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徽省會合肥它的歷史
合肥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自秦朝置合肥縣,合肥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素以「三國舊地、包拯故里、淮軍搖籃」著稱。
三國舊地
三國時期,魏吳逐鹿,在合肥紛戰32年之久。公元215年,東吳主帥孫權攻打合肥,合肥守將張遼率八百精銳挫敗東吳十萬大軍,孫權策馬躍過西津橋,落荒而逃,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67回《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中,形象地描寫了這場以少勝多的戰爭。作為三國故地,合肥遺存曹操教練弓弩手的古教弩台、魏將滿寵修建的「三國新城」遺址,至今流傳著斛兵塘、藏舟浦、箏笛浦等動人傳說。
關聯景點:逍遙津公園、明教寺、三國遺址公園
包拯故里
合肥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家鄉。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在合肥市肥東縣小包村。公元1027年,中進士,擬任建昌知縣(江西永修)。但是,包拯信奉「父母在,不遠游」,辭官不授,在家奉養雙親。公元1037年,已39歲的包公登上仁途,離家出任揚州天長知縣。公元1062年,病逝於開封,次年八月,葬於合肥東郊大興集。
包公祠位於包公讀書處---香花墩上,四面環水,始建於1066年,是國內外包公祠、包公廟的鼻祖。包公墓內斂藏著包公及其夫人、子孫的遺骨。清風閣選用各種精美雕刻描繪了包公一生中眾多膾炙人口的故事。
關聯景點:包公園、包公祠、清風閣、包公墓園
淮軍搖籃
合肥是淮軍的發祥地,淮軍主要將領李鴻章、張樹聲、劉銘傳等9人中有7位是合肥人,2位是合肥周邊廬江人。淮軍由李鴻章創立於19世紀60年代,將我國歷史上幾千年的皇家御林軍發展成現代國防軍,從咸豐到光緒年間,歷經半個世紀的興衰,從內地走向沿海,從安徽走向全國,成為晚清三大政治、軍事集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關聯景點:李鴻章故居、李鴻章享堂、劉銘傳故居
此外,合肥與北京、上海、西安並稱為中國「四大科技之城」。現代著名物理學家、第一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出生在合肥肥西四古巷。1971年至今,他曾先後十餘次回到家鄉探親講學。合肥科技館現設有楊振寧陳列館,楊振寧親自提供了部分藏品。三河古鎮南街四古巷內也修復開放了楊振寧舊居。
楊振寧:著名物理學家、華人首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922年10月出生於合肥四古巷,1957年10月因發現「宇稱不守恆」定律而與李政道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家學淵遠,文理兼通,長期擔任全美華人協會會長,為促進中美和中西方學術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
B. 肥西縣哪些鄉鎮比較好
肥西縣的三河鎮、桃花鎮、官亭鎮和豐樂鎮等鄉鎮比較好。
三河鎮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基礎設施完善,尤其在水鄉旅遊方面表現突出。該鎮憑借自身的歷史建築和美麗的河畔風光,吸引了大量遊客,帶動了旅遊業及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
桃花鎮以農業為基礎,同時注重工業發展,近年來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該鎮的農業特色鮮明,工業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升級,吸引了眾多企業和投資者進駐。此外,桃花鎮還以其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推動了旅遊業的發展,進一步提升了當地的綜合實力。
官亭鎮則以其獨特的自然資源和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了肥西縣的一顆璀璨明珠。該鎮依託豐富的農業資源,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同時積極引進工業項目,推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增長。此外,官亭鎮還以其優美的鄉村風光和豐富的民俗文化活動,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豐樂鎮則以工業為主導,同時注重農業和旅遊業的發展。該鎮的工業基礎雄厚,產業鏈完善,同時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和獨特的自然景觀,為發展旅遊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以上四鎮在肥西縣內均表現出較強的發展活力和潛力,是肥西縣內相對較好的鄉鎮。
C. 肥西縣豐樂鎮大圩村今年是否規劃
不規劃。截止到2022年11月10日根據肥西縣政府官網公告顯示,在豐樂鎮規劃建設計劃中大圩村並沒有被列入整村推進拆遷計劃的規劃中,是不規劃的,如有相關政策,政府將會提前進行通知。
D. 肥西有幾個鄉鎮
10個鎮、4個鄉。
肥西縣乃安徽省第一強縣,位於安徽中部,江淮流域之間,東臨巢湖,西接六安,南望舒城、廬江,北鄰長豐、壽縣。總面積1961平方公里,全縣耕地面積為90萬畝。全縣共有14個鄉鎮、2個管委會,共轄村295個,居委會29個,社區10個,總計334個基層自治組織,總人口88.9萬人。肥西縣轄10個鎮、4個鄉:上派鎮、三河鎮、桃花鎮、花崗鎮、高劉鎮、官亭鎮、小廟鎮、山南鎮、豐樂鎮、紫蓬鎮、高店鄉、銘傳鄉、柿樹崗鄉、嚴店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