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珠三角經濟區以什麼工業為主

珠三角經濟區以什麼工業為主

發布時間:2022-04-26 06:10:55

A.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珠江三角洲區域的主要產業有哪些

珠三角製造業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的簡單加工製造,現在製造業產業主要集聚在紡織、家電和電子產業;長三角製造業發展加速於20世紀90年代,產業結構高於珠三角,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產業。長三角發展勢頭明顯好於珠三角,其主要原因是長三角擁有高科技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力資源。外向化程度東南沿海地區製造業快速發展的動因,主要在於對外開放策略和地區外向型經濟方式的確立。相對於全國其他地區,東南沿海製造業的外向化程度都比較高。但在發展過程中,長三角製造業脫胎於該地區的傳統產業,製造業生產較之珠三角有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條。因而,長三角製造業的外向化程度要低於珠三角地區。改革開放以來,兩地區製造業外貿依存度都不斷攀升,但是珠三角的外貿依存度指數一直大大高於長三角。這種現象背後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長三角製造業生產所使用的中間產品較之珠三角來自於國內,中間產品進口數量相對較小,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其二,長三角製造業生產的產品銷售較之珠三角更少依賴外部市場,其生產比珠三角地區受到外部市場的影響相對較小。同時,反映地區外向化程度的製造業外商直接投資(FDI)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珠三角也一直高於長三角;雖然,近年來兩地區在這一指標上的差距有所縮小,但是仍然存在比較穩定的差別。這說明,珠三角製造業投資來源依靠FDI形式的外國資本流入,當外資流入減少甚至發生外商撤資時,本地的製造業生產較容易受到沖擊。專業化程度在製造業發展過程中,長三角地區以當地傳統製造業為基礎,承接國外產業轉移,進行產業布局和體系構建。而珠三角地區則主要是以「空降」方式接受國外產業轉移,較少和當地歷史產業基礎進行有效嫁接。因而,長三角較之珠三角製造業有比較明顯的「多樣性」,而珠三角製造業的專業化程度相對更高。地區專業化程度高也意味著珠三角地區製造業的集中度比較高,而製造業整體具有較強的「單一性」(如過多集中於服裝、玩具和輕工等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行業),因此,當遇到外部市場變化時,珠三角製造業相對於長三角,缺乏多樣性產業的選擇餘地,受到的影響沖擊會更大些。企業主體性質東南沿海地區經濟對外依存度高於全國水平,在微觀層面表現為外資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外商投資企業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但兩大地區在產業發展模式上又有明顯不同之處。長三角主要是以企業內生成長與規劃管理型的政府操作模式主導經濟發展,如上世紀80年代形成的「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90年代以後上海浦東開發開放、江蘇「開發區產業集聚」、浙江「塊狀經濟」現象,推動了長三角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長三角製造業在中國和世界的重心地位。而珠三角則主要是外資企業主導的外源型發展模式,突出表現為利用其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形成「前店後廠」布局,通過90年代中後期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形成輕型製造業基礎。珠三角的製造業幾乎已完全加入到跨國公司供應鏈,成為其生產體系的重要一環,並以OEM加工、融資租賃、海外上市等形式與跨國公司製造業向中國轉移的潮流相配合,企業主體的外向化不斷加深。挑戰相似目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製造業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導致這些困境的原因既有外部環境的變化,也有深層次的產業結構問題,但歸結起來,直接因素有四個方面。生產成本持續攀升隨著製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帶動勞動力、資金、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以及國家產業政策間接推升生產成本,東南沿海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的上升開始超過其利潤所能承受的范圍。這些成本因素具體包括:勞動力成本上升。目前農村剩餘勞動力供求的「拐點」已經隱現,雖然整體上仍然供大於求,局部地區出現了供求失衡,企業用原來的低工資水平已難以招募到需要的員工。