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如何加快全市工業轉型步伐

如何加快全市工業轉型步伐

發布時間:2022-04-25 17:32:02

⑴ 如何加快轉型發展,提升經營管理水平

一、結合銀行實際,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
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商業銀行來講,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走科學發展的道路,緊緊圍繞經營效益謀發展,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既要重視利潤規模數量的增長,又要注重利潤結構質量的提升;既要處理好效益、質量、規模和速度之間的關系,又要正確處理好股東、員工和客戶三者之間的關系;既要堅持銀行經營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動性的統一,又要實現銀行穩定、健康、可持續地發展。
以風險控制、資本約束、成本約束為前提,追求發展的質量、規模與速度。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商業銀行深層次矛盾的根本辦法。但發展是有條件的,不顧客觀條件制約硬發展,是不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是對發展有害的。要明確發展的約束條件,在約束條件下實現質量、規模和速度的協調發展。從經濟角度看,銀行發展的約束主要包括成本約束(含利息費用、稅收、撥備、資本金佔用、風險損失等等)、管理約束、人才約束、法律約束和監管約束。
以結構優化和流程整合為重點,追求發展的效率與效益。在現實約束和競爭壓力下,既要重視利潤規模,更應注重利潤結構和質量。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推動業務結構、客戶結構、區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實現利潤總量增加和利潤結構優化。同時,要以業務流程為依據,按照有利於價值創造和風險控制的原則,建立相互促進和相互制衡的業務流程,實現集約化經營,提高發展效率。
以資產、負債和中間業務的整體推進為目標,追求發展的協調與均衡。在存貸利差不斷縮小、風險控制不斷加強、資本約束不斷提高的市場環境下,銀行在發展資產、負債業務的同時,必須推進業務轉型,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把中間業務提到戰略高度進行開拓推進,實現資產、負債和中間業務的協調發展,變簡單的借貸信用中介為提供多功能金融服務的機構。
以企業文化和員工隊伍的培育建設為根本,追求發展的和諧與統一。銀行屬智力密集型行業,人力資源是其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發展要以人為本。商業銀行的創新源泉和持續發展,關鍵是要抓好隊伍建設,既要加強員工培訓,不斷提高其業務技術素質,更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企業文化,從經營哲學的角度錘煉隊伍,增強凝聚力、創造力和整體合力,提升核心競爭力,為持續發展提供源動力。

二、貫徹科學發展觀,要著力增強駕馭全局的能力,遵循商業銀行發展的規律
去年以來,我行黨委結合全行的經營管理實際,先後提出了"實事求是、規范經營"的指導思想、"低風險、快增長、高效益"的發展思路、"轉變經營模式,實施戰略轉型,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部署,並在全行開展了"管理年"活動和"平安建行"創建活動。全行的業務發展結構、收入結構和資產負債結構得到優化,資產質量得到好轉,發展潛力得到增強,服務水平得到提高,企業形象得到社會認可。更為重要的是,全行經營理念進一步得到轉變,經營管理能力進一步得到提升,業務發展和轉型的步伐進一步加快,駛入了一條"低風險、快增長、高效益"的"新干線"。
面對當前銀行業發展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必須遵循商業銀行自身經營管理的規律性,進一步增強大局駕馭能力,把握發展主動權。
以效益為目標。效益是識別和判斷銀行發展狀況、發展趨勢的標志,追求效益和價值的最大化,是銀行經營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我們的一切經營活動首先都要以效益高低為准繩,以有沒有效益為評價標准。
以客戶為中心。"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創造最大價值,也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本質和核心。銀行的發展,客戶的服務,要牢固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不僅要不斷提高全行的服務態度、服務效率、服務技能、服務手段、服務質量,而且要為客戶創造價值。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客戶,為了一切客戶,為了客戶一切"。
以管理為基礎。企業的經營關鍵在管理,銀行的業務發展、風險防範、效益的提高,管理是前提、是基礎。強化管理是實現銀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堅持科學發展觀,就必須以管理為基礎,強化全行的基礎管理、增強全員的合規意識、責任意識和管理意識,不斷提高全行管理水平。

三、著力轉變經營模式,加快業務戰略轉型步伐
轉變經營模式,實施戰略轉型,是適應新的經濟、金融形勢,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選擇。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是戰略轉型的關鍵,是商業銀行改善收入結構、增強盈利能力、提高市場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結合我行實際,今年將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高度重視投資銀行業務。投資銀行業務是證券和股份公司制度發展到特定階段的產物,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溝通資金供求、推動企業並購、促進產業集中和規模經濟形成、優化資源配置等重要作用。投資銀行業務在新的經濟金融形勢下,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利潤空間。可以說,作為商業銀行,誰抓住了這一發展機遇,誰就抓住了競爭的主動權,搶佔了戰略的制高點。投資銀行業務是關繫到中間業務能否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的關鍵。
加快發展電子銀行業務。由於多種原因,客戶對電子銀行產品的認知度和熟知度還不高,主動使用電子銀行產品的還不多;客戶和員工的服務收費意識還沒有真正樹立起來;部分行對電子銀行業務還不太重視,主動營銷和宣傳的工作做得還不夠。加快電子銀行發展,必須做到積極創新思路,創新服務,積極營造使用電子銀行產品的氛圍,才能夠快速推進電子銀行發展。
鞏固擴大代理證券業務。代理證券業務、尤其是代理基金業務的快速發展,得益於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更得益於我們觀念的及時轉變,得益於順應資本市場發展採取的積極措施。面對資本市場的快速變化,必須高度重視服務不到位、風險提示不到位的風險,向客戶充分揭示風險,讓客戶明白投資有風險,把投資的風險告示責任做在前頭,以免產生不必要的後果。同時要結合資本市場的發展特點,積極研究市場,及時尋找和發現替代產品,避免業務發展的大起大落。
持續提高弱勢產品的競爭能力。對銀行卡業務,要不斷擴大發卡觸角,提高持卡比例和消費比例。對公人民幣結算業務,要進一步提高收費服務意識,擴大結算帳戶群體和結算收費面。

⑵ 為加快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應該怎麼做

數字化轉型升級是協助企業在智能化信息化時代維持競爭力的關鍵途徑,企業想要實現管理升級、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數字信息化是重要手段。對於製造業而言,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容易被忽略的一點——無法適應個性化需求實現定製化開發。

當前製造企業面臨產品生命周期縮短、價格利潤下降、產品復雜性增加、產品與服務融合等諸多壓力,對企業效益影響很大,迫切需要提升個性產品、實施以用戶為中心差異化戰略,以更靈活、敏捷的研發+服務快速響應多樣化和定製化開發。

為克服傳統企業設計製造能力的封閉性、局限性和不完全性,提高產品設計、產品製造的整體靈活性和敏捷性,增強企業在行業中的競爭能力,生產效率需要大幅提高,管理和維護數據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實際情況,採用管理軟體如PLM則成為解決智能工廠建設必要措施。

PLM是一體化的信息系統集成策略,通過「上承CAD,下接ERP」,覆蓋了產品生命周期過程中相關流程和產品定義數據的管理,貫穿從概念、開發、設計、試制、生產、銷售和服務各個階段,與CAD、ERP等應用和管理系統廣泛而深入的集成,能夠提高企業的研發管理水平,實現高效通過變更申請、變更決策、變更執行達到預期效益,從而實現快速達交。

