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伊斯蘭世界,沒有產生工業化的強國
知乎網友裴沐瀟
工業化既代表生產力,也代表生產關系,一個國家能否實現工業化,或者說工業化能達到什麼樣的水平,所依賴的條件是非常多的。以當今世界來看,能稱為具有工業化水平的國家,高水平和大規模特徵至少擁有一個的,除去澳洲,其實也不過歐美和東亞。如果以水平論,還要除去發展中的中國,那麼真正具有較高水平和較大規模並能夠稱之為實現工業化的,也只有八個國家。沒錯,就是八國集團。可以看出,世界上能走上工業化軌道的是少數,大部分地區都難以具備工業化水平。
這些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本質上就是擁有了其他國家沒有的技術(也包括配合技術實施的管理手段和金融體系)。而一旦一個國家擁有了某項技術,它就出現兩個傾向。一個傾向是把這個技術(產品)推廣到世界各地(個別如核武器除外),甚至常規武器也有推廣的傾向。因為技術就意味著產品的增值,意味著豐厚的收益,無論政治家企業家還是發明家都在推動。這個傾向促使該國把別國作為自身工業化的附庸,作為原料的提供商和消費市場,也就是通過技術使他國稱為雇員,而自己成為僱主。而另一個傾向就是對技術的保護,希望自身永遠擁有該項技術優勢,不想讓別國掌握。這兩個傾向相互作用,並不矛盾。
這樣作用的結果就是,除非一個國傢具有實現工業化的普遍願望(注意是普遍)和落實工業化的切實行動(注意是切實),否則,工業化是不會自己落到某國頭上的。換而言之,工業化是實打實干出來,而且是在排除已經實現工業化的國家的基礎上干出來的。因為已經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受前述兩種傾向,不會坐視一國實現工業。他們會一方面將你納入世界市場,根據你的特點獲得一個角色,讓你不至於活不下去;一方面又會封鎖技術,控制資金,阻擋你實現真正的工業化。換而言之,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克服干擾自主搞工業化,那麼他想置身事外不被納入剝削體系也基本是不可能的(除非他可以拒敵於外又能剝削於內,這是很少見的)。
美國人不獨立不廢奴,實現不了工業化;蘇聯(包括沙俄和俄羅斯)不擺脫別人的操縱,實現不了工業化;日本不維新,實現不了工業化。也就是說,「主動追求」工業化並切實而獨立的行動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再看穆斯林國家,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產油大國,而石油是世界工業的血液。也就是說,他們早早就是世界市場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是世界工業巨頭需要爭相控制的一部分。從這一點講,這些國家難以主動地自主地追求工業化。
產油國想要實現工業化,首先需要的就是放棄部分石油帶來的真金白銀,放棄自己輕而易舉可以獲得的小康或土豪生活,轉向工業建設。從躺著數錢,轉向站著掙辛苦錢。這一步是,極為困難的。有人叫做「資源陷阱」。
然而,他們沒有解釋,「資源陷阱」不是因為資源造成的陷阱,而是因為你有資源,其他國家和國內既得利益者不願你跳出這個陷阱。比如說,假如中東崛起一位有為的政治家,利用石油獲得的利益,發展軍事和工業,不想再乖乖提供石油換錢,而且要走自己的道路,這對各個強國就是威脅。如果這個不願服從世界秩序安排的人上台並開始行動了,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毫不猶豫地消滅他,趁他羽翼未豐的時候。如果不具備發動戰爭的條件,那就支持他國內其它團體,與之對抗,顛覆或阻礙,至少讓他不能實現目標。如果還不放心,那就在他們中間用他們的土地建立一個國家,這樣他們就永遠不得安寧。
能保證一個地方永遠聽話,永遠不脫離控制的辦法,就是製造分裂。土地的分裂,宗教的分裂,民族的分裂。兩極格局下超級大國都是這樣做的,沒有兩極的時候,五大流氓和八大宗師也是這樣做的。
同時這個地方還是連接東西方的通道,恰好這個地方還教派林立,民族復雜,部落紛爭,這樣就連帶著把一些資源並不豐富的國家比如埃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也卷了進來。海灣諸王國的封建集團就是靠著石油資源續命,工業化帶來生產關系的變化,他們自然會被淘汰。阿拉伯社會復興黨堅持走民族主義和世俗化,結果屢受打壓,近乎滅亡。土耳其有凱末爾這樣的偉人,帶來了革命遺產,到今天也算消耗殆盡了。
真的,能主動走中東特色工業化道路的,看來也就伊朗了。
② 中東那麼多土豪國家,為何沒有一個是發達國家