新實施的《勞動合同法》規定了社保強制提取、節假日補償、各地最低工資標准提高、不能隨意辭退勞動效率低的職工,等等,都意味著企業的用工成本開始增加。地價和土地使用稅提高,用地成本上升。國家對建設用地供應加以嚴格控制,土地供應與土地需求差距加大,需求拉動土地價格上升的力量較強。取消協議出讓土地,對工業和其他類型企業的用地實行招拍掛,寡頭壟斷供應而多家需求競爭,也使土地價格開始持續上升。東南沿海地區持續幾十年開發,可利用土地空間已大為減少。資金成本上升。盡管為應對金融危機國家貨幣政策由適度從緊轉為相對寬松,但現行政策適用於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和國有大中型企業,大多數民營中小企業仍舊融資困難,很多企業不得不從非正規渠道融資,這必然會影響企業的資金成本,特別是資產結構中負債率較高的企業,致使財務費用大幅度擠減了企業的正常利潤。原材料成本上升。我國資源品價格市場化尚未完全到位,原油與成品油價格倒掛,煤電價格倒掛,水資源價格偏低,一些礦產資源的定價也不完全反映供求關系。雖然有些資源品價格受國際市場影響有升有降,但企業用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總體上比以前都有較大幅度提高。運輸費用上升。我國交通運輸狀況雖得到較大改善,但迄今鐵路運力仍不足,高速公路網欠發達,油價總體趨向上升態勢。國內物流企業過小過散,應用現代流通技術的企業少,流通效率低。資料顯示,發達國家平均物流成本是10%,而中國平均物流成本則要高出一倍。改善和維護環境的成本上升。據國家環保局的有關數據,我國的萬元GDP能耗水平是發達國家的3~11倍,目前中國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已近極限。在國家相關環保政策的壓力之下,有關企業運行的環境成本將會逐步提高。外部需求下降由東南沿海地區所代表的中國製造業大多屬於世界生產貿易體系中的低端環節,而以美國和歐洲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則是整個貿易的領導者和操控者。中國的整體增長與其外部需求具有很大的相關性。所以,當美國和歐洲消費市場出現變化時,直接影響的就是中國的製造產業,特別是美國經濟增長的減速將導致其消費和進口需求的下降,從而直接沖擊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東南沿海兩大區域的進出口貿易佔全國貿易總額的2/3,其製造業出口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外部市場的需求穩定性是兩大地區製造業發展的必需因素。如果外部市場需求放緩,外部經濟增速下降,東南沿海地區的投資和凈出口將急劇衰減,而外部經濟變化導致的國內消費萎縮也將縮小東南沿海地區製造業國內市場的總體規模,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其製造業發展的雙重市場打擊。國外競爭對手勞動力成本優勢開始凸顯除了製造業成本上升和消費市場萎縮兩大發展障礙之外,國外製造業競爭對手的勞動力成本降低也成為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製造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路障。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製造業勞動力成本相比主要競爭對手國和地區,其優勢已不復存在或十分微弱。正因為如此,2007年以來,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一些外資企業開始外遷至東南亞、南亞等國。人民幣匯率升值由於世界經濟衰退,印度、東南亞國家和巴西等國家的本幣匯率進入貶值通道。這些國家貨幣的大幅貶值和我國人民幣穩定升值的狀態形成了鮮明對比,使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大打折扣,給東南沿海地區製造業出口競爭造成了不利影響。上述分析從表面上看,我國東南沿海製造業遭遇的困難在於外部需求沖擊和外部對手競爭。但是,從更深層次看,東南沿海地區製造業的結構性問題才是產生其困境的根本原因。所謂的結構性問題,主要表現在產業發展過分依賴國外資本、產業處於全球價值鏈低端且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從而持續發展和抗沖擊能力孱弱。因此,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製造業必須進行戰略調整和結構轉型,目標就是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低消耗和低污染的現代新型製造產業。實施特色轉型升級戰略鑒於長三角和珠三角在製造業外向化、專業化、企業性質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在制定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規劃中,必須考慮不同地區產業發展特點而實行有差別的戰略選擇,特別要明確產業定位,找准升級路徑,增強區域間合作。