⑶ 如何提升當今中國產業轉型和升級的速度和質量

進入21 世紀以來,我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就增長速度來說,第一產業增長
相對緩慢,第二產業增長快速,第三產業則突破以商貿、餐飲為主的單一發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險、研發、咨詢等行業的發展;就就業比重來說,第一產業就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增長緩慢,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增長速度高於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總體上看來我國產業結構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進行調整優化。但是我國現階段的產業結構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到2007年底,從我國三次產業結構的產值來看,第一產業增加28910億元,佔GDP比重為11.7%;第二產業增加121381億元,佔GDP比重為49.2%;第三產業增加96328億元,佔GDP比重為39.1%。這表明我國的國民經濟還比較過分地依賴農業,而服務業相當落後。在發達國家,GDP構成情況一般如下:第一產業所佔比重不超過5%,第二產業不超過30%,第三產業所佔比重最大的,為65%以上。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空間還很大。
1. 農業
(1). 農業基礎設施較為薄弱。有些地區的供水、供電、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還很不完善,矛盾比較尖銳。
(2). 農產品品質、品種結構尚需優化,缺乏優質農產品。我國的農產品雖然在價格上具有競爭優勢,但隨著勞動力價格上升以及物資價格上漲,這種優勢會逐漸喪失。而且中國農產品還存在品種不優、質量不高的問題,再加之國際貿易壁壘的作用,中國農產品的競爭力相對於其體國家會逐步下降。 (3).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較為落後,還處在初級階段,初級產品與加工產品比例不協調。
2. 第二產業
第二產業總量有了明顯的提高,但生產結構尚不夠合理,結構升級速度較慢,經濟增長質量不高。而且工業產值雖然持續增長,但就業率卻在絕對下降。 (1).處於全球價值鏈底端,產業升級面臨困難。
改革開放幾十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批量化生產的成本優勢使我國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號。但我國的比較優勢在較大程度上是依靠廉價的勞動力 獲得的,這就易產生行業競爭優勢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和附加值低的環節,產品的附加值難以提高的問題。
(2).產業研發投入不足,技術創新能力差。
目前,我國製造業總量規模佔全球比重約為6%,但研發投入卻僅佔0.3%,研
發投入嚴重匱乏。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差,導致對國外核心技術和高新技術高度依賴,企業無法在品質、創新方面處於競爭優勢地位,只能靠低成本維持收益。
3. 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發展滯後於發達國家。我國的服務業發展水平落後於經濟發展的水平。我國服務業產值佔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國家低10~17個百分點,而且我國服務業的發展扭曲,沒有正確的政策來制約,從而使得服務行業在目前而言一片混亂。
(二)浙江省產業結構現狀
由於國內外經濟形勢發生深刻變化,市場競爭更趨激烈,我省工業正面臨
著嚴峻的挑戰,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素質性矛盾進一步凸現。
1.改革開放20年來,浙江經濟的高速增長,得益於大量的勞動力從第一產業部門轉移到了第二產業部門,但是第二產業內部各部門的相對變化較為緩慢。七八十年代,浙江省的主要工業部門是紡織、機械、食品、化工和建材工業。但由於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的變化緩慢,這種狀況延續至今,紡織、機械(包括電機)和化工這三大工業部門的地位基本沒有變化。
2. 在產業發展上,一般的規律是過去的路徑制約未來的發展方向,浙江的資源優勢是擁有眾多的企業家資源,但多數企業家還是缺乏學習過程磨練的原始企業家;與此相適應,浙江的企業組織結構也是以中小企業為主角,在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這樣的經濟結構將導致投資決策的分散化,這對企業適應需求多樣化的下游產品的市場競爭是有利的,但是要形成以規模效益為主要競爭力的重化工業就有不利的一面。
3.產業空心化問題導致十二五時期浙江經濟增長乏力。企業大量外遷,傳統產業優勢漸失,有的已日趨萎縮。由於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土地緊缺等因素,導致中小企業紛紛向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土地資源豐富、並有較多優惠政策的地區遷移。產業空心化會破壞一、二、三產業的合理比例,造成供求結構
失衡,貿易收支惡化或逆差加劇。所以在浙江省的產業空心化問題還不嚴重的時候就應該加以調整。
三.誤區
一在當前和今後一個階段,響應國家政策,轉型升級是各地的重點工作,但基於保增長的壓力,個別地方制定的轉型升級目標﹑標准較高,實際行動比較遲緩或偏離目標,我們要防止這種情況。
二許多人都認為依靠外資﹑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和行業可以較為迅速地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我們也確實引進了大量國外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產業似乎更「科技」了,但實際情況是我們自己還處於產業鏈的最末端,其效益都是依靠低廉的勞動力換取的加工費。
三有些人認為,轉型升級就是要淘汰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就目前許多地方公布的「十二五」規劃初稿看,新興產業中的動漫產業、風能發電、物聯網等都成了轉型升級的重點發展產業。他們並沒有考慮自己是否有足夠
強大的創新能力和相應的產業鏈條及服務,就一味的追逐新興產業;也沒有對傳統產業進行創新,繼承發展,就給與全盤否定,有失合理考慮。
四.對策
第一,政府要要明確自身責任,鼓勵企業自主創新,通過體制創新來激發企業自主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不是直接增加對技術創新活動的財政投入;政府要把握國際產業分工趨勢,並結合浙江省的產業結構的問題,例如,產業空心化,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集市場之力和政府之力來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為構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現代工業體系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充分利用省內外科技和人才資源,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著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依託大企業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及重點實驗室。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建設實驗室、研發中心、技術聯盟等創新組織。
第三,促進工業平穩較快發展,為推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打好基礎。通過改善供給結構,擴大內需來促進工業的持續平穩發展。
第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堅持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相結合,協調解決結構調整和工業轉型升級中的重大問題。將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勞動力結構優化緊密結合,完善有利於工業轉型升級的社保、人才、就業等相關政策,為推進工業轉型升級提供製度保障。
第五,加快傳統工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將知識經濟的發展和傳統工業的改造結合。在發展支柱產業的同時,努力培養主導產業,加強對朝陽產業的保護和扶持力度,做好夕陽產業的退出政策指導工作,實現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的過渡,同時要保證工業結構的合理化、高級化,力爭工業轉型升級走在全國前列,加快實現工業發展動力從資源消耗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轉變,產業結構從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業為主向高附加值的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轉變,企業經營方式從粗放經營為主向集約經營為主轉變,產業組織形態從傳統塊狀經濟為主向現代產業集群為主轉變。。
第六,加強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引進高素質人才。一方面,要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加強高校的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培育制度;還可以分級分批開展企業家增強創業創新和現代經營管理能力輪訓,提高企業家隊伍素質另一方面,通過在就業﹑居住﹑生活條件等方面政策的改善,來吸引海外人才。
第七,提升廣大幹部推動科學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激發了廣大群眾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方面,廣大幹部要樹立科學發展的理念,深化對加快轉型升級的認識,提高了推進轉型升級的思想認識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另一方面,為欠發達地區繪制了新的發展藍圖,振奮了廣大群眾的發展熱情,增強了他們創新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