如果想要被國際機構承認是發達國家的話,要達到一定條件很明顯中東的這些土豪國家達不到條件。發達國家一直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人們並沒有對發達國家有著明確的要求,所以如果想要判斷是發達國家的話,必須要由世界銀行等權威機構認可。第2個原因就是中東的百姓沒有一個正確的意識。因為當時這些百姓通過販賣石油資源獲得了一大筆巨額財富,他們認為賺錢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所以整個社會風氣都是非常浮誇的,整體上這些人們也並沒有創新和研發意識。這些國家的人民並沒有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科技研發方面,所以自然而然無法與發達國家的人民相比。
第3個原因就是石油屬於非可再生資源。要知道石油這種資源是用一點就減少一點,而現在這些東歐國家的百姓並不知道這其中的要害依然不斷進行挖掘。也就讓這些國家並沒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機會。
③ 關於中東經濟的論文
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已被捲入全球化大潮中的中東地區經濟現代化,其注重經濟合作和經濟一體化的特徵日益明顯。同時,復雜的世界經濟形勢帶給中東的不僅僅是機遇,更多的是風險,中東地區經濟發展的前景也會因此而顯得更加復雜和難以預測。這就要求對中東經濟現代化問題的研究絕不能僅僅著眼於本地區,而是應把它放在國際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中去思考。
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現代化辨析
在此,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現代化各自的內涵及特徵,以便更深刻地認識中東現代化進程。當前人們對經濟全球化下的定義難以達成共識,但通俗地講,它是指經濟活動逐漸步入國際化,生產逐漸開始跨越國界,是指資本、商品、服務、勞動、技術以及信息等生產要素超越市場和國界進行擴散的現象,或者說它是「一場以發達國家為主導,跨國公司為主要動力的世界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而且,它是以通訊技術革命和科技革命為原動力的。在產品和生產過程中的技術變革極大地推動了過去近20年經濟活動的全球化,這些變革由於其較強的擴散性,與新的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從而推動了「新的技術經濟範式」的發展,該範式是以知識密集型的產品、新的公司組織和系統結構的深刻變化為主要特徵的。
經濟現代化是從工業化和技術化中演繹出來的一個新概念,它是人類擺脫舊的經濟觀念束縛、將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兼收並蓄、在矛盾和斗爭中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曲折發展過程,是人或者人類社會對經濟發展及其運行機製作出理性反應的過程。經濟現代化是目前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包括中東地區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地區實現經濟現代化的任務尤為艱巨。就全球范圍來看,各國經濟現代化呈現一些共同的特徵,即其核心都是工業化,並貫通於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電訊業,以及其他服務行業等各個經濟部門,其過程具有很大的冒險性和曲折性。另外,經濟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這一大系統中的子系統,而社會現代化是個綜合平衡的發展過程,經濟、文化、政治等各個層面上的現代化彼此牽制、彼此促進,任何一個方面的現代化都不可能獨立完成,因此經濟現代化必須與政治、文化的現代化同行。
與經濟全球化一樣,經濟現代化的原動力也是科技革命和生產力的變革。事實證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以及其他西歐發達國家每經歷一次工業革命和技術革命,總會獲得飛躍式發展,世界現代化總是在工業革命和技術進步的過程中不斷向前推進。現代化與全球化都是源生於西方發達國家,而後由中心向全球擴展,這就決定了各國在走現代化道路或應對全球化時或多或少會借鑒甚至模仿西方的發展模式,其傳統文化、生活方式、經營模式、發展理念等會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化或世俗化的沖擊。另外,經濟現代化和全球化一樣都具有開放性和全球意義。
