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工業革命的後果是什麼
(1)生產力發生飛躍。工業革命是從工具的變革開始的,首先是屬於生產力發展中的革命。生產力主要有兩項,一項是生產工具,一項是人。通過工業革命這兩項都發生了革命變革。通過工業革命,手工工具轉變為機器,手工工場過渡到了大機器生產的工廠。英國工業革命的結果,標志著技術革命的新工具即蒸汽機普遍用於各種主要生產設備,並形成為社會生產能力。通過工業革命,創造和掌握工具的人也發生革命變革。個體的勞動農民和手工工人變成了產業工人。由於生產工具的變革和工業無產階級的形成,以及資本家是在競爭中求生存的,使它必須講求經濟效益,因而通過工業革命,生產率迅速提高。由於生產率的提高,社會物質財富迅速增加、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發展使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大幅度下降。生產力發生飛躍具有重大的意義,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尾的最終決定性力量,生產力是區分社會性質的重要標志。生產力先進與否,反映出一個社會內部發展水平的高低。先進的生產力是新的社會制度優越於舊社會制度的重要表現,戰勝舊社會制度的根本條件。生產力發展的速度,決定著新的社會制度徹底戰勝舊的社會制度的速度生產力發達與否,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繁榮昌盛還是貧困落後的標志。總之,通過工業革命,生產力發生了飛躍,這就為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前資本主義制度並最終確立奠定了物質基礎,這就徹底完成了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過渡。
(2)生產關系和經濟結構的變化。生產力是最活動最革命的因素。生產力發展了,生產關系和社會經濟結構也要相應發生變化。通過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由手工工場發展到大機器生產的大工廠,資本主義工資僱傭勞動制度這種生產關系普遍建立起來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組織和管理經營制度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改變了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所有制方面發生了變化,改變了剝削階級內部力量的對比。實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性、統一性、標准化,資本主義國家每一個經濟部門、地區都轉入了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這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且改變了每個國家的經濟地理結構。資本主義的統一市場最終形成,商品經濟最終代替了自然經濟。
(3)上層建築的變化。歷史唯物主義教導我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發展變化了,最後必然要引起上層建築的變化。國家政權是上層建築中的基本組成部分。17 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由於從封建貴族中分化出來的新貴族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實力比較強大,資產階級不得不與它結成聯盟,而且在這個聯盟中新貴族佔了主導地位,它的政治代表克倫威爾建立了軍事獨裁,掌握國家政權。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和完成,這個聯盟便日益瓦解。特別是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在剝削階級內部產生了尖銳的奪權斗爭由於工業革命的進行和完成,形成了統一的強大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因而資本主義國家最後形成中央集權的國家,資產階級專政逐步並最終相對穩定下來。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由於商業決定工業,商業家在資本家中是主要組成部分,因而重商主義統治著人們的思想。總之,通過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社會上層建築的各個領域,以及人們的整個思想觀念,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4)世界形勢和國際關系的變化。商品經濟是外向型的開放經濟,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和完成,商品經濟的擴大,各地區之間的聯系日益加強。由於資本主義各國在不同的時期進行和完成工業革命,這就形成了新的世界形勢和政治格局,國際關系必將發生深刻變化。由於各個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和完成工業革命的時間有先有後,這就要決定當時國際舞台上經濟、政治和軍事力量的對比。英國是最早進行和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當時它的經濟實力最強大。