⑷ 如何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大意義,應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
一是加強統籌規劃,調動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推動重大技術突破,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二是加大財稅金融支持。按照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和規劃,落實並完善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繼續安排專項資金,統籌推進20項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和應用示範工程。二是完善市場培育、應用與准入政策。支持擴大節能環保、生物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產品市場,繼續做好「三網融合」工作,加快建立重要產品技術標准體系,優化市場准入管理程序。三是加快突破新興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加大投入、依託企業、健全機制,整體推進電子信息、先進製造、節能環保、生物醫葯等領域技術研發,爭取掌握一批具有發展主導地位的關鍵核心技術。同時,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
二、加快企業技術改造
重點任務,一是加快推進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推動先進技術產業化應用。二是加快推廣應用先進製造系統、智能製造設備及大型成套技術裝備。支持重點企業瞄準世界前沿技術,加快裝備升級改造,推動關鍵領域的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三是加快推廣國內外先進節能、節水、節材技術和工藝,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提高成熟適用清潔生產技術普及率。四是著力推進精益製造,改進工藝流程,提高製造水平。五是深化信息技術應用,加快推廣應用現代生產管理系統等關鍵共性技術,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
三、鼓勵企業跨行業跨區域跨所有制兼並重組
總的要求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規模效益顯著的行業為重點,堅持市場化運作,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資源配置效率,增強國際競爭力,推動重點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一是堅持市場化運作,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遵循經濟規律和市場准則,尊重企業意願,由企業通過平等協商,自願自主地開展兼並重組。二是完善政策措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完善相關行業規劃和政策措施,努力營造有利於企業兼並重組的政策環境。完善企業兼並重組服務管理體系,努力消除制約企業兼並重組的體制機制障礙,規范行政行為。三是推動體制創新,加快轉型升級。支持企業通過兼並重組完善治理結構,增強技術優勢,開展管理創新,加強品牌建設,淘汰落後產能,培育國際競爭力,推進轉型升級。四是實行分類指導,促進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結合行業自身特點和企業實際情況實行分類指導,促進各種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和優勝劣汰,促進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形成結構合理、有效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格局。五是加強統籌兼顧,維護企業、社會和諧穩定。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兼顧國家、地方、企業和職工的利益,依法維護債權人、債務人和企業職工等利益主體的合法權益,促進企業、社會和諧穩定。
四、進一步發展壯大服務業
要立足我國產業基礎,發揮比較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突出重點,引導資源要素合理集聚,構建結構優化、水平先進、開放共贏、優勢互補的服務業發展格局。一是要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圍繞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和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中、高端發展,深化產業融合,細化專業分工,增強服務功能,提高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我國產業綜合競爭力。二是圍繞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豐富服務供給,完善服務標准,提高服務質量,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在鞏固傳統業態基礎上,積極拓展新型服務領域,不斷培育形成服務業新的增長點。從促進消費升級出發,不斷創造新的消費需求,特別是要把基於寬頻和無線的信息消費作為新一輪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領域,積極培育發展電子商務、網路文化、數字家庭等新興消費熱點。三是以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業現代化、增加農民收入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重點,貫徹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方略,協同推進城鎮化和農村發展,積極引導各類市場主體進入,推動農村服務業水平盡快上一個新台階。四是緊扣海洋經濟發展戰略部署和要求,加強陸海統籌,不斷拓展服務領域,提升服務層次和水平。五是統籌國內服務業發展和對外開放,加快轉變對外貿易發展方式,大力發展服務貿易,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推動有條件的服務業企業「走出去」,完善更加適應發展開放型經濟要求的體制機制,有效防範風險,充分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參與服務貿易規則制定,深入推進與港澳台地區服務業合作,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服務業國際合作與競爭。五是大力推進服務業各項改革,著力破除制約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爭取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創新政策支持,進一步研究制定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服務業市場監管體系,營造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
五、大力支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
小型微型企業在增加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科技創新與民生改善、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促進產業優化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第一,要進一步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重點抓好四件事:一是建立財政支持資金穩定增長機制。要進一步落實好國發14號文件「資金總規模要逐年增加」的政策,繼續加大力度,建立資金總規模穩定增長的機制。二是要抓緊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的設立工作。加快出台基金設立、管理、運作等相關文件,讓基金盡快發揮作用。三是要進一步研究稅收政策。突出扶持科技型、創業型和勞動密集型小微企業的發展,形成系統完備、有利於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體系。四是要繼續清理整頓涉及小微企業的不合理負擔。繼續減免部分涉企收費,規范具有壟斷性的經營服務性收費。
第二,要進一步推動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問題。要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精神,研究建立小微企業政策性金融體系,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徵集與評價體系,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加強信貸產品創新。要加大政策引導小微企業創業(風險)投資發展的力度,切實降低融資成本,多方位滿足小微企業金融需求。
第三,要進一步提高中小企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要大力轉變中小企業發展方式,堅持「專精特新」,鼓勵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道路;堅持集群發展,積極發展專業化產業集群,提高中小企業集聚度,提高與大型企業的協作配套水平;堅持轉型升級,支持中小企業運用先進適用技術以及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堅持加強管理,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加強基礎管理,推進企業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加快推進中小企業信息化,大力提升中小企業管理水平。第四,大力推進服務體系建設。支持建立和完善為小型微型企業服務的公共服務平台。實施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建設工程,調動和優化配置服務資源,增強政策咨詢、創業創新、知識產權、投資融資、管理診斷、檢驗檢測、人才培訓、市場開拓、財務指導、信息化服務等各類服務功能,重點為小型微型企業提供質優價惠的服務。

⑸ 企業如何轉變增長方式,加快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步伐

一、產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產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思想是: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以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為動力,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核心,以產品結構調整為重點,以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和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為目標,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進一步促進我省中小企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堅持以下原則:

—— 堅持以國家產業政策為導向的原則。要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關停並轉國家明令禁止的產業、淘汰的技術、污染嚴重又無力治理的行業和嚴重浪費能源、資源的產業、產品。大力發展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

—— 堅持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原則。始終把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第一推動力,促進企業建立技術創新機制,搞好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開發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新產品。

—— 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產業結構調整必須有利於資源的深度開發、綜合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環保節能產業和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努力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的和諧發展。

—— 堅持企業為主體、市場機制運行和政府優質服務相結合的原則。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也是產業結構調整的主體。中小企業應主動捕捉市場信息,根據市場需求主動進行調整。同時,政府要加強指導、協調和服務,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為產業結構調整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保證調整目標的實現。

—— 堅持發展特色經濟原則。產業結構調整要因地制宜,以產品結構調整為重點,充分發揮本地資源、經濟、市場、技術等方面的比較優勢,突出重點,發展特色經濟,培育和壯大產業集群、專業化生產和流通基地,逐步形成具有競爭優勢和區域特色的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

二、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

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方向是:根據國家的產業政策,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著力推進優勢資源的精深加工,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發展最終消費品;重點支持市場前景廣闊、經濟和社會效益好的企業和產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同時,堅決壓縮過剩的生產能力,淘汰技術落後、質量低劣和污染嚴重的產品。

