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我們不能走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以來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已經實現。進行現代化建設,使滿目瘡痍、百業凋零的中國振興起來,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開始作為突出的歷史任務擺在了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
振興中華的首要目標,是把中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一個先進的工業國,即實現國家的工業化。是走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道路,還是走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這是當時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兩種選擇。近代以來,中國人向西方學習,企圖走資本主義道路,但一直沒有走通。太平天國的領袖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就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僱傭勞動的主張,但太平天國革命被中外反動派聯合絞殺了。戊戌維新的領袖康有為則把向西方的學習,從經濟領域擴展到了政治領域,主張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但也是曇花一現,僅一百天的時間,戊戌變法就失敗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掛出了民國的招牌,卻沒有改變中國仍然是帝國主義列強宰割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事實。中國沒有經過一個獨立的資本主義發展充分階段,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本來就很脆弱,更沒有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走資本主義的回頭路,不僅不可能擺脫對外國資本的依附,而且有可能喪失已經實現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成為資本主義大國的附庸。而當時的新中國遭到西方帝國主義的敵視和孤立,特別是朝鮮戰爭爆發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對中國實行禁運、封鎖,國際形勢也不允許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
另一方面,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則為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接管帝國主義在華企業和沒收官僚資本,就消滅了80%的中國資本主義經濟,控制了國家經濟命脈,為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物質條件。1952年,資本主義經濟只佔國民經濟的6.9%,大約是新中國國營經濟的1/3。新中國的成立,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工農聯盟,工人階級及其政黨掌握了國家領導權,不僅為社會主義的革命轉變准備了階級力量,而且為這種轉變創造了政治前提,工人階級可以運用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作為杠桿,實行社會主義改造。中國走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已經是一種客觀趨勢。
解放後,我們黨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由於獲得解放而空前煥發出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迅速醫治戰爭創傷,鞏固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生政權。在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和恢復國民經濟的基礎上,於1952年底1953年初,中共中央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開始領導全國人民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有系統的社會主義改造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具體實際相結合,再一次創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實現了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在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使佔世界人口近1/4的東方大國進入了人類歷史上嶄新的社會主義社會。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實現近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振興中華」的偉大夙願創造了政治前提,開辟了中國走向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光輝道路。
從此,中國開始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從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結束,我們黨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盡管在一段時間,指導思想上犯了「左」的錯誤,經歷了嚴重挫折,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國以往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無法比擬的。在短短的20多年裡,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實現了我們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建設道路」,成為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自覺實踐。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開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這是一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全面發展的道路;是一條堅持全面改革和開放的道路;是一條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歷時70年,跨越兩個百年、兩個千年,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全面振興中華的道路。沿著這條道路,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經創造、並將繼續創造舉世矚目的成就。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長期探索的結晶,凝聚了幾代共產黨人對現代化理想的追求。這條道路,已經初步振興了當代中國,未來中國的全面振興,只能由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實現。這是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