雖然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現代化之間存在著共性,但二者並非完全等同。首先,經濟全球化是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中心、在強權國家利益主導下以勢不可擋的趨勢向邊緣擴散,處於邊緣的中東地區發展中國家或其他地區會身不由己地被捲入其中應戰,但實現現代化卻是每個民族國家出於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願望而作出的自然抉擇,往往以十分積極的姿態應對。其次,經濟全球化是個別民族國家的利益擴充到全球范圍的橫向拓展的進程,而經濟現代化則是民族國家經濟進步的一種歷史縱向的發展過程。再次,經濟全球化是跨越國界、跨越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現象,無明顯的文化、價值觀念、倫理等個性特徵,而每個主權國家卻可以根據自身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傳承來選擇適於自身特點的現代化發展模式。最後需要指出的是,經濟現代化更多體現的是純經濟上的意義,它雖然和政治有關聯,但對國際政治體系影響相對微弱,而經濟全球化卻有著強烈的政治特性。蘇聯解體後,世界逐漸向一極發展,美國在爭得霸主地位後調整了其經濟政策,摒棄原有的「經濟國家主義」,轉而推行「經濟國際主義」,這個背景決定了全球化和政治難以分割。按照法國學者雅克·阿達的理解,經濟全球化就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對世界的支配和控制,全球化進程就是資本主義橫行世界和肆虐全球的進程。因此,經濟全球化的內涵已遠遠超出純經濟的意義,截至目前,經濟全球化還是中心強權國家利益主導的全球化,這把「雙刃劍」對於中東等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可能是「陷阱」,而不是機遇,甚至可能會付出犧牲主權的慘重代價。
全球化背景下中東地區的經濟合作
中東經濟的現代化既是地區性問題,也是全球性問題。中東各國由於自然資源、人口狀況、生產力狀況、技術力量等因素的差異,它們各自選擇適合於自己的現代化模式,但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中東各國紛紛走上經濟合作之路,將經濟現代化和全球化融為一體,並著重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一)勞動力市場的一體化
1973年中東戰爭之後石油價格大幅度上漲,中東地區出現了發展經濟的有利時機。西亞各國因人口基數小、避低就高的就業觀念、伊斯蘭教對婦女參與社會活動的限制,以及有限的技術等因素所致,勞動力很少,不得不大量依靠外來勞工。南亞和東南亞的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向西亞輸入。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最先向西亞輸送勞工的非阿拉伯國家,孟加拉國、菲律賓、泰國和東亞的韓國緊隨其後。據統計,1975年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韓國和泰國輸向西亞的勞工占整個南亞、東亞和東南亞的2%,到1980年此項比例升至54%,到1989年有所降低,為50%左右。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相反,1975年佔97%,到1989降到不足30%。孟加拉國和斯里蘭卡所佔比例由1975年的1%升到1989年的22%。從20世紀 70-80年代早期,韓國一直是西亞勞動力的重要來源地,尤其是肋年代達到高峰,人數超過 15萬,90年代以後這種地位顯著下降,跌至不足1000人。這種趨勢反映了南亞和東南亞廉價勞動力輸出國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強,同時也是韓國經濟狀況不斷得到改善的結果。
阿拉伯國家內部的勞務流動主要表現為非產油國的勞動力大量向產油國流動,他們一方面可以賺取大量外匯,另一方面也緩解了本國的就業壓力。中東地區一些經濟嚴重依賴僑匯收入的勞務輸出國在敦促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勞動力互動中起到了積極作用,並促成1976年阿拉伯國家間相關協議的簽定。
據對勞務輸出國的調查表明,中東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勞務流動的特點是批量大、期限短,一般是2至5年,另外,流動的一般是非技術的或者半技術的人員。而從發達國家進人的多是長期的技術勞務,被稱之為「腦力輸出」。中東地區勞務流動的另一特點是受石油價格影響較大,在20世紀80年代初時對外籍勞工的需求量最大,1983年以後油價下跌,中東國家相應也減緩了勞務合作的進程。
(二)金融和資金的一體化