(一)大力發展主導產業

1、機電工業。圍繞農業科技和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建設以及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的需要,大力發展先進適用的種植業養殖業機械、收獲機械、農牧產品深加工機械和成套設備;依託大型企業集團或優勢名牌產品,按照專業化、規模化原則,重點發展為重大或成套技術裝備、輸配電設備、汽車等重點產業配套服務的零部件製造加工基地;面向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需求,加快發展安全、可靠、高效、節能、舒適、快捷的家用電器產品和塑料、橡膠、電子、印刷、文化、日用化學等產業所需的技術裝備產品;積極發展節約資源和資源綜合利用、循環利用設備、城鎮垃圾處理和大氣、水資源污染防治設備;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品,按照實現產業升級的目標,發展機電儀一體化、智能化產品和重要、專用機械基礎件,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2、化學工業。重點發展塗料、染料、醫葯中間體和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防腐劑、保鮮劑、水處理化學品、油田化學品、電子化學品、造紙化學品、皮革化學品、膠粘劑等精細化工產品和高附加值的有機化工產品。大力發展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化工製品,拉長農產品加工鏈條。化肥工業要抓好現有氮肥企業的節能、降耗、技術改造,以煤為原料的氮肥企業應加快新型造氣技術的改造;大力發展高濃度氮肥、磷肥、鉀肥及各種專用復合肥料生產,努力調整化肥產品結構。積極開發高效、低毒、安全新品種農葯和易回收、可降解農膜。大力發展新型精細無機化工產品、新型生物化工產品、新型信息化學品、新型高效催化劑、工程塑料及通用塑料的高性能化產品、有機硅產品、有機氟產品、新型膜材料及製品、無機納米材料、生物活性飼料及肥料、與高等級子午線輪胎生產及配套的專用材料等。

3、食品工業。充分發揮我省農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重點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和儲藏、保鮮、運輸業,提高農產品加工深度,拉長產品和產業鏈條。重點培育、壯大一批各具特色的大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特別是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出口創匯多、對農業生產帶動能力強的大型龍頭企業。以生產高質量的綠色食品為中心,積極採用生物技術和工程化食品技術,開發新資源、新產品,增加花色品種,向方便、營養、安全、衛生、天然、保健的食品工業化方向發展,採用現代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食品產業,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重點開發和利用生物工程技術、速凍技術、冷凍乾燥技術、分離技術、食物成分重組技術、氣調保鮮技術、輻照技術、微波技術、擠壓膨化技術、超細磨技術、高壓滅菌技術、超臨界萃取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等。

4、醫葯工業。化學制葯業,大力推進原料葯的規模生產,做好原料葯的深加工,積極開展新型劑型的研究和應用,加大新型抗生素葯品的引進和生產力度,重點扶持採用國內先進技術生產的替代進口葯品。生物制葯業,大力發展以動物、微生物組織、器官或生物體為原料,採用生化技術提取制備的生化葯物和生物製品,重點扶持以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為特徵的現代生物工程葯物;同時大力發展生物診斷試劑的生產與研發。中葯工業,按照國家中葯現代化發展規劃,重點發展中葯飲片,中葯中間體和特色中成葯及廣泛應用現代技術的中成葯。醫療器械工業,在繼續發展一般性醫療器械、衛生材料、 醫葯中間體、葯用輔料、包裝材料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特殊醫療器械的生產和研發。加大對有特色的健康產品的支持力度。

5、冶金工業。鋼鐵工業要大力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和替代進口的鋼材品種,推進鋼鐵產品升級換代,努力提高板材管材和特種鋼的比例。有色金屬工業要把建設世界鋁工業基地作為有色金屬工業的主要目標,提高產業的集中度和核心競爭力。大力發展高精度鋁板帶箔、大型工業型材等精鋁深加工產品,拉動鋁工業發展。利用技術優勢和生產潛力,積極發展黃金、銅、鉬、鉛、鋅等有色金屬的深加工。大力發展新型、高檔耐火材料,積極開發中、低品位鋁土礦選礦、提純、鍛燒工藝技術。

6、建材工業。積極採用先進技術,搞好深加工,延長產品鏈條,增加品種規格,發展替代進口產品。加快對現有水泥行業技術改造,鼓勵發展日產4000噸以上新型干法水泥,提高高標號水泥比例,促進水泥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電子、汽車、醫用等特種玻璃、高性能玻璃等,提高玻璃深加工能力。積極發展新型節能牆體材料、新型保溫隔熱材料、新型防水材料、新型建築密封材料、新型建築裝飾材料、化學建材、利廢建材、高檔衛生潔具和節能、節地、高強、輕質、保溫性能好的新型建材產品。積極開發高技術陶瓷和非金屬礦超細、改性深加工技術及裝備。

7、建築業。積極開發建築節能關鍵技術、新型建築結構系統、牆體吸收雜訊技術與材料、高層建築與空間結構設備、建築施工關鍵設備、住宅高性能外圍護結構材料與部件、建築隔震減震材料、市政設施用復合管道等產品。建築施工企業要積極採用先進的設備和施工技術,加強管理,提高職工素質,打造精品工程,提高施工資質,積極參與城市道路、公路、鐵路、港口、水電等國家重點基礎工程建設。積極參與城鎮園林綠化及生態小區、集中供熱、供氣及經濟適用住房建設。

8、輕紡工業。要加強技術改造,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質量,爭創名牌產品,不斷開發新產品,以滿足工農業生產及城鄉人民群眾的多元化消費需求。

(1)造紙工業。大力發展新聞紙、高檔書寫紙、膠印書刊紙、信息用紙、辦公用紙、塗布紙、中高檔生活用紙、特種紙和A級牛皮箱板紙、A級高強度瓦楞原紙等高檔包裝紙。加快低檔印刷書寫紙、凸板紙、白板紙等產品的升級換代。積極調整用漿結構,逐步提高木漿比例,鼓勵林紙一體化生產和再生紙生產。加快大型成套造紙機械設備和紙張深加工設備的開發、研製和生產。堅決限制質量低劣的黃板紙、箱板紙、瓦楞紙、衛生紙的生產。

(2)皮革工業。鼓勵以製革業為基礎,促進畜牧業、皮革業聯合發展,建立優質原料皮基地,積極開發利用新的原料皮資源。大力發展鞋面革、鞋裡革、服裝革、包袋革、傢具革和汽車座墊革等。積極推廣採用皮革後整理加工技術,大力發展皮鞋及皮革製品等終端產品,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以品牌帶動製革產業的發展。鼓勵發展以飼養動物為主的皮毛加工業,提高大宗產品(山羊、綿羊、狗、兔皮等)的染整技術、粗皮細作技術,進一步提高高檔原料皮(水貂、藍狐、貉等)加工技術,增加產品附加值。

(3)包裝工業。積極開發為農副產品、工業產品、裝飾品、工藝品配套的包裝紙、袋、盒、箱、繩、帶等各種包裝用品和包裝機具,積極開發新型包裝材料和新型復合材料。

(4)紡織工業。發揮優勢,做大做強紡紗、織造兩大行業。採用緊密紡及無梭織機等先進技術和設備,把引進與採用國內先進設備結合起來,加快淘汰落後工藝設備,實現「三無」(即無接頭、無卷、無梭)或提高「三無」比重,促進產業升級。大力支持服裝、裝飾及產業用紡織產品的發展,採用定牌生產及兼並、聯合等方式,創名優拳頭產品,實施品牌戰略。積極開發功能化、差別化纖維,提高印染後整理技術。