明確區域產業的戰略定位長三角地區產業門類齊全,輕重工業發達,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區,不僅傳統工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而且以微電子、光纖通訊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也比較突出。最近幾年,適應國際產業轉移和國內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形勢變化,長三角地區適時將新型製造業作為區域產業發展的重點目標。上海提出優先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物流業,浙江將建設先進製造業基地,江蘇則要打造國際製造業基地。珠三角製造業主要由加工貿易導引,產品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和日用消費品的生產和出口基地之一。為解決本地產業層次不高、結構偏「輕」、外向度偏大,以及由此帶來的產業根植性不強等問題,珠三角地區大力改善當地投資環境,加大企業研發投入,並提出「適度重型化」的工業化戰略。這種調整收到明顯成效,以電子信息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石油化工、鋼鐵、電器機械及專用設備等重化工產業正在形成新的產業支柱,重工業比重已超過規模以上工業的一多半。在此背景下,長三角地區產業定位可以明確確立為先進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重點領域是IT產業、裝備製造、金融保險、創意設計、會展咨詢、商貿流通和物流業。而珠三角地區則是以現有加工業為基礎,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並增強其區域根植性,實現傳統製造業、電子信息產業、重化工業和現代服務業「四箭齊發」,構築新型而完備的產業體系。找准產業升級的主要路徑珠三角地區產業的「外源性」較強,基礎產業發展較之長三角不盡完備,區域創新源泉過分依賴國外。因此,珠三角產業升級路徑主要是依託現有製造業基礎,實行製造業鏈式升級(根據產業價值鏈「微笑曲線」,逐步由低端環節向高端環節轉變),並適當推進「騰籠換鳥」的升級模式(將不適合發展的產業轉移到其他地區,以騰出空間發展新興產業)。目前,珠三角的輕加工業仍佔主導地位,而化工、鋼鐵等基礎工業相對滯後,所以必須發展與之配套和支撐的上游工業部門,以增強工業部門的均衡性和經濟發展後勁。相對而言,長三角地區的產業更加依賴本地企業,整體產業體系比較完備,但區域內產業結構趨同化,尚未形成互補共贏的梯度發展優勢。因此,長三角產業調整和轉型要注重優化內部產業布局,構造出區域合理分工與適度競爭的發展格局。同時,提升研發和創新的能力,強化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的戰略意識,把科技強區提到地區發展的戰略高度。此外,要進一步完善區域產業配套能力,打造現代製造業高地,重點發展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群,比如,以電子信息、生物制葯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群,以大型電站設備、通訊設備、運輸設備、工程設備、石化設備為主的現代裝備製造業群。增強區域間的專業化合作根據比較優勢,實行區域專業化合作,是東南沿海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長三角區域產業合作應當以新型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為核心,提高區域專業化程度,形成多層次、多角度的現代製造業區域分工體系。特別是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要將一般製造業轉移到外圍地區,而吸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在城市中心聚集。中心城市要成為研發設計、營銷、品牌、信息和金融等製造業服務中心,外圍地區則重點放在生產製造上,形成中心與外圍的合作互動,而外圍城市間也要形成差異化的分工格局。珠三角地區重點是內部一體化建設和粵港澳更緊密聯系(CEPA)。要按照國務院批復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優化空間布局,以廣州、深圳為中心,以珠江口東岸、西岸為重點,推進珠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要增強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文化引領和綜合服務功能,優先發展高端服務業,加快建設先進製造業基地。進一步落實CEPA相關協議框架的具體措施,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物流、高增值服務中心和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地位,支持珠三角地區的港澳企業延伸產業鏈,向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轉型,增強其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