為了應對洶涌而來的金融全球化浪潮,中東各國紛紛進行金融體制改革,加強地區金融業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由傳統的金融體制向全球一體化轉型,成為中東經濟合作中最有成效的領域。當前,根據國內一些學者的總結,中東國家金融一體化主要顯現出下列特徵:由國有化轉向私有化、由小型化轉向規模化、由單一化轉向全能化、服務由櫃台轉向網路化、由國別化轉向區域化、逐漸進入世界一體化進程中,主要體現為中東國家的銀行紛紛在海外開設分支機構,並向國際資本市場發行股票和金融債券,逐步引進新的國際金融管理模式,加快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並迅速加入金融兼並的浪潮之中。此外,中東伊斯蘭銀行也開始顯現全球化發展的趨勢,擴展到亞、歐、美等地區,並在英國、瑞士、美國、印度、巴拿馬和中國等非伊斯蘭國家設立分支機構,開展跨國金融業務和投資開發。
(三)生產和貿易的合作
日本是中東石油生產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它在這些國家的進出口總額中約佔1/4,歐洲位居日本之後。而非產油國的貿易夥伴主要是歐洲國家,如法國占摩洛哥進口額和出口額各為35%左右。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油價的回升,阿拉伯國家間的貿易額迅速增長(其中 70%為石油、石油產品和農產品),80年代後隨著油價的跌落開始下降。海灣戰爭後,為了促進阿拉伯國家間的經貿合作,阿拉伯貨幣基金組織曾設立專項基金,阿拉伯國家還合作建立一個貿易信息網路,進一步加強了它們之間的市場聯系。2001年油價再次下降,致使貿易出口大幅度回落,在進口方面有所增長。從總體上看,本世紀中東國家的貿易基本保持順差,改變了上世紀90年代的貿易逆差狀況。
中東地區生產領域的合作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有所發展。阿盟為促進阿拉伯國家間的地區貿易合作,早在1964年就成立了阿拉伯經濟統一理事會。此後還成立了阿拉伯聯合公司、阿拉伯工業投資公司、阿拉伯礦業公司、阿拉伯葯品工業和醫療器械公司,以及阿拉伯牲畜發展公司等經濟協調機構,它們極大地推動了該地區生產領域的合作。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在中東地區生產領域的合作中起到了積極作用,由它組建的一系列組織為促進石油工業、完善石油生產下游服務、協調各成員國政治、經濟、軍事和安全關系等方面發揮了有效作用。70年代中東地區的農業合作也有所發展。1976年阿盟13個成員國簽訂了建立農業發展基金的協議,幫助阿拉伯國家發展農業,以解決中東糧食短缺的難題。
中東經濟現代化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可以看出,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東地區經濟合作和現代化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存在的問題也十分突出。中東經濟現代化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1)對外依賴性較強,主要表現為:資源較單一,除了石油較充足外,其他資源相對匱乏,需要從國外調入;工業化投資主要靠吸引外資,其經濟某種程度上受到大國的操控;科技和設備嚴重依賴於國外;缺少足夠的勞動力;市場發育不健全,在國際市場上還不能運作自如,尚有許多空檔。(2)經濟出現雙重結構,即經濟思想和經濟結構的二元性特徵。從思想上體現為傳統文化與西方科學技術的並存,一方面將科技作為經濟現代化的第一生產力要素,另一方面又將傳統作為經濟增長的精神文化力量。在經濟結構上,中東經濟顯現出大工業與小農經濟、游牧經濟和小型企業的並存。面對洶涌而來的世界經濟發展浪潮,中東地區的經濟現代化之路將更加艱辛和富於挑戰性。目前,世界經濟正逐漸向全球化和地區化兩種趨勢發展。對於全球化和地區化的關系有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地區化會不可避免地加大地區間的沖突,其結果是最終會導致國際體系的破裂和地區保護主義的加強。另一種觀點認為,區域一體化會加強全球化的發展。因為從當前國際貿易和資金流動跡象來看並未形成排外的地區集團,且經濟全球化已由公司和市場的技術重組大大向前推進了。地區化的發展不可能對全球化構成威脅,地區主義和全球主義之間產生積極的作用需要一定的條件,最重要的是在維持自身發展模式的同時在多大程度上對外開放,即所謂的「開放的地區主義」。