(5)日用化學工業。大力發展酶制劑、新型助劑,開發和推廣無磷洗衣劑、洗衣粉;積極開發適用於工農業生產的各種表面活性劑、助劑、織物調理劑;逐步減少糊式電池、鎳鎘電池比例,禁止發展汞電池,大力發展無汞鹼性鋅錳電池、鎳氫電池、鋰離子電池等高性能電池;香精香料生產應重點採用新技術,發展天然香料生產;化妝品要提高原料質量和產品質量,增加花色品種,拓展中高檔產品。

(二)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1、電子信息產業。積極採用信息網路技術,把信息網路技術與企業的基本建設、技術改造、技術進步有機結合起來。根據國民經濟和信息化的需要,積極發展電子信息產品、基礎元器件和電子原材料產品。鼓勵生產光纜、光電器件、敏感元器件及感測器、電子專用材料,路由器、集線器、網關、網卡等網路設備,鼓勵開發各種應用軟體的開發與生產、計算機輔助設計、輔助測試、輔助製造、輔助工程系統等產品。

2、新材料產業。加快發展超硬材料、高純超細微粉材料、優質高檔耐火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有色金屬復合材料、精細化工和新型高分子材料、新型剎車材料、高性能塗料、新型催化材料等,形成產業規模。積極推動納米材料及納米技術的產業化。

3、生物工程技術產業。積極發展微生物發酵和酶催化為核心技術的生物化工、生物醫葯、生物農葯、生物獸葯、生物食品、生物肥料、生物飼料和生物降解材料技術產業,形成產業化規模。

4、先進環保產業。重點開發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及成套設備、城市污水處理利用成套工藝設備、汽車尾氣凈化技術、煙氣脫硫工藝及成套設備、大型高效除塵器、高濃度工業廢水及工業危險廢物處理處置設備、水處理葯劑生產與應用的工藝與設備、環境與污染源監測儀器及自動監測系統、工業固體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石油類污染控制技術與設備、難處理金礦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等。

(三)積極發展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積極發展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玉雕、絲毯、檔發及製品、速凍食品、紡織、服裝、鞋帽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努力開發、引進先進適用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增加花色品種,擴大生產規模,拓寬就業渠道,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步伐。

(四)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

在鞏固衛生材料、起重機械、閥門、造紙機械、建築機械、汽車配件、電線電纜、普通水泥、耐火材料、鋼捲尺、玻璃鋼製品、玻璃製品、布鞋膠鞋、辦公傢具、玉雕、絲毯、皮毛加工等優勢、特色產業的同時,要切實抓好產品的適應性調整,通過技術改造,促進傳統產品的更新換代,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各地要充分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優勢的拳頭產品,形成專業化生產,社會化協作,系列化配套,市場化銷售等具有鮮明特色的產業格局。依託群體工業優勢,輻射帶動同行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努力培育壯大一批在全國同行業中有較大影響、市場佔有率高的優勢、特色產業和專業生產基地,形成產品優勢、規模優勢、產業優勢和區域特色優勢,促進工業園區和小城鎮建設,壯大縣域經濟。

(五)積極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飼料加工業

1、種植業。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貿工農一體化龍頭企業。積極發展工廠化農業和觀光農業。大力發展花卉生產,重點發展名貴稀有品種、鮮切花和造型盆景,積極開發生產草坪植物、綠化花卉和觀賞植物。大力發展園林設計、綠化、施工業。

2、養殖業。積極發展工廠化養殖,提高生豬、禽、牛、羊等集約化飼養水平,大力發展外向型養殖業。突出發展奶類生產,建立優質奶源基地。積極採取有效措施,減少各類葯物、化學物質、激素殘留和污染對畜產品衛生質量的危害,確保食品安全。加強大型養殖場環境污染治理。積極研製開發高效疫苗、低毒低殘留的魚葯、蠶葯、蜂葯等新型獸葯及各種新劑型。

3、飼料工業。大力發展配合飼料、濃縮飼料、蛋白質飼料和預混合飼料等飼料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增值。積極研製、開發、生產安全、無污染飼料添加劑新品種,鼓勵採用生物技術和中葯生產飼料添加劑,嚴禁濫制、亂用飼料添加劑。

4、畜產品加工業。提高加工技術,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加工深度,增加花色品種,扶植建立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積極研製、開發、引進畜產品保鮮、加工、儲運等關鍵技術。大力開發分割肉、冷鮮肉、小包裝及快餐食品。穩步發展傳統蛋製品加工業,大力開發蛋粉、液體蛋等新型蛋製品。積極發展乳品加工業,加快純牛奶、酸奶、乳酪、風味牛奶、酸乳飲料和強化乳飲料等系列產品。加強對畜禽內臟、血、皮、骨、筋的綜合利用和深度加工,提高畜產品加工的綜合效益。

(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

在繼續發展交通運輸業、零售業、飲食業、物資供銷業、文化娛樂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新興產業,包括現代物流、通訊業、房地產業、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遊業、咨詢業、信息服務業、市場開拓、籌資融資、貸款擔保、風險投資、技術創新、人才培訓等服務業;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行業,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科學研究、醫療衛生、體育、城市改造與服務和社會福利業等行業,積極參與國有企事業單位後勤服務系統改革。

(七)淘汰、禁止、限制發展的產品和生產能力

1、嚴格執行國家《當前部分行業制止低水平重復建設目錄》和《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目錄》(第一、二、三批)。淘汰和禁止發展污染嚴重、低水平、小規模的企業,堅決制止嚴重污染環境的「15小」企業、「新5小」企業死灰復燃。

2、堅決遏制無市場或市場已趨於飽和、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的一般性工業項目的重復建設。關停或壓縮落後生產工藝和破壞資源的小企業。

三、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措施

(一)加快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自己的科研機構,增強產品和技術開發能力;引導企業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積極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科技人員合作,不斷開發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以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推動產品換代、技術和設備更新,加快改造傳統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抓住國內外產業結構調整和相互分工協作的機遇,積極發展為裝備工業、大型企業、跨國公司配套的高科技產品和科技型企業,形成一批技術含量高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中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重點培育一批在產品和技術結構上小而專、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小而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小型科技企業,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二)實施名牌戰略,提高市場佔有率,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引導中小企業加快產業產品結構調整、技術升級和自主創新,塑造正確的品牌觀念,增強打造民族品牌的危機感和緊迫感,積極實施和推進名牌戰略。企業要主動研究市場,開拓市場,加強營銷策劃和廣告宣傳,擴大產品的知名度,增強競爭力,提高市場佔有率,形成一批名牌產品和品牌企業。對國家和省認可的名牌產品生產企業,要擴大生產規模,加快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進一步增強品牌效益和市場競爭力。重點扶持一批擁有名牌產品或獨特優勢產品、資本實力較強、經濟效益較高、經營機制好的企業(集團),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三)深化企業改革,加強企業管理,帶動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中小企業改革改制改組步伐,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抓住有利時機以聯合、兼並、租賃、購買、參股、控股等形式擴大生產規模,積極引導組建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企業集團,增強企業活力。引導企業加強企業管理,推動企業從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體系、管理內容、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進行全方位創新,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實現管理組織高效化、管理制度規范化、管理手段現代化。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管理創新作為創造市場的基本動力,帶動產業結構調整。