B. 中國的珠三角經濟和長三角經濟有什麼區別

長三角地區的經濟以重工業製造業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業製作也很發達。珠三角是輕工業生產模式,以服裝等輕產業為主。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經濟的發展突飛猛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快和最活躍的地區。比較研究兩個三角洲的經濟發展歷程和經濟規模,探討其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原因,可以為兩個三角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同時也為其它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長江三角洲是指長江入海而形成的沖積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區。本文中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是指由滬、蘇、浙三地16個地級以上城市組成的復合型區域,具體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積為10.96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為8121萬人(2002年)。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城市帶,已被公認為世界六大城市帶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來沖刷出來的一塊平原,北起廣州,呈扇形向東南和西南放射,東面有經濟特區城市深圳和與之相鄰的東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門、中山以及與澳門接壤的經濟特區城市珠海市。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14個市縣: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區和惠陽、惠東、博羅三縣,肇慶市的市區和高要、四會兩市,其土地面積為4.17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為2365萬人(2002年)。

一、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經濟指標的比較

1.長江三角洲GDP規模高於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於珠江三角洲;兩地GDP約佔全國的28%。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兩地區經濟得到較快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到1995年兩地GDP總量達到13076.5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為9216.0億元,珠江三角洲為3860.5億元。長江三角洲GDP總量為珠江三角洲GDP總量的2.4倍。從人均GDP來看,1995年長江三角洲人均GDP為11665元,珠江三角洲為18058元。珠江三角洲人均GDP比長江三角洲高54.8%。

2002年兩地GDP總量達到29402.1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為19983.3億元,珠江三角洲為9418.8億元。由於珠江三角洲的經濟規模發展快於長江三角洲,從而長江三角洲GDP總量是珠江三角洲2.1倍,比1995年的差距縮小。2002年珠江三角洲人均GDP仍高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人均GDP達到34295元,比長江三角洲(24607元)高39.4%。

2.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經濟均保持較快增長,大大高於全國平均增長速度。

2000年—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的GDP增長速度均保持在兩位數以上(除揚州和肇慶市區外),均高於全國7.8%的平均水平,顯示出兩個三角洲經濟發展快速。

3.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三次產業基本同構,產業結構向高度化發展。

2002年長江三角洲三次產業的分布為6:52:42,珠江三角洲三次產業的分布為5:50:45。

從1978年到2002年,這兩個地區的產業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產業佔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大幅上升,第二產業基本持平。珠江三角洲第一產業下降幅度最大,從22.4%下降到4.9%,下降了17.5個百分點。長江三角洲第三產業上升幅度最大,從18.4%上升41.9%,上升了23.5個百分點。

2002年這兩個區域的第二產業比重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相同,而第一產業比重比全國約低1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比全國高出8個百分點。可見,經過改革開放20年來的發展,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結構得到了較為充分的調整和改善,基本上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4.珠江三角洲進出口貿易一直高於長江三角洲,兩地進出口貿易佔全國52.3%。

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3243.8億美元。長江三角洲地區進出口總額達1174.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4%,其中出口額為942.0億美元,進口額為832.1億美元;珠江三角洲進出口總額達2069.7億美元,是長江三角洲的1.8倍,比上年增長22.9%,其中出口額為1126.1億美元,進口額為943.6億美元。

與全國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進出口貿易總額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52.3%,其中長江三角洲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8.9%,珠江三角洲佔33.3%。珠江三角洲進出口貿易總額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比長江三角洲高14.4個百分點。

5.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遠遠高於珠江三角洲,兩地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佔全國24.9%。

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10818.9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地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7900.1億元,比上年增長22.5%;珠江三角洲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2918.8億元,比上年增長11.4%。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1978年增長了141.6倍;珠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1978年增長了326.9倍。2002年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是珠江三角洲的2.7倍。

與全國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佔全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4.9%,其中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佔全國的18.2%,珠江三角洲佔全國的6.7%。

6.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於長江三角洲,兩地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是全國平均的1倍以上。

2002年長江三角洲城市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1萬元大關,達到10499元。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達到14239元。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4倍,珠江三角洲地區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8倍。

2002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7820.6元,珠江三角洲地區為11686.1元,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1.5倍。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倍,珠江三角洲地區居民消費支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9倍。

二、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和原因

在過去的20多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兩大動力源。從比較研究的結果可以看出,它們經濟發展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之處。其相同點有:

一是兩個三角洲都走在了中國改革前列,各自確立具有優勢和特色的市場化道路。改革開放之初,兩地充分發揮自己輕紡產品和機電產品優勢,迅速佔領並擴大了國內外市場,尤其是長江三角洲的民營企業和鄉鎮工業順應改革大潮,很快實現了全面啟動,千百年的商業文化厚積薄發,創造了「溫州模式」等經濟奇跡。珠江三角洲依靠毗鄰港澳的獨特地理位置,發揮其信息優勢和僑鄉眾多的人文優勢,以較低的土地價格和充足的廉價勞動力吸引了大量外資的直接進入,尤其是吸引了港澳台製造業的大規模轉移,使「三資」企業在珠江三角洲城鄉迅速發展起來。80年代,以「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製作、來件裝配、補償貿易)為主要貿易形式的外向經濟企業遍及城鄉。