由於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革命的進行和完成,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國家與亞、非。拉等殖民地、落後國家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世界市場的形成,產生了世界性的經濟體系。在這個體系中,由於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和完成了工業革命,增強了經濟實力,這樣,世界性的經濟、文化科學的中心,就由亞洲完全轉移到了西歐。工業革命結束以後,資本主義國家對亞、非、拉地區侵略手段和性質發生了變化。由於當時歐美已經走上了先進的資本主義道路,而亞、非、拉和其他一些地區還保留著落後的前資本主義制度,因而在世界范圍內的資本主義殖民主義與前資本主義制度地區的主要矛盾中,前者為矛盾的主要方面,這就必然要為後者帶來沉重的災難。
(5)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矛盾加深與加劇。生產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這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性質,也決定了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矛盾並沒有解決,正如列寧所說的,隨著技術革命而來的必然是: 「社會生產關系的最劇烈的破壞,參加生產者的各種集團之間的徹底分裂,與傳統的完全決裂,資本主義一切黑暗面的加劇和擴大。」 首先,資本主義社會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性和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這個對抗性矛盾更加突出了。其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
⑵ 英國工業革命是怎麼回事
英國工業革命首先從輕工業部門中的棉紡織業開始。因 為棉紡工業是新興工業,受舊習慣的束縛較少,容易採用先 進技術;而且棉紡工業比較集中,不象毛紡工業那樣分散, 因而比較容易改變為大機器生產。
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飛梭,使織布速度大為加快, 棉紗頓時供不應求,引起了紡織工業各個環節的連鎖反應。 1765年,紡織工人哈格里夫斯創造了手搖"珍妮紡織機”,同時可以紡出十六至十八根紗線。但是紡出的紗細而易斷。 過了四年,鍾表匠阿克萊特又製造了水力紡紗機,紡出的紗- 結實但較粗。後來工人克隆普頓吸取了兩種紡紗機的優點, 發明了 “騾機” 它可以同時轉動三、四百個紗錠,紡出的 紗既細又結實。紡織環節的重大突破,把織布又拋到了後面。 1785年,卡特萊特又發明了水力織布機,提高織布效率四十 倍,隨即出現了大規模的織布工廠。
又過了好多年,到十七世 紀後半期,法國物理學家帕蒂初步進行了蒸汽機的的試制。 後來,在1698年,英國德封郡的神士薩浮里發明了有使用價 值的蒸汽抽水機,被用來柚取礦坑裡的積水。蒸汽抽水機耗 費燃料很多,使用起來也不安全。
1705年,英國人鍛工紐科 門和玻璃工考利共同研製成能夠從深井裡抽水的蒸汽機,叫 做紐科門蒸汽機。瓦特正是在紐科門蒸汽機模型基礎上進行 研製和改進的,17 6 5年製造的蒸汽機比紐料門蒸汽機的效率 嗇兩倍.後來,瓦特又不斷改進他的機器,使它能夠帶動各 種工作憶的蒸汽動力機,這就是萬能蒸汽機。當然,早於瓦 特20年,依國技師巴祖諾夫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加工廠使用的 蒸汽枇,實踐證明效果良好。但是在農奴制的俄國,手工勞 動很便宜,蒸汽機沒得到廣泛採用。
這樣,從18世紀60年代 起瓦特屢次改良蒸汽機,到1784年,他終於取得構造完備的 蒸汽機的專利權。這種蒸汽機在應用的時候,沒有忽冷忽熱 的現象,耗費原料又少,先後被好多工廠採用,並且被推廣 到其它工業部門。
使用蒸汽動力的工廠就在英國紛紛 出 現 T o到19世紀30年代,單是蘭開夏一個郡就擁有814台蒸汽 機。由亍蒸汽機的出現和廣泛使用,引起了冶金,采礦、交 通運輪.機械製造等一系列變革。英國技術革命開始於18世紀,完成於19世紀三、四十年代,前後歷時七、八十 年。繼英國之後,法、美、德等國也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 半期先後開始了工業革命。
這場技術革命的過程,就是以自然力代替人力,自覺應用自然科學的過程。社會對技術的需 要把科學推向前進,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指導技術改革,把 科學知識應用到生產過程,構成為直接生產力。
⑶ 英國是如何走向工業化道路的
英國是當今世界上最早開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國家,在時間上比美、法、德、意等發達國家提前了100年左右,比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提前了200多年.這種絕對先行國地位使英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工農關系的處理上沒有任何經驗可循,加上新興資產階級反對保護主義、倡導自由競爭的政治學和經濟學傳統,英國於工業化完成後在對農業的保護上反而比其他發達國家要晚一些,從而走出了一條從通過「財產剝奪——貿易條件惡化」模式積累工業化資金,到適度農業保護的較為獨特的工農關系變動的道路;也為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實現從農業剝奪向農業保護的轉變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教訓.從工農業關繫上看,英國的工業化、城市化過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40年代:「圈地運動」及其對工業化的初始推動