(四)加強對外合作與交流,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鞏固和深度開發日本、東南亞、港澳等傳統市場,重點開發歐美市場,大力開發俄羅斯、東歐、中東、拉美和非洲等市場,培育新的出口區域。加快中小企業出口產品由初級工業製成品為主,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深加工製成品轉變,培育和扶持一批名牌出口產品。鼓勵企業在境外建立資源開發型、技術開發型、貿易型實體以及技術研發機構,帶動和擴大國內設備、技術和產品出口。加大對外招商引資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吸收外商投資,切實改善投資環境,把引進外資和引進技術、引進智力緊密結合起來,著力提高招商引資水平,大力發展三資企業,強化對外商投資企業的服務。積極爭取外貿發展基金、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資金的支持,引導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出口產品質量,拓寬出口渠道,增加出口創匯。

(五)加強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一是信息服務。充分利用「中國中小企業河南網」為全省中小企業提供國家政策法規、產業導向、行業發展動態、經濟發展趨勢、投資融資、最新科技與成果、產權交易和合作項目、市場需求、推介產品、人才供求等信息服務。二是管理咨詢服務。積極組織社會上專業化程度高、服務質量好的咨詢、認證機構和知名專家,為中小企業開展管理咨詢、企業診斷、企業策劃服務和質量認證服務,全面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和整體素質。三是技術創新服務。充分利用省內外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大企業技術中心等技術資源,通過組織產學研對接等形式,為企業提供技術指導、項目論證、產品開發、科技攻關等服務,幫助企業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技術升級。四是市場開拓服務。鼓勵各類貿易、商會、協會等組織,為企業提供產品洽談、展銷、訂貨、進出口代理、招商引資、營銷策劃等服務。五是教育培訓服務。加快建立河南省中小企業的人才開發系統,確立一批培訓基地,採取講座、短訓、函授、脫產等多種方式,重點抓好創業者、經營者、中高層管理人員、關鍵技術研發人員的培訓。聯合大專院校,通過學歷教育、中長期培訓,脫產或在職培訓等形式,及時為企業提供各類實用人才。六是創業服務。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創業輔導體系,建立各種「孵化基地」,促進新興中小企業、非公有制企業的創立,開發就業崗位,緩解就業難的社會壓力。

(六)加快工業園區建設,發展產業集群,引導產業結構調整。要堅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規模適度,有序發展的原則,引導和支持中小企業向園區集中。要加強對產業集群發展的引導和規劃,形成有特色、有規模、體系完整科學的產業集群。把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產業集群、小城鎮建設、城市建設結合起來,合力建設,統籌規劃,共同發展。嚴格遵守國家土地管理法規、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鎮發展總體規劃,整合現有的各類工業園區,發揮規模效應。撤銷或合並規模偏小,主導產業優勢不突出,發展緩慢的各類園區。加強對工業園區的管理,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效能管理、高質量健康發展的目標,修訂完善園區發展規劃,加快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加大園區招商引資力度,改善園區軟環境建設,落實各項優惠政策,促進工業園區健康發展,為中小企業提供發展平台,提高企業的聚集度,充分發揮群體產業優勢,引導中小企業產業產品結構調整。

(七)大力拓寬融資渠道,支持產業結構調整。要加快全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努力建立起以省、市、縣政府政策性擔保機構為龍頭,商業性擔保和民間互助性擔保為兩翼,多層次擔保、聯保、互保的全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積極為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提供信用、貸款擔保。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創建政、銀、企合作平台,為中小企業提供集中授信、信用評級、資產評估、貸款、擔保的「一條龍」服務,為信用良好的企業開辟融資綠色通道。指導、幫助企業做好主板上市、中小企業板上市和香港板上市的培育准備工作,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發行債券等。積極爭取財政資金,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組織有條件的企業爭取省工業和農業結構調整資金、科技三項經費、「火炬計劃」資金、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資金、縣域經濟發展資金,用好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產業結構調整。

(八)樹立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把科學發展觀作為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大力節約資源、能源,加強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引導企業做好資源的高效利用、綜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鼓勵企業循環式清潔生產、建設綠色工廠。加強對有色金屬、煤炭、化工、醫葯、建材、紡織、輕工等重點行業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資源消耗管理,實現能量的梯級利用、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努力提高資源的產出效益。機械製造、家用電器等行業要優先採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產生量少以及有利於產品廢棄後回收利用的技術和工藝。包裝行業要大力壓縮無實用性材料消耗。加強對冶金、有色金屬、煤炭、石化、建材、造紙、釀造、印染、皮革、食品等廢棄物產生量大、污染重的重點行業的管理,提高廢渣、廢水、廢氣的綜合利用率,加強污染治理,切實保護環境。綜合利用各種建築廢棄物及秸桿、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積極發展生物質能源,推進沼氣產業化,推動不同行業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和耦合,實現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積極推進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紙、廢塑料、廢舊輪胎、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廢舊紡織品、廢舊機電產品、包裝廢棄物等的回收和循環利用,不斷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利用體系,使全省中小企業初步建立起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工業化格局。

(九)提高認識,加強領導。中小企業產業結構調整是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也是今後一個時期中小企業工作的一項中心任務。各級中小企業管理部門和廣大幹部職工,一定要充分認識加快中小企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艱巨性,統一思想,轉變觀念,增強責任感,切實抓緊抓好中小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要切實加強領導,把中小企業工作的著力點轉移到產業結構調整上來,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明確工作目標、任務和責任。要從實際出發,常抓不懈,為中小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工作提供具體的指導和服務,真正把結構調整落實到企業、項目和產品。要加強研究國家和省發布的產業政策、市場信息和投資導向信息,正確引導產業發展方向。要深入調查研究,及時發現並協調解決調整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保證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順利進行。

⑹ 浙江應該如何更好的促進產業轉型發展

第一,政府要要明確自身責任,鼓勵企業自主創新,通過體制創新來激發企業自主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不是直接增加對技術創新活動的財政投入;政府要把握國際產業分工趨勢,並結合浙江省的產業結構的問題。
第二,充分利用省內外科技和人才資源,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
第三,促進工業平穩較快發展,為推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打好基礎。通過改善供給結構,擴大內需來促進工業的持續平穩發展。
第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堅持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相結合,協調解決結構調整和工業轉型升級中的重大問題。
第五,加快傳統工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將知識經濟的發展和傳統工業的改造結合。
第六,加強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引進高素質人才。
第七,提升廣大幹部推動科學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激發了廣大群眾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⑺ 如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意見建議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核心任務,以企業為主體,以自主創新為動力,以信息化為手段,以各類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等為載體,大力推進技術改造、研發設計、品牌提升、渠道拓展和產業鏈整合,促進優勢傳統產業走上創新型、效益型、集約型、生態型發展道路,加快做大、做優、做強。

