位比今年1-7月分別前移1位和3位。 金融形勢穩定。8月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94.4億元,增長10.4 %,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40.34億元,增長11.6%;貸款余額104億元,增長11.9 %。

梧州市是廣西最早的工業基地。早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梧州市的火電、火柴、肥皂、電池、機械、紡織、冶煉、醫葯、化工等行業就享有盛譽。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梧州市工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目前,全市擁有紡織、化工、食品、機械、電子、塑料、製革、制葯、服裝、造船、輕工、印刷、石材等10多個工業門類。林化林產工業、輕化工業、食品工業、房地產業、對外貿易已發展成為梧州的優勢產業。梧州已擁有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品牌,名優產品佔全廣西的14%左右。 梧州市一直致力改善投資環境。近年來,梧州市努力為外來投資者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梧州市先後建立了現代農業實驗區和外向型工業園區,並以這兩個園區作為梧州市招商引資和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 梧州市現代農業實驗區包括43個鄉鎮,覆蓋174萬人,擁有92.4萬畝耕地。實驗區在引進新物種及核心基地建設、農業信息網路建設、農產品深加工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並得到了國家和自治區的扶持,目前已吸引一大批外商前來投資。外向型工業園區已於2002年初正式動工興建。在工業園區投資辦企業,既可享受沿海經濟開放城市的優惠政策,又可享受西部開發優惠政策,還可享受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定期減免企業所得稅的的政策。 近年來,梧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十五」時期,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西部大開發的不斷深入,梧州,這個廣西的東大門,正迎來加快發展,乘勢前進的大好機遇。尤其是總投資達到200億的河東防洪堤、長洲水利樞紐、洛湛鐵路桂東段、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騎樓城」等「五大工程」對梧州今後的發展將產生巨大的影響。可以說,「十五」時期是梧州實現新跨越的重要時期。
鐵路
洛湛鐵路 (可直達南寧、長沙、洛陽、上海) 岑羅鐵路 岑溪---羅定(在建設中) 南廣高速鐵路 南寧---廣州(在建) 柳梧鐵路 柳州---梧州(即柳肇鐵路200時速以上)(2010年開工) 由鐵路輻射到的城市達100多個。
公路
梧州的公路發達,有3條國道、4條高速公路以及2條國家級高速公路。 國道 207國道 錫林浩特---海安 321國道 廣州---成都 324國道 福州---昆明(交匯在岑溪) 高速公路 南梧高速公路 梧州---南寧 桂梧高速公路 桂林---梧州 廣梧高速公路 梧州---廣州(2010年通車) 梧貴高速公路 梧州---貴港(在建設中) 岑羅高速公路 南寧---廣州(在建設中) 柳梧高速公路 梧州---柳州(擬建) 國家級高速公路 包茂高速公路 包頭---茂名(南梧高速岑梧段)(岑梧段已通) 廣昆高速公路 廣州---昆明(南梧高速岑興段)(交匯在岑溪)
航空
梧州機場在長洲島東側,可起降波音737客機,開通有前往南寧、廣州、深圳、西安等的航班。
水運
梧州的水運發達。自從1897年梧州開埠後,逐漸成為雲貴川湘粵的貨運中心。現在的梧州港是華南第二大內河港(僅次於廣州黃埔港),李家莊碼頭建成後,大大提升了梧州港的貨運吞吐能力。目前梧州新港正在動工。隨著「西江黃金水道」的逐步深入,全自治區成為以南寧、貴港、梧州為主要的水運城市的樞紐帶。目前梧州為廣西第二大內河港,08年吞吐量為900萬噸。
市內交通
公交車 目前運營中路線有44路,每票價格1.2元。空調車票價為2元。 計程車 目前計程車的價錢是6元2千米,1.7元一千米。有時也會有一些雲浮、封開、蒼梧、藤縣地區的計程車來運營。

