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工業化時代的藝術設計包括哪些方面
文檔介紹:早期工業化社會的設計藝術 第一節 英國」藝術與手工藝運動時期 設計藝術 藝術與手工藝運動又稱工藝美術運動。19世紀初,歐洲各國的工業革命都已相繼完成。大量的工業產品投入市場,而設計卻仍遠遠落後,藝術和技術是處於相對立的狀態,出現了工業產品外型粗陋不堪,手工藝人們還是以少量的手工生產為貴族們製作用品。直到19世紀中葉,1851年的倫敦世界博覽會,刺激了現代設計思想的出現,工藝美術運動的領導者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1834--1896)也是受到這次世界博覽會的影響,對於機械化大生產造成的設計水平低下感到痛恨,他主張哥特式,主張回歸自然,強調藝術與工程師力量結合,讓藝術重新回歸到手工,反對機械化大生產,反對維多利亞女王風格。 一 莫里斯的學說與實踐 莫里斯於1834 年3月24 日出身在埃塞克斯郡(Essex)的一個富商家庭。在17歲那年,他隨母親一道去參觀1851年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行的「水晶宮」國際工業博覽會。這次博覽會一方面全面地展示了歐洲和美國工業發展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工業設計中的各種問題,從反面刺激了設計的改革。莫里斯對於新的設計思想的第一次嘗試是對他的新婚住宅「紅屋」的裝修。為了給新婚家庭購買生活用品,小商店,竟無法買到一件令他滿意的傢具和其它生活用品,這使他十分震驚。在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下,他自己動手按自己的標准設計和製作家庭用品 . 「水晶宮」國際工業博覽會 莫里斯設計理論 ①主張造型藝術與產品設計相結合。主張通過藝術家和工藝匠人的合作來達到改良日用品的設計目的。 他的名言:不要在你的家中放一件雖然有用,但不美的東西 ②重視傳統手工業的挖掘整理和發揚廣大,力圖通過手工藝的復興來消除工業生產所造成的設計與製作相分離的弊端。 相信一切藝術的根在於手工藝。 不足:對機器與工業社會的排斥以及對中世紀行會制度的不適當的推崇,成為莫里斯有關設計
『貳』 建築工業化的核心是什麼
建築工業化的核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標准化的設計:這是建築工業化的基礎。通過標准化的設計,可以確保建築構件和模塊的互換性和通用性,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
構配件生產工廠化:在建築工業化中,構配件如牆板、樓板等在工廠內進行預制生產,可以實現批量化、標准化,提高生產效率,並保證質量。
施工裝配化:將工廠預制好的構配件運輸到施工現場進行組裝,這種方式不僅提高了施工效率,還減少了現場濕作業,有利於環保和節能。
組織管理科學化:科學的組織管理是建築工業化的重要保障。從設計到生產,再到施工,全過程都應納入科學管理的軌道,確保各環節的順暢進行。
綜上所述,建築工業化的核心在於通過標准化的設計、構配件生產的工廠化、施工的裝配化以及組織管理的科學化,實現建築行業的高效、環保、節能發展。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了建築工業化的核心理念和實踐方向。
『叄』 工業建築設計基本原則
工業建築設計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滿足生產工藝需求、合理選擇結構形式、保證良好的生產環境、總平面布置和防腐蝕設計。
首先,建築設計必須以生產工藝為出發點,包括流程的布局、運輸工具的選擇、生產特點的適應等。流程設計直接影響平面布局,運輸方式則影響廠房結構和經濟效益。生產特點如熱量排放、腐蝕性物質處理等,也需要在設計中充分考慮。
其次,合理選擇結構形式,如鋼筋混凝土結構因其耐火耐蝕性常用在單層和多層廠房,而鋼結構則適用於大跨度、高振動環境,需注意防火防腐措施。工業化體系建築有利於節省投資和工期。
良好的生產環境包括採光照明、通風、雜訊控制、特殊工藝要求的環境處理,以及廠房內外的整體環境設計。生活用房和行政管理用房的布置需適應生產需要和衛生條件。
總平面布置是設計的核心環節,需要依據工藝流程進行全廠用地的選址、分區、平面布局和豎向設計等,並考慮污染控制和環境保護。關鍵在於合理分隔和聯系,通常通過多方案比較或計算機輔助設計確定最佳方案。