二是不斷提高與國際接軌的程度,發展外向型經濟。引進國外資金力度大。1985年—1999年,長江三角洲的外國直接投資年均增長40.07%,高出全國均值10.49個百分點,1979—1999年珠江三角洲的外國直接投資年均增長43.5%,高出全國均值12個百分點以上。國際貿易快速增長。2002年,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的進出口貿易額為2069.7億美元和1174.1億美元,分別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33.3%和18.9%。在引進外資、擴大外貿的同時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和裝備,更重要的是引進了現代市場經濟理念、科學管理方式,提升了人力素質,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不同之處在於: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屬於「外向型」,即改革開放以後,珠江三角洲企業就把產品市場與國際接上了軌,廣東外貿一直獨領全國風騷,佔全國外貿出口的1/3,2003年1到11月,進出口貿易更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同比增長25.6%,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而長江三角洲90年代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內資為主的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產品以國內市場為主,以此來帶動整個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力量還顯不足。而上海因受計劃經濟體制限制,經濟轉型較為艱難,短期內,其經濟增長作用沒能充分發揮,作為中心城市的輻射力和帶動力較為有限,這一時期,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略顯滯緩。

兩個三角洲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改革開放政策對兩個三角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1978年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的發展戰略,極大地推動了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珠江三角洲是最早在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地區,進入90年代,在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的指引下,珠江三角洲又掀起了第二次創業大潮。長江三角洲也是我國對外開放比較早的地區之一。1984年國家先後將長江三角洲的上海、寧波、南通3個城市確定為沿海開放港口城市,獲得經濟特區的部分優惠政策。90年代,為振興上海經濟中心地位,中共十四大做出了「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沿岸城市、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飛躍」的又一重大決策,使上海重新崛起,也帶動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

2.人力資源是地區經濟發展的源泉。

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廣東省總人口為8642萬人,其中流動人口為3104萬人,而珠江三角洲地區流動人口為2152萬人,佔全省流動人口的82%,是全國吸引外來勞動力最多的地區之一,低勞動成本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在大量勞動力向珠江三角洲集聚的同時,也加速了各種生產要素(生產資料、資金、技術、人才)向該地區的集聚,這就大大推動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進程,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經濟地位進一步提高。

與珠江三角洲相比,長江三角洲在高素質人力資源方面享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該地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社會經濟基礎較好,不但人口密集,而且人口素質相對較高,高科技人才資源豐富。長江三角洲地區擁有1000餘所科研機構,150餘所高等院校和300多所中等專業學校,教學科研基礎雄厚,科技人才密度高,高級人才比重大。此外,還擁有大批熟練的高素質技術工人。這些都對吸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十分有利。90年代以來,在開發開放浦東的有力推動下,長江三角洲外向型經濟發展呈現出起點高、規模大、增長快的特點,這與其擁有雄厚的人力資源有著直接關系。

3.城市協調合作是決定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推動力。

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江、浙、滬兩省一市的16個城市,是全國最大的經濟核心區。在計劃經濟時期,由於縱向行政管理取代了橫向市場性聯系,自上而下的行政垂直領導,不僅導致上海中心城市功能退化,成為單純製造業中心,還使江浙兩省及下屬各地市間缺少了橫向整合的基礎。改革開放後,在體制創新和政策導向的雙重作用下,長江三角洲地區市場經濟體制和體系有了迅速發展。上海也逐漸恢復了其大都市應有的產業和技術的輻射功能,通過各種形式的經濟聯合,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推動了周邊地區鄉鎮企業的起步和技術升級。但由於長江三角洲是跨省市區域,行政隸屬關系復雜,加上長期的條塊管理,使地區間的協調變得困難,目前地區間的經濟合作還停留在80年代橫向經濟聯合和自發的層面上,並沒有進入跨地區產業整合階段。隨著浦東開發,上海作為長江三角洲的龍頭城市,其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地位的確立,將帶動整個長江三角洲產業結構的重新調整,並促使以產業聯動為交往機制的區域聯合模式的形成。長江三角洲未來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區域化合作水平的提高和合作方式的創新。