近20年來,中東一些國家雖然以貿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私有化為主要目標制定了若干調整計劃,並逐步取消政府幹預,開放國內市場。但這些改革並沒有實現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現代化目標,傳統農業社會的基本特徵仍然十分明顯,新的投資和發展機遇還很少。全球競爭的構成元素和關鍵作用已由新技術來承擔,即必須要有充足的具備專業技能的勞動力、可以刺激技術發展的競爭環境和合理的動力機制,如果單單利用傳統的方法和經濟策略來推行改革計劃與提高其競爭力是不現實的。因此,目前中東國家首先要培植合理的工業生產能力,進行經濟結構改革,並制定靈活有效的政策,以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以便獲得長期能夠自給的能源和自我發展。其次,由於中東大多數國家的貿易模式主要建立在資源密集型和農產品、原材料的基礎上,還處於原始的階段,最終導致資金大量外流。中東是世界上資金外流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最高的地區。中東地區必須進一步加強同發達地區或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並應制定相配套的長期發展戰略和以出口為導向的策略,充分利用世界市場,促使生產和出口模式升級,最終扼制資金外流。再次,中東應進一步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充分發揮互補優勢。當前在經濟區域一體化的利弊上還有爭議,但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地區合作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因為當前全球化和地區化趨勢已經顯露,地區合作有利於商品和服務的互動與基礎設施的建設,最終可形成規模經濟。最後,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發達國家的外援仍然會源源不斷地輸入中東,中東地區應根據具體的經濟狀況來進行資金和能源的分配,尤其要考慮到市場和政策等因素。
當然實現上述目標的前提,就是如何形成地區間的協商以推進中東和平進程,創造有利於經濟發展的穩定的周邊環境。地區沖突對中東可持續發展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由於地區沖突難以平息,中東許多國家將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都用於擴軍備戰,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的力度。據統計,中東18個國家中有11國的國防開支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5%,沙特的國防開支則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以色列、敘利亞和約旦等國該值均超過8%。阿以沖突給這一地區的合作帶來極大的阻力,雙方優勢不能得到互補,致使許多中東國家蒙受經濟損失。據估計,僅在1996年,以色列因阿拉伯國家的聯合抵制損失就達400億美元,而阿拉伯國家因以色列的封鎖和控制同樣遭受數以百億美元的損失。巴以沖突使巴勒斯坦的經濟更是屢屢受挫,2000年9月以來,巴勒斯坦因赴以色列勞工減少導致收入下降、貿易銳減、失業增加、稅收減少,以及旅遊收入下滑等所遭受的直接損失有45億美元。自2002年4月以色列加強對巴勒斯坦城鎮的封鎖和宵禁以來,巴勒斯坦每天損失就達600萬美元,其經濟幾近於崩潰。而以色列在2000年以後的近兩年中也損失達50億美元。
總之,近些年來,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兩種基本趨勢不斷上升。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它們將相互交織作用,會對中東地區的經濟現代化形成極大的沖擊,強大的地緣經濟發展勢頭會使地區之間的經濟關系越來越不平衡,這種不平衡可能會導致分歧、相互指責和地區保護主義的不斷強化。中東惟有在加強地區經濟合作的基礎上建立一種開放的、面向全球的國際經濟體系,才可能在強力競爭中找到生存的空間,避免被國際經濟規則邊緣化、甚或被淘汰出局。
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④ 沙特有錢為何不建設自己的工業體系
伊斯蘭世界,有富國,也有具有基本製造業水平的國家,但擁有發達的工業化水平的國家,似乎一個也沒有產生過。什麼程度的工業化算發達的工業化呢?題主的理解是,至少有幾項高端製造業有世界先進的水平(特別是軍事工業)。比如西歐幾個工業國,日韓,上個世紀末的南非;以色列,新加坡,捷克,瑞士這種體量小但也有很強的高水平製造業的國家;或者中俄這種雖然大部分工業領域水平並不拔尖,但個別領域也有世界一流水平(航天,軍工,鐵路等);至於美國,前蘇聯就更不用說了。
能夠成為發達工業國,科技水平是關鍵的因素。其實這個問題,基本可以等價於,伊斯蘭世界,為什麼沒有產生過至少一個,有高科學技術水平的國家?