⑻ 如何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話題緣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取得新突破,首要任務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那麼,我省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方向和突破口在哪裡?去年初國務院批准實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已明確提出,從目前到2020年,珠三角地區將建設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大西洋 」的主體產業群,形成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發展集聚化、產業競爭力高端化的現代產業體系。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必須將中央和省委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實到位,要在加快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優勢的同時,加快布局關鍵基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構建起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為核心,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擎,優勢傳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這組專家文章對如何調結構促轉變進行了認真思考,提出了有益見解。 實施六大戰略推動三次產業協同發展 廣東要推動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必須在加快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優勢的同時,加快布局關鍵基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構建起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為核心、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擎、優勢傳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要推進廣東新一輪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要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三次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引領產業轉入科學發展軌道。 廣東要推動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必須在加快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優勢的同時,加快布局關鍵基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構建起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為核心,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擎,優勢傳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繼續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的同時,加快擴大內需,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深化區域產業合作,拓展產業腹地,進一步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實現產業的協同發展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具體來說,廣東推動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主要有六大戰略任務。 1.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佔全球產業發展新的制高點。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搶占未來世界產業發展制高點的關鍵所在。廣東要努力把握全球新技術革命發展路徑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以世界眼光超前規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能源、低碳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生物技術與健康產業等,提高持續創新能力。力爭通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前沿技術創新,破解價值鏈低端循環鎖定,提升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主控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就業崗位和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引領新一輪經濟增長和騰飛。 2.率先布局關鍵基礎產業,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充分利用現有發展基礎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關鍵基礎產業,是推動產業協同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礎。廣東要以裝備製造業為先進製造業的關鍵抓手,優先發展以關鍵零部件為核心的「中場產業」;以沿海經濟帶的加快布局為契機,在港口條件好、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較大的、有腹地支撐的沿海城市形成石化、鋼鐵、船舶等沿海重化產業集群。加強空港、海港、內河港、鐵路、高速路的聯動,推動粵港澳基礎設施的「無縫」銜接,加速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加快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和國際商務會展中心,全面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 3.加快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實現產業驅動要素轉變。以技術、品牌及產業鏈整合帶動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是實現產業發展由勞動力要素驅動向自主創新驅動轉變、實現產業協同發展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所在。對於仍具有增長潛力或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的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通過技術改造、創意研發、品牌提升、渠道拓展和產業鏈整合,提升產品檔次,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同時依託高新技術、文化創意與傳統產業的高度融合,產生新的業態,培育新的增長點,如加快工業設計、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與時尚文化、商貿、旅遊等生活性服務業的融合,大力發展都市產業等。 4.堅持擴大內需,建立需求結構與供給結構良性互動機制。根據消費結構變動實現產業結構變遷與升級是實現產業協同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保障。廣東要增大有效供給,消除無效供給,形成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的互動機制,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對鋼鐵、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堅決控制總量、抑制產能過剩;對新能源(多晶硅、風電設備)等新興產業,集中有效資源,支持企業提高關鍵環節和關鍵部件自主創新能力,防止投資過熱和重復建設,引導有序發展。 5.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產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加快發展低碳經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產業協同發展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廣東要努力協調資源環境約束與產業高速增長的矛盾,大力培育綠色現代產業,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和污染治理力度,實現從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產業發展方式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約型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努力發展「自然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建立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生態產業鏈,實現產業與土地、生態、人口資源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6.繼續深化經濟國際化戰略,構建開放型、全地緣的產業合作新格局。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高水平的開放型、全地緣的產業合作格局是在開放性經濟條件下實現產業協同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抓手。廣東要繼續推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鞏固與拓展產業優化升級的內陸腹地;進一步深化粵港澳更緊密的產業合作,聯手搶占產業國際競爭戰略制高點;以加工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及產業鏈構建為切入點,提升粵台產業合作水平,重構加工製造業產業鏈國際優勢;全方位推進與東盟的區域經貿合作,致力於打造一體化發展的產業鏈條;推進與環大西洋地區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的產業高位對接,力爭獲取引領產業升級導向的前沿產業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支持。 跳出傳統「生產導向」理念加快轉方式 傳統經濟發展方式是一種「以生產為中心」的硬性發展方式,而不是基於一種價值鏈為核心的柔性發展方式,它最大的弊端是忽視對事關財富和利益主權的渠道控制權和資本控制權的掌握,而過度關注產量和規模。廣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跳出「重生產」思維,調整圍繞生產製造「打轉轉」的轉變思路。 廣東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且還要有「廣東特色」,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戰略工程,牽涉到經濟領域的各個層面、各個環節、各個領域的各種因素、政策和利益關系。因此,與明確總體思路和發展戰略的要求相對應,從策略和戰術上應明確發展方向和突破口。否則,各部門又會出現新一輪的「本位主義」,各自強化自身的部門地位和利益格局。「各吹各的號,各彈各的調」,主次不清,先後顛倒,甚至出現一種「新方式未建立起來,舊方式反而卷土重來」的局面。 首先從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短板」和「瓶頸」領域「加快」 首先,廣東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上要「加快」,主要在哪些方面加快呢?顯然,構成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短板」和「瓶頸」領域需要加快。例如,制約廣東擴大內需的流通渠道不暢問題,就是一塊嚴重的「短板」,需要盡快「補長」;再如,過去一度視為特色和優勢的「兩頭在外」,現在卻成為了明顯的「劣勢」,更需要「大補特補」。總之,要「快而不亂」,不能胡亂地都「快」。尤其是廣東已經進入工業化後期,過剩經濟已經是「常態」,在擴大和鼓勵生產方面,要謹慎再謹慎,不能再動不動「上項目」或「政策傾斜」。 方向:從製造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型,服務業中從流通等先導性、基礎性產業起步 其次,必須明確轉變的大方向。什麼才是正確的轉變方向?這需要從不同的層次上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比如,廣東大部分區域已處於經濟發展成熟階段、工業化後期、市場化後期和城市化中期,與之相適應,其產業結構、資本結構、市場結構、企業結構也應發生相應的變化,即朝著升級轉型的正確方向變化,而不是「逆向」而變。再如,廣東經濟正整體處於從製造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型,而服務業的發展卻是有優先順序的,必須從商貿流通等先導性、基礎性產業起步,逐步向創意設計、高端咨詢等其他現代服務業升級轉型,而不是反過來。 突破口:跳出「重生產」思維,調整圍繞生產製造「打轉轉」的轉變思路 再次,必須明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廣東經濟過去30年的最大成就和標志,就是成為了「世界工廠」,形成了世界上區域最密集的工廠群和人數最多的「工廠主」。在這種世界歷史上最浩大、最快速的「造廠運動」中,以「三來一補」、「兩頭在外」和「低成本、高消耗」為主要特徵的「廣東製造」無疑成為中國工業化進程初期和中期的一個符號和縮影,這也是廣東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描述。那麼,「新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如何選擇?是繼續單一地按照「生產至高無上」的理念從「廣東製造」向「廣東創造」的方向推進?還是針對前面所說的「短板」和「瓶頸」對經濟結構實施革命性再造? 從目前來看,上述兩種路徑的選擇一直都在進行。有些部門和學者始終熱衷於按照「抓生產」的思路來考慮各種問題,始終堅持「一切以生產為中心」的理念,以為現在只要把「生產型企業」的升級轉型完成了,就抓住了龍頭和根本;還有一些學者和實際部門則認為必須跳出傳統的「生產導向」理念,認為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就是一種「以生產為中心」的硬性發展方式,而不是基於一種價值鏈為核心的柔性發展方式,它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視對事關財富和利益主權的渠道控制權和資本控制權的掌握,而過度關注產量和規模。 我認為,廣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跳出「重生產」思維,調整圍繞生產製造「打轉轉」的轉變思路,如果仍然把過多的精力傾注在生產和製造領域,把大量的資源注入到始終受產品生命周期約束、競爭激烈且價值增值波動的生產製造領域,顯然不是廣東轉變發展方式的根本性出路。廣東在未來的經濟競爭中,應該把更多的資源和精力傾注在資本和流通領域,打造和養育一大批廣東本土的大商人、大資本家,並推動主導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工廠主」型的企業家向支撐現代經濟發展方式的「商人型」和「資本型」企業家的轉型。 進一步說,新的經濟發展方式要求廣東企業從「工廠主時代」轉型到基於市場主導權的「大商人時代」和「新資本家時代」,並站在全國和全球的高度,去整合渠道和資本資源,將「廣東製造」納入自己的供應鏈和價值鏈體系,參與國內外分銷網路的構建和控制,大力推進符合現代資本理念的工廠和企業資本化進程,使廣東贏得未來30年甚至更長期內新的競爭力。 構建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是轉方式重要切入點 要加快轉變我省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加快現代生產服務業的發展,通過構建全省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有效緩解我省資源緊缺,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產業競爭力,有效支撐我省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構建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是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 當前,國際產業發展趨勢是投入服務化和產出服務化程度不斷提高,由此帶來生產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生產服務業對產業升級的支撐作用以及作為經濟發展引擎的功能已被各國廣泛接受,許多國家都將生產服務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導乃至支柱性產業進行發展,生產服務業日漸成為全球產業競爭的焦點。進入21世紀以來,在國內地區經濟競爭日益激烈,國外經濟發展環境日趨嚴峻的背景下,生產服務業發展滯後已經成為制約我省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薄弱環節。 生產服務業是指為各產業的生產活動提供中間性服務的行業,其服務功能涉及企業生產過程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等諸多環節,目前,物流、研發、設計、信息、中介、金融、商務等行業均以提供生產服務為主。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是生產服務業發展的高端化和高級化,具有高附加值、高技術、高增長、知識密集的「三高一密」特點。加快構建全省高效生產服務體系不僅是一個戰略性問題,更是一個現實性問題,對於有效解決我省資源緊缺、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產業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都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構建全省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是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 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有效緩解我省生產資源要素緊缺、擴大產品輸出 當前,受到國際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全球經濟放緩帶來國外需求銳減的雙重壓力,加上龐大工業品生產能力與銷售市場不足之間的矛盾異常突出,迫切要求通過構建高效生產服務體系來緩解這一矛盾。 一方面,我省是「世界製造業基地」,但生產所需的資源匱乏,主要能源、原材料大部分依靠省外調入或進口,在全球性資源日益緊缺和國際能源及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的背景下,我省生產資源要素的獲得及對生產要素成本的控制變得更為艱難。通過建設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特別是建立高效的原材料采購基地、現代物流運作體系,可以更快、更多地掌握省外、國外的資源,保障我省製造業生產需要。 另一方面,我省作為「世界製造業基地」,出口和調出外省是消化我省製造業巨大產出能力的重要渠道,2008年廣東省出口產品產值佔到工業總產值的42.2%。但這種產品銷售較高對外依存度的狀況使得我省更容易受到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構建高效生產服務體系顯得更為迫切。通過建設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特別是在國外和省外建立展銷中心、品牌營銷中心、物流配送體系,可以有效支撐我省產品的調出外省及出口,保障我省製造業的持續增長。 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是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和提升我省產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的產業競爭力始終位於全國前列。隨著全國各地開放力度的加大,我省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受到嚴峻挑戰。為提高我省的產業競爭力,省政府提出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戰略,但強調的是工業內部結構的升級。然而,單純的製造過程產生的利潤僅占總利潤的10%左右,產業鏈上游的產品設計和研發,下游的品牌建立、售後服務等生產服務業,均具有較高的附加值,對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有直接的支撐意義。發展生產服務業,特別是構建高效生產服務體系可以提高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品牌塑造能力,從而改善我省製造業的層次低、創新能力弱的狀況,實現由「廣東製造」向「廣東創造」轉變,提高產業競爭力。 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有效推進產業轉移,實現我省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為解決我省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省委、省政府提出產業轉移發展戰略,然而,目前我省生產服務業主要集中於珠三角地區,東西兩翼及粵北山區的生產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導致產業轉移成本不斷上升、轉移企業存活率下降,對產業轉移戰略產生了嚴峻挑戰。 通過構建全省高效生產服務體系,一方面,有利於加速新型產業在珠三角地區的引進和誕生,防止產業空心化和產業發展不協調現象的發生,促進我省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另一方面,能加快落後地區生產服務業的發展,提高產業轉移承載地生產服務配套水平,同時還能促進珠三角發達地區先進生產服務業的跨區域供給,彌補粵東、粵西、粵北諸如研發設計、金融物流和中介服務等供給不足,降低產業轉移成本,更加有效地將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出去,推動我省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高效生產服務體系是促進我省服務業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切入點 2008年我省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5:51.6:42.9,盡管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已經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我省製造業相對發達的情況相比,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服務業的發展存在明顯的短腿問題。要解決我省工業長、服務業短的問題,必須加快發展服務業,而高效生產服務體系的建立則是我省服務業發展的關鍵。我省生產服務業還存在著巨大的增長空間,構建全省高效生產服務體系,不僅可以提高服務業增加值的總量,還可以有效支撐工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⑼ 如何實現工業轉型升級