4.粵港的經濟互動加速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

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得益於香港經濟的發展,香港的「三來一補」啟動了深圳工業化的進程,香港的資金和信息造就了深圳外向型經濟的雛型。在深圳實際利用外資中,港資佔了近70%,進出口貿易中,對港澳進出口貿易佔了80%,「三來一補」的企業中,屬於港資興辦的佔了90%,深圳的旅遊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無不滲透著「香港因素」的作用。

隨著國際經濟競爭的日益激烈,中國幾個經濟區域之間的相互競爭、三角洲內部各個城市的相互競爭也在加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如何加強相互間的經濟技術合作、取長補短,建立良性的競爭模式、避免地方保護行為和重復建設應當引起廣泛關注。

兩個三角洲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各地級市行政地位和經濟實力相當的城市之間的畸形競爭。各個城市從追求自身發展目標出發,極易滋長地方的本位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從而使城市之間的經濟關系逐漸離散,導致各個城市均以行政區域為界,相互封閉,各自發展建立「小而全」的經濟體系。而按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往往是優先重點建設中心城市,進而帶動周圍地區發展。目前,上海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中心城市地位更加明顯,而珠江三角洲也應該盡快確立廣州、深圳的龍頭地位,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整合區域內的各類基礎設施、行政措施、資源,從而實現區域內資源共享、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三角洲整體的競爭能力。

目前,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土地面積不足全國的2%,人口不足全國總人口的1/10,卻創造了全國近30%的國內生產總值。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對全國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主導作用,它們是中國其它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大教室」,其經濟發展模式、市場經濟觀念、經營思想和管理經驗以及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對其它地區具有示範和借鑒作用。

C. 中國4大工業基地有哪些

中國四大工業基地,有遼中南,京津唐,滬寧杭(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這四大工業基地。
說實話,中國應該是有五個工業基地,四川盆地是其中一個。
四川盆地的重慶、德陽是重工業城市,重慶、武漢、南京、上海、沈陽、大連這六個大型城市都是中國的重工業城市,四川盆地的成都是以輕工業、消費為中心的大型城市,成都、重慶這兩個城市的經濟實力、商貿和中國經濟強省江蘇省會南京、浙江省會杭州不分上下,尤其是成都,重慶雖然比不上成都,但是依然不亞於南京、杭州、蘇州三個經濟實力強的城市,不僅如此,而且重慶有暢通無阻的長江,可以乘客輪順江而下直達上海。
因此,四川盆地應該也能夠成為中國的工業基地。加上四川盆地,我國就有五個工業基地。
武漢雖然也是重工業城市,商貿經濟發達,但是,武漢周邊沒有經濟強市,所以就無法成立經濟區、工業基地,只是一個獨立的中心城市而已。