伊斯蘭世界在現代國際政治博弈中處於劣勢,內部沒有工業化強國是根本原因。直觀的例子,就是幾次中東戰爭,人口,資源都是以色列幾十倍的幾個阿拉伯國家,付出十幾倍的傷亡都無法打贏以色列。
工業化是從歐洲起源的,和歐洲距離近的那些伊斯蘭國家,應該更有條件學習工業化,但反而是遠在東亞的中日韓躍遷為工業化強國。如果說水資源制約了伊斯蘭國家工業化,那以色列就可以作為反例(澳大利亞也部分符合),同時東南亞,南亞,巴爾干,西非的那些伊斯蘭國家都不缺水,所以這個解釋也不是很有說服力。中東幾個石油國很富有,用石油收入發展自己的工業,也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可以走類似過去南非那樣的發展路徑(其實美國,蘇聯也是資源大國,它們也算是用資源開啟工業化的例子)。但事實上中東幾個石油國,都是富而不強,沒有高水平的工業。
附:維基「穆斯林世界」圖(人口超過一半信仰伊斯蘭教,算是伊斯蘭國家)
但是,一方面他的野心過大,步子邁得太大,另一方面西方國家不會坐視一個伊斯蘭國家如此做大,於是他們特意培養了一根楔子,深深地插在了諸多伊斯蘭國家中間。嗯不說你也知道,這跟楔子就是以色列。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在西方的扶持下,以色列和埃及發生了第二和第三次中東戰爭,埃及被虐成了狗。。在此之後的薩達特和穆巴拉克主張經濟更加開放化,但是在對外貿易中,埃及已經淪為一個資源輸出國,本土工業被徹底打垮,國家也一直經歷著各種動盪和暴亂。
在此之後,其他伊斯蘭國家也試圖發展自己的工業化,比如發展最好的伊朗就遭遇了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打壓。再比如OPEC組織的一些國家,曾經提出過「購買工業化」的方針,企圖用石油美元來引進西方技術和人才,建設本國的工業體系。
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西方國家並不在自己的毗鄰多出這些競爭對手,更何況一旦這些石油輸出國建立了自己的工業體系,就不會安於甘心輸出資源了。所以,一個追求奢侈極致,貧富差異巨大的石油奶牛阿拉伯才是西方人最想看到的,除了建立那些極盡奢華然而並沒什麼卵用的巨大建築外,OPEC國家的石油美元只能投資美國國債,嗯,羊毛出在羊身上你懂的。
⑤ 伊朗的軍事工業到底怎麼樣
伊朗軍事工業在中東首屈一指!通過以下幾點論述:
1,工業是軍事工業的基礎,伊朗的工業是中東最牛逼的。可能有些人要說以色列工業不必伊朗好嗎?以色列的部分工業是遠高於伊朗的,但是工業的完整性比不過伊朗,整體綜合下來以色列不如伊朗,而且,以色列的人口和國土面積遠不如伊朗,就註定以色列的工業體系只可能在部分領域超過伊朗,而整體工業,絕對比不過伊朗。
2,有了工業的支撐,才有軍事工業的長足發展,伊朗近些年的潛艇,導彈,魚類,戰斗機等裝備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最重要的是導彈及核技術,因為這個是進攻性武器,這兩種武器的發展讓以色列及美國寢食難安,說得不好聽點,如果哪天伊朗的核武器小型化達到一定程度,以色列會覺得自己每天都睡在伊朗的核導彈上,並且估計美以會立即對伊朗開戰。
3,中俄對伊朗的支持。可以這么說,伊朗是中俄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伊朗西化,那麼中國西面將直面美國的威脅,且說明美國在西面完成了對中國的包圍。中國絕不會坐視這種情況發生,而且必定會為保護伊朗付出巨大的努力,哪怕面對美國的直接挑釁都不會退縮。這種情況下,中俄肯定會對伊朗進行經濟及軍事的巨大援助,依次促進伊朗的發展,畢竟,伊朗越強大,中俄的壓力會越小。