梧州2009年GDP458億

河源2009年GDP500億
比較下就曉得了

Ⅸ 河源市江東新區的產業基地

【產業】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產業是新區發展的「命脈」。沒有產業,新區就沒有美好的明天。河源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產城融合」是江東新區立區之本,新區起步區建設必須走產城融合發展之路,要在加快建設宜居新城的同時,大力引進高端項目,科學合理布局產業園區,促進人口、產業集聚發展,實現產業發展與宜居城市相得益彰。那麼,如何在這片區域上布局產業之棋?江東新區給出的關鍵詞是:綠色、高端、新興。
詮釋這三個關鍵詞,河源市委書記何忠友指出,江東新區的產業體系設計,要圍繞發揮生態優勢,發展新興製造業和以生態為基礎的高端綠色產業、現代服務業。市長彭建文則指出,要突出江東新區在粵東西北振興發展中承擔的特殊作用,這個特殊作用就是「綠富雙贏」。
基於這樣的定位,江東新區確定了產業發展的基本原則,即生態優先、創新驅動、產城融合、比較優勢原則。其產業發展定位為:嶺南休養旅遊聚集區、廣東低碳製造示範區、粵東北自主創新基地、區域性綠色金融中心。根據廣東省產業發展研究院和國家信息中心聯合課題組編制的河源江東新區產業發展規劃,江東新區將打造形成「兩帶、十組團」的產業布局,其中「兩帶」即現代服務業產業帶、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十組團」即中央商務、旅遊健康、物流、文教創意、先進製造、低碳製造等10個現代產業發展組團。
在國家信息中心系統合作處處長劉波看來,河源江東新區可通過打造有吸引力的政策「窪地」,進一步推動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和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流入,有望成為對整個粵東北經濟走廊中有較強輻射帶動作用、最具活力的區域產業增長極。
廣東省產業發展研究院高級經濟師蔡志敏亦認為,河源江東新區按照「生態優先、創新驅動、產城融合、比較優勢」的產業發展原則,以獨特的生態、資源、區位優勢為依託,高起點構建結構優化、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的產業發展格局,將打造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嶺南休養旅遊集聚區、粵東北自主創新基地和區域性綠色金融中心。
【建設】兩起步區助江東新區起航
2013年11月25日,《廣東省河源江東新區發展總體規劃(2013-2030)》獲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這標志著河源江東新區正式獲得「出生證」。
江東新區甫一成立,就有了先人一步的優勢。新區毗鄰現有城區,與現在建成區僅一江之隔,市區現已有4座跨東江大橋,今後3年還將貫通3座大橋,形成新區與現有城區、東源縣、市高新區的良好對接、互動與融合。目前,江東新區范圍內已有5平方公里的東江教育城和碧桂園·東江鳳凰城等數個大型成熟住宅社區建成投入使用,3平方公里的臨江工業園熱火朝天建設,現有居住人口12萬,江東新區已經具備較好的開發基礎。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今年,河源市委、市政府將江東新區起步區建設列為中心工作之一,提出集中全市資源和力量,投入40億元資金全力推進兩個起步區的開發建設。兩個起步區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一是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設起步區,重點打造商務商貿中心,為產業提供商業、金融、居住等服務;二是規劃面積2平方公里的產業發展起步區,重點發展文化創意、商貿物流、服務外包、研發設計等現代高端服務業。
目前,已動工建設的項目有碧桂園二期和碧桂園學校;已完成項目選址正在進行可研論證等前期工作的,有河源市第一中學高中部、方紅變電站、安置小區、污水處理廠、建設大道東、東江東路等項目;正在開展前期調研論證還有一大批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項目。起步區范圍土地房屋徵收調查摸底和成本測算工作已完成,江東新區產業起步區正在開展控規編制工作。同時,上報了6個項目作為申報省股權資金的項目,今年力爭獲得省第一批股權式資金約10億元。近期,將全力加快起步區第一期土地房屋的徵收工作;全面啟動和推進起步區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包括「4路2橋」交通建設,3個安置小區,3所學校,污水處理廠及其主管網、變電站等共計20個重大市政道路、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的建設。
中共河源江東新區委員會書記藍岸、江東新區管委會主任賴小衛表示,江東新區正式掛牌成立,吹響號角,接下來就是甩開膀子幹了!
據介紹,江東新區成立後,將通過搭建新區投融資平台、全力爭取上級政策性資金支持、爭取金融機構項目貸款等多途徑籌措新區建設資金,創新新區建設投融資機制,開放更多領域,吸引更多的、成本更低的社會資金,參與新區的開發建設,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充分利用深圳全面對口幫扶河源的重大機遇,做好與深圳合作共建和招商引資工作,重點在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產業園區建設、創新投融資方式、創新新區管理體制機制這四個方面推進深圳的對口幫扶和合作共建,通過與深圳共建產業園區,承接深圳相關產業,引進優質項目,努力將其打造成深圳相關產業群、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盡快建立起新區自身的產業體系。力爭3年-5年內新區起步區將初現規模、大見成效。
【鏈接·沿革】江東新區的「前世今生」
江東新區范圍含「兩鎮三村(居)」(紫金縣臨江鎮、古竹鎮,源城區源南鎮勝利村、和平村、河紫路居委會)。北連贛閩,南通廣府,自古以來,是東江流域客家地區重要商埠之一。春秋戰國時期,江東新區屬百越地區;南朝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析龍川置河源、新豐二縣,屬廣州南海郡,該區域屬河源縣;南朝陳禎明三年(公元589年)置歸善縣,臨江鎮、古竹鎮范圍為歸善縣,其餘屬河源縣。此後,朝代更迭,明隆慶三年(1569年),臨江、古竹兩鎮隸屬永安縣(今紫金縣)寬得都上江東社、下江東社、苦竹派社,勝利村、和平村與河紫路居委會轄地屬河源縣古雲約。清承明制,為永安縣寬得都江東約、苦竹派約及河源縣古雲約。
1988年3月改屬河源市,兩鎮仍歸紫金;兩村劃歸源城區東埔鎮,1997年屬源城區源南鎮管轄。1995年,東江水運公司改為河紫路居委會,1997年後劃歸源城區源南鎮。2014年5月,河源市設立江東新區,統一管理上述區域。

閱讀全文

與東源縣工業發展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肇慶錦龍奧迪4s怎麼樣 瀏覽:860
汽車放卡槽怎麼樣 瀏覽:900
寶馬後門改喇叭面板用什麼焊接 瀏覽:736
什麼是汽車維修制度 瀏覽:25
工業設計專業為什麼是工科 瀏覽:392
11年寶馬520儀表盤怎麼使用 瀏覽:395
汽車檢測違章多久自助辦 瀏覽:565
汽車發動機故障燈亮是在哪個表上 瀏覽:453
寶馬壓縮機不工作怎麼測 瀏覽:208
汽車如何播放dsd 瀏覽:404
賓士350的後剎車片怎麼換 瀏覽:799
寶馬760li怎麼樣 瀏覽:206
奧迪a6碟cd機怎麼切換 瀏覽:54
江淮汽車油箱蓋怎麼開 瀏覽:59
買一輛寶馬530要多久 瀏覽:734
沙井共和工業區怎麼去三林坡坑 瀏覽:964
海珠區工業大道哪裡房子便宜 瀏覽:11
去年奧迪a8l賣了多少台 瀏覽:992
賓士glc有哪些贈品 瀏覽:583
汽車品牌的精髓有哪些 瀏覽: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