D. 珠江三角洲產業結構變化是什麼

1. 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增長。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7.8%,不僅高於全省14.5%、全國9.7%的同期平均增長速度,而且高於亞洲「四小龍」經濟起飛階段的平均增長速度,地區的生產總值從1980年的80億美元急升至2005年的2321.7億美元。2. 外向型經濟總體水平較高。珠江三角洲地區充分發揮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和僑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條件,以國際市場為導向,以國內市場為依託,推動外向型經濟高水平、快速度發展。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出口貿易總額高達384.6億美元,佔全省當年出口貿易總額的76.6%;實際利用外資87.98億美元,分別佔全省、全國當年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68%和24%。3. 產業結構優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完成了從傳統的農業經濟向重要的製造業中心的轉變,並成功實現了第二、第三產業雙重主導的經濟社會全面聯動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第一、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80年的25.8:45.5:28.9發展為1994年的8.8:51.2:40。總體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結構已經基本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工業化,再到產業多元化發展的轉變。4. 農業產業化格局基本形成。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該地區農業的市場化、社會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格局很快形成。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形成了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資源開發為基礎、以種養業為支柱,農工技貿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 5. 城鄉協調均衡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工業化的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加速城鎮化。70年代末只有幾十個城鎮,80年代中期增加到200個,1992年達到406個,1994年達到597個。15年增長近10倍。中山、東莞兩市,只轄建制鎮,而沒有縣和鄉的建制。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區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45.2%,比全省比例高出16個百分點。現在,該地區平均每65.127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鎮。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城鎮化過程中,將現代城鎮的服務功能優勢與現代鄉村的田園風情優勢相互補充、結合,推動了城鄉協調均衡發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融合區。 6. 社會流動走向健康有序。珠江三角洲地區是全國最大的外來工聚集地。現在,在該地區就業的外來務工者有數百萬,形成了規模龐大、富有特色的外來務工人員流動群。這種社會流動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邏輯,是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自然體現。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政府有關部門和勞務機構對外來務工者的管理,已經基本上實現了依法管理,使社會流動從無序走向了有序。 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最重要的特點是外向型。 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約一半是通過國際貿易來實現的,外貿出口總額佔全國的10%以上。不少企業的絕大部分產品供應國際市場。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基本途徑是從境外引進資金,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同時本地區有臨近港澳的位置優勢,有僑鄉的優勢,有多優良海港的優勢和勞動力豐富等優勢,再加上國家為這里制訂的優惠政策,使這里成為吸引外商投資和外企落戶的風水寶地。[編輯本段]全國著名的僑鄉珠江三角洲平原廣闊,水網密布,自然條件優越。長期以來,這里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具有對外開放的歷史傳統,如廣州就是我國南方歷史悠久的對外通商口岸之一。歷史上該地區還有一部分人外出尋求發展,足跡遍及港澳、東南亞甚至太平洋彼岸。現在,這個地區已經成為全國的重點僑之一,僑居海外的華僑、外籍華人達500萬人,港澳同胞400多萬人。每個市縣都有十幾萬至近百萬人旅居海外,他們與家鄉的人民同根同祖,習俗相同,語言相通。[編輯本段]珠三角倒閉潮廣東省近日宣布,全省08年1-9月企業關閉總數為7148家,關閉企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關閉企業數包括關閉、停業、歇業和搬遷。其中關閉數量較多的地市分別是東莞市1464家、中山市956家、珠海市709家、深圳市704家、汕尾市587家、佛山市526家以及潮州市432家。 受國內外嚴峻經濟形勢影響,關閉的企業絕大多數因規模不大、技術不高和經濟實力不強,沒辦法適應形勢的變化,導致企業停產關閉。在倒閉的企業中,大多數屬於小化肥、小鋼鐵等落後產能中小企業,另外有相當數量企業系因經營管理不善、盲目投資而倒閉。此外,還有部分中小企業因提升產業檔次的需要,響應省委省政府的號召,有意識地將原有企業進行轉移升級。

E.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主要以什麼工業為主,什麼行業比較發達,有什麼優勢

廣州是全國第三大城市,深圳是全國第四大城市(第一是上海,第二是北京)(無論是城市人口排名還是經濟排名,都是這個次序)。東莞是全國唯一既和廣州接壤又和深圳接壤的城市。廣深都是全國性的中心城市和經濟中心城市,但廣州因為是省城,所以又是教育和政治中心,深圳則是金融和證券中心(境內另一個證券中心是上海)。東莞是一座新興城市,工業和商業高度發達,承接深圳的中低端產業,受廣深2大城市影響很大。東莞的虎門,長安和厚街這3個地方是很出名的。

F. 珠三角和長三角經濟有什麼不同

長三角地區的經濟以重工業製造業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業製作也很發達。珠三角是輕工業生產模式,以服裝等輕產業為主。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經濟的發展突飛猛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快和最活躍的地區。比較研究兩個三角洲的經濟發展歷程和經濟規模,探討其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原因,可以為兩個三角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同時也為其它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長江三角洲是指長江入海而形成的沖積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區。本文中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是指由滬、蘇、浙三地16個地級以上城市組成的復合型區域,具體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積為10.96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為8121萬人(2002年)。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城市帶,已被公認為世界六大城市帶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來沖刷出來的一塊平原,北起廣州,呈扇形向東南和西南放射,東面有經濟特區城市深圳和與之相鄰的東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門、中山以及與澳門接壤的經濟特區城市珠海市。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14個市縣: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區和惠陽、惠東、博羅三縣,肇慶市的市區和高要、四會兩市,其土地面積為4.17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為2365萬人(2002年)。 一、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經濟指標的比較 1.長江三角洲GDP規模高於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於珠江三角洲;兩地GDP約佔全國的28%。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兩地區經濟得到較快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到1995年兩地GDP總量達到13076.5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為9216.0億元,珠江三角洲為3860.5億元。長江三角洲GDP總量為珠江三角洲GDP總量的2.4倍。從人均GDP來看,1995年長江三角洲人均GDP為11665元,珠江三角洲為18058元。珠江三角洲人均GDP比長江三角洲高54.8%。 2002年兩地GDP總量達到29402.1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為19983.3億元,珠江三角洲為9418.8億元。由於珠江三角洲的經濟規模發展快於長江三角洲,從而長江三角洲GDP總量是珠江三角洲2.1倍,比1995年的差距縮小。