4,中東目前沒有一個國家完全實現工業化,五大國不會讓這種情況發生,畢竟中東一直是火葯桶,誰都不敢貿然讓中東出現一個完全工業化的強國,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伊朗因為自己獨特的國情及其他國家的支持,工業化已在中東處於第一的位置。
⑥ 為什麼西方能爆發工業革命,而印度,非洲和中東卻沒有爆發工業革命
至今為止,人類歷史上一共發生過三次工業革命,但是在這三次工業革命中有兩次都發生在歐洲。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60年代,以蒸汽機的廣泛應用為標志;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在19世紀70年代,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
印度在有機會實現工業化之前已經被英國殖民統治了,在殖民統治時期,印度還發生了一系列大規模的災難,使得印度在工業革命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唯一一個非常獨立、有機會實現工業化的最終還是被東印度公司給擊敗了,同時很多進步都被阻礙了。
⑦ 伊斯蘭國家現共計有57個國家,為何至今沒有產生一個工業化的強國
因為現在的伊斯蘭國家非常的有錢的,他們所佔地區是全世界石油最多的地方,所以只需要靠賣石油就會有數不清的財富,而且伊斯蘭國是屬於宗教國,根本就沒有要大力發展工業的意識,還有一個就是因為地理位置,常年沙地,也是不允許發展工業。
但是伊斯蘭世界就不一樣,本身這里農業很落後,飯都吃不飽,而且近代長期被西方殖民,壓迫,掠奪。工業基礎幾乎沒有,而且在近代一些伊斯蘭國家試圖發展工業,如埃及,但是最終被西方直接給扼殺掉了。
所以,從世界范圍內來看,伊斯蘭世界是除了非洲之外最沒有工業基礎的地區了,沒有任何基礎的伊斯蘭世界,自然發展那是十分緩慢的,起步也非常難。而且更加重要的是,伊斯蘭世界的教育制度,本身就不利於培養科技人才,發展教育,因此不但缺乏工業基礎,也缺乏人才基礎。
⑧ 如果19世紀中東國家都完成了工業化的話結果會怎樣
如果各方實力均衡,則不會有世界大戰。
歐洲無法輕易從世界其他地方獲得資源,也不會形成19世紀的絕對優勢地位。
世界將形成多極格局,英國、法國兩個殖民地大國失去了大部分殖民地會淪為普通強國,德國會成為歐洲霸主。俄國還是維持原有地位。中東工業化會不會產生統一的阿拉伯國家還要考慮政治、民族、宗教的原因,如果阿拉伯成為統一的工業化國家必定是世界一極。19世紀的中國如果完成工業化,毫無疑問是世界首強,畢竟人口第一。如果中國先完成工業化,那麼東亞不會產生其他工業國家,都會被中國吞並或者納入勢力范圍。工業化的印度也是一個強國。大洋洲人口稀少,沒有競爭力。北美還是美國的霸主。那麼世界主要列強變成了中國、美國、阿拉伯、德國、俄羅斯、印度。
你漏了說非洲、拉丁美洲,那麼非洲和拉丁美洲會成為其他工業強國爭奪原材料產地、市場、廉價勞動力的焦點地區。
最後19世紀地球的資源容不下這么多工業強國,歐洲的資本主義工業化是建立在掠奪全球資源上完成的。
⑨ 中東近年一直被美國打,它們還有振作崛起的可能嗎
沒可能,綠教國家的封閉守舊讓他們失去了工業化的可能,沒有工業化國家不可能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