"十一五"期間,我國工業發展經歷了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中央果斷實施了一系列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措施,有效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和特大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嚴峻挑戰,我國工業總體上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在新型工業化進程中邁出了堅實步伐。
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十三五」期間,技術改造工作應緊密圍繞《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技術創新、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等新要求,以提高質量效益為核心,以企業為主體,以問題為導向,以創新為動力,以智能製造、服務型製造、綠色製造和產品高端化為重點,充分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工藝和裝備,推動企業普遍實施技術改造,不斷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推動傳統產業邁向中高端,打造河北製造業升級版,盡早實現建設製造強省的目標。

閱讀全文

與如何加快全市工業轉型步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旋轉音響如何更換喇叭 瀏覽:832
賓士與寶馬哪個安全性好 瀏覽:841
賓士master微型車在哪裡搭電 瀏覽:689
賓士車什麼原因會一賠三 瀏覽:322
奧迪s擋和d擋哪個耗油 瀏覽:12
國產奧迪s7多少錢落地 瀏覽:305
20世紀初新式工業是什麼 瀏覽:510
中國飛機工業集團有哪些 瀏覽:103
鑄造廠汽車模具哪個崗位輕松 瀏覽:534
寶馬525油壺在哪裡 瀏覽:549
奧迪a4機油尺下面的鐵管怎麼取 瀏覽:269
寶馬730空調怎麼復位 瀏覽:891
珠海輕軌到珠澳跨境工業區怎麼走 瀏覽:822
汽車香水哪裡有賣 瀏覽:151
寶馬汽車最貴多少錢 瀏覽:883
pid演算法應用在工業的哪些方面 瀏覽:378
工業上的換熱方式有哪些 瀏覽:806
19年賓士a200電池怎麼換 瀏覽:237
智能工業概念有哪些 瀏覽:938
汽車冷凍液如何排空氣 瀏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