G. 珠江三角洲主要工業部門及工業中心

江三角洲位於我國東南沿海,毗鄰香港,面向南海。 主要工業中心:廣州、深圳、珠海等。 工業部門:廣州——紡織、造紙、鋼鐵、石化、機械、製糖工業;深圳——電子、製糖、紡織、機械工業;珠海——電子、化學、機械工業。 優越的條件:地理位置好——直接與經濟發達的香港地區相接,靠近經濟發展迅速的東南亞地區,區域內有許多地方是僑鄉,與國外聯系密切,這些都是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極有利的條件,這也是我國將這里作為對外開放的前沿的原因。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將深圳、珠海、廣州等定為經濟特區和開放城市,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引進外資、發展工業,因此,這一地區很快就成為一個新的工業基地。 此外,本區部門定位好,以輕工業為主,發展出口型的加工工業和製造工業,消耗原料和燃料較少,國家大力開發紅水河流域豐富的水能資源,建設了大亞灣核電站,這些都彌補了本區能源的不足。

H. 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分別是什麼工業基地

而人民收入普遍較低,交通也十分便利。
京津唐工業基地在很大程度上依託的是北京的眾多高校,由於交通上的便利。該地區資源豐富,而且礦產豐富,但結構老化,輕工業就是生產生活資料的工業,生產生活高度發展的地區,重工業較全面.全國最強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不適合市場經濟的發展,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企業發展特別迅速,較珠三角更接近北方地區,有著廣闊的市場與經濟腹地,管理落後。但是環境問題,該地歷史上就是人口稠密,這是在技術上的獨特優勢滬寧杭工業基地,有利於經濟發展.
全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珠江三角洲由於改革開放初期的優厚政策,這個中國的經濟首都。
遼中南重工業基地,則更是大的阻礙。
所謂重工業就是生產生產資料的的工業,負擔重,但天氣因素是巨大的制約因素,該地區的發展將使四地區中最快的,蘇南與浙北依託上海,特別是沙塵暴和缺水問題一直制約著發展,大量電子電器加工組裝企業發展起來,但是該地區的工業綜合實力不是很強,大企業一般歷史長。由於綜合實力較強,以輕工業為主的加工基地
京津唐工業基地,綜合型工業就是兩者協調發展。
滬寧杭即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市場潛力很大.
中國北方綜合性工業基地
遼中南重工業基地,特別是據港澳台較近

閱讀全文

與珠三角經濟區以什麼工業為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買來的電動汽車如何解決充電問題 瀏覽:848
老款賓士e級後門窗簾怎麼拆 瀏覽:360
汽車雨刷水箱如何放水 瀏覽:859
賓士c怎麼按自動泊車 瀏覽:58
新鄉汽車標志在哪裡辦 瀏覽:915
上海地區的工業用電多少錢1度 瀏覽:808
石岩到富源工業城怎麼走 瀏覽:805
如何清除汽車發動機艙異味 瀏覽:837
賓士邁巴赫全面保養需要多久 瀏覽:745
12年賓士g350多少錢 瀏覽:786
汽車博物館展品有什麼特點 瀏覽:365
ms工業是什麼 瀏覽:200
怎麼看汽車票信息 瀏覽:74
寶馬7系車門劃痕修多少錢 瀏覽:753
賓士英里怎麼切換 瀏覽:428
賓士abs感應器多少錢 瀏覽:371
工業通風過程防爆的措施有哪些 瀏覽:753
寶馬的好在哪裡 瀏覽:787
別克汽車鑰匙配個多少錢 瀏覽:197
s400賓士2021檔位在哪裡 瀏覽: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