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徵是,通過「圈地運動」實現對農民的財產剝奪和強制性農場化,提高了農業生產剩餘的能力,迫使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從而開始了英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圈地運動」歷經了大約4個世紀,但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18世紀中期產業革命以後.其結果主要有二:
首先是擴大了農場的規模,提高了農業的相對和絕對剩餘水平.根據1851年的調查,英格蘭和威爾士農場總面積為2470萬英畝,其中經營面積在100~500英畝以及500畝以上的大農場約佔78.2%,經營面積在50~100英畝的中等農場約佔13%,經營面積在5~50英畝的小農場僅佔8.6%.同時,即使是小農場,在經營方式上也完全不同於產業革命以前的小農經濟.農場規模的擴大,為具有不可分特徵的農業機械技術的廣泛採用提供了可能.在機械技術廣泛應用的基礎上,化肥和良種技術也開始推廣,並進行了耕作制度的改革.這就使得當時英國的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業剩餘水平大大提高.在從1650~1800年的150年間,英國的小麥單產水平平均提高了77%,而僅在19世紀上半葉就提高了79%,其中19世紀50年代比30年代小麥產量提高了大約50%.1790年以後農業生產的增長速度逐漸加快,1790~1815年間平均增長率大約為0.2%,1816~1846年為0.3%.一個農業勞動力在1700年時只能養活1.7人,而到1800年時就能夠養活2.5人了.可見,「圈地運動」實際上是通過土地的生產關系的變革大大帶動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使農產品供給能力大大增強,農業剩餘供給水平大大提高.18世紀中葉之前,英國的穀物幾乎每年都有出口.
其次,迫使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工業革命時期的大規模的「圈地運動」,使得越來越多的小自耕農喪失了土地所有權和在公有土地上的放牧權,為當時日益增長著的城市機器大工業部門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英國當時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也在迅速降低.1700年,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約為60%,1801年降到36%,1821年降到32%,1851年降到16%.1801年,英國5000人以上的城市只有105座,到了工業革命結束以後的1851年猛增到265座.這時,英國已經出現了象倫敦、曼徹斯特等人口上百萬和數十萬人的大城市.1801~1851年間,英國城市居民佔全體居民的比重由32%上升到50.1%.
可見,「圈地運動」從兩個方面促進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一是強制性集中土地,提高了農業剩餘水平;二是為城市機器大工業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農業勞動力的大量轉移為土地集中提供了必要條件.而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剩餘水平的提高又為勞動力的非農化創造了物質基礎.
二、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貿易條件惡化及其效應
19世紀40年代以前,英國的議會和政府基本由大地主、大商人和金融貴族控制著,他們為了本階級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多次頒布穀物條例,實行關稅保護,限制和禁止國外廉價農產品和工業原料的進口.穀物條例在保護農業生產者利益的同時,也為高速發展的工業產業帶來了一系列障礙.主要是:穀物價格過高,在工人的日常支出中食物費用佔一半以上;工資的高低取決於麵包的價格,從而造成了穀物價格和工人工資輪番上漲的現象,導致了工業產品中工資成本過高;食品和原料價格過高造成工業資本家的利潤逐漸下降.從而,對農業生產的保護在19世紀上半葉反而成為工業化和城市化進一步發展的障礙.為了降低穀物價格,降低工業品成本,擴大工業品市場,增加工業利潤,工業資本家和城市消費者聯合起來與大地主進行斗爭.終於在1846年,通過在議會中佔多數的方式廢除了穀物條例,放開農產品市場,實行自由貿易.此後,兩大產業的比較利益逐漸向工業轉移.1840年,英國農產品對工業品的相對價格指數為112%,廢除了穀物條例後,1850年即下降為90%,1900年下降到80%.其中,種植業產品的相對價格下降更快.與1840年相比,1850年種植業產品對工業品的相對價格下降了20個百分點,到了19世紀末期,種植業產品的市場價格只及1840年的57%.可見,從19世紀中期開始,英國農業的貿易條件明顯地惡化了.這種狀況又通過城市和農村的「推」、「拉」兩種力量,使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加快.1851年,英國城市居民的比重為50.1%,1881年達到67.9%,1901年達到了78.0%.英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最終在工業對農業的超強度剝奪中大大地向前邁進了.
