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農業的發展為工業的發展帶來了什麼積極影響
工業發展需要規模化的城市及城市人口作為人力資源要素,這些涵蓋工業系統的大量產業工人、家屬以及相應的服務系統的群體人員的生活、居住需要以巨大的優質的農產品供應量作為前提。落後的、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顯然無以擔當此重任。
工業生產,尤其是輕工業生產需要以穩定的、優質的農產品原材料供應為保障,才能按計劃完成生產任務和訂單,才能實現企業利潤的最大化,否則工業企業的生產就會因原材料的供應量、質量的的波動而受到干擾。要保證農產品(工業原材料)的數量和質量的穩定供應,必須不斷加速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邁進的步伐,提高農業單位面積的產量和質量。
只有通過加速發展農業(現代化農業),才能為工業發展騰挪出所需要的大量的土地資源(廠房車間、道路)。在拓展工業規模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廠房、車間和道路,這樣必然要佔用大量的農田、耕地,這對於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沖擊和挑戰,解決這種矛盾和挑戰的根本途徑,只能通過工業反哺農業手段,加速農業的現代化,提高農業單位面積的產出效率,實現以盡可能少的土地產出盡可能多的農產品的目標,從而為工業的發展提供所需的土地資源。
發展了的現代農業,能有效提高農業勞力的生產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所需的勞動力密度,從而將農村多餘的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工業發展中去,為城市工業發展注入所需的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
農業發展了,城市化進程就會得到刺激和加速這樣對於工業發展也會起到促進的作用。
總之,農業,現代化農業是一個現代化工業化強國的國民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礎系統,只有保證這個系統持續、穩定、協調地與現代工業協調發展,才能實現工業化強國的預期目標。
❷ 怎麼理解已工業的理念抓農業
在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日益加快的條件下,傳統農業的弊端日益暴露,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低,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弱。因此,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單靠農業自身絕對不行,必須從傳統模式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跳出農業抓農業,走出農村抓農村,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用發展工業經濟的方式方法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使工業化成為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和動力。
1、 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是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的迫切需要。農業的家庭經營方式實際上是一種小農式經營,投資能力小,勞動生產率低,難以充分利用規模經濟的好處來達到降低農產品成本的目的;難以通過農戶間的有效聯合,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促進農產品的加工增值,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就是要用工業化的方式組織農業生產經營,把工業的管理理念、生產方式、營銷手段、科學技術引入農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2、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是農業融入整個工業化進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農業工業化可以徹底改變以人的體力為主的農業耕作方式,實現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能全面打破小農經營方式的束縛,實現企業化管理;可以直接帶動農產品的多層增值,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可以從根本上改變農業與其他各業長期分割的狀態,實現與二、三產業,農村與城市的一體化經營與發展,從而實現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3、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也是擺脫計劃經濟條件下發展農業模式的需要。可以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思維和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