防腐蝕設計是防止建築物遭受酸鹼鹽等侵蝕的重要環節,原則包括限制侵蝕性介質影響范圍、稀釋排放、採用防護措施等。具體布置要點如集中布置、排水設計、管道管理、建築設計細節等,都需嚴格遵循。
工業建築 指供人民從事各類生產活動的建築物和構築物。
『肆』 工業建築的設計要求有哪些
一、定義
工業建築是指供人民從事各類生產活動的建築物和構築物。
二、類型
工業建築種類繁多,例如可分為鋼鐵廠建築、機械製造廠建築、精密儀表廠建築、航空工廠建築、造船廠建築、水泥廠建築、化工廠建築、紡織廠建築、火力發電廠建築、水電站建築和核電站建築等。工業廠房按用途可分為生產廠房、輔助生產廠房、倉庫、動力站,以及各種用途的建築物和構築物,如滑道、煙囪、料斗、水塔等;按生產特徵可分為熱加工廠房、冷加工廠房和潔凈廠房等;按工業建築的空間形式可分為單層廠房和多層廠房兩類。
三、工業建築設計的基本原則
1、滿足生產工藝要求
這是確定工業建築設計方案的基本出發點。與工業建築有關的工藝要求是:①流程。直接影響各工段、各部門平面的次序和相互關系。②運輸工具和運輸方式。與廠房平面、結構類型和經濟效果密切相關。③生產特點。如散發大量余熱和煙塵,排出大量酸、鹼等腐蝕物質或有毒、易燃、易爆氣體,以及有溫度、濕度、防塵、防菌等衛生要求等。
2、合理選擇結構形式
根據生產工藝要求和材料、施工條件,選擇適宜的結構體系。鋼筋混凝土結構材料易得,施工方便,耐火耐蝕,適應面廣,可以預制,也可現場澆注,為中國目前的單層和多層廠房所常用。鋼結構則多用在大跨度、大空間或振動較大的生產車間,但要採取防火、防腐蝕措施。最好採用工業化體系建築,以節省投資、縮短工期。
3、保證良好的生產環境
①有良好的採光和照明。一般廠房多為自然採光(見工業建築採光),但採光均勻度較差。如紡織廠的精紡和織布車間多為自然採光,但應解決日光直射問題。如果自然採光不能滿足工藝要求,則採用人工照明(見工業建築照明)。②有良好的通風。如採用自然通風,要了解廠房內部狀況(散熱量、熱源狀況等)和當地氣象條件,設計好排風通道。某些散發大量余熱的熱加工和有粉塵的車間(如鑄造車間)應重點解決好自然通風問題。③控制雜訊。除採取一般降噪措施外,還可設置隔聲間。④對於某些在溫度、濕度、潔凈度、無菌、防微振、電磁屏蔽、防輻射等方面有特殊工藝要求的車間,則要在工業建築平面、結構以及空氣調節等方面採取相應措施。⑤要注意廠房內外整體環境的設計,包括色彩和綠化等。
4、合理布置用房
生活用房包括存衣間、廁所、盥洗室、淋浴室、保健站、餐室等,布置方式按生產需要和衛生條件而定。車間行政管理用房和一些空間不大的生產輔助用房,可以和生活用房布置在一起。
5、總平面布置
這是工業建築設計的首要環節。在廠址選定後,總平面布置應以生產工藝流程為依據,確定全廠用地的選址和分區、工廠總體平面布局和豎向設計,以及公用設施的配置,運輸道路和管道網路的分布等。此外,生產經營管理用房和全廠職工生活、福利設施用房的安排也屬於總平面布置的內容。解決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問題和保護環境質量也是總平面布置必須考慮的。總平面布置的關鍵是合理地解決全廠各部分之間的分隔和聯系,從發展的角度考慮全局問題。總平面布置涉及面廣,因素復雜,常採用多方案比較或運用計算機輔助設計方法,選出最佳方案。
四、發展趨勢
工業生產技術發展迅速,生產體制變革和產品更新換代頻繁,廠房在向大型化和微型化兩極發展;同時普遍要求工業建築在使用上具有更大的靈活性,以利發展和擴建,並便於運輸機具的設置和改裝。
工業建築設計的趨向是:①適應建築工業化的要求。擴大柱網尺寸,平面參數、剖面層高盡量統一,樓面、地面荷載的適應范圍擴大;廠房的結構形式和牆體材料向高強、輕型和配套化發展。②適應產品運輸的機械化自動化要求。為提高產品和零部件運輸的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提高運輸設備的利用率,盡可能將運輸荷載直接放到地面,以簡化廠房結構。③適應產品向高、精、尖方向發展的要求,對廠房的工作條件提出更高要求。如採用全空調的無窗廠房(也稱密閉廠房),或利用地下溫濕條件相對穩定、防振性能好的地下廠房。地下廠房現已成為工業建築設計中的一個新領域。④適應生產向專業化發展的要求。不少國家採用工業小區(或稱工業園地)的作法,或集中一個行業的各類工廠,或集中若干行業的工廠,在小區總體規劃的要求下進行設計,小區面積由幾十公頃到幾百公頃不等。⑤適應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的要求。因用地緊張,因而多層工業廠房日漸增加,除獨立的廠家外,多家工廠共用一幢廠房的「工業大廈」也已出現。⑥提高環境質量,做好工業建築的環保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