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去工業化
去工業化(De-instrialization)是指製造業就業比重持續下降。
去工業化現象最早始於美國,其製造業勞動力占總勞動者的比例,從1965年最高值的28%下降至1994年的16%。在日本,其製造業就業比重的最高值是 27%(1973年,比美國遲8年),而到1994年則下降到23%。在歐盟15個國家中,製造業就業比例的最高值是30%(1970年),到1994年則迅速地下降到20%。
與此同時,發達國家服務業就業人數的比重均在上升。美國服務業中的就業人數占勞動者總數的比重,則從1960年的56%上升至 1994年的73%。從1960年開始,其他發達國家均出現類似現象。
(1)如何去工業化擴展閱讀:
在工業發達國家和地區,受去工業化影響最大的主要是一些大城市地區以及那些以資源為基礎、傳統的衰退產業相對集中的老工業基地。這些地區出現去工業化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於大城市地區土地和工資等生產成本較高,勞動和環境保護意識較強,加上市中心區生活和環境質量的下降,導致企業家把製造工廠由發達國家大城市遷移到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甚至遷移到國外;
二是由於資源的枯竭和生產成本的上升,工業發達國家的一些傳統產業如鋼鐵、造船、工程機械和紡織等,逐步走向衰退。這些衰退產業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業基地,由此導致這些地區製造業出現嚴重的下降;
三是,隨著技術發展,企業可以把生產過程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裝配環節,分散到國外工資成本相對低廉的地區,而發展中國家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又加劇了這種趨勢。
⑵ 關於去工業化
去工業化是發達國家經歷的一個過程,其本質是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以下是關於去工業化的幾個關鍵點:
去工業化的定義與背景:
去工業化的積極影響:
中國未來是否去工業化的判斷:
全球競爭與去工業化的關系:
去工業化與科技進步的關系:
對工業化的正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