農業貿易條件惡化在極大地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不良後果.從農村和城市兩個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兩點:
1、農業的衰退.1846年穀物條例廢除後,隨著貿易條件的惡化,農業便逐步走向衰退.特別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運輸條件的改善,穀物的海運成本急劇下降,美國和廣大殖民地國家的廉價農產品源源湧入英國市場,使大量農業經營者破產,農業衰退益發嚴重.在這一時期,英國主要作物小麥的播種面積和產量急劇減少.1870~1900年,小麥播種面積由141.6萬公頃減少到58.9萬公頃,產量從30.7萬公擔下降到14.8萬公擔,糧食自給率由1870年的79%下降到1900年的39.6%.農業的衰退迫使英國工業的發展日益依賴於國外農業的支持,這也是導致農業勞動力在此期間快速轉移的重要原因.
2、在市場和利益的驅動下,鄉鎮人口向城市進行了大規模轉移,使倫敦、伯明翰、曼徹斯特等大城市的人口急劇增加.在經濟結構仍以第二產業為主的情況下,城市對農村勞動力的吸收能力有限,大量湧入城市的農村勞動力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已經就業的工人也經常面臨著失業的危險;貧民窟在各大城市的中心大量存在,居住條件惡劣,許多人住在不透空氣、沒有光線的地下室里;由於農業衰退,農產品價格不斷上漲,進一步加劇了窮人的貧困.城市中那些處於社會最底層的無產者,其生活還不如原來的自耕農.無業人口的大量增加還造成了城市環境的惡化,以及犯罪現象的劇增.
可見,對農業的過分剝奪,在高速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不僅造成農業的衰退,也在城市中帶來了一系列負面效應,降低了城市化的質量,對工業化、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
三、20世紀30年代以後:對農業的保護和扶持與城市化的高質量發展
由於自由貿易政策對農業造成的持久性衰退,美國和西歐的大部分國家自20世紀初起就開始實行一定程度的農業保護政策,但英國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開始這一轉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糧食進口受阻,國內糧食供給發生困難,英國不得不實行配給制,轉而加強對農業的干預和扶持.主要政策有:獎勵墾荒,對開懇荒地的農民給予一定的物質激勵,擴大耕地面積;在政策上鼓勵農機、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產業的發展,鼓勵農民購買農業機械,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並於二戰以後迅速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對於各出口國用出口補貼的辦法廉價傾銷其過剩的農產品現象,英國等歐洲進口國採用提高關稅以及非關稅的手段對國內農產品生產者進行保護,這就大大提高了國內農產品的價格;建立健全了國家農業生產管理機構,對農業生產進行監督和管理;大力發展農業合作企業和流通企業,提高農業生產的社會化服務水平,以及按照歐盟的統一政策對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進行補貼等.上述政策措施實施的效果是顯著的,其標志之一就是英國國內的農產品供給情況很快得到了改善,80年代以後甚至一度出現了過剩現象;標志之二就是農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中等規模農戶的收入水平超過了城市中的一般產業工人;標志之三是農村物質生活條件的顯著改善,鄉村地區的第二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從而改善了鄉村落後的歷史面貌,逐漸同城市接近起來,社會學家把這一過程稱為「鄉村城市化」.
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中使用勞動力的數量越來越少,1978年英國農業勞動力僅有65萬人;1991年進一步減少到27萬人,只佔全部勞動力的1.3%,此後便穩定下來.而在城市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在進入20世紀40年代後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尤其是50年代以後,其發展速度超過了第二產業,從而成為吸收農村勞動力的主要領域.城市中就業結構的改善使失業人數大為減少,產業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狀況大為改觀.隨著第二、第三產業比重的變化,城市環境污染的狀況逐漸得到了治理.城市產業逐漸向鄉村滲透,城鄉聯系更加密切,80年代以後出現了城鄉一體化的現象.